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26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包括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生接受音乐知识不系统、普通高校音乐师资力量较弱、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学效果不协调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脱节等多个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1:

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改革的探索

[摘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实习阶段是其将学校所接受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教育环节。然而,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的实习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由于实习时间过短,内容与形式以及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现象造成的。因此,改革成为有效实现实习目的的重要渠道。本文谈论了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教学现状,然后深入探讨了其实习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改革

实习阶段是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现阶段,国内众多高校对于音乐专业实习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与实习指导及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问题。为了使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促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进行音乐专业实习改革是其必经之路。因此,研究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教学现状

(一)高校对实习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仍然是采用传统的音乐实习教学模式,也存在少数高校在原有实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了细微的调整。只是基本上都为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性改革,导致高校音乐实习教学中遗留了许多问题。比如说国内存在许多高校并不重视音乐教学的管理工作。甚至于高校领导阶层、教师、学生本身都未能清楚认识到音乐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与作用。因此也就对音乐实习教学规律缺乏较为理性的思考与想法,难以给高校学生提供较为理想的实习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习的施展。也是造成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综合素养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2)实习形式单一

实习形式单一是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另一重要不足之处。从高校角度而言,这是由于其未同相关单位亦或是企业进行协商开展合作的因素。从老师与音乐专业学生自身角度而言,这是由于其在实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甚至于部分高校允许一些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人担任音乐指导老师。这种新老师也只是刚从音乐院校毕业而已,与处于实习阶段的音乐专业学生相比较而言,并不具备特别明显的经验优势。而且,这种刚毕业的新老师自身对于音乐教学方式、就业需求、发展前景等还没有形成较为深刻系统的认知,认知不全面也就极容易造成在指导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发生随意性与盲目性。

(三)实习时间缩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专业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自我意识随之提升,思想更加活跃。这也就使得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许多新构思、新观念等,激发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自身的成才欲望。从而促使其在实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与研究。但是,另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渐影响,也使得部分高校与企业经济条件备受限制,导致随意缩短音乐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的现象屡屡出现。就目前国内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习时间而言,多数学校音乐实习期限多是只有四到六周。实习时间的缩短,所得实习内容与项目也随之大量递减,造成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改革措施

(一)明确合理的音乐实习目标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目标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实习管理工作与管理内容和制度。因此,若是实习目标不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会导致实习过程与实习效果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合理设置实习目标是高校音乐教学现阶段急需处理的重要问题。比如说,高校音乐专业管理工作可以借鉴西方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教学方面的经验,也加强对实习目标确立的重视程度。并深入研究实习目标的具体性、合理性、可行性、全面性等。以此有效保障实习目标的科学有效性。同时有利于让音乐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就业信心以及竞争力得以增强,有利于音乐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在社会工作岗位中立足。传统实习教学目标比较缺乏准确性,可以说其表达不够清晰详细,太过宏观。以至于实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实习目标。所以考虑到这方面,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必须根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习目标,并保证目标的具体明确性,让音乐专业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处音乐职业有一定初步认知,对所处岗位职责与行业要求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并能够有效将自己在学校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然后展开反思与总结,不断提升沟通水平,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才能又不使实习目标太过局限性,导致学生仅获得较浅的实习体验,又不对学生注入过大的压力,健康合理促进学生逐渐成为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在为音乐专业学生制定实习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前景与整体成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健康成长。

(二)不断丰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习内容与形式

在欧美部分国家,关于音乐实习教学这方面,音乐专业学生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会参加企业抑或是公司内容的其余活动。比方说,公司在开例会时,学生参与到其布置与打扫任务中。又比如加入在职联谊活动,或是在职训练活动之类的。不仅有这种动手性质较强的实践性活动,这些高校还同时会安排音乐专业学生熟悉企业抑或是熟悉单位环境。并在熟悉过程中获取人际交往技巧,能够处理好与公司同事和领导阶层的关系。除此之外,音乐专业实习阶段的学生还会负责具体的教学活动或是演唱活动,并根据相关制度参与评比与考核。所以,国内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综合情况,借鉴国外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教学方面的先进手段。不断改进实习内容与实习形式。比如,高校可以根据音乐专业学生的兴趣特征、就业倾向、学习能力等,为其提供合理、高校的实习环境与形式,以此丰富实习内容,打破单一的实习模式。可以让音乐专业学生在自主选择就业环境的基础上,使用宏观调控手段,让音乐专业学生在不同阶层、岗位、环境中进行实习。以此加深学生对不同企业单位、不同工作环境与岗位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未来毕业后能够根据自身综合情况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高校也可以安排音乐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多多通过观摩不断完善自己,到不同就业环境中实地感受与观摩。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对这些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促使学生就业信心增强,以此提升实习效果。

(三)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与丰富实习过程

国内各大高校现阶段存在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普遍现象。音乐专业学生在学校的时候都是学习的理论知识,而在实习阶段更多的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普遍都没有把这两者进行有机统一,以此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该在音乐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引导其把外显性知识逐渐转化为内隐性个体知识。但是完成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与经历。就如英国某些高校就将音乐专业学生实习时间设置为15周左右。让学生有充沛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与观摩学习。某些欧美国家高校将音乐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延得更长,就是为了让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更加丰富充实,逐渐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音乐专业的实习时间多是为4-8周左右,时间安排上相对而言比较随意,并且多是集中实习。这也就是使得部分因为专业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对就业环境与岗位需求等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在实习期间产生的问题也没有能够及时有效探究与解答。所以,我国高校可以适当效仿英美高校音乐专业管理上的措施,适当把音乐专业实习时间延长。就国内高校目前发展情况与音乐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建议可以把实习时间延长至10-12周左右,至少不要不到8周。并且,高校还应该把实习时间分段进行安排,让学生有一定空间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融合与转换,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除了毕业前期的集中实习外,还可以适当地在其余阶段安排实习机会。让音乐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不同企业与不同就业环境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岗位定位,规划职业生涯。

(四)高校合理制定音乐专业学生的实习评价机制

实习评价机制能够直接对音乐专业学生实习期间的积极性与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对高校分析实习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保障制定的实习评价机制具有可行性、合理性与科学性,以此确保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比如说,高校可以综合考虑音乐专业学生情况,采取全方位、多层面的评价视角,与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片面评价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产生较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高校应立足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实习评价,不能单纯地只参考音乐专业学生某时间段或某一岗位的实习情况而做出片面性评价。高校必须要保障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细致性。评价内容不仅包含了学生岗位适应情况与实习报告,还需要包含学生实习前期准备、实习总结、出勤情况等等多个方面。较常用的评价方式包含了实习指导老师评价,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实习单位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等。当然也可以将合理将其中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结合,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方式的评价结果而做出最终评价。

结语

作为高校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重要渠道,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音乐专业实习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还是检验音乐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也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未来岗位工作中顺利占脚的磨炼之路。可见实习教学是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关键性环节。高校通过学生实习阶段,让音乐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以锻炼与提升。因此,科学合理地对高校音乐专业进行实习改革,有利于推动音乐实习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 考 文 献]

[1]李东.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探索[D].中央音乐学院,2013.

[2]郑凌燕.上海市高校音乐教育实习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廖星麟.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改革及创新研究[J].青春岁月,2015(21):68-69.

[4]徐春艳.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的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4):125-126.

[5]汪洋,陈捷.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9):174-176.

[6]杨育林.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古典吉他本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改革和创新研究[J].北方音乐,2010(12):3-5.

[7]赵继红.音乐教学实习改革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63-64.

(责任编辑:邢晓萌)

作者:康晓丹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2: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包括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生接受音乐知识不系统、普通高校音乐师资力量较弱、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学效果不协调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脱节等多个方面。这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选编适合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以强化学生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很早就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礼乐治国思想曾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念之一,有“乐以教育为先,礼为治国之道” 的著名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培养体系,为音乐教育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是最直接的大学美育,对全面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的发展。而一般人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算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对其缺乏深刻的本质认识,导致在实践中不重视,流于形式、表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发展。再则,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仍影响着人们。由于音乐教育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作用在短期内也无法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漠视,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点缀、摆设,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它的价值。在教育实践中,仍偏重社会需求,如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免会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贫乏,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欠缺,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认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它的培养目标。

1.2 学生接受音乐知识不系统

学生在音乐欣赏及音乐知识方面,没有接受较系统的学习,连一些简单音乐常识都不清,诸如,弄不清:国际歌的词、作曲家是哪国人,《光明行》是谁所作,新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是哪篇作品,李叔同创作的乐歌是什么,《卡门》的作者是谁等等。从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教师自身知识的缺失或在教学上的随意性,教材安排的不合理等问题。

1.3 普通高校音乐师资力量较弱

从客观的角度讲,目前我国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甚至一些高校的飞艺术专业没有音乐教师。而且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音乐专业教育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音乐教育的障碍。音乐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音乐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在没有招收音乐专业学生的前提下,大部分普通或综合型高校的音乐教师常与其他艺术类专业教师编于同一教研室。或是分散在教学、宣传、团委、工会等不同部门,仅在学校搞文娱类活动时音乐教师才集合在一起。缺少音乐教学、实践、排练和教学心得的交流与切磋。同时,也缺乏音乐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1.4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学效果不协调

一方面,对非专业学生来说,目前音乐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高,常见的课程有基本乐理、音乐基础、视唱练耳、手风琴演奏基础、民歌选唱、乐理与简谱读法、音乐欣赏、电子琴演奏基础、民歌演唱及欣赏、外国歌剧欣赏等等。这些课程几乎就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翻版,或者说是国外音乐教育课程的翻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广度等方面要求较低而已。普通高校非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毕竟基础不同,特长与天赋不一样,兴趣和爱好也不尽相同。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不同,而教学内容却雷同,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也不协调,过于偏重一些技巧课程而忽略了理论课程,导致学生理论素养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课程呈散点状。非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设置常常依教师情况而定,基本上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课。由于大多数普通高校对音乐学科建设长期不够重视,专业教师编制少,可供公选的音乐课程往往不多;课程之间无系统可言,虽也有音乐基础理论类、器乐类、欣赏类课程,但呈散点状,缺乏内部联系,涵盖不全面,缺少循序渐进的层次。专业音乐系的课程也存在类似弊端,师资队伍不足、教师不能“一人多专”等,相应地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学成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折、缩水,长期的连锁反应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1.5 理论与实践研究脱节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较为普遍地存在这样的现象:缺乏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和探讨。从调查看来,学校音乐教育普遍仍停留在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方面,没有对其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探讨,并且研究人多是纯经验式的报告总结,或较为抽象的逻辑推理,这种空洞的理论模式影响到教育实践。究其原因仍是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现在教育改革虽是如火如荼,但我们仍会发现,一些学校教育仍然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部分人评价人才的标准仍就是学生的高考成绩,也就是学生是否能考上名牌大学,家庭的教育观念也是高考目标,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校环境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教育一直以这种模式培养人才,那么,无疑影响教育改革的进行步伐。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借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其他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寻找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2.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质量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新编教材,关键是要更新音乐教师教育理念。枯燥的机械训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因此教师要时刻强调把审美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把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譬如在音乐欣赏中,可以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 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在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中,应始终贯穿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选择上,还应正视世界性音乐文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选取既能反映现代生活的,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念。

2.2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

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地实行音乐教学应建立化繁为简、减少门类、一主多辅的类别模式。在一门内容体系上,建立渐进性、复合性、多样性的课程设置。通过音乐教育理论与赏析,体验与参与等多项艺术活动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等相关能力。

2.3选编适合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教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教学实践所证明的。鉴于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属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教学体制,而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材又不适用于一般高校学生,因此。各高校应审时度势,结合本校实际,组织有经验的专门人才编写一套适应于本校学生的教材,笔者认为大学音乐选修课的教材应包括简单的试唱、乐理和名曲欣赏(包括基本曲式分析)这两个大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要因地制宜,通俗易懂,可根据课程的课时数来编写,并配以课外作业,如《交响乐欣赏教材通俗讲义》、《东西方音乐比较通俗讲义》等教材,并将繁杂的交响乐进行格式化、简单化。

2.4 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推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创新音乐教师的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等制度,努力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一支合格的音乐师资队伍,是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强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有专职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教师的学历、职称是条件的一方面,同时,教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也很重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有知识、有头脑、有追求、积极进取的年轻人,只有拥有全面丰富的知识才能胜任这个岗位。首先,应该加强音乐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教师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优秀人格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其次,努力培养音乐教师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广大音乐教师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激励和完善自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做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鼓励音乐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理论和学术水平。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对音乐教学规律的研究和专业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科研促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经常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相关学校进修学习或做访问学者,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

2.5 加强学生艺术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参与配乐朗诵、舞台设计等,发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参与各种演出和演唱比赛;还可以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参加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和创造展示自身音乐艺术素养和才能的机会。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巩固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

校园文化也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实习园地,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音乐艺术知识,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又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广泛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 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涵着一个美好的梦幻, 或是展现一片火热的情怀。从《高山流水》觅知音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从“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命运交响曲》到全世界皆兄弟的《欢乐颂》等。这样的好作品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共鸣,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感染。因此,各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为音乐普及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音乐氛围。

3、结束语

总之,只要我们高校领导和音乐教师充分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各种问题,特别是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立足现实,紧紧抓住音乐素质教育的机遇,以主人公的姿态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进,就一定能够摆脱困境,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学校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 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1(4).

[2]高敏成.高校音乐教育“重技轻文”现象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3]李小峰.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

[4]丁丽君.宁波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5]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6(5).

[6]周志娟.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0).

作者:陈 榕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3:

关于民俗音乐走进普通高校音乐课堂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从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看,关于民俗音乐部分仍有一定的认识偏差问题,并未将民俗音乐中涵盖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观等挖掘出来。这就要求在音乐课堂开展中,保证民俗音乐能够有效融入其中。本文将对民俗音乐价值、高校音乐课堂中民俗音乐融入的问题以及民俗音乐走入课堂中的相关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民俗音乐;问题;策略

作为我国原生态底层文化,民俗音乐本身集中国特色艺术形式、艺术精神、习俗以及特色文化于一体,将其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使学生在审美观、民族精神上都得到强化。但由于民俗音乐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并不具备较大的生存环境,使其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即使在高校音乐课堂中,民俗音乐也未能完全走入。因此,本文对高校音乐课堂中民俗音乐融入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俗音乐价值分析

关于民俗音乐,其实质为民俗文化、音乐结合的产物,以民俗活动、事象作为基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以及流变性等特征。从民俗音乐类型上看,主要可细化为精神民俗、生活民俗以及生产民俗等类型音乐。如其中的精神民俗音乐,大多与民间信仰存在关联,如《扑蝴蝶》、《梧桐》等,而生活民俗音乐多表现在劳动方面,如节日歌舞音乐、游戏歌等。在高校音乐课堂中融入民俗音乐,其价值集中表现为:第一,历史文化价值被包含在民俗音乐中。由于民俗音乐将不同时期风土人情、文化等囊括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直接了解这些内容。同时,民俗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课堂中,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如《格萨尔》、《黑暗传》等,在实际传承中都能将历史文化反映出来。第二,文化价值被囊括在民俗音乐中。民俗音乐内容中,将社会生活中人民精神生活、生产劳动或风土人情融入,这样其中的文化价值都可被反映出来。第三,教育价值在民俗音乐中较为明显。民俗音乐教育并非局限在简单的音乐内容中,更倾向于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民族学等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视野的拓宽。同时,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高校大学生,民俗音乐中丰富的内容也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因此,高校音乐课堂中民俗音乐的融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音乐课堂中民俗音乐融入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课堂开展现状看,其所取得的成效极为明显,如对于校园文化品味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民族精神与审美观的树立等。但实际将民俗音乐与音乐课堂结合中,仍有较多弊病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民俗音乐价值的发挥。

1、理论与实践教学失衡

民俗音乐在音乐课堂中的融入,本身需考虑到艺术实践内容。但由于现行部分高校对于音乐教育课程,仍停留在公共选修课程层面,开课量因人数过多而較大,加上音乐教育课时限制,教师更倾向于将音乐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事实上,关于高校民俗音乐教学开展,应以艺术实践平台作为依托,但该平台在大部分高校中并未设立,很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2、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问题

民俗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否合理对教学有效性极为关键。一般如民俗音乐版本选择、音像材料应用、教材选用等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部分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主要围绕音乐知识,其他如文史类知识处于匮乏状态,这样在实际讲授中也很难将民俗音乐的内涵展现出来,如民俗音乐中的“豫北民俗音乐”,其涉及到较多地域民俗风情等,若教师完全将知识重点置于音乐理论或简单的演唱层面,便会造成教学空洞乏味,既背离民俗音乐走入音乐课堂中的初衷,也难以使学生体悟民俗音乐价值。另外,在音乐教学评价方面,主要涉及到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一般对于教学效果评价中多将文科教学评估方法套用在民俗音乐教学层面,针对性不强,带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而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教师也倾向于利用卷面考核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或局限于简单的演唱层面,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将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

3、民俗音乐教材问题

现行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民俗音乐的融入本身可作为一个方向,但区别于一般音乐教学,其将音乐学、民俗学等共同纳入其中。也因如此,民俗音乐中涵盖的区域风土人情差异极多,此时在开展音乐教学中将结合区域差异做好课程内容变换工作。然而大部分高校音乐课堂中,所选取的教材主要以音乐专业教材为主,仅将部分民俗音乐乐曲或部分代表作品作为讲解内容。这种情况下,音乐课程开展中,很难使民俗音乐知识被学生理解。因此,音乐教材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民俗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音乐课堂中民俗音乐走入的策略

1、实践教学内容的强化

针对当前民俗音乐教学中理论、实践失衡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强化。一般高校在音乐课外活动上都较为丰富,如文艺晚会、表演比赛或艺术社团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课外活动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民俗音乐理论层面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可考虑适时将不同地域的民俗音乐引入,并由来自该地域学生讲解其中故事,通过学生演唱,使其他学生能够对其模仿,这样既保证民俗音乐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模式创新中,主要要求教师适当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民俗音乐知识被学生快速掌握。以“豫北民俗音乐”为例,教学过程中可直接采取讲座与“微课”相配合的形式,由教师将其中的音乐知识点、区域民歌间接以及文化等简单阐述,并利用微课视频展现区域的民风民俗,并配合相应的民俗音乐,可使学生仿若置身于该场景中,在欣赏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习得过程。而在教学评价方面,可在考核教学效果中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知识习得以及学生反馈内容等方面着手,做到多方面考察,为民俗音乐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对于学生评价,则要求以阶段性评价为主,如将学生理论知识成绩、课堂表现以及实践技能等作为考核指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民俗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3、合理选用民俗音乐资源

民俗音乐的选用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极为重要。实际选择资源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保证民俗音乐资源在时代性、代表性以及积极性等方面较强。部分民俗音乐内容中,很可能涉及封建迷信内容,若未能有效筛选,极易使民俗音乐价值的实现受到影响。因此,选择时可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及求同存异等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能力可得到培养。

四、结论

民俗音乐的融入为高校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实际开展民俗音乐教学中,应正确认识民俗音乐的基本内涵与实际价值,立足于现行音乐教学中面临的弊病,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强化,创新民俗音乐教学模式与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并保证民俗音乐资源的选择较为合理,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与民俗音乐价值发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卞小艺. 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南京艺术学院, 2010.

[2] 周庆恬. 推剧发展现状研究—兼及戏曲进高校的可行性探索[D]. 南京艺术学院, 2011.

[3] 姚三军. 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 李 聪. 关于让高雅音乐走进普通高校课堂的研究与思考[J]. 大众文艺, 2013,No.32115:210.

[5] 王怡涵. 广西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作者:田冰洁

上一篇:科技影响下的舞蹈艺术论文下一篇:我国市场研究公司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