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性听说教学论文

2022-04-21

一语文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人。人的天性是自由。先哲说,“不自由,毋宁死。”因此,向往语文的自由,必然是理所当然吧。语文,本来就是自由的产物。一声一音,一字一文,由乎衷,发于内,昭示本心。表现出来是诚,所谓诚,坦率自由表达使然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现代性听说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现代性听说教学论文 篇1:

基于现代性语文教学的“五个融合”

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并围绕各自关注的焦点提出相应的表征与演化方式,最终趋向是使语文教学的“两极”走向融合、统一。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成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导向。无可否认,语文教学基于工具性与统一性的视野是高立意的,但不是高立意语文教学的全部。笔者认为,培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语文素养,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现代性。基于现代性的语文教学表征,反映在语文教学与现代人素养、现代生活、现代科学、现代技术、现代教育的密切联系上。对这些联系的认识可以找到语文教学的现代含量。

一、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人素养的要求

对现代人的素养,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有许多共有成分:具有健康愉悦的心理、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丰富的情感世界、对外界环境变化有敏锐的感知、独特的个性且与社会相容、批判与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与利用。据此,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反思学习,形成学生未来生活的良好听说读写技能,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育“现代人”的责任。这一点,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论及:“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文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现代人,应该是一个知性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语文是培育人的这种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既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丰富的情感世界。它的语言载体和艺术符号,都具有认知的和审美的双重资质,是认知与情感的天然结合体”。

二、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生活的元素

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较多地是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花盆式的环境中发展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社会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评价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注意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锻炼语文能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克服花盆效应的影响,走向社会、走向实践,树立语文教学实践观,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解,甚至局限于语文练习答案唯一的框架中不能自拔。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不但在现代生活中不能用,而且让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挫折感与双重人格,于是学生对语文的厌学、弃学情绪产生。因此,语文教学应深入学生生活、现代生活,将学生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明星文学”“校园文学”“网络文学”等与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情感生活”“武侠人生”“动漫游戏”等巧妙适当地移入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鉴赏与价值判断,在语文训练中关注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促进学生思考的多样性,营造学生对“语文贴近现代生活”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三、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科学的因子

脑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组织行为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深化拓展的源泉。高立意语文教学就是要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化到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譬如,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发展对语文思维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基于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思考,语文思维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应有一个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实践、反馈矫正、迁移提高的过程,关注从理论的阐述、经验介绍到训练指导的系统结构,合理安排从字、词、句、段、篇、册至整个语文思维教育的层次。基于现代科学发展的语文教学,除了从现代科学本身中获取支撑外,还有一个重要表征是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自主探索、发现,进行“潜科学”研究。即指教师在课堂上当面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或未有定论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指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发现学习。

四、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其教学进步与现代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由于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大量引入与教育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组织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人类学等)的发展,现代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如人本教育、建构主义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主体教育等。这些理论必然也会推进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拓展语文教学的研究领域。如从教育组织学中认识语文教学的组织技巧,从教育心理学中认识语文教学怎样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从教育社会学中认识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从建构主义教育中认识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这表明现代语文教学进行中西教育比较、学科教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必须注意的是,在比较研究获得新的语文教学启示的同时,不要舍弃语文教学的民族性与本身的固有规律,通过比较、借鉴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有中国特色、语文学科特点的、与国际主流教育相容的本土母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比较研究是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民族性或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性,有许多东西是无法从西方、或其他学科领域学会的,许多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五、 语文教学应融合现代技术的要素

现代技术的进步对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资源准无限性、时空准无限性、探究准无限性、交流的准无限性给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创新机遇,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如运用一些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对象)、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语文教学,给予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语文教学行为的创新(如学生通过网络上的信息直接解答某些问题或对教师的“解惑”产生质疑,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更广的视野重新认识权威)等,可以说,在信息时代数字化环境里,语文教学可以大有为。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曾为“语文教育新视野丛书”题词时说:“语文是信息时代的骄子,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当然,其在肯定信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产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指出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价值所在,即语文是一个富有情感与凝聚力的学科,有些成分是信息技术或数字技术本身无法给予的,不能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来束缚语文教学,对于某些情感性、人文性的传统要素学习,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无法替代或抹杀的,依旧要运用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特色或有效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现代性的高立意语文教学表征远不止以上几个融合,而要将这些融合真正转化为语文教学行为,产生培育学生现代语文素养的效果,需要恰当的演化方式来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6).

[2] 曹明海.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3] 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4] 田瑞云,刘永慧.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刘茂祥

语文现代性听说教学论文 篇2:

向往语文的自由


语文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人。人的天性是自由。先哲说,“不自由,毋宁死。”因此,向往语文的自由,必然是理所当然吧。

语文,本来就是自由的产物。一声一音,一字一文,由乎衷,发于内,昭示本心。表现出来是诚,所谓诚,坦率自由表达使然也。

但本有的,未必就一定是“有”,被挟持,被利用,被虚饰,被污名……时有发生。向往语文的自由,谈何容易!

但无论怎样不易,人们对语文自由的向往,对自由语文的向往,总是如同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语文的自由有时是野性,是冲动,是自然。

我1982年初为人师,是在皖南宣城的寒亭。这是一块相当贫瘠的土地,在学校里,学生常常一天只吃一顿午餐,我深深地体会到贫寒子弟的苦难。尽管如此,我依然组织学生自编自刻自印《百草园》杂志,大量发表学生习作。双手油墨,一脸快乐,在闭塞的乡村中学,我们享受着学习的自由。我还带学生周末举办野餐会,荒漠的、低缓的山梁如同迭起的波浪,在秋天的阳光下,是那样的柔和明朗。我们支一口大锅,煮菜煮面,也有学生把家里珍藏的鸡蛋偷来供大家享用。一边吃,一边顺着秋风朗读诗歌。一道道的山梁呵,一波波的海浪呵。繁星下,回家。

语文教学自由有辩证法。为了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的自由王国,教师往往要费尽心思。1988年8月,我被调到安庆师范学校任教,成了“老师”的“老师”。很荣幸的是,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邀,我随王少阁、熊江平诸先生编语文教材。教材组也许看重的是我的教学实践,而教学实践的成果标志就是编创语文练习题。命题之难,我在编教材的日子里充分地领教了。目的指向,内容切取,范围大小,用词用句,前后关系,难易程度,要求等级,教学预估……为了一道二十来字的小题目,编写组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每个人的修改意见如果集中起来一定不下万字,真是苦不堪言!面对老一辈人的严肃认真,我哪敢自由半拍?不过,我的心态很快逆转,教材出来了,不管有没有自己的心血文字印出来,我都把每道练习题的每个字看作自己的创造。课堂上讲练,就如同与学生一起在秋风里煮面、放歌。一道道山梁呵,一波波的海浪啊。繁星下,回家。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画面,时不时就出现了。

我在人教社编教材的时间不长,但自由的感觉回味悠远。自由,常常是语文人的相濡以沫。从老北大红楼侧面进沙滩后街,就像行走在故乡的弯道上。再进小胡同,拐角处有一家小饭馆,是我们小组常常小聚的地方。孙移山先生,风衣飘逸,一顶礼帽更是引人注目,披帘而入,面孔严肃,真是一表人才!那时张中行先生也时不时来这里小酌,他小眼睛眯眯的,面孔长而柔,不多久,颧骨尖上浮两朵浅红,先生微微地醉着吧。室内言语幽默,窗外风雨不闻。少阁先生喜欢砚台,床底下一堆一堆的,我们到他的住屋里拜访,他用力一块一块把它们从床底下推出,似闻隐隐春雷在遥远的天际滚过。熊江平先生,喜烟,擅长近体诗,上下班骑一辆后有车斗的三轮车。他的头很大,灯光拐角处一闪,就冲向远方的人流中了。当时编教材,没多谈理念,也没多谈深刻意义,只是反复讲学生,讲学生是否需要。那套教材的顾问是志公先生,因而少阁先生常讲志公先生的“现代化”,即现代化的文、现代化的道、现代化的教学。想想这三方面,渐行渐远了。

我是一个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工作着的老师。对我而言,小小的语文自由,还表现为自问、自答、自写。

随着教育岁月的增长,我不是越来越“现实”,而是对“现实”越来越有叛逆性了。我喜欢质疑,喜欢追问,有不少时候,我出于本能对已经守护的习惯固执地逆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我的内心时常隐隐约约地问:身为人师,你有没有误人子弟?

我总是怀疑我教错了,我向往自由,是源自我内心的紧张焦虑。

我所质疑、所追问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我喜欢对一些日常所言的教学问题与概念作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探讨。即使是大问题,我也习慣于放在日常所见甚至是每天所见、所遇的工作问题中来体认和判别。这也许是我的局限,缺少高谈阔论;也许是我的岗位优势,比较贴着学生。我有点像庄子笔下的那只蜩,那只鸠,尽全力而飞,虽“抢榆枋而控于地”,也有小小的自足。我之所问,或许真的很可笑,不过,动情地去想一想,也不是没有滋味。最大的快乐,是我之所想,如同山野里的风,自由、活泼、多样。没有人强迫我这样想,也没有什么课题昭示我,让我贴上依附的脸,是我自己这样痴迷而动情的。

比如,“课文”是每天要见面的。什么叫“课文”呢?“课文”与“选文”有什么不同呢?“练习”是每天要见面的。什么叫“练习”呢?语文课的“练习”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教学方法上,我钻研的是“点拨法”。所谓“点拨”,是中国人自古及今常说的口头禅,语文教学的“点拨”又应该有怎样的方式呢?“诗教”是中国的国粹。那么“诗教”的源与流又当如何?再者,诗教毕竟是一个旧的传统,新诗之后,诗教又该是怎样的情形呢?问题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教语文,天天遇到思考、思维。中国先贤的思考与思维特点与规律又是怎样的?现在的教材,一部分是古典作品,一部分是现代汉语作品。教古典作品时,似乎有了敬重“古典”的态度,而教现代汉语时,我们有敬重“现代”的态度吗?我们真的知道现代汉语的“现代”价值了吗?对了,我们现在一下子就“传统”起来了,我们是在自我成长中领悟到了“传统”的现代意义后“传统”起来的么?所有这些,都是我在近四十年语文教育生涯中不断追问的问题。我深深感到,语文自由,离不开质疑。质疑权威,质疑理论,质疑自己。有了“疑”这个思考酵母,语文便活了。

我的《语文教学时习论》,可以说是用几十年的追问、探寻、实践所得的微薄的体会来写就的,我为自己深感庆幸。先是单篇发表在一些期刊上;后来,由“单”而“双”,由“双”而“组”,积“组”而成“章”,大致有了一本书的模样。200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编辑部出于扶持之心,让我出版了《语文教学时习论》的第一稿。现在是2021年了,又一个十六年匆匆过去了,我依然对着这些问题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思考。我的目的就是我,就是让小蜩小鸠的叫声完整一些吧?很多单篇文章在《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过,略加剪裁后又缝补进了《语文教学时习论》。再次得到《语文学习》编辑部何勇、易英华、向文祺等编辑的帮助后,这才有了《语文教学时习论》的修订版。

需要指出的是,我研究这些语文教学“常识”,不是编词目词条,描述静态的知识,而是把这些概念、问题、知识,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体味,放在时易势移的时代巨变中去斟酌,放在实践、习行的哲学吁请中来认知。我自己未意料到的是,这样居然构成了一个大致的系统性专论。多少年来,我只依着自己的个性去发现,去思索,没去列课题,没去申请项目经费,因而获得了一点思考自由。这种自由是野生的,多么难得啊!

修订,使我又一次脱胎换骨地发生了思想的变化,我的自由野性又得到了一次发挥。

首先,总体来看,《语文教学时习论》原来的内容框架分作两大部分,一为理论探讨,二为实践总结。“时习”思想散见于篇章中。本次修订,首先是确立章节,使理论、观点、实践打通,使“时习”思想线索有所挑明。全书九章,以“时”贯之,以“习”实之。“时”不离“习”,“习”顺其“时”。我把近四十年的体认和盘托出,也算是一种坦诚求教吧!

其次,我梳理了“时习”思想内涵的基本理路。

关于“时”,至少可以从六个关联方面讨论:1.时者,时势也。晚清变故,时势异也,这使得语文进入新课程范畴。“五四运动”之后,现代白话文入选课文,“语言”本身又焕发异质内容。不顺势而为,语文就没有新自由。2.新课程之变,必然导致课程功能之变,新的语文课程功能体现,最贴近的问题是计算时效。课时,就是计算与安排具体时间的体现,而教学的难点就是在课时限制之下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产生时效性。语文课要算一课一课的“量”,有“量”的认识才有学的自由许可。3.既然是一门普遍适用的课“程”,面向的是不同阶段的学生,这就决定着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设计都必须突出时序特点。时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从人的生命意义上讲,教学的序其实就是人生的“序”;序的合理化,就是依从生命的自由化。4.中小學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依着时序走向成长,在凭借着并发展着记忆力、观察力以及联想和想象力的时候,在我看来总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时新”的境界,这就是人的诗性。人的目的之所以是人,是因为这个“目的”,就是在原我基础上创造新我。而这个“新”,说到底就是洋溢着诗性的人生理想。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功能尤其巨大。我近四十年的工作在高中,对此也尤其钟情,这也是我把“时新”和“诗教”联系在一起的用意所在。教“时新”之诗,无非就是让青春自由地呐喊,自由地漫步。5.“时机”,无疑揭示并闪烁着教育的艺术光辉。艺术的标志是什么呢?就在于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启发式,核心内容就是相机诱导,因势利导。我在阐述“点拨”方法的特点与应用时,总是从“时机”上立意并落笔。一切教学方法都是因个体的学习时机而焕发艺术神韵的,而每一次学习时机的降临,就是学习者心灵的自由呼吸之时。6.本次修订我特设了“时弊”的相关内容。我和学生在所处的当下,始终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语言表达危机,说话与写作,天地间,有多少假话、大话、套话啊!所以,近五年来,我费力地倡导和实行着语文学科的德育:语言学习与应用的“诚直”教育。我无法面对“时弊”而悄悄从侧面溜过。我渴望,语文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良知批判现实。

关于“习”的思想,我主要从三个维度上来体现。

第一,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平台上,课文为“习”而选。讨论,养“习”求知;表达,实事求是;技能,应用而成……这一切,都尽量体现知行统一的哲学思想。语文是实践的产物,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听说读写,四字无一不是行为、不是习惯。从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学习要求以来,历代教育家都高度重视这个“习”。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劝学》),这就是强调“学”与生活习行的一体性。唐代李翱说“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者也”,具体说来就是“学其言者,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李文公集·答朱载言书》)。虽然不免绝对,但“行”之于“学”的意义不言而喻。宋代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并到。明代王守仁由“并到”而强调不可分离,认为“两个字说一个工夫”。清代颜元更是把“习”提高到“实学”的高度,自题书屋为“习斋”。这些思想传统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精华,又与当今世界的教育倡导相通,爱因斯坦就强调:“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采取行动。”

第二,从语文学习的“练习”价值上,我从智育心理学维度再次提出了“习”的设计模型,有三个构件,即“知识教示”“分项练习”和“疑难点拨”。我的经验告诉我,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练习的指导性工具;语文练习的分项具有技能形成的定向训练意义;训练的主体——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比自己的体会更有深度的练习快乐。现在新教材重视“学习提示”,重视“任务群”,可能有两个需要提防的弊端:一是大而化之,以任务群构思者的意志来使学生削足适履;二是“提示”的“示”是让学生跟着作品走,这实际上与学生语文训练应跟着自己能力走相违背。课文不应成为学生唯一崇拜的对象,而应成为学生成长服务的阶梯,尤其是教科书不设计“练习”,更使教科书失去“教科”价值与支撑。因注重“练习”而产生题海战术的顾虑,这是比较低级的因噎废食。从这个问题上讲,我要特别呼吁的是,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比开展专项研究活动更重要;重视每一节“课”中的精当“练习”比开展大而无当问题的论述更重要。低估学生的智力与高估活动的价值都是忽略学生这一教学对象真实性的表现。“分项”的意义在于,它是针对能力缺陷的,它是聚焦成长整体的,它是讲求训练时效的。正如一个短跑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训练,绝非单一的比赛项目的全程与全部训练,而是化整为零从体能、时效、技术等方面有选择、有设计地训练,这才是教学。教学中也有合成式训练,但目的依旧是诊断和改进。当前语文教学大而不化,使学生成为所谓任务群的套中人从而陷入泥潭而难以自拔,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第三,分项练习,不是不要研究性学习。相反,研究性恰恰是分项学习的本质属性。带有学术性的“习”,我在本书有详细论述。我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时有“三个注重”:策略上,注重课内扎根,课外联系;思路上,注重读写结合,以写为主;方法上,注重以大化小,小处突破。这三者都从课上着眼。课要简,精讲巧练是也。简,举一也;精讲,举一;巧练,亦举一,而后逐步在应用中“反三”。而“举一”以及由“举一”而“反三”,全是认真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换言之,即学术化的“习”。我以为,这样的“习”,是由课程、课文、课时以及学生学力现实决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一篇课文,一节课,三五个小练习足矣,关键要踩在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点上。简些,简些,再简些。教学不过就是点一下火,搭个梯子而已,外边的世界留给学生自己去闯荡。而消除分项的微型的练习,以课题、论题、项目的方式,同时还要构成逻辑系统,让每一个学生就范入轨,每课、每单元都教得如此繁杂、严密,完全局限于一个“井底”,师生憋闷得透不过气来,这实质上是以“一家”之研究模式来迫使学生全都变为这“一家”。这,未免不使人担心学术化的教育奴化。


语文的自由、语文教学的自由,在于思想自由,思想在于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当教师获得了基本资格,达到了普通要求之后,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扩大自身与外部思想世界和自然天地的联系。这种联系,便是自由的活水。不必用统一的模式不断地实行统一培训。培训,有其价值,但“训”由“大”而“中”,由“中”而“小”;由“上”而“中”,由“中”而“下”;由“左”而“中”,由“中”而“右”……如此年复一年,必然使人僵化。其实,教师的最大渴望是自我的个性优势在自己支配下不断超越。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这样的信任,而始终在被动的培训中度过,那么,教师增长的是自卑和奴性,语文教学的自卑和奴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统一标准下,我的学术规格不标准,我的思想表达欠主流,我的教学实践不完善……但是,我有我自信的一面。通过勤奋努力,我的天赋与特长也许会更坚实、更突出、更锐利。而这,恰恰能使我自信而自由,在学生那里赢得尊重。

请相信一个教师的自尊心吧,他自有求知的渴望与天趣。

本书有不少关于中国教育精神的探讨,比如,点拨艺术、思考模式、质疑品质、学友关系等。这些都不是从所谓的理论论著中的移用,而是在我的学术求知中所产生的“自得”。虽肤浅,但我学之,疑之,信之,也能如痴如醉。

例如,我以中国书院为寻访对象,实地考察学习,搜集大量资料,深刻体会中国教育传统中的创新精神,不得不油然而生敬意。在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春雨潇潇院中“朱陆之辩”的雕塑群像令人肃然起敬。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对辩,反映了真学者的思辨风范和坦率性情,成为思想史上的千古佳话。还是这个鹅湖书院,“朱陆之辩”之后,又有“陈辛之会”。陈亮的慷慨与辛弃疾的悲愤在此相约,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最为动人的篇章。

书院不同于官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自由讲学。这个“讲学”有一个特定名称就是“会讲”。书院的会讲制度,一说始于1175年鹅湖寺的“朱陆之辩”,一说始于1181年白鹿洞书院的“朱陆之会”,更早的认为始于1167年的“朱张岳麓会讲”。陆是陆九渊,张是张栻,朱是朱熹。朱熹开辟的“会讲”以及他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思想财富。尤其是朱熹把学、问、思、辩、行确立为“为学之序”,是我思考“时习论”的重要指导。“为学之序”是在“会讲”的动态中展现和跨越的,以“人”为中心的“活”的教育学在当代还有多少自由选择?2018年的夏天,我在爱晚亭的暮色里,想象着岳麓书院当年的盛景,不禁悲从中来。张栻(1133—1180),改变岳麓书院的精神领袖,反对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倡导“传道而济斯民”,倡导以“解惑”为核心的教与学互动的教育方法,倡导以“理学”而不是以君王的恩威来培养学子的人格。湖湘学派大盛于岳麓,湖湘精神广布于全国,后来以“实事求是”为校训,岳麓书院的思想更增添了现代性特质。通常,我们只知道张栻被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所引用的评价孔子“各因其材而教人”的名言,从而提炼了孔夫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其实,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改变了岳麓书院,树立起书院教育思想,更是令人崇敬不已!

朱张教育学何其博大精深!在我的“时习论”著述中,我大约是取了九牛一毛而为我思想的酵母吧?酵母虽少,但能使我生出双翅,逆风飞翔。飞,就是我自由的感觉。我注重语文教育的时代性,注重现代人格的养成,注重自主自学,注重质疑与对辩,注重哲学观的树立,注重“习行”培育,我之所飞也许就是我的一个进步。我的内心告诉我,只有有了自我逻辑,“我”的自主与独立才能形成。但我的内心总是波涛汹涌,我一方面为自己向往思想独立而骄傲,一方面又为自己知识浅陋而自卑。真正的中国教育思想家的东西学得太少了!我只能凝望平静的湘江。我在静谧的朱张渡遗址漫步,迎面吹来的是湖湘豪健的风。还有王船山先生的诗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还有魏源对民主制度的向往,还有《海国图志》,还有梁启超的时务学堂……也许,正是这些伟大先贤的教导,使我这个小小的语文教师也敢于生出自由的思想,质疑假大空的思想傀儡和语言表达,为这个时代的弊端而深忧。

本书第一版时,我曾以《灯光赋》一文代序,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语文教师,是农夫,也是思想者。”

我现在还是这个认识。农夫,对土地有天生的挚爱和敏感,他在四季的运行变化中,依据庄稼生长的常识而默默劳作。他心里亮堂得很,用不着许多人围成圈聒噪。常识在他心里或湖岸,或草地,或清风,或蛙鸣,他在常识中或野奔,或短笛,或繁星,或啸歌……用不着为课题而屈膝,也用不着为重大评奖而顺眼。做农夫,有思想,便能为自己留一份自由与骨气。

我真的處在了我的这个“认识”层面了吗?远远没有。

有时在梦中,惊醒而起,正是:恍惊起而长嗟!

我梦想,语文即自由。为声,为言,为文,为字,出于心,出于自由。学习语文,时习之,就是最需要语文之时习得语文,恰逢其时才有效,应该自由。教学呢?恰恰就是顺语文之性以及学语文之理而教之,没有自由,就没有了教学。

我稍微明白一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人,人的目的依然是人,而人的生命本质就在于自由。

我是多么向往自由啊!自由是我的前提,但也使我孤独不已!我是逃避自由呢,如弗洛姆所言,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的关系,还是向往苍穹,如楚人的先师那样披发长吟而追问……此时,我的内心涌着激烈的波澜。

作者:陈军

语文现代性听说教学论文 篇3: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此,语文教师们应该在以教学目标为前提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 核心素养 培育方法

在当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遵循老式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学生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课本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让学生拥有较强的人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教师要结合以上几点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和認知,把语文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师生之间共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困境

(1)价值取向异位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意识到了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存在脱离文本的问题,教师过度追求人文价值,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以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语文课堂不再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而是逐渐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但是相应的中职语文也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例如,过度追求人文价值、弱化“双基”、架空文本等,存在教学中脱离语文能力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文本内容的现状。

(2)教学过程较为冗余

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为了让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会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但是相应的也出现刻意求异的问题,例如,课件过于花哨、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偏差较大等,这些都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

(1)引导学生发展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加强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展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很多中职生对于民族文化缺乏兴趣,教师需要意识到民族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结合的必要性,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地发扬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民族自信、民族自尊。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王熙凤出场的视频,让学生去品味王熙凤的服饰特点,通过古典作品来感受古代人民的服饰文化。

(2)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的灵魂和精神得到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深入挖掘文章中存在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对象有文本的情感、意蕴、意象、语言等方面,教师要让这些审美对象反映在学生的脑海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雨巷》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去感悟当时的黑暗社会,把雨巷和丁香一样、拥有着愁怨的姑娘相互结合起来,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和脑海中的意象相互结合起来,不断地组合与加工,充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3)做好总结和积累工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学生们来讲,从进行知识储备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们进行知识的总结和积累工作。从学生们的角度来讲,怎样做好总结和积累工作,就是专门设置自己的知识积累本,并在积累本上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扩充。当然,对于积累本我们也要进行定期的复习,这样才能够实现“温故而知新”。与此同时,对于学生们来说,多背诵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验当中都会有“老师让我们背诵并提问”这一个经验,当我们从那个时期过来之后会发现当初背诵的诗句篇章都记忆犹新。因此,这就是我们进行积累和总结工作的重要意义的体现。只有通过反复的背诵,经常性的积累和总结,才能够让知识更加巩固,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文化水平。

(4)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做好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有很多形式,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个性化阅读。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我们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研讨来设立专门的语文阅读课,从而帮助学生们打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坚实的阅读基础。与此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课堂精读,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我们精读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精读的方式将文化渗透到内心。另外,教师们也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们通过课堂上的精读之后课下再进行针对性的广泛阅读,对于学生普及知识面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我们教师们也要倡导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成长点,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5)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进行古典文学阅读和经典文化学习,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与此同时,教师们更要借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们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们的日后发展和未来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锻炼自身表达能力。比如说,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们从敢于说话到准确表达;或者通过设置课堂小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们针对书面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不断进取来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然后,再在教学中不断优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献

[1]杨梅.核心素养下情境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9):106-107.

[2]陈妍.传优秀传统文化 塑职业素养新风——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6):13-14.

作者:杜涛

上一篇:人类学哲学世界历史论文下一篇:情境教学之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