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

2022-04-2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服务模式摘要: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移动服务适应了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数字图书馆应认识到移动服务的重要意义,加强硬件平台建设,创新移动服务模式,做好移动服务的保障工作,提高移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字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 篇1:

领域导向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建设研究

摘 要:视觉大数据资源作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产生机理与转换规律具有高度的领域依赖性。文章从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领域依赖性分析入手,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领域导向的、自适应的、可演化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最后,分析了该引擎的各功能模块,并对该引擎的自适应性、可演化等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移动视觉搜索;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领域导向

Key words mobile visual search; digital library; search engine; field oriented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检索技术的飞速发展,文本、图像和视频等不同类型的视觉资源及关联信息(如评论、描述、用户行为等信息)更加紧密的融合起来,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来描述视觉资源之间的语义、主题和事件,并逐渐成为各类数字图书馆重要的信息载体及各种信息搜索引擎、系统与平台的重点处理对象。据IDC于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约4万亿GB),其中75%来自于互联网环境,数据类型主要是文本、图像与音视频等。面对如此庞大的视觉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描述、表达与处理,使用户能够便捷地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自然就成为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等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问题。

视觉资源的价值发现需求与语义检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跨界融合有效推动了移动视觉搜索理论、模型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及移动应用等软硬件条件的迅速发展,也为视觉搜索从PC端向移动终端发展提供了软硬件支持[1]。同时,各类相关技术趋于成熟,也为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提供了全方面的技术支持。一是FRBR、RDA与BIBFRAME等可为视觉大数据资源语义本体概念模型的构建提供支持;二是链接开放数据(Linking Open Data,LOD)、关联数据(Linking Data)、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等可为视觉大数据资源的组织、描述与表达提供支持;三是OpenCV、RAVL、ARToolKitPlus与CImg等开源计算机视觉库可为视觉资源的分析与处理提供支持;四是Web 3.0、移动互联网、语义检索与JAVA等可为移动视觉搜索平台建设提供支持;五是现有的Google知识图谱、百度识图、爱奇艺大脑与淘宝拍立淘等成功案例可提供经验支持。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已有相关理论、技术与应用成果,提出一种面向视觉大数据资源的自适应的、可演化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

2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领域依赖性与业务分析

2.1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领域依赖性分析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目的是要提升“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实现“领域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应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3]。2016年7月,国家自科基金委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提出,“大数据价值的产生机理和转换规律具有高度的应用领域依赖性”[4]。2015年7月,国家社科规划办将“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及其应用模式研究”列入重大招标课题[5]。视觉大数据资源作为大数据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产生机理与转换规律也必然具有高度的应用领域依赖性。

移动视觉搜索概念源于2009年12月斯坦福大学主办的第一届Mobile Visual Search研讨会,在过去的七年里,其理论与应用研究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受限于移动互联网环境和技术、视觉处理技术等影响,现有相关研究还具有一定局限性,已有研究重点还是集中在视觉资源处理技术[6-7]、模式探讨[8-9]、机制建设[10]、架构分析[11]与标准化问题分析[12]等方面,而忽略了数字图书馆本身的领域特性分析、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研究与视觉知识库构建分析等内容的研究。与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中信息资源的泛在化、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存在形式不同,各类数字图书馆均有着较强的专业性、领域性和可拓展性,且其在视觉大数据资源的语义组织、描述与表达形式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能够较好的满足视觉大数据资源的领域依赖性处理需求。

此外,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需要处理的是各种各样的视觉大数据资源。而视觉大数据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大数据环境,视觉资源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语义鸿沟(见图1)。其中,视觉资源的底层视觉特征大多处于高维空间,难以分析、处理、存储和计算,且高维向量还存在着稀疏性强、噪声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处理方法极大地依赖于其所处领域。视觉资源高层语义信息主要包括其所处的视觉场景语义(如商场、街道、楼栋等)、视觉主体行为语义(如演唱、阅读、行走等)和视觉主体情感语义(如高兴、悲伤、安静等),而这些高层语义信息的分析与处理难度更大,且涉及到的知识领域更多,领域依赖性更强。因此,目前已有研究大部分是在选择特定应用领域之后,结合其领域的专业特征,对视觉资源的中层语义建模来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视觉资源底层视觉特征到中层语义模型之间的映射,将底层高维度的视觉特征映射到中层低维度的语义空间中去,进而缓解视觉资源的底层视觉特征与中层语义之间的语义鸿沟。

2.2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业务流程

文献[1][2][13]曾对移动视觉搜索给出过明确定义,即:移动视觉搜索是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获取现实世界的图像或视频作为检索对象,通过移动互联网去搜索其关联信息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并对其相关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及基本特征等问题进行过详细描述。笔者也曾对现有商业型视觉搜索产品进行过调研,根据现有商业型视觉搜索产品使用情况来看,部分产品的相关业务流程描述过于技术化,而模块化、领域化思想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模块化、领域化的业务流程描述方法有助于体现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可拓展性、自适应性、可演化性和开放性。目前已发布的Google知识图谱、百度识图、淘宝拍立淘等商业型视觉搜索产品,其相应体系架构、业务流程的表达与描述都具备了较强的模块化、专业化特征,而对应的应用与实践也具有较强的领域依赖性。

从模块化、领域化角度对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业务流程(见图2)来看。当用户确定视觉搜索条件,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输入待检索的视觉资源检索式或检索词后,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至服务端后,激活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执行搜索任务后,将搜索结果通过移动互联网反馈至用户移动智能终端上。

通过移动视觉搜索引擎,可实现移动客户端从信息检索向概念检索、知识检索与视觉语义检索的转变,支持用户按照视觉资源、主题、知识与概念检索而不仅仅是关键词、字符串检索,从而实现真正的移动视觉搜索。领域导向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能以视觉资源本体、概念或主题等为检索对象,以多元知识融合方式向移动用户反馈其关联知识。其业务流程包含了3层含义:

(1)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本身是一个具有特定模式的关联视觉实体的多元视觉知识融合框架。从图论角度来看,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网络,其中的节点表示信息检索体系中的实体、关系、接口、模块与中间件,而彼此之间的各种应用关系则构成了网络中的边。

(2)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研究价值在于,它是构架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底层知识服务框架,借助它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上建立视觉资源之间的链接、关联与因果关系,从而以最小的成本将视觉资源间关联信息组织起来、蕴含的价值挖掘出来、可被利用的知识融合起来。

(3)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应用价值在于,它能够改变现有的信息检索模式。一方面通过视觉知识融合与关联知识推理实现视觉资源的概念检索、知识检索与语义检索;另一方面,以移动化、模块化与领域化方式向用户展示经过有效组织、分类与融合的结构化视觉关联知识。

3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功能与特征

3.1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架构

正如Google前任研究主管2010年在《Nature》发表论文“2020 Vision”提到的:“文本、图像、视频数据及互联网用户交互信息和各种传感信息,将会给搜索引擎未来发展带来巨大挑战”[14]。数字图书馆移动搜索引擎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从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架构图来看(见图3),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框架主要由视觉资源层、视觉知识库、视觉知识验证与知识计算、搜索任务执行与知识存储、搜索服务与应用等5个模块组成,而整个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运营、管理与服务过程都依赖于网络环境(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环境等)。这些模块基本实现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移动视觉搜索,从视觉资源获取与处理、视觉知识融合、验证与计算、搜索任务执行、知识存储到搜索服务与应用的移动视觉搜索处理业务流程。

3.2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模块分析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架构,包括逻辑结构与模块结构以及构建所采用的技术(体系架构),本文主要对前者在此加以讨论。

3.2.1 视觉大数据资源层构建

视觉大数据资源层是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基础。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库(如文本、图像、视频、古籍、拓片等视觉资源,其目标是解决数字图书馆视觉资源获取与数字化问题)与视觉大数据存储模块。在数字图书馆中,有些专业、学科或领域的视觉资源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容易分类与标注,但难以组织、分析与表达,且视觉资源特征提取、匹配与语义检索难度较大。但大部分视觉资源的概念建模、关联数据表示、组织分析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其相应的应用领域较广泛、软硬件技术较成熟、标准规范较统一,使其视觉资源的获取与存储难度略小。

在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视觉资源是以知识单元、实体单元或关系单元为单位进行存储的,存储技术主要采用现有的云计算、大数据存储技术。如Google知识图谱与百度识图都拥有丰富的视觉大数据资源,其对应的视觉大数据资源获取与存储都是以“实体-关系-实体”“实体-属性-值”“实体-关系-主题”和“实体-关系-知识”等三元组方式作为视觉搜索知识单元、视觉资源实体单元和视觉关联关系单元的基本表达方式,将存储在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的所有视觉资源、关联信息与关联关系有效地融合起来,进而构成了庞大的视觉知识关系网络,形成视觉搜索的“知识网络”。

3.2.2 视觉知识库构建

视觉知识库是在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之上,是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核心。在视觉知识库中存储的是经过分析、组织、提炼和融合的视觉知识,通常通过视觉资源本体库来管理各类视觉资源,借助视觉资源本体库、关联数据与视觉知识融合等模块,结合移动视觉搜索服务需求、语义逻辑、关联规则、概念建模和约束条件的支持能力,来规范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的实体、本体、关系与实例等之间的联系。视觉知识库在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中的地位相当于工业制作过程中的“模具”,将输入的各种视觉大数据资源当作“工业原材料”,经过“模具”的处理和加工后,就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视觉知识库。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的视觉知识库能够大大提高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体系的服务效率与系统性能。

视觉知识库的构建从业务逻辑上来看,可认为其主要包括视觉知识获取和视觉知识融合两大部分。其中,视觉知识获取的主要目的是从视觉大数据资源层挖掘和提取相关的视觉资源本体、概念、关系和实例。视觉知识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视觉知识的多源融合。视觉知识库的构建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1)用以获取各类视觉资源本体的视觉本体库;(2)用以存储各种通用性、常识性知识的基础视觉知识库,这些视觉知识可直接从视觉本体库或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获取;(3)用以存储各个特定领域知识的视觉知识库(从左至右依次为领域1到领域n)(见图4)。前文提到,由于每个特定领域的视觉资源、视觉知识有不同特征,故将领域视觉知识库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部分:交叉的基础视觉知识库、领域基础视觉知识库和领域关联视觉知识库。其中,交叉的基础视觉知识库是指从基础视觉知识库中提取出来的,经过进一步分析和处理,并与特定领域相关的基础性视觉知识所组成的。领域基础视觉知识库是用来描述某一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为了获取特定领域最新的、最全的、最可靠的领域知识,领域关联视觉知识库就需要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或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提取该领域最新的相关业知识。

在视觉知识库构建图中,空心节点和实心节点分别代表从互联网环境、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提取的视觉知识,而节点之间的边代表视觉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而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规模与类型的不断扩大与数据内容的不断更新,视觉知识库还可实现自演化、自适应增长。这些视觉知识库的构建共同为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视觉知识验证与知识计算提供接口服务。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知识库(如Google知识图谱、DBpedia、YAGO、WikiTaxonomy等)实现相应的知识融合。

3.2.3 视觉知识验证与知识计算

在完成视觉知识库建设过程之后,将会得到具有领域特征的显性视觉知识。除了显性视觉知识之外,通过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知识计算功能,包括视觉知识计算、视觉属性计算、视觉关系计算与视觉实例计算等,进一步计算或推理得出相应的隐性视觉知识。

通过视觉知识库的构建,能够从各种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或复杂结构化的视觉大数据资源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视觉知识。但在这些获取到的视觉知识中,可能会包含大量冗余、错误或不完整的视觉知识内容,且视觉知识之间还可能存在关联关系扁平化,彼此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对其进行检验、清洗和整合。为了检验视觉知识库所获取视觉知识的完整性、可靠性与关联性,以及视觉搜索服务中间件和接口的可用性与有效性,就需要对视觉知识及相关服务接口进行验证,这称之为视觉知识验证过程。主要的验证方法是通过视觉知识库中各种视觉知识、领域知识与专家知识计算方法来检查、验证或过滤相应错误的、冗余的、冲突的或不完整的视觉知识。

3.2.4 移动视觉搜索任务执行与知识存储

通过视觉知识验证与知识计算模块的视觉知识,就能够满足用户移动视觉搜索需求的信息。在经过验证与处理之后,在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中,就将其分别存储在一个大规模图数据库(GDB)或大型关系型数据库中,其中,前者作为大规模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系统,能够支持超过上百亿条视觉知识的存储,它存储的是显性视觉知识;后者作为大规模的结构化和复杂结构化数据的关系型数据存储系统,它存储的是隐性视觉知识。相比较而言,前者主要采用图论方法,通过定义存储节点和关系边的图数据模型来存储视觉知识的,对应的存储节点和关系边都有唯一的描述ID,且每一个ID对应着多个视觉属性。因此,基于这种存储模式所形成的视觉知识存储网络具备较强的自适应、可演化等特性。

各相关环节会对整个移动视觉搜索任务执行过程提供支持,移动视觉搜索任务执行会经历“搜索需求获取→搜索任务建模→搜索任务求解”过程,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为满足用户移动视觉搜索需求,会依据形式化的视觉语义关联知识对其搜索任务进行语义理解和任务需求建模,从而获得视觉知识语义层面的知识推理与知识计算方法,从而实现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视觉知识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的最优匹配,进而为移动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

3.2.5 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与应用

在传统研究中,学术界产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往往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发展之后才能慢慢进入到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去。但移动视觉搜索作为一个有较强工业背景的理论模型,在学术界被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在工业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移动视觉搜索涉及到视觉大数据资源获取与处理需求,以及广泛的应用需求,因此在商业领域,工业界相较于学术界更有优势。如Google、Facebook、Microsoft、百度、淘宝和爱奇艺等自2010年就陆续开始了相关研究,在内部成立了移动视觉搜索的专门研究机构,并逐渐推出了许多相关服务。

移动视觉搜索体系推出后,便为信息搜索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并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除了移动视觉搜索基本应用之外,还出现了移动视觉知识图谱、移动视觉购物、视觉语义移动搜索、视觉知识问答、视觉资源移动个性化推荐、移动视觉关联知识融合等多元化的拓展服务与应用。

3.3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主要特征分析

领域导向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有可拓展、开放、自适应和可演化等几种特征,其中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容易理解,但该引擎如何体现自适应性和可演化,就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

3.3.1 自适应特征分析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自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视觉知识的自适应获取与分析、对视觉知识库自适应更新与融合等两方面。其中,视觉知识的自适应获取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随时随地获取相应的视觉知识,并自动进行分析和处理。其对应的获取策略是使用语义关联的过滤器中间件生成相应的语义过滤规则,进而从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抽取相应的视觉知识[15]。而过滤器中间件是在用户所提出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需求基础上,由语义过滤规则和视觉知识感知器组成。其中,过滤规则保证从视觉大数据资源层中抽取到的视觉知识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和关联性;视觉知识感知器则主要用于检测是否产生了新的视觉知识,从而确定是否调整相应的视觉知识获取和分析策略。

视觉知识库自适应更新与融合的主要目的是随时随地对视觉知识进行自主演化处理,并对视觉知识演化规律、规则和过程进行描述。视觉知识库自适应更新与融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视觉知识库的自我更新与知识融合。在自我更新过程中,其自适应特性体现在自主完成视觉知识库中的视觉知识演化的基本运算和自动完成相关知识语义推理[16]。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自适应特征能够有效的应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它使得移动视觉搜索引擎能够在实时获取视觉资源、信息与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自动调整基本业务规则,保证视觉知识库的实时、动态更新,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移动视觉搜索服务需求。

3.3.2 可演化特征分析

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可演化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环境中不断获取新的视觉资源、信息和知识,并能够进行自我更新和自主融合[17];二是可以将从不同网络环境、平台和系统中获取到的视觉资源、信息和知识转化成可以供自己使用的标准形式,并融入到自身的视觉知识库和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体系中,进而形成新的视觉知识内容、体系和网络[18]。移动视觉搜索引擎可演化知识体系的演化特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演化识别与感知、演化定位、演化管理与服务、演化评价与反馈等环节。

从业务逻辑上来看,移动视觉搜索引擎的可演化特征可将其规范化为两类不同的操作,即对视觉知识网络节点和关系边的操作,在视觉知识网络中,节点代表的是提取的视觉知识,关系边代表的是视觉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19-20]。如以学科领域为例,一旦搭建了某特定学科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体系,在该体系中,其对应的视觉知识库中可视为一个可演化的、自适应的视觉知识网络,在该视觉知识网络中,节点的类型可定义为作者、论著、机构、领域、活动和关键词等类型,关系边则包括作者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论著间的引用关系、机构间的从属与合作关系、领域间的交叉关系、活动间的交流关系等。此外,每个节点都会包含该作者对应的属性,如姓名、身份证号、毕业时间、专业领域等,而关系边也会包含对应的属性,如作者合作的时间、交流地点等。

对节点的操作单元可分为节点的提取、融合和推理等三个子操作;对关系边的操作也可分为三个子操作,即关系提取、融合和推理。而这所有操作均涉及到对节点和关系边的本体、概念、关系和实例的操作,而这些操作与前面提到的视觉知识的自适应获取与分析、对视觉知识库自适应更新与融合策略又是一致的,即视觉知识节点和关系边的可演化实现了自适应视觉知识获取与分析、自适应更新与融合。因此,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使得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引擎具备较强的自适应演化能力。

4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视觉搜索可能会成为未来信息检索领域的基础技术之一。而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不断完善、移动终端软硬件条件的迅速发展和移动应用市场的逐渐扩大,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互联网厂商加入到了这一研究领域。

作为最底层的视觉大数据资源,它具有时序性、多源异构性、实时性等特征,且数据类型主要以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视觉数据为主。尽管如此,但它所蕴含的丰富视觉知识含有巨大价值。如果要想深入挖掘、有效利用视觉大数据资源蕴含的价值和知识,就需要以移动视觉搜索引擎为基础,搭建相应的平台和系统,而本文就是为该平台、系统或体系的规划、建设、服务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本文结合现有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领域导向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和扩展性强,且具备自适应性和可演化等特征,这使得该引擎能够更好地感知和处理动态变化的、多源异构的视觉知识,同时对移动视觉搜索服务需求与服务资源进行最佳匹配,并对潜在的、动态的视觉知识进行推理和融合,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兴旺,李晨晖.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 (15):42-48.

[2] 张兴旺,黄晓斌.国外移动视觉搜索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114-128.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2016-09-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EB/OL].[2016-09-09].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8/info49994.htm.

[5]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招标公告[EB/OL].[2016-09-09].http://www.npopss-cn.gov.cn/n/2015/0706/c219469-27261321.html.

[6] Girod B,Chandrasekhar V,Grzeszczuk R,et al.Mobile visual search: architectures,technologies,and the emerging MPEG Standard[J].IEEE Multimedia,2011(7):86-94.

[7] L. Y. Duan,J.Chen,R.R.Ji,et al.Learning Compact Visual Descriptors for Low Bit Rate Mobile Landmark Search[J].AI Magazine,2011,34(2):2456-2463.

[8] 刘喜球,张兴旺.移动视觉搜索:“互联网+”时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新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5):58-63.

[9] 张亭亭,赵宇翔,朱庆华.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众包模式初探[J].情报资料工作,2016(4): 11-18.

[10] 朱庆华.大数据环境下数字资源移动视觉搜索机制[J].情报资料工作,2016(4):5.

[11] 刘木林,朱庆华,赵宇翔.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框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6(4):6-10.

[12] 段凌宇,黄铁军,高文.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研究与标准化进展[J].信息通信技术,2012(6):51-58.

[13] 段凌宇,黄铁军,Alex C.K,等.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瓶颈与挑战[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12): 8-15.

[14] Norvig P.,Relman D. A.,Goldstein D.B.,et al.2020 Visions[J].Nature,2010,263(7):26-32.

[15] 于来行,冯林,张晶,等.自适应融合目标和背景的图像特征提取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6(8):1250-1259.

[16] 章夏芬,张龙海,韩德志,等.自适应书法字图像匹配和检索[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4):766-776.

[17] 陈继文,杨红娟,董明晓,等.基于本体语义块相似匹配的设计知识更新[J].机械工程学报,2014(7):161-167.

[18] 刘峤,李杨,段宏,等.知识图谱构建技术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53(3):582-600.

[19] 高继平,丁堃,潘云涛,等.国内外知识网络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9):120-125.

[20] 赵泽亚,贾岩涛,王元卓,等.大规模演化知识网络中的关联推理[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2):492-502.

作者简介:张兴旺(1982-),男,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郑聪(1988-),男,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作者:张兴旺 郑聪

数字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 篇2: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服务模式

摘 要: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移动服务适应了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数字图书馆应认识到移动服务的重要意义,加强硬件平台建设,创新移动服务模式,做好移动服务的保障工作,提高移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现代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人们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向数字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与发展。

1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意义

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既顺应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满足了用户对馆藏资源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提升公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1 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能够及时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图书和信息资源,而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有效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2 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能够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和图书资源服务,创新了读者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1.3 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移动服务,根据用户的基本资料向他们推荐适合阅读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2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建设

2.1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的逻辑模型

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包括用户、信息资源、服务内容、移动服务平台四个要素。数字图书馆应建设完整的软、硬件服务系统,以高效开展图书馆移动服务。

2.2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方向

2.2.1 短信平台。数字图书馆可利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息服务建设其移动服务平台。这种移动服务平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向所有用户发送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信息,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信息传递速度快、运营成本低,但其能够发送的内容有限,仅支持文本,不支持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也不具备信息检索和交互功能。数字图书馆可利用该平台为用户提供定制类的服务,如向用户发送图书介绍、新书清单、活动通知、借阅逾期提醒等信息。

2.2.2 WAP网站平台。WAP是多家世界著名的通信与软件公司共同提出的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移动通信设备接入互联网的通用数据传输标准,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容易实现。基于WAP协议开发的网页相较于传统的Web页面更加简洁、方便、实用,可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数字图书馆可基于WAP协议开发具有移动服务功能的网站,为用户提供移动服务。WAP网站平台可为图书馆用户提供馆内区域导航、新书推介、馆藏资源查询、实时资讯、在线阅读、线上阅读活动等服务,用户可使用该平台方便地进行书目检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等操作。

2.2.3 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平台。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相继出现,数字图书馆可利用这些程序开展移动服务,能够实现短信、WAP平台所无法实现的服务功能。该平台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用户基数大,且用户数量增速快、用户使用的频率高。二是能够整合某些新技术,如搭配AR(增强现实)技术、QR(快速反应)技术、LBS(移动定位服务)技术共同使用,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三是使用方便,用户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该平台,随时随地享受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图书馆相关信息的传播与分享,加强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四是能够实现精准服务。该平台可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为用户精准推送相关服务内容,提高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

2.2.4 微信公眾平台。微信是当前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软件,数字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实现移动服务功能。由于微信公众平台能够传播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类型,数字图书馆将其用于开展移动服务,能够向用户推送更丰富的服务信息。数字图书馆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发送图书馆资讯、个人订阅信息等,利用该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另外,微信公众平台支持用户与管理员的实时交流,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在减轻图书馆通信成本压力的同时,提高了用户与图书馆交互的时效性。

3 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的构建

借助多种移动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能够以多种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使其移动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3.1 信息管理服务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储量越来越多,用户在面对海量、杂乱的信息和资源时,往往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数字图书馆可利用移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图书信息管理和导航服务。在信息管理服务模式下,数字图书馆可通过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服务,根据用户提供的需求信息对馆藏资料进行管理、整理和挖掘,便于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图书资料。数字图书馆应建设智慧化的导航库,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用户导航系统,开展针对不同用户的跟踪服务,使用户能够高效、便捷、灵活地使用馆藏资源。

3.2 定制与推送服务模式

随着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数字图书馆亟须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定制与推送服务。

3.2.1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随着自身信息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数字图书馆能够通过移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具体有以下三项个性化服务:一是为用户提供专业、个性的图书信息检索与导航服务。二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集成化的图书信息资源。三是根据用户的兴趣、习惯等个人信息,定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够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3.2.2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服务。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推送服务能够使用户及时获取自身关心和需要的图书馆资源、活动等信息。目前,数字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种类较多,如新书推介、活动通知、馆藏资源分布等。个性化推送服务可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微信、QQ等途径实现,既可以由馆员为用户提供人工服务,也可以利用软件自动向用户推送信息。

3.3 个人自助服务模式

个人自助服务是用户通过移动服务平台,自主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进行查询、阅览等的操作服务模式,要求用户具有一定的电子设备操作和信息检索能力。该服务模式能够减轻馆员的工作压力,但需要数字图书馆开发或引进智能化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系统的升级完善,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3.4 参考咨询服务模式

随着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功能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逐渐兴起,数字图书馆运用该服务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移动服务。

3.4.1 提供实时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可向用户推送他们关注的实时新闻、资讯等参考信息,以减少用户自主找寻信息所需的时间,提高其移动服务的智能化程度。

3.4.2 提供异步参考咨询服务。当用户与专家之间无法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或不能及时得到专家的反馈意见,或用户掌握的信息滞后于专家提供的信息时,数字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专家提供的信息、观点或解决方案进行搜集整理,以供用户参考,即提供数字图书馆异步参考咨询服务。通过提供异步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图书馆能够帮助用户得到专业的参考咨询信息,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4.3 提供综合参考咨询服务。

数字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需求信息,为他们提供专家辅导、资源导览等综合性的参考咨询服务,使移服动务更加全面。

4 數字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保障策略

4.1 健全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保障措施

数字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需要健全各项移动服务保障措施。数字图书馆既需要做好相关支持系统的保障工作,也需要做好馆藏资源的保障工作。因此,数字图书馆应整合人力、技术和资源,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加强馆员的培训工作,以更好地开展移动服务。

4.2 努力提高移动服务效能

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树立“用户至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信息,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注重与用户的互动,关注用户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大阅读推广工作力度,开设特色服务项目,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效能。

5 结语

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满足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个性化阅读的需求。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移动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

参考文献:

[1] 段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转型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

[2] 李菲.三网融合视域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3] 纪双龙.移动数字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建构模式研究[J].山西档案,2018(5):122-124.

[4] 吴玉萍.面向用户需求的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2):163-167.

[5] 秦晓珠,张兴旺,李晨晖.移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90-93,72.

[6] 车尧,许震.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与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6):65-71.

(编校:冯 耕)

作者:刘玲玲

数字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 篇3:

基于SOLOMO的图书馆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

〔摘 要〕简要介绍了SOLOMO的特征和趋势,指出其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SOLOMO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SOLOMO意味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到来,导致图书馆生存环境的变革,力求找准SOLOMO时代图书馆不同以往的功能定位,为图书馆发展寻找新的机遇和增长点。

〔关键词〕SOLOMO;图书馆;生存环境;功能定位

SOLOMO是2011年第三届全球互联网大会的分主题之一,是著名的IT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JohnDoerr)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由social(社交)、local(本地位置)和mobile(移动网络)3个词合成,以移动通信技术、基于开放源码的Aandroid智能终端和广泛分布的WIFI热点为标志的SOLOMO技术与应用,构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化交流网络,把网络应用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对图书馆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的变化,都成为影响图书馆存在形态和业务模式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因素。SOLOMO作为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集社会化、本地化特点,同时积极关注移动领域,标志着互联网应用模式和技术开始走向进一步的融合与创新。图书馆尚未从数字化冲击中站稳脚跟,取得知识服务的主导地位,以SOLOMO为标志的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空间又再次打开。SOLOMO的兴起,颠覆了图书馆的生存环境,改变了社会服务和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图书馆的价值观念和功能定位都需要重新考量,如何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审视自我,思辨未来发展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SOLOMO及其特征趋势随着扩展和改变人们知识环境的社交网络兴起,以及依托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终端的普及,美国著名的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认为,社交网络、本地化服务、移动服务3种网络业务模式,经过各自单独的发展彼此的分界已经开始互相渗透,走向全面融合的时机已经成熟,在2011年2月创造SOLOMO这个词,并提出未来网络应用的热点就是社交网络服务、本地化服务与移动服务三者的结合。这3种服务单独来看,其衍生出来的理念与方法早已为人所熟知。“Social”是建立在传统光纤为设施的互联网基础的网络应用,以Facebook、人人网、新浪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站;“Local”和“Mobile”则是建立在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网络应用,主要包括两部分:移动接入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其中“Local”意味着在采用IOS系统以及采用Android系统等智能手机中的基于定位服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的应用,其代表是酷团、街旁等网站;“Mobile”是接入移动互联网各种信息与知识的应用。探究SOLOMO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以下特征趋势:

1.1 新技术创造了新的互联网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推动社会转型进入现代社会的根本力量。“由现代性而产生的生存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传统形式的社会秩序的轨道”[1]。SOLOMO准确地概括了互联网发展的3个方向,以LBS(LocationBasedService)为基础的“Lo”和代表着Mobile的“Mo”无疑是技术层面的,二者创造了新的互联网应用,需要新的技术加以支撑,而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So”则预示着互联网由技术性向社会性转变[2]。用户以自我为中心,各自建立自已的社交网络,因着各自不同的关联和目标,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新技术创造并支撑了新的互联网应用,SOLOMO与信息范式的社会技术特征息息相关。

1.2 SOLOMO调整了网络社会的空间、时间和地理位置 相比较SO和MO而言,LO的本地化特征更显得零碎和习惯性[3],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网络更多地具有本地化特征。SOLOMO无限扩散了网络社会的时间和空间,弥合了地理位置的局限,个体的空间在不基于地理位置局限的条件下向外充分扩散,信息的获取和配置能力通过流通和交互更加全球化。

1.3 SOLOMO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和内容SOLOMO使得以个体为标志的信息源成为网络的重要节点,个人话语权地位提升,信息的交流方式和内容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服务出现即时化本地化等特点[4]。每个人都是一个分散的节点,又同时作为中心节点与其它节点交互作用,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交流的方式趋于多元化,新的社会关系不断形成,从而导致整个信息环境的发展变化。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基于SOLOMO的图书馆生存环境与功能定位Mar.,2013Vol.33 No.32 SOLOMO导致图书馆生存环境发生巨变

2.1 泛在环境的形成最大程度彰显了用户的个性化特征 在SOLOMO环境下,个人、网络以及提供服务的各种机构之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形成泛在的网络环境,随着个人、组织和机构全面融入网络,其活动过程与细节都可以实现在网络上即时的反映;人与各种通信网络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感知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用户作为主体摆脱了接入设备所在位置和地点的限制,随着接入网络的空间限制的解除,接入网络的时间也获得巨大的解放。泛在环境的初步形成使得个性化特征得到最大程度彰显,个人意愿成为注意力汇聚的主要因素,融入了鲜明的个性化情感因素,用户关注度、满意度成为服务成败的主要指标。

2.2 第三空间的发展导致图书馆服务模式被重新解构 图书馆的空间发展经历了实体物理空间、数字化虚拟空间二个阶段之后,在SOLOMO时代逐步向移动空间发展。传统图书馆所以依赖的空间是由实体建筑物构成的,这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第一空间,在第一空间为主导的时代,图书馆的物理场所是汇聚读者和用户的标志和场所。用户往往需要借助交通工具来到在这个空间里,才能实现与知识的直接接触。知识服务的主导者是图书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业务开始向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延伸,这个空间是由依赖于服务器、网络设备、并通过网线连接到终端的计算机构成,图书馆的业务界面主要是以web技术的计算机桌面窗口实现的,图书馆在虚拟空间上,汇聚读者和用户的是以图书馆域名为标志的网站。各类信息服务商和用户需求成为知识服务的主导者。SOLOMO进一步为图书馆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服务的界面是用户手中的智能终端,在这个新的服务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把纸本图书数字化的过程,使得静态知识被汇聚到网络空间中,同时,又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社交网络,进一步把活生生的个人知识,也固化到网络空间上。随着SOLOMO泛在知识环境的到来,必将导致用户获得知识的渠道和来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实体图书馆似乎变得可有可无,网络成为图书馆,智能终端成为用户中心,传统时空被割裂,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以及服务模式都面临重新解构。

2.3 去传统形式化极大地削弱了图书馆的功能地位和服务效率 一个新的社会结构的出现是对我们的存在、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基础进行重新定义联系在一起的。图书馆作为节点的意义和功能在SOLOMO环境下极大地弱化。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个体的社交网络最大程度地得到拓展,传统图书馆的网络形式化转变无法适应用户对信息流和通讯流的需求,基于本地的定位和内外部通信也使图书馆与个体或群体的知识学习无法有效融合。去传统形式化导致图书馆去中心化,极大地削弱了图书馆的功能地位和服务效率。

2.4 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系统破坏了直接交往的传统媒介 SOLOMO是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的,每个用户都有各自的媒体,都可以被关注,也可以关注别人,博客、轻博客、微博等就是自媒体时代最突出的应用。SOLOMO环境使得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系统飞速发展,以弱关系建立起来的小世界使人的个性化特征充分演绎[5]。社交网络、移动通讯与本地化的有效结合破坏了直接交往的传统媒介。网络成为媒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媒体,技术愈来愈忽略了传统,空间和时间都变得不再重要。图书馆越来越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世界,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存在,如何履行社会职责,发挥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3 SOLOMO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SOLOMO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2011美国图书馆发展现状报告指出,图书馆应通过社交媒体和Web2.0应用工具来联系用户,其中,社交网络和博客是两个最流行的具体应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优势,重新改造图书馆空间和重新部署图书馆工作人员。就SO而言,图书馆的应用多集中在利用SNS提供个性化服务,自建或利用知名SNS网站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重庆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相应的活动[6]。就MO而言,图书馆的手机短信,手机网站以及移动搜索、书目查询等都有相应的开展,但图书馆未来的移动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应该说,图书馆基于SO和MO两方面的信息服务已经开展,但基于LO的本地化服务还仅限于查找与自己当前位置最近的图书馆[7],比如上海图书馆推出了基于手机GPS定位功能的导游服务[8]。图书馆基于SO和MO两方面的信息服务已经开展,但基于LO的本地化服务还仅限于查找与自己当前位置最近的图书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重点,这恰恰就SOLOMO要求实现的功能。图书馆利用SOLOMO开展知识转移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从平台建设的角度看,近年来的都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手机网络服务和应用的开发技术也已经成熟,移动图书馆在满足社会阅读方面也拥有广泛的应用。从图书馆进行网络知识挖掘的角度看,搜索引擎、网络爬虫、数据挖掘、语义网、在线支付、移动定位等技术也趋于成熟。这些技术足以给图书馆开展SOLOMO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SOLOMO虽然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图书馆对于三方面的应用都有涉及,只是鉴于技术水平的原因在很多方面未能深入,也还有很多盲点需要不断拓展。

3.2 SOLOMO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在知识交流方向,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服务方式,一些如BBS、博客、微博的交流程序,以及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数字文献传递等具体应用,嵌入到社会交流网络之中,成为最基本的信息节点,全面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满足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在移动服务方向,可利用云计算技术,一方面把图书馆的WIFI热点和移动通信的基站服务结合起来,确保移动终端可以经济、便捷的与图书馆进行有效地知识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WAP开发技术,对移动阅读、移动知识交流、移动知识素养等应用的开发,确保终端的用户随时随地展开移动学习和知识获取。在本地服务方向,利用接入热点、移动通信基站、地理位置定位等手段,随时获取图书馆用户的位置信息,向用户提供最佳的实体图书馆服务和知识交流对象的信息;利用对用户信息和知识偏好的智能收集和分析,随时了解和掌握用户知识需求动态,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SOLOMO要求图书馆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融,提供无时不在的线上线下服务,在SOLOMO环境下,个人、网络以及提供服务的各种机构之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步形成泛在的网络环境,随着个人、组织和机构全面融入网络,其活动过程与细节都可以实现在网络上即时的反映;人与各种通信网络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感知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用户作为主体摆脱了接入设备所在位置和地点的限制,随着接入网络的空间限制的解除,接入网络的时间也获得巨大的解放。泛在环境的初步形成使得个性化特征得到最大程度彰显,个人意愿成为注意力汇聚的主要因素,融入了鲜明的个性化情感因素,用户关注度、满意度成为服务成败的主要指标。图书馆只有提供无时不在的智能服务,才能满足用户在SOLOMO环境下的知识交流和服务需求。

4 SOLOMO时代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4.1 知识交流社区功能图书馆作为知识交流的空间,应该以用户为中心大力发挥知识交流社区功能,基于自我角色和虚拟社区的虚拟角色,打造基于SOLOMO的个性空间、社交空间相融合的知识空间[9],集社交功能、学习功能于一体,同时契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空间、时间和形式等多方面满足用户选择。比如重庆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推出虚拟知识社区,实现智能化服务,强调互动性和人际交流,通过建立人际网络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充分实现图书馆价值[10]。

4.2 第三空间休闲功能作为一个公共交流的场所,图书馆应充分体现第三空间的休闲功能,比如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近年来一直发挥第三空间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休息、交流和学习的共享空间[11]。图书馆应引导用户的文化休闲,以其安静闲适又不适文化氛围吸引用户,在图书馆空间建筑和阅览座位设置等方面以用户为中心,体现个性化需求,以静态休闲带动知识休闲,陶冶情操,创新图书馆服务方式。

4.3 中心节点媒介功能SOLOMO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人与人、人与网络、人与各种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信息联结,对图书馆的开放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说SOLOMO是一个发展趋势,不如说它是一种信息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SOLOMO强化了图书馆的媒介功能,网络的小世界特性使得众多的图书馆链接有明显优势高于其它节点,即使节点中心不那么明显,图书馆也应该树立中心节点观念,尽可能吸引受众,成为较高的流量和度,发挥网络就是图书馆的媒介功能。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图书馆在2010年起就利用图书馆收藏的历史图片提供基于手机GPS定位的导游服务[12]。

4.4 幂律分布长尾功能信息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幂律分布关系,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即是幂律的口语化表达。图书馆作为网络的一个自由节点,没有内在的尺度,但却可以和每个关注它的用户相联系,对用户来说,图书馆又可称之为集散节点,图书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关注曲线分布的尾部,以用户为中心提供特色服务,网络的便捷使图书馆被关注成本大大降低,众多的尾部效应便可以发挥巨大的长尾功能。

5 结 语图书馆具有获取信息、提升素养、提供环境、传承文化等多种功能,在变革的环境中,图书馆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利用各种服务方式和交流形式,如微博、微群、SNS等有效缩短用户、图书馆和知识交流的时空距离,图书馆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应该利用自身的整合能力,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扬长避短,整合图书馆行业的优势,通过构筑良好的技术基础节省人力、物力,通过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实现图书馆行业的紧密联合,把松散的图书馆资源,集中到一起,形成规模巨大、行业集群、统一形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与SOLOMO的有效结合,集成平台、工具、系统、内容、服务、环境等多种功能[13],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的潮流发展,以SOLOM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获取图书馆更大的意义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2]刘文涛.谁决定SOLOMO的未来[J].广告大观,2011,(9):90-91.

[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白才进,王红.SOLOMO环境下图书馆发展变革[J].图书馆学研究,2011,(5):23-26.

[5]朱海松.网络的破碎化传播——传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适应性[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6]王云峰,陈雅.SNS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情报科学,2012,(2):243-245.

[7]郭启芝,王红.SOLOMO时代图书馆的发展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2,(9):52-56.

[8]张磊,等.上海图书馆的移动服务[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1):8-16.

[9]刘宝瑞,陶佳.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知识功能与定位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8):49-52.

[10]袁辉,杨新涯,周红.图书馆虚拟知识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3):80-83.

[11]牛红艳.图书馆营造“第三空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3):92-95.

[12]BeaverTrakes[EB/OL].http:∥tour.library.oregonstate.edu/,2011-09-16.

[13]初景利,等.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0-16.

作者: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