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引进开放动态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利用各种符号资源获取知识,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感官性,更有效地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大幅增强教学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1:

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通过首次提出“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这一概念并厘清其构成,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中去,构建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适應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项目式教学

[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推进我国的新文科建设,重点是将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重组交叉融合,特别强调将新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中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在此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用外语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外语”(如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便不失为一条契合之道,而如何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促进翻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以适应市场的迫切需求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便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界定和构成

截至目前,尚未有“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从语法角度来看,“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是一个由定语“多模态、应用翻译”+中心语“(翻译)能力”所组成的偏正短语。首先,“多模态”源于社会符号学视域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多模态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要将其落实到翻译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全面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机整合各种符号资源,引导学生从多种感官模态中主动获取知识,完成意义构建,提高记忆效率,获取翻译能力。其次,关于“应用翻译”,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国家急需口笔译方面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强调“应用翻译”是符合国情需要和市场需求的,也契合应用型高校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再次,“翻译能力”一直是国内外翻译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西班牙PACTE研究小组通过相关实证研究将翻译能力定义为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系统。[1]综上所述,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指的是译者开展多模态应用翻译活动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系统。

笔者曾撰文尝试厘清翻译能力的构成,将其分为基础能力(包括意识形态、职业素养、任务处理能力)、核心能力(包括翻译思维、转换能力、校正能力、技术能力)和相关能力(包括双语能力、文化能力、专题知识、工具能力)三大部分。[2]以此为基础,结合多模态语篇和应用翻译的特征进一步明晰核心能力和相关能力中的相关内容就不难得出“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构成。第一,将“翻译思维”明确为“多模态应用翻译思维”:译者除了要熟悉应用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还应了解多模态语篇理论,具备多模态应用语篇翻译意识。第二,将“转化能力”明确为“多模态转换能力”:这是多模态应用翻译活动的关键,是译者运用多模态翻译思维在应用翻译过程中解构原文多模态信息和重构译文多模态信息的能力。第三,将“工具能力”明确为“多模态工具能力”,指将重构后的多模态信息落实到译文语篇中的软件使用能力。

二、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和课程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本科翻译课主要采用理论和技巧(练习)相融合的模式,先介绍翻译理论,然后讲解词、句、语篇翻译技巧,同时搭配各种材料练习;且普遍都是采用已出版的现有教材,真正使用自编教材的不足10%。[3]随着新文科建设号角的吹响,改革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势在必行。而要想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多模态应用型翻译人才,首先要树立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并构建相应课程模式。文军提出的“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便是很好的参照。

(一)分析情景与需要

社会对于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需求就是实用。本专业生源质量虽然不如英语专业,但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好奇心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完备,能够同时开设口、笔译课,且打造了翻译课程群,含中级笔译、中级口译、高级商务笔译等,都是专业必修课。最重要的是本专业学生参加翻译课程学习的兴趣较高,38.71%的学生有考取翻译资格证的意愿,11.23%的学生未来想成为专职译员(其中65.45%的学生倾向选择笔译,而34.55%的学生倾向选择口译),13.53%的学生表示对文学翻译比较感兴趣,而选择应用翻译的占到86.47%。

(二)确定目标

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深化翻译课程的改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也是笔者在前文明确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构成的原因所在。根据情景分析和学生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和整合,确定本课程要着力培养的是其中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多模态转换能力”,从而在后续课程的具体教学中由教师做出相应安排。

(三)选择课程内容与材料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确定的能力发展目标,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景,确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材料。为了给下一步课程实施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和语言材料,本专业翻译教师团队耗时两年完成了自编教材的撰写,特别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文化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习惯有别于其他高校的事实,编撰适合该类学生特质的教材,以应用翻译为重点,突出能力导向,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内化翻译知识并提高翻译水平。

(四)确定课程实施内容及方法

这是整个翻译课程的核心阶段,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具体问题都考虑到,并尽最大努力把发展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五)检查、评价、反馈与改进

为了验证课程实施对培养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有效性,必须有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评价机制:1. 检查:可采用教师自查、团队教师互查以及专家听课等方式,经常性地督促课堂教学实施,形成监督检查机制。2. 评价:一方面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获得情况进行判断,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评价,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3. 反馈与改进:基于经常性的检查和双向性的评价,结合学生反馈,教师(团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感受,设计一些更适合评价学生翻译能力的方法,同时对教学模式细节做出必要调整。

三、培养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项目教学模式探索

如前文所述,本专业建设了翻译课程群,全面支撑对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而本文只聚焦于其中的一门课——高级商务笔译展开讨论。该课程开设于商务英语专业大三上学期,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已经上完中级笔译,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本课程的需求是希望能具备英汉实务互译的应用能力,熟练翻译各类商务语篇。基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同时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的号召,本研究尝试构建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的关键就是项目的选取。“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都要以项目来贯彻,项目一旦确定,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下来了。”[4]对此,笔者所在的团队在编撰教材时就考虑到了教材的实用性及与课程实施的契合度,在翻译实践部分着力增加了应用翻译的篇幅,其中的“商务文本翻译”主要选取了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和商务合同这四类常见商务文本。下面以企业简介翻译为例展示教学实践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翻译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有关企业简介翻译的专题知识,并开始形成多模态应用翻译意识,逐步具备多模态转换能力和多模态工具能力。将企业简介翻译作为本课程的第一个翻译项目难易度适中,既是对学生基本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小测试,也是让他们了解商务语篇的一次练手机会,学生对此跃跃欲试。教学内容包括翻译项目管理流程讲解和企业简介翻译的专题知识传授。教学活动则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实践:翻译某公司中文简介网页并进行成果展示。网页是集合文字、图像、色彩、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典型多模态语篇,这对于学生多模态相关意识和能力的获得具有针对性帮助。教学环境是配备有蓝鸽语言学习平台和多媒体设备的语言实验室,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用学号即可登录校园网,使用翻译引擎、搜索网络资源等都很方便。

(二)教学过程

1. 项目准备:主要由教师利用PPT以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本次项目开始前的知识准备,通过这种口语、文字和图像等多种交际方式组合产生的多模态话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一方面是翻译项目的基本操作流程讲解,从组建项目团队到成员分工、从稿件分析到准备术语库和翻译工具、从项目控制到语言审阅、从译后排版到项目总结,让学生对翻译项目有直观的认识,也为本学期其他项目的开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有关企业简介翻译的专题知识,让他们了解本次翻译项目的专业和行业知识,包括企业简介的内容构成及功能、语言特征及翻译、常用句式表达与翻译等。通过非常丰富的中西企業简介实例对比突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以积极的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以便在翻译实践项目中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相关能力。

2. 项目启动(团队组建):教师首先明确本次翻译项目任务和结项要求: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现场翻译本地某硅业有限公司的中文简介网页并按要求提交译稿,下次课进行成果汇报。项目成绩由译稿质量和汇报效果两部分组成,各占50%;译稿质量由教师评定,汇报效果由民主投票决定。随后,学生自由组成4-8人的项目团队,并选出小组长(即项目经理)。以后的翻译项目可以沿袭此次的人员配置,也可以重新组合。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结合之前学习的翻译项目管理流程提交项目计划书,确定人员分工和进度安排,以此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之一。

3. 项目实施:这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阶段,重点锻炼学生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同时综合锻炼基础能力和相关能力。学生按小组就座后,教师给出本地某硅业有限公司中文简介网页的链接,提醒学生注意简介中涉及的专业和行业术语,如“硅业”“沉淀法”“白炭黑”等,并要求各组提交译稿时需注意字体、字号、排版等与原网页页面的匹配度。另外,教师特别强调要合理利用机器辅助翻译等现代化翻译技术提高翻译质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核心能力中重要的技术能力。之后各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翻译实践,遇到问题大家讨论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惑可以寻求教师协助。每个项目组在整个翻译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管是出现的翻译问题、管理问题或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是每位组员的表现和感悟,都应该形成相应的文字记录,这样不仅有利于每位同学的进步,也有助于团队的提升。教师需把控全场,及时回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本次课结束时,各项目组组长将译稿文档提交给教师评分,课后小组继续准备项目汇报。

4. 项目汇报:各项目组通过抽签决定汇报顺序。项目汇报内容必须包含三点:一是必须介绍翻译项目和小组汇报的分工以及各组员的贡献度;二是必须解读本篇企业简介翻译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三是必须分享所选用的翻译工具和参考的网络信息资源。每组汇报完后教师会就形式和内容进行简单点评。全部汇报完后进行小组无记名投票,得票最多的项目组获得项目汇报部分的最高分。

(三)教学评价

为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发展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模式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主要根据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的习得情况(具体到每个分能力)和在项目组内的表现给自己评分。而项目组成员之间对于各自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度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对照项目计划书中的人员分工就每位成员的任务完成度进行打分。教师则按照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30%、教师评价50%的比例给出每个学生最终的项目成绩。同时,教师也通过QQ群、超星学习通的讨论功能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评分细则、测试手段、项目流程等进行持续优化。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对文科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和世界大变局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科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5]面对新时代、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应循之道。“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概念的提出顺应了网络时代技术发展的浪潮,响应了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号召,其内涵、外延和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 In F. 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43-66.

[2] 蔡佳立, 喻旭东. 基于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能力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1, 39(2): 104-107.

[3] 文军. 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 49-52.

[4] 喻旭东. 项目教学法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基于翻译实训教学的应用[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 63-65.

[5] 江锦年, 陈瑛.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J]. 出版广角, 2021(4): 27-29.

(责任编辑:刘洁)

作者:蔡佳立

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多模态教学研究

摘 要 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引进开放动态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利用各种符号资源获取知识,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感官性,更有效地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大幅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模式,以渠道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指导,首先阐述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其次探究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应用,以期教育工作者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商法法规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1]。

1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各国上市组织在跨国经营中所形成的国际商事关系。目前国际商法已经成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在训练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及应用技巧,为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者在签订经济合同、解决商务争议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商法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代理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商事组织法、合同法、产品责任法、票据法、国际货运保险法等国际商事法律知识。

由于国际商法课程专业性强、涉及种类众多,学生对买卖合同、商事活动及相关商务法规接触较少,学习者往往容易对该课程产生畏惧感及抵触感。当前国际商法教学课程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师以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述基本的法律概念,通过黑板讲解语言知识而使教学处于被动而沉闷的状态,师生互动较少,教学内容注重课本概念及法律条款,轻视案例教学及实践应用,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灌输状态,枯燥乏味的基本法条及无从下手的法律应用方式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导致其在从事商务活动时应用能力薄弱。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教材文本以外的“非语言要素”如图像、声音、视频等很少涉及。1996年,新伦敦组合首次提出将多模态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理念。主张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运用多种符号模态(如口语、书面语、图片、图表、身体语、音乐、视频等)来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多模态是声音、文字、图像、多媒体设备、教师和学生的有机结合体,每一种不同的模态都代表着不同的符号资源,对意义的构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模态理论包含人类通过感官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教学资源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备课,网络环境为当今教学提供了新的信息呈现方式,不仅可以资源共享,教学手段也逐渐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PPT、Flash等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处一个完整、真实的国际商务活动情境中,凭借学习者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协同运作参与国际商法课程的学习,完成对国际商事法律知识的建构过程[2]。

目前多模态模式已经逐渐被应用于教学领域,但将多模态应用于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多模态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多模态模式教学研究设计,以期以丰富的教学形式、鲜活的教学案例情境提升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不足,提升学习者在外事工作中的商务法规应用能力。

2 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多模态教学的具体应用

以下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教学应用的维度,探究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中的实施。

建立立体式多模态的教材 为了使学习者能够完全投入英语环境中,培养目的语言思维方式及使用习惯,提升语言技能,掌握专业的商务法律词汇,对有一定学科基础的学习者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如Ray August所著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然而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国际商法课程所涉及的分支众多,教学内容庞杂且缺少对中国法律的介绍,学习者容易无法参透教材。我国国内学者李浚帆、梁雁将我国的法律条文与英文原版书籍进行结合,著作了一本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并忠于英文原著的国际商法教材《新编国际商法英语教程》。此教材全面包含国际商法导论、产品责任法、合同法、代理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各章节的法律概念理论知识都附有相关的应用案例予以说明,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法律条款的应用情景。

教材是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关键,狭义范围的教材即指教科书,而广义上的教材包括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各种形式的材料,如音像教材、网络版教材等。多模态模式下的国际商法课程倡导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使用图片、声音、视频等模态激发学习者感官,将丰富的背景知识、多样化的学习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提升学习者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

进行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商法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建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典型场景,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课堂认知学习内容相结合,减少学习者对抽象法律条款的抵触感,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情感,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切身感受商务洽谈中国际商法的应用情境,体验法律知识应用的乐趣。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不同,多模态教学模式倡导情境多样化,如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育短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在讲解合同法、国际商事法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题研究范围,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将学生分成买卖双方两组,模拟双方建立合资公司、洽谈产品代理销售的过程。学生可自行分配角色,担任不同贸易方的业务经理、法律顾问等角色,选择扮演外贸询盘、还盘、建立合资合作、签订贸易合同、跟单、发运等不同的外贸环节情境。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应用课堂所学的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代理法、票据法、国际货物运输法等,使抽象的法律条款灵活应用于不同的商务洽谈环节中,体验中国与国外法律条款、商务习惯的不同及国际通用商务法规的相关应用方式。

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及商法专业素质,也需要具备实际的外贸从业背景。在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对商务情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相关的法律应用进行具体的指导。情境化多模态的教学模式特点体现为形式多样、应用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灵活调整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的能力[4]。

实施多模态的案例教学法 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此特点为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空间。案例教学法包含两个方面:一为案例本身,二为对案例的讨论。一个成功的国际商法案例教学应结合教学目标,难度适宜,使学习者愿意参与案例的讨论,教师应为案例讨论提供全面的计划并能够处理相关的法律拓展问题。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充分理解相关法规的概念,对案例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国际商法教材以文字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案例介绍。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通过黑板、粉笔,利用口头讲述向学习者讲述案例,学习者往往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进而产生枯燥的抵触情绪。多模态案例教学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媒介,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如PPT、视频、图像等方式,生动灵活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情境,增强法律应用的直观性,提升学习者对国际商法的学科认识及法律体系应用的感知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

多模态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真实的商务谈判案例、商务报纸、网络咨询教学案例等,根据教学载体的特性、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媒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多模态的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正能量,提高学习者的专业词汇运用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法律知识分析应用的平台,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5]。

建立案例库 建立国际商法案例库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方式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国际商法学科所涉及的代理法、合同法等不同维度,对应整合典型的国际商务法律应用案例,将不同模态的案例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增加学习者获取实际商务法规案例的途径,丰富课外学习资源及学习形式,提升国际商务案例处理的经验,使学习者在实际的外事工作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商法条款。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与国际商法学习有关的案例知识,以小组形式探讨案例分析,提升学习主动性。

3 总结

基于多模态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源,通过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模态将抽象庞杂的国际商法知识具体化,通过建立多模态教材、进行情境化多模态教学、实施多模态案例教学法、建立国际商法案例库的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封闭的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为学习者展现生动真实的商务法律应用情境,提升学习者对国际商法的理论分析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大同.国际商法(新编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1.

[2]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5):1-8.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2):3-12.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作者:国冬凌

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大学英语写作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话语开始以多种模态呈现,多模态理论逐渐进入二语写作研究领域,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地写作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大学英语写作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模态教学手段和构建多模态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多模态,教学模式

一、引言

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和痛点,因为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中,写是一种输出性技能,是学生普遍觉得最难的语言技能,且根据本研究前期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大学二年级同学的写作能力仍处于《中国大学生英语能力量表》所描述的四级及以下水平,这意味着这些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生水平。因此,本研究尝试探索如何构建高效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有: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學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模式、听说写一体教学模式、人机多元反馈模式、多模态教学模式等等。其中,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话语开始以多种模态呈现,“多模态”逐渐进入二语写作研究领域,使得“多模态教学模式备受关注”(黄乐平,张永悦,2021)。

二、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将多模态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隐喻意义的构建研究、图文关系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动态语料的多模态研究以及教学领域(秦永丽,2012)。下面本文将对“多模态”的定义进行界定,并梳理多模态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一)“多模态”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多模态”的定义有不同的界定。国外对“多模态”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 Kress & van Leeuwen (1996:183)指出“多模态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也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一些媒介的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式或方式”。国内学者李战子(2003)将多模态定义为“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顾曰国(2007)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三个或以上的感官进行互动就叫多模态。

(二)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多模态教学”这一概念由“新伦敦组合”(New London Group)于1996年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读写能力和多模态读写能力(王炤,2010)。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中来,并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付蓓(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多模态化的英语写作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邱建华,杨燕(2012)通过案例设计展示了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课堂操作;徐珺,夏蓉(2013)探讨了多模态设计对商务英语写作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学生商务写作能力的相关性;雷茜,张德禄(2018)对英语多模态写作中的学习者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斯琴,全树云(2019)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于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大学英语写作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单一的语言模态进行交互,导致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多模态”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以外的多种模态,如音视频、图片、图表、动作等来进行交互,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深度参与写作学习,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那又该如何构建高效的大学英语写作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呢?

(1)构建丰富的多模态教学内容

课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师要充分利用纸质教材、教辅、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资源,构建丰富的多模态课堂教学内容。在构建多模态的写作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以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立足教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认真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如TED 演讲,大学英语写作微课和慕课,各类报刊杂志和网站上的文章及音视频文件等等。通过呈现丰富的多模态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邱建华,杨燕(2018)的研究发现,观看短片、TED演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作变得轻松有趣;阅读演讲材料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写作语料,并给他们提供了优秀的写作模板进行学习和模仿;图片不像文字那么单调、难懂,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写作课堂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多模态的写作教学内容能够提供多元的写作材料和话题、创设更加真实的写作情境,打破写作学习的空间限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尽量从教材、资源、软件等多方面去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化,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模态写作教学内容的优势,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必须注意,多模态的教学内容不应太花哨、华而不实,且语言文字应是主要的模态,图片、音视频等只是辅助模态。

(二)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写作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写作课堂中去。新课改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后的线上能够积极互动与交流。大学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构建多模态的互动方式。写作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写作主题,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包括词句的运用、句型结构、文化背景等,然后让学生在线上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教学平台上的讨论区或在课堂上共同分享查找到的信息、观点等,通过多模态的互动方式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读写结合、读后续写。写作教师要让学生认清读与写的重要关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代读的方式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教师可以先将写作主题及相关的阅读文章分享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后来完成写作任务,写作任务的形式也必须多样化,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就文章中的观点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三) 采取多模态教学手段

多模态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多感官进行互动,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接收到的不同信息最终决定采取哪一种模态进行互动。信息框架中涉及到视觉的模态、听觉的模态、触觉的模态等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将多种模态进行融合,如通过语音形式加上视频,实现静态与动态、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增强写作教学的效果。目前,教学设备的多样化、多媒体化为多种模态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构建模态的生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个人见解,创造出良好的写作和语言表达环境,通过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去感受并思考,摆脱写作倦怠或恐惧,提振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当然,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在运用多模态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确保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效。如果在实施个别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反而会影响学生对英语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构建公平的多模态评价体系

写作评价或反馈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很有裨益,因此,教师要建立一个相对客观、公平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写作教学的评价方式多種多样,有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等。教师不应仅仅采取某一种评价方式,而应将各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制定多维评价指标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将各种因素纳入到写作评价体系之中,以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性。

同时,这一套评价体系也应是多模态的,师生的语言模态、视觉模态、肢体模态、空间模态等应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构建(贺娟,2018),比如,师生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语气、评语等等能表示不同模态的评价。多模态的评价体系更能满足多模态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需要,并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要构建大学英语写作的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及多媒体设备,构建丰富的多模态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创设多模态的互动方式、采取多模态教学手段,并构建一套公平的多模态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Kress, G. R.& Leeuween, T. van.Reading Images[M]. London: Rouledge,1996: 183.

2.Kress, G.& T.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 2001.

3.黄乐平,张永悦.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及展望[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1(2):1-4.

4.秦永丽. 我国近 10 年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J]. 榆林学院学报,2012(5):117-121.

5.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6.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7.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24-30.

8.王炤. 多媒体英语写作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J]. 外语电化教学,2010(11):14-19.

9.付蓓. 多模态化的英语写作教与学[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6-139.

10.邱建华,杨燕. 基于网络资源的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6):120-125.

11.徐珺,夏蓉. 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设计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2013(4):32-39.

12.雷茜,张德禄. 英语多模态写作中的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8(12): 52-57.

13.贺娟,多模态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后续课程建设[J]. 集美大学学报,2018(2):82-86

作者简介:万金香(1981. 4),女,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和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分制改革下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实证研究”(项目编号53000200117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万金香

上一篇:上市公司独立性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