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在高等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美术专业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美术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1:

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途径探究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其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专业美术技能人才,更是要建立和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格,因此,如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有效实践“以德树人”是当前高校教育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以德树人”的具体涵义以及其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了解了当下美术教育实践“以德树人”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高校美术教育实践中“以德树人”的具体途径,为美术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美术教育 立德树人 意义 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我国高校教育加大了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关乎国家可持续良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审美创造力的美术专业人才,其对培养人才的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教学基础就是“以德树人”。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奢侈品,应该源于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现实,丰富学生的思想领悟,最终做到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的涵义

“立德”是对人品德和品行的要求,“树人”是对人才能和技能的培养,现今社会中由于某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教育界出现了过于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对品德的要求,因此,习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少年要不断锤炼高尚的品格”的要求,即教育界要注重“立德树人”。习总书记曾提出的“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与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中将立德树人中的“德”的涵义充分表现了出来,“德”主要是心理的认知、习惯的养成、外在行为的结合,实现“德”形成,主要经过教、学和实践三个主要过程。

教是养成道德的外在驱动形式,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前提下,在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学是学生对道德的内在吸收,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养成不只是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还要受到整个生活环境的道德氛围影响,要保证学生在无形中深入道德观念,形成良好道的行为;实践是深入固化道德观念,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道德的观念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高校要通过拓宽实践的渠道、改革实践方式、创新实践内容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立德树人”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佐道德以为治。”这充分说明了美术对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培养人的良好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美术教育内容的基础,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思想的传播,美术技能的传授,美术历史的研究以及美术作品的赏析等形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基本美术素质和修养。美术教育除了美育以外还包括智育和德育的培养,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是在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应该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有文化、有高尚品德、有良好价值观、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美术教育不只是一种社会活动,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实践“以德树人”,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美术大家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作品的情感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美术技能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实践“立德树人”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个性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由于个性经过专业美术技能的培训,收到的艺术熏陶较为浓厚,所以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有着较强的个性。有些学生为了追求艺术感觉,甚至到了一定偏执的程度,他们的创新思维很活跃,通常感性大于理性,有的学生沉醉在自己的艺术感觉中,逐渐脱离现实规则。有些学生的个性行为对大众理念发起冲击,甚至与正常道德行为形成对抗形式。

学生过于注重个性忽略道德观念的约束,是高校美术教育中实践“立德树人”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个性失去了道德观念的约束会成为社会的隐患,美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个性是创新思维的表現,所以美术教育既要保护学生的良好个性又要保证学生受到道德规范的影响。高校美术教育要处理好学生的个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个性与道德的尺度,培养个性鲜明又具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优秀美术人才。

(二)美術教育者的道德水平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娱乐化和商业化特点越来越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艺术的专业标准越来越模糊,文化艺术产业中艺术品的质量受到很大冲击。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艺术的学术意义和精神价值进一步边缘化,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逐渐缺失。高校美术教育者受到外界巨大的物质诱惑,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运用在教育外的作品交易中,商业活动参加的越来越多,导致学校教育质量逐渐下降。为了保证高校美术教育中“以德树人”的顺利实践,必须要保证教育者的道德水平。

教师的首要职业责任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之前,首先要确保自身的道德水平。学校相关部门要通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等多种方式改善教师的行为,增强美术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育者自身的反省、改正和道德观念的提高,提升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促进“以德树人”的实践。

(三)美术本体内容与道德教育之间的问题

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是高校艺术专业的主要任务,但是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存在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的专业技巧水平与道德素养不符。美术技巧教学中,特定的美术技巧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降低学生的审美趣味,失去美术教育的特有魅力,教育者如果单纯注重美术技法的传授,会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审美体验,失去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高校美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美术本体内容与德育问题,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立德树人”。“立德”注重人之根本的培养,“树人”讲究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进行知识道德价值观书面、课堂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技能与审美思想的结合,以美立德,以美树人,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

四、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在藝术审美中“立德树人”

美术学科性质对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有着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冲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美术教育者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审美情趣。

高校美术教育中要通过加强美学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分析、鉴赏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还要做好教学和研究的顶层规划,确定正确的学术方向,以便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深入学术研究,推动文化艺术专业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实现“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在艺术实践中“立德树人”

藝术实践是高校美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操作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写生是高校美术实践主要的形式。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具有特色景点或风俗的地方进行艺术实践,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自然之美,还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学生的视觉与心理方面起到升华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生活进行提炼,创造出有价值的美术形象,这个过程会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审美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对心灵进行再塑造,提升道德水平。

(三)在文化艺术产业创新中“立德树人”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已经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由于社会的需求,各种新兴的美术相关专业迅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影视特效设计、图像传媒设计、游戏设计等多个专业不断出现早已突破了纯艺术的范畴。高校美术教育随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创新,以美术为基础,各学科进行跨界融合,在美术教育为文化创新产业服务的同时,要注意将道德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在符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坚持“立德树人”。

五、结语

高校美术教育受到师生素养、教学内容、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影响的有机物整体,在教育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点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德育与美育相结合,为社会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M].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6-51.

[2]伍慷. 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立德树人”途径探究[J].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39-43.

[3]周莹. 高校素质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与实践途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115-116.

作者简介:

易莉莉(1975.12-),女,河南信阳人,河南工程学院单位教师职务,硕士学历,研究方向:美术课程教学。

作者:易莉莉

高校美术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析高校美术欣赏教学实践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摘要]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在高等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美术欣赏 素质教育 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吴鸿昌(1982- ),男,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美术教学。(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开设美术欣赏课程,这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认识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观念,提高艺术品位,从而达到增强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1.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来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另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加强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

2.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作品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选择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在世界美术史上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力求做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还应兼顾到美术作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应适当选择一些近代或现代寓意深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只有把真正普遍认为优秀的作品作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才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得以陶冶和塑造,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技法课教学,而是重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好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胜任“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美术创作经验、扎实的美术史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当中。

3.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将会导致他们对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任课教师应及时对不同的审美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因势利导,指导他们用所学知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赏析,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并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探索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把切入点找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才能使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不断得以深化。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部分教师直接借用专业美术院系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重在讲解技法、形式与风格,或者侧重于美术史论的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明显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导致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脱节。根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借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意见,把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是古今中外艺术的共同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思潮、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都在美术作品中深刻地反映着,这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注意掌握的。这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其独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还有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例,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并能够主动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倾注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针对具体美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摆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注重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升华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生命感受、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成长、经历环境、素质气质、宗教信仰和时代特征等有着关键的联系。另外,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追求及人生际遇等。其实真正优秀的耐人寻味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作品时重点把握“知人论画”的层面,避免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现象。如当我们欣赏近代国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感情生活、具体身世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不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画面背后,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产生忧国忧民悲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论画”,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体味出徐悲鸿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无奈与悲凉,感受到在他画面之外的寄托与向往。只有这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才会与艺术家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可见,欣赏作品时把握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之间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读方法。

3.根据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体会审美心理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不同。这对人们的欣赏和认知方式带来很多的不便。如在对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赏中,应当了解古埃及人重视数理与形象的和谐,以及宗教信仰等,他们创造的娴静典雅的雕像和庄严肃穆的建筑,都与它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对称、和谐、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则,无不体现着古埃及数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术作品。此外,中外美术作品中诸多的差异,如表现形式、审美习惯、艺术特征等,也都是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术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特征,体会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差异。

三、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积极而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大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心灵。如油画家罗中立所画《父亲》的形象,更多的是让人感受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憨厚、淳朴、勤劳和善良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情感力量;从列宾、希施金、列维坦等那些关注自然的质朴画风中,唤醒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在这些艺术形象中,所表现出的内容题材,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另外,还有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怀、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世间的情感冷暖,都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将真善美的力量融入画面中,陶冶情操,转化为同学们向前的勇气和动力。

2.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能逐渐透过作品的形式层面和形象层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层意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内容,艺术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内容时,映射在内心的将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喜悦。这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起到“中介”作用,成为艺术家与同学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在欣赏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合理的审美观念。

3.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欣赏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等与欣赏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和渗知的过程。美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能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研究表明,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的反应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抽象绘画或抽象雕塑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变形、夸张的抽象作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交流,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这几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形状、构图、色彩、线条以及所描绘的内容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感受,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张志华.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吴鸿昌

高校美术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3:

美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原则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美术产生出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在各大院校,他们纷纷设立了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孩子们学习美术不再被人认为是学习不好的表现,学习美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习美术也成为了一种成才之路。学校中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贵族”级孩子加入了美术专业这个特殊群体,但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不论在思想上、思维上、情感上还是学习上都与普通专业学生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美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原则,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对美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美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原则。

关键词:美术学生个性特点管理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的原则

美术专业学生属于艺术类学生中的一种,他们独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学习成绩差,他们自由散漫,他们很难管理”等等成了老师甚至社会对他们的共同评价,怎样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成了一个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管理好美术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从而对症下药,探讨出理想的适用于美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原则。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

1 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

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索尚自由,反对约束

在学校中放眼望去,我们一眼就能辨认出哪些学生的是“美术类学生”,因为他们不论从穿着、发型还是走路架势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他们中的很多往往置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顾,旷课、迟到、早退那是常见的现象。他们的穿着不像普通学生那样工工整整,没有什么特色,他们的穿着、发型都很另类,很张扬。在他们看来,美术学生天性就应该崇尚自由,反对约束,反对限制,他们幻想一种“海阔凭迂阔,天高任鸟飞”的境界,他们希望自己像奔驰的骏马在草原上自由驰骋,像雄健的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是他们所追求的梦想。他们认为,限制多了会影响灵感的发挥,因为他们反对纪律的约束,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1.2 自我意识突出,集体观念缺乏

众所周知,学习美术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所以,美术专业学生大部分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往往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整个家庭的“核心”,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自我意识突出,严重缺乏集体观念。他们希望自己的世界自己主宰,崇尚“我的青春我做主”,希望按照自己意愿走自己的路,所以他们往往对别人的建议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他们主张个性的张扬、个性的发展,所以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集体观念淡薄,别的一切都与他无关,甚至产生抵抗情绪,在他们看来,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

1.3 重视专业技能,文化基础薄弱

美术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确实很热爱美术,并且家条件允许你去学习美术;另一类是由于文化知识学习不好,在没办法的情况下选择学习美术。对于第一类学生,在中学时他们文化课的好坏,我没办法妄下结论。但是第二类学生,他们之所以选择学习美术,是因为他们想找一条捷径通往成才之路,他们文化基础课学不好,所以他们学习自以为很简单的美术。这两类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功的考入大学,但是到大学后,一切都变的不一样,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放荡不羁,相对于学习专业文化基础课而言,他们更乐意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而且由于他们酷爱美术,他们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美术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必然导致他们的知识不全面,文化素养不健全,人文精神,所以,加强美术专业学生基础课的学习,拓宽其知识范围已迫在眉睫。

2 美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美术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专业学生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美术学生的教育管理我们也应该采取对症下药的措施,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区别对待,但是现在好多学校对美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往往同其他专业一个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现在我们先来分析以往学校在对美术专业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注重严格管理却忽视了对美术专业学生个性的保护;第二个问题是过分强调艺术专业特珠性而放弃了严格管理;第三个问题是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发挥不够;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2.1 注重严格管理却忽视了对美术专业学生个性的保护

在学校管理中,由于美术学生个性张扬、不修边幅、纪律散漫等不良表现,使得学校领导一再强调对他们的严格管理。严格管理是没错,因为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改掉他们的不良习惯,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但是学校在施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把美术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采取一样的管理模式,主张“管死”、“管严”,在课堂上、在宿舍中都要求按照统一的要求来做,譬如在宿舍卫生检查时,他们在美术专业学生的宿舍里发现他们的床头被修饰的五花八门,这就扣掉他们宿舍的量化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美术学生本来就不同于普通专业学生,我们应在注重严格管理的同时保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2.2 过分强调艺术专业特珠性而放弃了严格管理

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往往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家长、老师的建议很反感甚至产生抵抗情绪。在他们看来,学校的严格管理,家长、老师的过分干涉会影响他们的创作灵感,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美术学生注重张扬个性没错,崇尚自由、反对约束,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做任何事情都讲究“适度”原则,只有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个性的张扬才会发挥的恰到好处,因为从整体上讲,每个学生的自制性、自觉性都不够强,放弃管理恶习就会增长,尤其是美术专业学生,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更差,放弃管理只会放纵他们的坏习惯,所以,对美术专业学生要在主张个性张扬的同时不放弃严格管理。

2.3 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发挥不够

从师生关系上讲,美术专业学生性格大都比较开朗,他们与老师走的比较近,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老师的风格、气质、为人处事的原则等对学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学校中,好多专业老师认为他们只负责教授专业知识,学生的管理工作与他们无关,那是班主任分内的事情,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做到教书育人的兼顾。

3 美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原则

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传统的对美术专业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了几条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原则。

3.1 “人本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识和人的地位的提升。“人本管理”原则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价值选择应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针对美术学生个性张扬、追求自由、反对束缚的个性,学校应充分尊重美术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健康成长。美术专业学生有权利对自己做自我选择,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组织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3.2 “校本管理”原则

针对以往学校只注重美术生个性的张扬,忽视严格管理的弊端,笔者提出“校本管理”原则,对于美术学生而言,校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对美术学生实施“校本管理”不是单一改革管理方式,是一项结构性的整体改革,它离不开整个校本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实施“校本管理”需要在原有管理体制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用以学校为基础的基本理念来构建学校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美术专业学生的特色,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区别开来,达到既注意严格管理,又保护美术学生个性的目标。

第二,增强社会参与意识。针对美术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倾向明显的现状,我们呼吁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日益社会化、开放化;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美术类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突出,缺乏集体观念,对老师、家长的建议往往采取反对甚至抵触的情绪,我们呼吁社会参与,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校本管理的主体意识,提高学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功能。

3.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它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术专业学生由于只注重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对文化知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他们的文化素质往往很低,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美术学生的文化素质。美术专业学生不但要学好专业技能,还要学好文学、哲学、美学等文化课,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全面提高自身的发展。

3.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美术专业学生更是如此,由于他们爽朗的性格,因此,他们与老师关系走的比较近,老师应充分发挥他们教书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老师应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

4 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行,美术专业学生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然,美术专业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应综合考虑学校、学生以及老师的客观实际,牢固坚持“人本管理”、“校本管理”原则,加强基础文化素质的学习,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各方面协调一致,促进美术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2003.

[2] 刘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3] 李红.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4] 周敏.美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5] 朱婷.提升高校美术院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7.

作者:王建丽

上一篇: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分析论文下一篇:理论力学工程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