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本研究是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英语》(高级)教学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本行动研究经过了六个环节: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收集的数据包括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以及教师的反思日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政府会计制度初步成效分析

摘 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高校财务面临核算模式和工作内容的巨大挑战和转变。以S高校为例,分析新制度实施的一年时间中S高校如何从旧的管理思维模式无缝衔接到新制度、新方法,如何在新旧衔接方面、规章制度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以及财务信息化方面适应新制度、实施一系列应对策略,从而了解新制度实施之后取得的初步成效,以期为其他高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新旧衔接;高校财务

2019年1月1日开始,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全面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这一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旧会计体系的终结,新形势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由此奏响乐章。改革在2019年开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由覆盖2018年的各项政府会计制度专题培训做铺垫,由制度正式开始实行之后,广大会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和调整为基础,实现了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在这过去的关键的一年里,S高校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首先,是新旧制度的衔接,它包括财务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预算会计科目的新旧衔接以及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新旧衔接。S高校严格按照五个步骤进行新旧衔接的转换,第一,根据原账编制2018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及部分科目余额明细表;第二,设立2019年1月1日的新账;第三,登记新账的财务会计科目余额和预算结余科目余额,这其中包括结转原制度科目余额、补记未入账余额并对相关新账科目余额进行调整;第四,按照登记及调整后新账的各会计科目余额,编制2019年1月1日的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个科目的期初余额;最后一步,在新制度下根据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编制2019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表,填列预算会计报表年初数。为了这五大步骤的顺利执行,S高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其一,升级调整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正确转换;其二,清理以及核实本校的资产负债,如按照不同学院和部门分类开展了往来款项的专项清理工作,对一些呆账死账的账龄进行逐一分析,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按规定程序清理了一部分往来账款;其三,分析整理相关科目的明细信息,例如整理出引起收支或资金变动的科目,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往来账款的情况以及财务会计科目来对预算会计的结转和结余科目进行期初余额的调整等等。在程序方法上,采用先财务会计后预算会计的方法,依次攻破了原账科目分析转入、新账科目余额调整、原账净资产科目与新账净资产科目以及预算结转结余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三座大山,从而完成了四项主要工作。一是按照新制度规定设置新账,编制新旧制度科目对照表;二是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相应科目,其中包括直接转入和分析转入;三是将原未入账事项登记进入新账财务会计科目;四是对新账有关科目余额按照新制度要求进行调整。在2019年1月,S高校年终决算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做了相应的结转,顺利完成了第一年的决算及年报工作。

在新旧衔接工作中,S高校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基建的新旧转换格外重视。针对新旧固定资产会计科目的衔接工作,力求数据指标值的科学提取和有效衔接,对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会计处理质量的科目,在衔接中严格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确保会计科目数据的真实性,精确摸清S高校固定资产的“家底”,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面对固定资产的计提补提折旧、年初净值确认、折旧年限确认、无形资产补提摊销等问题,在全面盘点、彻底清查本校资产的基础上,S高校财务处和资产处以及双方的软件公司多次开会交流,在2019年新制度施行后立刻补提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S高校是市属高校中率先补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高校,并且做到每月计提折旧和摊销,这也得力于资产设备处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效管理,使得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基建会计账并入“大财务”会计账,核算方法上,按照基建账务设置的科目体系,根据其余额与政府会计账重新设置的相关科目进行对接,将基建账务科目分别对应预算会计科目的各大类和财务会计科目的各大类,在重新置换后进行账务处理,并按项目分别核算。对于高校基建会计,重点对基建账和学校“大账”中有关基建的科目进行了梳理和对账,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置好了会计科目的明细,做好了合并的工作底稿,顺利完成了基建的新旧衔接工作。

如果说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是技术支持,那么顺应改革而对相关财务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调整就可以说是理论支撑。2019年,S高校财务处修订了《经费报销指南》,编写了《上海理工大学财务处报销审核要点》,从而让广大师生的报销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新制度下为大家提供精确的报销指导和信息更新,既能减少科研工作者的报销烦恼,又能提高高校财务的报销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可谓“内外兼修”。此外,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手册》,结合本校特点,编写了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上海理工大学财务处核算内部操作手册》。《操作手册》主要包括上海理工大学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主要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和主要经济事项的账务处理举例等。这些例子和账务处理是从S高校常见经济事项角度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业务情况,目的是为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提供操作方案,为财务人员的日常核算工作提供实际业务的参考处理,并进一步推动高校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便于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

众所周知,在新旧衔接工作中,所有问题在优质财会人员手中都将迎刃而解。为了应对复杂新颖的财务管理事项、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会计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参加市教委和市财政举办的各种专题培训和高校交流会之外,S高校还通过各种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了新制度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新准则的各项规定和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判断能力和职业素养,确保实施过程能“不变样”“不走样”地进行,为新制度提供人力支持。首先从2019年3月开始,定期开始了专题学习,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如核算中敏感金额的审核控制、资金来源以及费用类别科目的对应关系、科研經费的审核要点、房屋设施维修项目的归口审批等等。随后从5月开始,进行了每周一次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深入学习,每次以一个重要文件展开制度学习,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日工作中的账务处理实践经验,进行“头脑风暴”,充分提出疑问、互助交流,在切磋思考中转换思维,加快适应新制度的历程。每个季度,财务人员还会轮流撰写核算简报,总结这一季度的工作情况和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包括成果和疑问,避免机械化工作,勇于面对和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方法。

如果说技术支持、理论支撑、人力资源是点和线,那么财务信息系统就是一张网,能够有效链接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消除信息孤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对新制度的智能化推进。在2018年底,为提前适应新制度,学校让海天软件公司制作了一个测试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财务人员每天模拟新制度下财务软件的使用进行制单,讨论新制度下的操作流程、制单方法以及软件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升级。事实证明,这段时间的模拟非常有效和必要,在1月1日新软件正式上线之后,大家不仅能非常熟练地投入运作,而且能提出对软件功能的有效建议,在多次与软件公司的开会交流后,海天财务软件已经在诸如运行速度、批量接单能力、校外劳务申报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财务处和资产处的系统实现顺利对接也得益于提前准备和实践过程中迅速地时效反馈。另外,通过建立全校范围的财务答疑微信群,面向廣大师生的报销等疑问随时答疑解惑,这其中涉及财务软件的使用问题都会及时反馈给软件公司,从各个角度推进财务信息系统的优化。

虽然S高校在衔接技术、规章理论、人员培训与信息系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组织建设、核算观念,还是资产清查、新旧衔接、信息技术,在未来依然面临着更多挑战。从新的战略全局出发,高校财务不再只是“账房先生”,只有继续努力搭建交互平台,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平行记账的智能化水平,持续培养优质的财务人员队伍,不断完善财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功能,政府会计制度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地落地生根,高校才会散发更蓬勃的生命力,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才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燕.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9,(28).

[2]  温雅,宋菲,蔡艳.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如何应对挑战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9,(5).

[3]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财会[2018]19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门户网站,2018-08-14.

[4]  王曙.关于高校财务管理中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思考[J].知识经济,2019,(19).

[5]  许永令.解读政府会计制度的创新变化与新旧制度衔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3).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直属高校直属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意见(教财[2018]6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8-05-22.

[7]  马永义.政府会计制度中“平行记账”的原理与实务探析[J].会计之友,2018,(3):11-15.

[8]  陈永军.高校基建财务账与学校“大账”合并方式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7,(9):106-107.

[9]  王秋娜,熊娜,田映红.从资产清查实务工作中透视高校往来款项的管理问题[J].中国国际财经,2018,(2):51-53.

作者:张婧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2:

翻转课堂模式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摘要】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本研究是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综合英语》(高级)教学中开展的行动研究。本行动研究经过了六个环节: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收集的数据包括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以及教师的反思日志。在研究中作者借助蓝墨云班课平台以及班级微信学习群部分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打磨每单元的教学设计,开展依托信息环境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综合英语;翻转课堂

【作者简介】李青,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一、引言

研究表明,如果技术能够被合理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够被有效提升(Kulik, 2003;Wenglinsky, 2006),学生对于复杂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信息管理等技能技巧的掌握更加有效(Collins & Halverson, 2009)。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这种论述凸显了信息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尽管(田瑞,2017)目前大学的教育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但是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没有与所有的课程有机融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许多师生的困惑。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行动研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利于一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标准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在信息時代人们需要具备的跟信息有关的基本意识和能力。这一概念由美国的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给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信息素养又有了新的内涵。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要晚一些,学者陈坚林在综合了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不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戴炜栋、王雪梅,2011)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种能力构成。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余胜泉,2004),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核心,它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及手段理解和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及使用的能力,也包括传递和创造信息、用信息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吴熙,2017)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具体维度内容如下表:

三、行动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通过观察《综合英语》(中级)授课阶段学生课堂表现和批阅学生作业,笔者对照《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发现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不能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具体的表现是50%的同学查单词时用百度,查词语搭配时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使用英语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不能够正确地评价来自多个信息源信息的可信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

不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自己的文件经常找不到、对于PPT制作的基本规范不清楚。

2.确认问题。通过与同学进行座谈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信息意识较差,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的理解比较狭隘,以为信息就是网络上搜到的文章。

(2)信息教育的缺失。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课程觉得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很强的关系。英语学习中有些路径和工具没有老师教过,同伴之间缺少分享。

(3)信息源和工具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工具有的不错,但是不能坚持下来。

(4)知识储备较少,有些话题的背景知识不够。

(5)英语语言能力较弱,使用英文的工具费时费力。

3.设计行动方案。在设计前,笔者重点思考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的问题。考虑到《综合英语》毕竟是专业基础课,且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依然要以英语学习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分项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通过教师补充不同类型的信息源、使用不同的信息手段开展教学、增加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环节、要求学生用不同的信息工具完成任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法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笔者结合教材(《致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4》)制定了行动方案。

4.实施行动方案。鉴于《综合英语》(高级)授课共16周,每周4学时,因此教材内容选择了8个单元。在计划实施前,教师跟学生做了解释说明,并训练学生如何写反思日志。在软件的使用上,教师会在布置任务前自己或请学生进行示范。每个单元的常规活动相似,如下表: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学习结束后,每个同学建立了自己的电子档案,包括他们每单元的单词学习记录、搜集的资料、做成的作业以及每单元的反思日志。

四、效果与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分析他们的电子档案发现尽管过程充满了挫折,但是学生的学习体验较好。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层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中,83%的学生对信息的重要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75%的学生在用英文搜索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升,78%的学生对信息道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有60%多的学生对如何保护信息安全不清楚。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评价如下:

评价1:课本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是我还是更钟情于课本之外的东西,不同于课本上的那么教条,我们可以用一个已知的词条搜索到上千条有关的消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

评价2:思维导图,其实对我来说这种有点偏理科的东西还是有点难度的,但我知道,它对于开发思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虽然困难,但我会努力去练习使用这种工具的,这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应该掌握的。

评价3:这学期下来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一些工具和数据库,感觉很酷。我们90后就应该学习这些新的东西来适应这个社会,希望以后的學习中能有新的尝试。

评价4:一学期下来,自己对“信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个人感觉保护信息安全真得很难,经常不知不觉信息就被泄露了。

当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任务完成不好,课上测试得分不高,长难句和篇章的讲解占了课堂很多时间。其次,学生反思日记多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反思层次较低,后期作者在进行质性分析时比较困难。

通过一学期行动,笔者认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信息意识和信息敏锐性,要敢于运用新的技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教师先行了,才能在信息化教育中做学生的引路人。学校要有服务意识和资源意识,能够为师生的学习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社会要加强与信息相关的宣传和立法,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五、结语

学生信息素养不高可以通过与课程结合,优化教学设计得以改进。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由于笔者自己的信息素养有限,行动计划实施的时间有限以及过程中的监督不是每次都到位,使整个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此次研究无疑唤醒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科学学习路径的大门,也为笔者本身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的扬帆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Z1):51-56.

[2]李志雪.外语教学行动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1):78-84.

[3]施良方主编.中学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4]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4(1):33-35.

[5]田瑞.北京市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7 (3):28-31.

[6]王洪林.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J].中国翻译, 2015(1):59-62.

[7]王艳艳,王勇.循环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行动研究探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49-54.

[8]王蔷,张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9]王媛媛.高校微课资源建设与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3):127-129.

[10]徐菊香.信息素养通识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8(7):119-128.

作者:李青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的张力问题

摘 要:专业思政的效果评估是专业思政教学活动各环节中的一个难点。对专业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估须把握三对张力关系,即专业知识获得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教师主体与学生中心的张力、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统筹评估的张力。专业思政效果的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多维度综合评估才是科学正确的做法。

关键词:专业思政;效果评估;张力;教师主体;学生中心

2018年5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同时下发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这两个配套文件按照教育的行政层级将“三全育人”做了细化分解,落到高校执行层面被分解为十大育人体系。这一管理办法将“三全育人”工作量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一些高校以这一文件为依据,把“课程思政”当做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并开展相应的工作评价。

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成效,因为其潜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难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便做出准确、合理、定性的评价。因此,应该谨慎开展以育人效果为指向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着力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评价,这既是规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成效的必然要求,”[1]同时,指出专业思政的评价应着重考虑工作评价,而且工作评价的重点是“把握方向,宜粗不宜细”。这为专业思政效果的评估提供了参照,但专业思政评估中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辨析,如专业思政中专业知识获得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问题、教师育人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中心地位的平衡问题、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评估尺度把握问题等,这些问题只有在理论上给出明确答案,现实中进行评估操作才不至于走弯路。

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专业知识获得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问题

从词语构成的角度看,“专业思政”是由“专业”和“思政”两词组合而来,如何准确评估“专业”和“思政”这两块内容,其前提在于要从理论上深入考察这两词组合的逻辑关系。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词语的意义不能看成构词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合,而是在构词成分语义信息基础上受语境、背景知识等因素影响的两个或几个概念整合形成的结果。这一语言学的词语生成规律说明,要想准确理解“专业思政”的概念,就必须考察该词产生的语境因素。

1.专业思政这一概念的提出所针对的正是在专业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价值引领的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2]无独有偶,2018年6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这一文件是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而颁布的,该文件共提出了22条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排在第一条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很显然,这一切都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论断的具体举措。论及此就不难发现,从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看,“专业思政”这一概念不是“专业”与“思政”的简单相加,或者说不是两者并置在一起的并列关系,而是指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专业教育,是由“思政”所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贯通“专业”所代表的知识体系。由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专业”与“思政”关系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专业”所代表的知识体系与“思政”所代表的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把握住“贯通”一词的核心含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警惕两种偏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比重,造成专业建设的思政化,把专业建设意识形态化;二是只强调专业建设和专业知识传授,甚至片面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作用,而这恰恰是“专业思政”概念提出之前,部分高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系要做到有机衔接、适度匹配,使两者保持适度的张力,最佳的状态是能实现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实现无缝衔接、自然流淌,使“思政”的价值体系能有效统摄“专业”所代表的知识体系。

3.实施专业思政所内含的知识获取与价值观内化的张力问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这里最突出的是三个方面,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将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有效衔接的基本能力或技术。政治素质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长期稳定的内在品质”,它是通过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呈现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立场表现出来。中国高校教师对政治素质的理解和认识应该体现中国特色,要把“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根本特征”[4],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貫彻到专业建设中,这是专业思政对教师政治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重要方面。所谓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任教中所应该具有的任职资格、职业素质、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甚至是职业潜质等一系列素质的综合表现。

除了以上两种素质,教师应该具备将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有机衔接与融合的基本能力或技术。这是教师实施专业思政的关键,其难点也在于此。两者的有机衔接首先要解决教师的主流价值统摄能力问题,即教师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熟练地将专业知识统摄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并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自然地转化到课堂教学中,用主流价值观统摄起来的言行系统地、连贯地、一致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专业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的主流价值的论述能力高度黏合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通过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体现出来。

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中心的张力问题

教师是专业思政落实的责任人,是专业思政的实施主体。有研究者指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不论‘课程思政’抑或‘专业思政’,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必须从专业层面一体化设计和实施。”[5]这说明专业思政是一种带有设计感的活动。专业思政是以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带有一定设计感、强烈主体性和目的性的政治活动。

1.必须从“政治活动”的本质来理解和认识这一工作的性质。政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性的公共活动”,“规范性”蕴涵着规则性和透明度,具体到专业思政这一特殊的政治活动来说,意味着它要遵循教育中关于专业建设的规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在专业建设中应该遵循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规律,遵循以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培养方案为蓝本的规律,遵循以学生的人格养成、专业能力获得为核心的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规律,遵循课程、队伍、教材和平台等要素建设的统筹调度最大发挥效能的规律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中则要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规律”“主体间多向互动的规律”“社会化规律”[6]等。从专业思政实施主体—教师的角度看,专业思政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专业建设的贯通”,是要求教师须以政治家的眼光、胸襟、素养来高屋建瓴地看待专业建设活动以及这种活动对学生所能产生的效果。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直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家用理论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7]。

2.专业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这一主体性、目的性政治活动的接受者。这一政治活动是否有效,最终要看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反应。学生的获得感、是否成才是检验专业思政育人效果的最终指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8]虽然学生从表面上看是处于接受性的被动局面,但是在效果评估中,其突出地位、不可取代性又显而易见。专业思政实施或者设计的“学生中心”又是绕不开的话题。“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在教育界提出了很多年了,对其教育教学含义的理解也五花八门,但综合考察这一概念产生演变的历史,不难对其作出一个基本的概括,即它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9]

3.专业思政效果评估中要适度把握教师主体与学生中心的张力。两者的适度张力,可以使教育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产生良性互动。在效果评估中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良后果。过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思政设计,会使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意图性、目的性和政治性凸显出来,虽然能够增强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控制感,但却把“专业思政”这一专业育人活动所强调的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意味减弱,使学生专业能力获得、成人成才的效果弱化;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思政设计,会使学生的成长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在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有失偏颇。这种情况下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很难扣好,如演变成顺从学生,则教育的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等内涵也会弱化,这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更遑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贯通作用了。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统筹评估的张力问题

1.专业思政实施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是从时间角度对这一改革措施进行衡量的维度。短期效果是指在实施这项改革一段时间之后,在专业建设所能涉及的范围内,此项改革所取得的结果和成效。一般来说,虽然各个学校实施专业思政的措施不同,但就短期而言,应以学生入学到其大学毕业这段时间为限。短期效果的测量所着眼的是学生在学期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具体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学习态度的改变、课堂行为的变化、课余时间的运用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而对教师而言,教师在学生们在读期间贯彻专业育人措施的程度和力度是考察其短期效果的主要方向。具体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在专业建设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程度、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材建设中贯彻主流思想的力度、在团队中的协作程度等属于这一范畴。

2.专业思政的长期效果则是考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育人主体的育人活动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从时间跨度来说,这既包含了学生大学就读期间这一时间段,还包括学生大学毕业后,甚至包括其一生。说到底,专业思政改革的长期效果所涉及的是育人活动的根本性问题,即高等教育的初心问题。高等教育的初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过这一根本问题。在2016年底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0]而“立德树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这一工作是否到位的根本标准。

3.对专业思政的实施效果更多着眼于对长期效果的评价更符合政治传播的规律。专业思政的实施过程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政治活动,它是教育与政治视界融合的一种新形态,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最终指向的是育人,它凸显的是育才;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政治活动凸显的是育人;专业思政作为一种政治传播活动则是通过专业育人的传播活动与政治理念的有机互动、自然衔接、视界融合,达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

4.考察专业思政的长远效果其实就是考察一种特殊政治传播活动的长期效果。明了這一问题,对专业思政长远效果的考察重点就很明晰了,即应该考察专业思政实施的潜移默化的、潜在的、宏观的效果,而不是执着于一堂课、一门课、一个学期甚至在读期间的效果。其实,在政治传播史上早有人对此问题做了研究,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的经典理论“知识沟”理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际上,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自然结果,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既有知识存量、社会资本等。因此,这一理论给予专业思政效果评价的重要启发是,对专业思政长期效果的评价不能单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去考量,应该是一个综合了各种因素的整体评价和宏观评价;同时,这种评价也不应该停留于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地位改变之间的关系做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的简单化认识,而应该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纳入其中之后做建构化认识,这样一来,复杂性、综合性、多元性则应是其效果评估的题中之意了。

专业思政评估中要警惕工作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混用或者误用问题,即用工作评价的标准来衡量长期效果,或者用综合评价的标准来衡量短期效果。前者易于陷入急于求成的功利状态中,而后者则易于陷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状态中。这里需要把握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适度张力,这种张力就在于在实施专业思政建设中,要有立足长远的意识,能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的角度出发设计专业思政,即便是对其做工作评价的短期评估时,也不能丢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出发点;同样地,在对专业思政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时,不能否认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基础性、主动性的地位,更不能颠倒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次关系。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5]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8.

[3]陳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24.

[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6.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3):7-9.

[7]李兴建,王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政治家用理论掌握群众的一种政治活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39

[8]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紫光阁,2018(10):9.

[9]乔旺忠.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含义及实施途径的认识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20.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李彦冰

上一篇: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论文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