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3

陈南新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0名,来自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及其各成员学校。工作室致力于“知情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广,坚持开展语文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知情语文”注重语文知识系统的自主建构、语文思维的外显表达和感恩情怀的倾诉抒发,努力探究语文学习的本真规律,建立科学的语文学习体系,改进并完善语文学习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微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弊端,是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只重视方法的研究,忽视了策略的研究。为此,笔者认为,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够忽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是从课堂教学活动总体上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是进一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系统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整体,“操作”“调控”“元认知”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三个更小的系统。

“操作”系统,包括内部操作和外部操作,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系统整体中直接与教学内容发生联系、对教学材料进行加工的部分,其主要成分是解决“怎么样教学”的问题,是一个由观念、知识、能力、技术和程序构成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层面、多序列的操作活动系统。从内部操作看,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其中的思维,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从思维活动有无创造性上看,包括常规思维和创新思维。从教学能力的这个层面上看,则包括读、写、听、说的教学活动。读,包括认读、理解、鉴赏、运用,包括默读、朗读、精读、略读、速读等。写,包括审题、构思、列提纲、行文、修改,包括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听,包括辨音、审义、听记、听评、综合、把握语义中心等。说,包括言语定向、语音运用、驾驭说话内容、调节语调、运用体态语言等。

“调控”系统,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的系统,是调控教学行为的内部意向系统。这个系统包括:①在教学任务之前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与情感状态;②分析教学情境,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和制定教学计划;③在具体教学活动期间,监控教学过程,维持或修改教学行为;④教学结束后,总结性地评价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调控”实质上是对影响教学的因素进行调控的意向活动过程。实现调控的三个基本环节是:①获得系统内部和周围环境的信息;②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处理,做出判断、决策作为指令;③按指令实施“向”“度”“序”“势”等方面的控制,使系统的活动更有成效。

“元认知”系统,是有效策略结构中最活跃的系统,是有效策略系统整体结构的核心,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系统结构中的动力系统。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个人认知活动的认知。认知的对象是客观知识;元认知的对象是个体自身的认知活动系统,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借助元认知,人对认知活动或教学活动的调控才成为可能。元认知在教学策略系统整体中作用主要是三点: 其一,使执教者意识、体验到教学情境中的变量及其之间的动态关系。例如: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学能力水平、已掌握的知识程度、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风格;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执教时间、所在的教学场所、所使用的教学材料的特点、教学效果的测验类型等等。这些是执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现实基础,是策略性地选择和调控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基本条件。其二,使执教者意识和体验到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方法与教学变量的关系;意识和体验必须根据教学变量的关系与变化,自觉地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教学方法;知道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使用范围与使用条件,并选择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有效教学的成功,并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三,使执教者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激活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教学的效果,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教学的重要手段。

由“操作”“调控”“元认知”构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系统整体有如下特点:

第一,“目的性”和“自觉性”。“目的性”是说:任何教学策略总是有目的的,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受目的指引、规范、限制。执教者在使用策略之前,要观念地形成策略性活动的对象和结果。“自觉性”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系统整体的自动控制性。“元认知”部分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调控,表现在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控认知活动进程,维持或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策略的使用并非总是处在意识的水平上,当形成了使用策略的习惯,就成了下意识地使用,从而导致了使用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自觉性。

第二,广泛适用性和灵活性。教学策略是在元认知参与下,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手段,不固着于某种特别的内容。使用某种策略的时候,可以广泛而经常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中,使用在多种教学上。它与内容是相对分离的,随时可以根据教学形势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

第三,外显性和内隐性统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中的“操作”,其内部操作活动是外部操作转化(内化)而来的,外部操作是内部意向活动的现实结果,内部活动是外部操作的前提条件。使用教学策略中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操作活动,可以直接观察到执教者在使用某种或某些外部操作并做的适当调控。这是有效策略外显性特点。教学调控和元认知意识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脑中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支配和调节着外部操作。我们观察不到执教者是否在进行教学策略的构建活动,只有通过教学过程的变化来判断活动的存在,因此它又有内隐性特点。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系统,要统筹兼顾,协调“操作”“调控”“元认知”之间的关系和系统与整体之间关系,发挥各个方面相协调的重要作用。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进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必须把握这一精髓和关键。

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学习系统科学理论。所谓“系统”,不是别的,而是由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前所述,实践已经证明,将系统科学理论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考虑问题,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事物的整体性;②事物的综合性;③事物状态的最优化。所谓“事物的整体性”,是把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由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整体的性质;所谓“事物的综合性”,是不仅了解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部分或要素构成的一个集合或综合体的性质;所谓“事物状态的最优化”,是获得事物状态的多种运行方案,并从许多供选择的运行状态方案中,选择出一种优秀方案,以便使系统运行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效果。系统科学更新了人的思维模式:一是在思维对象上,更新了传统的实物中心论而转向系统中心论;二是在思维方法运作上,更新了传统的单线因果机械决定论而转向现代系统决定论;三是在思维程序上,更新了传统的建立在机械还原论基础上的那种“分析——综合”程序,转向 “整——分——合”的系统综合程序;四是从思维主体方面,更新机械论关于认识的那个简单的“刺激——反应”公式,转向现代认识论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强调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其次要领会有效策略的一些重要思想。例如学习建构主义和主体间性理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体心理建构的重要性、个体建构方式的独特性(个体自主性)、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和情意性”,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还认为,解构与建构是学习的基本特征,包含了认知结构的“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因为“建构”总要有一个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的过程重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说,在解构之前,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一切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理论——所谓“主体间性”又叫“交互主体性”,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意味着主体间的权利的平等、尊重、互善和多元的价值依存,实现的是对等的生存法则。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寻求“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与“你”的关系,对话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从不同的视角上思考和观察问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而重要是为了“智”,为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再次要具有正确的教学、教师和教学法观念。观念形态的思想,在教学中具有心理定势、思维定向的作用;具有先进观念是现代人最聪明的特征。例如教学的观念:“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活动,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体现者,是教学活动的重心所在。教学的目标,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要具有正确的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这也是运用课堂教学有效策略需要的重要内容。学习,是学习者心理的自我组织过程,是自我认知结构的充实和完整的过程,有体验性、实践性、交互性的特点,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人类的学习史上,不少名家都从各自研究的角度给“学习”下了定义,形成了观念,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人脑对外部刺激的信息加工”,是“行为的改变”,是“塑造行为”,是“观念的组合,是外部事物唤起原有经验的过程”。这些“学习”的定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学有效策略要求将其合理部分用于教学实践,以形成我们应该具有的全面的、自主创新的、终生学习的观念。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破解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寻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感受文字的乐趣,陶冶自身情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单连金 东营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257097)

作者:单连金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2:

彰显语文的知识与情怀

陈南新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10名,来自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及其各成员学校。

工作室致力于“知情语文”教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推广,坚持开展语文教育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知情语文”注重语文知识系统的自主建构、语文思维的外显表达和感恩情怀的倾诉抒发,努力探究语文学习的本真规律,建立科学的语文学习体系,改进并完善语文学习方式。知情语文以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努力打造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教学团队,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工作室成员通过对话互动、案例研究、资源共享、网络交流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拓展教学边界,不断向完美的语文教学境界进发。

做知识丰富、思维缜密、心怀感恩、樂于表达的语文人,向着内外兼修的目标不懈努力。

——领衔人寄语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回忆性散文教什么

摘 要: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体式,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关注到课程标准、学情以及单个文本体式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学情;体式

散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基本的文本体式,其教学内容的确定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那么,在众多的散文篇目中,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散文体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即该如何确定这类散文的教学内容,或者说忽视了这类特殊的散文体式的特点,把回忆性散文当作一般的散文去教了。可想而知,必然就失去了这类特殊散文体式的其內在教学价值。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教师面对一篇回忆性散文,该如何确定其教学内容呢?

1 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导纲领,其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即所有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具有如下阐释: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这段话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能看出,阅读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石。那么,回忆性散文在小学教材中出现的篇目并不是很多,教师在执教此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读《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中的精神领悟透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时才不会剑走偏锋。

那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内容呢?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认识到,首先要还原回忆性散文这类文体,不能脱离阅读教学这一大类。阅读教学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鉴赏作品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故言之,回忆性散文首先也必须先把它当作一般的阅读教学去教,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2 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陈隆升博士在其博士论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中》,关于学情,他提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这三个概念也就涵盖了教师如何把握“学情”的整个过程。即教师要在教学之前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课后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关注到学情。

那么,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学情去确定教学内容呢?下面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为例,作一阐释。

《桂花雨》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对学情的把握至关重要。作为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方法,而且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们,在执教这课时,与其逐字逐句繁琐分析,不如把如何引导孩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来的更合适。也就是说,教师要去教学生不会的,而不是去教学生已会的。即“教什么”、“怎么教”要依据“学什么”、“该怎样学”。教师只有具备这种思想,才不会脱离学情,才能把握好学情,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程的生成资源,合理而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3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所谓的“文本体式”不仅指散文这一类的文本体式,还指回忆性散文这一小类的文本体式,更是包括某个特定文本的体式。以《桂花雨》为例,这篇文章首先是属于散文这一大类的文本体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依据散文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孩子学习,把培养孩子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作为重点。其次,还要关注到回忆性散文这小类的文体上,回忆性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阅读此类文体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只是针对这一小类文体而言的,是不同于散文这一大类文体的。最后,在众多的回忆性散文中,把握住某一篇的文本特性至关重要。像《桂花雨》这篇文章中,因为其作者独特,作者生活环境独特,从而早就她的文章独特。那么,教师在执教时,就必须关注到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了,不同的文章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真谛。

4 根据编者意图确定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者,在选择某一篇文章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时,必然是有所依据的。既然编者选择某篇文章并不是随性而选之,把这篇文章放在哪个位置也不是随意而放之。那么,教师在执教某篇文章时,就有必要研究和揣摩编者的意图了。以《桂花雨》为例,这篇文章出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第三单元,而且是作为第三单元最后一篇文章出现的。纵观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桂花雨》作为本单元的压轴之作,其地位不言而喻。那我们就要思考了,为何在描写自然风光这一单元把《桂花雨》编入其中?其实,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在散文中,即便是写景散文中,都有这样一个共性,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在描绘任何一处景物时,必然是包含着感情的,《桂花雨》这课也不例外。相信这也是编者把它放在如此重要位置的原因。

2 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确定教学内容

作者琦君,本名潘希真,是台湾现代女作家。而这位女作家的家乡确是在浙江。作为江南女子,温婉的性格,细腻的情感,都体现在了这篇回忆性散文中。除此之外,文章当中的出现的母亲角色,通过研究发现,琦君的母亲是一位温柔善良,却又具有很强的隐忍力的一个典型的传统妇女形象,她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之后,仍然坚强的生活,这也是最能触动琦君的地方吧。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一定要关注到作者的生平,一定要根据她的生平和经历,以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去探寻作者的语言风格。只有教者读懂了,才能引导学生去读懂文本,才能领略不同作家的语言风采。

总之,对于回忆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要依据课程标准、学情之外,还要照顾到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更要关注到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作者、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J].2009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5)

[3]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作者:鉴燕婷

上一篇:新闻传播控制策略分析论文下一篇:农业稻作生态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