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8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弘扬和发展,即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加以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1:

探究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其中蕴含多种美德思想,对幼儿的精神成长以及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为突出办园特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在幼儿教育中有效渗透民间文化艺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渗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 教学 民间文化艺术 渗透

引言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根深蒂固。同时幼儿教育阶段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化是十分重要的[1]。将民间文化艺术合理融入到幼儿园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更好感受我国民进文化艺术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传承并发扬民间文化艺术,又能拓展幼儿教育内容与形式,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会让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情,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学习环境的布设应渗透民间文化,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氛围,也符合幼儿学习成长的特点与实际需求。比如:幼儿园中可设置专门的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区,展示一些当地較有名的民间艺术作品,或者让幼儿参与制作富含民间文化艺术特色的作品,并在展示区进行展览,如剪纸、各种手工艺品等;设置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区,邀请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进行相应的现场演示,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趣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其感知觉经验,培养他们的

创造能力;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在幼儿园墙壁上定期设计一个主题墙,如青花瓷、京剧脸谱等,让幼儿充分了解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时时刻刻受到民进文化的熏陶。通过改造学习环境,在锻炼幼儿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能让其切实感受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与学习乐趣。

二、借助游戏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由于幼儿心智不够成熟,在幼儿园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向其讲解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不仅难以理解,还会逐渐让其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借助趣味性游戏活动,可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好参与教学活动中,高效地将民间文化传达出去。比如选择操作难度较小,适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如“跳竹竿”、“搭腿”等民间游戏,可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利用麦秸编织向日葵或者小鱼等编制游戏,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开展扔沙包、跳房子游戏,锻炼幼儿的投掷能力,发展其身体灵活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通过民间游戏,在娱乐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民间文化。另外,还可通过各种区角游戏活动彰显民间文化艺术的色彩。比如将小木块、小木棍、毛线、陀螺等有效材料投放至游戏区,让幼儿结合自身的意愿选择相应的游戏;在美术区角中投放玉米棒、泥巴、碎布头等,让幼儿自行通过贴、捏、画等进行艺术创作,在活动中对民间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游戏中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

三、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融合民间文化艺术

首先,幼儿园可适当增设一些民间文化课程。由于民间文化艺术中含有非常多的教育内容,值得广大幼儿学习。比如利用民间传说、童谣与言语等形式,调动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民间文化的了解与喜爱;利用民间戏曲、民间歌曲、傩舞等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一步强化他们对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认知,使其更深入地接触民间文化艺术以及民俗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组织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活动,重阳节带领幼儿去敬老院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敬老、尊老、爱老,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另外,邀请民间艺术的艺人进入幼儿园,为幼儿教授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比如捏面人、画糖画、扎灯DIY等,指导幼儿完成民间文化作品的制作,将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带进幼儿园,带到幼儿身边。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入民间文化艺术。由于民间文化艺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幼儿园教学也具有一定实践性,这为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行性。由于幼儿园教育课程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学需求灵活渗透民间文化艺术。比如在讲解寓言故事时,教师可利用皮影戏形式,形象且生动地将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以提升教学效果。在学习地域文化时,教师可以民间文化艺术作为出发点,通过黄梅戏向幼儿展示特定的民俗风情。在初次接触黄梅戏时,很多幼儿肯定无法准确了解戏曲的内涵,对此,教师可先播放相关视频,并配上语言讲解,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其理解,然后适时渗透关于黄梅戏的特点、发展简史等,接着利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或者艺术欣赏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戏曲的智慧、美、魅力,从而增强对民间文化艺术学习的效果。或者采取课程互动形式渗透民间文化艺术,如引导幼儿思考黄梅戏的流传时间是多久?有哪些经典的戏曲曲目?借助让幼儿对黄梅戏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强化渗透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将民间文化艺术渗透到幼儿园教学中,可提升幼儿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及有效性,同时还可为民间文化艺术的长远发展培养传承人。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机渗透民间文化艺术是尤为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学习环境、借助游戏渗透民间文化艺术、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融合民间文化艺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其更好感受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促使民间文化艺术在当今时代得以更好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付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123-124.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明光市明光幼儿园滨河园)

作者:张映霞

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2:

浅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弘扬和发展,即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加以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实践表明,群众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以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点扎根于群众之中。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首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人类精神植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珍品。人类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着。每个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而它蕴涵着深层次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忽略自然生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已经给予了我们严酷的惩罚。同样,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也必须注重文化生态的保护。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历经少代艺人的完善才流传到今天,这是何等不易。它犹如人类的精神象征,即属于本民族,也为全人类所有,传承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对人类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马克思语),荷马史诗千古不朽流传至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数不胜数的民间文化艺术,至今生生不息。一个孩子刚会呀呀学语,父母就会教他学儿歌、哼民谣、背唐诗,所有这些无不标识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力。

其次,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其形式的多样,内容之丰富、体裁之广泛,有许多堪称“绝活儿”,足可令我们引以自豪。但遗憾的是这些“绝活儿”有的已面临失传的危险。因为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教学方式单一,大都是师教徒学的方式,全靠师傅口传心授,并无系统的文字记载,更谈不上教案大纲。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目前许多老艺人已是垂暮之年,加之后继无人,一旦他们离开人世,这些传承几十代甚至上百年的民间“绝活儿”结局令人担忧。我们非常害怕黄河断流,非常害怕生态环境恶化,但人们在不经意间就把很多文化植被破坏了。不管是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造成了。特别是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它特有的脆弱性,就更加经不起断层隔代的“考验”。如果不赶快予以抢救保护,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不仅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永远失去国之魁宝而愧对前人,这种人亡艺绝、曲终人散的结局是我们谁也不愿看到的。

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我们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国粹国宝充实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来,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所认识、所接受、所热爱,并使之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力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的目的。为此,应从以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正确看待民族民间艺术,认真做好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民族文艺。热心扶持民间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活力。

其次,正确处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把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当成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看成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创新的广阔舞台。从而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积极性。

再者,要大力研究和实践民族民间文艺的改革与创新,使民族民间文艺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而实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继承,既保护原汁原味,又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所易于接受推广、普及,让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显示出勃勃生机。

进入八十年代。西宁市、黄南、玉树、果洛及东部农业地区等,以继承弘扬青海的传统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在热贡艺术、酥油花、堆绣、藏戏、平弦戏、皮影、社火等方面打造了一批文化艺术的知名品牌,给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有很大的创新。2006年元月20日平安县三合镇新庄皮影队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及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和林茨、巴顿等城市进行了演出。精彩的演出,征服了当地的市民,对宣传中国、宣传青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力地推动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民族凝聚力的载体,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因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工作,要全民参与进来,特别是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要首当其冲深入下去,真抓实干,才能够见实效。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安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810600)

作者:祁雪民

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3:

原生态民间艺术传承的当下困局及未来走势

摘  要: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现代商业文明严重冲击、颠覆着农耕文明时代遗留下的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在贵州水城县农民画之乡,曾引以为豪的原生态文化陷入资金来源单一、保护技术落后、理性商业思维短缺,代际传递乏人的发展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摆在所有有文化使命感的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重塑先民的智慧,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通过资本化与市场化运作,重塑原生态文化艺术自信自觉,推动农民画稳步发展。

关键词:原生态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水城农民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教改科研项目“地方师院美术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水城农民画为载体研究”(LPSSYjg201817)研究成果。

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种全新的艺术审美观念正在兴起:对原生态艺术的高度推崇与膜拜。相对于当今越来越大众化、媚俗化、过度夸张的当代艺术,原生态艺术更纯朴自然,是对生命更本真的审视与拷问。原生态艺术作品能让人们告别浮华与冲动,回归到生命最原始的宁静平和。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已很难坚守住那份寂寞,回归原生态生活现场进行艺术创作,还原艺术最初始的状态。如何在这场原生态艺术遭遇现代艺术的流变中让原生态艺术生命得以延续、价值得以高扬?像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水城县陡箐乡农民画也面临着瓶颈及严峻挑战:农民画要继续往前发展,但是老一辈创作者已经越来越少,创作队伍后劲严重不足,而且作品的原生态特色渐趋淡化,艺术创新难以突破,产业化道路并不理想……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着当地农民画艺术家们。

一、原生态艺术的内涵

“原生态”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原本的、原始的、未经刻意雕琢的本真生态环境,是从“生态”演变而来,“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黑克儿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他所指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态环境两类”。由此我们知道,原生态艺术倡导的是一种自然、原始的观念,这一观念目前也被广泛地以各种形式流传开来,如2007年著名舞蹈艺术家赵丽萍的大型歌舞剧“云南映像”就是以云南当地土著民族的原生态歌舞为原型创作的,一经推出便引起强烈轰动。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是冠以广西壮族地区原生态山歌之名而打响。还有中央电视台全国声乐大赛在2010年首次将原生态唱法引入比赛,藉此黔东南的侗族大歌才得以流传开来。

农民画就其质朴及未经雕琢、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特征完全符合原生态艺术特点,1984年水城县文化局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挑花、刺绣、蜡染等民间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挖掘出了一种具有水城特色的原生态民间绘画——“水城农民画”。

二、水城農民画原生态民间艺术现代化发展困境

(一) 困境一:农民画正在失去原生性及后继乏人现象

水城县陡箐乡农民画主角以人物为主,配以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及植物、生活器皿等。此外,每张画里都会有动物的形象,如猪、牛、羊、鸡、狗、老鼠等,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现了他们与牲畜融洽相处的和谐场面。当地农民画画师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表现不出具体写实的物象特征,大多以简单、夸张、变形为主,有些甚至有点像儿童画。在色彩运用上则多取自自然界原本的颜色,大红大绿等大量纯色及对比色运用于画面,质朴而艳丽,如在人物服饰的色彩表现上就充分而大胆地表现出了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华美、图案绚丽的特点,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他们还在作品中大胆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样的农民画因为没有超强的写实功底和突出的细节塑造,只有简单、朴实,保留了农民画最本真的原始姿态。形象塑造平面、简洁,但整体构图却饱满圆润,画师们会聪明地在图案整体结构上穿插一些民间本土手工,如刺绣、挑花、剪纸等通用纹样,致使构图更饱满丰富,透射出民间美术强烈的艺术个性。

然而,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居住的环境日趋现代化,村村通公路,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绘画已不再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加之农民画也一直未能给农民带来收益,并且随着年事已高,许多优秀的老一辈农民画画师们放下了画笔,浓郁乡土文化情结的缺失致使新一代继承者们,无法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农民画作品。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及相关部门扶持的长效机制,年轻人们还能静下心来创作农民画吗?农民画创作队伍出现严重的后劲不足甚至后继乏人现象,这是较之其他更令人担忧的状况。

(二)困境二:原生态、地域性与现代化的矛盾

正是其原生性、地域性才使农民画异于现代艺术,在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水城县农民画之乡的陡箐,作为新生力量加入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年轻人,热爱农民画并能像老一辈农民画画师们那样保持其原生性进行绘画创作的人少之又少,农民画的原生性严重丧失。年轻人所受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有的甚至早早离开了家乡,他们不可能再像老一辈人那样去表达情感,画作已完全没有了质朴感及浓郁的乡土味。时代的发展使民间艺术的原生性思维弱化,民间艺术地域性几近消失。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居住的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劳作方式也几乎完全现代化,享受的是现代化生活。绝大部分年轻人已不再耕作于土地,有的已完全从父辈的传统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进入城市生活圈。失去了质朴的原生态生活场景,农民画创作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较之越来越陌生的传统题材,新一代农民画作者更愿意去表现充斥于他们生活的娱乐时尚、都市文明,在创作里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化生活元素,原生性已荡然无存。

(三)困境三:本土人才重视不够,农民画举步维艰

水城农民画的起源地——陡箐乡茨冲村猴儿关组,据保守统计仅有年龄稍长的20余人尚在坚持农民画创作,且数量寥寥,罕见精品。20世纪80年代,水城农民画繁盛时期,画师们创作农民画的积极性非常高,那时交通不便,物质匮乏,资讯闭塞,人们的生活简单充实,劳作之余绘画成了他们最大的消遣。他们用绘画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生产场景、民风民俗等。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作品质朴而独特,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助推下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老一代农民画画师们已经无法创作出更具新意的作品,日新月异的社会文明也取代了更多的旧风旧俗,可以表达的本土元素已经不多。年轻一代更愿意走出去而不是留下来,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剩下只有老屋、老人、小孩的村寨,文化生态链严重断裂。人们对用绘画来改变生活丧失信心,文化部门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地方政府的宣传力度及投入不够等导致当地农民画已逐渐走向停滞不前的困顿状态。

三、走向市场,地域文化

传承中的品牌化、资本化建构

(一)地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要推动水城农民画向前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注重打造农民画地域性传承中的品牌化、资本化,树立本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农民画是一个根植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载体,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文化现象,它不是哪一个地区所独有。因此,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就要大胆融入创新思维,出新品、创品牌,群策群力,集大众所长,以实力说话,寻出路。一方面要“政府搭台,专业唱戏”,政府层面及相关文化职能部门要加强引领与投入,下大力出重拳扶持,为农民画品牌化发展搭好平台,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农民画艺术必将璀璨绽放。据悉,水城农民画作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文化艺术已被列入六盘水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这对农民画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强大的助推。要注重对后备力量的挖掘和培养,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农民画创作骨干队伍,不断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精美画作。同时,在创品牌发展过程中要借力发力,争取一切有利条件宣传自己,如在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上展示作品,为农民画打出影响塑口碑。当前,六盘水正利用凉爽的气候资源全力打造城市旅游名片,塑造全省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文化品牌。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画要走上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将农民画作为全市、全县文化品牌来宣传和推广,极力将水城农民画打造成我省的一张对外宣传名片。

(二)农民画资本化的运作与生计解决紧密结合

艺术品要实现价值的转换必然依赖作品市场化,根植于原生态本土艺术的农民画更是如此。要将这一传统的本土艺术继续向前推进,必须保障农民画传承人的生计生活来源,借助市场的力量将艺术品转换为商业价值。农民画耕织于本土的同时要敢于创新,并紧跟时代發展,创作形式上摆脱传统艺术思维与表现方式的束缚,用“先进”的方法及绘画技法来表现当代的新农民、新农村、新气象。走出大山,以谋其长期繁衍生息的一席之地,这是新一代农民画画师们需要积极响应的生存法则。陡箐乡农民画女画家杨明英创立的蒙多彩民族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一个好开端,利用合作社创作出更有力量的作品参加各种展览展销活动,这样既宣传了自己,又为农民画作品进一步走入市场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农民画一部分是被政府、美术馆等部门收藏,一部分是来自中外游客购买,而本土的消费基本为零。近年来,六盘水市政府及水城县都做了很多努力,如在各大交通要道入口等张贴农民画宣传海报,大街小巷的墙体一律以农民画的形式来表现,在各个旅游景点如海坪彝族风情街、水城古镇、三线博物馆等都有农民画及农民画衍生品的陈列展示。通过推广,农民画正深入大众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品味也在提高,再加上政府对文化产品长效机制的投入,相信农民画市场化的道路必将到来,走上产业化道路,原生态农民画生态链才不会因为生计问题而断裂。

(三)农民画品牌化打造及产业化路径

水城县陡箐乡猴儿关村,地处中国西南边陲,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21世纪初期,该村农民画创作程度曾经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全村的100多户人家中,就有一半以上的人会画农民画。早期比较有影响的如岑天芬、杨明英、罗秀珍等,都是村子上非常优秀的农民画画家,他们的部分农民画作品如《森林》《牧牛》《赶花场上》《斗虎》等屡获大奖并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这些早期的农民画都呈现出了自然、大胆、朴实、率真、坦诚的自由主义风格。后期主要以水城县滥坝镇徐承波、董成为代表,将更多的现代元素及绘画理念融入了农民画创作中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2年,由巴黎市政府、中国贵州六盘水市政府联合主办,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协办的“中国凉都六盘水——水城农民画画展”在巴黎第十三区政府会议中心举行。这次画展水城县共送出农民画精美作品60幅,法国民众被这突如其来的色彩艳丽、画风朴实,甚至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所折服,取得空前成功。这是第一次农民画从本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现代艺术氛围浓郁的法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最为朴实无华的本土文化艺术的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艺术交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只有徐承贵意识到了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徐承贵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自小学习绘画,随着自己的作品屡次获奖并名气大增后,徐承贵带领儿子徐源成立了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据悉,截至2017年,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实现营业额近80万元,并培养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新一批农民画画师,这为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四、结语

纵观水城农民画的发展历程,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始终并存,在困境中努力坚守,在机遇与挑战中迎面赶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努力创新,创品牌、促发展,提高知名度。要使原生态作品变为具有更高文化底蕴与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就要在各方力量的助推下完成农民画市场化,并使其成为大众所接受、雅俗共赏的艺术商品。解决农民画画师们实际的生存生计问题,让艺术的传承能为人们带来实际的收益,农民画才能走出一条持久发展之路。只有在生态环境中形成优势传承人群落,才能持久保护原生态艺术,让传承文化的人热爱并发展文化,方能让水城农民画在传承中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汪龙舞.中国水城农民画[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刘志忠.构建地域文化品牌产业体系——浅谈对发展农民画产业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1(21):117-118.

[3]陈梅.贵州水城农民画艺术特征简析[J].大众文艺,2012(7):215.

[4]杨明军.贵州水城农民画艺术特色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6.

作者简介:陈家燕,六盘水师范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原生态民间艺术、基础色彩理论研究。

作者:陈家燕

上一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论文下一篇:资源水利理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