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能为学校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的动力来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1:

论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的传习途径及方式

【摘 要】 开发民族民间美术课程,培养、引进、外聘民族民间美术师资是高校传习民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途径。在具体的传习方式上,可以建立民族民间美术工作室,开设民族民间美术选修课,利用实习采风时间调查民族民间美术,撰写民族民间美术类毕业论文。

【关键词】 课程;师资;工作室;选修课;调查;毕业论文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高校如何在传习民族民间美术方面有所作为正引起人们思考。结合美术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在此粗略梳理高校传习民族民间美术的途径及方式。

一、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的传习途径

(一)开发民族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目前国家规定每个专业的大致课程走向,同时留给各高校微调课程的空间。因此只要本土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足够丰富,当地的高校就可以因地制宜地把它引入美术课堂。以云南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开设民间剪纸、雕塑课程,玉溪师范学院开设民间陶艺、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公选课,实践证明它们都有很好的效果。其实,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传习民族民间美术的途径,客观上还有许多益处。

首先,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促成高校美术教育多元化发展。中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高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院校之间生源质量也有差别。在生源、经费投入等各方面处于劣势的地方院校如何在社会上找到位置呢?寻找办学特色是其出路之一。而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所以地方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地域特征明显、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大力开发本土民族美术校本课程,这样才能体现美术专业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劣势为优势。

其次,开发民族美术校本课程有助于明确培养目标,造就具有地域特点的美术人才。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由培养目标来决定的,反过来,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顺利达到培养目标的措施保证。我们天天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其实,培养传承人是核心。培养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的任务,各级美术院校(系)尤其地方院校责无旁贷。既然有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开发民族美术校本课程,并使其体系化。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几门民间美术选修课、公选课,但由于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培养具有随意性、缺乏指向性。学生选修这些课程多半出于好奇,他们的学习难免停留在“了解了解民间美术”的层面,这与时下培养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的目标差距甚远。显然,在民间艺人急速递减的当代,需要成规模、上水平的学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和严整的民族民间美术课程体系,使传承人培养落在实处。

在严谨的民间美术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美术院校(系)毕业生将成为具有地域特点的优秀美术传承人。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据近些年的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要么成为各类学校、培训班的美术教师,要么成为自由艺术家,前者可以成为民间美术的传播者,后者则可以成为民间美术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其二是与民间艺人不同,他们不仅是民间美术人才,还是知识分子。从小学到大学,他们在系统的通识教育基础上获得美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与民间艺人相比缺乏丰富的民间文化背景和地方性知识,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感性体验不够。但是他们能够从学理上客观地审视民族美术,清楚地认识民间美术传承的使命,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传习民族民间美术。

(二)编写民族民间美术教材

要在高校传习民族民间美术,有了校本课程就必然要有相应的教材。相关各类民族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已迫在眉睫。在当代,因民间艺人断代、技艺失传的的情况屡见不鲜,抢救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呼吁越来越多。近几十年来,有许多独特的美术种类,已随关键传承人物一起谢世。宝贵的美术资源的灰飞烟灭,让我心痛惋惜,同时,我们不禁反思,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因为民族民间美术历来是采用“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而没有以一种文字的形式存留下来供后人传习。所有我们现在来做这项工作,分门别类地把民族民间美术编写成教材,这不仅是传习民族民间美术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挽救民族民间美术势在必行的伟大工程。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意义非凡。

接下来就是“谁来编写?怎么编写?”的问题。从现实状况看,大部分民间艺人没有编写民族民间美术教材的充足时间和物质保障,也缺乏相关的写作训练,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工作。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是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编写教材本来就是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实地考察民族民间美术,做好田野调查工作,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后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和整理,最后构思编写成教材。这个工作不仅是对“非遗保护”做出的巨大贡献,对教师个人而言也是有诸多好处的,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少不了与同事的紧密合作和交流,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教师逐渐培养探究习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科研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高校美术教师通过参加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还可以在这门课程的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拥有话语权,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编写民间美术教材应该包括两大类,一是民族民间美术技艺类教材,二是民族民间美术史论类教材,二者缺一不可。

民族民间美术技艺类教材的编写相对而言要简单一些,就是把某种民间美术从工具、材料、制作工艺、制作程序等方面如实地、分章分节地作细致介绍。如有美术技艺难点,可以配以插图,还可以制作录像光盘作为辅助教材。

民族民间美术史论类教材编撰的难度就要大得多,毕竟“编撰”和“编写”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它要求编撰者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其知识面要涉及到美术学、民族学、美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它的撰写是不能被省去的,因为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某种技能的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不仅是对某种民间美术技能的表象认识,还要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及其美术发展史,只有这样才能从内而外地继承学习它。就像美术类学生除了学习各类绘画技能,还要学习《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等史论课一样。

(三)培养、引进和外聘民族民间美术师资

民族民间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了,并有了可供传习的教材之后,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师资。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却并不难求。前面说到,参加民间美术教材编写的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是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研究讨论和实践学习的,只要加以培训是能够成为优秀的民间美术师资力量的,这是其一。

其二,任人唯贤。民间艺人中有许多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长时间在此领域的执著坚守,生活已是举步维艰了。对于这部分民间艺人可以作为高校的外聘教师。一则是学校的师资需要,二则是对民间美术传承人的一种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一些民间美术工艺大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高校人才引进,而不必拘泥于学历、文凭和年龄的限制,民间大师在民间,特事特办。高校的民族民间美术传习不能叶公好龙,更不能空谈口号,否则将流于形式。

二、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的传习方式

建立了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体系、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解决了师资,这些传习民族民间美术必要的途径搭建完成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去学?换言之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去传习民族民间美术,就是我们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一)把民族民间美术课纳入学分课程,建立民间美术选修课

把民族民间美术课纳入学分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有了学分制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民族民间美术课。前面提到云南的一些高校开设了民间陶艺、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公选课,全校的学生都可以来选修,非美术专业学生选修的还很多,目前教学效果不错。学分制选修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喜欢就选,不喜欢不强迫,自主学习的方式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随意性较强,更无法做到系统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也停留在了“了解了解”的层面上。

(二)建立民族民间美术工作室,有目的地选修民间美术课

许多美术院校(系)都建立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美术下属各门类专业单独的教学系统,比如国画工作室、油画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工作室、书法工作室等。有的院校是高考报志愿时就对工作室做出选择,有的院校是美术学这一大门类统一招生,入校后经过一到两年的基础学习,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兴趣爱好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无论哪一种形式,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它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潜能优势,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个性教育的目的。因此,可以在美术院校(系)创建民族民间美术工作室,并在课程设置方面,从史论到技能再到实践进行有效的搭配和组合。该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就是民族民间美术师和传播者。这就给对民族民间美术感兴趣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这样的学习对于一个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来说就比较全面、系统了。

现在的学生为了考上大学,大多是在高考前接受过粗浅的学院美术培训,对美术学科只有一个懵懂的认识,民族民间美术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缺乏必要的认识。专业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关注这一领域,预测将来职业与之有关的可能性。如果学生有意于做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就可以鼓励其选择进入民族民间美术工作室,接受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

如果学分制的民族民间美术学习方式,只是一种泛泛而学的话,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就能更好地传习民族民间美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传承人的目标更加精准和专业。

(三)合理利用实习采风传习民族民间美术

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艺术采风机会和一次有专业实习机会,每逢采风,学生到野外走马观花地拍点照片或者做几个写生作业就返校,遇到实习,通常学生会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表格上盖章应付了事,没有合理利用好实习采风的机会,更没有田野调查、收集民间美术资料的意识。教师应该启发对民族民间美术感兴趣并有意于做传承人的学生,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艺术采风和专业实习的两段时间传习民族民间美术。

利用艺术采风开展田野调查。学生选好民间美术调查的地点,然后利用艺术采风的机会开展调查。教师在学生开展调查之前指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和学习调查的方法步骤,帮助他们找准调查地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行动之前就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提醒学生注意在调查中搜集文字、图片、访谈录等资料,以备调查结束后撰写调查报告。经过这的样研习过程,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就建立了一个理性的全面认识。这种传习民间美术的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利用实习机会,找到民间美术大师拜师学艺。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最原生态和最直接有效的,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可以学到最纯正的民间技艺。其间的价值自不必说。

(四)利用撰写毕业论文的契机研习民族民间美术

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多半是空洞议论、东拼西凑、变相抄袭,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找到一个具有研究空间的点,拿着一个被别人说烂掉的话题,自然无法写出新东西的;原因之二是对要写的论题没有深刻理解和感悟,这是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来的。教师帮助学生选一个民间美术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切入点是一举两得的。第一,解决了学生选题难得问题;第二,可以利用撰写毕业论文的契机研习民族民间美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民间美术,让学生去调查研究。由于其生于斯、长于斯,甚至自小就深受家乡民间美术的感染和熏陶,再有意识地去深挖细刨,会搜集到一些宝贵的资料和素材;也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学校区域内的一些民族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实习采风的时机进行实地调研,将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后,做成调查报告。如果田野调查报告写的比较充分,就是一篇不错的毕业论文,而且还可能是一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全方位地了解一种民族民间美术,不失为一种研习民间美术的好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可能为某一民族文化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为“非遗”保护做出一些贡献。

总之,在高校传习民族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而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传习民族民间美术的途径和方式尤为重要。为了不让民族民间美术奇葩枯萎、凋谢,高校教师、学子们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笔者相信,只要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落实到高校教育中,大批的民族民间美术后起力量将不断诞生,他们将和民间艺人一起担负起传承传播民族民间美术的重任。

参考文献:

①刘旭东.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②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雁楸(1973.10—),女,汉族,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美术教学及研究。

作者:杨雁楸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美术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能为学校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的动力来源。品类多样的民间美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泥塑、剪纸和编织等民间技艺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不仅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经典的艺术语汇和多样化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促进民间美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学校必须不断地开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增强对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民间美术;学校教学;传承与创新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多彩的审美设计元素,承载着独特的传统民族艺术内蕴和古老的设计美学价值,为现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为现代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将传统民间美术和现代文化艺术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并运用到现代美术教学中,能够推动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维系。

一、非遗视角下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学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祖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便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先祖们实践经验和精神文明的完美融合。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知识源泉。民间美术遍布全国,因各地民俗风情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风格,如皮影、刺绣、编织、桃符、剪纸画、雕刻和陶俑等,这些集欣赏和装饰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美化环境。[2]

学校教学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促使学生朝着社会大众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目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和封闭的传承方式导致许多传统民间艺术濒临消失。因此,学校应当重视非物质民间美术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努力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民间美术的意识,继续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民间美术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

(一)民间美术在学校教学中传承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民间美术已散布全国,甚至海外,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因发源地和民族风俗的差异,民间美术的收集、整理和传承比较困难,并且许多民间美术尚未被列入国家保护计划。因此,我国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美术正在慢慢消失,其个别类别已濒临灭绝,它们的生存令人担忧。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开始崇尚西方文学,并逐渐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的态度,缺乏民族自豪感。所以学校应更加重视对青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正在慢慢消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加强教育,增强学生民间美术保护意识。[3]

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比较封闭,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民间美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许多年轻人不愿加入这个行业。结果,一旦老一代艺人逝去,掌握这些民间技艺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而这些民间美术将随着老一代艺人的逝世而慢慢消失。因此,学校要将民间美术汇入课程教学,实现民间美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民间美术在学校教学中的传承策略

民间美术是对原始文化和艺术符号的继承,包含很多设计元素,是一切美术形式发展的源泉,直接体现了民间手艺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彰显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非遗视角下的民间美术融入现代美术教学已成必然趋势。学校将异彩缤纷的民间美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更有效地继承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1.开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利用一些生硬的图片和文字进行展示,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美术教学质量不高。融入非物质民间美术的教学则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极强的实操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地学习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学校要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或组织创意美术比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凝聚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宝贵教育资源,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4]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剪纸艺术、实操剪纸、学习民俗风情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民间艺术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剪纸艺术的特色,進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2.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

如今,民间美术与现代文化艺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和渗透。现代艺术作品中的设计元素对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民间艺人可以结合现代艺术理论来研究民间美术设计,分析民族设计元素,在传承传统民间美术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艺术,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设计之路。从学校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注意增强民间美术课程的创新性,结合实际情况,让美术课程充满趣味性和创造力,指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设计元素和民族特色,并结合现代艺术理论知识进行整理、融合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泥塑的相关知识。

泥塑艺术是一种古老而有趣的民间美术。泥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鉴赏能力。[5]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现代艺术,如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光头强、海绵宝宝、大頭儿子等,为学生创造出集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传统的泥塑艺术和现代艺术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总之,民间美术在现代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训练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美感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3.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

传统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融入民间美术的学校课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因此,学校制定以民间美术为题材的教学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声音、工艺品、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工具,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民间美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感受和体会其蕴藏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例如,美术教师将神妙奇特的编织艺术带进课堂。

编织艺术是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工艺术。美术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精妙的民间编织工艺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美术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中重要的助推者。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编织手工艺,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感受民间美术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学校深入开展探究民间美术作品文化内涵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剪纸、泥塑、编织中的美术设计元素及其艺术内涵,养成严谨和创新的艺术态度,并能合理、巧妙地运用民间美术的各种设计元素。 [6]

三、民间美术的传承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民间美术不仅丰富了现代教学的内容、方式,同时也让民间美术弥足珍贵的美学精神得到传承。此外,民间美术的传承也给未来学校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民间美术的创作素材大多来自自然世界,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之美和谐共生的精神产物,也是社会追求和谐发展的具体表现。民间艺人把最真挚纯朴的情感寄于作品中,赋予其生动的灵魂和含义,如梅花代表高洁、橘子代表吉祥、苹果代表平安、葡萄代表丰收、柠檬象征失败与失望等。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时能够清晰地感悟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作品中体验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7]所以,我国现代教育应该继续走向“质朴、积极”的发展道路。

其次,民间美术在创作中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如小儿骑在龙背上垂钓、仙桃中孕育着婴儿,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民间艺术家们超凡的想象力,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民间美术的融入给学校课程教学带来了精彩绝伦且独具魅力的教学素材,将民间创作者的原创精神与美术审美注入学校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生动有趣的民间美术元素,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

最后,民间美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并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传承与超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艺术体系。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术课程要重视研究和发展我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传播民间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要有效地融入民间美术资源,优化学校美术教育,促进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普及,培养青年一代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发现、感悟和创造民间美术之美,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爱凤.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闻美术分类[J].青春岁月,2016(4):84.

[2]孙贺.浅谈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活力,2013(4):61.

[3]陈晓璐.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研究——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8):65.

[4]沈苹.民间美术进课堂非遗传承放光彩[J].教育家,2019(18):47.

[5]张景程.中国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农家参谋,2020(17):194.

[6]杨洋.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评《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8(3):97.

[7]于肖飞.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8(1):204.

作者简介:智英斌(1984-),男,汉族,山西晋中人,研究生,副教授,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书画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作者:智英斌

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3:

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课程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纵观我国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民间美术长久以来均未曾获取相应关注与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使得民间美术资源存在被大量搁置与损耗的情况。而伴同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落实和进一步深化,并与本次新课改衔接,促使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怎样加入建构课程文化变为了美术课程整改最核心的研究课题之一。

关键词:民间美术;课程改革;课程文化

如何让逐渐没落的民间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一方面我们要保护民间美术艺术的优秀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培育出欣赏理解民间美术人民群众。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民间美术才能得到良好的滋养。因此,如何让学校美术教育培育出这样的人才是现阶段美术课程改革所需重点研究克服的。

一、民间美术资源在教育中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美术资源博大精深,且深入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微之处发现民间美术存在的痕迹。民间美术可以展现出不同时代区域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示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民间美术作为我国艺术成就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然而民间美术却长期游离在我国法定课程之外,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宣传。无数民间美术资源因为没有受到重视而逐步淡出民众的视野,最终走向灭亡的不归路。纵观我国教育课程文化的发展,自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统筹制定了全部的教材及课程。为了追求教育领域的平等公正,国家统一制定课程,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就忽略了地区差异性和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盲目的一把抓并不能带来教育的公平,反而违背了因材施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美术课程一直以来未受到重视,而正统的美术教材在经过种种筛选和过滤之后,主流美术文化、精英美术文化和西方美术文化长期占据中小学美术教材的半壁江山。但是令人惋惜的是,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中产生的民间美术由于其淳朴平实而被忽略,逐步沦为“边缘文化”和“弱势群体文化”。由于民间美术未能受到重视和宣传,普通民众一度觉得民间美术是乡野粗俗之流,难登大雅之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改革,国家开始注意到地区的差异。地方特色逐渐深入到课程之中,教材也逐渐适应了地区的发展需求。就美术教材而言,民间美术出现在教材之中,但是长期以来学校重视学生在绘画技巧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忽视了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到了21世纪,我国教育部根据文化发展的需求进行了新的改革,学校和教师在教材的编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举措为民间美术走进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带来曙光,为传播民间美术文化提供了契机。

二、开发民间美术资源进入课程的基础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开发美术课程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短时间,国家美术课程未能宣传弘扬民间美术资源,使得本就边缘弱势的民间美术更为风雨飘摇。一直以来,美术课在中小学教育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众多的美术门类在有限的教材编制中更是被压缩到了极限。民间美术作为美术艺术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在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十分微弱。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新修订过的教材大纲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广东省一直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言,而它的美术教材发展进程仍是十分缓慢。直至1996年,广东省的少数地区编写并出版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材,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每个地区都拥有属于本土的民间美术教材仍未实现。

转眼到了2001年,义务教育提出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一线教师和学校有权利编写教材。但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广大中小学重视升学率,开发学校课程往往只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评比和检查。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之下,政府政策对学校决策和执行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开发民间美术资源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前期的开发政策,制定出相应的扶持规定和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监督保护政策,配合学校进行课程开发,这样才能让教育政策落实到实处。

(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社会各界人士和校内领导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民间美术课程的研发。课程资源取材于当地,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才能高效地收集到丰富的本土民间美术资源。没有热爱家乡,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关心当地教育,民间美术课程无法顺利圆满开展。大部分学校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对本土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持漠视或反对的姿态,部分人认为学习这些对考试成绩没有作用的课程就是浪费时间。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通过演讲、展览等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开发民间美术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举措不仅能宣传民间美术文化,还能推动民间美术资源的传承和创新。

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一直以来,开展此类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对考试评分没有任何帮助。一个学生语数外差肯定会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而美术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影响对学生的综合判断。因此,开展民间美术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好的社会舆论,更甚者会对开展课程的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和学校对美术课程的漠视未能给我国美術教育发展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使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一直发育不良。

(三)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壮大

我国美术教育所面临的现状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师队伍的空缺。在大中城市,美术基础教育能够正常开展,教师队伍也趋于饱和,教师的师资水平也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地的中小学缺少专业的美术老师,美术学习用品和美术教学资料器材都极度缺乏,当地学校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农村中小学无法提供良好的教学书籍的教学器具,那么可以就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开展美术教学课程,这样一来,不仅仅解决了当地教学器材不全的困境,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间美术文化,让他们领略到民间美术之美,从而让当地民间美术文化得到良好的继承和发扬。

现阶段,我国美术人才的培养注重美术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绘画、设计和工艺这三个方面,各大高校大多没有建立专门民间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在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去独立开发民间美术课程是存在极大难度的。而没有经过当地民间美术熏陶的外地老师,对当地美术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在情感和认知方面无法与本土民间美术产生共鸣。为了培养能够教授民间美术的老师,在教师培训课程中,要将民间美术的学习纳入必修课程之中,而且要适应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改革进程。通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

要想使民间美术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教师队伍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各地区各阶层应该互通有无,加强民间美术文化的交流和传递,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让民间美术走进课堂,走进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扭转过去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偏见和误解。

三、民间美术课程文化的构建

为何要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利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民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有目的地让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具有当地特色。构建良好的民间美术课程会对主流的美术课程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动荡,如何将民间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教学相融合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话题。美术分为多种流派,民间美术作为其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底蕴。民间美术以其特殊的本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能够毫无距离地领略它的美,感悟它所散发出来的文艺气息。学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播和教授民间美术的宝贵文化,保护好民间美术文化多样性的责任。这一举措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本土的文化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度,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学习民间美术,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

在我国的教育中,开展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文化一方面是课程本身所传达出的直观知识表现,另一方面它作为文化载体反映出来人民群众的文化。文化是课程所承载的内容,课程是文化表达的直观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两者没有主次之分。课程这一词汇出现在唐宋时期,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曾屡次谈到课程,典型的句子包括“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虽然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清楚地领悟到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传统的课程意思十分局限,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对教学方面的要求未有涉猎,而这一概念在如今看来更加符合“学程”一说。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以及进程和安排。课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教授的全部教学内容的总和,狭义的课程仅指单一的某门学科。课程文化是指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视课程内部的文化底蕴,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需要了解领悟内部蕴含的社会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理想、目标和方向。课程文化是指不迎合当今潮流,发掘内部文化底蕴,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控制,而真正成为影响社会的科学。

开发民间美术资构建课程文化研究,意味着美术教育将扎根底层,它不再是主流制度限制下的刻板工具,而是使得民间美术文化传统得到良好继承和发扬的良方。本土民间美术课程来源于民间美术文化,在开发民间美术进入教学活动时,我们所需关注的不仅仅是开发现有的资源,还要用开放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当民间美术成为课程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让它的开发和实施具有生命力和联动性。我们要恢复本土民间美术的自主性,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本土民间美术。美术教育不为追求高分评比,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审美、实践的能力,在天马行空的美术世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纵观构建民间美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如何让其步入正轨仍需付出极大地努力。以学校为首开发民间美术课程以及将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编写入教材在我国都还处于萌芽生长阶段,开发民间美术文化进入课程文化仍有漫长而崎岖的道路要走。我们要透过现象追求事物的本真面貌,了解民间美术与课程文化之间丝丝缕缕的聯系,明确未来发展的道路,这样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和课程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和更新。

参考文献:

[1]翟浩澎.黑龙江民间美术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美术大观,2016,(06):82-83.

[2]兰诗瑶.浅谈新媒体艺术在传统艺术中的独特表现[J].艺术品鉴,2016,(05).

[3]孙卉.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参花,2017,(08).

作者单位:

西安文理学院

作者:陈晓璐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