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提高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要将“课岗证”这三者有效融合。本文就“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融合进行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研究

摘要: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评价理念。它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重过程化、多元化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活动。目前,由于传统考核评价模式的弊端,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现状,必须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的六个转变,即评价理念、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目的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财务管理专业 发展性评价 教学评价

一、引言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已有十几年发展历程(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列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截至2014年全国范围内已经有417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其中将近8成的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从近年人才需求情况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偏重实践教学偏轻、课堂教学偏重实际操作偏轻、看重分数轻视能力、对学生统一要求多而忽略个性多样发展等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要求差距甚大,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又是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生常常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论科研不及研究型大学,论实践应用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改革问题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思路。但无论是引经据典的思辨型研究还是经验型研究,都未能点名实质,进而提出有效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问题,根本点在于针对性和实效性,核心是要求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教学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应用”二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发展性评价为切入点,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注重过程的学习与探索,善于反思、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性评价的缺失

各专业学科和理论流派针对现有评价模式的弊端,纷纷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注重人”发展的新转向。发展性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注重过程化、多元化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评价活动。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用不同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每一个环节。现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性评价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评价理念陈旧。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比较强调整齐统一,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教学评价上也受其影响至深,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价,即通过书面考试来测试学生,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来判定其水平的高低及人才的优劣。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者的评价理念仍是以知识为本位,注重知识的讲解与记忆,但较少关注对知识的领会、分析、应用、综合与批判,教学过程中忽略培养过程,忽略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忽略客观衡量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过程。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评价主体都是将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其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学评价理念的陈旧与发展性评价观念的缺失所致。

(二)教学评价主体一元化。教学评价主体是指个人或团体通过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活动,并对评价客体实施标准判断。传统的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评价采用的是一元主体,即以教师为核心的个人或团体为评价主体,来判断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的分数和评价,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未能得到提高,也无法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被划分在不平等的两个范畴内,两者地位不对等,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家长、社会被置于教学评价体系之外,被评价、被检查不但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且评价双方形成对立后也无法很好地发挥教学发展评价体系的作用。现行的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学生的成绩来直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个人偏好,同时教师也无法正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参与、探究等素质与能力,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个体差异性彰显不出来,学生必然千人一面,主体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懈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评价内容简单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其个体能力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围绕其学习和掌握间接知识的效果来展开,即财务管理专业的传统考核评价内容上将知识数量积累及其精确记忆和再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只重视知识的死记与掌握,偏重于课堂教学的评价,较重视理论教学,片面强调测评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能力,教师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唯一模式就是“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书面考试模式,而书面考试的内容又多是教材上的知识点,基本没有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灵活多样的题型,历年试题类型相差无几,无外乎填空、选择、简答、判断等主要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题型,且所有的标准答案都源自教材,以学生通过课程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等各种等级水平考试来衡量,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与学习情感的体验,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实践操作能力,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实验、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考核和评价,更没有考虑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应用。这样简单的考核内容无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单纯通过统一化、标准化的考试内容来评价学生,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性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化。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传统上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或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结果,如学科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试,以纸笔测试为主,其考试成绩作为检查教学质量及评先评优的依据;结果评价更多的是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强调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标准参照评价就是运用固定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等各种等级的水平考试;常模参照评价则更重视名次排列,以学生在班级、年级中所处的名次来评价教学质量。这些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学生的进步和努力没能给予鼓励,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是一味地看重成绩的排序、就业率的高低,却忽略了激励机制和评价的改进,未将发展评价体系应有的综合功能发挥出来。

(五)教学评价方法单调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更多的还是多采用期末统一闭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定量的考核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来进行量化评价,但仍然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是一种缺乏实质性考核的评价方法。通常学生平时按时上课,期末时突击复习迎接考试,只要考试成绩好,就万事都好,通常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形成绝对化、片面化的结论,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量化评价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地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重点,而非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消化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手段落后。财务管理专业评价手段还比较传统、单一、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其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对培养方案中有要求的课程进行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而没有顺应现代化管理潮流的要求进行较强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二次开发能力、数据分析、策划方案的制作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这使学生适应瞬息多变的社会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探究

由于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关注评价对象发展的全面性;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注重评价对象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笔者认为现行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价模式应该实现“六个转变”。

(一)教学评价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发展为核心”。考核评价理念取决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学校定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校不同于研究型院校如北大、清华、浙大等培养研究型、综合型人才,又不同于高职类院校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实用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与金融、会计、税法、投资等多门学科相联系,实践性、综合性强的学科。学生要适应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的要求就需要广泛涉猎财政、金融、证券、投资、税收等方面知识。所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理念不能一成不变,要树立动态的观念,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发展为核心”,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为中心选拔人才的质量评价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评价的根本宗旨;教学上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按照“理论介绍言简意赅,实践应用全面广泛”的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學与评价紧密结合的评价新理念;注重对新问题、新事物的研究,注重对学生财务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多方式多维度的训练,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最大可能适应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教学评价主体从一元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的主体,必须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元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即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校内外考试机构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由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借鉴性和前沿性特点决定的。因为多元评价主体可发挥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多元评价主体要与学生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可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多元主体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这样教师可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既可推进教师教学又可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更加清晰和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的表现,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反馈和发展功能;才能了解其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

(三)教学评价内容由知识主导型转变为关注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以知识数量的多少这种知识主导型转变为关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合作、实践、创新与探究等能力的发展,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内容既包括知识、素质与能力等静态结果性评价,也包括知识、素养与能力获取或培养过程的动态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要求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打破课堂、教材的限制,加强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应用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职业胜任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能力,基于财务管理知识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实践中,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将财务管理学科的前沿及其最新动态与社会、企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沟通能力等。总之,只有构建基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维一体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与发展的程度。

(四)教学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学评价的重点不仅仅是结果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对象、目标和内容选择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绝不仅仅只是关注最终的结果,不能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最终结论,因为期末成绩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在某一时点上的表现;除了采用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方式外,还要使用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如学生成长档案袋、观察、访谈等,关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各种反馈,要实现对学生全面的、人性化的评价,要使用全过程考核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授课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将考试评价和作业评价、实验实训报告评价、行为观察与谈话评价等结合起来,使考核的实施日常化。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学习结果固然重要,但学习过程也不可忽视。因此对学生实施评价必须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动态评价。这样进行动态评价不仅可评价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对授课教师和内容进行测评。

(五)教学评价方法由单一定量考核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有的指标可以量化,比如期末考试成绩,有的很难量化,如会计职业道德、团结协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所以只用定量考核方法来评价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够的,定量方法的实施标准无法统一,容易出现各项指标权重赋予的问题,因此要将单一定量考核评价方法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单一定量考核评价方法的评价缺陷。采用调查报告、测验等适当的评价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大量文献表明,知名大学教学评价都比较重视平时考核,最注重的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活跃程度,并非一张试卷定乾坤,学生自己努力完成的论文或设计会在成绩中占比例最大,这样可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六)教学评价手段由传统式、单一化评价为主转变为现代化、多样化评价为主。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需顺应现代化管理潮流的要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相關财务软件的操作,能运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同时,必须加强数据分析、策划方案的制作、PPT制作与演示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结构化全方位考核,可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又可明显提高素质能力,增强考核工作的有效性,便于快速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

四、总结与展望

发展性评价贯穿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每一个动态环节。它不仅通过考核评价来了解教学中的不足,还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考核评价,这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采用发展性评价的必经之路。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要面向未来,需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多元评价主体;不断优化评价内容,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性;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优化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良性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新评价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但并不能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的,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走得更远更好,还需不断探索、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T·胡森[瑞典],T·波斯尔斯韦特[德].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一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冯永潮.教育评价科学性的基本问题[J].教师之友,2005,(5):14-17.

[3]杨开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1,(5):62-66.

[4]宋克慧等.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5]傅萌.发展性评价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4,(5):112-114.

[6]林静.形成性评价在高校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9):66-68.

[7]常媛,周俊峰.发展性学业评价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4,(10):44-46.

作者简介:

祝群,女,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硕士,主要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

翁彬瑜,女,龙岩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

作者:祝群 翁彬瑜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2:

“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融合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提高会计专业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而要将“课岗证”这三者有效融合。本文就“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课岗证”一体化 会计专业 融合 教学改革

“课岗证”一体化是指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加入国家职业标准对会计人员所要求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结合岗位实际操作鼓励学生考取会计相关证书,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理论学习、岗位实践和获取证书的“课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岗证”一体化要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并将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将会计相关职业证书考试标准与课程大纲相衔接,做到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能力融合,理论学习与职业证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具体来说,就是将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有效地融合到大学的核心课程当中,形成基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课岗证”一体化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现有会计教育模式的不足

会计相关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为理论教材内容授课+部分实训课程+期末纸质考试,包括:按教材讲授相关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按实训教材组织相关实践练习,如ERP沙盘模拟、虚拟账务处理等;期末考核以纸质考试成绩为主,结合课堂表现、实训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对学生通过相关资格考试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一)考核方式单一。对于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会计专业,以理论纸质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且无法全方位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会计相关专业能力要求包含全面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才能更好地督促学生把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尽快提高相关实践操作水平,争取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偏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现有会计课程的安排,先根据教材顺序讲授会计要素的发生和计量办法,再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适当练习。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由于教师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缺乏时间和精力组织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实训环节形式化,技能要求模糊化。实训过程按照传统的实训教材安排,笼统地展示了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岗位情况和业务种类介绍,展现了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流程,但缺乏对每一个处理流程的细化,缺乏实际操作环节练习。实际工作当中,很多会计岗位都分得比较细致,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会计业务情况脱节,导致学生对会计岗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无法达到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实训课时安排较少,缺少实训场地和器材,实训的效果不是很显著。

二、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要求与执业证书考取深度融入到课堂日常教学中,通过三者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大量岗位操作技能练习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使毕业生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执业证书,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有利于普通高校创建自己的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高校的发展与生源的扩大离不开精品课程的创建,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必经之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已深入开展,各类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应把握时机,积极通过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类型多样的会计类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素养,促进普通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

(三)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要求。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在准确掌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基本操作规范进行建账、会计凭证整理、登账、对账、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编制、结账以及基本财务分析等工作,此项工作流程较长,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虽然会计准则是全国统一规定的,但是如何正确运用该项准则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唯一的和绝对正确的标准化答案,而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实际操作和师生互动及长时间的工作积累方能形成,所以,实践能力培养一直都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本科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校会计专业必须建立“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坚持以下原则:

(一)相关课程与会计岗位的要求相融合。高校应依据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设置与会计岗位高度结合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构建“四环双轨制”的实践育人体系,也就是要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实践。

(二)相关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时,尽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时间保持一致,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课程开发与构建。“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是将财政厅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财政部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融入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通后的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学年来实现。

第一学年: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资产岗位会计核算、往来岗位会计核算和薪酬岗位会计核算的学习,能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

第二学年:完成资金岗位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岗位核算、财务成果会计核算、主管会计岗位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的学习,要求没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学生获得该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学生可以报考助理会计师证。

第三学年: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供应链、会计综合实训等学习。

第四学年:安排顶岗实习,要求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企业颁发的企业实习经历证书。

(三)相关课程与职业技能比赛结合。为了检验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类行业团体和各级教育机构均在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也为各院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由于此类竞赛以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为主,学生要在规定时间里在线按手工和电算化的操作要求完成总账、分类账、报表、核算、供应链管理以及往来项目管理等模块的处理,学生要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并以团队为单位展开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此项任务,积极参加此类职业技能比赛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推行“课岗证”一体化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急需创建双师型结构的教师团队。要将“课岗证”一体化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理论素养,还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双师型结构的建立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例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深入企业实践,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材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许多高校现用的教材都是偏理论而轻实践,已经不能满足“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求。也正是因为教材的实用性较差,影响了“课”与“岗”的一体化。

(三)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不到位。“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例如“课”与“岗”的一体化,需要有众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但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与目标定位不同,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帮助学校能够与供学生实习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资金的支付也同样重要,必须具备完善的实训室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岗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解决办法

(一)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并分批次安排理论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由学校牵头购买各种网络视频资料供教师学习,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同时,分批次安排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深入企业脱岗实践。争取在3年内使双师型教师达到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

(二)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高校可以将各自的优质资源共享到一个公共平台,各个高校在此平台吸取别的高校的资源,取长补短。

(三)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会计类专业实施“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专门针对会计类专业的相关基金,或者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会计类专业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保障学生对基本学习设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2,(19).

[2]龙菊梅.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4,(6).

[3]郭颖.“课、岗、证、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6).

[4]王峰声.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证赛”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5,(4).

作者:陈婧超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基于淘宝创业实验室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一、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队伍亟待提高

从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状况来看,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的2007年调研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1000多名教师中, 有71.9%为非电子商务专业出身,44.4%的教师没有经历过相关的专业实践培训,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往往自身理论及业务知识单一,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与电子商务专业本身需具备的能力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教师自身没有扎实的实践经历,在教授过程中就无法实现对电子商务客观环境的形象描述和应用经验的总结。所以,培养适合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高校往往在这个环节上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或者即使强调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如人意,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项应长期坚持、持续不断的任务,方式方法并不单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效果。

(二)实验项目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核心理论课程的设置情况比较清楚, 在实践教学方面,很难看到各个高校在实验教学环节上有着怎样要求和系统的安排,多数学校的实验指导教材和文档是自编自用,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各项实验的目的要求、课时安排、考核标准等往往说明不清晰,没有统一的定位和标准;必做实验、选修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分类和界定不清楚,缺乏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有效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由于国内很多企业不太愿意对学生进行实训,或接收学生实习,缺乏和学校合作的诚意,因此,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办法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一般都采取在学校模拟操作的形式。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位而使得学生参与实习没有重点,盲目联系一些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没有考虑到实践环境的搭建完备性、活动安排合理性、共建关系稳定性。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充分了解企业运行的特点和规律不够,无法有效地与企业人员进行沟通。

二、基于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构建

(一)电子商务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结合电子商务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层次,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类别,即基础性实验、专业特色实验、创业实验。

1.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2.特色专业课具有较大覆盖面和选择性,从专业课程的地位和实验的功能可设计灵活的,适应变化且易于扩展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具有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开发必备的专业技能,从事电子商务交易必备的专业技能。

3.创业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懂得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实施计划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通过实习,主要是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建设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创业实验是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需要建设一个提供创业实验平台的实验室。2008年湖北经济学院与淘宝网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淘宝创业实验室。

1.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定义。淘宝创业实验室是由高校提供场所及相关设施,淘宝网提供网络创业平台及相关资源,采用真实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合作共建的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企业化实验室。

2.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网络创业者为基础,形成电子商务专业校内全方位实训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3.实验室功能。淘宝创业实验室主要完成两大功能,第一,培训功能,主要是培训网络创业初学者以及现有创业者层次的提高;第二,服务功能,淘宝创业实验室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为实验室创业同学提供货源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同时针对地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策划与推广;为本地企业B2B商家提供业务外包服务等。

(三)淘宝创业实验室的运营

1.项目入驻。对于实验室项目入驻采用如下形式:第一,面向全校学生发出招商广告;第二,学生准备项目策划方案书;第三,实验室教师评审;第四,项目小组答辩,通过答辩的项目小组最终进入实验室运作。每批进入项目小组为10个,每批时间为一个学期,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同学,实验室提供全程辅导,从开网店到货源管理,可以提供全程服务与支持。

2.项目运作管理。入驻项目组可免费使用实验室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电脑、互联网、打印机、传真机、摄影棚、仓库、物流服务、淘宝网培训等。每月上报实验室项目小组进展报告。

三、實践教学改革效果

本文以淘宝创业实验室为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视角,分析淘宝创业实验室的运作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

(一)培养学生创业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管理,我校淘宝创业实验室共培训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200余名本专科学生,组建了8支创业团队,有三名同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进入实验室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很快。学院的教师形容电子商务创业为“真刀实枪”的实训和“真金白银”的产出。网上创业其实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每一次进货,是商务谈判的一种实践;商品推介与描述,是市场营销学的实践;登记各类明细帐和总帐,是基本财务管理的实践;发货与售后服务, 是人际交往与客户管理的实践。

(二)有助于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都有在创业实验室指导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经历,教师从中熟悉了网站设计、网页制作、商品展览、网络营销等实战技能,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通过为学生找货源,自己也熟悉了市场的情况,与当地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这都有益于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同时,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根据实验室学生的创业状况积极开展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研究,已成功申报省厅级教研课题三项。

(三)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首先是快递公司和纸箱、胶带、网络批发等与电子商务创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在2009年,有申通、EMS等多家快递公司看准我校学生创业的商机,先后在我校设点;其次,学院还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拓宽了企业销售渠道。最后, 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为江夏区政府、企业做了多次培训讲座,培养了一批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社会人士。

(四)实现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电子商务创业将校园电子商务的运营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使教学与市场、行业“接轨”,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使教学呈动态执行的状况,进而解决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与电子商务人才紧缺的问题。

四、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淘宝创业实验室运作一年多的时间,基本达到了当初建设的目标,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前实验室的小规模与大量学生积极参与的矛盾。

第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第三,学校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五、结束语

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淘宝创业实验室实践教学改革为例,分析了其产生的条件,并以“学生创业实践”的视角,分析其产生的效益,使其成为工学结合点和校企合作点。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规避了上述出现的问题,同时使高校、政府、企业积极地投入到合作中,给三方带来好处的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就业创业前景广阔。高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基础是专业建设与地方特色经济互动。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更多实践教学改革的例子来,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

参考文献:

1.黄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青年科学,2009(12)

2.邓新杰,《浅析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创业》[J], 实践与探索,2009(10)

3.林建宗,《电子商务专业的创业教育探讨》[J],网络财富,2009(4)

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08B115)

作者:鲜 军

上一篇:国际贸易中货物风险转移论文下一篇:英语课外活动必要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