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体验学习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教育联姻正带来教育巨变。人文乃为人之本,人文素养是高职生安身立命之本,高职生人文底蕴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筑多元化人文教育网络平台,整合适应碎片化学习的网络资源,采取以交互式为导向的数字教学模式,实施促进教育开放共享的学习管理制度,精心培育能够立足社会、适应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体验学习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体验学习管理论文 篇1:

夏静老师和她的小学语文体验教学

摘要:夏静和她的团队,就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建构了体验教学的基本范式:明确任务—情境创设-亲历参与-内化感悟-体验评价-应用拓展。夏静管理与研究兼修,在忙碌中享受完整的教育生活,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散发出宝贵的正能量,这也可以看作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给人们的另一重启示,夏静和她的体验教学的发展令人期待。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学研究;体验教学

近几年来,夏静老师和她的团队,就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特别是在不下几十节课的亲历性感知中,我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教学的改观,看到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好的状态,深深为之鼓舞。

夏静老师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研究,源自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新课改带来思想启蒙的大背景下,夏静和同事们通过学习、研讨、实践、反思,重在树立新的学生观、语文观、语文学习观,我感到他们在三个关键词上甚有心得。一是本体。语文究竟是什么?怎样更好地抵达语文的本质?夏老师倡导体验教学反映着他们对语文本体的新认识。语文的产品是整体性的,充满不可遏止的活力的,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升腾。西方学者卡勒斯说过:“人的语言无意将世界区分为内和外两个独立分别的领域,它是没有办法分开的。就语言的本性而言,它无意这样做。因为精神的内涵和感觉的表现是合在一起的。前者绝不是独立自主先于后者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与它连成一片。内涵与表现所以能够成立,因为它们彼此穿透。”显然,那种把语文当作冷冰冰的、僵硬的、碎片化的知识去认识,是触摸、感受不到真正的语文的。汉语更有其特殊性。黎锦熙先生说,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言简意赅、词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是作家们追求的境界。可见,如语文界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恐怕也难以识见“形式”之真正面目。即使是其中抽象出来的语、修、逻,它们也不是静态认知的知识产品。恰如张志公先生1985年就指出的:“新的知识系统是指实际运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怎样学习这样的知识?唯有回到“实际运用”中去。不难看出,夏静老师的体验教学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语文本体特点的。二是主体。主体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特性,丧失了主体性,人只能被动地存在,人性就会被扭曲,人的意义就难以存在。体验教学基于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认,体验又是必然连接关系的,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活动的存在。因此,作为主体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师长,甚至也包括孩子认识的世界。海德格尔主张“参与到存在者的敞开中去”,倡导存在者与“世界”整体合一,这里的主体就构成了主体间性,就是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各个要素,又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其关系构成必然是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享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流,”(滕守尧  《对话理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的方式参与其中,体验无疑是重要的交互方式。三是身体。体验是一种身体行为,而且是不止于“脖子以上”的身体行为,夏静老师有文章阐说“参与性”,表述的是身心合一的具身学习。具身认知代表着第二代认识科学,强调认识依赖于身体不同感受器的多样的经验,强调全身体的投入。在具身认知理论视野里,默会知识得到重视。布兰妮说,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扎根于默会知识。语文相对于其他知识类学科,默会知识的地位更为可观。体验也因此更有作用。具身学习强调心灵、身体、环境三者的交互、激荡,体验往往是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是身心协调、身心一体与環境对话。于是,身体的意义更完整更显豁地表现出来。

夏静老师所做的是行动研究,想清楚以后,她(他)们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她(他)们研究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把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落实到了课堂里。她(他)们建构了体验教学的基本范式,这一范式的特点在于:其一,稳定性。人们在谈论教学模式时,一般认为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有可以操作的基本程序的规定性。无论是叫作模式,或者命名为范式,稳定性总是必不可少的。夏静把体验教学的范式描述为六个步骤(如图1):

这一教学模式与老师们通常找出来的模式、范式,显然更多地蕴含了体验的意蕴,特别是前四个环节,亲历、具身的特点更为突出。这六个环节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老师们看得懂、上手快。但这样的程序尽管有特点,总还是让人似曾相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范式的特点之二,针对性。对于不同的知识板块,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范式给予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方法与知识形态匹配,方法就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里,我择其要做一些列举,主要强调夏静的创造性是非常不简单的,她的讲述是很有看头的,详见图2、图3、图4。

在下一个层级中,她(他)们又更具体的建议,比如文本研读就列出五六种具体方法,让人看过之后就能明白怎样做。 我非常希望这些话产生导读作用,能够使夏静的同行们关注她的研究。其三,开放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夏静深谙此理。她并不主张用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包打天下,在进行体验教学时,她力求把体验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亲密融通,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另一方面,在体验教学的范式内部,在针对不同类知识内容提出的操作模型内部,她(他)们提出那是虚线,不是实线,更不是黄线,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适合才是最好的。

夏静原来所在的舟山实验小学,是由六所村小合并的,她在那里做校长,上语文课,带着大家真心实意做课改,踏踏实实搞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自己在专业上也有了明显的长进。就着夏静的研究,我的感慨是:第一,过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夏静管学校,还兼管两所幼儿园;做管理,还要站讲台;忙日常,还要搞研究。夏静是忙碌的,但每次见到,她都是笑意盈盈,信心满满,她很认可、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一大批优秀的校长和老师那里,我深深感动的首先在于他们的乐观与向上,激励自己,影响他人,这是一位带头人殊为宝贵的正能量。第二,享受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校长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的校长,俨然“职业革命家”,不上课,不做研究,即做研究,也是挂名。说自己很忙、太忙。我曾拿一些这样的校长打趣:“你就是说双肩挑的校长,稳稳站在课堂上的校长,做工作又做研究的校长,他们无所事事?他们不忙?”我是真心希望老师的教学、研究相互激荡,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享受两种人生趣味”。我同样希望主政者行政、业务两手硬,其间的种种好处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关键在于“为”与“不为”。好在许多优秀校长可为表率。第三,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校长的责任在于带着大家一起做,一起向前。夏静非常重视这一点,我多次参加老师们对体验教学的研讨,也许多次进课堂感受过老师们的体验教学,一所乡村小学,有一批老师的课可圈可点,每次开放性的教研活动不怯场,头头是道;参加赛课,舟山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被同行们看作了强劲的竞争对手;老师们的文章逐渐在公开刊物上得以发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有更好地成长态势;老师们对于上课,对于学校发展的心、气、神让人感到特别踏实。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舟山实验小学可为例证。这也可以看作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给人们的另一重启示。

如今,夏静又在新的学校进行了新的探索,我对于夏静和她的体验教学的发展,非常期待。

责任编辑:颜莹

Ms Xia and He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xperiencing Instruction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13,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development; teaching research; experiencing instruction

作者:杨九俊

语文体验学习管理论文 篇2: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创新

摘 要: 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教育联姻正带来教育巨变。人文乃为人之本,人文素养是高职生安身立命之本,高职生人文底蕴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筑多元化人文教育网络平台,整合适应碎片化学习的网络资源,采取以交互式为导向的数字教学模式,实施促进教育开放共享的学习管理制度,精心培育能够立足社会、适应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高职生;人文素养

教育诞生数千年来一直与技术同步发展。当代中国,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疾速普及,被誉为“数字金矿”的移动互联网塑造着全新生活形态,它与教育联姻催生了“互联网+”教育这一热词,使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巨变。人类的教育,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1]。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2]。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高职院校占据全国大学半壁江山,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意义深远。

一、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需要高度重视

人文素养乃为人之本,它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思维理性、心胸宽广、心态积极健康、自我管控能力良好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强烈等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人文素养高低不仅决定自身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人文素养如此重要,我国高职生人文素养现状如何?2017年5月,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研究”课题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省内4所代表性高职院校 1 040名高职生,16.83%的人认为高职生人文素养优秀,46.63%认为良好,32.98%认为一般,3.56%认为较差;在回答是否读过《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时,仅12.69%回答完整读过,67.5%的人部分读过,19.81%的人没有读过。有网站曾调查大学生人文素养,81.3%的受调查者不知道《诗经》中有诗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诗歌;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68.7%的学生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3]。

当今高职生基本属于“95后”,他们大多在温室中成长,极少经受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泛娱乐化”社会转型期,由于娛乐至上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深受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精神追求让位于感官刺激,思想深度被低俗表象埋没,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认知被零散破碎的小聪明和插科打诨的油滑取代。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生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人文知识相对贫乏,许多高职生不同程度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错位、社会责任感欠缺、意志品质薄弱、团队协作精神较差等问题,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又不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高要求。

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社会化与个性化和谐发展的个体是教育终极目的。联合国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被认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这一提法得到世界公认。人文素养教育是传递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它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使其形成合理知识能力结构,将其塑造成人格健全、合乎社会要求、会做人的公民个体,以适应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但高职院校大多建校历史不长,文化积淀并不深厚,一般学制仅为三年,专业技能训练任务较重,开设足够多、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往往心有余力不足,常常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而言,面对急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关键是找到理想的教育途径。

二、移动互联网给大学教育创造的契机

我国已全面步入移动互联网新纪元。2017年7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6.9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10.93亿,手机网民占全部网民的比例已经达到95.1%[4] 。“90”后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成长,被誉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且机机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教育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 教育资源多样化

移动互联网将数以亿计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网随人动,随时随地上网,任何人能够在任何时空发布任何信息,这给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重大机遇。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实施七年来,由于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建,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众多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逐步建立,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即将形成。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众多高等教育机构的战略选择,海量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

2. 移动学习泛在化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学习资源和服务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学习媒介的便携性、学习资源的重复性和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是移动学习典型特征。移动互联网带来教育时空挪移,使移动学习泛在化。所谓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在移动学习中,只要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人人都能成为学习主体。学习主体随时移动,其学习时空泛在化,手握便携式智能终端,家里、教室、寝室、图书馆、食堂、车站、商场,在世界任何角落,均可和哈佛大学的学生在线共享幸福课程,学习真正无人不可、无时不在、无处不能。

3. 网络学习个性化

因材施教是从古至今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原则,但在传统单纯线下班级教学模式下,受班级人数、师资数量及水平等因素影响,学校、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出发,对不同学生个体采取不同途径、措施和方法开展个性化教育教学存在诸多困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可以针对每个终端用户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学习轨迹跟踪学生薄弱环节,点对点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精准定位到学习个体,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的创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要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移动互联网实现信息高速传递和即时互动,提供全面立体的教育信息服务,是职业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想途径。

1. 构筑多元化人文教育网络平台

随着高职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基本实现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目标,众多院校也开发了移动学习系统,为师生营造随时随地的互动式电子教学环境。但这样的教学环境不能局限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教学,学校要开辟专门空间用于人文素养教育。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集散地,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顺应学生手机阅读热潮,高职院校应开发移动图书馆APP供学生免费下载使用。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5.58%的受调查高职生清楚自己就读的学校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提供了随时随地访问电子资源的便利,高达54.42%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没有”,高职院校不仅要开通移动图书馆,而且要强力推送给每个学生。此外,QQ、微信、微博等具有及时便捷、虚拟自由、开放互动等典型特征,深受学生欢迎,学校要充分利用,即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当然,除学校自身努力外,教育主管部门、职教集团等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开放性网上人文素质教育平台,打造专门的教育平台APP,提供丰富多样的人文资讯和扩展的学习资源,为注册师生提供多种交互工具和个性化工具,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则善莫大焉。

2. 整合适应碎片化学习的网络资源

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素质网络资源可分为课程资源和课外资讯。受师资和经费限制,单所高职院校不可能开发海量课程资源,但可以借力发展。例如,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承办的全国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精品课”迄今已汇集面向高职高专的文史哲艺类课程94门,制作约5 000条学习资源供在线学习和下载。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中國大学MOOC”也有约百门人文类在线开放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更有众多国内外人文类视频公开课、网络核心课、名师经典课及5分钟课程可以共享。课外资讯以移动图书馆提供的人文类书籍和报刊杂志为胜,和众多大学合作的超星移动图书馆拥有超过百万册电子图书和海量报纸文章,完全能够满足高职生人文类阅读需求。由于学习时空变动不居,植根移动智能终端的学习碎片化,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势必要求学习内容简短、片断化、随时可中断,例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单个视频限制在15分钟以内便是对碎片化学习需求的回应。此外,所有学习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必须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且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3. 采取以交互式为导向的数字教学模式

网上课程学习构建的移动学习系统要提供网上教学及辅导、网上自学、网上互动交流、网上作业、网上考核及质量评价等在内的管理服务,学习者可以个性化定制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在线或离线学习,管理者可以适时安排学习活动,跟踪分析学习进度。课程管理者要开发视觉体验和用户体验良好的课程展示模板,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在线学习社区,融入论坛、微博、群组等,拓展开放教学、互动答疑、学习笔记、学友圈等全新教学功能,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生生互动学习。就师生互动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答疑、布置和批改作业,通过交互界面、社交网站、微博、微信、QQ等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利用网络平台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在互动空间充分研讨,评价、分享学习成果或达成学习共识。生生互动则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作业、相互反馈、相互评论和相互激励等,他们在完成任务、讨论问题过程中分工合作,碰撞思想,彼此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5]。

4. 实施促进教育开放共享的学习管理制度

要使网络学习蔚然成风,化为高职生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必须创新管理制度。一是形成内外结合的网络学习资源开发机制,借力发展,允许学生选修校外优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二是建立学分“银行”,突破传统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允许学生不按规定学期集中学习,而是既可集中学习也可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般间断学习,并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地点,学完认定的网上人文课程并考核合格后累积学分。学生修完规定学分数即颁发毕业证。三是提供免费或价格低廉的移动网络服务。2014年7月,笔者曾问卷调查湖北省内6所大学1 072名大学生,3.95%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话费不超过100元,77.33%的人不愿意通过手机付费阅读。对于约70%来自农村家庭的全国高职生群体而言,无线网络资费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开支。四是鼓励并认可教师的网络教学行为,教师授课地点不再局限于实体课堂,教学工作量的计算要综合考虑教师线上线下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并给予合理报酬。

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面授教学。高职院校除了需为学生创设立体多维的人文素养网络学习空间之外,还需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提升教职员工人文素养,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其主动塑造自我,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勇.互联网时代 教育变的是技术 不变的是人文精神[EB/OL].[2017-04-21] http://www.sohu.com/a/135587293_

559435.

[2]郝 佳.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7-40.

[4]2017《移動互联网蓝皮书》发布 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10.93亿[EB/OL]. [2017-07-01]http://news.163.com/17/0701/12/CO8SLAFM000187VG.html

[5]叶 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的教学创新[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50-52.

Innovation of Humanistic Literacy Cultivation Mod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Mobile Internet Age

YE Rong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Wuhan 430205,China)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humanistic literacy

作者:叶蓉

语文体验学习管理论文 篇3:

知“线上学”之效,行“线上教”之道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在线教育的教育环境与组织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因而教师要不断改进课堂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组织模式,进而实现“有效学”的目标。本文提出了利用“线上学”的有效实践来促进“线上教”的新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教师实施在线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线上学;线上教;以学促教;学习管理;教学做合一

● 当前线上教与学的现状

1.在教学模式方面:线上授课很可能变成网络版的室内授课

线上教学与线下课有着很大的差异。线下集中教学,教师熟悉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实时状态,教学有的放矢。网上教学则会出现诸多问题:首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听课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其次,没有教师的监督、教室的束缚,如果教师讲得不够精彩,学生有可能会退出课堂;最后,在线上学习中,如果只是针对课件进行简单的语音和视频互动,缺乏手写、闯关等更加丰富的交互,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对两者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不能把线下课直接搬到网上。

2.在学习管理方面:对学生学习管理重视不够

在线上学习时,教师不在身边,更考验学生的自觉性。而大部分中小学生的自律性不高,如果没有教师与家长的指导与督促,他们很少会主动去学习,更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

另外,学生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看似很专注地学完了一节课,但是做练习时却不会做,自认为很用功,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这个学习过程称之为“观光式学习”。观光式学习的特点是“打卡”,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认知层面,没有将知识内化。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态不端正,学生不想学习或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二是学生不适应线上学这种方式,不知如何去学。

3.在教学组织方面: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

由于现阶段网络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在新冠疫情期间,线上课主要采取“录播+答疑”的形式,课后辅导采用点播或线上答疑的形式,很少采用直播的方式。这样的形式只能保证基础的核心课程的教学,缺少个性化的、系统化的指导。

● 线上教与学的应对之策

1.掌握录课技能,保障基本的学

首先,在录课方面,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网络录播设备的使用,还要能够熟练地进行资源整合、课堂测验、互动问答等操作。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基础和学习规律,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案,以及录播或直播方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本地统一指定的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录制课程,在学生学完基础教程后,再考虑拓展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

2.变换课堂教学环境,打造“做”的学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设计;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执行;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要思考:到底该如何教学生才能使其真的有收获?怎样把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思?笔者提出:教师要把课堂还給学生,启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做”的学。

第一,技术渗透教学——有趣。教师要把技术运用到教与学的环节中,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检测,课中突破难点、练习巩固、自主纠结、达标检测的教学模块。将技术应用与学生能力培养、学习方式转变相结合,利用可视化工具,把讲授转化成沉浸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例如,初学英语者容易将英语和汉语拼音混淆,在发音和书写上犯错,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如Flash),将字母的发音、笔顺、结构等做成动画来演示教学,还可以通过观看动画加强学生对单词的发音、拼写和中文意思的理解。

第二,从游戏化课堂呈现——有境。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如把角色扮演嵌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生学习编程时,可以设计闯关游戏让学生理解编程的思想。

第三,体验式课程设计——有感。例如,在语文学科的作文课教学中,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学生不会感受,而是缺乏体验的环境。我国正处于新冠疫情的防控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此内容设计教学。

3.精通线上学习管理,引导自主的学

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清单,结合本校的特点,制作一份课程计划表,推送给学生,让他们参考学习教师也可对已有资源进行组织,合理地调配,并与学生一起规划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满足所带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系统化学习需求。同时,通过钉钉、QQ、微信及班级管理大师等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即时给予学生针对性反馈,确保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奏控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4.合理调配学习资源,鼓励多维的学

线上教育需要与线下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学生成长。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取知识,从课外书上学习知识。还可以在家中参与家务,锻炼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就连每天的疫情新闻也成了一堂堂生动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课。

5.搭建稳定的网络环境,保障卓越的学

在线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更离不开技术、平台和运营管理的协同推进。一方面,针对教师开展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线上教育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要为师生构建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为线上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持性平台,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保障,探索信息时代教育管理新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地区的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开设有“问答中心”“课程回看”“直播课堂”等几个栏目。整个系统由任务单系统、资源管理支撑系统、课堂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反馈评价分析系统等构成。技术整合应用点集中体现在检测反馈、作品展示、学情诊断、工具支架、资源自学和学生互评等环节。

总之,“育人为本”是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要义。线上教的效果考核标准是线上学的效果。教师应让“线上学”更高效,让“线上教”更优质,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助力。

参考文献:

高长.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02).

作者:姜秀菊

上一篇:职校学生情感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