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23

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篇1:

浅谈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改革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面临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改革。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媒体传播时代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需要从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改革

我国新闻专业教育始于燕京大学1918年成立的新闻教育研究的专属机构,随着国外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新闻专业的教育呈现了多层次、多方向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地方性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地方性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期中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也亟待改革,旨在培养新闻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地方性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推动高等学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型高校”,“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改革期,特别是针对地方型院校和独立学院,大力推进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过渡。金蕊、于忠华在《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初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独立学院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规范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新闻专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一本、二本新闻专业教育办学实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只有确立正确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即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可脱颖而出。这不但要求新闻专业人才不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更强调对新媒体等的熟练掌握及运用,这无疑对应用技术型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把握舆论导向,注重党性教育。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单位,而新闻媒体一直作为我党的“喉舌”,对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的进行党性教育极其重要。党性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关系到我党事业的后继力量,在我国人才战略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伟大思想,国家政策方针等信息的重要的“前沿阵地”,对于受众起到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而新闻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新闻采写编的专业人才,其对党的理解,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都会影响新闻的采写编,影响到受众对于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类不同的声音也随着开放的脚步传入受众的耳中。新闻工作者务必要立场坚定,肃清思想,致力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服务于民,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扮演正确的角色。因此,在新闻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思想,了解我党的伟大事业,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播者的权利分化以及技术壁垒,人人可为“信息中心”,网络中各类不同声音快速传播,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旗帜鲜明,把握立场,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

(二)突出学院优势,注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等的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全方面”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教育,不像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并主张建立共同核心课程,由此拉开了通识教育进入高校课程的序幕。经过上百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可分为两个大部分: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沟通能力的技能型课程;二是均衡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普及型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

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新闻学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媒介经济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新闻、出版等传媒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宣传、媒介策划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以及传媒管理、策划和营销等工作的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创业型的人才。结合当今媒体環境的特点,要求新闻专业培养既懂新闻学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在充分考虑并且借鉴了近年来国内多所大学相关专业做法的基础上,除了安排有新闻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外,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相应增加了经济管理类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

(三)“请进来”“走出去”,把握实践机会。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在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新闻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传统媒体的采写编,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实践运用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加强建设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与电视台、媒介代理公司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能否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相匹配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学院应该注重教师的“请进来”“走出去”,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所谓“请进来”,就是从媒体聘请资深人士到课堂上,把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所谓“走出去”,就是将新闻专业教师送到媒体中锻炼,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结合两种方式,让新闻专业学生能够从书本理论走向“理论+实践经验”的全方位学习新闻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实践机会。传统理念中,新闻专业实习就是扛着摄像机、带着照相机四处跑现场。其实,对于新媒体传播时代,摄像机、照相机已经不再是唯一采编工具,新闻也不再是传统的新闻,不再是标题、导语、主体等新闻采编要素;而是140字包含所有新闻要素的微博、微信,而是随身携带手机充当随时录音录像设备,而是无处不在的新闻实践机会。要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运营和宣传,把握身边的实践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新媒体传播时代下,新闻事业日新月异,多类新闻事件已然超出大众想象。纸媒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从传统新闻重要阵地上跌落而下,步入了一个断崖式下滑的趋势。因此,如若新闻专业教育依然注重传统纸质媒体、大众媒体式的采、写、编的模式,毕然让学生就业面临困境。政府部门需要的不再是“新闻笔杆子”,更需要懂得政府网络信息维护甚至熟知媒体运作方式的新闻发言人;企业需要的也不再是“总裁秘书”,更需要懂得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线上宣传营销的网络运营人……根据近年来招聘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析,主要有两大类岗位:行政秘书岗和网络运营岗。招聘单位要求新闻专业学生在传统采写编的基础上,更会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传播与营销。因此,以就业为导向,需对现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新闻专业教育不断训练学生的文笔功底,学习大众媒体的模式及特性。然而,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来说,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大胆探索一些业内前沿,如《新媒体运营》、《微营销》、《分众传媒》、《新新闻》等。课程设置更应结合市场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要求的,调整专业方向,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新媒体传播时代需要新闻人才是“盯得住前言,守得住底线”,时时了解媒介市场的变化以及受众信息接收方式方法的改变,同时又要坚定立场,坚守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懂得新媒体实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传播时代带来了传媒行业一系列的变化,从传播媒体到传播渠道方式,再到传播内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当年博客的出现,让人们惊艳新媒体的巨大能量,然而短短十年的时间,博客已然走向凋弊,微博、微信等更为便捷、快速的媒体登上了舞台,然而不知五年、十年后新新媒体形式又将以何种方式取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而今的时代是一个媒体展现巨大实力的黄金时期,微博、微信等媒体方式正带来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冲击着传统市场,同样冲击新闻专业教育。媒体分众化、小众化发展,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懂得采写编的新闻人才,而是既要深厚的人文功底、传播学理论知识,又要新媒体运营能力,集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在新闻专业教育中也是一把“双刃剑”,打破了传统新闻专业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知识权威被消解,如何将学生从手机中“抢”出来,这也是新闻专业教育的必须克服的困难。学生通过手机等新媒体全方位地,随时随地接触体验媒体,年轻人天生对于新鲜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新媒体技术层面颠覆了“传——受”角色分化,因此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保证自身对于新媒体的高敏感性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开放态度。同时,还要不断与业界进行长期合作沟通,增加教师学习机会以及上升渠道,以此来保证教师质量,从而保证新闻专业教育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李亚玲: 浅议互联网“微时代”新闻专业教育的“红利” [J].教育教學论坛,2013(04)

[2] 黄瑞,等:21世纪新闻学院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J].新闻记者,2002(06)

[3]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01)

[4] 钟新,周树华: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新闻传播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71

[5] 孙志伟: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08)

作者:李媛艳

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篇2:

关于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建构的思考

摘 要: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建构中存在着诸如师资、资源分配和评价指标失衡等诸多问题,而秉持并提升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办学策略、强化并科学开展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建构的相关调研,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和人文精神熏陶等方面来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建构的具体措施的实施,并以此为基础来谨慎对待并予以全面的权衡为完善并提升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办学体系所推出的相关增量改革或存量改革,将会有利于上述问题的缓解或解决。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科学调研

在资讯社会的宏观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信息相关方面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新闻传播事业也日益繁荣并获得社会更大程度的认同与接纳。为契合此种发展态势,部分行理工类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并在追求新闻传播特色化办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了大量社会亟需的高端人才。然而,其专业特色建构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制约了其在自身所处区域或行业范围内辐射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不仅有助于提升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办学层次,丰富其办学经验,更能够有效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体发展。

一、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建构中的问题

所谓特色专业,即“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1]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体系的建构,能够在某个特色领域彰显自身的权威优势,并在对某些专业问题上拥有独特的话语权。凭借此种非对称竞争优势,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不仅避免了与新闻传播专业强势文科院校正面的激烈竞争,而且也在社会某个领域树立了自身权威的优势,得到了学界与业界的认可。例如,目前部分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特色化办学体系便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摄像、采访或编辑等实践应用性技能,并进而将其办学理念与区域、行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规避了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易产生的“坐而论道”易而“起而行之”的实践能力偏弱的弊端,并提升了本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特色。

此种专业特色培训体系的建构思路及其所代表的可能性,在新闻传播教育竞争激烈化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具有较大的可取之处。但是,由于一般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业界人脉不够深厚且实体资源缺乏,以及所受到的政策和经费来源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在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建构中面临着师资、资源分配和评价指标失衡等诸多问题。

以师资问题为例,由于新闻传播专业在多数理工类高校内均非优势学科或重点学科,故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并在教改项目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绩效评估等方面表现出来。换言之,部分理工科院校对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及科研的评价标准多沿用理工类学科的评价指标、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招生名额受到限制、在管理方式上也缺乏人文专业应有的弹性等。在此种情况下,该类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非但享受不到学校相关资源的倾斜照顾,甚至师生既有的应得权益也不能够得到完全的保障。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不仅容易打击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新闻传播专业特色的巩固与提升。

二、秉持并提升特色化的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策略

长期以来,传统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多以培养传媒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产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显示出了对新型传播人才的庞大需求;而广播、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却日益萎缩,导致传统媒体市场不能容纳足够的传统传媒人才。上述诸多情况的出现,意味着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固步自封,而应紧密结合传媒市场的最新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略,将人才培养的对象范围扩展到传统媒体之外。换言之,其所培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应不仅能够满足广电等传统大众传媒的需要,而且应该能够满足新媒体、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等相关组织机构的特色专业需求。

为达成此种人才培养目标,行业性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应秉持特色化、差异化办学策略。这是因为,“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行业特色类高校尽管在资源占用方面不占优势,但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影响力等方面却容易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能够标新立异,能够对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和独特的贡献,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依靠。与那些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类高校更容易办成一流大学,关键要在发展中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因而,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性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行特色化、差异化办学策略,能够契合学校发展特色,借助行业或区域发展优势来强化并提升专业优势和特色,使其自身领先于该层次高校的评价性指标,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专业教学理念并初步跻身于高水平大学之列,达到为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目的。

三、强化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建构的相关调研

由于理工类高校所涵盖的高校类型众多,且每个高校所处的行业、地域也不一样,故其在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建构中所遇到的问题也会有差异。不过,尽管问题各有不同,但这些问题却均会对其新闻传播专业特色的建构形成不良影响。因此,各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进而建构起具备独特性、优质性和创新性等优良属性的新闻传播专业特色。

张代治认为,开展专业特色建设的调查研究应从同行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进行切入。[3]由于专业特色的建构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学界同行与业界的具体需求,故他的观点还是很富有借鉴价值的。当然,在具体调研的过程中,还要在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等标准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多个指标,以更好地为专业特色具体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

首先,在高校调查方面,不仅要对本高校所在区域及相邻区域新闻传播专业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还应对其分布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更好地对竞争对手进行甄别,对专业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定位,以更好地规避白热化的专业竞争态势。

其次,在业界需求调查方面,不仅要对本区域或相邻区域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等的人才需求数量、层次等方面要素进行调查,还应对其分布密度进行分析,从而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夯实基础。

再次,在社会反响调查方面,应对社会大众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包括专业素质在内的各种期待与反响进行调查并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确保本专业在该区域或相邻区域的高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

四、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建构的具体措施

高校专业特色的建构涉及到人才培养等到多个方面,而相关具体措施的实施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而灵活的实施。

首先,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便需要扬弃传统新闻传播办学并秉持的部分经验,并结合专业发展前沿对其予以改造或提升。这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获取变得轻而易举的年代,传统的知识教授或灌输模式显然不再可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应该结合时代特色和专业发展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中,精华部分应给予保留并提纯。例如,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且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新闻传播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积淀,同时又要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及媒介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学生此种能力的要求也由以往相对单一的基础技能拔高为复合型专业实用技能,由以往认知性的实践能力升级为专业性的实战能力。

当然,在提高学生相关能力要求的同时,相关专业素质培训体系及其保障体系也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升。例如,完善人事制度,提高人文社科教师地位及待遇,为包括新闻传播教师在内的诸多人文学科的发展制定一个公平的评价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利用效率;强化学科前沿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到业界挂职锻炼的相关制度,“扩大与新闻媒体合作的数量和层级,共建实战平台等”,[4]以更好地化其他平台优质资源为己所用。

其次,就课程设置体系而言,应处理好科研、教育、生产等产学研之间的有机联系。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及行业需求的不断更新,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对其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回应。但是,社会及具体应用的复杂性日增,而解决相关问题也往往同时涉及数个学科的专业技能。因而,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课程设置体系应紧密围绕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的目标,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以“理论顶天、技能立地”为原则,致力于解决素质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并使其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就具体措施而言,应结合特色化、差异化办学策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朝向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以拓宽基础、强化专业、发展个性,最终提升学科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整体评价体系,并使实践教学形成多形式、分层次的格局,以锻炼学生的实务技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拓展,提高其创新能力,未更好地实施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基础,并着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再次,在人文精神熏陶方面,应完善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人文氛围的相对缺失,构成了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特色化办学的部分缺陷。为弥补上述缺陷,为学生在业界及学界取得更大成就夯实基础,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不妨开设比较齐备的相关人文社科专业,并采取开设讲座、组建相关学生社团、丰富图书馆人文资源等精神文化或物质文化途径来提升专业人文氛围,使本院系人文基础更加浓厚,人文情怀更加洋溢,并扩大其影响范围及影响力度。

综上所述,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的建构应予以审慎的对待,而为完善并提升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办学体系所推出的增量改革或存量改革都必须谨慎对待并予以全面的权衡。如此方能协同产学研各方之力,摆脱自身发展的桎梏,为更好地履行自身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能夯实基础,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刘何清,刘荣华.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特色定位原则与过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7):84.

[2]王关义.对行业特色类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06):52-53.

[3]张代治,杨义波.地方普通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09):95.

[4]彭爱萍.中国内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125.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作者:张彦华

高校专业教育新闻传播论文 篇3:

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摘要】在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开设不断增加。在新闻学教学过程中,教育研究者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研究从我国新闻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为提高我国高校新闻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的高校新闻教育学专业层不穷,新闻教育学事业不断发展。但是,实际的新闻教育学专业教育面临着资源短缺、教育质量不理想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促进新闻教育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协调发展,教师必须改变新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育理念下,在新闻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意将新闻教育与新闻传媒的实际情况结合。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新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高校新闻教育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发展更多的适合时代发展所需求的新闻人才。所谓的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更加深入,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法。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新闻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新闻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很多教师仍然新闻专业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的意义缺乏客观评价。在新闻教育领域,有些教师是经过文学领域直接转入到新闻教学中,并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新闻理论的学习和深造,以及新闻实践的训练。致使一部分教师对新闻的认识与操作程序理解浅薄,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的讲述,并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而由于教学对于实践的不重视,致使学生对于实践训练的认识度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实践训练。而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新闻实践技能训练的安排比重较低。这一系列院子使得我国新闻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与新闻传媒的变革产生脱节现象,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捉襟见肘,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造成人才的培养失败。

2、新闻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1)新闻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虽然有一些改变,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相关调查显示,虽然现阶段新闻学毕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很对对新闻媒体采访或者编辑等业务很快适应。但是,新闻专业学生在一些专业问题的把握上明显能力不足,造成新闻部门不得不招收一些更加专业的人才,弥补新闻学专业人才的不足。

(2)缺乏擅长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难以实现。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于新闻专业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考虑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高校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互动缺乏

当前新闻学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缺乏,而且许多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实际的教学课程并不吻合,高校教师为学术而进行教学,学生为学术而进行学习,教学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而现代的教师与学生很少参加新闻媒体活动的的实践工作,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工作并不相符,造成教学内容与对实际的媒体工作并不具备实际的指导价值,大学教学并不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很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媒体工作之后,必须要进行重新学习,导致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不能充分的利用现代媒体的资源,高校与媒体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3、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欠缺

在国内,许多设置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实践教学的管理并不完善。表现在高校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实践的内容与假期实习重复,导致学生很难通过实践教学达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缺乏系统的体系,教学松散,很难培养学生完整的掌握新闻专业的相关技能。再后,高校实践教学的内容也存在问题,新闻学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和教学大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最后,虽然一部分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很少有教师能够完整的进行调查报告书写,将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全面提高实践能力。由于实践教学缺乏管理,导致实践教学的效率低下,并不能实现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导致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教差,很难达到社会的人才需求。

4、专业实习体系不完善

实习是新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将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最后学年。此时,学生要同时兼顾各种考试的备考或找工作。新闻学的实习单位也会由于实习学生过多,难以保证足够的实习机会。而且,许多新闻院校设定的专业的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工作并不到位,相关的实习指导政策也不规范,导致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效果低下。

三、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學的建议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新闻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新闻传播教学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专业的学生能够熟悉新闻学的所有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注意进行科学而合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现阶段高校新闻教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新闻人才。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现阶段,我国新闻院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师,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抓紧人才的培养。首先对高校教师进行必要的调整,然后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注重专业人才的聘请,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新闻传播部门建立联系,加强教师的新闻传播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能力。

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实践性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大高校改变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新闻学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学科结构上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增加适合现代新闻传播学现状的新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对新闻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理论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进行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新闻学专业教学来说,学校应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其新闻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学新闻单位建立友好联系,与新闻单位定期进行人才培养的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与新闻实践业务探讨活动,使学生能够受到新闻单位的培训和熏陶,防止高校教学与媒体的需求产生脱节。

4、改变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注重对以往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将教学工作的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中,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新闻学教学来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师应该注意进行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馨茹, 赵 金, 马 婧, 周珊珊, 贾宸琰. 新闻学,怎么学[J]. 青年记者, 2016(01).

[2] 李希光, 张小娅. 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 新闻传播, 2013(01).

作者:李刚

上一篇:高中作文教学高中语文论文下一篇:高校热点法律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