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2022-11-08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中,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样,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作为文化产业的旅游业, 其人文属性也越来越被重视的挖掘。这两个方面都要求高等学校旅游教育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旅游教育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 旅游业是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文化产业, 旅游服务工作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旅游服务业的核心价值, 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 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但是在目前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 往往有一种重技能培养而轻人文教育的倾向, 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课程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不仅应该只是经济管理知识方面的专家, 还应该是一个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知识的“杂家”, 应该具备丰富的地理学、植物学和历史学、心理学、建筑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现行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却不能体现这种特点,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就业压力的重压使得一些高校在旅游教育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 普通高校的旅游教育高职化, 课程设置中偏重于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具性、技术操作性的实用性课程, “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文化上的厚重感。人文知识教育的缺乏必然造成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潜力和后劲不足, 很难适应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

1.2 专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培养的缺失

旅游业的发展给旅游教育带来巨大空间, 然而学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成了制约他们在行业中生存发展的瓶颈。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培养有用的人才,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么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工作, 要么就是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转行了。分析其原因, 除了旅游职业本身的缺陷和社会上一些人的偏见之外, 更重要原因是我们旅游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 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观念、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 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同、对旅游业缺乏了解、缺乏职业理想。专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的缺失阻碍了他们在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3 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但是, 由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高校中发展迅速, 没有足够的师资储备, 因而一些从事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改行加入到旅游教学工作中来, 由于他们专业知识储备欠缺、实践经验缺少、职业情感缺乏,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现代教育观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然后才是专业的教育。当前旅游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功利化倾向, 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 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加强素质教育, 尤其是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能够充分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2.1 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国家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中除了一些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经济类、管理类基础课程和一些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之外, 还应该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诸如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跨文化交际等与旅游专业相关而又有较高“文化”含量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前提下设置更丰富的人文素质选修课, 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人文社科类课程, 加强学生的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注重专业文化教育, 教学内容中贯穿职业意识、人文精神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业基本素质, 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形成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 旅游职业意识、旅游职业理想等专业文化是旅游教育的核心内容, 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象旅游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养成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要加强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2.3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由于旅游专业教育具有强烈的行业特点, 实践教学在旅游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实践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比如说在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中, 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让其积极参与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社会活动, 如旅游交易会、旅游节、文化节等, 在实践中学生对旅游职业有了感性的认识, 树立了职业的情感和理想;在实践中接触和学习了丰富的人文知识, 也提高了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最好课堂。学校要建立校内和校外教学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酒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作学生教学基地, 让学生在实践中确立自己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理想。

2.4 创新教学方法, 贯穿人文精神

教师要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参与课程知识生成的角度, 构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愿意主动积极探究的课堂知识。比如旅游专业学生普遍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比较感兴趣, 加之性格开朗外向, 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利用的这一优势, 通过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 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以及职场观摩、角色扮演、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动机。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知识教育与智能培养的结合, 教师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立体的思维能够引导学生产生联想, 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技能, 更重要是创造性的思维和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

2.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在教育活动中起着的主导作用, 也是旅游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的主导者。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旅游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浓厚的专业感情和热爱旅游专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通过言传身教, 在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旅游教育也应适应市场的变化,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尤其是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培养对旅游业发展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 还应该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本文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建冰, 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 李培, 田勤思.浅谈动态竞争环境下的旅游人才培养[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3] 张岩, 顾文静.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5) .

[4] 谷玉芬.旅游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J].理论界, 2007 (3) .

上一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的探索下一篇:基于参数化智能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