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介绍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解释了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脱节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教育论文 篇1:

基于成长导师制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摘 要: 大学生成长导师制是高校思想教育模式的创新,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导师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特殊关注群体的思想教育服务工作,及时给予需要关注的同学以帮助和关心,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扰和误区,让特别关注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端正自我认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格,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特别关注群体 成长导师制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一、成长导师制的现状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和育人环境。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环境,积极面向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高校现状背景

高校学生构成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的心理特征成分复杂多样,易出现人际关系、宿舍关系、学习、恋爱、个性及情绪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为了让这些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将该群体学生进行积极的分类和管理,将出现人际关系、宿舍关系、学习障碍、恋爱、个性等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统一划分为“特别关注群体”,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导师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大学生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成立了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各年级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为组成部分的“阳光心语”工作团队,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特殊关注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给予需要关注的同学帮助和关心,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扰和误区。让特别关注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端正自我认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格,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成长导师制的理念概述及实践意义

(一)理念阐述

“导师制”最初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新生一入学报到,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是学生所选科目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取得进步①。在中国,早期的导师制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实施的。针对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以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中国多所院校自2002年以来开始首次尝试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入学生成长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日趋科学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今天,成长导师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和大学生接受,该制度已经发展为由导师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心理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的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核心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学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等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入学后易出现人际关系、宿舍关系、学习、恋爱、个性及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出现的此类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个案的积累和研究引起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注意和思考。伴随对该群体关注度的提高及解决该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不断摸索和探寻,在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背景下,“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应当得到逐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实践意义

大学生成长导师制是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近年来高校积极实施“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的有效实践出发,期望借此总结出在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生个人成长导师制的内在含义、实操程序,并对项目绩效进行初步的评价。

具体来看,对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大学生特别关注群体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探寻诱发原因,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帮助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学会积极调试自我,摆脱心理障碍。同时,能够为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特别关注群体问题积累丰富的个案材料,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研究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研究,结合“阳光心语”工作团队长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总结出来的实操经验,探寻出大學生特别关注群体心理调适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推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开展。

三、成长导师制的实践模式及程序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中西道德价值观的碰撞,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增多,流动人口量增大,使得一些大学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困难、宿舍关系紧张、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意识膨胀等问题。针对出现上述问题的特殊群体,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凸显的问题。大学生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管理制度,是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导师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强调学校德育要以原来单纯服从社会需要、上级安排转移到以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要求相融合的基点上。

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成长导师制工作团队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的构建模式:

(一)准备阶段

1.导师选聘与培训

在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阶段,要考虑到大学生特别关注群体的特点,选拔那些拥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且人生阅历较为丰富,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还要针对特殊群体常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相关的师资培训工作,并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讨论、模拟训练,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和咨询技巧等水平。

2.筛选特别关注群体

在项目实施初期,应首先通过学生入学档案相关信息初步了解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情况;其次,新生入学后通过下宿舍、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个别同学沟通等方式摸底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最后,从学生心理、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等状况出发,依据学校的新生入学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普测情况,筛选出需要特别关注群体。根据本学院学生的家庭、学习、性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以特别关注群体导师制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完善特别关注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二)实施阶段

1.宣传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项目应积极利用专题心理知识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活动、心理演讲、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观看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宣传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班会

项目应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每月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渗入班级活动之中,让班级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切身体验,导师通过互动启发式讨论对主题班会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最终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培养健康的心理品格。

3.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应做到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一次,内容包括日常表现、学业进度、人际交往、情绪波动等。每次受导活动后,导师要及时如实填写《导师工作手册》,做到每次活动有内容、有记录、有效果。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让心理问题学生学会调整自己,适应环境。

4.建立完善的特别关注群体成长档案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特别关注群体工作流程,导师要对特别关注群体中的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在档案中详细记录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进行记录及分析。除此之外,导师还要做到每月将需要关注同学的成长档案汇总后形成特别关注群体表格上报学院,同时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与校心理咨询室联系,以便对该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5.建立家长联络制度

项目要求导师要定期与特别关注群体学生的家长联系,具体时间可以由导师自行确定,每月至少有一次以上的联系,联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该制度的确立使导师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导师可以通过对其家庭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家庭教育。

6.导师定期交流会制度

项目定期组织“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交流会,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决定事项,总结工作,目的在于交流总结学生近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特别关注群体在跟踪辅导中出现的疑惑或者经验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客观合理地解决特别关注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交流会要求导师准时参加、充分准备、积极发言。

(三)评估与总结阶段

1.导师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

为对每位导师的工作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项目团队成立了“导师制”工作评估小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导师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体系由学生评价、导师互评和导师自评三项组成。首先,通过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受导学生对导师的评价,重点看导师能否与受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指导的内容是否全面,等等。其次,通过导师互评促进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评价的内容应注重导师工作的实效性、导师的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最后,通过导师自评实现导师对工作的总结和自我反省,归纳取得的经验,反思存在的問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对策。

2.建立个案分析与总结制度

导师根据受导的具体情况,建立受导学生的个案分析制度,项目团队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导师在实践中还应积极归纳总结取得的经验,将个别突出案例进行汇总,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研究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探寻出特别关注群体学生的心理调适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的基本工作流程图

四、成长导师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自实施“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以来,累计通过成长导师进行关注和跟踪的特别关注学生的咨询量达到1856人次,通过成长导师制所提供的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够学会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轻松学习。自项目实施期至今,该项目团队共帮助136名学生成功摆脱因人际交往、宿舍关系、学习、恋爱、个性及情绪等心理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以主题班会形式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自项目开始运作以来学生共参加心理辅导活动课200多节次。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上述活动和成长导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正面的心理体验和反思,从而推动特别关注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提高学生总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积极开设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例如:新生入学时期,针对我院女生多的特点和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的问题,开展大学生活适应心理讲座、女生心理讲座等形式的讲座,将特别关注群体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在工作中将筛查出的特别关注群体中存在的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咨询和辅导等。

(四)针对特别关注群体中出现复杂心理问题的同学,有意识地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导师,通过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鼓励导师结合自己的优势,促进被辅导的学生健康成长。学生成长导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及时通过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鼓励学生成长导师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创新特别关注学生成长问题解决方案,对成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的创新案例,将以“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成长导师成功案例交流会”等方式进行表彰和推广。

(五)典型个案追踪。“阳光心语”团队所在的商英班一同学从入学后就一直存在情绪低落状态,不愿和同学交流,且经常会出现迟到现象。通过成长导师从班委、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等多渠道了解情况后,得知该生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她的期望太高,一直希望她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高考成绩的不理想给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该生出现轻微厌学和自卑心理。针对该情况,成长导师想通过与受导学生多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充分了解该生的情况倾听她的心声,并对她的厌学情绪进行正确的疏导,帮助她放松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但是在辅导初期困难重重,该生一直抱着排斥的态度,虽然和导师进行交流,但是总是不肯将心里话说出,且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退学”是该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这让导师很为难。在此情况下,导师与项目团队对该生情况进行会诊后,决定从侧面解决问题,与该生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交流,了解该生的大概想法后,导师以该生好友作为桥梁,做该生的思想工作,同时让学生传达导师对该生的关心,让该生放松心理防线,逐步接纳导师,以便更加直接地解决问题,积极和该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减缓家长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随着导师的不断努力,在经过多次深入的心理辅导后,该生的情况有所好转,压力减缓,学习态度也有所转变。但此后一段时间,该生情况有所反复,突然提出要求退学,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否定情况,而且自卑的情绪时时表露。经过成长导师的深入交谈后了解到虽然她的家长带给她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看着和自己一起高考的表妹在一所知名高校读书,成绩很好且加入一些学生团体,各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加上该生表妹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表妹与该生的聊天中流露出比较大的优越感,这让该生的心理受到极大的打击,心理问题再次出现。在与导师的整个谈话过程中,她都充满了对自己各方面的不满意,认为自己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这种心理感受让她陷入了对学习生活的迷茫。为了帮助该生尽快走出迷茫,成长导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沟通,另一方面向工作室领导小组汇报,积极启动家长联络机制,将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在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多次咨询,加上导师、家长的思想工作和引导后,该生情况有所好转。成长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平时的学生活动中积极鼓励该生参加活动,并给予该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帮助该生树立自信。最后在“阳光心语”工作团队的多方努力下,该生最终成功走出心理阴霾,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该生在班委的换届选角中积极参加竞选,在成功担任班委一员后,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该生的成绩由刚入学第一学期的下游逐渐提高到中上游,同时获取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委”等称号。

自建立成长导师制以来,该类似案例及其他类型的特别关注群体内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常会出现,虽然个案各有不同,解决的方式和方法不一,但是最终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积极的成效。

五、成长导师制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路径

(一)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落到实处

定期将排查筛选出的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安排成长导师,每月将对关注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谈心和咨询活动,学生成长导师也会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对特别关注群体的工作重点,将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信息记录为特别关注群体表格,表格每月汇总上交一次备案。

(二)积极完善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的选聘与培训工作

严格按照导师的基本职责选聘、培训导师,将导师选聘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操作如下:依据“自主、公开”的原则,在学院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成长导师的遴选工作,在“阳光心语”工作领导小组的筛查与审核后最终确定导师名单。团队负责加强导师工作过程中的指导工作、会诊工作、评价工作,注重加强理论培训学习,针对导师所具体负责的工作特性开展师资培训。

(三)完善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工作交流平台

“阳光心语”工作团队注重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讨论、模拟训练提高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和咨询技巧的实际水平。在每学期开学时,工作团队都会邀请校内外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辅导员召开特别关注群体心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成长导师制”研讨会等提升理论水平和积累实践经验。在学期末,工作团队会针对特别关注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经验总结交流活动,及时总结每一阶段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学院内进行积极的推广运用。

(四)将特别关注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学生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学院开展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如:专题心理知识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活动、心理演讲、心理剧表演、心理电影观看、思想政治教育班会等活动形式,充分挖掘各类学生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泼、生动的学生活动,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让特别关注的学生在学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解决心理问题。

(五)建立严格的特别关注群体档案管理制度

在新生入学阶段,新生入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阳光心语”工作团队群体成员全面摸底了解学生情况,筛选特别关注群体,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制定专门的特别关注学生统计表。在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建立完善的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在项目实施阶段,各导师负责做好辅导记录,将上述所有材料建档存放,并建立健全严格的档案借阅与管理制度,设定特别关注群体的档案借阅权限,注重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六)建立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成立“阳光心语”工作指导小组,对特别关注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要每月就学生的成长情况和特别关注学生成长记录,及时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情况单独作为成长导师工作考核的部分,纳入成长导师工作月度考核表,作为成长导师工作评优的重要考量标准,与其工作薪酬直接挂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六、结语

成长导师制总结出针对特别关注群体学生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预防与工作措施,在成长导师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合作、开放和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环境。特别关注群体学生在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掌握了一般的心理保健方法,提高了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培养了健康的心理品格。由于它是一种动态机制,各种动态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项目运作模式在推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得到学校和各级教育者的大力支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由于教育效果的后延性,有些做法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以验证。随着高校办学理念的改进和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特别关注群体成长导师制”还有待完善。

注释:

①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参考文献:

[1]Martin V. Covington, Karen Manhei M Teel,著.任新春,郑秋,译.学习障除策略——促进学生成功、高效地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

[3]方俊明,主编.当代特殊教育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赵薏.走进“班级导师制”[J].教育探索,2003(8).

[5]郭香玲,司丽华,张金玲.学生成长导师制——特殊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6]李建成.试论大学生个人成长导师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0).

[7]李伟扬,曹文超.本科生成長导师制的探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2).

[8]陈梅香.高校学生骨干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作者:郑广峰

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教育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摘 要】文章介绍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解释了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脱节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家庭教育;关系

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各种问题:部分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没有紧密结合,教育实效性不强;学校资源紧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佳;教材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引导性。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

(1)教育目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般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子女做人,将其培养成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顺利进入工作领域。但由于家长自身的认识水平不同,其教育目的也各不相同。此外,家长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生活体验直接影响并制约家庭教育的目的,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文化素质较低的家长由于其对社会生活认识比较肤浅,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深入了解,来自这些家庭的思想教育具有盲目性,导致家庭教育的目的的不确定性较大。

(2)跨时空性。大学生虽然在外求学,但并不是绝对离家。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促进了家长同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远离家庭的大学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现代化通信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与父母沟通交流。家长通过这种方式对子女的生活与思想道德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引导或与学校辅导员沟通,共同解决子女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此外,每年寒暑假或“十一”长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会回家与父母一起生活,这也是进行家庭教育的有利时机。寒暑假期间,家长与子女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帮助子女解决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困惑。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具有跨时空性。

(3)教育方式上注重互动性,强调情感交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趋向成熟,他们自身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对于家长的教导不再盲从,家长与其沟通更加平等民主,互动性较强。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阅历逐渐丰富,情感的感知力和表达力都大大增强,但他们依旧不成熟,对父母还有一定的依赖性,在有困惑时会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更希望取得与父母在情感上的交流,以此增强自我意识和情感认知能力。

2 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同一性关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过程中,家庭和高校之间有一定的共性。首先,高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着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目前,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更容易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被不利信息影响。高校的责任就是通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保证其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大学生阶段是子女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更需负担起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高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着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其次,两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把子女培养成为对家庭有用、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共同发展。两者通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都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影响,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大学生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由于教学资源有限,通常采用的是一个辅导员管理200~250个学生的方法,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家庭教育可以弥补这一点。因此,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推动。大学生家长教育水平有限,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只有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推动下才能健康发展。

(2)差异性关系。首先,家庭教育是特殊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共性教育。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子女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发展其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家长可以根据子女自身的发展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个体教育活动,作为最了解子女的人,一对一地进行家庭教育,针对性较强。而高校主要是从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手,按照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这种教育是群体性教育,通过班级进行,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身心发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旨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家庭教育主要在满足家庭需求的基础上展开,当这种需求与社会需求冲突时,注重家庭利益。最后,高校教育正规化,家庭教育随意性强。高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者施加教育,通过严格求证,制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统一地培养大学生思想倾向、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教学实现。家庭教育完全随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意志,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家庭教育融于家庭生活之中,具有渗透性和潜移默化性,家庭教育具有机动性、分担性和灵活性。但由于家长自身水平的局限性,其教育目标也具有局限性。

家庭教育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針对性、情感化不足的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强化影响。但家庭教育也会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教育的复杂多向性能够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弱化其教育有效性,而且家庭教育的功利性能够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

3 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脱节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联系。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均只从各种需求出发,没有及时沟通合作,按照自己的主张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认为其自身理论水平高,自身各项素质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己的事,与家庭无关,没必要与家庭联系;而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教育自己孩子与学校无关,也认为没必要与学校联系,从而造成两者之间缺乏沟通。

(2)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大学生的家长依据其社会经验和感受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但由于大学生家长的社会经验和感受有限,难免会对学生家庭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具有片面性。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也会使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取向上产生偏离社会主导观念的倾向。由于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家庭教育达不到预期教育目的,更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3)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相互融合。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整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没有渗透到高校思想教育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难以深入、全面地了解家庭教育的情况,不能及时地对其施加有效的指导。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建议

(1)高校主动与学生家庭联系,构件有效的沟通机制。首先,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日程,成立专门的教育协作指导部门,负责与学生家长沟通并指导其工作。其次,学校应将学生的培养计划及时分享给家长,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培养目标,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最后,可以将学生的表现和成绩向学生家长通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并召开家长会,辅导员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有计划地对家长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大学生家庭教育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缺乏大学生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家庭教育,无法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求。因此,高校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学校可以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帮助大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鼓励大学生与家庭建立更加关系密切的关系,使其理性地接受家庭教育。

(3)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另一种力量,大学生家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针对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可以帮助大学生家庭,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端正。首先,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其次,构件学习型家庭,鼓励家长与大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的帮助下,家长提升自我修养和社会需求意识,保证对孩子有正确的引导。

参 考 文 献

[1]刘伊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理论界,2013(8):192-194.

[2]周贤君.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5):166-167.

[3]任艳华,袁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6):98-

100.

[4]闫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38-42.

[责任编辑:高海明]

作者:莫万姣

大学生成长过程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赵崇峰(1971- ),男,浙江永嘉人,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浙江温州32503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一直被许多高校和学生家庭所忽视,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家庭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一定亲情基础上,通过家庭成员的亲身示范、情感交流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它具备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特点和功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高校已失去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硬性制约机制,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利益基础,学生受学校制约的程度也明显弱化,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比较自由散漫的现象。但学生对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却不得不听,因为现在的学生无论是经济上、生活上、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要依赖于家长,家长对学生今后能否继续学业和将来工作的选择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长的影响力和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才能更好地约束学生的自由散漫行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每位大学生由于家庭出身、知识基础、交际环境和遗传基因等因素的差异,在人生价值取向、学习动力、接受能力和自律意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生家长对学生进校前的有关情况、兴趣爱好和在家的表现是最了解的,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及时向教师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减少纠纷。随着家长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与学校发生纠纷的现象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沟通不畅、不及时造成的。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数是学生出现了多科考试不及格、不能毕业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等问题以后,辅导员或班主任才被迫同家长进行联系。家长除了感到突然之外,也没有能力改变学校对孩子做出留级或退学的决定,从而导致了纠纷的出现,有时甚至还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给学校、学生家庭、学生本人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要使学校和家庭之间减少纠纷,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4.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大学不仅承担继承、传播、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历史职责,还担负净化灵魂、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等社会职能,而且大学的职责和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在指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高校向家庭渗透教育的社会职能。同时,学校通过和学生家庭之间不断的联系与沟通,也能广泛地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调整学校的办学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赢得社会声誉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高校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封闭式办学、封闭式管理,很少和学生家庭联系。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增多,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重视家庭教育问题,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家庭教育的价值。另外,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是成年人了,便放松了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价值。

2.高校和家庭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不畅、互动不足问题。从家长方面看,他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很少能和院系的领导、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见面;从学校方面看,学校也没有提供便于来访家长和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没有主动家访的制度。这便导致了家校之间沟通不畅、互动不足问题的产生。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更新型、更全面、更有效的家校之间的沟通方式。

3.学生对家庭教育的盲目排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据调查显示,68%的学生遇到困难时首先联系的人是父母,但又有55%的学生反对父母继续进行家庭教育,他们认为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父母的文化水平比自己低,不愿意继续接受父母的教育。学生盲目排斥家庭教育的態度,导致部分家庭难以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从而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4.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片面地追求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应涵盖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是片面地追求智育成果,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甚至出现大学生犯罪、自杀和自残事件。这说明家庭教育片面追求智育成果,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树立“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从纵向看,它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直至研究生的系统过程,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从横向看,它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运作的系统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终身的影响。高校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价值,努力树立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确立“大学生仍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沟通交流的专用场地,开通家长热线电话,购置专用办公设备等,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结合,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级结构”转变,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2.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思想,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大学教育是一种宽松的开放式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管理、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只是宏观上的指导和监督,不可能全面地关心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细节。家长不能认为大学是“保险箱”,希望教师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摒弃完全放松家庭教育和 “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引导家長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和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家庭教育。家长既要重视子女的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融合起来,提高子女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引导家长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师的威信,避免在孩子面前指责学校和教师,要坦诚地同教师、学校交换意见。家长只有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对学生的教育协调起来,并形成教育合力,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大学生家庭地域分散,高校和家长联系中除了要充分发挥电话、书信、手机短信等的作用外,还应利用自身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现在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还拥有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懂网络使用技术的师资队伍,这为高校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许多学生家长都能上网查询信息,这为高校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不仅要通过学校网站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还要设置“家长直通车”管理系统,使家长更详细、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奖惩情况。家长通过家长论坛或BBS,可以直接与学生进行谈话,可以与其他家长进行家教心得交流,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同时学校也可以对家长的建议在沟通平台上及时给予回复。利用学校网站上的“家长直通车”管理系统,家长和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沟通更方便、更及时,既不影响教师、家长的工作,又能体现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密切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首先,要抓住家长送新生上学的时机,认真开好新生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使学生家长初步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并让学生家长填写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的家庭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学校也要把有关部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联系电话发给家长,为今后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家长接待日、分地区召开家长会、对特殊的学生进行家访、邀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家长来校为学生做辅导报告等形式,主动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向家长拨打感恩电话或写感恩信等活动,加强学生和家庭之间的亲情交流,密切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向家长寄校报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积极完善各项工作,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在人类教育的全过程中,不应只是一个孤立的部分,更不应被忽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教育也应始终贯穿其中,并应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切实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6(3).

[2]雷家军,等.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石磊,叶芜为.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的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付昌辉,等.网络时代高校与家长之间的零距离交流与互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王洪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家庭工作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作者:赵崇峰

上一篇: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