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2022-04-26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旅游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1: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比较研究

摘 要: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质量工程支持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在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湖北大学进行比较,可以反映出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特色和改革趋势。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比较研究 质量工程

一、“质量工程”概述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工程的若干意见》等教高1、2号文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对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质量工程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质量工程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中央财政专项投入25亿元,面向1000多所本科高校,1000多万在校本科生,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质量为目标,提供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材,实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引导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方向,带动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

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1]。在这样的前提下,质量工程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不仅是一套全面、系统的指导机制,还是新时期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导向。

二、质量工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由于旅游学科具有综合性、渗透性、交叉性特点,学科体系构建还不成熟,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学科建设和资源配置中仍然处于弱势,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契合市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部质量工程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它提供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高校通过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各类项目,不仅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和多样性,而且能从整体上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湖北大学均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和重点专业建设,并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实验,在质量工程环境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创新趋势具有代表性。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其旅游管理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与国际上众多旅游院校、研究机构保持合作,在开拓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研究成果受到世界旅游学术界的关注。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力量、双语教学。由于本身是外国语学校,因此在双语教学方面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参与各项国际性旅游活动的志愿者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国际性学术论坛。旅游管理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措施之一,即“教学质量年”活动。邀请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专业人士前来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研讨活动,如亚太旅游联合年会、双周学术研讨会、“名仕之约”系列讲座等。3.特色资源库。旅游特色资源库项目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创新平台资助,依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术高台建立的资源整合信息平台。旅游特色资源库以普通大众为服务对象,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机构、旅游信息网络及北京旅游目的地系统六个资源包,具体包括度假旅游、红色旅游、奥运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特种旅游、生态旅游等7个版块,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上述各种旅游活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二)湖北大学

湖北大学旅游科研工作始于1983年,1989年建成旅游管理专业,是华中地区最早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科质量与专业建设上已经较为成熟。湖北大学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湖北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将学校申报成功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上具有相应课程的教材、试题、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在线答疑等完善的资料信息,并不断进行更新。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申办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国内旅游本科院校中目前仅有的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最早申报成功的一门,并由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确立为全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2.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入选百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3.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面,除了一部分单独设立旅游学院外,更多处于“隶属于”的地位,就发展状况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规模往往发生萎缩,发展速度放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上受到诸多制约。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虽然隶属商学院,却具有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地位,这是湖北大学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出水平和特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比较

虽然两所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建设重点各不相同,通过对二者培养特色的比较,仍能体现出质量工程建设初衷与要求。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科学地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对教学过程实施规范管理的依据,还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国际化与管、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训练,重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业中高级管理、教学与科研人才。而湖北大学则着重于培养具有导游讲解、饭店服务、景区规划等实践能力,能从事旅游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虽然两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但在培养模式上均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办学资源、发挥优势,使人才教育适合行业发展,建立特色与优势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教学课程

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存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与旅游管理业务的需要联系性不强,课程设置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脱节,与行业接轨不密切等问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联系紧密,是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因此,如何整体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尤为重要。精品课程(教材)及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助于高校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且改善高校教材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目前本科旅游专业的精品课程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能够体现出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定位,以及校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加强师资力量

高水平的师资、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湖北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培养,均建立起独具优势和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培训与培养双语师资,外聘国内外学者与专家,表彰教学名师等都是质量工程的重要课题,也对高校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如教学团队要求具有明确的公共目标,具有鲜明的团队精神,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具有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3]。通过实施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政策,促进优秀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不仅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授课经验丰富,实践能力也强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与合作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行业实践能力也是其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一个关键环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澳门等旅游教育发达国家与地区建立国际合作,同时与国家旅游局、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国旅集团等旅游政府部门及旅游企业集团有着长期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良好资源和机会。而湖北大学则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成为完善的实践基地。

质量工程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试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大学生竞赛活动等项目,提供近5亿的建设经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有助于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克服经费不足、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诸多困难,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完善的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湖北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质量工程背景下,提出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探索方向和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实施差异化、特色化战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整合校内外资源,创造创新环境,加强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等。更重要的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道路上给予了支撑与保障,不仅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推进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佚名.教育部部长周济谈“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J].中国外语,2009(1).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http://www.jingpinke.com/.

[3]卢绍娟,张海燕.关于高校质量工程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4):87-88.

作者:刘娇

旅游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2:

浅析研究性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科的核心和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法至关重要,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归属感、行业敏感和行业认知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旅游;旅游学概论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发现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它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都要经历探索、实践、猜想、发现、失败、碰壁,再探索再实践,寻找失败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经过多次反复,最终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研究性教学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内化。

因此,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获取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2]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旅游学概论》教学应以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为本,把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建立在学生主动关注业界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在研究中促进创新意识和旅游行业敏感的培养和提高,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多样性

多样性首先是指教学内容应多样化,不局限于现有《旅游学概论》教材,而是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学生的需要以及行业发展的动态与热点,适时调整内容和结构。其次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学生实践,学习与研究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实现角色多样化,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问题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从现实行业发展动态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思考和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协作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1]变为合作者、协助者和服务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才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实力。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彼此之间能够达到有效的合作。

3.多变性

多变性是指教学形态的不确定性。在《旅游学概论》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单纯追求传递多少教材内容,而是追求提升学生的旅游行业认知层次和行业归属感;教学情境不能按照计划中设想的固定格式,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按照师生双方的要求有所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角色都在转换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状态;教学主题的出现和形成也不是事先拟定的,应根据行业发展热点而变;教学结果达成往往也是非预测、非预期的,而是多向度的,教学在动态中延伸。

三、《旅游学概论》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实现《旅游学概论》教学目的与宗旨的需要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牢固树立旅游管理的基本观念。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鉴于此,课堂教学就应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根本,首先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旅游学的基本原理,然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甚至很难使学生真正地学好理论知识,这与《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目标相违背。而研究型教学则是通过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旅游业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3]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业内实践,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的行业素质、行业敏感和行业归属感。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目的与宗旨。

2.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提高《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经过业界多年的实践,《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课程教学的指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依然有待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即“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师的知识霸权和话语霸权,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呆板,缺少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很大程度上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所以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显得非常必要。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要改变《旅游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方面进行改革之外,教育方式的改革更具有关键性意义。

3.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旅游学概论》教学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需要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理论联系实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是《旅游学概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学概论》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理论联系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研究性教学以“问题”为核心,从旅游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出发,把业界发展的动态纳入课堂,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容易激发他们的行业认知,同时也为《旅游学概论》教学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到了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四、研究性教学在《旅游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实现《旅游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觉和自主的学习意识。同时,还应坚持开拓创新,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使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由单一课堂教学向多维教育教学转变的理念。研究性教学实施途径如下:

1.课前调研

在《旅游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课前要分析调研旅游业界研究热点,摸清行业发展动态,然后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及其对于业界问题的认识水平,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行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题授课

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研究专题。采用专题教学,有利于扩大《旅游学概论》基础理论的教学深度;优化《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更好地与实践相衔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从较单一的理论了解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次。专题的选择应特别强调针对性。一是针对当前业界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比如,讲到旅游业的结构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六个专题教学: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旅游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交通业等,每一个专题引导学生了解该行业的基本概况、发展现状,引导讨论分析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3.设计教学过程

专题一经确定,教师要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旅游重点、热点问题或者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模拟行业实际情况,在模拟条件下以活动的方式为理论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引入适当的竞赛环节,从而树立学生的行业竞争意识和自律意识。比如讲到旅游资源,可以开展“自然山水和‘人文山水’哪个更美”的辩论,使学生主动认知旅游资源,培育他们的中华文化情结。

4.学生预习

教师应在课前公布研究专题,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专题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克服完全依赖教师讲课的被动状态。这需要做到教学前移,教师应在教学、研讨前,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或教师将资料发放给学生泛读,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有关知识,并将存在的疑惑反馈给教师。

5.教师引导

《旅游学概论》中的研究性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启发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在研究式教学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听或记,而是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把所要探讨的问题与教师的提示相结合,主动思考,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6.课上研讨

研究讨论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激发学生热烈探讨的有效途径。研讨不是对现成答案的讨论,而是对旅游行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研讨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愿望、机会和条件,各抒己见。

7.课堂总结

对于研究性教学来说,每一个专题教学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参与,并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希望。除此之外,教师要进行课堂经验总结,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这也是完整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成功的经验继续坚持,不足的方面努力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夏锦文等.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王阵军.开展研究型教学,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08,(02).

旅游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3:

PBL问题导向式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以PBL问题导向式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为例,尝试建构包裹在课程内的知识观、学习观,明确活动设计原则,在强调学习的综合性、多元性、主动性的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人文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设计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符的矛盾。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旅游产品设计

一、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现状

(1)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缺乏创新

我国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起步相对于西方来说较晚,目前高校中关于课程模块和教学方法循规蹈矩,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从课程时效性来看还存在与多元化不足的问题,例如大部分课程教学所设计出来的产品通常局限于外形设计和技艺操作的层面,缺乏了厚重的人文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跟进、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项目的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2)课程结构偏向理论,缺乏实践历练

在传统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考核的重点无非以设计作业的视觉效果为主,以审美理念、地域文化为辅,使得大多学生只会进行纸上谈兵的设计,缺乏对实物制作中包括材料的选择,实物尺寸大小的设置的考虑,尤其是对于旅游概念中的特色工艺制作流程、当地旅游文化定位的不熟悉,设计针对性的精准度偏离,导致失去对产品市场前景的估量。

二、PBL问题导向式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

为摆脱上述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的困境,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引入PBL教学法,可以很好地与旅游产品设计课程结合起来,对突出其学习情境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PBL教学模式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称,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是指问题式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以预先设置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习团队,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和意义的建构。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专家针对旅游产品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多是关于人文方面的讨论或者是技术层面的摸索,但就如何真正高效且快速地改变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还存在可供挖掘的余地。将PBL模式引入旅游产品设计的教学,能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内在的动力,协作互动的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兼顾知识的覆盖面、系统性及事实性,让学生关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升华人文精神,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强化。

(1)PBL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建构——学習活动设计

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提出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进行一次模拟的旅行体验,将个人感兴趣的纪念品收集并罗列出来,提出个人的喜好看法,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的等待到主动的探索。其次是针对课程信息进行梳理,并与其它信息进行关联对比,提炼出此产品的文化特色及市场定位,在求真中建构知识。再次,通过新的问题激活原有的知识体系,反过来刺激学生脑中关于旅游产品设计的规则与要素的记忆,自发地重建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本次课程里让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并得到重新的解析,例如此次产品设计的理念方向,以及受众群体等。最后坚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等方式诊断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PBL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课程设计

PBL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弱化学科界限,突出以问题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性。因此对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教学而言,将设计知识、社会问题和个体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一是注重课程内容的人文意义,以包裹着文化属性的旅游产品为媒介,让学生以一种文化自觉的心态来正视文明的进程,进而理性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二是注重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化建构,将产品的文化属性、商业属性不断往复进行抽象与提炼,为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三是注重调查、阅读、讨论等协同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实际落实,将生活体验、审美潮流和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融合,是推动此设计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有效途径。

(3)PBL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建构——评价体系设计

建立旅游产品设计的情境系统模型,将课程的评价置于情境系统中,通过对模型纵向与横向上的分析和整合,从而获得PBL旅游产品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脉络。首先是要对目标进行约束性与自由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学科框架下进行自由的探讨和适应,并通过自我提出问题的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形成多元化选择。然后以此次设计方案的探究效果作为评价的标准,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包括小组调研、师生互动等,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收集、市场调查研究,再一次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在本次学习中的思路方法、制作态度、协作能力以及问题障碍等描述性信息进行直接评价。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影响力大、质量较高的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直接评价的有益补充,展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心态、理想等多元化内容。

三、PBL问题导向式旅游产品设计教学的研究意义

PBL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了旅游产品设计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和主动性,尤其对于设计课程中解决并处理不良性结构问题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现学生的真实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强化性协作学习。

在维系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关系的方面,PBL问题导向式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有益于本专业师生更为理性展开教与学,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诀问题能力的材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课程布局与教学效果评估更为理性与科学。

对于培养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而言,一方面学生能对知识做出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将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出文化根基与现代诉求并重的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承担设计伦理的责任,培养学生在进行设计时把握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其关注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联结点。

PBL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不仅利于旅游产品设计课程,也适用于一切研究性学习、探索性的教学,可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摆脱设计学下各专业方向教学中重视主观形式表达忽视客观规律要求的一次积极实践,对拓宽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强.产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2012.

[2]王筱冰.产品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J].戏剧之家,2017.

[3]蔡霞.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

[4]邹志娟.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旅游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戏剧之家,2017.

本文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年校级教改课题立项项目《PBL问题导向式旅游产品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YB-18-25-01)。

作者简介:黄文丽,女,1988年1月,江西南昌人,硕士学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作者:黄文丽

上一篇: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析论文下一篇:组织公民行为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