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2022-04-24

摘要:高校不同专业教育的品牌建设过程不仅是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过程,对于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中属于热门专业,为了适应教育行业的发展环境和需求,结合院校实际加强专业品牌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篇1:

基于整合思路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 要:实现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必须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形成适应地方性发展的专业框架,体现不同的建筑学专业特色之路。

关键词:建筑学 整合 课程体系

1 背景

严格来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学专业肇始于1927年,当时是由国立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所创办。自那时起,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全国中仅有十几所大学设置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学科。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已达220余所,其中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有75所,通过建筑学本科专业评估的有35所。

一方面,欧美(以德国包豪斯及俄国呼捷玛斯为代表)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一直被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沿用至今。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性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边缘的自然村落逐渐发展为小城镇,而小城镇又进一步逐渐发展为城市,造成了社会对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已明显落后于当今的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尽管近些年,各院校都试图对这种相对封闭保守的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但整体上并没有变革性突破,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因地制宜,研究并践行符合自身特点的建筑学教育模式?以应对自身定位相对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等种种不利问题。

不同的层次的院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筑老八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开设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八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后四校是为了平衡全国各地区的建筑院校布局,在1952年院系调整合时并出来的;前四所院校则在建筑学专业来讲则是师资力量强大,学术血统悠长(主要承袭欧美及日本)。这八所学校构成了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第一梯队,自成立伊始就培养了大批建筑学专业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富于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专业人才及专业领导者仍是他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自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地方性直属高校三大模式并存的结构。地方所属高校(省属高校)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鉴于地方高校生源和毕业生就业去向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应以培养“在地”人才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

2 现状

我国重点名校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似、教学大纲趋同、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如出一辙。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体系陈旧、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弊端。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设计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不足,导致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以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为核心的设计课程模块;以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课程为代表的技术课程模块;以建筑史为代表的建筑理论课程模块;以美术训练和电脑软件为基础的表现类课程模块。

2.1 技术类课程

这类课程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附加部分图纸或习题练习,完成课程的总体授课。由于采用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导致了学生毫无拓展创新思路的意识,缺乏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譬如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思仍然延续了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教学思维,过于注重力学和结构的计算公式推导,基本不考虑建筑师执业过程中对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能力的需求;建筑技术和材料课程则明显缺乏综合训练的内容。

2.2 理论类课程

“治学先治史”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它表明了专业历史在各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建筑历史(理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视野的宽阔程度,从而深刻影响学生的未来的专业发展。

但建筑史的书籍尤其是建筑批评类书籍的相对缺乏使得许多学生建筑理论积累明显不足。我国现有建筑学教学体系(无论是理工类还是艺术类院校)中,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研究或讨论几乎一片空白。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往往等同与表面形式或功能排布的抄袭,他们虽然开口“高技”、闭口“极少”,却不知其是何意,源自何处,因何产生,到底有什么存在意义。

2.3 设计类课程

大多数院校都选择按建筑类型来安排设计课程及练习:一年级安排美术基础及建筑初步等课程,其后的二年级至五年级每个学期由浅入深,由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题,如先是阅览室,小餐厅,独立住宅,幼儿园然后到俱乐部,博物馆,写字楼,旅馆,影剧院等。仅通过几个有限的建筑类型也很难全面了解建筑设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一步造成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严重脱节。

我国现行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18周设计院实习则显得周期较短,同时设计院建筑师们有自身业务压力,根本无瑕指导实习的建筑系学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项目只是走走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3 改革思路

从专业教学目标来说,学校的专业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理解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工程属性间的关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了解一个建筑从概念设计到最后竣工所要经历的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1 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以增强综合能力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为目标,整合传统的基础课模块、设计课模块、技术课模块、理论课模块的教学安排。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探讨新的课程大纲,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设置多个主干课程系列,突破以建筑设计为主干的单一课程模式,这些系列互为依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意识突出建筑节能、生态环保等新兴技术热点。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符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和本科专业评估的要求。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优化选修课,增设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

3.2 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技艺”整合原则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从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教学进程的连续性、考核方式的动态性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1)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技艺”整合原则下的建筑学教学活动,以建筑设计模块课程为纽带,以方案设计为中心,结合结构选型设计、电力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尤其重视防火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在整合设计的过程中,采取师徒模式(导师—学生)进行授课,各个导师和学生根据兴趣及方向双向选择,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设计课题,并依此优化各自的教学进程,百花齐放。同时注意导师与学生间尤其是各个导师间的交流沟通。

(2)教学进程的连续性。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涉及到“技术”的基础课程模块所处的平行并联状态打破。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构造、建筑安全等多门课程,以设计课程模块中学生的设计图纸为核心,打通原先各自为政的不同知识体系。

(3)技术(理论)课程模块期末考核的动态性。突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核心地位,整合的方案、技术、艺术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各个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围绕上一学期或正在进行中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图纸布置单元训练环节,最终将建筑设计模块图纸作为期满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全抛弃以往那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后者以理论的论述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作为考核的重点。

4 结语

在实践类课程中,还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在总结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8).

[2] 张云.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建筑学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

[3] 苏群,苏胜达.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差异[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1).

[4] 杨修,何江.基于BIM的广西高校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5] 白宁,段德罡.引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建筑计划的建筑设计教学——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改革[J].城市规划,2011,35(12).

作者:周百灵

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篇2:

地方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实践分析

摘  要:高校不同专业教育的品牌建设过程不仅是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过程,对于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中属于热门专业,为了适应教育行业的发展环境和需求,结合院校实际加强专业品牌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专业品牌建设的实际意义,并分别从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专业品牌建设的科学路径,力求为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品牌形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品牌建设

高校专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校的各方面资源条件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学校的现实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力求取得更好地专业建设效果。

一、高校专业建设中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维持高校专业教育的水平

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学在专业性、技术难度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专业教育的开展也依赖外部的客观环境和内部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树立品牌的过程,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维持专业教育水平,为其提供持续性的资源条件支持的过程,同时,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及时发现现代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及时找准优化专业教学效果的路径,维持一定层次的专业教育水平 [1]。

(二)有利于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有专业角度上的要求,更需要结合现代企业发展建设的实际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从专业品牌建设的角度上来说,这项工作本身就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先进性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专业发展模式才能成为教育领域内有说服力的品牌 [2]。对于学生来说,处在有良好专业建设氛围的地方高校中接受专业教育,其教学条件和环境处在相对较高的层次水平上,其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效果也会更为显著。生源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高校专业建设效果的最典型体现,有了优异的专业人才培养成绩做支撑,也意味着高校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土木工程专业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做好品牌建设的规划设计

高校专业品牌建设的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开展的工作,且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其需要应用的资源和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专业的品牌建设在切入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专业在开展建设工作时,需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的专业建设条件,做好总体上的品牌建设规划,在正式的专业建设启动前与相关协助单位做好协调沟通,达成长期合作的意向,确保专业建设开展的过程中有充足的先进外部资源提供有效支持。另外,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还包括结合学生主观学习需求做好教学思路和模式的规划设计,推动专业教育工作逐步向人性化的角度发展 [3]。

(二)重视专业品牌建设效果的评价

除了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入手落实好各个维度的专业品牌建设工作,针对品牌建设工作效果的评价工作也是现代专业教育工作开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土木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观察,可知这一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包括了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更包括了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人才培养作为专业品牌建设的终极目的,品牌建设效果的评价工作也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为主要参照。另外,参与专业品牌建设的各个协同单位、教师、学生也是品牌建设效果评价的独立主体。高校方面应当认清专业品牌建设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依托多方面的力量实现对专业品牌建设效果的评价工作,为提升土木工程专业的品牌化建设质量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三、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品牌化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教师团队培养教育,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对于高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于高校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从学生主观学习体验的角度来说,师资力量的建设也是优化学生专业学习体验,取得更好专业教学效果的科学路径。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品牌建设中,学校方面应结合不同年龄层次教师对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策略。针对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应当积极借鉴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举办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会,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同时,针对老教师思想观念容易出现相对传统和滞后的问题,定期通过培训教育或者引导的方式将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工具、理念的相关知识向老教师进行传达,例如建筑行业中的BIM技术,就属于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一项非常典型的先进技术 [5]。学校应组织专业的教育培训,维持老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稳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年轻教师,学校应将其培训教育的重点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技巧上。年轻教师思想观念先进,教学思维灵活,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也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学校在对其开展专业教育时,可通过提供专业实践交流学习机会,创造理论学习进修条件,达到提升其专业能力素质的效果。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课程体系建设是从基础层面入手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品牌建设质量的有效方法。依托传统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开展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理论知识学习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但从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项目建设理念还是相关的施工建设技术都处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状态下,因此,专业品牌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常规课程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更新上。在具体实践环节,除了对常规的理论课程内容从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上实现优化和完善,还应当适当加入一部分针对专业技术以及融合了绿色环保建筑理念的专业课程,这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入不仅从宏观上实现了高校课程体系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新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完善层面的尝试。例如,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学校方面就可以将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和相关环保材料应用的理论知识课程与这一常规课程实现融合,提高了理论课程體系的先进性。

(三)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实效性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中,实践资源条件和基地的建设是符合专业教学要求,体现专业建设质量、树立专业建设品牌切实有效的路径。高校方面应当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积极与相关工程项目和企业进行联系的方式,结合不同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对口单位。依托实际教学开展中的项目教学模式或者校企联合的教學模式在常规的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课程教学的比例,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体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6]。另外,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学校内部也应当结合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联合校内和校外的综合力量达到搭建更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的目的。从宏观的专业品牌建设角度上来说,实践教学资源的充分性不但体现着院校雄厚的综合实力,对于人才培养工作而言,也意味着具备更为充足的实际条件。有了现实资源条件的支持,人才培养以及品牌效应的构建和体现在突出性上才会更强。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提升而言,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综合分析可知,对高校教育专业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来讲,提升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不仅是社会层面上对高校提出的专业教育要求,对高校的自身发展和建设来说,专业建设也是维持高校在教育领域竞争力,保持其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工作而言,持续有效的专业建设工作是提高这类高校教育教学品质的有效路径。因此,高校方面应发掘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做好专业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洋,董云,顾文虎,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107-109.

[2] 梁利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5):80-81.

[3] 付亚男.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之“内涵提升”建设:研究与实践[J]. 三峡高教研究,2020(01):44-46.

[4] 游春华,尹影,何根.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2):106-109.

[5] 游春华,刘传辉,匡鹏颖. 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2018(07):135-138.

[6] 孙西超,高丽丽.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探索与实践——以B院校J教研室为例[J]. 教育进展,2020,10(06):6.

(荐稿人:孙瑞霞,黄河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李雪

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篇3: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是衡量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标志。本文将针对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专业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建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创新能力;人才

能力即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建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该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等专业知识方面均有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实践环节教学,需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设计、生产和组织等技能,使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1]而目前对各高校建环专业而言,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的相关建筑行业,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原暖通空调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随着建筑节能的要求以及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针对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方案及策略。

一、建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1.高校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专业的变化。自从1998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范围从之前的暖通空调设备扩展到建筑设备、燃气工程、建筑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之后,一般院校建环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及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变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并没有按照新专业体系重新定位。专业基础课按照新专业体系的要求开设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和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而专业课却沿用老的专业课程体系,继续开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空调用制冷技术和燃气输配等课程,这样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内容有很多重复,教学方式没有及时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影响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2]建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学属于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建环专业培养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建环专业培养方式都达不到设置要求,没有及时更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并突出建筑环境学基础学科的关键地位,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

2.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更不上行业技术发展,教学模式单一。教材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接受大部分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新的教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知识构成、创新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当今世界相关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然而就现状而言,高校采用的教材很多都是多年之前一直沿用的,甚至是上世纪出版的,这些远远不能跟上专业领域新知识迅速发展,与当前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现状存在很大的脱节。在课堂教学环节,专业课一般主要以课堂讲解方式传授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相近、思维模式比较呆板,缺乏对专业前沿和新技术的了解,更不会有很大创新。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内容更新慢。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阶段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是理论过渡到实践的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然而大学建环专业在安排学生课程设计(如空调设计、制冷设计、供热工程课设等)时老师为方便指导,会连续好几届选用类似甚至相同的设计题目,他们自认为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换汤不换药”,学生只需要掌握一般的设计思路就可以,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局限起来,只会按部就班地按着常规思路进行,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在之前师兄师姐设计的基础上直接将参数数据替换一下,自己根本不去思考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或公式,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责任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升。

4.学校缺乏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号召能力和激励机制。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实现对其创新能力的塑造,学校方面若无法提供良好的发展沃土,若仅设置基本的奖学金制度,达不到对所有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甚至让某些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是文化课成绩却不是特别好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压制,竞争意识也会因此下降,甚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完全违背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要求。其原因与学校对学生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发掘和鼓励力度欠缺有关。对我们建环专业也如此,高校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新时期建环专业学生培养计划时,往往对学生基础知识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创新能力对其人生发展更为重要。也因此建环专业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够强,这会对以后步入工作岗位独立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有很大挑战性。

二、建环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性方案

目前不少高校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而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尽快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分析以上导致建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普遍较低的各方面的因素,各高校应该对症下药,针对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笔者经过分析不同原因总结出以下几点建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1.及时调整建环专业各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建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需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基础并拓宽口径,优化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构建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建筑环境学在学科建设的关键性地位和核心基础的专业特色,从而通过新的学科建设体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重视起来,并紧跟学科前沿及新技术,如:暖通空调热泵技术、高层建筑暖通设计、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理论等新的领域,这样会加强学生对本行业的发展方向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更新教材版本和教学模式,紧跟专业发展的步伐。教材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专业知识的媒介,各学校要充分分析目前专业的发展动态,选择教材要紧跟本领域的发展方向,这可以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专业中较新的东西,不仅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对以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也有促进作用。教学模式要及时更新,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地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活跃其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中,淘汰过时的仪器,及时引进新的精度高的实验装置,这会使学生增加对实验结果的信任程度,从而有效验证一些基本规律的正确性。另外,要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拟测试方案和实验报告,自己设计并搭建实验台。这样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对建环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模式加以改进。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主要是改变设计选题,将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和拓宽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而且教师在设计选题时,可以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项目,以发散学生创造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4.采取鼓励措施或其他方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不同的鼓励奖项并颁发给具有不同素质能力的学生会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鼓励学生向多方向全面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创新的活动,如给定一非常规的建筑,组织学生对此进行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供暖系统、冷热源系统或防排烟系统的创新性设计,最后由相关老师对学生不同设计进行评价并对创新性强的设计同学给以嘉奖,这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环专业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未来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进步需求。高校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上要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课内和课外协调方面采去有效措施,促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才,为暖通空调领域的发展以及推行建筑节能国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宇涛,胥海伦,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80-81.

[2]杨吉民,李清清,张照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8-21.

[3]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4]王林,马爱华,谈莹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9-21.

基金项目:本文工作得到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ER2011-A05)的资助

作者简介:李炎锋(1971-),男,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作者:李炎锋,徐聪聪,边江,尹晨晨,王慧琛

上一篇:施工与组织的园林工程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