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叶艺”就是利用树叶进行平面造型的艺术,它有树叶拓画、树叶贴画、树叶喷画、叶脉书签、树叶刻画等多种形式,其中“叶画”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叶艺”课题研究为例,从研究背景、具体做法、研究成效等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旅游院校艺术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摘要:现如今,各种旅游院校大多都开设有艺术课程,但对艺术课程分析、探讨的较少,对艺术课程进行教学研究的也相对甚少,本文将从音乐欣赏、唱歌教学、器乐教学、创新教学、综合艺术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旅游 艺术课程 综合艺术课程 教学研究

时下,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旅游大发展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旅游呢?最早见沈约(公元441年-513年)《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我们看到,十九大报告多次对“美”进行强调,使我想到,旅游院校艺术课程教学研究的大好时机来到了,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在呼吁艺术事业大繁荣、艺术教育大发展,看到了一个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事业的宏伟前景。

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美,要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艺术课程作为广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学习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可以进一步去创造美,感受美、传播美。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课程可以较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能力:如歌唱能力、绘画能力、舞蹈能力等。

教学研究是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裴新宁将教学研究理解为“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学论前辈李定仁则认为:“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在关注规律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了“提高教学质量”上面。

下面就我校的民歌课做一简单介绍:我校是旅游职业学院,民歌课是作为基础课程开设的,而且每周每班只有两节,少之又少。这距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艺术教育要勇挑重担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旅游院校的广大艺术工作者加快步伐,进行适合旅游院校发展的艺术教学改革研究。笔者个人认为,旅游院校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研究模块入手:

音乐欣赏研究模块:

为贯彻十九大精神,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文化艺术素养,结合旅游院校的专业特色,我们要在旅游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使广大学生在欣赏不同乐曲的同时,体验不同乐曲的不同情绪,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了解不同乐曲不同表演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模仿、体验、讨论、创编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对梦想的追求。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注意环节设计的紧密性、注意情感体验的递进性、注意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注意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歌唱教学研究模块:

歌唱教学这一模块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歌曲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演唱,教师的个人范唱要有激情有特色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演唱欲望。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歌曲的特点适当的加入一些节奏训练,使学生“动起来”通过有效的节奏训练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不同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红色旅游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结合歌舞、小品等形式多教学生唱一些红色革命歌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器乐教学研究模块:

十九大报告指出:自童年开始,每个人在成长阶段至少要学一件乐器。为了贯彻十九大对艺术教育中每个孩子都要学一件乐器的精神,我们旅游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在音乐课中开设器乐学习课,如小一点的便于携带的乐器有:葫芦丝、陶笛、长笛、短笛、小号、小提琴等。学生通过对乐器的学习,可以掌握乐器的性能及特点,掌握用乐器准确表现乐曲速度及情绪等要素,体会乐器演奏特色、激发器乐演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独奏、合奏、齐奏等演奏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提高广大学生的器乐演奏能力、舞台表演能力和与乐队演奏的合作协调能力。学生在出去带团的时候也可以很自信的为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自己的才艺,既锻炼了自己又传播了民族文化。

舞台表演实践教学研究模块:

现如今,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的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一言堂的形式还存在着,试问: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去了哪里?还有不少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老师还在使用满堂灌的方法来教学,试问:使用满堂灌方法来教学的老师,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掌握了您所教的内容呢?笔者采访了一些学校的同学,了解到大部分同学都喜欢音乐,但是有很多同学又都不爱上音乐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个人认为:就我们音乐艺术课程来说,要充分运用音乐艺术的特点,结合现代学生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增加学生舞台表演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舞台实践表演来切身体会到音乐艺术的美,也可以让同学们和艺术家同台表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舞台表演技能。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要使音乐课“动”起来,“活”起来,让同学们真正爱上音乐课。

创新教学研究模块:

如何创新教学呢?首先,创新者——教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要有能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有激情;再次,教师要分析将要参加创新实验的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创新方法,在培养人才创新本领的时候,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创新心理的培养。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我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我院引进导游专业大师,采取行业大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訓的模式,引进高雅艺术进课堂、进校园等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艺术素养。前不久,我院学生参加了全国导游大赛,这次大赛对选手的要求特别高,在一定时间内,要进行导游词的讲解比赛、英语口语比赛、才艺展示比赛,是有史以来对参赛选手要求最高的一次比赛,我院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赛后分析,笔者个人认为:我们不要因比赛而比赛,要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要创新课改,创新课堂,比赛的真正目的是要让绝大多数同学提高自身的旅游文化综合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的优秀学子还有机会走出去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进行进修学习,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交谈中,能感受到同学们好学、阳光、自信满满。

综合艺术教学研究模块:

综合艺术课程是涵盖范围较广的艺术课程,在这里它是指将艺术学习的内容与旅游文化的内容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既掌握了艺术方面的知识还理解掌握了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成长为旅游文化艺术人才。

要确定适合本校的综合艺术课程模式。我们可以从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旅游文化课程、旅游艺术课程、旅游艺术设计课程等方面做出探索和研究。综合艺术课程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只有从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才能最终挖掘出真正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课程。旅游学院的音乐教师都要成为艺术课程的创造者、实践者、探索者和建设者。旅游学院综合艺术课程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艺术课程要能体现出旅游院校的特色。

2.旅游专业的文化课程要适当融进艺术的元素。

3.旅游学院的综合艺术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在教室上,要代领学生以非课堂为课堂,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课程设置要在现有民歌课的基础上增加音乐艺术课的种类。

5.结合全域旅游增加对国外民族民间旅游音乐文化的学习。

综上所述,要使旅游院校的艺术课程研究上一个新台阶,是与广大音乐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旅游专业教师、社会相关行业大师、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让我们以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为我们广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指明的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为指导,大力开展好我们旅游院校的艺术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施红莲.乐海同行——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新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魏芹

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综合性艺术课程的“叶艺”教学研究

摘 要:“叶艺”就是利用树叶进行平面造型的艺术,它有树叶拓画、树叶贴画、树叶喷画、叶脉书签、树叶刻画等多种形式,其中“叶画”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叶艺”课题研究为例,从研究背景、具体做法、研究成效等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性艺术课程;叶艺;教学研究

综合艺术课程是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多元性、人文性、综合性的有机整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滋养学生的艺术生命,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叶艺”是利用树叶进行平面造型的艺术,它融合自然、品德等学科,有树叶拓画、树叶贴画、树叶喷画、叶脉书签、树叶刻画等多种形式。通过“叶艺”创作,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面就课题的开展从研究背景、具体做法、研究成效等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 开展“叶艺”教学研究的背景

(一) 非遗传承

叶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起源自古代的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到我国,最初是把佛经抄录到菩提叶上,因此也称佛经为贝叶经,其后又发展出在树叶上绘制佛像的形式……无论是作画还是题诗,都使得树叶具有了一定的灵性和文化内涵。叶画被盛誉为绿色的艺术,并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去。以叶画拓展开来的“叶艺”创作,把它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不仅是美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对叶画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 学校文化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笔者所在学校是省“陶行知实验学校”,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生活化的“叶艺”实践活动,以树叶为材料,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创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对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及合作精神。

(三) 地域特点

笔者所在地属于高海拔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树叶随处可见,随手可得,学生对树叶的认知度很高,这对开展以树叶为原材料的“叶艺”实践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学校生源百分之九十来自于农民工家庭,“叶艺”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原材料的经济实惠、操作简便等优点,很适合在学生中普及性开展。

二、 开展“叶艺”教学研究的做法

(一) 开展“叶艺”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在“叶艺”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以“叶艺”社团活动为抓手,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树叶的形状、色泽、大小等元素,大胆运用剪、拓、印、贴、刻、绣等综合技法,探索树叶造型的表现形式。把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叶艺”形式,如树叶贴画、树叶画、叶脉书签等进行美术课堂推广。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叶艺”活动,如春、秋游叶艺主题创作活动;寒、暑假叶艺作品征集活动;营造了“人人爱叶艺、人人会叶艺”的良好氛围。

(二) “叶艺”与其他学科综合教育

综合教育是通过各学科互相补充、互相升华、互相支持、互相整合的动态系统来实现其综合价值。“叶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如一年级科学《识树叶》一课,老师就把认识树叶与树叶贴画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六年级“环保在行动”年段特色主题活动中,老师让学生收集不同树叶,制作树叶标本等。学校德育处结合“叶艺”课题的广泛影响,开展以“树叶对根的情谊”感恩教育,“做一片最美的叶子”行为规范教育等主题活动。在综合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索、感知、想象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

三、 “叶艺”教学取得成效

(一) “叶艺”教学改变常规课堂

常规课堂教学过程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时空上相对固定,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发生。“叶艺”教学把课堂向大自然和家庭延伸,把家长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关注大自然,让学生利用树叶大胆创思,让家长广泛参与,教学内容更具灵活性,教学过程更具开放性,教育主体更具选择性。“叶艺”教学创造了一个“美、智、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激发学生生动活泼、大胆想象的天性。

(二) 让学校美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引導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已成为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艺”教学用源于大自然的树叶为创作媒介,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我们发现,在叶艺创作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审美情趣都会获得很好的激发,生命之美就会被唤醒。

(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重视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和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性的人才资源。艺术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紧密联系,使艺术成为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中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叶艺”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创造的欲望,一片普通的树叶可以想象成一条鱼,可以想象成一只刺猬。如何把它变成一件生动的艺术品,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叶艺”创作的过程,无疑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创造精神。

综上所述,“叶艺”研究因充分利用地域自然资源,融合学校办学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叶艺”教学以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对于积极探索小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方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丽雯.论综合艺术课程的“大题小做”[J].成才之路,2017(11):52-53.

[2] 金雪珍.浅议生活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5):110.

[3] 方成爱.“叶艺”走进农村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7):78-79.

[4] 陈小洁.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指导[J].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18(4):19.

作者简介:方成爱,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

作者:方成爱

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创新背景下设计制图课程的艺术化教学研究

摘 要: 科技与社会不断进步,智能化时代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分析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特征,探索设计制图课程的特色及教学创新方法, 在传统教学与创新背景下,基于科技平台以及设计制图课程的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相结合,借助案例分析与科技化手段为主线,融入科技功能和创新的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空间形态的塑造能力,在完善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新时代科技手段形成更能体现艺术类专业设计制图的教学方法。本文运用多元化科技手段,在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情感化关怀等方面展示出艺术化教学的优势特点和应用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 :设计制图 艺术化 教学模式

设计制图是以画法几何为基础、阅读和绘制 工程样图、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研究结构造型语言和结构造型方法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特色,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国内外很多高校,大力实施课程创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完善设计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在设计制图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三维空间体系的建立,对结构空间理解与分析能力。兰州理工大学通过计算机绘图,针对空间情景构造,培养学生建模与分析能力,实验室开放与3D打印技术,CAD/CAM技术应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为课程的知识章节延续、合理化规律组织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设计制图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结合艺术专业特点,根据课程大纲及培养方案,从各章节的先后顺序将课程主要内容划分成基础进行全面研究。首先,通过绪论部分,使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的延展性和后续课程的有序连接,掌握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其次,将基础部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分段式教学,从画法几何中的投影原理、基本概念;到画法几何的基本元素的投影特性;再从基本元素到基本几何体,例如:从点、线、面到棱锥、棱柱、圆柱、圆锥、圆球、圆环等,研究他们的投影特性;再到平面与立体、立体与立体相交的情况分析;最后结合国家制图标准要求,融合家具设计专业特色、特点,完成对制图方法、绘制、读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课程的学习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想象空间塑造、制图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对形态认识和理解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对未来课程实践的实施与开展提供必要的可能。

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设计学的学科下,课程的教学与创新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从实际出发,艺术专业的学生长期以艺术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在思考模式上也比较独特,自由自在、天马行空,逻辑思维能力又比较欠缺多。此课程恰巧需要的是严谨的制图要求和规律的实施原理和特性。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却不是十分适合。课程讲授过程中,受到各种思维和要求的约束,再加上对空间复杂形体逻辑能力的相互关系的把握,常常使学生们无所适从,厌学情绪高涨。如何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和科技化手段,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设计制图的专业技术知识,将艺术设计专业与设计制图的基础知识很好的相衔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与多元化教学模式

目前设计制图大部分教材都来源于机械专业的机械制图,在图形与视图分析中常以轴、阀、齿轮等零件为主要案例。对于长期在艺术形式感染下的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大部分接触的家具与室内设计相差甚远,会感到课程的不适应,显得枯燥。设想将实践家具设计与课程基础理论通过科技手段集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搭建一个“艺术化”平台,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开放性,学生在获取知识途径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改变对设计制图课程的传统看法。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也体现时代感,转变为可以直接在网络智能终端上获取相应知识,使得接入教育环境的入口由传统课程逐步转向学生身边,模式趋于现代化、简洁化。在线课程平台的搭建,慕课、金课、雨课堂等趋于流行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如微信、腾讯QQ、BBS、论坛、微博等完成“艺术化”教学的创新。腾讯QQ在使用上信息类型多样化,权限及维护难度大;BBS、论坛、微博等虽然信息化强大但不易内部管理,相比较下,微信平台更适合有针对性的进行难点解答;知识重点的一对多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信息的推送也更加适时准确;将理论知识思维难点的抽象化概括后图像化处理及碎片化教学和管理。互联网+时代,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率及高、必不可少的通讯平台,为设计制图课程实现“艺术化”教学创新改革提供可能。微信平台在实现课程资源的实时推送,师生交流探讨及答疑;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可将设计试题图形化,以多元化的设计资讯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设计信息,扩展了学生的设计视野;不但时效性较强,而且结合课程的教学需求,将课程中安排的课程互动、抢答、分组讨论变成可能,大大提升了课程的参与度和活跃性;微信平台在文字、图像、视频、动画、信息网络链接、信息多样化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实例分析等提供便利学习环境和多角度的视觉化思维,为设计制图课程内容的深入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实施与艺术化创新

1.教学实施中的艺术创新

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大学生与微信的亲密关系,拉近课程与学生、教师间的距离,将课程中的知识点碎片性处理,分别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的碎片化、教学的碎片化和知识呈现的碎片化。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微信平台将课程的ppt,课程引导图,扩展知识内容等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缺少教具、案例分析视觉化呈现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在课程内容的资源扩展和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启迪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更加生动灵活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例如: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前了解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课下分析,搜集相关资料,将疑问知识点做记录,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向学生推送课堂任务以及答疑;课堂信息的查询和搜集等都可以及时完成,将整体复杂的知识点,碎片化处理,碎片化知识整合转化为课程内容兴趣化培養,不断在教学中给予正确引导,满足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线上与线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围绕课堂知识点出发,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丰富学生学习兴趣,缩短了知识吸收的周期,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2.教学实施中的创新与交流

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采用大量的图形化、针对实例剖析理解、作品鉴赏解读、学生作品互评等进行大量的互动和交流,在微信平台上以轻松、自由的交流方式更能建立师生间的情感。例如:以新媒体技术的方式欣赏解读经典大师作品,建立学生在设计中学习成功案例的精髓之处,总结设计思维、手法和经验;语音、生动的表情包等更能活跃课程的氛围,创意字体设计的文案更有利于课程的理解、深入学习和知识的扩展,促进了及时教学的反馈。同时也是教师直接了解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可以时刻掌握学生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设计理论中对立体主义概论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起具体的实例分析和探讨,结合产品包装、立体的包装展开,或者结合实际家具施工图讲解工程图样表达法,用产品造型设计训练的思维方法与轴测图的表达方式进行产品设计构思分析帮助理解知识概念。将大量的互动交流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PPT弹幕滚动及时反馈与评价,在不断实践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保持时代感,将学生吸引到课程中来,充分展现课程的专业特点,在教学模式优化中不断创新。

3.教学实施中的创新与反馈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借助微信平台上的信息化监管可控性存在不足,网络信息化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信息广泛,内容丰富。自制能力差及好奇心强的学生在平台学习交流过程中,难免分心,转移学习的注意力,预览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信息,在微信监管上很难掌控和监管,有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大受限,微信平台中信息的权威性和学术含量良莠不齐,大学生在情况分析和判断上也存在观点极易受影响和左右,判断能力不成熟,会造成对学习、思考等方面的偏差。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适当的通过课程任务驱使结合信息综合分析,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批判。

结语

在创新背景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动手实践为目的,力图多维度的课程中寻求问题为导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促成教师的身份转换、结合课程中的项目为驱使,在设计制图教学中搭建知识技能和理论思维平台。结合多元化平台提供了形式多样和方便性的优势特点,但其自身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特色,针对设计制图的独特课程教学, 不断深化思考,运用碎片化学习,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重构能力,学习过程缺乏强制性和专注力,影响到学生逻辑性的培养。发挥雨课堂教学、微信平台相结合的优势,将“艺术化”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课程中充分融入社会热点内容的切除,迎合时代的潮流。丰富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趋利避害,创新背景下,在实践中不断实现新媒体时代教学模式艺术化、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毅,杨永良.室内与家具设计制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6).

[2]谢新洲,安静.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 2013(6).

[3]姜明妮.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4]陈旭远,杨宏丽.论交往教学[J].教育研究,2006(9).

[5]时荣,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综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12).

[6]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習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0).

注:本文系东北林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孙慧良

上一篇:我国水利科学发展论文下一篇:网络课程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