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古筝这一乐器属于华夏民族音乐中的一种,数千年来与其他乐器共存,其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千百年来,古人并没有将筝乐作为独立的体系记载和研究,而且由于现存史料和文献较为零乱,须要从大量史料文献中搜寻、辨别和剥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秦地民间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地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1:

议秦州唢呐演出类型

摘要:秦州唢呐作为民间主要的“鼓吹乐”形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唢呐演奏形式多样,经常用于婚庆演出、丧葬演出、祭祀演出、节日庆典演出等场合。唢呐演出是构成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力推动了天水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关键词:秦州唢呐 艺术团 演奏特征 形式 演出

秦州唢呐艺术,是流传于天水市秦州区域内以汉族为主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明、清以来秦州唢呐成为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中常用的乐器之一,历代相承,尤以清代同治、光绪时期为盛,群众基础比较雄厚,流传范围也甚为广泛,常用于民间祭祀、集会、丰收节庆或婚丧礼仪中。

秦州唢呐以秦州平南镇(邢家山)唢呐艺术团、汪川镇唢呐艺术团等为代表。秦州平南镇唢呐艺术团由三十五人组成,团长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天安担任,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传承人进行培训,组织传习所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为秦州唢呐传承人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发展鼓励传承人弘扬民间艺术。

秦州汪川镇唢呐艺术团由十一人组成,频繁地出现在祭祀、丧葬、节庆、婚庆礼仪等场合中,能演奏多种曲牌和曲调,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生产生活。

一、分布环境

秦州唢呐艺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以平南镇为基地,向白家河上游的娘娘坝镇、李子园、大门乡、汪川镇,西汉水上游的秦岭乡、天水镇、牡丹乡、杨家寺乡,河上游的关子镇、太京镇、借口镇等周边乡镇辐射,西南路大片农村最为流行。2010年平南镇被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评为唢呐文化艺术之乡。

二、演奏形式

秦州唢呐艺术团主要由大小唢呐和伴奏乐器组成。伴奏乐器有鼓板、小钗、大锣、蒲剧板胡、二胡、云锣、鼓、钹、铰子、梆子、笙、管、笛、镲等乐器。表演形式分为传统与当代两个类型,传统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当代表演形式则相对丰富多样。传统表演形式主要是齐奏和二人组合演奏,很少出现“一吹”(即单人演奏)形式。齐奏一般是在民间迎送客人、祭祀现场时,采用队列行进式进行的表演,有几十个人同时演奏同一首曲子,场面热烈,气势恢宏,音色高亢、明亮,旋律抑扬顿挫,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二人组合演奏是二人唢呐齐奏和“一吹一打”(一人吹唢呐,一人打镲)演奏。当代表演形式不但有乐器演奏,还加入了说、唱、跳、舞等形式,甚至还加入魔术和杂耍等杂技表演。

三、演出类型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秦州唢呐演出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其文化意义上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的,因此,民间音乐团体的演出是构成文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秦州唢呐艺术团主要在乡镇婚庆、丧葬、祭祀、节日庆典等场合或活动时进行演出,演奏乐曲分为红、白乐曲和祭祀乐曲,也有不少民间小调。婚庆乐曲为红曲,曲调欢快、吉祥、和谐、流畅,悦耳动听;丧葬白事的音调低沉、哀婉、忧愁、悲伤,如泣如诉;祭祀活动的乐曲庄重、肃穆,具有神圣感。

(一)婚庆演出

秦州唢呐艺术班婚庆演出一般在主家举行婚庆的院落、大门口等场合,由二到四人组成,有唢呐、鼓、镲、笙等乐器演奏,演出时间一般是结婚前一天到喜宴结束。农村把结婚称红干事(有的地方叫过干事),红干事正日子的前一天晚上,唢呐客一般要吹长调,到了正事日,一般吹短调。反接亲、入洞房、迎客、送客活动鼓乐都要吹奏较短曲调,随机应变,增加喜庆欢快气氛。正日子这天帮办人员较多,但分工较为明确,执事者各执其事,分工有总管、点照、执席、迎客、跑川、厨役、上酒、掌盘(端菜)、陪客等。迎客者一般要站立在住家大门,如主家住四合院,要在院子大门口外,挂一大锣,凡见有客前来恭喜,即敲击大锣一声,设在席口的唢呐鼓乐班子,便立即奏起迎客曲,直至客人在正堂将香案前行礼叩拜完毕方可止乐。客人从门口行进至正庭主房香案前行礼鞠躬叩首时,唢呐要不停地吹奏,然后撘礼金款、赠纪念礼品等活动时才可停顿,客人坐席上菜时,要吹奏欢快的乐曲,增加喜悦气氛。每上一道大菜时,厨房里的主厨师要喊一声长令,鼓乐随之而起,此时只听见厨师唱到:上嗯—喔—吁—噢—哎—呃!便见执盘人从厨房走出来,将一盘盘菜肴恭送席上,上菜过程鼓乐一直吹奏不止。

(二)丧葬演出

丧葬,称白干事,白干事礼仪庄重肃穆、繁复冗杂,是唢呐客最忙的时节。演出团队由二到四人组成,演出场合设在亡人灵堂所在院落,演出时间是亡人形成到入墓。主家请到唢呐客之后,鼓乐客先举行接主家先人演奏礼乐,在亡人灵堂外搭建乐稝,吹鼓乐对主家祭奠行礼的全过程都要吹奏哀乐,如坐灵牌位、摆献饭、接纸、敛棺、成服、起丧、送葬,直至亡灵人土都要吹奏哀乐。期间如行待客宴席,还要吹奏迎客、坐席(吃饭)等一系列待客礼展出演奏曲。灵棚里男女孝子及其亲友守灵上香敬拜,暮出接纸时哭声一片,唢呐也要随之伴奏哀乐。送丧时男孝子头顶香盘,手拄孝子棍,宾客来监孝子跪迎前后,退至灵堂草铺守孝。唢呐客对这种活动中的每个祭奠环节都要选择不同的乐曲演奏,很繁琐的反复进行。可以说白干事演出中,唢呐客甚至没有停歇的间隙时间,是很辛苦的差事,相对地要增加一些酬金。

(三)祭祀演出

祭祀演出分为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等传统节日祭祀活动,和乡镇庙会、佛寺、道观等地方神庙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祭祀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唢呐客一般应主人的特殊要求被邀请到特定地点进行演出,酬劳双方约定。

乡镇庙会、佛寺、道观等祭祀神庙祭祀活动,一年四季都有,秦州唢呐艺术团参加其中的演出,演出报酬一般由主办方出资。佛教、道场各有自己的乐曲和演奏方式,有的地方也请唢呐客到场演出。每逢重大纪念活动,邀请一两架鼓乐手助兴演出,加入民族乐器笛子或云锣等乐器,可使祭祀场面热闹,庄重且曲调悠扬动听,使民族民间乐器齐声献艺、相得益彰。如果说唢呐是儒家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佛、釋、道三家的乐器上有分有合,各有特色。民间乐器唢呐与佛道乐器上的联合与统一,使其音乐更具鲜明的地方文化内涵。

(四)节日庆典演出

在节日庆典的演出也是秦州唢呐艺术团的主要演出工作之一,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节、中元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出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祭祀伏羲文化的重大节日庆典演出。节日庆典演出需要强大的阵容,全体演员都须表演,以烘托气氛、打造声势,演出所需服装、道具、酬劳一般由政府部门协调发放,春节文化活动或义务演出。

四、结语

秦州唢呐作为民间主要的“鼓吹乐”形式之一,常年活跃在天水市秦州区城乡的红白干事、宗教、祭祀、节日活动场合中。秦州唢呐曲之所以广泛流传和保持至今,一方面有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宗教文化思想在民间的根深蒂固分不开;另一方面,唢呐在民同演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进入现代生活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民间演奏形式依然在民间保持着固有的民间特色,并在乡间僻壤的婚丧嫁娶中十分流行,且又使人们喜闻乐见。

研究秦州唢呐演奏特征及艺术团演出状况,能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天水地区民间音乐的学术氛围景象,积极影响着天水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利.探析唢呐的演奏风格及流派[J].黄河之声,2010,(05).

[2]胡海泉,曹建国.唢呐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李品荣.唢呐吹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作者:赵兴元

秦地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2:

汉魏之前诗歌影响下的筝乐发展

【摘要】古筝这一乐器属于华夏民族音乐中的一种,数千年来与其他乐器共存,其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千百年来,古人并没有将筝乐作为独立的体系记载和研究,而且由于现存史料和文献较为零乱,须要从大量史料文献中搜寻、辨别和剥离。本文对于筝乐的起源、汉魏时期的筝乐发展做了一些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古代筝乐发展;起源说;传说;瑟;艺术发展;诗词;歌赋

一、筝乐起源说

关于筝乐起源的说法,大约有下面的一些。

古筝的起源,一般说法是筝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颂瑟(也称为颂琴),与秦地区的民间筝有一定关系。两种乐器相结合在汉代,直到东汉末期筝乐走向成熟。在这一论证中,我们一方面以史料记载文献为论据,另一方面把握一个基本的观念:作为乐器的“筝”,它的基本属性是“移柱应律”。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一些社会背景因素对于古筝音乐发展的影响。虽然当时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文化风尚都带给古筝艺术发展以影响。比如,汉代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使筝乐被神圣化。唐代开元盛世,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使筝乐广泛普及,充分显示其雅俗共赏的文化特性。元代在蒙古族人民的统治管理下,蒙古族的统治阶层赋予了特定乐曲以政治意义,从而在古筝艺术发展中留下了特殊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一)“争瑟为筝”说

这种说法是关于瑟的传说,它起初由五十弦变成二十五弦的一个传说。据说黄帝让仙女素娥弹奏一种五十弦的瑟。黄帝觉得五十弦瑟弹奏出来的音色很悲凉,不让她弹下去,但是禁止不住,于是就将瑟这种乐器一分为二,破成二十五弦。这一说法来自一部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文献记载《世本》。而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引用了这一说法:“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悲,帝禁不止,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在今天看来,这些说法都不具科学性。但这些神话传说也为历史的考证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这些也代表了我国前人对于古筝这种乐器的探究和思考。首先,它被联系到华夏民族先祖黄帝,说明了古人对筝的热爱和崇敬;其次,用“争”“筝”谐音,说明筝这一名称的来历,这种思维也是一种探索。最重要的是,它也反映出当时筝与瑟的相似度很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才有了“筝来源于瑟”的模糊意识;最后,“破瑟为筝”说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认识——由繁趋简、由拙趋巧。

上面种种说法,其实都不是筝关于起源的确凿说法。但是它们代表了数千年来人们对筝的起源的关注和研究过程。这些说法有一定的背景和因由,对我们认识筝起源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认识古筝的音乐源头,我们的认识应当基于两个理念和出发点:一是首先要把握住这种乐器的形制——发音机制,确认它是否为筝;二是构成这种器乐的两个基本方面——乐器和音乐,然后再进一步认定我国筝乐艺术的基本面貌。

(二)“颂瑟即筝”

古人曰:“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所以,“颂瑟即筝”是古人早已得出的结论,之后为好多学家研究者所普遍引用。颂瑟是瑟的一种。瑟与琴一样,也是古老的拨弦乐器,传说瑟是伏羲所造,记载见于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夔曰:夏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

夔是大舜时期的乐官。所记是虞瞬时期的雅乐,在咏唱颂歌时敲击鸣球搏拊琴瑟。颂瑟一作“颂琴”。琴虽然也是弦乐器,但是无柱的。所以,“移柱应律”的“颂琴”与七弦琴的“琴”无关。根据这些记载可知,瑟是用于礼乐的雅乐器,以弦数多少分为多种,用于不同场合。礼乐中有雅、颂之分。雅乐用于朝廷的宴会,颂乐用于祭祀郊庙。礼乐中的琴、瑟,称“雅琴颂琴、雅瑟颂瑟”,“颂瑟”之名因此而来。据此可以了解到,瑟是当时各个地方共用的樂器,并非只是来自于某一个国家地区,各国对于瑟的制作形制不同,都是运用这种乐器演奏属于自己地域风格的音乐。

据此这么多的证据,我们应该可以得出并承认雅乐器的“瑟”是筝器的源头。

(三)秦民间筝与秦声

传说最早出现“筝”字的文献资料是李斯《谏逐客书》所指的秦地民间筝乐。并且很巧合的是,秦地民间筝也具备“移柱应律”的特征。但我们认为,作为乐器秦地民间筝并不是后世筝的源头,只能说,一定程度上秦地民间筝乐对后世筝乐的艺术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西汉桓宽《盐轶论》中有这么一段话:

古者,土鼓凷枹击木拊石以尽其欢及其后,卿大夫有管磬,士有琴瑟。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击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

以上的文献资料都反映出秦地民间音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说的是包括弹筝在内的秦地民间音乐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民间音乐类型;另一方面,它们“以尽其欢”表明,这种音乐艺术收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欢迎。

(四)汉魏六朝筝乐形成——瑟与筝结合

汉魏六朝筝乐初步形成,在乐器方面,是使用瑟,也就是颂瑟;就其音乐艺术而言,既有雅乐成分,也有秦地民间音乐的成分。

在乐器形制上,继承了十三弦瑟,颂瑟用于郊庙祭祀等重大典礼,地位有所提高,最为尊贵。由于它的音乐表现功能超过了其他大瑟而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欢迎,结合当时那种思想活跃的社会氛围,儒释道三家并存,音乐家们争先用完善的律制提高其音乐水平,这些因素导致了筝乐艺术的向前发展。

而颂瑟与民间的筝乐并不是完全在民间顺其自然地交流融合,而是有重要的文化乃至政治力量的推动,即是乐府。汉武帝时期,外设乐府署专门管理俗乐,宫廷乐队由各种乐器乐师组成,受到统一管理,筝与瑟都是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大力采集民间歌曲,然后文人和乐师来整理和加工,还有很多高水平的文人参与创造,并在宫廷和文人宴集场合歌唱演出,这样的体制推动了筝与瑟的交流融合。

颂瑟从瑟中分离出来,在艺术性、普及性、通俗性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优势长处,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进入民间经过融合后归入了一种新的乐器类型——筝。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类的劳动,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创造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筝乐文化艺术。

二、汉魏六朝筝乐的成熟与鼎盛

秦汉时期全国统一,文化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文化筝乐艺术直到东汉末期臻于成熟融合,从东汉末到魏晋六朝约四百余年,筝乐繁荣昌盛呈现高潮。

判断一件乐器是否成熟,一是看它的器形、发音机制和功能是否基本完整;二是看其音乐素质和风格特点是否已经形成;三是看是否具有较多的文化积淀;四是看它是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从《筝赋》看汉魏六朝筝乐的成熟与鼎盛

汉朝大赋曾盛极一时,成为当时汉盛世标志性的文学体裁;六朝又出现小赋,其中都有《筝赋》,作者都是当时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这些《筝赋》对筝乐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用诗词歌赋来歌颂与赞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筝赋》的作者用新儒学思想去解说筝的形体,采用“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对筝进行的乐器形制进行精美的考量,选择最好的工匠制作筝身,高、低、长、短合乎规范,筝身端正平直,并且精心设计雕刻,典雅而美丽。

(二)乐府与清商乐中的筝乐

出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将管雅乐的太常和管俗乐的乐府分开,而对乐府格外重视。乐府以大量人力物力,搜集地方民歌,由文人和乐师整理加工制作歌曲,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使用筝乐艺术,使既有高雅文化陶冶,又有民间音乐滋养,筝乐愈趋成熟,并形成雅俗共赏的品格。

(三)社会各阶层的筝家与筝家

一些贵族文人和官员成为弹筝名家,最能说明筝的社会地位。如:

曹丕(187-226),三国时人,曹操之子,后来成为了魏文帝。《古今乐录》有一段转载王僧虔《技录》的话:“《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遗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制此辞,自抚筝和歌。歌者曰:贵官弹筝。贵官即魏文也。”

在一次宴会上曹丕让歌者唱这首歌,自己弹筝为歌者伴奏,表达对父亲的哀思和追怀,筝乐伴随这段感人的故事流传到后世。

游楚,三国时魏人,曾由吏至官宰守,喜好音乐。《三国志·魏书》说他:“为人慷慨……不学问而性好遨游音乐。乃蓄歌者、琵琶、筝、萧,每行来将以自随。”

游楚在诸多乐器中以弹筝最为擅长。所以直到唐代,人们还将他与蒙恬并提,可见他的影响。诗人李峤《咏筝》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蒙恬芳轨设,游楚妙弹开。清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这一时期,官府音乐机构和贵族家庭有许多音乐艺人,他们以奏乐为职业,以善筝名者更是甚多,可以看出筝乐在这一时期的广泛流传。

三、结语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向前進行发展与继承的,它们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筝乐艺术发展与诗词也不例外。筝乐这时的发展已经稍显成熟,也为之后的唐代盛世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菁.古筝艺术中的诗词底蕴探索[J].决策探索(下),2009(5).

[2]张婷.探讨现阶段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承[J].黄河之声,2009(12).

[3]张吟.古筝重奏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探讨[J].大众文艺, 2019(16).

[4]程冉,廖西琳.论古筝技法创作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筝曲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7(22).

[5]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1).

[6]赵纯.诗·情·意·韵—浅析几首与诗词相关的古筝作品[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6.

作者简介:阴明娟(1981—),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筝器乐演奏与教学;王圳(1993—),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

作者:阴明娟 王圳

秦地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篇3:

潮汕文化主题餐饮空间研究

摘 要:潮阳地区的文化底蕴积累深厚,民间的文化艺术也是源远流长,不仅内容多姿多彩,也具有显著的特色,如潮阳的英歌舞、笛套古乐和剪纸远近闻名,被国家誉为潮阳的民间艺术“三瑰宝”。文章结合潮阳民族文化和潮汕饮食文化进行餐厅空间设计,研究其元素具体运用原则,使其能在日后设计中得以实践。

关键词:餐饮空间;潮汕文化;民间艺术

主题餐厅最先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主题餐厅这个餐饮空间新概念,是源于餐饮空间具有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让前来就餐的人们既可以品味到美味的食物,又能体验到该餐厅的空间设计所营造的某种文化气氛。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餐饮的要求也从吃饱逐渐转变为关注饮食的卫生、营养健康和文化消费等层面上来。现在许多餐厅已经开始向注重餐饮空间自身的独特性、舒适性的方向发展,餐饮空间越来越注重人们精神上的体验和享受。同时,消费文化的转变,也成为了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题餐厅就在这种环境中诞生了。

主题餐厅的出现迎合了现代人们对于餐饮的日常变化的生活需求,主题餐厅以个性化、舒适化、特色化的设计特点,服务着来此消费的广大消费群体,为人们提供一个消费的理由。所以,主题餐厅的餐饮空间设计,在如今出现是有一定的缘由的。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主题餐厅是基于广大消费者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本文分析如何利用潮汕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和餐饮空间相结合组成的主题餐厅,了解文化与餐饮空间组合所产生的影响。

一、主题餐厅的文化缺失

随着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文化改变,对于人们而言,“吃”的概念不再是一项单纯的填饱肚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逐渐转变成一种新的消费文化,主题餐厅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而主题餐厅随着在现在的市场上的流行,也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市场上的主题餐厅因盲目求异而导致主题选择不当。现在很多的主题餐厅在餐厅的主题选择上是没有目的性地追求个性和独特的差异,对市场的了解和调查不够清楚、完善,没有客观地对待市场需要。

主题餐厅的主题表达不够明确,缺乏文化内涵。主题餐厅应该合理使用各种文化来突出主题,实现主题餐厅本身所要进行表达的、所要传递的文化价值,但市场上的某些主题餐厅,除了营造一定的环境气氛外,不仅主题表达不明确,也没能展现给广大消费者一定的文化理念。

主题餐厅的主题文化塑造能力不够。主题文化是主题餐厅深层面想表达的一种内涵,需要主题餐厅的经营者、管理者和设计师对主题餐厅的文化内涵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了解。

二、主题餐厅的文化原则

在主题餐厅的装饰格调、主题设计中,主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能充分表达该空间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是指在设计创作中,通过对餐厅的室内空间中造型的设计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这个主题的思想就是餐厅设计空间的主要灵魂。每一个成功的主题餐饮空间,都必须具备符合该餐饮空间思想的鲜明主题,并且,主题餐厅所选用题材、选择的相关元素符号等的塑造、餐饮空间本身的合理布局規划、结构的合理准确组合、想要充分表达的设计语言等,都应与主题餐厅的主题有所对应,要与主题相符合。

面对当今社会主题餐厅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师们应勤于查找文献,收罗、整理和钻研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还要进行实地的调研,了解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认识当地人们的生活特点。对于主题餐厅的餐饮空间的设计主题,设计师、经营者和管理者自身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位,明确表达该餐厅设计空间的主体思想,还要调查其他同类型的主题餐厅所出现的不同问题,对其进行相关的改进,从而进行分析和相关的总结,综合运用当地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等知识。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如何将文化元素引导进餐厅设计之中。

三、潮阳民间艺术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运用

(一)潮阳文化内涵

潮阳文化由古南粤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三大文化谱系交融而成。潮阳是潮汕文化的腹地,潮阳文化在潮汕文化中体现出了兼容并蓄的特点。自百越归秦以来,潮阳地区的文化经中原文化浸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面向大海,又让潮阳地区的人们自古富有进取、开放的海洋精神。潮阳地区的人们善于继承厚重的传统文化,并在当代鲜活地诠释和发挥,其民间多彩的民俗同样具有活力,而且与潮阳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潮阳这个千年古县,潮阳英歌舞、笛套古乐、潮阳剪纸都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人们称之为潮阳“三瑰宝”。潮阳地区更是在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潮汕的饮食文明据史料记录可追溯到汉唐,其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得以发展。潮汕饮食文明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三大流派之一,以独特的格调自成一体。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潮汕饮食文化在不断吸取其他饮食文化的烹饪技术上形成自身的特点,其中代表——潮汕小食,也是潮汕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潮阳民间艺术文化的运用

1.潮阳笛套古乐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运用

潮阳笛套乐器的发展源远流长,笛套古乐源起于南宋宫廷音乐,经过了将近八百多年的发展,是潮阳“三瑰宝”的重要组成之一,被誉为是盛开在岭南地区永不凋零之花。潮阳笛套乐器的演奏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笛套古乐和笛套锣鼓。潮汕主题餐厅的室内设计可以利用笛套乐器的外形,提取笛套乐器的元素,塑造成室内空间里的灯饰,对空间进行装饰。在提取笛套乐器元素的过程中,主要提取笛套乐器中的笛子,利用笛子的外形进行环境装饰。这样的造型,可以用于墙面装饰,也是可以用于软装,比如形成一盏盏精美的灯饰作品,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平面图案的形式出现,如墙绘、屏风隔断的装饰纹样等,与潮汕主题餐厅的室内空间相融合。

特别需要强调的,潮汕主题餐厅的空间中,公共大厅等开敞的空间,可以设置舞台等特殊空间,其可以为笛套古乐提供一个进行笛套古乐表演的室内空间。笛套古乐从曲式构造到旋律,都保留着华夏宫廷古乐的古风韵,这个舞台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使得消费者在品尝潮汕当地的饮食文化时,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欣赏这有着将近八百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笛套古乐。

餐饮空间设计是将空间与笛套古乐文化相结合,尝试使两者合理融合,使消费者在合理使用空间时,还能了解潮汕当地的笛套古乐传统文化。这样不光满足了装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餐饮空间的功能,使得餐饮与娱乐直接结合,甚至可以形成一种在非餐饮时间吸引客源的经营手法。

2.潮阳英歌舞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运用

潮阳地区的英歌舞,也是潮阳地区文化艺术的“三瑰宝”之一,融舞蹈、武术、队列和戏剧为一体的英歌舞气势澎湃,令人叹为观止。英歌舞源于明代,并且本身带有典型的中原地区的文化色彩。潮阳地区的英歌舞是民间的广场舞蹈和傩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还结合了北方地区的秧歌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英歌舞,这一舞蹈也成为了潮阳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潮汕主题餐厅的空间设计中,设计舞台也可以为潮阳英歌舞服务,通过英歌舞的表演使人们了解、认识、喜爱这种在潮阳民间传承了许久的民间舞蹈艺术,结合之前所谈及的音乐,完全可以打造一种独有的音乐餐饮或者歌舞餐厅。同时,在餐厅的设计中,除了舞台之外,界面元素又有了更多的选择,舞作为一种韵律,本身就可以与空间所形成的韵律相结合,而一个舞动的空间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横平竖直的空间的一种突破和革新。其设计手法完全可以结合当代设计有机设计的方式,如扎哈的室内空间中充斥的各种异型元素,从墙面到天花,布置了各种家具等软装。

3.潮阳剪纸艺术与餐饮空间相结合的运用

相对于潮汕传统文化中的笛套古乐和英歌舞,潮阳剪纸是人们在生活中接触相对较少的文化,潮阳剪纸其实在潮阳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原人民南迁带来并与潮阳民俗相结合形成的潮阳剪纸艺术,被列为国家十三类剪纸之一,潮阳地区的剪纸艺术发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装饰性强,具有精美、巧妙、雅致、富有情趣的艺术特点。潮阳剪纸的特点在于潮汕民间艺人吸取了潮剧故事的精华,利用剪纸艺术手法对其戏曲故事进行剪纸创作。有些剪纸作品则是服务于潮汕当地的民俗文化而进行创作。在潮汕民间地区,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多姿多彩,每逢过年过节,潮阳人民都需要以剪纸为装饰。这些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潮阳剪纸艺术最为形象生动的载体,也造就了潮阳民间剪纸的蓬勃发展。

潮汕主题餐厅中,整体的室内空间设计对于潮阳剪纸艺术元素的运用,要考虑到空间里的门、窗上的雕花图案进行融合装饰,这是最为合理的方式,因为传统的剪纸往往就出现在这里。而需要进行创新的是,将一部分潮阳剪纸作品以装饰品等方式进行点缀,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于灯具、灯具产生的光影、餐桌上的摆件,甚至一些天花吊顶的装饰等。这样就使得潮阳剪纸作品与整体空间进行融合,让消费群众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进行对这些民间艺术品的欣赏。

4.潮汕古建筑“三座落”格局在餐饮空间中的运用

潮汕地区建筑“三座落”,被潮汕地区的人们俗称为“三厅亘”,是潮汕地区“四点金”建筑的纵向增大型。潮汕主题餐厅如果是多层的,整体的空间设计就可以参考潮汕地区“三座落”的整体布局规划而设计。整体的空间设计,可以参考“三座落”的规格,进行合理的布局,如安排各个包间布置,对其包间进行合理的空间利用,也可以对大厅进行规划利用,使得大厅的整体空间最大程度地布局。这样既利用了潮汕古建筑“三座落”的元素,又使其与整个餐饮空间进行了合理的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运用方式,特别适合潮汕地区的老建筑改造。潮汕地区的经济相较于中国的大城市,并不是太发达,因而改造旧建筑而非拆后重建应当是较合理的规划方式。其中,对潮汕古建筑传统格局的保留和运用恰恰是老建筑改造的核心。一般而言,旧建筑的改造都会保留其原有布局,以保留原有布局但重新赋予功能性的方式进行。这一点,可以参照由建筑事务所MAD改造的胡同泡泡32号。其是对位于北京前门东区的一座清末四合院进行的修复、改造——在恢复四合院原有三进格局的基础上再行创造,创造性地加入了三个不同形态、犹如天外来物的“泡泡”。

5.潮汕民间艺术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中的综合運用

潮汕主题餐厅以剪纸、笛套音乐、英歌舞为主要设计元素,通过剪纸的型、英歌舞的舞姿、笛套古音的音韵三者结合,形成一个融入“三瑰宝”的设计空间。餐厅空间布局结合潮汕当地古建筑“三座落”的特点。在潮汕主题餐厅中,人们不仅可以享受精神文化,也可品尝到潮汕地区特色的美食文化。在潮汕主题餐厅,美食文化会结合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根据每种美食在不同时间食用的习惯,提供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形成一个美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给客人们更直观的感受,让在潮汕主题餐厅体验的客人们更能了解当地的美食特点。潮汕主题餐厅是一个让当地百姓回味、让游客了解潮汕文化的理想空间。

6.传统文化与餐饮空间相结合的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各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明的传承,在中国这个由多个民族组合成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当地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内容丰富多彩。在这个优秀文化百花齐放的世界,我们更应注重、爱护、保护我们生活中各种多姿多彩的文化传承。

研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餐饮空间与我们生活中传承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为了利用餐饮空间的氛围,使文化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用潮汕当地的饮食文化等传统优秀文化,结合餐饮空间进行设计,既可以得到一个舒适的餐饮空间,也可以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与中式的意境美相结合,如以潮阳剪纸元素为窗的装饰花纹,潮剧脸谱与剪纸结合组成装饰元素,使用笛套乐器做成灯饰,利用舞台展现笛套古乐、潮剧、英歌舞等传统的优秀文化,这些都是传统优秀文化与餐饮空间进行最大程度融合的方式,同时用潮汕当地的饮食文化抓住广大消费者的胃,让人们充分了解、认识潮汕当地的优秀文化传承。这种由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出来的设计元素,可以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其他设计给予一定的借鉴。

四、结语

主题餐厅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设计类型,是经营者通过一个主题向人们表达一种思想的方式,是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求。而潮阳这个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间文化的一个代表,也与潮阳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潮阳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一个主题餐厅的思想主题,既是想让人们了解潮阳民间艺术文化,也是想通过这种形式为民间艺术文化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思路。最为关键的是,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潮汕地区设立潮汕饮食文化相关的餐饮空间,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来此消费的人们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在具体的设计手法方面,主题餐厅的设计应当以潮阳民间艺术文化和潮汕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变化入手,提取潮阳民间艺术文化和潮汕饮食文化的组成元素,并着重研究和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在餐饮空间中运用。而按照各种元素的运用归类,潮汕主题餐厅的空间设计中可运用的主要元素包括剪纸、笛套古乐、英歌舞,潮阳“三瑰宝”在具体的餐饮空间设计中都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碧.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2]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华侨大学,2014.

[3]董君.餐饮空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

[4]理想·宅.小型餐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5]《宴遇空间:餐饮专辑》编写委员会.宴遇空间:餐饮专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建筑分社,2015.

[6]徐佳兆.中式餐厅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7]张秀红.基于体验的主题餐厅产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

[8]赵雯.中式主题餐厅中的陈设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2).

[9]吴晓靚,郭莽园.潮汕工艺寻踪[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10]陈志民,翁木顺.潮阳剪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覃庆贵 李灿标

上一篇: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亲子健身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