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财经媒体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6月20日中国将建5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6月18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表示,中国将建立5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国家,主要是与我国关系良好,政治局势稳定的亚非地区,比如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其具体行业主要是传统的能源、资源、农业、轻工、冶炼、电子等多重领域。

第一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

大数据时代的财经媒体运营创新刍议

【摘—要】本文立足于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自身的特点,结合典型个案对以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给财经新闻报道和财经媒体运营所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创新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透过变革表象把握财经媒体变革的深层趋势,作为业界实践创新的参考。

【关键词】技术变革 财经新闻报道 财经媒体运营 创新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新闻”正在成为学界和业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以来自美国的Automated Insights(AL)公司的主要技术产品Wordsmith为例,该技术平台能够接收几乎任何数据格式(包括APIs、XML、CSVs、spreadsheets等);然后通过算法找出数据特点趋势与内容来龙去脉,生成叙述性的长短文章、报表、可视化图形等;最后借助云服务,通过API、JSON、XML、Twitter、Email等渠道实时推送文章。AI公司有超过3亿模板可以供不同的新闻使用,它们在2013年就产生了3亿篇新闻,比其他所有媒体加起来的还要多。2014年7月,美联社宣布使用其开发的新闻书写软件代替人力写作美国上市公司财报报道稿件,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一桩实践。在与AI公司合作前,美联社靠人工每季度只能发布近300篇财报文章,而改用自动化系统后,他们将提供多达4400篇上市公司(美国上市公司目前一共4600家)的财报数据文章。①

与社会新闻、文体娱乐新闻等相比,财经新闻与数据的积累、处理和解读联系更紧密,以AI公司为代表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和数据新闻生产模式对财经媒体未来的发展带来的冲击更大。同时,基于财经数据的价值深挖与财经媒体产业链延伸本身就是国内业界在实践中一直探索的重要问题,新技术的变革亦为财经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通过“破坏性创新”再造商业模式的契机,下文结合典型案例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从精确新闻学到数据新闻学——大数据技术为财经新闻报道带来的蝶变契机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就提出了精确新闻学的概念,即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形成更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报道方式。但是,精确新闻学更侧重于对数据精确度和因果关系的分析,存在着基于样本选择和因果判断上的误差可能。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新闻学开始崛起。按照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的看法,大数据是指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不为人知的关联关系并揭示某些趋势性的东西。在新闻学领域,大数据作为一种方法论对原有的研究范式带来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并且作为一种有力工具开启了媒体运营创新的又一个起点。2010年8月,首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对这个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②

由于大数据在我国新闻学领域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方洁、颜东在《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数据新闻的阐释文献的梳理,结合主流媒体实践数据新闻的经典案例剖析,对“数据新闻”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了解读,并对数据新闻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数据可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和剖析。赵晶、徐喆在《大数据时代: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一文中对大数据为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增强新闻预测性、优化新闻采编方式和挖掘信息二次价值等功能进行了系统总结。徐锐、方宏蕾在《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数据搜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呈现三个环节对大数据提升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方式进行了解读。郭晓科在《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一文中对数据新闻作为讲故事的新工具与新方法、解释宏大事件与个人的关联、促动记者角色转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总结。史安斌、廖鲽尔在《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一文中系统梳理了“数据新闻学”产生的背景、内涵、外延、功能及基本特征,结合国际主流媒体践行“数据新闻”的经典案例探讨了“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及前景,指出专业记者应当善于挖掘“数据”,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邃的“洞见”,并且借助于新媒体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可视性、纵深性、互动性”的特点,满足受众对新闻报道“更精确、更深入、更直观”的要求。此外,卜书剑、崔岸雍、马金鑫等一批海内外新闻学人联合创立了“数据新闻网”,以推动数据开放及媒体革新为宗旨,引介全球范围内顶尖的数据新闻实践,面向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媒体管理者、新传教育者以及对传媒感兴趣的设计师、程序员,成为国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和交流平台。由于财经新闻涉及到财经专业知识、新闻学理论和数据新闻学的前沿变动,对研究者的总体知识背景要求较全面,因此关于数据新闻学在财经新闻领域应用的专门研究成果目前非常少见,结合数据新闻学与O2O时代线上社区与线下资源整合的财经媒体运营实践创新研究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

在财经新闻操作实践中,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全样本数据的相关性挖掘获取到传统方法论范式下无法得到的量化新闻要素,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呈现和揭示。传统精确新闻学范式下,获取到的信息彼此分立,维度相对单一,而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平台则可以获得包括数字、行为、情感、心理和关系等多维度的复合信息,让财经新闻的报道能够穿越社会表层现象而深入社会发展的内部肌理,同时也为围绕财经媒体价值链进行数据产品的多元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③

此外,大数据也为财经新闻报道在信息呈现方式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过去长期困扰财经记者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复杂的财经图表、庞杂的财经数据及其背后的深度背景关联以浅显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目标受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对多维数据的整合深挖可以触达以前新闻报道所无法触及的群体行为分析、情感分析和社会分析等层面,而且在数据的呈现方面也越来越“趣味、动态、交互”。例如与Wall Street Journal同属道琼斯媒体集团的专业财经新闻网站Market Watch推出的Map of the Market,就是用一副交互树形图,它将每日的股票行情可视化。④财经信息呈现方式交互性的提升也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受众认知某项公共政策实施对自身的实际影响。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与某些会计师事务所联合推出《预算计算器:2012年财政预算将如何影响你?》的交互性新闻服务,用户只需在界面上输入个人信息,系统就能自动计算出其需为政府财政预算增加多支付多少税。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讲,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本身就对受众的关注焦点和逻辑关联判断产生影响,优秀的财经新闻记者在与时俱进不断跟踪吸纳数据可视化呈现为报道带来的便利优势时,也要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预估相关呈现方式可能对受众产生的认知牵引作用,有选择地使用。

在新的财经数据挖掘思路的指引下,过去长期被忽略的一些零散、边缘、碎片化数据也衍生出新的价值。2014年9月,新浪财经举行“大数据战略发布会”,宣布基于财经数据深挖打造开放联盟市场。发布会上,新浪网副总编辑邓庆旭表示:“直到去年,我们才发现15年来,我们围绕新闻产业链的数据本身就是价值。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谁在看这个新闻,是从什么路径看这个新闻,一天看几次这个新闻,看完这个新闻去什么地方了……我们社交平台每一个用户点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拥有的用户市场到底在什么地方?所有这些数据都能成为价值。”

二、财经媒体价值链延伸与运营模式创新

移动传播时代与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最大差异就是内容与应用深度结合,信息传播与社群的沉淀发展互为支撑。在传统广告二元售卖模式日益式微的大背景下,内容的传播越来越多地成为沉淀社群打造社区性平台的一个导入工具,然后再基于社群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生成多样化的流量变现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财经媒体都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全方位涵盖大众传播媒体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多种传播介质,形成基于数字化共享平台的“一次信息采集、多角度处理、多元呈现、多渠道分发”模式,将财经数据的价值全方位深入挖掘,不断延展财经媒体的价值链条,形成资源补偿方式上的多点支撑。

在基于财经数据的价值链延伸方面,上海第一财经无疑走在了时代潮头。面世之初,第一财经即以“一财电视”“一财日报”“一财广播”“一财周刊”“一财网站”这样的财经媒体集群面貌出现,并且在传播广度上积极与外部省市、地市级传播机构合作打造财经资讯联播平台,在深度上积极开发以“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等为代表的财经数据和财经公关类下游产品,集财经资讯发布者、财经资讯供应商和财经服务提供商三重身份于一身,形成了财经价值链与财经品牌影响力的良性互动,近年来更以“打造中国全媒体财经服务类传媒集团”为己任,从媒体集团向服务类集团转向,尤其注重微传播时代新媒体传播矩阵的打造。仅以其旗下的财经微信公众账号矩阵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一财网、同乐坊、第一财经创投联盟、知著、Extra(专注于TMT新兴板块报道)、第一财经日报财商、全球宏观与投资策略、中国汇(投资买房移民教育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资讯、第一财经理财、第一财经深观察、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谈股论金、首席评论、今日股市、第一财经理财指数CBX、公司与行业、市场零距离、解码财商、第一财经壹财富、阿财、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陆家嘴杂志、中国房地产金融、东方财经频道等指向不同的财经微媒体系列集群,服务于不同的细分人群,成为其大众媒体传播平台的有力补充,并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微媒体矩阵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平台互联互通的灵活运营实现第一财经品牌影响力的多元变现。

“第一财经创投联盟”的运营就是一财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良性变现的一个绝佳案例。本着“扶植小微创业者,让最优秀的创业项目找到最专业投资人”的宗旨,第一财经创投联盟于2012年4月正式在一财网落地,藉第一财经媒体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创业者、投资人、创投机构、孵化园区构建一个互通共赢、可持续地线上交互和投融资平台,创投各方可以以自己的身份注册成为联盟成员。机构、园区、孵化器可以有相关广告位进行展示和宣传,第一财经创业类电视节目《天使爱上谁》《梦想创业团》和《第一财经日报》的《财商周末》、一财网的创业频道、《第一财经周刊》的《快公司》栏目都可以基于各自视角对创业项目、创业者深入报道。线上社区不仅具有互联网项目的特性,还包含媒体宣传所承载的商业价值;线下通过举办与创业相关的多种活动,实现线上资源的真正软着陆,达到线上线下联合价值的最大化,两者互相作用,共同成长。在强大媒体资源优势的支持下,“第一财经创投联盟”开发出的“线上+线下”“投资者、创业者社区+投融资平台”“微社区运营+大众媒体传播”的模式为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也充分顺应了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其有效运营本身就构成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关怀与人本情怀——财经报道与财经媒体运营创新的核心立足点

新技术的进步为财经报道手段的丰富和财经媒体运营模式的创新提供的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愈是如此,愈加需要把握纷繁变局中的财经媒体应有的价值坚守——那就是社会关怀与人本情怀。

一个媒体的市场价值大小归根到底是由其通过影响目标人群进而介入社会文明进程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的,有境界者自成高格。秉持社会关怀才能在大格局、大视野中更好把握社会发展核心动力族群对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的需求变动,据以进行产品创新。在内容与应用深度融合、信息产品与社群产品有机联接的今天,秉持人本情怀、着眼于每一个微观个体在大时代变革中的经济信息需求和情感心理需求,本身也是促动新格局下财经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

(本文编辑:刘浩三)

注 释

①腾讯科技 《机器人新闻占领地球!年产新闻10亿篇》,2014年10月29日,http://coral.qq.com/1024942894.

②方洁 颜东 《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载《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③喻国明 李彪 杨雅 李慧娟 《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④邱悦 《财经报道中的数据可视化应用》,http://djchina.org/2013/11/11/visualisation_in_biz_reporting/.

⑤徐铁英 张坤阳 《大数据时代:媒体新任务和媒体人的新角色》,载《中国记者》2014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赵晶 徐喆 《大数据时代: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载《今传媒》2013年第9期。

2.徐锐 方宏蕾 《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12期。

3.祝建华 《数据驱动新闻——大数据时代传媒核心竞争力》,人民网传媒频道,2012年7月18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718/c120837-18543917.html.

作者:陈端 高伟

第二篇:国内外财经媒体速览

《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6月20日中国将建5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6月18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表示,中国将建立5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国家,主要是与我国关系良好,政治局势稳定的亚非地区,比如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其具体行业主要是传统的能源、资源、农业、轻工、冶炼、电子等多重领域。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是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加人出口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减少外汇储备过多,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以及实施中国自主品牌战略的有力措施。

《国际金融报》2006年6月22日部分欧盟国家反对对华反倾销

6月20日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就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问题举行了不公开听证会,与此同时部分欧盟国家对欧盟的反倾销政策表达了不满。瑞典工业和贸易大臣托马斯·厄斯特罗斯表示,欧盟不应当过度依赖反倾销措施,而应在提升自身竞争力上下功夫。英国零售商协会表示,欧盟的贸易保护措施过于关照本地生产商,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惩罚性关税直接造成价格亡涨。

《证券时报》2006年6月15日央行再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合理控制贷款投放

中国人民银行6月13日召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召开了“窗口指导”会议,要求各家银行要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合理控制贷款投放。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就做好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各家银行要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合理控制贷款投放。二是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比例。三是要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实现稳健经营。四是要防范票据融资风险,促进票据市场规范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6月8日反垄断法草案国务院原则通过删除行政垄断章节

国务院常务会议6月7日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草案)》。草案中关于行政性垄断的章节被删除,其中包括行政垄断的概念、表现形式等内容,但是草案在总则中还是保留了行政垄断条款。

据了解,草案规定了禁止垄断协议、禁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对垄断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内容。会议决定,草案再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将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6月22日对外资开放贸易中国“动真格”

根据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自2004年6月起,中国已经允许成立外国投资的贸易合资企业。不过,除了要有中国合作方以外,外国公司还必须达到巨额资本要求,使开放对一般公司来说,根本不切实际。2005年12月进一步开放确实动了真格。外国投资者获准开设独资企业,具有充分的贸易和分销权。注册资本要求也极大地降低了,批发贸易公司要求达到50万元人民币,零售公司要求达到30万元人民币。另外,审批程序也大大缩减。

《联合早报》2006年6月20日诺基亚和西门子合并电信业务

手机制造商诺基业和西门子同意整合电话设备业务,成为全球电信业的老三。这一交易总值约为320亿美元。诺基亚和西门子表示计划成立名为诺基亚西门了网络的合资企业。该公司将结合诺基亚的业务网络及西门子的固定及行动电话相关服务,双方将各拥有新公司一半的股权。这项申请正等待有关部门的批准,预料可在明年1月完成抢购。

《华盛顿邮报》2006年6月19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辞职从商将加入高盛公司

美国对中国关系的重要决策人物、副国务卿佐利克6月19日宣布辞职,由政转商,将在7月正式前往华尔街加盟高盛公司。佐利克于2001年开始担任美国贸易代表,2005年至今任副国务卿,在布什政府中主导对中国政策。2005年9月,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说时,佐利克提出中国是“利益攸关者”的说法,标志着美国在对中国态度上一个积极的转变。

《华尔街日报》2006年6月15日中印人才威胁美国劳动力就业前景

哈佛大学研究劳动力问题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弗里曼指出,全球劳动力规模的成倍曾长降低了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国家产生了大量劳动力,但它们带来的资本却非常有限。在劳动力充足而资本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往往就会下降,资本回报率则会上升。在这种新竞争态势之下,中印两国正在大力培养更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及科研、工程人才。他預计,这种局面将导致一些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品创新和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被瓦解,从而威胁到美国人未来的薪酬水平。

(资料收集/李明秀)

第三篇:智能化时代中国财经新媒体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媒体全面进入“智媒时代”。作为高度专业化的媒体类型,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了财经新媒体行业的全链路变革,在用户、媒体、生态三个层面智能化转向。本文认为随着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中国财经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流量势能、行业格局、人机共生等层面将在技术驱动下持续转型。

关键词 人工智能;财经媒体;新媒体;智能化

1 智能化背景下的媒体环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人类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经历2016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在2017年又进一步蔓延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传媒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从线索发现、内容采集、新闻写作、内容分发到效果反馈,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渗透到媒体内部运作的各个环节。机器学习、语音识别、机器人写稿、即时数据展示等智能技术在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精准定位目标群体,不仅使媒体逐步实现了更精准、更个性化的信息推荐,还进一步提升了其新闻传播效率,提高了新闻的服务质量。媒体全面进入“智媒

时代”。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未来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长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在经济新常态下,技术成为媒体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引领着媒体传新

升级。

2 中国财经媒体智能化转向

作为高度专业化的媒体,财经类媒体既与媒体共性相耦合,也具有自身独特性。近年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之下,无论是传统财经媒体还是财经新媒体,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上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网络化的革新。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变革,财经新媒体正在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推动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向着纵向深层次融合推进,进入全新的智能化传播时代。

2.1 用户:向智媒靠近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赋权用户,用户的自主权得到释放,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对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信息呈现及交互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用户信息接受终端越来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关系,将人类带入万物互联的时代。媒介技术的进步也在推进着人与媒介间关系的连接,新兴媒介技术应用为用户的各种信息接受的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信息接受终端接收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2017《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突破13.7亿台,几乎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一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终端设备的不断普及,信息的承载形式开始进入文字、图片、视频/短视频、VR/直播等多元化并存的局面,信息接受终端越来越多屏化、智能化。

其次,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越来越个性化。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用户信息消费习惯的改变,一方面,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他们更希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兴趣化导向、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内容创業风口的兴起,各种社会化媒体、新闻资讯类平台、自媒体机构和用户不断涌现,内容生产和用户注意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财经类信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当下,智能化的财经媒体比用户自己更懂得他们的兴趣关注,其不仅能为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财经信息,让用户实时掌握自己感兴趣的资讯数据等信息的最新动向,还能根据用户网上浏览行为为用户推荐其可能最感兴趣的金融产品,更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2.2 媒体:技术驱动变革

从媒体端来看,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驱动下,媒体也在不断地自我进化,新旧媒介不断的渗透和整合,推动媒体的传播形态继续向前演进,媒体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物联网、大数据、社会计算、机器学习等应用是智能媒体的技术基石,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推荐更加精准化;机器人写稿重构媒体信息生产业态;VR/AR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人与信息的交互形态。媒体朝着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迈进。

其一,个性化精准推荐成为标配。数据是财经媒体的重要资源,尤其在内容分发上,财经媒体拥有的专业化的金融运营数据、财经信息数据、用户消费数据等,通过生成独有的算法,能够在个性化精准推荐和优化移动端用户阅读体验上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服务,让内容分发更加的人性化。目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挖掘来匹配用户需求几乎成为财经媒体智能化应用的标配。

其二,机器人写稿趋向常态化。人工智能作为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2017年被写进十九大报告中。在传媒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从最开始的采编环节到内容生产与传播,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变革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中机器人写稿发展尤为迅速。从国内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来看,财经新闻是机器人写作的最集中的领域,2015年开始,腾讯财经推出了由Dreamwriter撰写的“机器人新闻”,新华社推出了从事体育和经济信息报道的“快笔小新”;2016年,第一财经推出的“DT稿王”,财经媒体基于算法生成的机器人新闻趋于常态化。

其三,多屏互动升级用户体验。多屏互动指的是几种设备的屏幕通过专门的连接设备互相连接转换,为消费者提供同一种体验或信息,本质是智能平台、智能应用、智能操控的全面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生活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用户消费时间和媒体接触行为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多屏互动成为最主要的用户屏幕使用习惯。财经新媒体不仅通过TV端的电视新闻、PC端的网站新闻、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财经信息服务,还通过打造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的“泛财经生活圈”,提供多种类型的财经信息,尽可能多的覆盖不同终端的用户,多屏互补,多屏互动,为用户提供财经信息的多元呈现、理财产品的多渠道购买、重大财经新闻的可视化解读和全景式呈现、VR/AR体验等综合性服务,智能匹配用户的各种需求,不断升级用户体验。

2.3 生态:建设融合智媒体生态

在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媒体泛化不断加深,万物皆媒,内容、技术、数据、平台、终端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财经媒体持续加强内容与科技的联动,推进智能媒体平台建设,进行新闻全链条各环节的智能优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单打独斗式、单一化的内容难以立足,媒体之争已经上升到整个生态的竞争。从智能平台建设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打通,财经新媒体朝着更加智能化方向转变,携手大数据技术服务商、内容提供方、营销服务商、平台服务商、终端用户等平台,一起构建起“互联网+”生态下智慧媒体新生态。在构建智媒体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财经媒体呈现出了以下3个特点。

第一,构建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的融合新模式。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了一个向纵向深层次推进的新阶段,数据已经成为媒体融合新的驱动力和支撑点。在财经媒体的融合智媒体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数据也处于核心地位,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结构化呈现逐渐成为财经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财经媒体已经将大数据技术驱动运用到選题策划、内容生产和分发、效果评估、用户运营管理和数据变现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整套大数据融合解决方案。

第二,打造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智能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是智能平台媒体平台建设的基础,财经媒体以各种新技术应用为支撑向平台化转变,实现从选题策划到内容生产再到营销推广的智能化。目前,财经媒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运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机器人写稿,应用VR/AR技术为用户带去沉浸式报道等,打造了集内容生产、传播、分发、反馈为一体化智能媒体平台,实现人机协同,多渠道、多终端布局,打通不同媒介界限形成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的智能媒体平台,促进财经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形成以内容为连接的泛财经生态圈。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共享经济和消费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模式,财经媒体的内容升级成为了新趋势,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泛财经生态圈媒体成为财经媒体的重要方向。融合智媒体生态系统建设仍要以内容为连接点,整合不同行业资源,聚合多元信息,关注民生经济事件,对各类社会现象寻求经济学的解读,不仅在内容上偏重泛财经信息,还通过打造融媒体发展矩阵,跨界整合,多元变现,构建金融理财、证券投资、地产、汽车、影视等多个领域泛财经生态圈,为用户提供财经生活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3 中国财经新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

3.1 内容生产:从UGC、PGC向OGC的回归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和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的火热,并由此培育出了一批自媒体创业者或依附于平台的“知识网红”。但财经新闻专业性、实用性、重核实的信息特点,以及整合、追踪、更新的报道要求,共同决定了当专业机构作为生产主体时,才能提供更加客观、专业、深度的财经新闻。互联网下半场,优质内容是广大媒体特别是财经新媒体的流量入口,也是其核心价值,财经新媒体的一切商业价值都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因此,随着对UGC和PGC的追逐趋于理性,媒体专业价值的强势回归,未来财经媒体的内容生产将从UGC、PGC向OGC转化。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职业生产内容,它要求内容生产者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能够服务于具体的信息平台,按照生产规范进行内容生产并获取报酬,其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和有偿性[1]。

融合发展环境下财经媒体的发展趋势,是建构以OGC为主导、UGC和PGC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内容生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产业链创新。在这一系统中,UGC负责拓展内容广度,贡献流量和用户参与度;PGC负责维持内容深度,提升平台知名度并创造平台高附加价值;而作为核心的OGC,负责内容的专业化、精品化、持续性生产,以团队和机构为基础,建立平台品牌。同时,UGC、PGC和OGC三者之间需强化联系、打通通道、加强互动,充分发挥OGC的引领作用,增强OGC和PGC对UGC的影响力,使三者在互动中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创造,实现内容生产的结构化、立体化和社会化。

3.2 产品形态:深耕垂直领域的社群模式

“传播碎片化”和“用户社群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的典型特征。新媒体平台借助其社交性,聚集起兴趣相同、生活态度相似、价值观一致的用户群体,形成“标签化”的互联网社群,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黏着度。而对于能够聚集起优质用户资源的财经新媒体来说,打造与运营垂直领域的社群是必然趋势。吴晓波认为,“一个人会有很多标签,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2]垂直社群带来的收益是双向的:对于用户来说,专门的财经社群满足了他们对财经信息的需求,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使其能够以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得优质且专业的信息内容,同时获得融入感与归属感,提升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并有机会参与到品牌价值共创中来;对于财经媒体来说,垂直社群不仅聚合了具有相同属性的用户群体,更带来了明确的用户需求,这为其商业变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财经媒体能够利用稳定的社群打破线上与线下的运营壁垒,甚至不断融合、重塑用户的价值观,进一步实现社群价值的深度挖掘。

3.3 流量洗牌:长尾理论下“中小V”的流量突围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口和流量红利结束,单一平台增速放缓,投资趋于冷静。与此同时,大V用户增量触碰天花板,深度变现遭遇瓶颈,内容生态格局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财经自媒体也在经历着一场流量洗牌,相比于已经相对饱和、固化甚至逐渐减弱的头部流量,反而一批中小V逆势崛起,实现突围,依靠这类“分众小V”创造内容、深度互动、深耕垂直领域,为商业多元生态创造了条件。

长尾理论由美国Wired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即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在代表“冷门商品”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3]。互联网的发展激活了“个人”要素,形成了以个人为基础单元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体量小、偏冷门、个性化,在传统的环境中难以得到重视和满足,但在打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环境中,却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同好、满足需求。这些细小市场符合利基市场(niche market,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的定义,具备纵深挖掘的价值空间。这一点正是中小V得以实现流量突围的市场基础。

此外,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小V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机器智能推荐算法不断打破头部内容创造者的垄断效应,中长尾内容创造者的作品得以展现在最适合的用户面前。同时,媒体平台相关扶持机制的制定,也是中小V突破头部IP壟断局面的重要机会。

3.4 格局嬗变:金融机构自媒体强力崛起

财经新媒体可以依据生产主体分为四个大类:一是传统财经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二是财经类门户网站,如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网易财经、凤凰财经等;三是人格化色彩鲜明的财经类自媒体,如《黄生看金融》《吴晓波频道》《光远看经济》等;四是金融机构的自有财经自媒体。从流量分配看,未来财经新媒体的格局将发生变动,金融机构财经自媒体的崛起将成为趋势。

相较于其他几类财经新媒体,机构自媒体表现出媒介去中介化特征。机构自媒体一手数据的获取与披露是其核心竞争力,信源的贴近性保证了财经信息的高信度与实效性。同时机构自有媒体表现出较大的自由性与边界尺度,其特色鲜明的人格化个性色彩使其在与用户的互动沟通中占据更大优势,强大的自我传播能力使其不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流量中介,频频自我包装出一个又一个的“爆款”。

机构自有财经媒体的强势崛起对所有财经媒体的市场参与者都带来了影响。首先,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自有媒体凭借一次次“走心”营销强势霸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流量与用户参与,对其他财经新媒体的流量客观上造成侵蚀效应,同时,“去中介化”效应对财经媒体整体生存空间会形成挤压效果,加速财经媒体行业的洗牌。

3.5 人机共生:人工智能再造媒体新业态

过去的媒体以人为主导,而未来物联网时代一切都将泛媒体化。尤其是近两年来VR与AR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这种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中已经步入“万物皆媒”的初级阶段。现在,众多财经媒体纷纷探索以自有算法体系构建起平台的智能化新闻写作逻辑,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即时性完美契合财经信息的时效性需求。人工智能已经深度参与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内容分发两大环节。

在内容生产层面,机器写作的核心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即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出可能最受市场关注的部分,借助优化算法,采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将内容呈现出来[4]。机器写作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极快的成文速度,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强度和琐碎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人类的优势——人类思维在这种机器辅助下的劳动中压力减轻,更能专注于深度思考之中。表现在财经媒体等专业性较强的媒体中,即机器写作只能短时速报“是什么”,而无法解决“为什么”与“怎么办”,仍然依赖于专业财经媒体人的专业分析与引导。在内容分发层面,完全依靠机器算法的内容分发普遍精准度较低。网络时代的内容无限膨胀,真正的智能分发是建立在人工涉入基础之上,通过编辑对无限膨胀的内容的筛选与把关,将筛选过的内容以算法精准分发至不同用户,实现建立在高效基础上的精准传播。有研究发现,近半数记者认为以人工为主、机器为辅的推荐方式,带来的阅读效果最好。

智媒时代的人与机器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依赖、共生合一的,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5]。

参考文献

[1]别君华.移动付费时代的内容消费与生产趋势[J].青年记者,2017(21):15-16.

[2]芮益芳.吴晓波:社群的红利属于内容者[J].商学院,2016(6):49-50.

[3]徐建伟,戴俊骋.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模式变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10):86-93.

[4]王红梅.人工智能在未来媒体中的角色定位[J].今传媒,2017(7):112-113.

[5]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

作者:杨恒

上一篇:排水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站开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