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设计课程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国家保护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背景下,对高校“民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展开研究。以“赣传统手工传承与创新”主题的综合设计专题实践课为案例,从“体验感知、传习实践、解构教学、设计创新”的四个教学阶段入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装饰设计课程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饰设计课程民间艺术论文 篇1:

高校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广西侗族农民画艺术的探索

【摘 要】本文探讨将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农民画艺术应用于高校设计课程教学,提出在设计教学中应注重对侗族农民画艺术文化寓意的挖掘,将蕴含侗族传统审美精神的农民画艺术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并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对农民画艺术进行衍生产品开发,从而将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及农民画艺术的审美性与侗族文化传承性相结合,实现文化、艺术、经济的共赢。

【关键词】侗族农民画 民族元素 设计课程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侗族农民画题材涉及侗族人民田间劳作、婚嫁丧娶、民风习俗、节日娱乐等内容,属于非原发性民间艺术形式,符合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的需要,最早是由地方文化部门扶植起来,取材制作于民间,是民间艺术形式重要组成部分。画面常常描绘侗族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生活方式。构图饱满,造型稚拙、古朴、浪漫,色彩浓烈意象,笔触或粗犷或细腻,具有“文化叙事性”特征,反映了侗族人民质朴的乡土情怀。把农民画艺术引入基础图案或者产品包装设计教学,使设计教学本土化、民族化,返璞归真,对其造型、色彩、构图提取并进行再创造,传承创新,势必使设计产生新的视角。

一、高校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设计课程在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图案设计课程对民间传统纹样的教学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挖掘,学生停留在对传统吉祥纹样的临摹和仿造,设计容易形成概念化、雷同性。另外,课程之间缺乏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如工艺美术设计史过于笼统,侧重于讲述历史,在课程中忽视对地域文化、地方民间艺术形式介绍,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忽视设计的本土化表达。现阶段,高校设计课程更多注重西方创意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动地接受西方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方式,忽视民族传统文化研究,过分强调电脑制作手法,使设计作品丧失其文化内涵。

广西少数民族偏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将这种地域差异性体现在广西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不仅使设计作品具有地域特色,独树一帜,同时也有利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独峒乡侗族农民画艺术形式多样,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独峒乡农民画图形寓意的挖掘,色彩、形的提炼,把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入现代设计,实现多元文化共存,能够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产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把民间艺术形式融入设计教学,其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播知识和学习技法,而是通过教学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以及设计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康、开放、多元化的艺术价值观。

二、高校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广西侗族农民画艺术的策略

(一)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侗族农民画艺术文化寓意的挖掘。高校设计教学引入侗族农民画艺术,需要注意对农民画艺术文化寓意的挖掘。农民画艺术文化寓意丰富,大多表达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侗族民间文化与审美精神的载体,蕴含着广西地区侗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其中包含侗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图腾信仰文化、民风习俗文化等,具有“文化叙事性”特征。独峒乡侗族农民画中通常用平面装饰表达造型意象,全方位多角度的视点、散点式全景构图使画面充满视觉张力,根据作者的主观意象打破时间空间束缚,将不同时空里的视觉物象进行巧妙组合,融合在依山傍水的侗族特色建筑景观中,色彩浓烈,造型古拙,构图新颖,呈现稚拙率真的美学风格,独特的侗族传统服饰美也蕴藏于其中。在图案教学中应该增设“侗族农民画艺术与传统民间图案”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农民画构图、造型、用色的技巧,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独峒乡农民画大多反映侗族乡村文化生活,夸张的人物比例,高度概括的场景造型,对常规视角的颠覆和画面散点化处理方式,戏剧化场景描述侗族人民如何治理村寨生活日常事务的情形。将这种民风民俗文化融入图案设计教学,在作业布置上采用主题性设计,如“侗族大歌”“讲款”等故事主题的设定,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下乡采风或邀请农民画家现场作画,让农民艺术家走进大学课堂等方式进行综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视觉形式美感。侗族农民画艺术能够在区域繁荣,得益于侗乡文化土壤的丰厚。将作为民间美术形式的独峒乡侗族农民画艺术引入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既弘扬了侗族传统民间文化,又丰富了设计视角,使设计立足本土,符合应用型高校教学目标。独峒乡侗族农民画图形寓意丰富,包含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这种美好的寓意融入设计,使设计作品具备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将蕴含侗族传统审美精神的农民画艺术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独峒乡侗族农民画作为非原发性民间艺术形式,如何将其引入包装设计教学,创新设计并能使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发展,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设计课程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设置调研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面对城乡多元化市场需求,组合教学。如包装设计教学结合地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包括农产品、旅游工艺品等,利用地缘优势,把蕴含侗族传统审美精神的农民画艺术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结合农民画艺术形式,在教学中联系实际,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的设计作品蕴含文化内涵,既从商品角度介绍宣传了独峒乡侗族农民画艺术,多元化市场开发又带来新的商机,服务地方经济。

从目前市场调研来看,地区旅游产品包装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包装的单一、雷同,或者不重视包装进行旅游产品粗放性开发,产品附加值较低,包装简陋,未形成系列化设计。或者包装上文字图案色彩选择搭配不当,不能准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等。侗族农民画的特点是写实、写意、装饰融为一体,将侗族农民画融入地区产品设计中,在设计上并非对农民画艺术的简单复制和拼凑,而是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的过程。侗族农民画艺术融入包装设计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包装设计中加入现代构成观念,对侗族农民画原型进行解构重构,按照形式美的原则对原要素重新排列组合,对图形意象重构,重要元素强调,次要元素弱化处理,主次分明,具有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提取新形象进行再设计再创造,构成新的包装语言。二是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应根据不同消费者,在造型、色彩、构图上应符合不同消费心理进行多样化、个性化设计,色彩使用上坚持差异性对待原则。三是把侗族农民画艺术融入产品包装进行不同主题的系列化设计。众所周知,单独的产品包装功效较弱,很难战胜同类产品占领市场,以农民画为主题形成连贯性、持续性的系列包装,能够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系列包裝还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同一系列不同样式的包装又能丰富农民画的形式内容,构成地方特色文化包装形式,丰富产品的视觉效果。

(三)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对农民画艺术进行衍生产品开发。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互动,如邀请侗族农民画家举办讲座,在课堂上设置学生设计作品展示环节,注重课题的原创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申报广西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进行侗族农民画艺术衍生产品开发,如含有侗族农民画的服饰、壁毯、漆器,将侗族农民画拓印在杯、碟、碗、扇面、旅游明信片等产品中。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推陈出新,使独峒乡侗族农民画艺术既具有传统文化传承的审美性特征,又具有实用性、功能性,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将农民画艺术进行衍生产品开发,小到旅游工艺品、玩具、家居饰品、服饰,大到室内装饰、主题公园等设计,“以家居饰品、旅游工艺品开发为先导,打造品牌效应,再逐渐延伸到其他设计开发中去,在艺术衍生产品开发上应注重时代的再创造,应汲取农民画中具有代表性、易传播推广、易于接受的符号进行再设计”。产品材质上强调新材料的合理利用,发挥新材料的优势,符合时代风格和大众审美心理,合理宣传营销,创造品牌效应。侗族农民画衍生产品设计应注重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对侗族地域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文化、艺术与商品的完美结合,做到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共赢。不仅考虑产品的审美性、功能性,还要考虑其独特的侗族文化内涵,使消费者不仅仅购买商品的实用价值,还能够体会它的人文价值和民族精神。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和农民画艺术衍生产品设计承载了侗族本土文化精神,多元市场开发带来新的商机,农民画艺术美学及民族特色风格也得以发扬。

(四)实施“1+1”互动式教学模式。侗族农民画艺术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生活环境,是农民艺术家根据自身所想所感描述侗族人民农村生活的现实,形成质朴的乡土情怀,画风稚拙、浪漫,造型夸张、色彩热烈,这些根植于农民生活来自乡野的农民画艺术是学院派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为保留民间艺术形式的纯粹性和直观性,在设计课程开设时可以尝试“1+1”互动式教学模式,即一门设计课程由专业教师和一名农民艺术家共同完成,农民艺术家负责现场创作,讲述创作灵感的来源,画面寓意等内容,专业教师负责讲述如何把纯粹的农民画艺术融入现代设计,在设计中体现人文精神,在构图、造型、用色上如何运用构成方式进行重组、重构,形成新的艺术形象,将二者相结合,与学生互动,探讨,让学生了解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同时,扩展知识的外延,把民族学、艺术学、民俗学、设计管理学相结合,多学科整合教学。

总之,现代设计不能脱离本土文化而独立存在,对本土视觉图像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意蕴的挖掘,能够消解现代设计的程式化、模式化和空泛感。高校设计教学应增加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相关研究,引导学生利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使其产生本土艺术意识,设计作品民族性与现代性相得益彰,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伊红梅.三江侗族农民画如何在渐行渐远的乡愁中美丽蝶变[N].中国艺术报,2016-08-12

[2]顾敏慧.景区特色艺术衍生品的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胡绍宗.中国现代农民画的原生性悖论——以黄州民间绘画三十年的创作为例[J].装饰,2015(11)

【基金项目】2017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2017C476)

【作者简介】江汉英(1982—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講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责编 黎 原)

作者:江汉英

装饰设计课程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民艺的传承与创新”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 要] 在国家保护濒临消失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背景下,对高校“民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展开研究。以“赣传统手工传承与创新”主题的综合设计专题实践课为案例,从“体验感知、传习实践、解构教学、设计创新”的四个教学阶段入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展示了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课程设计重点难点、学生的设计案例等,并以此探寻设计类专业“民艺术进课堂”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 赣传统手工纸;课程教学;民艺;传承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赣古法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19YS16);2019年度江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客教育实施路径研究”(19YB102)

[作者简介] 杜 娟(1973—),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南昌航空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一、课程缘起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国家对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院校调整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民艺的传承与创新”综合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民艺的研究兴趣与创新力。教学中采用传承人进课堂、非遗项目进校园等方式促进设计专业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增强对传统艺术的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转变。但从教学结果来看,虽然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民间艺术创作仍缺乏深入地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课堂学时较少而民艺知识量丰富,学生只能略知皮毛。其次,某些传统的传习方式不适合课堂传授,学生缺乏对系统性民艺实践训练,造成对技艺理解片面。此外,民间艺术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与传承人的体验、理解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和体验性。系统性知识可能因传承人文化水平有限而很难详细表达,使得学生对民艺独特的技艺、程式规范、经验配方、行业民俗等内容缺乏深层次的领会和掌握,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鉴于此,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赣传统手工纸传承与创新项目”,改进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学时分配,尝试采用“体验感知、传习实践、解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实验。引导学生用当代设计语言探索“非遗”文化再生的路径,让民艺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更具时代感,从而更好地传承、推广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的与意义

(一)赣传统手工纸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江西传统手工纸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因盛产毛竹,江西传统制纸业蓬勃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居于当时全国造纸业的中心。清中期,江西省纸业作坊分布广泛,纸的品种因工艺不同,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如赣西部的奉新、抚州、萍乡等地区生产粗纸、贡纸、花笺、火纸和牛舌纸;书画纸则以铅山、吉安、遂川等为代表,尤其是赣东北上饶地区铅山县所出的连史纸,因其“妍妙辉光”的美名在中国传统手工纸业中独树一帜[1]。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的著作中,详尽地记载了连史纸的详细生产过程。迄今为止,铅山连史纸仍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西泠印社等机构用来文物修复和钤印、拓印古籍的首选纸张。然而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冲击,手工纸利润低、使用范围小的特点逐渐明显,这也是人们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技艺的原因之一[2]。据调查,赣地能全面掌握传统手工纸制作流程的手工艺人已寥寥无几,而且大都年事已高,传统手工纸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难以维系的危机。因此,本课程将江西传统手工纸技藝创新设计内容引入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手工纸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的热情。通过学习,让更多的年轻人承担起宣传和推广传统手工纸技术的责任,让世人了解这门独特的技艺。

(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性设计人才

民艺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丰富设计作品的内容,提高作品的美学品质。将传统手工纸工艺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传统手工纸的生产工艺,了解传统手工纸的文化价值,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工纸艺匠人们精湛的工艺和严谨专业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专业感悟能力,灵活借用传统手工造纸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来解决一些专业问题,培养工匠精神,为创新设计储备知识。

三、“赣传统手工纸技艺传承与创新”课程教学探索

(一)教学模式的建构

本课程设置为9周,共计64学时,课程中需对手工纸制作技艺熟练掌握,了解赣纸的文化特性,通过动手实践创新纸艺衍生品,课程中将民艺实践课和理论授课按一比二课时分配,传统技艺学习与设计实践按一比一分配,将技艺学习与设计实践两部分重点课程时间最大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组织设计中,对传统赣纸文化背景理论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将教学重点放到纸艺的创新设计上,以确保学生能在有限时间中对传统纸技艺有充分了解。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多地了解传统的手工纸知识,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氛围,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见图1)。

(二)教学环节的组织

第一,体验感知。本阶段教学目的主要让学生了解赣传统手工纸技艺的历史,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技艺的亲切感。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教师与传承人双向引导、融合互补的教学模式,重点抓好“理论教学—田野现场调查—数据资料整理”三个环节。环节一:主要是对理论背景和案例进行阐述,使学生对赣西传统手工纸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工艺流程、艺术特点、文化内涵等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步将主题引入课堂,希望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陌生感的心理,让学生深入民间艺术的土壤。环节二:田野现场调查。考察观摩的主要内容能够了解赣传统手工纸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获得赣手工纸的类别、材料、工艺流程,艺人的工作、生活状况等一手资料。考察地点主要为纸艺工作坊、明清时期纸行旧址(如铅山赖永详)、天合号纸行和民艺博物馆调研等。环节三:资料素材整理。要求同学通过匠人访谈、摄影摄像的记录,学生绘制造纸步骤图解、相关工具图解。整理制作艺人口述史、手工艺考察地图和日志。这些可视化的成果成为后续设计实践的基础。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真实了解现代纸艺衍生品类型、形式以及发展现状,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这对于教师本人也是一次学习赣传统文化的难得机会,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3]。

第二,传习实践。本阶段教学目的是让传承人进课堂演示,充分发挥传承人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教师理论功底与概括能力,实现知识的转化和传承。例如,课程邀请了经验丰富的省级造纸传承人章世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授课,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并根据传统制纸业的生产工序,逐步演示手工纸业的制作流程。考虑到传承人文化水平的制约,一些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程序、经验等的隐性知识内容可能无法清晰表达[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灵活补充,让学生在较短教学时间内迅速掌握关键知识点。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实物制作和传承人、教师的共同指导,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纸艺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性能,掌握手工造纸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技能。学习完成后,学生需以PPT和考察报告形式对赣传统手工纸的技艺做初步总结。

第三,教学解构。“赣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中,学徒学习纸艺,从入门到出师需要多年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肯定是无法完成,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学中采用对“手工造纸”流程进行分段解构式讲授,即分步骤进行的演示与讲解。如考虑到“古法造纸”技艺制作流程较多,工序繁杂且生产周期极长,仅造纸用的竹饼原料的初级加工中如伐青、沤丝、煌锅蒸煮等过程就要耗时长达一年,不适用课堂讲学,所以此部分知识点就以网课微视频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对原料加工知识进行了解。通过小测试的方法检验自学成效。而在抄纸、纸浆制作的实践环节上,因纸艺的肌理产生与不同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有关,如植物选用、纸浆上色、染色、添加物的使用会产生奇妙的纸质肌理。此环节既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探索能力,且环境要求低,适宜在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因此将此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

本阶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期考察与观摩的基础上动手实践。尽管在学校工作室环境中,很难精确还原传统手工纸技艺全貌,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与视频资料等各种辅助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景教学,能较好地弥补了这部分内容的缺失。另外,通过教师、造纸传承人的教学示范,因人而异采用体验与分解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探询、领会传统手工纸工艺流程并能独立制作各种形态的纸样,激发了学生对传统纸艺的学习兴趣。

第四,设计创新。对传统纸艺的恢复与还原并非难事,但如何将传统手工纸适用于当下生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创新尝试,是课程授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全面记录造型设计的思维发散和元素解构重组的过程,引导同学注重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从中寻找突破點,确定创作的主题与方向。

环节一:创意思维引导。通过各种不同教学的实验发现,对传统纸艺烦琐工艺过程的要素组合,能让学生迅速地从专业设计的角度中进行思考,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瞩目的成效。于是让学生从色彩、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思考创新的可能性。通过要素之间的分项组合,产生丰富的效果。如A组同学借鉴日本合纸设计案例,通过改变原料加工的方法,在纸浆中加胶、加粗丝,改变传统纸光洁细滑外观,营造出朴拙感。制作时将手工纸层层叠加,保留手工纸斑驳肌理的同时制造出具有设计构成感的座椅;B组同学,则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入手,以“纸言纸语”为主题,将传统纸与现代杜邦纸、牛皮纸组合方式入手,采用手绘、植物染色、数码印等方法设计了不同系列、造型时尚的纸袋,并且进行了模型以及设计样品的制作;C组同学则对传统工具进行了改进。“古法造纸”工艺中,抄纸所使用工具的纸帘是用细竹条手工编织而成的竹帘,竹帘价高尺寸太大,不适合小批量的使用,而且抄纸技艺需长时间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学生定制了细腻的尼龙网框代替传统抄纸的竹帘。这种轻便的小型网框造型各异,一方面能让设计者快速掌握造纸的方法,顺利造出纸张;另一方面丰富的外观形态为后期试制纸艺新材料提供了便捷。

环节二:设计拓展与制作。赣传统手工纸创新不能只拘泥于纸本身,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手工纸设计拓展奠定了基础。如作为记录江西传统手工纸文明发展地,重要的载体如井冈红色文化、传统纸坊、纸行商号、生产用具、江西地域独特的民俗典故、纸商文化等内容极其丰富,这些都可凝练成独特的设计素材。为纸艺文创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创意元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时将赣文化地方元素融入纸艺文创中。如有的同学结合江西红色文化背景,通过在传统手工纸上用数码印的方式解构井冈山图形,设计制作了形态各异的纸灯。有的同学以滕王阁、八一馆等江西地标性建筑为素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纸雕贺卡,扩大了赣传统手工纸的应用范围。

传统手工纸艺工艺复杂,流程步骤之间需要良好的配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创建团队,并完成指定步骤。关键步骤进行时,再次邀请技艺传承人进入课堂,参与学生成品制作部分的过程,解决技术难点。通过教学发现,这种导师制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成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三)教学成效及分析

课程结束后,邀请专家和传承人共同参与设计成品的评审汇报。从纸艺成品的艺术价值、实际功能、商业需求等方面,分别通过纸质特性、造型色彩、材料肌理、工艺技巧、制作流程等方面对文创产品进行分析、评判。最终的作品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作品虽然设计具有新意,但江西手工纸地域性特征不明显;部分作品设计因制造工艺不成熟不能批量生产;部分作品虽可以量产,但是成品价格太高;另外部分文创品存在素材的著作权、作品专利权等以及市场化后的利益分享问题。基于以上因素,结课时挑选了部分可实现的产品,让同学在大学生创意市集和闲鱼等平台进行售卖。学生们在听取了部分购买者的意见后,深切地体会到文创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设计创意,更要考虑产品的工艺、成本、营销手段等问题对设计产生的最终影响。在后期学习其他课程时,仍有不少同学将赣传统手工纸作为研究对象继续完善前期设计,设计开发了一些赣手工纸文创衍生品。其中获得全国包装设计大赛、省级竞赛等多项奖项,有的甚至申请了外观专利,还有一些作品参加了实际项目合作并获得甲方的好评。这些行为说明学生已经树立了传统民艺创新设计应用在现代生活中的信心。

四、結语

“赣传统手工纸传承与创新”综合设计课涵盖了真实的田野调查记录、历史文献以及设计实践等工作。课程坚持以传承、创新为教学目标,通过“体验感知、传习实践、教学解构、设计创新”的教学引导,构建教师、传承艺人、学生三者之间无障碍交流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纸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在学生掌握传统手工技艺流程的基础上,将传统工匠精神内涵应用到专业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去。使得学生对于民间传统技艺的再应用理解更为直观透彻,将“传承与创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J].民族艺术,2017(5):50-54.

[2]张光祥.淮安绒花手工技艺的教学实践探索[J].装饰,2019(9):140-141.

[3]夏寸草.“非遗进课堂”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思考——以上海市金山农民画为例[J].装饰,2016(9):132-133.

Teaching Think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Practice Cours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olk Arts: Taking the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U Ju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handmade paper of Jiangxi Province; course teaching; folk arts; inheritance

作者:杜娟

装饰设计课程民间艺术论文 篇3:

信息时代背景下海报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如何在海報设计课程中,让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宣传主题的海报作品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海报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实践并提出教学思考,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海报学习的技巧,更直观的从品牌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教和学。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程;海报设计

当前我国的海报设计艺术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代化信息发展进程中,海报作为一种集合文字、绘画于一体的具有传达信息、宣传思想作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宣传媒介。

一、海报设计课程教学的意义

海报设计课程是广告与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课程的主旨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海报设计的技巧和学习方法,进而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效果分层现象,课程成果特色化不明显、课程主题不够明确、信息获取单一、课程教学核心要素把握不准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在海报设计课程中,让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宣传主题的海报作品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探索。

二、海报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1.确定实际需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主题,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实际需求。如“文化类”海报设计主题设计,其目的是希望唤起人们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认识到文化美的源泉、美的规律,掌握美的法则。

可通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等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间艺术。在此环节教师一定要跟学生明确的是,文化类主题海报的需求是否能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是否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共鸣。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要始终贯穿整个海报设计流程。其一,要在信息获取和调研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通过不同途径(如实地考察、谈话、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其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词语和事件的展开和分析,进而再结合,最终找到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多视角、多角度地了解问题。

以“责任与担当”主题海报设计为例,在进行信息获取的时候首先要调查普通民众对于“责任与担当”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让他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于这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可进一步反思如果社会上种种不履行责任的后果等。

调研阶段可以根据信息获取进展情况让学生适时保持与教师的沟通,教师可以在中间阶段让全班同学关于调研成果的进行展示。同学们可以在不断的展示和解说中,以外来视角去审视主题,进一步梳理想法,从而逐渐完善对“责任与担当”主题海报的认知和理解。

3.确定海报核心要素和目标人群

在完成实际需求和信息获取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调研分析对信息进一步梳理确定海报“核心要素”与“目标人群”。无论是文化层面、社会层面还是品牌层面的主题海报,其最终目的是能够“传情达意”,易于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海报设计的核心要素,以及要传达的核心概念。

以“品牌层面”主题海报设计为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以建立和塑造品牌形象为主要目的进行海报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系列的广告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广告对象、诉求点、消费受众人群、市场定位、市场推广和产品定位。教师可让学生采用整合思维的方式围绕各种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和判断。协助学生筛选出符合广告选题的内容预设所要达到的核心要素和目标人群。

4.确定最终视觉创意形式

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海报设计核心要素和目标人群,确定符合视觉审美的创意形式。这个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如何将创意以最适合的视觉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为实现信息和观念的最佳表达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学生在探索表现形式的同时要根据前期调研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展开,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色彩搭配。以此来准确传达不同主题性海报要传达的意义。

三、海报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需求分析、多途径信息获取、确定海报核心要素和目标人群、确定最终视觉创意形式等方法完成海报作品的呈现,有效指导了学生在课程中经历了从拿到主题的“无从下手”到逐步适应,再到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信息获取中的所见所闻和学习收获。

在海报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让学生牢牢抓住以“功能诉求”为核心这一特点。让学生不断尝试把“课堂任务”与具体的“项目化”结合起来,即直接导入实际项目(或实际海报比赛),这样能较好的避开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师生要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以及目标人群(消费人群)的定位,利用多种信息获取方式进行调研分析,确定恰当的市场定位和广告宣传视觉形式。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设计的全局思考观念。海报设计课程要求学生要懂得跨学科、精设计、善合作的技能。在海报创作的同时,学生要保持多维度多途径的分析能力,以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信息获取来实现主题性海报作品的创作呈现。

参考文献

[1]张立斌.广告元素制作技术理实一体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32-33.

[2]苏 丰.让创意“如期而至”─麦文·克兰斯基文化海报设计课程的分析与启示[J].装饰,2016(11):106-108.

作者简介

李鑫(1988.01.16—),女,汉族,河南许昌,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项目来源:该文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研教改立项项目“信息时代背景下海报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C202010;主持人:李鑫)的研究成果

作者:李鑫

上一篇:矿井瓦斯煤矿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关于女工工作企业工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