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4-04-21

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精选6篇)

篇1: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郭初阳是当代中国语文教坛上的明星,他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教学才能。郭老师对于语文课堂的理解具有革命性,他的教育理念新颖却富有争议,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向学术权威发起挑战,这是郭初阳老师十分重要的学术品质。

一、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语文名师们不仅对于教材文本有着相当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以一种出人意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找到最有效的“入口”和最便捷的“路径”。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得到更快的成长。

(一)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

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体现教学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能够更好的诠释教学内在规律,对于语文教学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也可以反映最前沿的教学理论。

例如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目中有人”。于老师强调要深思熟虑地抚摸年轻人的心灵。他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悠久文化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语文教学的硬性任务。于永正老师一直尝试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和享受语文联系起来。

(二)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指导性

名师不是自封的,而是各学科领域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公认的郭初阳老师,凭借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学习郭初阳老师的教学思想对广大语文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前中国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更新教学理念和转变教学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揭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特点,他们代表了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给广大普通教师提供有效地借鉴和参考,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目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具体该如何操作,普通教师没有什么经验。学习了语文名师于漪关于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思想,就能够指导年轻教师正确设定教学目标。第一,于漪老师要求重视概括、分析和综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漪老师认为,概括是对教材规律性的认识,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第二,于漪老师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疑、解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领悟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的禁锢学生自由的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在“思”中思,从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第三,于漪老师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1]

2.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语文新课程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国家对于中学的师资教育以及培训提出了更深入、更广泛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教育和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中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更不用说将青年语文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成能够独挡一面的教师。这时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语文名师成为大家学习、模仿的对象。由这些语文名师真实的教学故事撰写而成的教学案例能够给普通教师提供有效地借鉴和参考,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例如特级教师张祖庆认为,一节精彩而又成功的语文课其实是朴实的。[2]成功的语文课背后,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教师能够构建和创设出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活动,让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地。普通教学如果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

二、郭初阳的教学思想

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具有创新性。在文本解读上,郭老师认为 文本的意义不仅只是“原意”,读者不是简单地“接收”文本,而是参与着文本意义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他主张要采用一课一式的方法来进行。在作文训练中,郭初阳要求学生必须把说实话作为写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一)对于课文的解读要有新意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参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资料,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成为老师理解课文的主要来源,这确实十分方便,但问题也非常突出,没有自己的思考,体会不出教参所说的课文思想以外的含义,这样长期的教学,老师的思维不仅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对于一篇中心思想早有定论、字数不多的课文,很多教师也只是简单处理,几乎不会向课文提问,这样长期的教学,不仅会使教师和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消磨掉我们最后的一丝怀疑精神。郭初阳老师并不按照教参的解释去应付语文教学,而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教参中所谓的“正确”答案。对于课文解读的新意,郭老师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抽丝剥茧般的进行课文分析,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具有新意的课文理解。

例如在《珍珠鸟》一课中,一般我们认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花鸟虫鱼的恬淡情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解释一直被教师当作教授这篇课文时的正确理解,然而郭老师却从中看出了对生命自由的限制,鸟笼成了枷锁,扼杀了鸟儿的自由。课文中有一个细节“鸟儿站在主人的肩上”,以往教师对于这处的描写,一般会看成是鸟儿不惧怕人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写照。而郭老师认为,鸟儿依附主人,失去了自由反而觉得安全,这折射了当前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力但觉得很安全的畸形现象。知识分子本该自由的写作,但现在却依附于权力,失去了知识者应有的自由,但他们反而觉得在权力的保护下十分安全,“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以来未曾突破的‘屈原人格’。”[3]

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从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角度观察,我们看出了保持一个童心、敢于说真话的重要性;从皇帝的角度入手,我们发现了一个自欺欺人、昏庸无道的帝王;从群臣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了一群失去独立人格、丑态百出的乌合之众。这些都是理解这篇课文的线索和思路,笔者认为以上任何一种思路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郭初阳老师在这篇课文中,利用“打假”这样一个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哪些人是虚假的人、哪些话是假话,从而揭示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这是一种创新。

再比如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课文中,教参中的解读是将烈日暴雨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当作是祥子悲惨生活的折射,但在郭初阳老师的课上,我们发现了有价值的理解。课堂上,郭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的命运有什么样作用,同学们畅所欲言,而整篇课文上完之后,郭老师向同学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祥子又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无论自然环境如何变化、祥子如何挣扎,都不能改变他自己生命的惨淡结局,这是早就已经被注定的。郭老师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去解答自然环境对于人物命运的作用,但结果却发现其实根本毫无关系,这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这样有新意的课文理解,会比按照教参或者死板的上课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祥子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更会通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语文课而逐渐喜欢上语文,也会让学生的学习重新回到罗素所说的“单纯的乐趣之上”。

(二)提高教学效果要一课一式

每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如果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不一样的上课类型。目前中国大陆中学教学基本采用讲授法,原因是教师一方面可以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是这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授课的客观条件。但讲授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课堂教学呆板、单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影响。在郭初阳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每篇课文的上课方式和手段都有所不同,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班级授课的优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项链》一课中,郭老师用灰姑娘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进行对比,从而十分清晰地分析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能力。

灰姑娘 玛蒂尔德

相同点:个人特质:美丽、孤弱

家庭生活:感到不幸、痛苦

外力帮助:仙女魔法变出礼服 佛来思节夫人借与项链

不像样的马车:变回南瓜和老鼠拉晚儿的破马车

丢失贵重物品:晶莹透明水晶鞋 钻石项链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项链”与灰姑娘的故事在细节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却截然不同,郭老师认为,虚荣浮夸的讽刺只是莫泊桑故作掩耳的姿态罢了,独立对抗命运的女性这才是他暗行的盗铃之实。

再以《雷雨》为例,郭老师让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章节分组有角色的演出“雷雨”。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学生选择哪一章节,都必须对《雷雨》全文有一定了解,不然无法知晓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整部戏剧中的来龙去脉。在分组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故事情节,更要揣摩人物的内心,在与同学的表演中,还要体会对方人物的语言、性格等特点。对于戏剧、小说这类体裁的课文,利用这种形式的演出,在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外,还能够有助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在《沉重的时刻》课文学习中,郭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连读了四遍,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特点。这是很短的一首诗,它充满了一种悖论,诗歌很短,但是内涵很深、很复杂,一言半语说不清楚,老师和学生解决的问题很复杂。郭老师就是先让他们读,再让他们背,觉得学生背好了以后,提出自己的问题,相互讨论,最后把最好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这种让同学自己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的做法很独特,一般我们教师只会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答案,而郭老师这种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问题的做法,笔者认为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同学们有归属感。这堂课是你们在读,你们在思考,你们才是这堂课上真正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种思想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一致,都认为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孩子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第二,让同学们有成就感。在学生上黑板写下问题的时候,是同学肯定自我能力的时候,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多见的,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进行分析讨论,是对学生思考的肯定,这样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沉重的时刻》这堂课中寻找的最关键问题就是:“我是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明的,但是不容易解答。郭老师把它作为进入这堂课的起步,然后学生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答案。有一个学生答得非常漂亮“三位一体”,就是谁、我、作者是一样的。这个学生说出了“三位一体”,另一个学生马上想到既然你认为是统一,我就认为是对立。我们说:“学生一思考,课堂就会震撼。”[4]

我们发现这堂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激发的。当对“我是谁、谁是谁”讨论得比较充分的时候,郭老师让学生又思考了四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哭、笑、走、死?”“沉重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为何其他失去都是在世上,而只有一句话是在夜里?”“关于无缘无故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又是从黑板上确定的,也就是说“黑板写问题”是贯穿了整堂课,这也说明了是学生决定了整堂课的走向。

(三)培养说实话的青少年

无论是上哪一篇课文,让学生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感受,说出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说假话、套话,不为追求教参上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将语文课打造成说实话的平台,让同学们进一步热爱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目前在青少年中,表面上喜欢语文课,事实上讨厌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真正从心里喜欢语文课,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责任。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又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时间的转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慢慢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气氛,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悖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

例如,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作文中,都会出现父母双亡、兄妹失散等博取同情考分的考生,这种专门为了分数而写作的考生就说了假话,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早之前我们就提出过“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目标。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批改中,对真实的写作一定要持肯定的态度,即使词汇、语言有不足之处。

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代中国的语文名师,他的教学思想是先进的,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特立独行的舞者,是语文界的叛逆者。郭老师有着非常完整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会对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学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会给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师一定的启发。

注释:

[1]王玲丽.于漪语文教学思想新论[J].阅读与欣赏,2010,(5).[2]刘清华.解读新课标下的语文[J].教学.青年教师,2007,(7).[3]蔡朝阳.郭初阳:他为语文课堂重新立法[J].教师博览,2008,(4).[4]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J].深度语文,2009,(3).[5]郭初阳.草根教育回归教育本质[J].聚焦,2009,(7).[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参考文献:

[1]郭初阳.拒绝谎言不再扮傻[J].阅读教学,2007,(4).[2]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J].课堂,2003,(12).[3]卢红霞.镜与境[J].江苏教育研究,2011,(3)

[4]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J].深度语文,2009,(3)

[5]郭初阳.草根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J].聚焦,2009,(7).[6]郭初阳.什么叫写作兼谈中学作文[J].教学,2008,(5).[7]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J].教师之友,2005,(3).[8]郭初阳.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9]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J].课堂,2003,(12).[10]石伶俐.做一个勇敢的前行者[J].教师书屋,2007,(19).(王洁玉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530001)

篇2: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课程基本情况:郭初阳老师的授课方式在最近几年引起了教学界的轩然大波,对于他的典型教案《项链》的评价,则是众说纷纭。他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地引入了“人物论、主题辩、原型溯源”三大板块,其教学目的也与以前的老套授课方式不同。通过比较法、多重研究法、文学批评方法三大手段分析课文,在坐听课的学生们反响不一,但总体感觉则是极受欢迎。本文将试论这篇课文的此类授课法的利弊或是值得认可与怀疑之处,提出纯属个人的看法。

二、教学流程分析:首先罗列出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设想,大致分成三部分,分别是“人物论”,将单一作品置放于作家创作的整体背景之下,引入莫泊桑本人的创作谈、18世纪的妇女观,作为越时代的新鲜刺激,激发学生对于主人公玛蒂尔德“变”之意义的探讨,思考文学作为人学的恒古意义;“主题辩”,将学生主张的小说主题(第一时间所得)与名家的经典论断一起呈现,在多元、平等的语境里,实现众声喧哗,形成交叉共识;“原型溯源”,将《项链》故事叠影于“灰姑娘”模式,将情节中的相似与不同作比较,在更深的层面上再次回归到人物与主题。对于人无论,本人认为由将学生引自妇女观向思考文学的恒久意义,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该时期的妇女观要结合该时期的时代背景,而单从法国来看整个世纪的观点未免过于勉强。对于主题辩,通过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与名家对话,是一大创新,但很容易造成分歧过多占用大量时间,消耗在主题分析之上。对于原型溯源,郭老师引出的对比篇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大学生专有的外国文学课都未必面面俱到,这具有深度。就教学过程本体论而言是较为合理,但就教学的学情观来说,则难度较大,偏向于知识面较丰富的学生群体。故而造成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问题,而且其中还提出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对于时间的掌控还需改进,对于授课方式则存在质疑。

三、理论评析:郭初阳老师的经典授课教案《项链》,一经推出就颇受争议,有的说其博学多识,有的说其不合学情。至于前人如何评价暂且置于一边,本人从其教案及进程的步骤细则中逐一简要分析。就其教学设想而言,郭老师自言:《项链》作为一篇从不落选的长青教材文章,其情节、人物、题旨、空白、伏笔、草蛇灰线„.在从不间断地开掘与几无止境的冶炼下,似无剩义。①所以他调整教材审读的视角及文本细度法,转向了“人物论,主题辩,原型溯源”的三大板块创新。这一创新思维是极佳的。他抓住了,作为一篇高一课文,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不久,其思维的定式还未转变,高中与初中的模式思维是不同的这一特点,正如乌申思基在他的《初级阶段教学的课程》中说“长时间地进行一个方面的智力活动的能力,是任何一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可是这种能力只能一点点的逐渐发展起来”②所以“在学习的开初阶段,您的课越是多种多样,您要求儿童进行的活动越是多种多样,您所取得的成绩就越大”③。郭老师的创新型课程的预设,的确是突破了传统惯性授课的套式,故而就其整体的上课效果是出于积极活跃的气氛中的。

关于郭老师的教学目的,具体分为三大类:其一是比较两个玛蒂尔德,体味人物形象不同的面相、丰富的内心;其二通过不同的主题抉择、探索,懂得小说解读的多重性;其三通过对《项链》的个案分析,初步了解“原型批评”的基本方法。他对于达到教学目的的把握主要通过“引导问答”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点恰好运

用了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教师很难预期一定的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过程将会出现什么变化”,从而“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④对于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想从学生心理,得知其所想所感之时,郭老师就通过循循善诱法,来获取上课积极主动的效果。由浅入深,如课程开始即问“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情节都围绕什么来展开?”即“项链”。继而通过段落的分层,用四个单音节字总结概括四层大意。那么在如此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表现就定向围绕“项链”展开进行。这一预设积极地将学生所感所想紧密与课文中心连在一起。

教学目的中的“比较法、解读法、原型法”,都是以往教学中所不敢尝试的,故而我不得不对学生的阅读量和经验产生怀疑与担心。如若问题布置下去,学生无反应或者沉默,则对于课堂进程的影响极大,节奏亦会被打乱。如酒比较法来说,《项链》与《灰姑娘》的对比应该说是本课最出人意料的出彩之笔,也是学生、听课老师及评委最预想不到的环节,而且也确实非常有价值,问题也确实该由老师来提出,因为凭借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恐怕很难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个问题的提出充分显示了郭老师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⑤但是在课程进行到后面,提到《项链》是一部悲伤小说,从而引出了另外的几部西方悲剧小说《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等,作对比,以得出故事模式的承接性。但这几部的列举则对于学生来说,其知识的储备不得不达到一定的水平,不适于学生对于类比运用能力的掌握。

在郭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我个人认为是其“图文并茂”的方式。科技的手段早已引入课堂教学,但是如何合理运用则是众多老师所忽视的,这一方式的引用,会对学生的认知及情感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演示图画和按图叙述是教员接近学生的最好手段”“除了向他们演示图画和为他们讲解图画之外,您无法无法迅速拆除隔离成年人和儿童、尤其是隔离教师和学生的那堵墙”。⑥郭老师在引导部分,展示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四幅图,分别由学生归纳为“借,丢,还,假”,这一图片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也在培养其发掘人物细微神态动作之变。同样在随后,玛蒂尔德在“借与还”的过程中的两幅人物肖像对比,更能使学生在辨别图片差异的同时,产生怜悯之感。郭老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多,但却恰到好处,很好地掌握了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以课文文本为主,参考辅助为辅的特点,进行统筹授课。最后就郭老师的上课风格来说,他很好地运用其所学知识,同时展现其良好修养的一面,体现在课堂中则是其机智多变,风趣幽默,极受大家的喜爱。本人数了一下课堂实录中的“笑声”次数,多达十八次,从课文解读图片,到高潮的人物分析对比,最后学生关于女性小说的讨论,处处都能由教师的“口误”引发课堂的活泼气氛,调节课堂氛围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所很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驾驭文字的魅力,完全的展示出自己的幽默感,引导学生进入“他”的世界中,从而完美地合作完成一堂教学课程,学生与老师都会乐在其中,并会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

四、改进意见:整堂课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似乎压力大了点,知识量也过多。如若换我来上,则进行课堂五步走。第一步,学生个体阅读、感受、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堂的中心任务还是要由学生来扮演,郭老师的课多为预设引导,让学生的自我提问则偏少。第二步,在不借助专家观点和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感受、问题展开讨论,问题可以由筛选出来的同学问题和教师问题共同

组织,这样则会使学生积极地去自主思考。第三步,单就学生能力而言,在遇到难题时,应展现学术界对文本的看法,对于看法,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会造成依靠资料的思考习惯。第四步,在学生就自己感受、思考和问题的呈现,材料进行探讨后要求学生综合地整理和评述。这样就同时起到了锻炼学生提炼和综合的能力。第五步,课下总结和拓展,在这一步中则体现了学生探索能力的强弱,以及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问题。

对于语文的教学设计,用一句话来概括极为恰当,那就是:“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我们借这个引子,可以更深地走进作家作品,走进文学史,走进人类精神空间,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⑦

参考资料:

①《言说抵抗沉默》 郭初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3页

②《乌申斯基教育论文选》 郑问樾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365页 ③同上,第366页

④《教学与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皮连生主编 2002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61页

⑤《言说抵抗沉默》 郭初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第41页

篇3: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1 有教无类说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悔焉。这是孔子对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最好的概括, 也是他创办平民教育的重要方针。孔子坚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打破当时学在官府的风气, 开办私学, 广收弟子。有教无类的“类”谓之“种类”, 意思是不论你是贫、贱、贵、富、智、愚, 也不管你的国籍、阶级、身份地位, 只要你愿意, 都可以来学习。孔子认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对当时平民的教育与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2 因材施教说

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有一次,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有想法就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对他说:“你还是先咨询父兄的意见再去做吧。”不一会儿, 学生冉有问他:“有想法就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对他说:“有想法就去做吧。”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典型案例。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和优缺点的不同, 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为后人所充分继承并发展。

3 师道论

《学记》首次将“师”和“道”并提, 而韩愈的“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却最为著名。可见, 论师道, 儒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孔子认为为人师表, 学识渊博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也是教师为人师的前提。《论语》曰:“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里就强调了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即对师者的基本任务的概括。教师必须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 向学生传授知识, 解答疑问。当然,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爱自己的学生, 爱自己的职业, 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为后世教师立了榜样。

4 学以致用说

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这就是学不以致用的例子。“力行”是学以致用思想的重要部分。“力行”要求我们将学会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也就是让实际检验我们的真知。儒家主张“爱人”, 学习的目的也是“爱人”, “力行”就是“爱人”。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儒家关于学以致用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 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也有着重大的积极影响。

5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一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末期, 贵族垄断教育, 进而垄断选才的权利。优秀的人不一定能当官, 当官的人不一定优秀。直到奴隶制瓦解, 封建社会的到来, 一些进步思想家们 (包括孔子) 开始改变这种风气。“学而优则仕”由此出现。“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打破了当时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成为科举选才的依据。儒家这种重视学习的思想, 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 为官场带来一批学识渊博的人才, 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学习教育对人生的重要性,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 不仅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其优秀部分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5.1 对于学生的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 尊师重道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作为接受者, 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 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上要学会主动思考, 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孔子亦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独立主动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5.2 对于教师的启示

提到教师, 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作为教师, 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渊博的知识是前提。其次, 应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 教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 反思自己, 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素质。最重要的是, 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才有精神, 只有热爱才有奉献。

5.3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启示

虽然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大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了, 但是其中不乏仍有极大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 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对现在就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在孔子之前一直是教师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甚至现在都还有这种教学方法。这种强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人类认识和发展规律, 结果可想而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他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人主导地位, 使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 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 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

(2) “因材施教”思想更是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优缺点、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差异教学”。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间的差别, 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可以发展自我。然而当今社会实行的“大班教学”“集体教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违背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儒家在教育中将“学”和“思”结合的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孔子的“学思结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也是适用的, 学习是学习知识, 思考是创造知识。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我们必须用深厚的知识充实自己, 用实际的行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4) 孔子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 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深远影响。《论语》有云:“吾十五而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这是孔子的终身学习。在我们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社会, 科技的迅猛发展, 世界的日益不同。如果我们不能终身学习, 注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 孔子的“终身学习”对现在社会也具有实际意义。

儒家教育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 是中国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越来越科技化。虽然如此, 我们仍然需要在优秀的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部分, 发挥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作用,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摘要:纵观历史长河, 儒家教育思想不仅对古代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现代教育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在现代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儒家教育思想,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继承发展。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兆祥.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篇4: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语文名师们不仅对于教材文本有着相当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以一种出人意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找到最有效的“入口”和最便捷的“路径”。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得到更快的成长。

(一)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

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体现教学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能够更好的诠释教学内在规律,对于语文教学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也可以反映最前沿的教学理论。

例如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目中有人”。于老师强调要深思熟虑地抚摸年轻人的心灵。他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悠久文化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语文教学的硬性任务。于永正老师一直尝试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和享受语文联系起来。

(二)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指导性

名师不是自封的,而是各学科领域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公认的郭初阳老师,凭借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学习郭初阳老师的教学思想对广大语文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前中国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更新教学理念和转变教学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揭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特点,他们代表了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给广大普通教师提供有效地借鉴和参考,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目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具体该如何操作,普通教师没有什么经验。学习了语文名师于漪关于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思想,就能够指导年轻教师正确设定教学目标。第一,于漪老师要求重视概括、分析和综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漪老师认为,概括是对教材规律性的认识,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第二,于漪老师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疑、解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领悟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的禁锢学生自由的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在“思”中思,从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第三,于漪老师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1]

2.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语文新课程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国家对于中学的师资教育以及培训提出了更深入、更广泛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教育和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中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更不用说将青年语文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成能够独挡一面的教师。这时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语文名师成为大家学习、模仿的对象。由这些语文名师真实的教学故事撰写而成的教学案例能够给普通教师提供有效地借鉴和参考,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例如特级教师张祖庆认为,一节精彩而又成功的语文课其实是朴实的。[2]成功的语文课背后,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教师能够构建和创设出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活动,让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地。普通教学如果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

二、郭初阳的教学思想

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具有创新性。在文本解读上,郭老师认为 文本的意义不仅只是“原意”,读者不是简单地“接收”文本,而是参与着文本意义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他主张要采用一课一式的方法来进行。在作文训练中,郭初阳要求学生必须把说实话作为写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一)对于课文的解读要有新意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参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资料,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成为老师理解课文的主要来源,这确实十分方便,但问题也非常突出,没有自己的思考,体会不出教参所说的课文思想以外的含义,这样长期的教学,老师的思维不仅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对于一篇中心思想早有定论、字数不多的课文,很多教师也只是简单处理,几乎不会向课文提问,这样长期的教学,不仅会使教师和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消磨掉我们最后的一丝怀疑精神。郭初阳老师并不按照教参的解释去应付语文教学,而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教参中所谓的“正确”答案。对于课文解读的新意,郭老师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抽丝剥茧般的进行课文分析,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具有新意的课文理解。

例如在《珍珠鸟》一课中,一般我们认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花鸟虫鱼的恬淡情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解释一直被教师当作教授这篇课文时的正确理解,然而郭老师却从中看出了对生命自由的限制,鸟笼成了枷锁,扼杀了鸟儿的自由。课文中有一个细节“鸟儿站在主人的肩上”,以往教师对于这处的描写,一般会看成是鸟儿不惧怕人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写照。而郭老师认为,鸟儿依附主人,失去了自由反而觉得安全,这折射了当前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力但觉得很安全的畸形现象。知识分子本该自由的写作,但现在却依附于权力,失去了知识者应有的自由,但他们反而觉得在权力的保护下十分安全,“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以来未曾突破的‘屈原人格。”[3]

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从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角度观察,我们看出了保持一个童心、敢于说真话的重要性;从皇帝的角度入手,我们发现了一个自欺欺人、昏庸无道的帝王;从群臣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了一群失去独立人格、丑态百出的乌合之众。这些都是理解这篇课文的线索和思路,笔者认为以上任何一种思路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郭初阳老师在这篇课文中,利用“打假”这样一个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哪些人是虚假的人、哪些话是假话,从而揭示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这是一种创新。

再比如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课文中,教参中的解读是将烈日暴雨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当作是祥子悲惨生活的折射,但在郭初阳老师的课上,我们发现了有价值的理解。课堂上,郭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的命运有什么样作用,同学们畅所欲言,而整篇课文上完之后,郭老师向同学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祥子又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无论自然环境如何变化、祥子如何挣扎,都不能改变他自己生命的惨淡结局,这是早就已经被注定的。郭老师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去解答自然环境对于人物命运的作用,但结果却发现其实根本毫无关系,这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这样有新意的课文理解,会比按照教参或者死板的上课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祥子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更会通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语文课而逐渐喜欢上语文,也会让学生的学习重新回到罗素所说的“单纯的乐趣之上”。

(二)提高教学效果要一课一式

每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如果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不一样的上课类型。目前中国大陆中学教学基本采用讲授法,原因是教师一方面可以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是这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授课的客观条件。但讲授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课堂教学呆板、单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影响。在郭初阳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每篇课文的上课方式和手段都有所不同,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班级授课的优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项链》一课中,郭老师用灰姑娘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进行对比,从而十分清晰地分析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能力。

灰姑娘 玛蒂尔德

相同点:个人特质:美丽、孤弱

家庭生活:感到不幸、痛苦

外力帮助:仙女魔法变出礼服 佛来思节夫人借与项链

不像样的马车:变回南瓜和老鼠拉晚儿的破马车

丢失贵重物品:晶莹透明水晶鞋 钻石项链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项链”与灰姑娘的故事在细节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却截然不同,郭老师认为,虚荣浮夸的讽刺只是莫泊桑故作掩耳的姿态罢了,独立对抗命运的女性这才是他暗行的盗铃之实。

再以《雷雨》为例,郭老师让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章节分组有角色的演出“雷雨”。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学生选择哪一章节,都必须对《雷雨》全文有一定了解,不然无法知晓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整部戏剧中的来龙去脉。在分组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故事情节,更要揣摩人物的内心,在与同学的表演中,还要体会对方人物的语言、性格等特点。对于戏剧、小说这类体裁的课文,利用这种形式的演出,在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外,还能够有助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在《沉重的时刻》课文学习中,郭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连读了四遍,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特点。这是很短的一首诗,它充满了一种悖论,诗歌很短,但是内涵很深、很复杂,一言半语说不清楚,老师和学生解决的问题很复杂。郭老师就是先让他们读,再让他们背,觉得学生背好了以后,提出自己的问题,相互讨论,最后把最好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这种让同学自己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的做法很独特,一般我们教师只会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答案,而郭老师这种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问题的做法,笔者认为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同学们有归属感。这堂课是你们在读,你们在思考,你们才是这堂课上真正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种思想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一致,都认为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孩子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第二,让同学们有成就感。在学生上黑板写下问题的时候,是同学肯定自我能力的时候,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多见的,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进行分析讨论,是对学生思考的肯定,这样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沉重的时刻》这堂课中寻找的最关键问题就是:“我是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明的,但是不容易解答。郭老师把它作为进入这堂课的起步,然后学生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答案。有一个学生答得非常漂亮“三位一体”,就是谁、我、作者是一样的。这个学生说出了“三位一体”,另一个学生马上想到既然你认为是统一,我就认为是对立。我们说:“学生一思考,课堂就会震撼。”[4]

我们发现这堂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激发的。当对“我是谁、谁是谁”讨论得比较充分的时候,郭老师让学生又思考了四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哭、笑、走、死?”“沉重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为何其他失去都是在世上,而只有一句话是在夜里?”“关于无缘无故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又是从黑板上确定的,也就是说“黑板写问题”是贯穿了整堂课,这也说明了是学生决定了整堂课的走向。

(三)培养说实话的青少年

无论是上哪一篇课文,让学生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感受,说出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说假话、套话,不为追求教参上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将语文课打造成说实话的平台,让同学们进一步热爱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目前在青少年中,表面上喜欢语文课,事实上讨厌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真正从心里喜欢语文课,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责任。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又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时间的转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慢慢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气氛,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悖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

例如郭老师在上《雷雨》一课时,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要想表演的精彩,学生必须了解这个人物在整篇小说中的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整篇的了解正好起到了开拓知识面的效果,而对人物的喜爱则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真正说实话喜欢语文课。

三、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具有先进性,如果我们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应用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去的话,必然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语文学习的进度。年轻教师如果将他的教学思想运用到平常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

一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课程资源,然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中,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等。一篇课文的解读必须放在课程资源的大背景下展开,也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事物的具体感受。大多数学生希望是上课以讨论为主,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消除老师与学生的隔阂感。郭老师的语文课,在介绍文本时,会加入很多大范围的知识,更多的涉及人文学科,这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

郭老师在上《边城》一课,花了二至三节课的时间看电影《边城》。这种方法就给了现代语文教学很大的启示。年轻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观看有关文本内容的电影,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或者看看作者其他的作品。总而言之,在上课中穿插课外与之相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哈姆雷特》一课中,郭老师要求学生摘录原著片段,然后比较几种版本的优劣得失,最后观摩《哈姆雷特》电影并且写下影评互相交流。这对现代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中,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更多的感悟作品、感悟人生,引起思考。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想聆听就聆听,想发言就发言(前提是保持纪律),有自由而不散漫的感觉,老师也要有多的资料讲给大家,最好多安排一些经典的电影欣赏课。让每个人都期盼语文课到来,而不是想:“唉,明天又有语文课。”[5]

郭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方面给了现代语文教学三点启示。

1.“入”能得法,“导”有趣味

例如,郭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讲述“诗仙”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铁杵成针”,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再比如,郭老师在教《木兰诗》时,在教室播放关于花木兰的电影和动画片,影片和动画片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情节和征战沙场的场面描绘很生动,这种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做法很成功。

新课如果可以做到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激发同学们的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进行,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郭老师在教《天上的街市》时,问作者为什么写“天上”的街市,而不写“地上”的街市。同学的回答没有沾到“天上”有什么的点上,这时如果老师当即给予否定,学生就会感到沮丧,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郭老师引导回答,大家想想天上有什么是地上没有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答案补充正确。郭老师及时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兴趣有赖于成功。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秀生的“专利”。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3.课堂语言美,学生愉悦

郭老师在上《伤仲永》时,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像说故事一样讲述着方仲永从小时候被人称作天才到最后泯然众人矣的悲惨过程。

美学家认为:美是以感性为特征的。审美直觉必然带来情感愉悦。心理学上称这种愉悦的情感是学习的“加速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他们在乐滋滋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兴趣虽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6]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达标高效”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三)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说实话

写作是观察自己和自身以外世界的工具,写作可以将平常不容易记录下的瞬间定格下来。郭初阳老师认为,目前中国中学生写作,既不重视虚构能力、想象能力和洞察力的培养,更不重视身边发生的现实。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真实,可以有虚构但不可以矫揉造作。中学作文中,真实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目前在中学生中看到的不管是应试作文还是平时的随笔,都无一例外的要么格式固定、要么假大空、甚至有朝着古代八股文风模仿的趋势。

例如,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作文中,都会出现父母双亡、兄妹失散等博取同情考分的考生,这种专门为了分数而写作的考生就说了假话,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早之前我们就提出过“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目标。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批改中,对真实的写作一定要持肯定的态度,即使词汇、语言有不足之处。

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代中国的语文名师,他的教学思想是先进的,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特立独行的舞者,是语文界的叛逆者。郭老师有着非常完整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会对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学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会给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师一定的启发。

注释:

[1]王玲丽.于漪语文教学思想新论[J].阅读与欣赏,2010,(5).

[2]刘清华.解读新课标下的语文[J].教学.青年教师,2007,(7).

[3]蔡朝阳.郭初阳:他为语文课堂重新立法[J].教师博览,2008,(4).

[4]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J].深度语文,2009,(3).

[5]郭初阳.草根教育回归教育本质[J].聚焦,2009,(7).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参考文献:

[1]郭初阳.拒绝谎言不再扮傻[J].阅读教学,2007,(4).

[2]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J].课堂,2003,(12).

[3]卢红霞.镜与境[J].江苏教育研究,2011,(3)

[4]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J].深度语文,2009,(3)

[5]郭初阳.草根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J].聚焦,2009,(7).

[6]郭初阳.什么叫写作兼谈中学作文[J].教学,2008,(5).

[7]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J].教师之友,2005,(3).

[8]郭初阳.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

[9]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J].课堂,2003,(12).

[10]石伶俐.做一个勇敢的前行者[J].教师书屋,2007,(19).

篇5: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班级:杭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某班

(11月4日预习作业,11月5日上午收齐,部分同学的观点与姓名,做入课件中。)班级

姓名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一篇关于 的小说。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示意)莫泊桑的一篇小说。

师: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生:项链。

师:非常好。整个情节分成四大板块,这里有四幅插图,我想请四位同学,各用一句话,来简要地概括它的内容。师:(示意)来,第一幅。

生:她向那个„„她向她的朋友借项链。师:谁? 生:(低头看书寻找)众生:(低声)佛来思节夫人。

师:佛来思节夫人,是吗?她向朋友借项链,为了参加舞会。请坐。(示意)后面,生:(沉默)

师:对着镜子一声尖叫。

生:哦,她发现那串项链没了。师:发现项链丢了,请坐。(示意往后)第三幅。生:她去寻找项链。

师:她去寻找项链,寻找,然后试图要??啊,这里好像是在拖地板哎。(众生笑)

师:在寻找项链吗?怎么说? 生:她在挣钱。师:挣钱干嘛? 生:挣钱还项链。

师:哦,挣钱还债赔项链,是吗?很好,请坐。(示意)后面,最后一幅。生:后来碰到那位朋友,得知真相。师:得知真相,真相是什么? 生:那根项链只值五百法郎。

师:哇,只值五百法郎!原来是一根假项链,请坐!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围绕“项链”这个词语,我们其实用四个字就够了。

师:我们继续往后,(示意)来,后面那位同学。第一个情节,用哪一个字比较好? 生:借。

师:借项链。非常好,请坐。(示意)继续往后。生:丢。师:丢项链。请坐。(示意往后)怎么说? 生:还。

师:还项链,或者说是赔项链,是吗,很好。(示意)往前。最后,用个形容词吧。生:惊讶。

师:惊讶,惊讶的项链? 生:不是。

师:惊讶,发现这根项链是?? 生:假的。

师:很好。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梗概,好,经过这样一周转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没有? 生:(齐声)变了。师:真的,大变。

师:我们有一位同学,傅学磊,他在读的时候,他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小说。真的发生变化了。那么,我要问,玛蒂尔德她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起先是怎么样的?轮到谁了,(示意)你来说,起先玛蒂尔德的外貌是怎么样的? 生:一开始,她的外貌很年轻,很漂亮。师:文中有更加具体的几句话吗? 生:有??美丽动人的姑娘。师:还有吗? 生:(朗读)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师:你所朗读的这些,玛蒂尔德她都具备吗? 生:有部分具备。

师:哦,有,绝大部分都有。(示意)很好,请坐。后来的玛蒂尔德,变成了什么模样?(示意)来,前面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是怎么描写她的,朗读一下好吗? 生: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 师:稍微大声一点,这样大家才能够听得见。

生: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师:(示意)非常好,请坐。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头发乱,裙子胡乱系,手是通红的??成了这么一个人。外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我要继续问,她的性格发生变化没有?有没有变? 生:(众低声)有。师:变了没有,变了? 生:(众低声)没有。师:没有? 生:(众低声)变了。(笑)师:(笑)我们用一分钟时间,看书,从文中找出答案!独立思考,看一看,性格到底有没有变?

不讨论,不讨论„„从文中找出依据,来断定她是否发生了性格上的变化。(学生阅读思考4:15-4:45)

师:好,同桌两人,可以轻轻地交换一下意见。(同桌讨论4:50-5:15)

师:好,谁来说一下,她的性格上,是否发生了变化?刚才有很多同学说“是的”,有的人说“她没有变”??这次请举手回答吧,或者你想说话,想回答问题,就看我一眼。生:(举手)

师: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没有变,因为最后文章说??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证明她觉得好像自己还这个项链,她觉得还是一种虚荣吧,她觉得我当初能够还给她。师:哦,一种得意,是因为虚荣而得意,是吗? 生:(点头)嗯。

师:她的虚荣没有变,是这位同学的看法。还有吗?(示意)你来说,你认为她变了没有? 生:我认为她没有变。师:你也认为她没变? 生:(朗读)她现在还是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回想那个舞会呀。师:傻傻地想。

生:哎,就是好像她年轻的时候一样,一天到晚想这种„„跟妄想症一样。(众人笑)师:白日梦。还是没有变,还是那么爱虚荣。同桌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她是变了。然后她的回想呢,就是回忆一下当年,以前她是很向往那种富有生活的,而现在她已经安于这种生活了。

师:她现在已经面对贫困,安于这种生活了。还有谁要发表意见,(示意)你来说。生:我认为她变了,习惯了那种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

师:她原来是一个非常娇嫩的人,是吗,她现在已经习惯了粗笨的活,不太爱惜自己了。请坐,(示意)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能继续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你认为她变了没有? 生:我觉得她没有变,没变。师:什么都没有变?

生:性格没变,还是一样虚荣。

师:还是一样虚荣,难道她的性格中只有虚荣吗? 生:(沉默)师:请坐。(示意)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性格已经变了。最开始的时候,她不敢去见佛来思节夫人,因为她觉得自己很贫穷,没有漂亮的衣服,可是后来当她把债还清了,她在公园里又看到了佛来思节夫人,依旧那样年轻,那样美丽动人;而她那样苍老,却有勇气上去见面。我觉得她是变了。师:可见她有直面的这样一种态度,请坐。

师: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面对她这样的变化,如果是莫泊桑本人,作者,他会更欣赏哪一个玛蒂尔德?他更欣赏变化之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变化之后的玛蒂尔德?他是喜欢玛蒂尔德A,还是玛蒂尔德B ? 我请一位男同学来回答一下。(示意)你来说,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后面一个??前面一个很虚荣,后面一个比较真实。

师:很实在?请坐。我们同学把莫泊桑想成一个革命无产阶级作家,可惜情况恰恰相反。(众生惊讶,笑,低声议论)师:莫泊桑的女性观,莫泊桑最欣赏的女性是??18世纪法国女性,是怎么样的??姿态、容貌、嗓音、目光的流盼、举止的优雅,甚至是矫揉造作,甚至是漫不经心,他认为这构成了完美的女性。

而他认为,一个女人所能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就是:她苍老了!

所以,根据莫泊桑本人的女性观,他更应该欣赏哪一个?显然,玛蒂尔德A,但是他在文中却没有丝毫的流露,为什么?因为他的创作原则?? 师:莫泊桑的创作观,继承他的师父福楼拜,很具有现代性,就是??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所以他在文中没有流露出来,对吧,隐藏得非常好。那么我们不管她变了没有,不管她是发生了变化还是没发生变化,也许我们可以读出更多的变化之外的东西来,也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莫泊桑要我们自己来作结论,我们同学做了预习以后,我把它都放在上面了,有这么多不同的观点。(示意看幻灯)

师:五大类,我们看看同学的名字,每一类都请一位同学来大致地说一说,简要地说一说,你的观点,以及你的理由。

来,首先,王奇?,你来谈谈??虚荣。(众生笑)

王奇?:我认为她是一个很爱慕虚荣的人,因为她出身不是很好,很向往贵妇人的生活,崇拜有钱的同学,那有钱的同学是她的好朋友,但是她除了在借项链这件事情上去跟她见过以外,别的事情上,却没有去和她进行过交流。师:为什么不敢去?

生:因为她感觉自己和她有身份的差距。

师:她自己也体会到了,所有这一切中,都发现她的虚荣,所以这个小说的主题是虚荣。请坐。陈璐,你来谈一谈你的观点。

陈璐:我觉得还是诚信吧,因为她一开始是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她,再去慢慢还这个债务,本来应该可以和夫人说一下,慢慢再还她钱的,但是她现在这样就表示??你把朋友的东西弄丢了以后,朋友总是不太舒服的??她觉得不应该让朋友担心,于是把这东西还给了她。

师:如果她不是一个诚信的人的话,她也许有别的方式来解决,是吗? 生:就是。

师:有什么样的方式?

生:她们是好朋友嘛,她说,那就算了。师:(笑)哦,索性就算了。或者就索性逃跑,可能方式也很多。(示意)请坐。挺诚信的。好,下面,许乐乐。

许乐乐:我写的是差异,差异就是真实和外表之间的差异。宝石是很漂亮的,但是它也可能把真实掩盖掉了,然后它会把背后的事实也掩盖掉,混淆了真假。师:哦,是很现实的一种差异,项链的真和假的差异。那么,(示意PPT)上面还有一个张超,张超是怎么看的?

张超:我觉得,玛蒂尔德丢了这个项链,她要去努力地去还这个项链;如果是佛来思节丢了的话,她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佛来思节夫人身上的话,也就??有没有问题了?可能很轻松,一点都没问题,丢个几条都没关系,是吧?但是发生在玛蒂尔德身上?? 张超:那就比较困难了。

师:她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张超:十年。

师:要付出十年的代价。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什么呢?

张超:因为贫富的差距。师:贫穷的问题,是吗,(示意)请坐。这里我们倒也可以看出,一个小人物,她对抗风险,生活中偶然事件,她的抵抗力怎么样? 生:(低声)很弱。师:好像比较弱。所以以后张超如果去开个保险公司的话,可以拿《项链》这篇文章作为传单给大家看,对吗?(众笑)

师:需要买点保险哦,小人物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也有道理。(示意PPT)继续看,陶洁婷。(师在过道第二排处,审视全场,不见人)在哪里?(陶洁婷原来在第一排,众生笑,在你后面!)

陶洁婷:我觉得她本身就是一个物质欲望比较强烈的人,从一开始她为了参加晚会,这个欲望就是她的虚荣心,她就去借了那挂项链,但结果项链丢了,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小说的主题和欲望有关。

师:那么她最后,十年之后,她还有欲望吗?

陶洁婷:欲望,我觉得„„(沉吟)她,她,她起先是非常漂亮的,所以她追求漂亮,还是一种欲望吧。

师:哦,这是一篇关于欲望的小说,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稍微带点褒义色彩的词来说,这是一篇关于梦想的小说,是吗,这两个词语在某种意义上,是等义的。好,最后,王富强,谈谈命运。

王富强:本文写了玛蒂尔德一些比较悲惨的命运。师:她为什么会这么悲惨?

王富强:就是因为掉了一根项链,她为了还债,最后干任何的杂活,从原来一个比较美丽的妇女,变成了后来一个„„ 师:这么苍老的一个人,是吗? 王富强:苍老的人。

师:请坐。凌琪,关于这一点,还有补充吗?

凌琪:因为这篇文章,表露出玛蒂尔德的宿命问题,师:表达一种宿命!这个词用得好。

凌琪:因为从整篇文章来看的话,作者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感情,他感觉,像玛蒂尔德这样,先借到项链,然后又把它丢掉,然后又赚钱来偿还这根项链,是一种必须经过的,师:好像冥冥中都已经注定好了,是吗,命运的观点,有点像古希腊的悲剧。凌琪这个观点,说得非常好。

好,那我们回到王奇?这里来,他关于虚荣的问题,那我想追问一下,就是玛蒂尔德如果处在十年之前,她要怎么样做,我们才说她不虚荣?高姗姗你来说。

高姗姗:就是她在做完那条裙子之后,她完全可以戴两朵鲜花,去参加那个舞会。师:哦,插一朵鲜花,她就不虚荣了。(众笑)继续,继续,还有吗? 高姗姗:没有了。

师:请坐。鲜花代表不虚荣。可有的女孩子很爱花,我们也说她很虚荣啊,要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她难道不虚荣?这有点很难讲啊。胡佳斌,你怎么看?要怎么样才不虚荣? 胡佳斌:他不做梦。

师:没有梦想,不做梦。拍拍她,好醒了,不要做白日梦了!(众笑)还有吗?

胡佳斌:没有了。

师:还有的同学说,要爱劳动。(众大笑)

那就不虚荣啦?其实大家是否发现了,我们有个价值判断在里面,她既然这么贫穷,她应当怎么样?好像应当安于贫穷,我们才说她不虚荣??有个“安贫乐道”的观念在里面。安贫乐道是否是判断一切的标准?我们可以“安富乐道”吗?“安富”就不能“乐道”吗?也很难说,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值得思考的。你不要一味地侧重“虚荣”。

那么我们再来看,你在读小说的时候,你是否发现这个作家莫泊桑,他在文章中有没有流露出小说主题?有没有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在(示意PPT)这五点里面,他的看法接近哪一点?有发现吗?好,有同学在说是“命运”,(示意)你来说,为什么?

生:小说一开头说,因为命运的差错,她嫁给了一个小书记,这就违背了玛蒂尔德她最初是想嫁给一个有钱人的。但是因为她的命运??出身不太好嘛,那只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嫁给他。第二个是因为她的虚荣嘛,去参加舞会,问同学借了项链之后,最后却意外丢失了。这时候她的虚荣心就驱使她,觉得自己很高贵,但是在别人面前却又不能跟她说,“我把你的项链弄丢了”,这是很耻辱的事情,她只能花十年的时间,去还这条项链。

最后,快结尾的时候,作者也写到了,一件极细小的事情,可以让人生改变很多,可以败坏她,或者是成全她。然后,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就是在感慨,本来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不同的形势,会变成完全两样的人。

师:完全是由于命运的捉弄,是吗,请坐。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好,但是我倒是有个疑问了,莫泊桑他不是遵循那个原则的吗,他不是要把一切都藏起来的吗?

师:他在讲他的老师福楼拜的时候,一个原则,完全被他继承过来??他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观点,一点都不能泄漏,仿佛一个木偶演员那样,掩藏自己手中的提线。他怎么会在文中,一不小心就说了这么一段“命运”话呢?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读的这段话。我觉得,可能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你联系上文看一看,(示意)这位同学,你能回答吗? 生:摇头。

师:你来说,凌琪。

凌琪:是因为„„具体我也不知道。(众笑)他后来成了精神病,我怀疑他脑子有毛病。(众笑)

师:这样解释,可能有点不太合理。回到上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莫泊桑本人他过于地为玛蒂尔德感到?? 生:(轻声)惋惜。

师:感到惋惜了,是吗?你有没有找到那一段,五十六页。看一看,就是刚才所读的“命运”那一节,找到了吗?“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以及上面那一节,“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他就是感叹她的苍老之后,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议论,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命运有时候会弄人啊,我们把这两节来读一读好不好,女同学读上面那一节,男同学读下面那一节。好,女生,“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读出一种命运的沧桑感。开始。学生朗读(19:32-20:15)

师:你看,多么可悲。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生活的舞会。我们静下来考虑,大家是否发现了??舞会、马车、丢了东西,然后逃跑??是不是让我们回忆起小时候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什么故事? 生:灰姑娘!师:太像了。

师:思考三十秒,然后请同学来找出相似点。看上面的表格。生:(思考20:37-21:01)师:好,我请同学来说。(示意)你来说。相同点,她们在个人特质上?? 生:她们的个人特质,都是美丽动人的。师:美丽动人,而且关键的一点,她们都?? 生:都很贫穷。师:非常好,请坐。贫穷而美丽。(示意)后面,家庭生活。生:都是不美满的。

师:不美满,感到自己很不幸。请坐。(示意)后面,不满的家人。生:不满的家人,对灰姑娘来说,是她的后妈,还有两个姐姐。师:经常欺负她。生:《项链》中不满的家人,是她的丈夫。师:丈夫太没钱了。生:让人不满。师:请坐。(示意)后面。某次契机。生:都是一次舞会。师:请坐。(示意)后面。外力帮助。生:灰姑娘是魔法师帮助。

师:魔法师,一个老婆婆点化了她。生:《项链》是朋友借给她的。师:谁借给她的?

生: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师:都有外力的帮助。请坐。(示意)继续往后。舞会上。生:舞会上,她们都显示出了自己从来没有过的美丽。师:哇,说得真好!灰姑娘引起了谁的注意? 生:王子。

师:玛蒂尔德呢?

生:玛蒂尔德引起了„„

师:文章中有一句,你注意到了吗? 生:玛蒂尔德引起了部长的注意。(众人翻书)

师:引起了部长的注意。请注意??都引起了大人物的注意。太相似了。(示意)同桌。舞会一结束。

生:她们都显得很悲惨。

师:她们都匆匆忙忙只做了一件事情,舞会一结束就出去要干嘛? 生:逃跑。

师:跑。为什么,灰姑娘为什么要跑? 生:因为魔法。因为她们都不是很真实。

师:哦,都要现出原形?(众笑)一个是魔法要失灵了,一个是通过什么现出原形? 生:外套。

师:她的一件丑陋不堪的外套。都要现出原形。(示意)继续往前。生:马车,灰姑娘使用的是由南瓜和老鼠变成的马车;在《项链》中,那是很破的一辆马车。师:晚上才会出来的马车。也很像。(示意)继续往前。生:灰姑娘的失物是她的鞋子,而玛蒂尔德丢的是项链。师:都丢了非常珍贵的东西:透明的水晶鞋,项链。请坐。(示意)最后。生:寻找。灰姑娘她是„„鞋子„„挨家挨户去试穿。师:有一个类似的情节。拿着一个东西来比。

生:噢,她拿着那个盒子,到处去店里寻找一模一样的项链。师:请坐。大家看,(示意PPT表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太可怕了??感觉就像玛蒂尔德知道那串项链是假的一样??目瞪口呆!相同点

灰姑娘 项链 不同点 灰姑娘 项链 个人特质 美丽、孤弱

家庭生活 不幸、痛苦 婚姻状态 未婚 已婚 不满的家人 后母、姐姐 丈夫 某次契机 一张请柬

外力帮助 老婆婆/仙女 佛来思节 舞会上 王子的注意 部长的注意

舞会一结束 逃:十二点前 逃:衣服寒伧 马车 变回南瓜 破马车 失物 水晶鞋 项链

寻找比照 鞋与脚 盒子与项链 结局 美满婚姻 艰难生活 二次打击 假的项链

怎么会这么像?莫泊桑,他知不知道这个故事?

师:他必然知道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在欧洲大陆非常流行。而且是一个法国人,你看噢,十七世纪的法国人就把它收集起来了,一共有三百四十五种大同小异的版本。

而且,莫泊桑从小,他的母亲就对他进行良好的文学教育。并且他的老师福楼拜也是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所以他必定知道。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么相似,那不是盗版吗?还是经典吗? 师:(示意)你说,是不是盗版?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有区别。

师:有区别是吗,请坐。有区别。文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示意)你给大家念一下好吗?朗读小说的第一句话。

生: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师:唔,读得真难听,请坐。(众善意地笑)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也”。来,后面一位同学,如果就小说内部来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个“也”是针对另外一个人,是谁? 生:她朋友。

师:她朋友佛来思节。请坐,(示意)继续往后。

但是就小说外部来看,好像莫泊桑他有意地,他针对谁在发言?“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生:灰姑娘。

师:请坐,其实小说一开始,他就在告诉你们,我要写一个跟灰姑娘有关,但是又不一样的故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请注意这个“也”字。好,接下来,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区别在哪里?第二:《项链》是如何创造性地改写,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思考一会儿,不讨论,独立思考。生:思考(25:25-25:55)

师:好,我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前后四人小组。生:(四人小组讨论25:58-28:20)师:好,我请同学来回答。“灰姑娘”其实是一个模式,我们来探讨,把灰姑娘模式里面的基本要素理清楚了,玛蒂尔德的不同点也就分明了。我们先想想,这个模式里面,有哪些要素?它包含了哪些东西?(示意)你来说。

生:灰姑娘这个童话,主要是说她的青春„„主要涉及的应该是爱情吧。师:噢,灰姑娘她追求一种爱情是吗,有着青春的绽放。就这样?好,请坐。(示意)后面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而《项链》的女主人公她„„

师:哦,我们继续讲灰姑娘,不要急着讲项链。生:灰姑娘,最后她得到了幸福的生活。师: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局非常好。很好,请坐。还有吗,还有补充吗,关于灰姑娘?(示意往后)

生:和他们差不多。

师:灰姑娘她通过爱情,本来很贫穷,后来和王子结婚了。她的等级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等级发生了变化。

师:请坐。好,最后一位同学,你把前面三位同学的要点,总结一下。

生:也就是„„她的身份„„总的讲起来,这个故事比较有戏剧性的,一个大转折。师:大转折。请坐。

其实我们会发现,灰姑娘的模式,有这么几点要素:

师:第一,青春的绽放。舞会上,一下就发现这么美!然后,以爱情来超越等级;最后,有一个极其幸福和完美的结局。

那么,你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莫泊桑他在这几个要点上??青春、爱情、等级、结局??每一点上,都不一样。

谁来说?随便请一个同学来说。(示意)你来说,青春的问题,玛蒂尔德是否有绽放的青春? 生:玛蒂尔德她有。师:有?有过。最后呢?

生:最后,由于命运的差错„„(沉默)

师:请坐。后面的同学,你可以补充一下吗?关于这个“青春”的问题。生:她应该也是有青春的吧,只不过她觉得嫁给她丈夫以后,就浪费掉了。(众笑)师:嗯,舞会上,青春绽放;但是最后呢,十年之后呢,十年之后青春还在不在? 生:不在。

师:她已经怎么样? 生:已经老了。

师:已经苍老了,请注意??用“衰老”的主题,来替换掉“青春”这个主题。请坐。好,关于这个爱情的问题,请后面这位男同学来谈一谈。生:灰姑娘的爱情是美满的,她得到了王子。师:玛蒂尔德是否追求爱情? 生:不完全是。

师: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生:不是爱情故事。师:这个一个什么故事? 生:比较实际。

师:关于婚姻的故事是吗,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爱情。所以她追求什么东西? 生:她追求物质的东西。师:她追去物质生活,这就导致我们对于虚荣的批判,是吗?请坐。这一点很重要,(示意)继续往后。“等级”。

生:玛蒂尔德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

师:灰姑娘起先也是这样,对吗?后来„„

生:但是灰姑娘变成了上层,而玛蒂尔德还是保持在原来。师:(惊问)还是保持? 生:更下层了。

师:降格了对吧,继续往下降,她最后变得像文章里面的那个谁呀? 生: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

师:请坐。她降格了,灰姑娘是往上升的,是吗?(示意)最后,“结局”。

生:结局„„虽然她把钱全部还清了,但是她跟以前变得不一样了。变得更加衰老、贫穷。师:衰老,贫穷。请坐。

如果我们把整篇小说看作一场足球赛的话,莫泊桑他真正射门的时候是在哪里?(示意)你来说。

生:是在结局的时候。师:结局怎么样,哪句话? 生:是最后一句话。

师:最后一句话,你给我们念一下好吗? 生:“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师:啊,读得真好,请坐。(示意)同桌,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有杀伤力? 生:因为在前面,为了这串项链,她付出了她所有的东西??金钱,劳动,青春„„还有很多。师:她把一切都付出了。

生:后来感觉就„„当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她所有的东西都不值了。师:取消了她十年艰辛劳动的所有的意义,对吗?所以说她最后是目瞪口呆。啊,所以有人读莫泊桑的小说,读出这种感觉,读到后来你会发现。师:只有一个字??“冷”!莫泊桑太冷酷了,太冷静了,太冷了。

我们有一位同学读得跟翻译家郭宏安、北大教授金克木一样,这是一部冷得让人“悲伤”的小说。张含彬站起来!张含彬,你为谁而悲伤?你在这篇小说里,为谁而悲伤? 张含彬:玛蒂尔德。

师:玛蒂尔德真可怜。请坐。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

好了,我们暂时走出悲伤,我们继续来进行我们的探讨,继续回到我们刚才那个问题上。大家看一看,有关于这个模式,其实发展下来?? 师:《窈窕淑女》看过吗? 生:没有。师:《流星花园》看过吧? 生:(众笑答)看过。师:《曼哈顿女佣》看过吧? 生:(部分)看过。

师:好,我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曼哈顿女佣》,这里面是不是一个„„怎么一种模式?灰姑娘的模式有吗?

生:有的。她原来是在一个酒店里打工,做女佣,然后因为巧合,认识了一个议员,结果她就和那个议员相爱了。而且她是借钱买礼服,还有最好看的项链,是她儿子帮他借的。师:哦,也有一串项链!有舞会吗? 生:有。

师:天哪,也有舞会。

生:参加舞会,最后是舞会结束后的那天,揭穿她了„„ 师:等会儿。她舞会上大放光彩吗? 生:有。

师:也大放光彩!

生:舞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就被揭穿了。最后是因为她的智慧,和她儿子的勇气,最后他们得到了爱情。师:从此过上了?? 生:(笑)幸福的生活。师:(示意)请坐。大家看,通俗的大片里面,灰姑娘的模式,百试不爽,对吧?奥黛丽•赫本《窈窕淑女》,一九**年,奥斯卡七项大奖,同样一个卖花姑娘;其实她来自一个小说《卖花女》,萧伯纳的,都是非常通俗的,《流星花园》里面那个谁啊?(示意)你来说。生:杉菜。

师:杉菜是吗,这个算不算? 生:算的!

师:好像也算得上的噢。

但是,但是这里面,你看看(示意PPT)??右边这一路下来,从《傲慢与偏见》到《简爱》,到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直到《项链》,你可以看出一条什么样的传统? 生:(沉默)

师:一二三四,凌琪,你来说!什么传统?看出什么东西来? 凌琪:悲剧!

师:悲剧?(示意)请坐,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我们从右面的一排里面看出一种什么传统? 生:(讨论36:07-37:07)

师:好。谁来谈?我们抓紧时间,时间不多了。谁来说,你看出了一些什么东西?(示意)你来说。

生:右边那一排都是,爱情高于物质。师:都是爱情高于物质生活。请坐。(示意)你可以发表一下意见吗?

生:这里都是写的是,她们都有很美丽的外表,但是她们一开始都没有很好的外部条件来支持她们。整个故事的发展,就是围绕她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事情,然后把她们这些美的外表最后终于让别人得知,表现出来。这个就是故事中主要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师:(示意)请坐。伊丽莎白她拒绝了达西,因为她觉得达西向她求爱不真诚;简爱她知道阁楼上有个疯女人,所以她不愿意嫁给罗切斯特;爱玛,追求浪漫,服毒身亡;那么,玛蒂尔德呢?

这些女子,你是否发现,她们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吗? 玛蒂尔德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主见?文章里面有没有? 生:有。

师:真的有吗?(示意)你来找一段,从哪里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主见?她真的有主见吗? 生:有有有!刚开始发现项链丢失以后,她就辞退了女佣,搬迁了住所,自己开始干家务。师:文章里面有很好的一句话,你给我们念一下,好吗?

生:路瓦裁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师:太好了,请坐。“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所以你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有主见的女人啊!大家看一看,我想说的就是,这一排下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里面,它蕴含的一个主题就是??“女性的自我发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佩服我们班的三位同学。

师:程璐,莫剑俊,俞晨浩。他们说,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众笑)三位同学各讲一句话吧,来谈谈女性。来,程璐,你谈谈女性。

程璐:女性天生是爱美的„„但是女人善变。

师:善变,爱美。对玛蒂尔德而言,她的美丽的容颜的凋零,太可悲了噢。(示意)请坐。莫剑俊,谈谈女性。莫剑俊:(沉默)

师:随便谈谈,轻松一点。

莫剑俊:女性比较在乎自己的外表。

师:所以说外表改变了,她会比较地难过,外貌对她来说,太重要了。(示意)请坐。最后,俞晨浩,你也来说一句吧。俞晨浩:因为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玛蒂尔德,她是一位女性,然后„„(沉默)(众笑)师:非常好!(示意请坐)其实小说里面除了路瓦裁,其他所有的人??当然除了她丈夫和那个部长??其他都是女性。

所以中国很著名的一个文学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在他的《书房一角》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看一个社会是否宽容,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看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就这么简单。

所以有时候,我们映照一下,我们读了《项链》以后,我们对于玛蒂尔德,到底是如何评价,如果你对她的评价过于严厉的话,也许可以看出你还不够宽容。(众笑)好了,那么课后如果大家还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大家顺着两个思路,继续去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个著名的模式,什么模式,大家有印象吗?才子?? 生:(齐声)佳人。师:才子佳人模式,和欧洲大陆的灰姑娘故事的模式,到底有什么异同?这是第一个思考题。第二个思考题,有关于作家??盲作家,从古希腊的荷马,到英国的弥尔顿,到莫泊桑,莫泊桑他几近失明,当他开始创作《项链》的时候,已经看不清东西了,一直到最后,现在的博尔赫斯,失明的作家,和他的创作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个也可以去思考一下。莫泊桑说:“我具有一种第二视力,我具有精神的目光。”??他用精神的目光,看到了玛蒂尔德。

篇6:郭初阳语文教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王道,现代管理,启示

从中国历史的儒家道统来看,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在政治实践中践履了后来被称为“王道政治”的治国思想, 而孔、孟子则对“王道”政治在理论上进行了归纳。在《论语》中, 孔子所主张的统治者以尧舜之道 (仁、德) 来治理天下, 就属于王道。孟子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在《孟子》中首次出现“王道”一词开始于“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与当时诸侯之间竞相以武力服人的“霸道”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的“王道”主张以“仁义”行政, 核心是“民为贵”。“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是对“王道”和“霸道”主要区分。金良年 (2004) 说:“所谓‘霸道’, 是以力服人, 服从者未必心服, 这是孟子所反对的;所谓‘王道’, 是以德服人, 服从者是真正的心悦诚服, 也就是孟子反复向君主们宣传的。”现代企业管理中, 文化的建设, 制度的制定与企业领导人的人格水准、道德境界有直接关系, 本文通过对儒家“王道”思想进行探讨, 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升领导艺术提供借鉴。

一、“王道”的基础要素

(一) 修己安人。

儒家思想非常强调统治者的修身, 认为“修己成人”、“修己安人”、“修己以善群”是一切统治的基础。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即强调这一点, 领导者的人格典范树立起来以后, 会形成强大的“正气”气场以影响下属, “不令而行”是统治者期望的效果, 而“虽令不从”则是现代管理者的困惑之一, 如何解决?儒家给的答案是:欲要正人, 先正自己。

(二) 力行仁政。

修身为基础, 仁政是次第。儒家给出了人格完善的序列, 即《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阶段本质上属于“修己”阶段, 然后通过逐级落实, 最终实现人格完善。对于统治者而言, 如果做到“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则“天下可运于掌。”由己及人, 由内到外。实行仁政的具体方法很多, 任用仁贤是最关键的一环, 孟子认识到这一点, 并建议说:“不信仁贤, 则国空虚。”历史上, 知人善任的明君如李世民、刘备等, 往往成为后世君主乃至现代企业领导者的典范。

(三)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老子的专利, 孔子就曾说:“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舜以德行感化天下, 表面上仅仅是面南而端坐王位, 但却实现了天下大治。先古圣王的功业是老子、孔子的思想来源, 因此两家的“无为”有内在契合, 可谓殊途同归。何以能“无为而治”呢?老子认为是顺其自然, 不乱作妄为, 而孔子则强调“德”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崇高的道德人格可以感化与吸引人才, 领导者需做好本职工作, 下属则各安其分地辅助他成就共同的事业。

二、“王道”政治的外化措施

(一) 礼制。

周公制礼, 孔子从之, 礼是形式, 是仪式节文, 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重视丧葬的仪式, 来教化人民的感恩之心, 有了感恩之心, 就会导向宽容与和谐, 即所谓“礼之用, 和为贵。”与法家不同, 儒家不主张过多使用刑罚 (老百姓迫于淫威但内心不服) , 它重在培养人的羞耻之心, 以实现道德自律 (自我管理) ,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即是这个道理, 本句中“德”是价值观 (内容) , “礼”是各种礼仪 (形式) 。牟复礼 (2009) 说“礼仪是用以促成宇宙和谐的。圣王赞许礼仪, 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曾子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强调祭礼、丧礼的作用是什么?这些礼节是通过对逝去的人的追怀, 来教化活人的感恩之心, 诚敬之心, 以形成淳厚的民风。“孔子的伟大正是在于他在那些机械的、枯燥的礼仪之中灌注了人心、人性、人情, 使每一个礼仪都具备了人性的意义。” (李里, 2007)

(二) 乐制、由于孔子时代的诗是伴以音乐唱出来的, 我们把诗与乐放在一起来谈。

关于诗, 孔子谈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好诗能陶冶性情, 孔子把上古传下来的三千多首诗, 删成三百零五首, 这些诗情感中正温和而不会让人产生邪念, 从而更能发挥陶冶性情, 教化人心的作用。

(三) 正名。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 无欲其所不欲”曾子也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这是儒家赖以建立社会秩序的手段, 用现代的话说, 就是要明确地位和角色, 而不应出现君不君, 臣不臣的失序现象。这是广义上的“礼”, 强调在社会体系中“位置”的重要性。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规范, 包括权利义务、行为方式等, 这些规范的总和就是人的“角色”。

(四) 举善。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老百姓中, 对那些善的、好的人与事物进行宣传表彰, 以教育那些还没有做到的人, 这样就能使得老百姓明白什么是值得提倡的, 从而起到引导与劝勉的效果。

三、“王道”政治的基本逻辑

综上所述, 无论“王道”政治的基本要素还是基本措施, 其背后都有着某种程度上对人性的尊重的成分, 请看下例:

在上古时期, 中华民族的治理方式属于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 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大禹之后, 进入“家天下”的局面, 也即帝王世袭制开始了, 百姓和帝王之间开始有了截然的分别。但“家天下”也不要紧, 比如周文王, 因其实施仁政, 百姓得知他要修建灵台的时候, 大家不约而至帮忙并提前完工。夏桀作为暴政的典型, 说:“我就是上天的太阳, 太阳会灭吗?”百姓回应到:“时日害丧, 予及女偕亡!”恨之切也!老子也认识到“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对于暴政下的严刑峻法, 儒家与道家都是予以沉痛谴责的。

“王道”却以尊重人性为基础。“王道之要, 不过推其不忍之心, 以行不忍之政而已。”这句体现了孟子的人性观——“恻隐之心, 人之端也。”他的人性观给儒家“仁政”与“王道”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人都有“善心”、“善性”, 但如果外部给人带来威胁与伤害, “善”会逐渐被消解以至于导致报复与反抗, 这是其一;其二, 人性具有复杂性, 孟子有“义利之辩”说, 对此, 南怀瑾 (2008) 的解释是:“无论东方或者西方, 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学术思想, 都是以求利为原则。如果不是为了求利, 不能获利的, 这种文化、这种思想, 就不会有价值。”他批判了简单地将“义”等同于“无私”, “利”是“自私”的看法, 其实“利便是义, 义便是利”行仁义之道的人君会得到大利, 长远之利, 对于道德高尚之人来说, 因仁义即是他的本心, 他的利就是义。基于以上认识, “王道”和“霸道”政治的基本逻辑总结如下:

暴政→满足私欲→人心背离→失道者寡助→失去天下 (创造异己、离心的力量)

仁政→奉献利他→人心归向→得道者多助→得到天下 (创造团结、向心的力量)

两个模式的背后隐藏着人性的趋利避害本能。其所展现的价值逻辑是对儒家王道逻辑的通俗阐释, 儒家认为, 既要追求自己的利, 也要承认别人的利, 想求大利, 就要舍弃小利, 如此才能产生良性价值循环, 这就是“王道“政治的简单奥秘。几乎所有的历史事实都证明, “霸道”的结果必将走向不归路, 而“王道”却导致“王天下”。

四、“王道”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一) 儒家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思想宝库。

现代管理的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有思想、理念、方法、技术等主观因素, 又有先天优势、时代机遇等客观因素, 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值得现代管理者所借鉴, 事实上, 大量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实践的确从传统文化中, 尤其儒家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牛根生就是典型一例, 他的“财散人聚, 财聚人散”说, 即来自《大学》的“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 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二) 王道思想本质是基于人性的管理。

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也就是说, 要行王道, 最基本的是体恤老百姓, 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不以“得民心”为根本, 则不是王道。福建福耀玻璃集团在企业管理中大幅提高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 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财富, 提高了职工薪酬在成本中的比例。更人性化的举措则是:公司员工及其直系亲属若得重病, 公司将负担全部医疗费用。这不能不说是真正独特化的“得民心”的王道, 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吸引人才呢?

在现实中, 企业领导者的常见错误之一就是“待人严, 待己宽”, 但子贡的话却带来了警示:“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孟子也附和说:“古之君子, 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 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有从为之辞。”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过则无惮改。”, 这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素质, 客观认识自己的错误, 并超越自己的面子, 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使下属和同事心服口服, 因为真正具有这样的修养的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太多。在用人方面, 人情化的中国社会缺少一些理性, 对此, 孔子认识得很清楚, 看这个例子:鲁哀公问孔子, 怎么才能实现“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 则民不服。”任用和提拔正直的人还是小人, 影响到施政的公正性, 公正则民服, 反之则民不服。

(三) 客观地认识王道思想的应用价值。

王道政治的基础要素和外化措施同样会给现代企业管理者带来启示, 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软性方面, 为何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为何仪表仪容礼仪规范在文化建设中构成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在制度建设中需要纳入人性化的因素?儒家王道政治近两千年延续的事实能够给当代管理者带来有益的借鉴。但是, 我们要认识到, 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王道”政治的某个方面, 而应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有一个系统观。比如, 我们强调领导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但同时还要认识到:领导者的道德境界是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比如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 是一个非常注重儒家经典学习的人, 并在生活中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但最终还是难免亡国的命运。他在宫内推行大量节省措施的同时, 也用克扣兵饷、裁撤驿站等方法节省财政开支, 但这给他塑造了大量的反对者, 甚至造反者, 其中就有李自成 (肖知兴, 2006) 。但明王朝的覆灭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还有其他条件在共同起着作用, 其实在熹宗时代魏忠贤控制朝政而尽行的暴虐统治和贪污腐败, 就已经导致了民不聊生以及起义的此起彼伏, 怪只怪崇祯皇帝生不逢时。

参考文献

[1]、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68

[2]、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 (王立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8

[3]、李里.论语讲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9

[4]、南怀瑾.孟子旁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80;83

上一篇:5室内公共区域清洁标准作业规程下一篇:家风家训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