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

2022-05-01

摘要数字学术服务是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之一。论文以美国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为典型研究案例,总结其数字学术服务发展模式,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 篇1:

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網络与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论文从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策略,以此促进图书馆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数字环境;图书馆管理;管理机制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资源相较于之前有了更多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教育有关单位使用电子资源,并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这给人们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服务。对于图书馆来说,在图书数字化管理方面仍有许多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水平更高,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图书馆管理工作应进行创新,目前应对图书馆中有些图书零借阅率的情况,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加强创新意识,更新图书馆书库,完善陈旧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更好的发展。

2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多数图书馆都已经实现数字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借阅图书时人们更关注的是借阅时间与方式,对信息的需求从初级信息需求转变为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在这一环境下,图书馆部分图书资料由纸质书籍转向电子图书,有些书籍被刻入光盘中或者存储到磁盘中[1]。我国各地图书馆纷纷出现电子书籍,这使得图书馆管理工作更难进行。因此在数字环境下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满足借阅者的需求,图书馆应从封闭式管理转向技术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以此提高图书馆图书借阅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图书馆除了对软件进行更新外,对硬件设备也要进行更新,增加图书馆咖啡厅、休息室等,提升图书馆发展活力,图书馆也可以与其他图书馆进行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彼此成功的经验,这不仅可以提高相互之间的实力,也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3 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资源不全,图书借阅率不高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本校专业的相关书籍占所有图书的比例较大,理工科学校图书馆大多数图书资源为理工类图书[2]。再加上学科之间有相同内容,这使得图书馆书籍的重复率较大,造成了图书的浪费,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扰。除了理工类图书,人文科学类的图书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这无法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需求。采购图书工作人员的知识局限性也使得图书资源不够全面,由于采购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广泛,通常采购的书籍只局限于本专业的书籍,对于非本专业的书籍采购少或者不采购,这种做法导致图书馆出现图书资源不全的问题。

3.2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不高

图书管理员主要职责就是对图书馆内的书籍进行保管,以及为图书馆内的读者和借阅者提供书籍信息的服务,使读者能够更快的阅读或者借阅自己想要的书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对读者的帮助较少,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阻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一般来说,图书馆管理者应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但由于部分高校人事制度不够完善,许多素质不高的工作人员被任用,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还无法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甚至有些管理人员时常出现工作上的失误,这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

3.3 缺乏管理制度,创新受到阻碍

现阶段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也逐渐提升,行业规范也逐渐完善[4]。然而在与图书馆相关的制度中并没有图书馆创新的明确规定或者指示。换句话说,我国还缺少针对图书馆管理行为以及图书馆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创新的制度。尽管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已经添加了管理创新方面的规范,但对于我国如此多的图书馆,且各个地方图书馆的情况不尽相同,使得一些规定无法进行完全借鉴,使用范围也相对狭窄,这根本无法对多数图书馆提供经验,这也使得大多数图书馆在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时遇到障碍。

4 数字环境下图书管理创新的几点策略

4.1 增加图书种类,提高图书借阅率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中的书籍种类较为缺乏,增加图书种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除了对于高校专业相关书籍的采购外,还应增加一些人文科学类书籍的采购,安排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的人员进行书籍的采购,或者与一些高校进行合作,将彼此之间稀缺的书籍进行相互补充[5]。除了增加图书馆内的书籍数量与种类,图书馆对外开放也是提高图书借阅率的一种方法,对外开放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图书借阅率,提升图书馆的知名度,也能提高周围居民的文化水平,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另外,图书管理者还可以在图书馆内增设温馨设施,舒适的环境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人们更愿意在图书馆读书。

4.2 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迅速,对于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然而部分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对于一些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为了满足图书馆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应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技术能力[6]。另外,除了计算机技术能力,也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管理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图书馆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具体来说,要想提高其素质,首先应该从人员招聘方面开始着手,只有满足管理工作要求的人才能进入图书馆工作,对于一些依靠关系且工作能力差进入图书馆中的人员,要坚决予以辞退,在人员上岗后,要定期逐步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培训,培养工作人员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服务理念、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以此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4.3 创新图书馆管理制度

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图书馆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形势下图书馆经营的要求。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完善并建立相关管理体制,从而推动图书馆的良好发展。另外高校图书馆自身也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尽量少安排工作人员,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创新管理体制的同时,也应积极鼓励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分享其内心的创新想法,为图书馆管理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5 结论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计算机技术越发受到普及。许多行业都已经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图书馆来说,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而針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应快速学习数字化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者自身也要提高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率,从而促进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娜,宁淑华,丁悦梅,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图书馆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17,12(20):95-96.

【2】彭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1(10):76.

【3】张超.学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的探索——利用网页和办公软件完成学校图书管理[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4(10):103.

【4】庞士昱.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J].电脑迷,2017,19(10):175.

【5】杨勤.信息化背景下图书管理的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28):178-179.

【6】魏炼.“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6(10):28-31.

作者:郭星宏

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 篇2:

美国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研究及启示

摘 要 数字学术服务是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之一。论文以美国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为典型研究案例,总结其数字学术服务发展模式,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采用网站调查、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从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支持形式三个维度对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建设数字学术服务提出建议:明确服务目标,建立制度化服务机制;用户需求扫描分析,开展层次化服务模式;注重交流合作,构建协同化服务形式;致力学术共享,打造功能化服务平台。

关键词 莱斯大学图书馆 数字学术 服务案例

分类号 G258.6;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12.011

隨着以新媒体和大数据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成为主流研究范式,作为数字科研强有力支撑的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应运而生。近年来,数字学术服务愈加受到重视,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大学图书馆将其纳入战略发展规划,数学学术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常态内容。

1 数字学术相关研究回顾暨研究缘起

1.1 数字学术定义

数字学术是快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领域,通过技术在学术活动中的应用而变革产生的新学科。广义地说,数字学术是指利用数字工具来创建、分析和传播学术产品[1]。由于数字学术正处于发展变化阶段,其概念尚无统一严格界定。目前学界以弗吉尼亚大学学术传播研究所前主任Rumsey  A S的观点为主流定义:数字学术是使用数字证据和方法,数字创作,数字出版,数字策展和保存及学术的数字使用和再利用[2]。数字学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多媒体转化、元数据、文本编码与分析、地理信息GIS、数据分析和可视化、3D建模、文献计量学、知识产权与开发存取、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3]。我国学者王晓光认为数字学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与方法介入学术研究全程的新型研究模式[4]。数字学术服务是利用数字技术及数字工具支持教学、科研和学习的一系列服务的总称。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认为数字学术服务是数字人文服务的扩展,数字学术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学科的广泛学科提供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学术服务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1.2 数字学术演进

数字学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但起源于人文计算。人文计算始于1946年Roberto Busa神父的Thomisticus索引[5]。20世纪60年代进入纲要和词典领域,80年代人文计算仅限于文本和语言分析,如文本编码(TEI)以及基于DOS文本分析工具:TACT(文本分析计算工具)、MicroOCP程序等,即使到90年代,重点仍然在文本上,电子文本中心遍布美国20多个机构,包括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等ARL成员。21世纪初,虽然学术研究超出传统纸本范围,但人文学科学者对数字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还比较陌生。近十几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美国大学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可视化演示、地理空间展示、模拟空间及系统网络分析等,数字学术迅速发展。2006年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了数字学术中心——“学者实验室”。此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高校图书馆掀起了数字学术中心的建设热潮。2005年以来,美国现已有超过25家ARL图书馆成立数字学术中心或在筹建中。ARL数据分析师Morris,S分析发现,2012年至2015年间,ARL成员馆数字学术服务人员比例约占6.5%,参与数字学术服务的比例约占93%[6]。

1.3 数字学术国内外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愈发重视和深入研究数字学术服务。在国外,MacKenzie  A指出图书馆要利用数字技术支持学术发展,建立图书馆数字学术新型服务框架,图书馆通过技术应用、工具开发和系统设计促进数字学术实践活动[7]。Montoya R D[8]等提出图书馆要进行需求审查和环境扫描分析,构建层次化数字学术服务模式,在不同规模上支持学习和发现。Sandhu Gurdish[9]阐述馆员数字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服务转型关键,数字学术服务的核心能力是利用数字技术与知识为科研创造新价值。2016年,网络信息联盟(CNI)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 (ARL)举办“数字学术中心规划研讨会”,从资金、人员、技术与空间的支持、教学研究关系等角度探讨数字学术中心的建设,实行数字学术服务制度化[10];2018年CNI-ARL研讨会就数字学术模式和内容进行探讨,提出通过需求分析建立个性化数字学术服务模式和数字学术结构的不同模型[11]。在数字学术实践方面,Mitchem P阐述了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创建数字学术服务的过程,即差距分析、确定服务项目,案例特色分析、新学术模式建立,总结规划和实施数字学术服务的经验[1]。纽约大学图书馆通过利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小型计算小组”来支持不同学科的项目,采用可重用工具和标准化平台以支持四层服务模型,提供可持续和可扩展的数字学术服务[12]。

在国内,自2011年第一个数字人文中心在武汉大学成立后,数字人文和数字学术研究逐渐得到重视。2016年12月,数字图书馆前沿高级研讨班以“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为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开展数字学术服务研究讨论[13]。刘兹恒[14]以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要素”为视角,提出在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进行空间再造、资源与服务整合。一些学者介绍了国外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状况,薛晶晶[15]等关注数字学术中心及其空间建设,介绍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鄂丽君[16]、涂志芳等[17]对欧美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进行调研与分析,并提出建议。在数字学术实践方面,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机构知识库、学者库、研究数据开放平台,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GIS服务;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建立“数字学术服务平台”,提供学者数据空间等内容[18];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提供软件工具、视觉室等空间,提供数据服务、研究咨询服务、数字学术项目支持服务等内容[19]。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数字学术中心或明确提供数字学术服务。

1.4 研究缘由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学术开展大量研究,尤其在数字学术理论内涵、技术层面等方面研究较深入。与国外数字学术服务研究相比,我国数字学术服务研究成果不多,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概括性、碎片化等特点,要加强对数字学术服务的技术理论与实施方法等方面开展深入而系统研究。在数字学术服务实践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与欧美高校图书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包括数字学术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内容单一、对科研和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此,本文选择美国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为典型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學术服务起到借鉴作用。

笔者通过网站调查、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美国莱斯大学图书馆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①创新典型性——莱斯大学图书馆是美国网络信息化联盟(CNI)成员馆之一,注重数字学术特色服务,是美国国会联邦托存图书馆,提供专利和商标等特色数字学术服务;②服务成熟度——莱斯大学图书馆重视数字学术服务,成立数字学术服务中心,下设三个不同服务类型部门,投入14人强大服务团队,专职开展细粒度、深层次数字学术服务;③开放合作性——数字学术是不断发展的交叉学科,莱斯大学图书馆坚持学术服务的合作与共享,建立校内外不同机构、专家学者等不同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如与莱斯大学另外成立数字人文(DH)中心、科研数据管理(RDM)中心等机构开展协同合作,以增加数字学术服务的支持力、服务粘性。

2 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与实践

2.1 数字学术服务组织

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是一所全美顶尖的研究性高校之一,其图书馆服务使命是“通过提供创新服务、学术资源及物理和虚拟空间以支撑大学科研和教学”。为更好实现其使命,莱斯大学图书馆成立数字学术服务中心(Digital Scholarship Service, DSS),以合作、创新、激发、信任、多样性为价值理念,旨在推动学术研究、教学和知识学习的创新。DSS下设数字媒体共享空间(Digital Media Common, DMC),GIS数据中心(GIS/Data Ceter),以及Kelley政府信息、数据和地理空间服务中心[20]等三个部门,汇集技术和学术资源支持,为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提供咨询、培训和技术等服务。作为莱斯大学科研数据研究中心以及数字人文中心的成员之一,DSS协同图书馆多个部门及校园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学术服务,包括图书馆数据策展实验室、图书馆技术中心等,以及莱斯手稿、口述和视觉传播中心、人文研究中心、研究计算中心、Ken Kennedy信息技术研究所等部门。此外,莱斯大学成立了数字学术服务指导委员会,负责数字学术服务的发展规划、管理协调、技术指导等工作,委员会由大学研究委员会、技术支持委员会、教务委员会、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的专家组成。

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岗位主要有数字学术馆员、数字学术协调员与学生助理。DSS设有六名工作人员:主任负责管理协调和授课;系统开发员负责系统研发与运行;系统管理员负责软件开发运用和数据维护;学术联络员负责开放访问和学术交流;数字管理协调员负责元数据、数字资源的创建、保存与管理;视觉资源主管负责视觉资源的管理、协调、技术研发[21]。在DSS下设部门中,DMC支持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多媒体的创建和应用,有三位馆员:主任负责部门组织管理;技术主管负责技术和数据管理;数字媒体专家负责多媒体创建和运用[22]。GIS数据中心提供GIS软硬件、数据、地图资源及服务,设置主任和GIS专家两位馆员[23]。Kelley中心是国会联邦托存图书馆、专利和商标资源中心、国会指定美国政府文件资源处,设有政府信息协调员、政府信息馆员、缩微品协调员三位馆员,提供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资源与数据服务[24]。

2.2 数字学术服务内容

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团队开展学术环境扫描和用户需求研究(URS),为大学科研、教学、学习提供个性化、立体化服务,涵盖了数字学术、数字保存、数字访问、学术交流领域。

2.2.1 数字学术培训和研讨服务

数字学术需要研究人员掌握数字技术及数字工具的知识、技能、方法,为此DSS推出多种形式的课程培训、讲座、研讨活动。DMC的Zoom工作坊开设摄影、Web设计、图形、3D建模、动画等短期课程,如CampuPress创建网站、实时三维建模、iMovie数字视频、Audacity/Garage Band音频编辑等课程。GIS数据中心开设22门系列课程,包括GIS数据管理概论、ArcGIS教程、ESRI网络课程、Tableau数据可视化、Zotero数据管理等课程。Kelley中心开设社科数据发现与分析、专利商标检索等课程。数字人文工作坊开设虚拟机与云计算、3D建模、超级计算、空间人文等课程。除了开设课程外,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讲习班、专题研讨会,如数字策展实验室(DCL)与班级或学术团队开展数据的访问、分析、组织、共享和引用研讨活动,用户体验办公室为用户提供15~30分钟体验活动。图书馆开展不同形式的课程教学,定制培训、视频教程、研讨会及在线指南(LibGuides)等,传递知识和技能。

2.2.2 数字学术咨询与技术支持服务

DSS馆员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开展用户需求驱动的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学术咨询服务,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及升级、元数据、数据可视化、教学技术咨询、地理分析、网站开发等技术支持以及软件工具、信息设备的使用指导等服务。DMC的Zoom工作坊提供多媒体项目的各种技术、工具使用咨询,如在音频、视频、静态图像、三维建模、动画、网络格式等媒体内容创建的协助与技术咨询。GIS数据中心提供数字地图和数字制图、超级计算、数据及文本分析、地理数据的研究、创建、Web设计发布等咨询。数字策展实验室提供数字成像、档案存储、数字取证和数字馆藏(资源库、机构知识库、共享书架)的发现、建议和推广。用户可实时咨询,也可预约咨询,图书馆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或小组定期定点咨询服务。

在数字项目支持方面,图书馆将研究人员与相关资源相联系,基于技术、资源、服务等优势开展数字项目支持服务,DSS馆员全程嵌入科研项目生命周期提供项目计划、项目开发合作、项目文书指导、撰写和审核、最佳实践建议、项目管理与实施等支持与协作,提供数字化、数据可视化、TEI标记、写作协助、数据分析、元数据构建、数字技术制作、DSpace收藏等技术服务。DSS馆员参与完成的项目有:网络分析项目,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网络分析;三维建模项目,虚幻引擎下的虚拟现实;艺术品技术分析项目,大师画作油画的人物塑造以及休斯顿亚裔美国人(HAAA)口述历史、地图项目等[25]。专业馆员作为教学、科研或创客项目的参与者,与科研人员建立信任的协同关系,提供数字项目全程管理与知识服务,共同孵化学术成果。

2.2.3 科研数据咨询与管理服务

科研數据服务是学术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重要一环。DSS馆员作为莱斯大学12人组成的研究数据服务团队的成员,完成科研生命周期的数据咨询、获取、管理与存储服务[26]。

(1)在数据咨询与支持方面,专业馆员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涉及数据管理计划、元数据创建、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字创作、数字保存及学术的数字使用和再利用等各种问题咨询,提供数字研究工具的使用指导,以及数据挖掘、数字分析、数据评估、文献计量等技术手段。如,GIS数据中心提供GIS、航空和地理空间数据的访问、获取、出版和发行的咨询,帮助研究人员使用各种软件收集、分析、存储和共享数据,如使用Open Refine清理、分析、组织数据。

(2)在数据存储与保存方面,图书馆参与并支持莱斯大学机构仓储计划及数字保护倡议,为了数字资源可操作性和可访问性,根据规范标准、元数据应用、开放科学框架等技术方法来解决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与管理问题,馆员收集保存莱斯社区的论文、数据集、报告、演示文稿、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并对研究人员的资源上传等提供指导服务,构建莱斯大学数字学术档案存储(RDSA)。专业馆员还利用DuraCloud第三方云存储数字保存方法,对模拟格式(如3.5软盘、jaz、zip、超级磁盘)进行数字取证分析,形成电子记录保存,以长期保护莱斯学术数字资产;利用Internet Archive归档方案,抓取网页有关莱斯最新学术内容[27]。莱斯大学研究办公室为定量、统计数据的收集、编辑、验证和管理提供指导。

2.2.4 数字出版与推广服务

根据图书馆出版联盟(LPC)发布的《图书馆出版名录(2017)》统计显示,出版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莱斯大学图书馆出版馆员提供数字出版的版权、知识产权和开放存取的咨询及教育服务,以及定制出版计划、开放访问政策,与UNC出版社合作提供出版服务等,具体包括:版权状态导航服务、合理使用分析和重用许可、版权和作者权利管理咨询,以及学术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ejournal、期刊在线的出版咨询,支持作者在OA、同行评审期刊发表论文或出版书籍等[28]。图书馆出版服务以间接出版咨询与支持服务为主,提供版权合理使用指南。

DSS为了数字学术交流与推广,创建并支持基于Web的学术交流与发布平台有:①莱斯机构知识库,归档采用开放档案倡议(OAI)标准,开源软件包DSpace运行,以便资源被搜索引擎和索引工具发现;②JSTOR Forum,是图书馆向ArtStor订购的在线数字图像管理论坛,成员可创建、发布数字内容,图书馆已发布莱斯艺术历史图像及Rio de Janeiro肖像项目;③Omeka内容管理平台,用户利用Omeka在线收集或展示图像、文字和多媒体内容。专业馆员开发在线学术身份ORCID iD(作者数字标识符,通过iD共享、管理文档),使莱斯社区人员能够分享、管理、存储学术合集,传播和共享学术成果。另外,图书馆利用博客、微出版平台、维基、Twitter等方式进行数字学术共享与推广。DSS提供学术交流与推广过程中的数字发布、开放访问的咨询、培训及技术支持等服务。

2.3 数字学术服务支持形式

数字学术服务的开展有赖于空间、资源、设备、资金、人才等基础体系的支撑,莱斯大学图书馆构建完善的生态基础体系以支持数字学术服务理念的实现。

2.3.1 功能化的物理空间

莱斯大学图书馆依据自我发展和特色服务为导向进行空间设计、空间再造,打造不同功能空间和区域格局,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技术设备。DMC设有音频/视频/摄影工作室、计算机站、多功能室、虚拟现实工作站,提供视听制作、可视化演示、教学研讨、创客活动、沉浸式体验等,配备有高端计算机、缩微复印机、扫描仪、投影仪、单反相机、超高清触摸屏、高端视听音响设备、HTC Vive设备等,以满足用户新技术实验、演示体验、三维建模等需求。GIS数据中心建有计算机实验室,提供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3D打印机等设备供科研数据服务。数字策展实验室配备多种稀有仪器处理馆藏,提供从超大地图、缩微品到多媒体材料等材料的数字化服务。图书馆不同空间配备不同设施,不同空间提供个性化配套服务,如GIS数据中心为视觉障碍者提供特殊数字和纸本资源,创客空间提供个性化创客项目技术指导服务,Kelly中心提供缩微胶片扫描仪、缩微影印机、无障碍设备等辅助服务。莱斯大学图书馆功能化空间作为图书馆数字学术重要知识场所,提供一站式服务。

2.3.2 多样化的数字工具

数字环境下科学研究有赖于各种软件工具的支持。莱斯大学图书馆主要提供有办公软件、文献管理软件、多媒体播制软件、文本标记软件、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地图制作与图像处理软件、发布工具等,图书馆不同功能空间的计算机平台安装不同软件工具,如GIS数据中心提供Esri ArcGIS、Scenario 360、Scenario 3D、GME Google Earth Pro 6等地理空间软件,科研数据服务提供Access、OpenRefine、Python、R、SPSS等工具清理、处理和分析数据。DMC提供R Studio、Tableau、Matlab等数据可视化工具。虚拟现实工作站提供Unreal Engine 4、Blender、Autodesk Maya、Autodesk 3DS Max等工具进行3D建模、虚拟现实建筑制作。莱斯大学图书馆数字工具种类齐全,为学术研究与教学创新活动助力,并提供个性化软件咨询与技术服务。

2.3.3 多源化的数据资源

数字学术环境下,数据化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的根本。为了资源的长期访问和数据互操作性,莱斯大学图书馆将馆藏资源进行资源重组和转移,对书目资源元数据描述重新格式化,形成结构化数据。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项目开发,将特色馆藏成像,数据化形成专题库,如中国商业广告数据库等。图书馆构建莱斯社区机构知识库,大致资源划分五类:文章、报告和白皮书;数据集;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档案材料;会议演示、扩展性学习资源,如在线视频、专题讲座等,形成专题资源,支持开放获取。Kelly中心提供政府信息、统计数据、地图,仅缩微品就达300多万件,涵盖国会听证会、能源部报告及私人文档。DMC将珍贵资源数字化、数据化,形成DMC YouTube图库。莱斯大学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为用户提供多源独特、丰富优质的数据资源,发挥了图书馆资源优势,有利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交流。

2.3.4 多样化的资金支持

莱斯大学图书馆通过数字学术基金、开放存取基金等方式为数字学术提供资金支持。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和研究项目的开展,莱斯大学图书馆设立了DS基金,资助教师员工、研究生或本科生开展项目研究,如Stanislav P.的奇特资源编目、Ashley F.的莱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恢复计划、Miles O.数字历史项目[29]等。学校遴选机构进行项目申请评审,对优质数字项目给与资助,这些项目创新学术服务内容,对图书馆和学术界发挥重要价值。图书馆每年资助运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创新研究和学术表现突出的学生,项目研究奖由莱斯图书馆之友资助,同时提供数字人文写作奖项等。图书馆为开放存取提供OA基金、开放访问费用补贴和会员折扣,鼓励学者在莱斯数字学术档案库提供文章副本,另外为需要付费同行评审的公开获取期刊支付合理出版费用,支持莱斯研究人员在开放存取、同行评审的研究期刊上发表文章和出版书籍。

2.3.5 专业化的人力资源

莱斯大学图书馆为数字学术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DSS中心有6位数字学术服务馆员,下属三个部门有8位服务馆员,这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并不多见,彰显了莱斯大学图书馆对数字学术服务的重视。服务团队具有较高的专业教育背景、专业技能,拥有高学历双学位,专业结构合理,如DSS中心的馆员Lisa Spiro,拥有弗吉尼亚大学英语博士学位、莱斯大学历史与英语双学士学位,曾担任数字人文组织联盟传播委员会主席,擅长数字人文、数字教学法、文本分析;Ying Jin,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擅长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等。这些复合型人才更能够胜任数字学术服务工作。莱斯大学图书馆重视技术的切磋与合作,是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及科研数据管理中心的成员,邀请校园相关专家,如信息技术专家、出版专家、研究数据专家、GIS专家等为数字学术服务提供专业咨询、专题培训等。强大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为数字学术服务提供坚实基础。

3 思考与启示

3.1 明确服务目标,建立制度化服务机制

数字环境下数字学术服务是图书馆的发展必然趋势。《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年版)》将数字学术列为学术图书馆未来的关键技术。美国已超过25家ARL成员图书馆成立了数字学术中心,还有一些图书馆在计划筹建数字学术中心,作为科研、教学支撑的数字学术服务正在逐步成为图书馆服务新形态。目前,国内还没有图书馆成立数字学術中心。因此国内高校图书馆建立数字学术中心的任务比较紧迫。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学术服务转型意识,宣传数字学术服务理念,根据条件成立适合机构需要的数字学术中心,由数字学术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工作。由于高校学科分布、用户需求和图书馆自身优势及资源、资金、人力等不同,建立数字学术中心没有统一的模式,可独立建立数字学术中心,也可与校内如信息技术机构等合作建立。其次,高校图书馆要明确数字学术服务目标,制定数字学术服务制度、规范,构建数字学术服务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以保障数字学术服务的可持续性,在建立的机制基础上构建数字学术服务模式、实施方案。最后,高校图书馆要汇聚各方资源,发挥特色优势,为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提供空间、设备、资金、技术、服务等软硬件保障支持;同时,重视数字学术服务团队建设,通过重组或重新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馆员服务能力建设,来营造可持续、协同和谐的数字学术服务生态环境。

3.2 环境需求扫描分析,开展层次化服务模式

服务是图书馆价值所在,不论是传统图书馆服务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不变。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建立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服务模式。首先,高校图书馆进行学术环境、校园需求和合作伙伴关系扫描,开展用户需求研究及SWOT分析,审查评估已有服务,整合拓展服务内容,开拓新服务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层次化服务,如从数字学术辅助的数字化、数字收集服务,数字学术咨询与培训,以致嵌入科研项目、教学项目、技术研发合作项目生命周期中提供深层次数字学术项目支持服务。其次,创新服务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化服务,线下如走进课堂进行数字学术培训、举办学术研讨会、成立工作坊、开展学术推广会等。线上则利用网络平台、移动平台、微信、微出版平台等传递相关知识,满足用户个性化、交互式和跨学科的不同层次研究需求。总之,高校图书馆需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进行数字服务创新。

3.3 注重交流合作,构建协同化服务形式

数字学术的核心是一个迭代和协作的过程,依赖于各种关系的通力合作。莱斯大学图书馆注重机构间合作,与馆内外相关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例如,与莱斯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开展数字项目研究;与大学的信息研究所、研究计算小组成立研究数据管理团队(RDMT),开展研究数据支持服务;与莱斯提案开发办公室(OPD)合作,制定研究计划,协助提案开发;与UNC出版合作出版等。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借鉴国外有益发展经验,加强数字学术支持的多渠道合作,通过合作提升数字学术支持能力。首先,注重本馆现有部门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部门和人员的优势。其次,注重本校专家、学者的沟通与交流,将研究人员与相关资源、组织、同行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资源、技术,促进项目合作及经验交流学习。最后,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外联和广泛伙伴关系,加强与潜在合作者和外部开发者的联系,重视图书馆联盟间、出版商等机构间的合作,促进和支持新形式的开放式学术,营造良好的数字学术交流环境与条件。

3.4 致力学术共享,打造功能化数字学术服务平台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学术兴起,数字学术的信息服务、交流推广及知识共享基于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莱斯大学图书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数字学术服务与交流平台,提供莱斯学术机构库知识平台、JSTOR Forum数字图像管理及论坛、Omeka内容管理平台,以及在线期刊、开放共享书架等多功能平台。我国图书馆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发挥图书馆在资源、技术、元数据、学科馆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由图书馆主导搭建多功能的数字学术管理与服务平台,聚合不同渠道的信息知识、数据资源、软件工具、技术资源等,建立多功能数字学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学术跨学科研究和服务。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利用移动平台、博客、微博、微出版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打造功能化数字学术服务平台,以适应数字时代需求。其次,高校图书馆应优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功能设计,完善信息展示界面,增加智能化、一站式检索功能,提升服务平台的易用性和可见性,打造具有数字存储、咨询问答,学术交流、开放获取、展示演示和在线评价等功能的交互式学术研究空间,通过平台用户获取信息与知识、分享知识与经验,知识传播、学术出版等活动,营造发现、创造和共享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开放和包容环境。

4 结语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立足点。数字学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交流生态,提供数字学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莱斯大学图书馆顺应数字环境下学术活动的需求,整合图书馆资源,发挥图书馆优势,成立了数字学术服务中心,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数字学术服务模式,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提供参考与借鉴。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关注学科发展和科研人员需求,在现有服务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发展数字学术服务,搭建学术服务交流平台,创新数字学术服务内容,为跨学科的学习、研究与合作提供数字学术服务与支撑。

参考文献:

MITCHEM P P, RICE D M. Creating  Digital Scholarship Services at Appalachian State University[J].Libraries & the Academy,2017,17(4):827-841,15.

New-mode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road map for change[EB/OL].[2019-08-29].http://www.uvasci.org/ institutes-2003-2011/ SCI-9-Road-Map-for-Change. pdf.

ARL. SPEC Kit 350: supporting digital scholarship [EB/OL].[2019-04-06].https://publications.arl.org/Supporting-Digital-Scholarship-SPEC-Kit-350/.

曾熙,王曉光.数字学术: 概念、特征与案例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9(3):2-10.

HOCKEY S. The history of humanities computing[M]//SCHREIBMAN S,SIEMENS R,UNSWORTH J. A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1-19.

Digital scholarship support in ARL member libraries: an overview [EB/OL].[2020-07-09].https://www.arl.org/digital-scholarship-support-in-arl-member-libraries-an-overview/.

作者:俞德凤

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论文 篇3:

我国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研究

摘 要: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伴随着数字图书馆实践的深入,各国政府都认识到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公共文化事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借鉴了申农的通信系统模型,构建了基于公共文化事业和泛在知识环境的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并通过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和美国记忆对该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运行模式 申农 通信系统模型 运行 管理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渠道,博客、论坛、手机报、微博等层出不穷。而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方式,也极大适应了网络环境的特点和需要,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今,我国数字图书馆已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成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在CSSCI 2000~2009年十年间的统计数据显示,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达3580篇[1]。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各国政府认识到数字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公共文化事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数字图书馆项目层出不穷,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如美国的美利坚记忆项目、美国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日本的数字图书馆联合研究项目;中国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教育部的CALIS、CADAL、CASHL工程、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等。

1 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1.1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联为一体,提供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服务对象、内容、形式、手段不断改进,数字图书馆在规模、办馆实力、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用户最多、利用最方便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作为我国政府支持的国家级数字图书馆项目,目标之一是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使之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地收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新闻出版机构、艺术团体、音像影视、体育、旅游等单位的文化资源信息,将其中的精品内容进行数字化与深加工,建设起一批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影视中心等为代表的资源库,形成巨大的知识宝库,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因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牵涉到整个文化产业,是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数字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正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骨干工程。

1.2 数字图书馆是泛在知识环境的骨架

泛在知识环境是个智能、知识无所不在的空间。在这个泛在知识空间中,无论知识的任何一种形态(数据、文献、信息、信息系统、若干信息系统组成的信息体系)和任何一层内容(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系统、若干知识系统组成的知识体系),还是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都可能被本体化、语义化,从而被协同地组织在一个可扩展的知识网络中,借此人们便可以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来灵活地解析、链接、交互、组织、表现和利用知识内容[3]。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在实现自身价值方面比以往任何阶段、任何形式的图书馆表现得更为显著。在向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既实现了其社会价值,又创造了经济价值[4]。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获取知识信息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数字图书馆成为了一个互动、自由、无缝的信息服务交流平台,这些都增强了数字图书馆在知识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字图书馆被认为是知识环境下社会分享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它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它更是泛在知识环境的骨架。

2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要构建一个先进且符合实际的运行模式,整合各数字图书馆和其他如谷歌搜索引擎等的优势,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运行有这样几种模式:(1)国家与单位投资,用户免费使用。CALIS是其中的一个代表。(2)国家与企业投入,市场化运行。以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为代表。(3)企业投入,市场化运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属于此种模式。本文借鉴了申农的通信系统模型理论:通信就是在两个系统间传递信息,由信源发出信息,通过信道传递信息,再由信宿获取信息,这样就形成了通信系统模型[5]。构建的是基于公共文化事业和泛在知识环境的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见图1)。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在这个模式中,就是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主体。主体的确定对于信息源有了保证,这为数字图书馆发展提供了信息资源基础。信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数字图书馆发挥的正是这个功能。信宿是是信息的接收者,在这个模式中则是指用户。信息传递的根本要求是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传递信息,而数字图书馆在信息传递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这样,各参与主体构成了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统一联动,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分离、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2.1 数字图书馆涉及的主体

数字图书馆主要涉及数字内容供应者、数字内容服务提供者、数字图书馆联盟和其他相关单位等[6]。

[图1 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

数字内容供应者主要涉及提供各种数字资源到图书馆的内容生产者或创作者。内容供应者主要包括著作权供应者(作者和著作权人)、出版社、报社、出版公司、大专院校和学术机构数字内容进口者、专业数据库和网站等。

数字内容服务提供者提供配套服务平台,根据用户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为用户服务。内容服务提供者包括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个性化和专业门户网站、数字电视、广播、移动通讯设备提供者。通过这些服务的整合,内容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数字图书馆联盟负责数字内容加工、组织、储存和管理。就信息、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各数字图书馆通过资源共享,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服务水平。

其他相关者。主要涉及第三方承包商、监管机构和支付中心。包括组织第三方承包商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企业,包括印刷企业、专用软件提供企业和物流企业等;监管机构涉及版权机构、文化部门和认证机构;支付中心涉及企业机构或银行等金融机构。

在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中,数字图书馆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管理体系、运行体系、资源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等体系之中。

2.2 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

目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管机构有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财政部等中央部门和一些地方部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工业化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十多个部门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影响力。在全局上,没有相对集中的整体管辖机构,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没有明确的分工[7]。这都导致了当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较少具体的合作。比如在高等院校领域,图书馆采取自行开发和加工、免费服务、局部使用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图书馆与技术型、赞助型或数据加工型企业的有机结合,不利于馆藏资源数据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内容提供、数据加工、资源共享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效益化[8]。因此,在管理上,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应改变当前的分散状况,采用集中模式,建立起全国公共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全国资源与服务协调中心,在资源与服务体系上采用统一标准,促进各成员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包括协调采购、规范服务、经费使用、用户管理等问题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最终建立起“国家主导、教企合作、广泛参与、公益运营” [9]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机制。这种集中与分散管理模式既保持了成员馆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又通过协同和管理扩大服务系统的整体效应,能有效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3 数字图书馆运行体系

数字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字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以公益服务为目标,面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10]。因此,数字图书馆事业要坚持公益性,由政府公共资金给予支持,并吸引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此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要注意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估。注意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数字图书馆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估中,用户是数字图书馆最直接的评价主体[11]。用户是数字图书馆一切服务工作的出发点,以用户为轴心,通过用户偏好、知识结构、用户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调整数字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以适应网络环境中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4 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体系

网络环境下,根据我国数字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建立一个分布式的全国性信息资源体系,即将资源存储在各成员数字图书馆,而在主网站则有详细的元数据或目录数据库,这样,用户就可以直接获得或浏览他们的所需信息的描述资源,并且可以链接到资源所在图书馆获取所需。对资源进行规范利用与管理,可充分发挥各数字图书馆在分布式数字信息环境中的优势。实际上,任何机构都不可能收藏所有的数字资源,再者数字信息资源的分散收藏在某些方面相比集中收藏更能方便本地用户利用。因此,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体系依托于各成员数字图书馆,尤其是地区数字图书馆中心馆、高校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图书馆等,面向全国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以WorldCat为例。WorldCat是一个提供图书馆内容及服务的全球性网络。它将各馆馆藏编入图书馆内容数据。现在,拥有数千万条书目记录,涉及10亿多资料,包含数百种语言和所有格式,也包括数量激增的电子资源和数字对象。它命中率高、元数据质量受控、应用FRBR规范化记录,让用户快速定位资源,享受服务。而且通过分载,降低了成本和冗余劳动。无论是小型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型高校图书馆联盟,通过WorldCat服务,能与其它数千家机构共同累积信息,形成统一的工作流,如通过合作网络,进行诸如采购、编目、资源共享、馆藏管理等操作,节省时间与金钱,促进专业服务如数字内容、本地知识和专业知识、特殊馆藏的发展等。WorldCat还可以通过常用的网络工具如百度、Google、Google Books和Yahoo!等访问馆藏内容。WorldCat将馆藏资料数据与基本机构数据如馆藏网络地址、电子内容服务器以及其它网络服务等挂钩,通过战略合作与分布式技术,使其在互联网广为传播[12]。

2.5 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应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数字资源服务与协调管理中心中,各成员数字图书馆实体在遵守标准化原则基础上,可以建立各自独立的子服务系统,建立起集中与分散的数字图书馆协作网络,最终形成全国性数字图书馆网络。而且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网络具有稳定、可靠、安全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访问途径。

2.6 用户

在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中,研究用户的行为和习惯,对不同用户采取不同服务策略也很重要。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是该模式有效与否的直接证明。

(1)基本信息服务。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门户、公共媒体(如数字电视和广播)和移动通讯终端设备等查询和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如在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自由地登录到数字图书馆网站,输入搜索条件,可以浏览主题、标题、摘要和下载资源检索结果;订阅服务将定期推送给用户其感兴趣的服务;数字图书馆还利用各种媒体例如数字电视、广播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提供音频和视频等信息服务;对于普及读物或文化素质教育的项目,提供免费服务。

(2)专业信息服务。目前,多数图书馆基本服务方式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用户、研究用户的兴趣与行为习惯,为用户选择和提供更加切合其实际需要的信息资源。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定制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二是信息提供者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特点,建立起个性化的用户模型,对提交给用户的信息进行个性化检索和过滤,或者根据用户的动态需求进行主动推荐。对于个性化、专业化信息服务,将根据服务的不同层次,适当收取费用。

3 对我国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的案例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之运行与管理

在国外,政府、基金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和企业等都是投资主体。例如“美国记忆”由美国国会提供1300万美元,其余由国会图书馆向私人企业、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筹集。其中,John.W.Kluge、The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基金会、AT&T电话公司、柯达公司、福特基金会等都有资助。“美国记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负责协调管理。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学会等各类有关组织,均可单独或联合向国会图书馆申报子项目,得到批准后便可正式参加NDLP的工作[11]。

中国数字图书馆除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外,也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中国数字图书馆由国家图书馆控股,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和策划,是一个以提供信息资源内容为核心的中国数字图书馆网上展示体系。公司采用多种形式,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要成为一个综合性中文资讯服务平台,支持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发展,推动资源建设联盟、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与应用联盟、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的商业化服务联盟的建设[13]。

从国外的成功案例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而在中国,没有基金会和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投资数字图书馆的案例,也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司、个人赞助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14]。因此,建设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也要广泛动员如政府、专业协会、各种基金会、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直接进行捐助或投资。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当明确其管理主体与建设主体。这可借鉴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三期建设:其明确了数字图书馆事业的管理主体和建设主体,提出“四方合作”主体概念,即政府支持、学校主导、社会参与、读者配合。其中,江苏省财政厅和教育厅的宏观指导、经费资助和政策支持,是JALIS建设的重要基础;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合作,是JALIS建设的实施主体;数据库供应商、科技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等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是JALIS建设的助推器;广大读者的合作支持、良性互动,是JALIS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四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紧密协作,促使JALIS走上发展、创新的道路[15]。

3.2 数字图书馆之资源组织与服务

在国外,由国家投资无知识产权争议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大多是用户免费存取基本数字信息资源。“美国记忆”数字化馆藏就是从图书馆拥有知识产权的历史资料数字化入手,主要是特色古籍馆藏数字化,也有对特色专业馆藏进行数字化,还有对新书刊数字化的投资。“美国记忆”也开展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将上百万具有史料价值的馆藏转换为数字化形式。“美国记忆”是要让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家庭同那些公共阅览室的长期读者一样,能够任意从自己所在的地点接触到这些对他们来说崭新而重要的资料,并按个人的要求来理解、重新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至于一些特色化服务则是收取相关服务费用。

我国国家图书馆于2010年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使全国所有县级图书馆都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构建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络[15],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借助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道,以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为终端,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16]。此外,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其网站资源划分为完全公益性服务(基本数字资源)和深度有偿服务(特色资源)。其产品与服务包括:数字图书馆系统集成、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构件、企业在线情报服务、电子信息资源服务、文献数字化工业生产技术与服务、音像多媒体资源服务。其网上读书服务网站的会员会费和网站深度服务所带来的收入成为主流收入来源,为网站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我国数字图书馆运行中,一方面,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体系依托于但又高于各成员数字图书馆,尤其是地区数字图书馆中心馆、高校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图书馆等,面向全国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基本服务”由政府主导,由各级图书馆参与,保障公民基本的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之所以由政府主导,主要在于政府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财政支持者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者。政府把数字图书馆建设纳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纳入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给予政策支持,经费投入[10]。数字图书馆“特色服务”由市场参与,是满足读者个性化数字资源需求的业务。在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建设过程中,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借鉴商业企业运作的成功方法与经验,创新我国数字图书馆管理与运营的方式,以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服务效率和质量[17]。

4 结语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公共文化事业等方面的重要角色。数字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骨干工程;数字图书馆是泛在知识环境的骨架,国家数字图书馆是国家知识环境的骨架。因此,有关其研究对于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借鉴了申农的通信系统模型,构建了基于公共文化事业和泛在知识环境的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各参与主体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统一联动,形成了一种既独立,又制约的有机整体。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的提出,对于理清各方关系,明确权责,解决当前面对的管理等方面问题,满足读者需求与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新宁,夏立新.2000~2009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主题领域分析——基于CSSCI关键词统计数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60-69.

[2]李子婷.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文化产业[J].图书馆论坛,2004,(5):125-127.

[3]姜永常.泛在知识环境与数字图书馆的危机管理[J].图书情报知识,2009,(4):109-117.

[4]韩丽.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9,(7),85-88,91.

[5]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4-88.

[6]HuangMengxing,XingChunxiao,ZhangYo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for digital libraries[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0,28(1):29-37.

[7]尹达,郑建明.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7):47-49.

[8]郑建明,胡唐明.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5):39-42.

[9]郑建明,钱鹏.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41-45.

[10]郑建明,胡唐明.社会事业视野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科学,2011,(1):6-10.

[11]刘晓清等.怎样建设数字图书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94-101.

[12]WorldCat: Window to the world’s libraries [EB/OL]. [2012-03-22].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cn/wor

ldcat/default.htm.

[13]陈耀盛.国内外现行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比较[J].情报资料工作,2002,(5):44-47.

[14]田国良.公益性服务还是市场化运作——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选择[J].情报资料工作,2005,(1):75-77.

[15]陈雪樵.数字图书馆与文化共享工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30-41.

[16]中国文化传媒网.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EB/OL].[2011-12-07].http://www.ccdy.cn/zhuanti2011/17dawh

js/content/2011-10/16/content_999018.htm.

[17]郭海明.我国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具体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2):59-61.

作者简介:王锰,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建明,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王锰 郑建明

上一篇: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