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发现、问题和思考》报告以iSchool项目为产生背景,是马里兰大学对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工作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报告明确提出对图书馆学硕士项目的10点发现和4点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iSchool运动对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摘要]iSchool以探讨与理解信息在各类活动中的作用为出发点,将人、信息、技术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并以其跨学科性这一基本特性引导着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变革。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应当借鉴iSchool运动的经验,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学院发展等方面做出转变。

[关键词]iSchool运动;图书情报学教育;研究生教育

(文献标识码]A

自1887年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图书馆学校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就始终伴随着各种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新一代互联网投入使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内容逐步向着信息化、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情报与图书馆学院,共同提出了“信息学院运动,简称iSchool运动。2004年,19所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院及其有关的学院共同成立了iSchool Caucus(Caucus意为有着同样为实现组织变革目标的人所举行的会晤),简称iCaucus。i-Caucus是iSchool的领导机构,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联盟。

1 iSchool的核心特征与构成要素

1.1iSchool的核心特征——跨学科性

“iSchool”中的“i”可以有2种理解,一种是为学术界所广泛承认的主要含义,即“i”是“information”的首字母缩写;另一种理解,这个“i”还可以理解成是“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首字母缩写,即iSchool既可看成“信息学院”,也可视为“与信息有关的跨学科的学院”。实际上,iSchool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对跨学科性的认可。

iSchool的章程一开始就指出,iSchool是由对信息、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学院组成的,改变了传统上单纯强调技术的观点,指出ischool是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各类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和人是三大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从根本上决定了iSchool的跨学科特性。而且通过研究信息、技术和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和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这才是iSchool联盟成立的最终目的。因此,只要是与信息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学院,只要具备了以上特性,均可成为iSchool的一员,而不强调该学院的人文属性和技术属性。由此,“跨学科性”就成为iSchool的核心特征。

在首届iConference(2005年)上,人们就iSchool的“跨学科性”达成了共识。会议指出,信息学院中的教学人员应来自多个不同的学科,并且应具备宽广的、多学科的思维视角,在信息领域(iField)担当活跃的领导角色。

1.2iSchool的构成要素

iSchool主要进行信息的基础研究,并将人、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因此,信息、技术和人是iSchool的三大构成要素。

1.2.1“信息”是iSchool的核心要素

首届iConference就明确地指出信息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是iSchool院校的重点关注内容。信息在iSchool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以它为基础,其他各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开展,iSchool院校才会对诸如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某些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进行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1.2.2“技术”是iSchool的关键要素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运用,关注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成为iSchool的重点关注。在各iSchool学院中,包括通讯技术、人机交互、软件开发等方面的IT课程成为主干课程。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只是信息活动中的手段与工具,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信息活动的进行而不能主导信息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1.2.3“人”是iSchool的主体要素

iSchool致力于探讨与理解信息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人”对信息运用能力的提高作为iSchool运动的最初动机与最后归宿,始终在iSchool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是该运动的发起者、运行者,也将是最后的受益者,是iSchool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如“德州大学强调人处于整个信息生命周期的中心地位,信息技术必须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用户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讲,iSchool强调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也是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呼应与回归。

2 国外iSchool的教学情况

2.1国外iSchool学院的教学特点

目前美国参与iSchool项目的有19所学院,其中在美国“最好的研究生学院排名榜”位居前10名的学院都是iSchool联盟的成员。这10所大学是: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歇根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德克萨斯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通过对这10所大学的学位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ischool学院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2.1.1教育层次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

以上10所院校中,有6所学院都开设了本科专业,而全部10所学院都开设了硕士、博士的学位教育。这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使iSchool学院的学位教育兼顾了学士、硕士、博士的3个层次,但其显然更加倾向于通过硕士、博士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实际技能的专业从业人员。

2.1.2教育重点向信息学和技术领域倾斜

在设置了本科教育的6所院校中,其专业设置主要在信息及信息相关方向,并没有出现图书馆学专业,甚至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纯粹以图书馆学作为专业设置的也很少,而是大多数与情报学、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等共同出现,显示出iSchool学院向情报学和信息管理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探索。

2.1.3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

在ischool学院的学位设置中,出现了哲学、电信和网络管理、通信和信息研究等专业学位,显示出其学科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合并,也是ischool“信息、技术、人”这一宗旨在学位教育中的体现。

2.2iSchool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国外iSchool的课程体系大概可以做如下分类:

基本上,国外iSchool学院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2.2.1技术类课程成为必修,并且比重日益增加

美国的图书情报学学校很早就将关于多媒体及其使用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到了教学中,而随后的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在图书情报教育得到了体现,并且该类课程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加。到了iSchool阶段,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几乎成了图书情报学课程体系的必备组成,www资源设计与检索、知识网络可视化与导航、信息多媒体技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几乎和传统的编目、检索课程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在华盛顿大学和匹兹堡大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2.2.2课程安排多样化、个性化和自主化

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相比,大部分iSchool学院的学生在课程安排上享有很大的自主性。学院将必修课程外设计和选择课程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安排选修课程,这一方式在扩展学生学科背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依利诺伊大学图书情报学研究生院在要求情报学硕士必须学习两门基础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图书馆、信息与社会)之外,还为学生设计了7类参考课程体系:信息组织与知识展现、信息资源、利用和用户、信息系统、历史、经济与政策、管理与评价、社会、群体与组织信息学、青少年文学与服务。每一个体系都包括10~15门不等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未来职位的设想选择课程体系。

2.2.3课程名称突出iSchool特色

iSchool学院设计包含了人机对话、信息服务、信息职业的法律问题、系统设计中人的因素等课程,这些课程名称明显体现出了跨学科的特征,契合了iSchool强调的信息、技术和人三者缺一不可且相互作用的核心理念,体现了iSchool利用信息及信息技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

2.3其他

2.3.1多类型的辅助教育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除了通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很多iSchool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机会与实践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Syracuse University(美国雪城大学)设置7个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为专项师生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备;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定期举办教师讨论和讲座,为教职工教师、学生提供信息和智力交流平台;大多数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鼓励参与;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出版了2种期刊,展示研究成果,并建立学院内的研究论文交流制度。

2.3.2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完整的iSchool教育体系

在学位教育以外,iSchool教育还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非学位教育,如资格认证教育、远程在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而远程在线教育正成为iSchool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了完整iSchool教育体系。

3 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启示

3.1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理念的启示

iSchool研究的是信息、技术和人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其改变了以往只以某一要素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理念,为图书情报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强调技术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众多图书情报学院所认可并实施,但其过于强调技术特征而忽视了图书情报学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另一种是以信息为导向的强调人的视角的教育思路,这一思路沿袭了图书情报学一贯的传统,但忽视了技术手段对手段对信息社会的推动作用;直至iSchool联盟成立以来,将信息、技术和人三者共同关注,而不再单方面发展,同时将三者的关系纳入研究中心,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构建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框架。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我国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应当坚持其已形成的在信息收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方面多年形成的学科优势,其次,应当借鉴iSchool的学科理念,将研究领域向信息、技术和人及其相互关系发展,并重点研究因其三者的相互关系而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在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融合中确立自己的核心知识范畴和学科特色”。

3.2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课程变革的启示

陈雪华、林珊如教授曾指出,图书情报学课程设计在理念上应以知识导向、能力导向、市场导向、未来导向为综合考虑内容,而iSchools学院的做法充分反映了上述理念。

首先,iSchool学院的课程设置具有以“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设置的特点,实现了以职业需求、市场导向为出发点的综合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其次,iSchool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充分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特性,一方面,iSchool继续保持对诸如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管理等信息相关学科的关注;另一方面,iSchool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到课题设置上体现为将法学、管理学、伦理学、媒体研究、社会学、政策科学等图情学的非传统设置的课程纳入了iSchool学院的课程中。第三,iSchool学院建立了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以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iSchool学院的上述课程设计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对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中有着很大的启示与指引作用。我国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应该改变现有的僵化模式,积极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热情与自主性,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在加强现有信息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化的同时实现多学科背景的培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过度追求技术类课程。增设技术类尽管符合了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潮流,但技术毕竟只属于手段而非目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如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忽视其一贯的人文特质,最终将失去学科特点,沦为其他学科的附属。第二,在与其他学科融合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图书情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非简单的实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从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选择性汲取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图书情报学教育当中,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关课程纳入图书情报学教育当中,甚至导致了图书情报学教育本专业课程的边缘化。

3.3iSchool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学院发展的启示

首先,组成iSchool联盟的学院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组成iSchool联盟的学院通常包含3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图书情报学院校,因接受了iSchool的理念而发展出更多的研究方向;一种是传统的计算机学院,他们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技术视角而开始关注人文对技术的影响这一领域;最后一种则是在iSchool背景下独立成长起来的。其次,iSchool学院与政府、企业等职业领域保持着广泛的联系,通过与政府和相关职业领域的广泛合作,大大拓展了学科的开放性和职业视野。

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学院首先应当加强内部横向联系,与其他学科加强交流,以拓展图书情报学学生的基础教育;其次应当加强学院间的横向联系,将各信息学院和信息学会联合起来,进一步还可以与国外的大学合作,以共同建立一个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共享系统,整合图书情报学教育资源;第三,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既可以及时掌握学科需求,也可以是学科成果得到应用。就我国目前而言,这一步的实现尚需时日。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作者:任建英

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2:

《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发现、问题和思考》报告分析与启示

[摘要] 《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发现、问题和思考》报告以iSchool项目为产生背景,是马里兰大学对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工作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报告明确提出对图书馆学硕士项目的10点发现和4点建议。开放创新、以人为本及与时俱进是图书馆学硕士项目的特点,对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报告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对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现阶段课程设置与未来课程大纲的对比,能够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的创新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马里兰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项目 信息研究学院 信息机构 信息专业人才

2004年,美国19所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及相关学院共同创建了iSchool项目,倡导以跨学科的视角来理解信息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信息化体系的创新以实现个人、组织及社会的多方受益。iSchool项目一直关注图书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2015年8月,作为最初加入iSchool项目的学院及iCaucus(北美19家信息学院在品牌顾问公司MBS策划和设计下组建的信息联盟)成员之一,马里兰大学正式发布《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发现、问题和思考》报告,这是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iSchool)与学校信息政策和获取中心(Information Policy&Access Center,简称iPAC)对MLS(Master of Library Science,图书馆学硕士)项目追踪调研的第一阶段成果。笔者希望通过对此报告的解读为国内图书馆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1报告提出背景

现代社会需要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熟悉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处理、传播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复合型信息人才,这是iSchool项目变革其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在iSchool项目的推动下,近lO年,美国大学里的LIS学院变成了信息学院,图书馆学纷纷更名为“信息”或“信息管理”,更有些大学直接使用“information school(college)”或“iSchool”字样,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和弗罗里达州立大学信息研究学院,众多报告中的“图书馆”也被改称为“信息机构”。名称的变化传递出各机构在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教育改革中的探索,而关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信息机构的未来发展必须首先聚焦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因此,马里兰大学在思考本校MLS项目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图书馆及信息领域所需要的竞争力、态度和能力,对MLS项目做出重新展望。经信息研究学院与iPAC设计,MLS项目重新展望工作将历经3个阶段:阶段1为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讨论和权威专家的报告;阶段2为对外部研究结果、影像、课程设计及社区参与的研究;阶段3为项目的可操作化及实践。《图书馆学硕士项目重新展望:发现、问题和思考》报告(以下简称重新展望报告)正是该项目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2报告主要发现及建议

为识别影响信息机构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兼具科学性、前瞻性、全面性的项目趋势预测,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与iPAC成立了一个最广泛的学术讨论战线,融合了马里兰大学MLS项目就职咨询委员会、信息界权威专家、学生、教职员工、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马里兰州公共图书馆管理员协会讨论会、马里兰州立图书馆等)的多重声音,以会议、社区讨论、环境扫描研究、社交媒体等多元方式开展沟通交流,在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中重点明确了10点主要发现及对MLS项目的4点建议。

10点主要发现:①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关注重点由资源向人及社区转变,图书馆越来越重视自身促进个人及社区发展作用的发挥;②由信息获取、平等、知识自由、隐私、包容、人权、社会公正、学习和教育、保存、公开政务、公民参与组成的核心价值观是MLS项目的基石;③未来MLS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包括:领导和管理、市场营销及推广、公共演讲及写作、危机管理、社会服务培训、资金筹集和预算、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项目档案归集及评估;④一些其他专业(如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的技能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机构的需求;⑤机会平等、向所有人开放是信息机构服务的重要理念;⑥信息机构需要建立和发展社区合作伙伴关系,协助社区以创新方案解决问题,促进社区的创新式发展;⑦信息机构需要通过数据服务(如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评估)了解社区需求,帮助社区从事一系列以数据为基础的活动、制定应对发展挑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开展数据评估以证实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对社区的价值和贡献;⑧信息机构需要了解并利用社区,社区可以看作是信息机构资源和服务的延伸,通过对社区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机构能够更有效地推进学习、专业发展和知识创新;⑨信息机构需要参与构建促进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发展的学习、教育生态系统,通过个人与社区资源,个人兴趣发展与学习机会、职业规划的连接,以“实践发展”“识别探索”的方式[如制作活动、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and Mathematics,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技能培训、数据理解和应用等]促进学习;⑩信息机构需要帮助个人、组织及社区了解数据的重要性,获取、保存、管理、使用数据资产,参与构建“智能社区”。

4点建议:①MLS项目需注重培养信息专业人士的以下特质:愿意面对及服务公众、协作力、创造力、社会革新力、解决问题能力、公共服务力、领导力、科技素养、市场营销力、系统思维和整合能力;②MLS项目需要为毕业生提供的究竟是一组核心技能,还是一个发展框架,该点难以定论,但MLS项目需要实现学生能力与职业态度的平衡发展;③未来的信息专业人士需要勇于改变社区、乐于从事公共服务、善于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以应对各种挑战,并成为改革的推动者,而这些特质并不是仅通过学习就能形成的,因此,这些特质在未来MLS项目合作伙伴招募中应有体现;④未来的信息机构需要通过颠覆性的创新帮助社区解决贫困、饥饿、健康、教育等各类问题,未来信息专业人士需要具备创新、合作及创业精神,以颠覆式的创新帮助社区创造新的价值。

3 MLS项目的特点分析

3.1开放创新

iSchool项目始终提倡从开放创新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机构及图书馆学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09年,ALA图书馆教育工作组发布《图书馆教育工作组最终报告》(Final Report,Library Education Task Force)及《馆员核心竞争力文本》(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提出将图书馆员核心竞争力和与ALA有关的图书馆员核心价值内容纳入其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认证标准中,作为回应,iSchool项目成员学院联合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简称ASIS&T)和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简称ALISE)发文指出,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硬性规定的核心课程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当前MLS多元化的职业目标要求有灵活的课程设置体系与之相匹配,而将具体课程与认证标准相联系的做法可能会阻碍为应对地区差异和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创新。为保障MLS项目的创新化发展,iSchool项目成员都会定期组织教育工作者、信息界权威人士、图书馆从业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反思、修订、完善项目教育目标及课程设置,因此就有了马里兰大学iSchool项目对其MLS的重新展望项目。同时,我们可以从马里兰大学的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中看出,MLS项目进一步的开放创新趋势表现在:①培育人才的宽泛性。MLS项目不再仅仅局限于核心课程或技能,同时强调学生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均衡发展,要求学生具备愿意服务公众、勇于改变、乐于创新、积极推动社区进步等专业外特质。②对变革、创造力、颠覆式创新的反复强调,“creative”“creation”“disruptive”“change”等词在报告中高频出现,未来社区依赖信息机构以颠覆性的创新方案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区创造力,而信息机构依赖信息专业人士创新、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的发挥。

3.2以人为本

在成立初期,iSchool项目联盟强调人与技术在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地位,并将“人”“信息”“技术”视为iSchool项目的3个要素,其中,“人”是核心要素,后两者为支撑要素。但在iSchool项目的初期,“人”这一要素的核心地位并未真正得以凸显,体现在iSchool项目课程设置对信息与技术的偏重,这种过分强调技术层面,不关注图书馆人文的状况,将导致图书馆人才培养与用户需求市场的脱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为将有限的预算资金更有效地投向公共服务,美国图书馆更加关注“人”,开始以社区为中心,对其传统的服务模式实施改造。在新的服务模式下,图书馆职能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资源、服务提供,而是被提升到社区的内容创建、知识创新、教育/学习促进层面,新的服务模式呼唤创新的人才培育模式与之相匹配,因此,在近年的iSchool项目中,这种人本化的发展日趋明显,具体表现为:①提倡对人的研究,强调从学术层面对社区的回馈、对公众的人文主义关怀;②关注焦点从信息和技术向人和社区转变,强调资源只是促进社区创造、发展的手段,要求未来信息人才应该在尊重、理解人的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和技术,通过激活、引导、辅助人的能力和潜力的发挥,满足社区发展需求;③强调信息专业人士及图书馆与社区的合作,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共享、协作,用人本化的方法解决社区的现实性问题。以上观点在iSchool项目近年来的文献、报告中被反复提及,其在马里兰大学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中的重申亦再一次强化了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人本化发展的关注。

3.3与时俱进

未来课程的大纲设计是马里兰大学MLS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现阶段课程设置与未来课程大纲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美国图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现阶段,马里兰大学MLS项目的核心课程分为LBSC(Library Science,图书馆科学)、INST(Information Study,信息研究)及INFM(Information Management,信息管理)3个方向,其中,LBSC包括信息需求服务、多元人口与信息兼容、儿童文学及资源、青少年文学及资源、故事资源及讲授技巧等40门课程;INST包括电子政务、信息交流与政策、信息伦理、信息与人权、21世纪领导力、健康信息学等近60门课程;INFM包括信息环境、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信息项目财务管理、互联网应用发展、网络数据库等近20门课程。由此可以看出,马里兰大学的课程虽然体现出跨学科、多元化、人本化的发展趋势,但从本质而言,现有课程仍是对原图书馆学、信息研究、信息管理的延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足以体现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MLS项目的新需求。因此,在马里兰大学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中,MLS未来课程大纲被与时俱进地划分为9个内容领域(见表1)。

4启示

4.1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理性化发展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给图书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图书馆的发展迷失方向,产生一些非理性声音,这些非理性声音包括怀疑、否定、非议图书馆学既有成果,盲目扩大图书馆学研究范围,以不负责的态度妄下种种不利于图书馆学健康发展的断言,如“图书馆消亡论”的提出、过分看重技术与资源而忽视人本发展的做法等。21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创新转型及蓬勃发展对“图书馆消亡论”做出了有力回击,图书馆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直面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竞争现实,洞察生存环境的变化,主动出击,在不断发展变革中展示图书馆新的价值、地位、影响力和贡献力。马里兰大学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便是图书馆界高瞻远瞩、因应而变的最好例证。因此,发展图书馆事业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主动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反思自身存在价值,在促进社区学习、教育,帮助提升社区创造力及参与构建智能社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建立人本化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理性化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体现在3个维度:①以开放的态度大胆借鉴、合理汲取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交叉融合,培育图书馆学新兴学科增长点;②回归人本化的发展,关注对人和社区的研究,重视用户多元需求的开发与满足,通过图书馆的社区参与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区的学习、教育及创新;③构建图书馆学特色学科体系,形成创新型的特色学科体系是该专业跨学科、人本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时,作为职业教育的图书馆学,唯有通过综合性、特色化人才的培育,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2信息专业人才能力与职业态度培育的思考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等文化机构更需加速与社区的融合。社区一词在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中反复出现,强调了图书馆事业的未来服务对象及关注焦点,为图书馆未来人才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在图书馆人才培育中,能力培养与态度养成是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范畴,态度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相关概念,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直接决定个人的主观能动陸,以及个体是否能持续学习、创新变革、取得成功。从某种程度而言,信息专业人才更需要的是一种职业的态度、职业的原则、可信赖的工作方式,信息从业者以信息专业化人士的态度和原则进行自我要求,而且做任何工作都要秉承这种态度,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成功的信息专业人士。能力涵盖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它决定个体是否能将主观能动性转化为目标效率与效果,是否能做好相应的工作、解决相应的问题。图书馆未来人才培养应强调职业精神塑造与职业技能培养的融合,建立信息专业人才能力与职业态度均衡发展的培育机制:一是注重信息人才的职业态度养成,包括多学科交叉融合学习理念的形成,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推动社区变革工作理念的培育;二是强化信息人才的能力培养,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等多元课程学习,比较不同学科和理论的观点,促进学习的综合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造潜能。

4.3图书馆人本化服务实施路径的思考

人本化理念、人文化思潮等理性发展思维对图书馆未来人才培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求未来信息人才具备愿意面对公众、热爱公共服务等新型特质,以及支撑社区公共服务而需要的数字资产管理、数据评估、信息产品制作等各项技能。图书馆应通过具体项目设计、实施运作、用户体验完善,将人本化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以IMLS(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社区服务战略实施为例,在过去的数年中,IMLS以加入国家相关发展战略、拓展社区合作关系等多元形式,发展了一系列诸如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构建国家性数字化平台、开辟创客空间及创客教育、致力于社区全面振兴的惠及民生的示范型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图书馆人本化服务路径的延伸及拓展。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内涵和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及深化,图书馆从关注参与式学习、早期学习、成人教育、劳动力发展、继续教育、专业发展、数字素养着手,参与促进个人学习;以支持社区的内容创建、制作、创造等活动为抓手,以辅助社区数据管理为途径,帮助提升整个社区的创造力。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参与,图书馆在今后的服务中应把握以下原则:①教育、学习促进中的关联学习原则,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关联学习崇尚学生兴趣发展与技能培育、未来职业规划的有效衔接;②社区创造力提升中的“玩中学”“做中学”、知行合一原则,即通过公众对主动、互动活动的参与,潜移默化中养成创新素养和创新技能。

4.4报告中所反映的“去图书馆化”的思考

“去图书馆化”是指对图书馆一词不再使用的客观现象,如图书馆学系改名为信息管理系,不留图书馆字样,图书馆学课程体系中充斥大量离图书馆较远的课程。在马里兰大学MLS项目重新展望报告中,“图书馆”一词出现频次的减少、用“信息专业人士”而不是“图书馆员”进行表述,亦是“去图书馆化”现象的反映。去图书馆化反映的是图情信息专业人士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积极寻求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并试图用更为科学、合理的词汇来概括行业特质、表述未来服务可能涵盖的领域及方向。用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馆长约翰.帕尔弗雷的话来说,“在一个搜索引擎、网上零售商和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怀旧可能是危险的,图书馆行业无论在技术、目标还是人员培训领域都应进行变革……对从业者来说,他们应该着手将图书馆的传统功能分解,帮助人们更快捷地跨越信息壁垒,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此外,无论是称之为图书馆还是信息机构,是图书馆员还是信息专业人士,其所遵循的信息获取、信息平等、知识自由、促进终身学习与公民参与等核心价值是始终不变、趋于一致的。笔者认为,“去图书馆化”的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对图书馆的全盘否定,而是强调以外在变化的信息环境为依据进行批判性继承及开拓性发展,对图书馆事业有着现实性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去图书馆化要求图书馆会做加减法,剥离那些已经不能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发展的服务,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更能激活社区知识流通、激发社区创造力的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去图书馆化体现的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发展思维,鼓励图书馆冲破传统业务的束缚,以颠覆性的业务变革推动社区变革,实现社区全面振兴。总而言之,是否沿用“图书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时代的图书馆能否通过满足多元需求,建立、维系与用户新的纽带。图书馆的存续之道,在于提供更多服务,帮助大众找到发现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

作者:侯茹 单世侠

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3:

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分析

〔摘要〕以Web of Science(SCI-E,SSCI,A&HCI)为数据源,统计得到我国8所研究型大学图书情报院系1985-2012年间文献172篇,涉及作者329人,502人次。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作者合作总体概况、合作网络及高产作者等角度客观展示我国图书情报学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群体情况。结果表明参与国际科学研究的作者较少,人均国际发文量不足一篇;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分别为292和8663%,且呈上升趋势,3人及以上合作较多;国际合作度约为3314%,呈上升趋势,合作文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合作文献不低于2篇61位作者形成20个研究子群,合作网络较为分散,主要是“师生型”和“同事型”子网;目前还无发文量高于10篇的高产作者出现,发文量不低于3篇的作者群较小。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型大学;国际科研文献;作者分析;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

在国家大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体,其国际研究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从目前世界对研究型大学的理解看,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最高的学科水平,最强的科研实力,最多的科研经费(尤其是纵向科研经费)和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尤其是博士生教育)[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和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为简便起见,8所图书情报院系在文中分别简称为:武大信管、华中信管、南大信管、人大信资管、北大信管、南开信资管、中山资管、吉大信管)等8所研究型大学图书情报院系作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的主要研究机构,肩负着图书情报学国际化发展的重任。8所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化发展依赖于其作者群体所做出的贡献,作者作为国际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图书情报学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8所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信息进行分析,客观揭示我国图书情报学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科研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协作状况。

文献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之一,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2],被国际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SSCI、A&HCI索引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3],被称为国际核心科研文献,代表着世界科学研究水平[4-9]。本文以国内8所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核心科研文献中的作者为研究对象,从作者及其合作总体概况、合作网络及高产作者等角度客观展示我国图书情报学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群体情况。

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July,2014Vol34No72014年7月第34卷第7期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分析July,2014Vol34No7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WoS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SSCI和A&HCI为数据源,作者地址字段为检索途径,能代表8所图书情报院系的各英文名称为检索词,各院系所在大学为精炼依据,时间跨度为数据库的最早回溯年份1898-2012年,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2月,检索得到文献178篇;后经笔者对每篇文献作者地址的核对,剔除误检文献6篇,最终得到8所图书情报院系1985-2012年间国际核心科研文献172篇。本文以这172篇文献中的作者信息为数据源,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群体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图书情报院系国际核心科研文献的作者及其合作总体概况进行分析,客观揭示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分布及其合作总体概况,并对发文量不低于3篇的高产作者进行详细分析,揭示各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领军人物。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核心科研文献的作者合作群体进行分析,对合作文献不低于2篇的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ENT实现可视化,以便了解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国际核心科研文献产出的主要作者群体。

2结果分析

21作者分布及作者合作总体概况分析

为考察8所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概况及合作总体情况,表1对作者数量、合作作者、合作机构和合作国家情况进行了统计。国际iSchool的成立给图书情报学领域带来了较大冲击,虽然目前国内仅个别学院加入iSchool,亦不能忽视其带来的影响,为对比考察iSchool成立前后国内8所图书情报院系的科研合作情况,本文将相关数据分为1985-2004年和2005-2012年2个时间段进行统计。笔者统计作者情况时已对作者姓名进行了清洗,对不同作者但其英文姓名简称相同的情况(如Chen,Jun和Chen,Jing均缩写为Chen,J)进行了甄别区分;对同一作者但其英文姓名简称有不同写法的作者(如Lu,Mingxin简称为Lu,MX和Lu,M,Li Jiang简称为Li,J和Li,JA,Yan,Erjia简称为Yan,EJ和Yan,E,Xiao,Guozhen简称为Xiao,GZ和Xiao,G)进行了合并,最大程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对作者合作情况的分析主要采用2个指标:(1)作者合作度=(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作者总人次/(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文献总数;(2)作者合作率=(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合作文献数/(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文献总数[11]。作者合作度和作者合作率可以反映一个学科领域内的科研协作情况和研究的深入情况[12]。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内8所图书情报院系在2005年及之后的合作度和合作率明显高于前一阶段,另外2005-2012年段的独著文献明显减少,仅为707%;合作文献较多集中在3人及以上合作。可见,随着图书情报学研究复杂性和深度的不断增加、科研项目难度的增大以及iSchool的影响,合作研究已越来越频繁,合作度和合作率也会有继续增高的趋势。

国际合作度能较好地反映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合作度=(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国际合作文献总数/(一定时期内相关文献)文献总数(注:有两个以上作者,且其中至少有一个作者的通讯地址为本国以外单位的文献称为国际合作文献)[12]。表中数据显示,国内8所图书情报院系在27年间共与12个国家有合作关系,合作文献57篇,国际合作度约为3314%;其中1985-2004年间的国际合作文献共计7篇,国际合作度约为2258%,合作国家分别是美国(4篇)、英国(2篇)、比利时(1篇);2005-2012年间国际合作文献共计50篇,国际合作度为3546%,合作国家分别是美国(30篇)、英国(8篇)、澳大利亚(2篇)、爱尔兰(2篇)、斯里兰卡(2篇)、芬兰(2篇)、日本(2篇)、比利时(1篇)、加拿大(1篇)、荷兰(1篇)、法国(1篇)、瑞士(1篇)。可见,国内8所图书情报院系的国际合作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来看,合作程度还较低;国际合作范围较广,合作文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这不仅与国内学者的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以及WoK三大引文数据库的来源刊主要是英文刊有关,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英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国内学者亦多赴英美交流学习,与之合作能更好的提高国内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

22作者合作团体分析

为考察作者研究群体情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合作作者进行分析,构建整体合作网络图。从中发现329位作者中319位作者间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合作次数不低于2次的共有61位作者,合作次数不低于3次的共有20位作者,合作次数不低于4次的有6位作者,最高合作次数为7。图1绘制了合作次数不低于2次的61位作者合作网络图,图中节点表示作者,节点的大小表示作者的度数中心性,即与之合作的作者数;节点间连线表示作者之间有合作关系,节点上的数字表示合作文献数,也即合作次数。

从图1可以看出,8所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研合作的频次不高,329位作者中合作文献不低于2篇的仅有61位作者,网络中共有子网20个,合作群体人数为9的有1个学术团体,合作群体人数为4的有2个学术团体,合作群体人数为3的有10个学术团体,另外7个学术团体的合作群体人数为2。合作群体最多的网络是以陈传夫为核心的作者群,该网络共有作者9人,由武大信管的老师和学生以及一位国外学者组成,属于“同事师生兼国际合作型”子网;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作者陈传夫发表文献6篇,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国际核心科研文献几乎均以合作的形式出现,缺乏独著成果。合作文献量最多、合作群体个数为4的是侯喜文、陈菁华、马中骐和万明芳4位学者所构成的子网,这4位学者分属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属于“跨学科合作型”子网;武大信管的杨思洛、邱均平、马瑞敏和倪超群构成4人合作团体的线性“师生型”子网,合作频次较低。3人合作子网中,以武大信管的张李义、马费成和张进为关键节点作者组成为3个“师生型”子网;除此之外,武大信管的陆伟、Sun yongqiang分别与伦敦城市大学信息科学系的MacFarlane,A、英国微软剑桥研究中心的Robertson,S和香港城市大学的Fang,YL、Lim,KH组成了2个“国际合作型”子网。

整体来看,国内8所图书情报院系的作者在发表国际核心科研文献过程中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合作,合作网络较为分散;所形成的合作网络主要是“师生型”子网和“同事型”子网,同时亦出现了“国际合作型”子网和“跨学科合作型”子网,虽然这两类型的子网数量较少,然而对于国内本领域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23高产作者分析

为考察8所图书情报院系在国际科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作者情况,表2对发文量不低于3篇的32位作者及其通讯作者所在单位进行了统计。

3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8所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1985-2012年间被SCI-E、SSCI、A&HCI索引文献作者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客观地揭示了8所图书情报院系国际科学研究中的作者分布情况、作者合作总体概况、作者合作网络结构及高产作者分布。结果发现:

(1)8所图书情报院系自1985-2012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72篇,涉及作者329人、502人次,人均国际发文量较低,每人不足1篇。从科研合作总体概况看,8所图书情报院系的作者合作度和合作率较高,分别为292和8663%,呈上升趋势,合作文献较多地集中在3人及以上合作;国际合作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合作程度较低,国际合作度约为3314%,国际合作范围较广,合作文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

(2)从作者合作网络看,合作文献不低于2篇的有61位作者,形成20个研究子群,合作网络较为分散;所形成的合作网络主要是“师生型”子网和“同事型”子网,同时也出现了“国际合作型”子网和“跨学科合作型”子网。

(3)8所图书情报院系目前还无发文量高于10篇的高产作者出现,发文量不低于3篇的作者群较小,主要集中在武大信管,南大信管、北大信管和华中信管各有少量作者,南开信资管和中山资管各有1位作者,人大信资管和吉大信管均无发文较高的作者出现。

参考文献

[1]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谢钰荣,罗芳.从科技论文产出看高校的科研产出能力——以南昌大学2005-2007年论文为例[J].科技广场,2009,(6):218-219.

[3]刘莉,刘念才.1978-2007年我国SSCI论文发表的基本态势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0):1590-1594.

[4]华薇娜.20世纪上半叶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研究实况[J].科学学研究,2006,24(3):332-341.

[5]党亚茹.基于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55-61.

[6]胡惠芳,万跃华.SCI、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学科期刊评价指标[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62-64.

[7]曾英姿.2004年SSCI、A&HCI收录我国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10):1494-1500.

[8]Calvino,AM.Assessment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Publication behavior of five Iberian-American countires(1992-2003)[J].Scientometrics,2006,69(1):103-116.

[9]Kao,C,Pao,HL.An evaluation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management of 168 Taiwan universities[J].Scientometrics,2009,78(2):261-277.

[10]邱均平,杨思洛,王明芝.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二)——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2009,2(2):8-13.

[11]邱均平,杨思洛,周春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4):626-633.

[12]王娟,曾纪洁.近十年中国图书情报学国际化进程分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5):29-32.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刘艳华 刘婧 华薇娜 夏秋菊

上一篇: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论文下一篇: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