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网络环境论文

2022-04-17

摘要: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殿堂,而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技术逐渐的开始影响到图书馆,并逐步的成为当代图书馆的发展动力。网络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中可以引发诸多值得深究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图书馆网络环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图书馆网络环境论文 篇1:

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狭义地说,是指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宽带、高速、广域型数字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国际互联网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广义地说,网络环境还包括电子网络的渗透、扩张而引起的国家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用户信息行为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综合起来考察,前者是指网络的物质实体,可称为网络的硬件。而后者是指网络的精神体,可称为网络的软件。未来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应该是既包含硬件又包含软件的整体。目前,大多数人对此认识还停留在狭义的层面,对网络软件环境缺乏重视。本文将着重从广义的层面来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指图书馆的各个工作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化图书馆,即由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化图书馆组成,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但是图书馆的网络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当前情况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并存将是长期的。因此,从分布看,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即虚拟馆藏。

现实馆藏。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所有具有实体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就是现实馆藏。尽管Internet的出现给图书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但是实现馆藏仍是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最主要的内容。首先,它是满足本馆用户群最便利的信息资源,具有虚拟馆藏无可比拟的直接现实性。其次,它一般都经过不同深度的加工整理和组织排列,并配置有较为完善的目录检索工具,因此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易检索性等特点。再次,它拥有大量的中文信息,易为一般人所利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的文献类型呈多样化趋势,既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又包括非纸质载体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形成印刷型信息资源、光盘型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格局。另外,从加工级次和加工方式来看,现实馆藏又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虚拟馆藏。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可查找到的没有实体性原始文献作为支撑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Internet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一信息资源量庞大,包含的信息无所不有,涵盖了各学科领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陈代谢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的最新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同时也会有大量网络信息老化失效。但是,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没有统一的目录,其分布广泛而无序,且网络信息数据类型多样,随机变化,大多数信息资源是未经加工整理过的一次信息。因此,人们在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按照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可大致分为三大类:(1)非正式出版信息,指流动性、随意性较强的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信息。(2)半正式出版信息,又称“灰色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但没有正式纳入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信息。(3)正式出版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信息质量可靠,利用效率较高的知识性、分析性信息。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关系。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二者具有相互性。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力,虚拟馆藏则一般没有。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和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和申请手续才能借阅,因而具有间接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是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反映,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但它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国情的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变化的。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我国国情,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遵循实用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和分工协调原则。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建设信息资源必须符合图书馆实际使用的目的,或针对实际使用需要的目的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又称为针对性原则或目的性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对象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和庞杂,且参与建设的信息机构众多,各有目的,整个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局面十分零乱。而且图书馆的经济技术能力较为有限,必须明确目的,切实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类型信息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建设。

特色化原则。在某些学科领域或某个专题方面,数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文献保障率较高,具有研究级水平,在网络环境下集中优势,利用方便、快速的信息资源建立特色的信息资源,保证其系统性和新颖性,互不雷同,网络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建成一流的现代图书馆具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现实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虚拟馆藏的建设中,特色化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图书馆参与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如果没有什么特色,其工作成果可能会被淹没在茫茫网海中而无人知晓。

分工协调原则。现实馆藏的分工协调主要是指各个图书馆联合起来,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文献建设,建立一馆和多馆的文献资源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而虚拟馆藏建设中的分工协调不仅是指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图书馆与其他网上文献资源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分工协调,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各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都各行其是,独立开发,必然会成本高昂,重复建设,浪费惊人,重蹈传统图书馆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覆辙。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现实馆藏建设的措施。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建设急需探索的是如何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体系。同时,也要更新传统藏书观念,使馆藏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积极开展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入藏力度。

突出重点,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特色化建设。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建设要走特色之路,应根据地区的特点和本馆的性质、任务与读者需求,对现有的文献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构思具有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独特资源,在全国文献资源总布局下反映本馆的专业特点和办馆水平。现实馆藏的特色化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例如地方文献中非正式的出版物,这类信息资源文献资料价值高、信息量大,不易获取,较易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第二,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好的二、三次文献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提高特色服务的档次。

建立数据库,加快馆藏的数字化建设。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研究和实施,美国国会图书馆首先推出了第一期多媒体数字化成果“AM”,转换的文献包括各种声像资料的历史档案,多为国会图书馆独有的特藏,将图书馆馆藏的印刷型文献资料及其他各类载体信息资源数字化,组织成数据库投入网络,有利于馆藏文献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馆藏的易用性和共享性。该项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应由国家统筹规划,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共同开发。一方面集中人力、财力建设若干国家级大型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应加强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尽量避免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在馆藏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网络化的原则,同时引导数据库逐步向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合理布局,增加新型资源。近年来电子文献的数量日益扩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截至1997年7月,我国已出版电子文献1000余种,有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电视信息查询系统以及磁带、光盘式和联机方式的各种数据库等。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建设,不能再套用传统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标准,而应加强电子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并制定出相应的采访策略、组织管理方法和计量标准,使电子文献的收藏真正成为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馆藏的建设措施。虚拟馆藏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网络的综合处理,进行深度加工,同时必须将网上各种分散的信息收集起来,加以分类鉴别,使得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有序的高速的可进行传递的信息。其次,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加强各图书馆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

建设指引库,加强虚拟馆藏的有序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无序给用户的检索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专业训练的人往往在网上泡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指引库建设,给因特网这个信息的海洋绘制一幅航海图,以方便用户。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是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而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

设计有特色的站点主页,组织有特色的数据库,加强虚拟馆藏的特色化建设。鲜明独特的站点主页能够在外观上首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站点主页的特色不仅仅是指图形、色彩组合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参与者的特色,并对虚拟馆藏的内容有所揭示。当然,虚拟馆藏特色化建设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内容方面。只有拥有独具特色的充实的馆藏资源,才能真正吸引大多数用户。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下载网上信息,充分发挥自身检索方面的技能优势,对其深度加工和综合处理,组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

加强宏观调控,做好虚拟馆藏的协作化建设工作。虚拟馆藏的协作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需要国家在这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信息管理机制。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全国性的职能机构,来全面领导和协调各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协作建设规划,并建立评估标准,以保证图书馆虚拟协作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香玲:《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图书馆论坛》,1999年第1期。

2.刘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00年第2期。

3.赵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年第2期。

4.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1999年第1期。

5.王春生:《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编校:杨彩霞

作者:张永明

图书馆网络环境论文 篇2:

图书馆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特点分析

摘 要: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殿堂,而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技术逐渐的开始影响到图书馆,并逐步的成为当代图书馆的发展动力。网络在图书馆服务的应用中可以引发诸多值得深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网络服务可以深入的了解读者需要,并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的服务响应读者要求,这在未来的图书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会影响管理机制、资源提供以及服务建设等方面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环境 服务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发的时代,也是计算机、网络泛滥的时代,无论是通讯技术还是信息的传递模式都面向了更加多元化更加先进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各类社会基础设施都在不断的更新,向着网络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图书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提供场所。而信息化的图书馆在信息以及知识的提供上更加的全面、多元化。使得读者获取知识以及信息的途径更加的广泛,所获取到的信息也更加的全面、高效,网络化图书馆已经逐步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防线,体现了其服务职能以及价值。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特点

图书馆一直以来都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而现代网络的发展那也给图书馆的发展那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了图书馆工作变革的基础。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如何才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令读者更加向往图书馆,成为了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予以研究的重点内容。

1.1 电子资料同纸质资料结合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逐步开始发展成为印刷馆藏同电子信息结合的信息集散中心,将本地信息同远程信息集中在一起。读者在图书馆中不但可以阅读获取期刊,也可以获取电子读物以及数字信息。很多人都认为,图书馆应当逐步的向着一站式服务站的方向发展,这种一站式服务,需要图书馆引入网络搜索技术。对于当下图书馆的调研中可以看出,用户进行文献的搜索以及信息的获取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因而图书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予以发展。

1.2 信息的全面化

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结构主流的时代,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于此同时,读者自身知识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从整体上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1.3 信息的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不在认为信息愈来愈好,而是对信息更好地趋向专业化,个性化需求,希望得到直接的、实用的、新颖的和时效的有价值知识信息。信息需求的高效化,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服务快速、高质,已成为公众评价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效益的重要指标。

1.4 服务效益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以幽静的环境以及纸质的阅读对象作为服务的重点,这是传统图书馆的主要特征,而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进行衡量的标准则是借阅量以及到馆人数。而这些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已经不再适用,在网络中,图书馆的服务开始向着虚拟服务转变,读者群体开始虚拟化,图书馆实体建筑中的读者人数开始下降。人们可以从网络图书馆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但是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以及手段仍旧没有任何转变,都是以为读者服务作为理念和宗旨。

2 网络服务对策

中国开始向着经济时代发展,这是其第三部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国家新体系的创建,以及否斗目标的确立,是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这些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图书馆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组成,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服务于人

当前各行各业中都已经开始将以人为本作为服务的核心,而传统的图书馆模式主要偏向田园式,所以新型的网络式图书馆的发展给当下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经济社会,所有的社会活动都需要建立在知识以及信息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方向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图书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们的要求。这些便开始促使图书馆的运作以及服务机制开始不断的转变,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新型服务模式得到了发展,原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开始逐步的得到转变,馆藏不再是中心内容,保存不再是主要目的,原本书本位的图书馆经营模式开始转变为人本位模式。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知识以及信息的需要,服务逐步的向着以用户为核心的开发模式转变,服务成为了图书馆的新型管理模式。读者能否从一所图书馆中获得其想要的信息,是决定图书馆能否成为读者向往之所的关键,即关系到图书馆的生存以及未来的发展。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的集散中心,应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读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令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I型逆袭。面对网络环境时代信息多元化和读者需求多样化的现实状况,图书馆内的信息文献也只有通过“人”这一主体媒质,才能进行深入加工和广泛传播,从而发挥信息文献本身的巨大潜能和价值。这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人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也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以人为本必然会成为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的核心,是实现其战略发展的基础动力。

2.2 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网路信息技术服务,提高读者服务多元化的工作层次和水平。

(1)学科分类资源互融。在业务工作流程上实行统一索书号, 统一编目,使读者在任何一家图书馆通过相同的索书号,就能获得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文献资料的利用率,以促进信息知识向社会财富的转化。

(2)变被动式服务为创新、主动的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作的重点正逐渐从满足书刊借阅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和知识开发为主的读者流向新特点,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和数字化。为读者提供更大更广的信息通道,通过局域网和地方网提供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

(3)开展内联外延合作项目定向地与科研单位建立联系,扩展深层服务,对文献信息资料开展深层次信息加工和参考咨询服务,通过提供课题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多种文献服务, 为地方经济建设课题开发和论证提供决策依据。总之,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具有集知识导航员、信息筛选员、网络管理员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综合素质,从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出发,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务。

3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图书馆是当代网络技术发展对于图书馆的影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还需要其积极的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作用,服务地方,服务人民,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淑萍.试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员的影响及应策[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1(1):44-47.

[2] 邹忠民.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图书馆发展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89-91.

[3] 赵青,刘渝松.试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信息服务[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6):106-108.

作者:吴长乐

图书馆网络环境论文 篇3:

关于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流通服务的思考

一、网络环境与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

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电信网络。网络环境使传统的信息提供和获取方式彻底改变,把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信息存放地点影响,方便地在网上检索、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环境使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馆藏文献信息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资料变为印刷型、综合型、声像型、电子型的文献资料;文献信息载体形式向数字化、电子化发展。服务方式由传统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服务转变;服务内容由馆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转向馆藏资源上网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参考咨询、定题跟踪服务、信息调研、用户培训;读者从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依赖变为对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馆员的业务素质由单一的专业知识向综合型的知识结构发展。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首先是网络技术手段的冲击。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是传统图书馆望尘莫及的。其次是信息内容的冲击。网络中信息量的增长是任何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从更新速度上看,也是任何图书馆无法达到的,这就容易形成将取代图书馆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流通服务仍占重要的位置。

首先,新技术只是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不会立即消灭或全部取代旧有的手段。诚然,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无论在信息处理还是信息服务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传统的工作被机器所代替。比如,参考咨询可实行网络服务,图书编目可以用微机处理,传统的阅览室将为电子阅览室所取代,馆藏图书也可以用微机处理,但是,流通服务这种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手递手的交流沟通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其次,网络资源大大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馆藏的全部文献资源。尽管电子信息产品不断发展,但印刷品资料仍然是有增无减。馆藏文献的文本内容根本无需,也无法实现完全数字化处理,即便把原有馆藏文献转换成电子载体,那些原有的图书文献仍有流通利用的价值。正如荷兰图书馆学家舒茨先生所说:“我没有见过哪个读者在电脑上看长篇文章。”何况电子软件属高科技产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还是不能很快轻松使用的,阅读书刊既方便又无需高科技设备、技术和昂贵的费用。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社会的大多数读者还将喜欢阅读印刷型书刊。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现代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给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方面,技术本身带来的冲击,现代计算机技术使传统的手工借还操作变为计算机操作,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带来了观念的变革,包括读者心理的变革、知识内容及更新速度的变革,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观念的流通服务,而且有它自身得以发展的优势,概括起来就是方便、快捷、时效、信息量大等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方式单一且被动。

服务方式是图书馆教育、管理职能的最好体现形式。一个图书馆能否向读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形式多样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定位是否准确,职能是否得到最好体现的表现。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读者的不同需求层次的客观实际出发,图书馆本应向读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服务。然而从一些图书馆当前的书刊流通状况看,仍然施行的是单一传统的闭架借阅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一方面是读者的需求必须通过管理人员才能获得,另一方面流通人员的协助也不能迅速地达到要访问的阅览室或出纳台。

(二)对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图书馆界人士及读者认为,流通借阅工作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什么人都能胜任流通工作,从而形成了轻视流通工作的思想。部分馆员因地位低下、待遇差,加之长期体力和脑力的重复劳动工作上没有热情,得过且过;思想上没有理想,放任自流;政治上不求上进,缺乏自信,因而无法自正其身,树立一个馆员良好的公正形象。一些高学历、业务能力强的同志被分配到流通窗口,以为领导这样安排把自己的才华给埋没了,便怨天尤人,甚至将不满情绪转嫁给读者,对读者态度冷漠、缺乏热情,对读者的要求反应慢,故读者经常反映工作人员“脸难看、话难听”。

(三)从业人员观念滞后,缺乏危机感。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相对有保证,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其冲击似乎不大,故一些馆员心存优越感,一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面孔,缺乏主动服务精神,认为只要态度和蔼,借还操作没有差错便为称职。对读者的咨询大多不耐烦,更别说提供阅读指导和图书介绍。读者的咨询得不到合理解答,变相造成图书馆拒借率高居不下,以致读者经常空手而归。尽管流通借阅也逐步受到市场信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但部分图书馆员仍不求上进,加之图书馆权力机制受到学校行政机关的直接干预,体制僵化,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导致馆员工作没热情。

(四)读者文明素质偏低造成图书损坏严重。

部分读者认为流通书库的馆员无非是从事借借还还的简单劳动,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对馆员缺乏起码的尊重,不注意文明规范,随意称呼工作人员,又不遵守借阅制度,在书架上随意抽取,将图书乱丢乱放,造成乱架,且借还频繁,让馆员经常忙于机械维修,加重了馆员的工作量,引起馆员对读者的抱怨。还有读者,对图书“开天窗”“挖段落”“撕页码”,或随意在图书上划圈划线,乱写批语,使馆员对读者产生反感。有些图书馆管理方法陈旧,墨守成规,缺乏严密的管理制度,便有少数读者钻图书馆设施不健全的空子,将自己喜爱的文献资料窃为己有。更有甚者的是读者结伙盗书,造成图书丢失严重。这一切加深了馆员和读者的感情鸿沟,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降低了馆员对读者的服务热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改进流通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高流通服务的水平。

流通工作要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及各类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提高藏书质量外,还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如果只限于借还、上架及整理等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图书管理员。流通部管理人员的高素质首先体现在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观念,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摆正自己与读者的服务和被服务的位置,有敬业乐业的崇高思想境界。其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流通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熟悉馆藏文献内容,能够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及难题,并具有操作计算机及引导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藏书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管理人员要注重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态度,掌握好服务技巧,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并落实到行动中。例如:由被动服务变为热情主动的优质服务,向读者介绍本馆藏的特色,宣传怎样利用图书馆,帮助读者了解馆藏文献的性质,掌握简单易行的查阅馆藏文献的途径、方法及技巧,使读者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查阅所需文献资料;为读者找到最需求的文献资料,为馆藏文献资料找到最需要的读者;认真做好新书的宣传,积极为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让读者及时了解馆藏最新动态;搞好流通部的导读工作及咨询活动,帮助读者确立阅读的目标和范围,为读者开拓新的阅读角度。

(二)建立流通服务新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运用,信息的网络存储、文献的流通借阅成为图书馆文献传递的两条通道。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将在继续保持一般借阅和咨询服务的同时向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电子咨询服务方向转移。因此,图书馆要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读者服务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本馆的资源优势,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加快从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的转型。二是为了使读者及时地了解新到图书和其他电子文献,应增设网上新书报道栏目,同时对光盘资料进行简介,便于用户利用光盘信息。三是开展网络环境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文献检索工作,增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教学功能。四是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图书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问题。五是举办网上系列讲座,介绍图书信息和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大读者视野,增强求知欲望。

(三)加强与读者的信息交流,提高读者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流通部应该发挥“窗口”作用,加强与读者的交流。流通部拥有大量的读者,要利用这个机会,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多与读者沟通,听取读者对图书馆的建议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及信息需求,加深图书馆与他们的感情,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诚信度。流通部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接触读者多的机会,让读者学会在网络环境下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认真细致地指导他们,教会他们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辅导读者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上网查询自己的借还情况,等等,以提高读者电子信息资源的迅速获取和有效利用、提高读者新环境下的自我服务能力。

(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素质是影响流通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在流通部门采用计算机借还图书,这只是技术手段的改善,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现代化的图书馆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借借还还。馆员在快速办理借阅手续,在接待读者和巡视书库过程中,还要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因此,流通部工作人员要提高服务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牢固的专业知识,应该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基本知识;应具有计算机应用知识,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应的外语知识。熟悉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快速获取信息资源和传递信息产品,以适应现代化的情报信息服务的要求;要熟悉馆藏及其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精通目录体系,能实现藏书、外借、阅览、咨询一体化的服务。我们在加强馆员爱岗敬业的服务意识的同时要加强对馆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尤其是计算机现代化技术的培训。

作者:刘娜

上一篇:经济学宏观管理论文下一篇:新教改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