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手段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1:

“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摘要:“互联网+”时代来临,“动漫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受到不断冲击,我们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构建适合信息化新时代需求、学生需求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图形学专业老师所面临的新研究课题。文章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动漫设计;模式创新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迈入数字媒体信息化革命时代,我们也迎来了“互联网+”技术高速渗透入各行各业的时代。中国的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高效发展而进入到一场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这也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

二维动漫设计作为一种可以融合声效、音乐、动画、视频以及各种有趣的界面为一体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其教学课程的目的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动漫产业发展要求的、能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二维矢量构图软件呈现现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Flash动漫设计》是高职院校图形图像学科的核心课程。如何更好地教授该门课程,是专业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新的相关图形图像设计和多媒体知识的理念,同时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满足市场,满足企业对新型实用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动漫设计”课程的角度,对“互联网+”视角下的“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析探索。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模式的突破,完善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

1 “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随着国内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动漫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 Flash动漫设计课程也被纳入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动漫设计课程是一门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交叉的课程,是一门偏重培养学生实践设计能力的专业类课程,通过Flash 动漫设计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开阔视野。

“动漫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熟悉动漫行业专业知识与技术实现手段,适应影视多媒体动画和游戏产品制作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动漫设计”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动手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配色,构图,美学有一定的理解、欣赏和运用能力。

2 “动漫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动漫设计”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的单一枯燥的现场课堂授课的方式,较多的理论灌输以及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变通的现象时常可见。较为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以教程为基础,教程目录为导航,讲解教程上的基本实例。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相对落后,教师仅完成了“动漫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课程创新的实践、影视动画和互联网游戏产品的制作根本无暇顾及,不利于学生达到知、思、行的统一,无法实现该课程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和创新的教育目的。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上多媒体課加上机实践的方式,上课和上机的学时比例分配是以上课和上机对半分的方法,而相应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去理解,学习,转换成一种设计,一个作品。而有限的上机时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Flash课程存在着知识点分散,连贯性弱等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只会简单的模仿或者若干效果的拼凑,而不会改变和灵活运用,更不能实现复杂的动画效果甚至效果重叠。对Flash 动漫设计课程虽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教师无法从现有的课本上找到一种学生普遍可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而无法让同学们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只能静观其变“饭来张口”,无法独立思考与总结,无法将各个技法与效果灵活运用,这样一来学生作品很单一,学习过程只是简单地使用工具、模仿操作老师教学的实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扩展和发展,更别提创新了,这种只求模仿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在知识点的传递,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很不理想。

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走出Flash教学固有的困境,培养出能够独立完成动漫设计、动漫编辑、动漫创作等创意任务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Flash 动漫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创新。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 “互联网+”在“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建立了“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的教学新模型,在保留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及云平台技术,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动漫设计”课程的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设“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好地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服务。

3.1  课程内容模块化

利用“云平台”技术建立新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云平台中,把学校、老师、学生集中在云端,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服务平台。从创意开发训练、设计思维训练、表现能力训练3个角度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的设置,重视学生对构图色彩表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知识的转换能力。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教学设计更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Flash动漫设计”课程分为四个内容教学:图像构图和色彩配比课程、动漫设计理论课程、动漫成品案例课程、动漫软件技能提高课程。同时,增加技能实践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中的比例,更加重视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课程的转换。课程内容模块化可以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从理论到技能实践加以学习,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课程知识点都可以存储在教学云平台上,同时利用教学云平台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技能学到知识。

3.2  教学互动平台化

利用“云平台”技术建立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通过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学生可将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互动系统中,教师也可在该系统中对问题进行解惑答疑,形成课程教学问题反馈答疑体系。该体系的建成,将使学生了解到在Flash动漫设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什么地方问题出的最多,关键注意点在哪里,从而使学生从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利于设计思维、重组能力、技能表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3.3 毕业设计项目化

毕业设计题目的制定和指导教学是高职教育“动漫设计”课程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毕业设计一般由老师指定题目,学生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漫短片。在将毕业设计项目化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相关企事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案例进行毕业设计。通过与相关广告公司、企业合作, 实现“定单式”人才培养 ,既满足广告公司对动漫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又能将动漫领域的实用技术引入到高职高专的实践教育中。同时,我院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发展动态 ,技术转型及管理转型,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工作案例共享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部分案例作为毕业设计。让毕业设计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学生毕业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3.4 教学评价在线化

“互联网+”视角下的云平台技术的运用与搭建使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学,企业、社会也将成为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环。在云平台中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分成三个部分: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毕业设计提交到云平台上成为共享的公开信息。该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由3个模块共同评价,突出了教学评价在线化、评价主体多元性、考评结果科学化,凸显了“动漫设计”考评模式的特色。

同时,还可以在云平台中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系统,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评价更为合理、客观,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地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整改和完善。

3.5  教学资源共享化

在教学云平台上,采用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将全部教学资源实时共享,开设“微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云平台反复点播所学课程,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方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基础知识部分,同时课后可以进入教学云平台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在线给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线回复。最后将作业提交到系统里,接受专业教师、专家、企业三方的共同评价。

4 “互联网+”在“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互联网+动漫设计”的课程教学应用,可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深刻变革,教师必须能合理的熟练地运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观念的转变,全面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但是同时,也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培养老师,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的优势,在已有的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有效的整合出最适合学生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这也充分的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種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

5结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Flash动漫设计教学需要大胆创新和变革,教师不仅需要基于该学科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动漫设计的特点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互动平台化、教学评价在线化,教学资源共享化从而形成新的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更多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德顺.《Flash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广西轻工业,2011(10).

[2]  李振华,郑琳川.《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4(3).

[3]  刘敏,黎晓凤.《Flash动画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张佳丽 杨娟 彭多多 罗洪涛 胡振

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2: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摘要: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手段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构建

专业总体教学体系的发展思路: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适应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使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体系改革

在办学理念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课程,紧跟服装产业大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座谈、专家委员会论证以及对毕业生的访问,对服装设计岗位能力、知识、素质教学分析,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为核心,构建与真实岗位能力项对应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模块课程框架。

二、教学内容改革

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规划符合本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和本专业特点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观念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将学生参加各项技能设计大赛的参赛成绩纳入学分制考核计划。将远离能力需要,实用性不强的课程,改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托,成立服装创意工作团队和成衣技术工作团队等。

(一)教学内容改革举措。

1.改革原有“2.5+0.5”模式、“1+1+1”模式,实行“2+1”模式,即学生在校两年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环节,第三年下企业顶岗实习,相比较以往的培养计划,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了,但就培养计划制定而言,不是简单的压缩,而是要求我们必须保证学生学到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重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达到 “零距离” 就业。

2.加强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重组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达标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科目,以核心课程为重点,遴选、组织课程负责人,形成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团队。

3.优化课程,建立以专业设计课为中心,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为主轴线,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交叉有点及面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使之相互渗透,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设计的脱节。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改革。加强与企业界的密切结合,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把实践性教学的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作为改革重点,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需求做到协调互动。

5.开创性地重构“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齐头并进、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新三段课程体系;突破性地构建并完善“基础课以‘必须’ 和‘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程综合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6.实行课程分析制度,进一步深入细化教学工作,推动、规范、更新专业课程建设;建立课程分析制度,有计划的对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分析,课程概况、课程设置的特色、课程教学基础性工作、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合理, 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创新,推进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二)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

为突出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根据本专业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将服装定制工(中级以上)、服装CAD职业技能鉴定(中级以上)等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使教学与考证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实践证明,“课证融通”是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与企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将《服装设计》课程与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技能考证融通,《服装色彩学》课程拟纳入三级色彩搭配师职业技能考证。并且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开发符合服装产业专业标准的“服装制板师、服装CAD、服装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将职业技能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

(三)积极推行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

为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等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实训条件。同企业达成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直观地学习服装市场的经验,教师与企业合作,把课程安排与企业的服装设计项目相结合;课程的考核也是按照完成服装设计任务质量,由教师和服装买手和同学进行评价,并且和工厂里的设计师的所完成的任务对比,发现差距和问题进行整改。使学生在浓厚的产业氛围中学习,服装的流行与变化变得具体。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强化职业能力。

1.主题开发教学法。从课题理解—资料收集—元素提炼—确定主题故事—色彩研究—材料实验—结构推敲——艺术表现—工艺制作—T台展示、评价的全过程展示研究的整个设计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他们对以的往常规设计进行思考并能提出疑问和解决途径,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性,并在验证个人设想、实现设计目的的过程中进行反复地“肯定—否定—肯定”,探索设计语言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挖掘设计中的文化性、人文性,寻找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生活、设计与人的交融点。主题教学法把各门单科知识融进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互动的整体这种链式的知识串联改变了传统教学法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分离的模式。挖掘了学生的能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

2.角色模拟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比如针对某一服装公司设计新一季度的服饰开发,一些学生做“设计师”,一些做设计师助理、面料采购师,服装制版师等,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不同角色,各个职位各司其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该季服饰的发布。这中互动式教学法,不但使学生活学活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项目驱动法。以任务驱动、小组协作,将任务分解成为是一个或几个任务,带动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实施的教学组织上采用“围绕服装设计项目完成分组作业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开展主题性研讨活动。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对每个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真实的服装设计项目,课程的结束意味着服装设计项目任务的完成。之后请服装买手和同学进行评价,并且和工厂里的设计师的所完成的任务对比,然后是要求学生想办法去实现这一目标,把目标做精做细。发现差距和问题进行整改。王家馨副教授的省部级产学研项目“牛仔服装设计”,充分利用中国牛仔之镇均安服装创新中心的项目,组成教师团队,将项目带入教学中去。

4.竞赛教学法。加大了参与各种服装设计大赛的力度,我们已经将参与设计大赛作为专题设计的主要内容来制订授课计划,也取得一些设计成果,感受到参与大赛是提高学生同时也是提高本专业乃至学校的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设计大赛有了更为清晰的行业认知,培养了准设计师多方面的素养。

5.现场教学法——课堂与实训实习基地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实习工厂进行参观学习,实际操作。学生可边看、边听、边学、边练,教学形式直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变成实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6.成果展示法——教学和学习效果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实物制作环节。制作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课程,课程结束时,把实物以展览形式公布。这样教学和学习效果以实物形式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互评,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1.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多个织品设计中心合作,由公司网站提供网下实体供应的海量面辅料,对应网上的面辅料图库来进行网上设计取材,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相应项目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地查阅大容量的教学资源库,使得教学方式更为方便、自由。如:大师佳作欣赏、最新发布会、名家讲坛、学生作品展示厅等。

2.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制作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数位屏、智能化录播系统等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演示大量的教学视频、案例图片、工作过程录像,以练带学。

(三)改革考试方式,探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为客观全面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保证考试及考试管理质量,采用有利于知识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考试方法,考核内容采用学生平时学习研究成果+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课程主要知识点考核的综合知识评价为标准。考核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试卷,根据课程性质,有些采取综合考查学生实操运用能力的大作业形式,有些采取课程论文的形式,既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也检验学生的实操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见下表)

表 课程学习评价方法表

(四)建立专业题库,试行教改分离。

根据专业科目特点建立专业题库,主要建设范围是:主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题库的命题形式有:

1.试题库:试题库必须由学院(部)教学负责人批准,并有同行专家的鉴定意见。

2.校内专家或专任教师命题,命题须由课程(组)负责人审核并报学院(部)批准。试卷库尽量做到同一水平的试卷10套以上,并由课程(组)负责人审核并报学院(部)批准。

对于教学难度大,理论性强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仍以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为主,实行课程统考与考教分离,同时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注意改革题型,适当增加体现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

(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全面推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服装设计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100%采用多媒体教学,专业教师自己动手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输出设备等制作器材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录像等教学素材。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丰富了课程内容,表现形式,效果明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赖俊辰

作者:杨桦

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3:

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根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并介绍了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教学内容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2典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特定专业,不包含或很少包含专业性的知识,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体现出明显的时间性。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选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最好是三年内出版的,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计算机发展主流。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新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非零起点的学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将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该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

2.1.1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众多领域,但也要力争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教材,书名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与实验指导》。

2.1.2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如Windows、Linux、Mac OS X等)以及数据库和网络实验环节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可能相差很大。如果某些学生对Windows操作环境非常熟悉,并达到了教学要求,就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使用Linux或Mac OS X操作环境。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直接学习Mac OS X操作环境可能对他们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为有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可以安排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并完成实验报告,期末通过上机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上,要积极开展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开设研究性或创新性实验。

2.1.3建设网络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网络课程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授课,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网络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如图1所示。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http://jingpin2007.szu. edu.cn/jisuanji)。

2.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比如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功能板卡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等等。那么,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多媒体知识呢?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如计算机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怎样组织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其教学目标是否有所区别。

2.2.1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设置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知识丰富,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要求,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分成三门系列课程,即“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有着明显不同。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创作多媒体作品。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开发和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这一主题,着重介绍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和实用工具软件,并详细地介绍典型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

(2) 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3) 多媒体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多媒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能够研究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和特征,并能构建实现不同目的或用途的多媒体系统。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以上粗略地将多媒体技术知识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技术三门系列课程,其基本想法是要避免多媒体技术本科教学内容越来越深,而有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仍从最基本的问题谈起。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材应有明显不同。比如,研究生教材与本科生教材在深度和难度不能相同,研究生教材可以有专著性质,而本科生教材就不应写成专著。

2.2.2课程特色分析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① 新颖性: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多媒体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不断出现,版本也不断更新。这给任课教师讲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课程教学既要维护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

② 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多媒体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

③ 全面性:本课程介绍了从各种媒体创作到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所需用到的全部多媒体工具软件产品,比如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或3ds max、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Authorware等,它们将为学生今后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打好结实的基础。

2.2.3加强实践环节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音频、动画和视频制作部分,一般的PC机难以满足要求。下面是多媒体实验室的软硬件清单以及本课程应开设的各类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后面的数字是建议上机学时数,教学上机总学时数不应低于36学时。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音频、图像、动画和视频制作和编辑处理,并能够开发或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多媒体作品。因此,在每种媒体实验中都要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音频采集与编辑实验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自己朗诵或对白的声音,加上背景音乐,然后再做一些音效处理。若计算机配备了光盘刻录机,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声音刻录到CD光盘。

学生在掌握多媒体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它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综合实验的题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各种素材,最后完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

2.2.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太适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多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和多媒体作品等。对于综合实验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和答辩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有效、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将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使信息空间走向多维化,使人们思想的表述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多媒体技术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多维化空间的交互能力,今后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创作活动,也会有更多的、更成熟的多媒体新技术逐渐充实到各个层次对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中,使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构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综合信息素养。

2.3“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近年来,计算机及其游戏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戏产业有望成为引领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为了使在校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二维游戏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动画技术、游戏角色动画与游戏场景制作技术,以及二维游戏、三维游戏的基本编程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并掌握当前流行的游戏设计和开发软件工具。

2.3.1高校游戏课程现状分析

在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之前,对目前高校游戏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设置游戏美术设计与游戏程序设计相关的专业,培养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专业也开设了游戏设计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商学院、湖南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设置了游戏相关专业。

② 计算机专业开设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如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游戏软件设计”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形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③ 将职业培训与高校学历教育相结合,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如北京汇众益智公司(游戏学院)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需求的接轨。另外,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就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动漫游戏设计或游戏软件开发专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类课程,都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程序开发能力或美术动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游戏开发或设计的能力,还没有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开设普及型的游戏类课程。我校尝试面向在校学生开设普及型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益探索。该课程首次开设即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娱乐技术。

2.3.2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内容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能够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利用Photoshop、Flash、3DS Max制作简单的游戏角色和场景,或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动画和简单的游戏。

2.3.3课程特色分析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紧跟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掌握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和技术。我校将该课程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之中,使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主要表现为:

① 创新性:将“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将其安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之后,从而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等。

② 基础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游戏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并强调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掌握游戏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③ 实践性:本课程采用实践性较强的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熟悉的游戏完成一份分析和评价书外,从游戏贴图制作、三维角色和场景制作、游戏动画制作、Flash游戏制作、二维或三维游戏编程等题目中选择两项完成,以便作为最后成绩的考核。

3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我校建立了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除了参考文献[1]提出的十一条评价条目外,还建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我校大力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英语口语测试中心”、“普通话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咨询中心”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普通话基本功、心理和身体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便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的测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技能测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直接与两门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挂钩,通过者即认定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综合技能测试与若干门选修课直接挂钩,目前暂定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课程参加上机测试,两部分测试内容都通过者即可获得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尤其是选修课。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规教育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来。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应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全球教育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志强,黄云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志强.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2-225.

[6] 王志强,蔡平,黄云森.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会学术论文集[M]. 2006.

作者:王志强 傅向华

上一篇:天天体育新闻娱乐化管理论文下一篇:机构设置的交通运输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