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探析

2022-12-27

1 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

目前, 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法律观念, 对于国家的法制化建设表现出漠然, 法律意识是一种情感的表现, 是特殊主体对特定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可是有些大学生显然对这方面的情感显示流露得太少。即便存在了一定的法律表达, 也因其年龄、阅历、生活经验等的不足, 法律意识相对片面, 大学生法律基础理论的不牢固, 使其对法律的认识仅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 缺乏对法律基本原理的理解, 对法律本质的理性认识, 法律理念相对缺失。

1.2 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偏差

在大多数的公民看来, 法律就是保护伞, 是很私有的保护伞, 一旦这把伞让自己挨淋了, 那它就是有漏洞的, 是不可信任的。殊不知, 法律的公平、公正在于它的普遍性、法定性和强制性。在这一点上, 部分大学生依然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利绝对观, 权利、义务意识存在偏差。法律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在保障权利的同时必然是义务的履行, 法律是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对权利、义务意识界限认识的不明确性, 对于普遍约束力定位也不准确, 一旦某一具体的, 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件出现时, 就表现出对自身权利的过分诉求, 忽视其应承担的义务, 不愿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权利、义务不对等。

1.3 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国家法制化建设的推进也促使着高校法治教育的不断进步, 从整体上看, 大学生法律意识日益提高, 但是, 高校时有盗窃、诈骗、故意伤害等犯罪现象, 很多大学生在被抓紧派出所的那一刹那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犯错”了, 被起诉到法院时才意识到“犯法”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淡薄表现为:一是功利性强, 注重实用性法律的学习, 忽视理论性法律的学习;二是知法犯法, 守法意识薄弱, 以法律要求他人, 以道德要求自己, 在知法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甚至以身试法;三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缺乏信心, 法制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是需要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的, 但是除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对此比较关注外, 很少有大学生会去关注我国的法制化建设过程, 更不要说出谋划策了。

2 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2.1 社会层面的原因

社会及历史的发展的制约性是法律意识形成过程中的特性之一, 其从产生到发展不仅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 更是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产物, 人们的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 其体现着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发展观。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这是中华民族中根深蒂固的信仰和追求, 但是“法”在人们的心中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因为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所以不足以成为群众心中的价值追求, 这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客观结果。

2.2 学校层面的原因

真正的、全面的、系统的法治教育是从大学开始的, 法律并不是简单易懂的道理或者可以推算的公式, 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息息相关的文化体系, 其涉及了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所以必须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群体才能理解它、吸收它、运用它。但是, 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来看, 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才处于起步阶段, 关于法律的学科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模式都并未完全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

2.3 家庭层面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 其实无论哪一种观念的形成都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 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目的性的说教等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对于法律的认识。在我国, 由于法制建设起步晚, 法律并没有深入到家庭当中, 家长自然很难像跟子女灌输“唐诗”或“三字经”一样地去灌输“权利”和“义务”。

3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几点建议

3.1 高校法治教育途径多样化

法律意识的提高主要的培育途径就是教育, 主要的培育阵地是高校, 当大学生的意识逐步成熟时, 法律意识的培育也就到了最佳契机。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是通过开设法律相关的专业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 这就存在了两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 受教育群体的局限性, 只有法律相关专业才能系统地学习法律, 进而培育法律意识;第二, 法律知识传授和接受的局限性, 大部分的法律课程都是理论性的, 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记忆去掌握法律知识, 难免让学生觉得枯燥, 并不得法律的真正精髓。针对以上情况, 高校在进行法律意识的培育时一定要注意培育对象是全体大学生, 要让在校大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法制教育, 这样才能由大学生去为社会主义法律发声, 由这一理性主体去影响全体公民;其次实践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是大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相关知识尤其是理解和运用部门法的最佳途径, 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魅力其作用远大于说教式地灌输法律知识。

3.2 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法治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其思维、意识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 因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更容易使大学生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感染和熏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目前大学生感知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 除了课堂, 其他的信息来源基本上就是网络, 所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力量去传播法律知识, 用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让大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存在。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 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全面建成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基石。要想全民知法、守法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突破口在高校大学生, 这不仅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需要, 更是提高我国公民整体法律素质的需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逐步剖析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并结合当代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状况, 提出关于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建议, 最后提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

上一篇: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问题的探讨下一篇: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