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消费信贷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陆续开办的用于自然人(非法人或组织)个人消费目的(非经营目的)的贷款。在面对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开展了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业务品种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业务种类单一且没有创新,导致发展十分缓慢。我国经济发展只能以扩大内需来保增长、促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上互联网金融及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国人的消费观出现了积极变化,超前消费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各商业银行争相推出品种多样的消费信贷产品,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但需要看到的是,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如果客户准入把关不严或中后台风险控制不力,极易导致不良爆发。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进行归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应对和改进策略,希望能引导消费信贷业务朝着良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贷业务;管理问题;措施

本文索引:马艺文.<標题>[J].商展经济,2022(07):-076.

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方便快捷、品种齐全的消费信贷产品既方便了大量的中小客户,又帮助商业银行完成了自身的各项考核指标,可谓双赢。但这一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各式各样的风险,如果不严加管制,就会影响银行资产的质量,进一步波及国家资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从这个角度看,就需要从审慎的视角探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

1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价值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不断增加,但也应该看到的是,如果在消费信贷业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就会导致该业务出现逾期、呆账等风险,有损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从国家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处于有效状态,可以使金融系统处于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推动国家金融安全体系得以架构。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消费信贷业务作为重要的业务板块,确保其进入理想的风险管理格局,可使该项目的运行朝着更加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使得其对于银行产生信赖,继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因此,务必要正确审视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手段,引导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当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2.1 当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分析

当前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总结,发现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三个类型:第一,合并模式。就是说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功能与业务开展处于融合的状态,都以消费信贷业务部门为主导,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做好业务的运营管理工作,还需要在贷款前期调查审批环节,在贷款后的管理环节,对风险管理部门,基本上不会参与到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业务办理和风险审批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实际运行效率较高,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多数在不独立或不专业的条件下开展,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均衡性不理想,风险管理可能从属于业务发展,这样就可能出现相应的风险。第二,半合并模式。就是说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环节,消费信贷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协同参与,对业务部门而言,需要关注业务上的开展,对风险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对高风险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依靠上述模式,可以使风险控制朝着分离的方向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业务部门可能成为部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者。第三,分离模式。就是有关风险管理的智能审批,交付给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来进行,业务开展和管理由业务部门来进行。依靠这样的方式,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展现出独立性和集中化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相应不足:市场性不足,审批程序复杂,效率比较低。

2.2 当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历史进行归结,发现其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以专家制为主要形式的消费信贷风险度量和管理体系得以塑造。也就是说,信贷的决策权力是对应机构经过训练有一定经验的信贷审批人员,依靠他们做出对应的贷款决定。还有就是,会对消费信贷产品的特点,对个人客户做好调查,引入标准分析技术,对其清偿债务能力进行判定,在此基础上做出是否给予其贷款,给予多少贷款额度的决定。第二,积极建立借款人信息收集、借款人信息整理、借款人信息跟踪、借款人信息统计、借款人信息分析的平台,并且在客户同意知情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信贷客户信息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第三,初步建立以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为基准的风险拨备控制制度。这样可以对不同个人客户贷款的违约损失程度进行权衡,从而实现预期风险补偿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降低需求压力。第四,依照实际监督管理诉求,将消费贷款归结到商业银行组合系统中,并且积极关注整体风险状况的问题,经济资本支持的问题,依靠这样的方式慢慢进入资产组合管理的状态。第五,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技术提高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在分产品线信贷资产成本收益水平度量、按揭贷款证券化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储备利用市场工具,对消费信贷资产内部结构的技术基础进行合理地调整和改善。第六,关注操作风险环节、市场风险环节,流动性风险环节中可能演变为信用风险的因素,并在不同机构内部形成岗位监督制约机制,这样可以使上下级之间相互监督,再者关注本金风险的管理,关注市场程度的提高,并且将重置风险纳入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中。

3 当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

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运行现状,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详细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消费者素质参差不齐,隐藏风险较多

一方面,各商业银行为了完成繁重的考核指标,在逐步实现自动化、流程化风险控制的同时,也降低了对消费信贷客户的准入门槛,越来越多的散小客户可以轻松获取信贷额度。另一方面,在当前信用评审体系不甚完善的背景下,客户为了获取较高额度贷款,有意提供虚假信息以提高在银行的等级和评分,银行方可能无法识别出来,造成潜在的风险。

3.2 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宏观上看,国家站在激发经济活力的高度,对消费信贷业务持鼓励态度,但从现行法律法规中寻找,发现此方面的支持条款较少,这样就使商业银行在开展该业务时受到限制。也就是说,不能依靠有效的方式规避客户的利益风险,使得实际消费信贷业务处于潜在的风险状态中,长期持续下去,无疑会对消费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3.3 信用评估系统还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节点

从当前来看,纵然有大数据支撑,但对商业银行来说,“数据孤岛”“信息竖井”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银行信用评估体系功能不完善。很多评估信息多数是客户自己提供,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全面,都难以保证,一旦客户信息失实,就可能导致风险,后续发生坏账。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信用评估系统存在的缺陷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使商业银行进入高风险状态。

3.4 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在不断拓展消费信贷业务时,中后期可能会忽视贷款的风险管理,这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管理的机构难以架构、风险管理的环境不良、风险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评估不到位都可能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处于不健全的状态,自然难以引导消费信贷业务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4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改善策略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改善,是一项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必须要做到针对性调整和改善。在此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将关注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确保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积极对消费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研判,不断改进行内制度。积极和政府、监管部门沟通汇报,在风险来临时,争取获得政策支持。积极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严格按照对应的法律法规发展业务,引导消费信贷业务朝着更加合规的方向发展。对在实际消费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的,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消费者,都需要依法依规惩处,这样就可以构建理想的消费信贷业务运作环境。

4.2 形成更加健全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体系

对商业银行而言,需要正确看待消费信贷业务的价值,如果判定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对应的问题,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客户信用评估进行调查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信贷业务流程和程序,强化对高新科技的使用,确保消费信贷业务朝着智能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依靠这样的方式,尽可能降低实际的失误。从微观角度看,需要主动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对客户的信用评审力度,在客户申请贷款之前,对客户进行全面调查,确保实际客户信息是真实的,避免出现欺诈情况。再者要确保客户在约定的时间内有能力偿还贷款,减少还款难的风险。在贷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信用监督机制,这样借款人在出现意外时,可以迅速生成应对策略。第二,积极实现消费信贷业务流程的调整和改善。关注消费信贷业务流程的优化,确保商业银行可以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减少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使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断降低,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才能逐渐进入有序状态,在规范化的机制中更好地服务客户,使得银行的风险得以规避。第三,关注消费信贷业务坏账处理机制。对坏账的核销手续要严格把关,避免虚假核销,确保有效且正确地处理不良贷款,才不会对后续信贷业务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逐渐引导信贷业务步入更加理想的发展格局。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消费信贷机制构建、消费信贷规范、消费信贷程序优化等角度入手,确保消费信贷机制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

4.3 建立更加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在此方面,可以积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业务的经验和教训,确保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且在消费贷款业务中,切实充分地发挥自身效能。风险管理部门的价值在于实现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目前,多数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权限、人员、岗位职责等都有了较完善的体系。然而,确保风险管理机构可以进入实时化和全面状态,仍需长时间的努力。本文认为,银行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借助大数据,积极研发银行各部门间互通有无的聚合性系统,打通商业银行部门间的信息渠道,避免部门各自为战,逐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第二,建立功能完善且易操作的事前风险控制系统,确保风险关口前移,严把客户准入第一关,从源头把控风险。第三,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确保消费信贷业务的数据可以进入集中收集、集中整理、集中分析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应的消费信贷预警机制。

4.4 积极建立完善的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购买对应商品时,如果还款期比较长,对应商品就属于耐用消费品,此时发放贷款,就需要积极引入抵押担保机制。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两个:第一,结合客户的实际消费贷款诉求,分析特殊消费商品的价值,对客户的消费习惯进行研判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生成消费贷款担保制度,这样可以保证消费信贷的风险得以管理和控制。第二,建立完善的担保程序,界定清楚担保人、担保范围、担保条款等内容,这样可以切实发挥担保的效能,消费贷款担保制度的效用也会因此得以发挥。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步入理想的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格局中。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切实做好多方面的改善和调整,此时需要将焦点放在:消费信贷业务法律体系的构建、消费信贷业务法律意识的塑造、消费信贷业务环境的构建及消费贷款担保制度的架构,使得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步入更加健康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陈凌白,吴晓娟. 福建省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问题分析[J].中国商贸,2014(28):155-156.

饶龙先.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5):39-42.

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2):64-68.

王娟.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1(5):86-87.

徐敬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全国商情,2016(22):7-8.

李健春.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1):139.

魏志平.商業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20(13):151,140.

李嘉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策略[J].管理观察,2019(11).150-151.

作者:马艺文

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论文 篇2: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消费信贷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陆续开办的用于自然人(非法人或组织)个人消费目的(非经营目的)的贷款。在面对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开展了消费信贷业务,但由于业务品种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业务种类单一且没有创新,导致发展十分缓慢。我国经济发展只能以扩大内需来保增长、促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体系;信用风险

消费信贷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的老牌业务,而我国相关业务的开展却是起步不久。1985年,“消费信贷”第一次被我国居民所了解,是由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全国第一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为解决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才得以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也有所改革。现在消费信贷品种包括短期信用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旅游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等多种形式。

由于中国消费市场庞大并且居民平均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个人信贷业务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个人消费贷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据2012年的一篇报道,工行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余额132.2亿元,增加25.34亿元;不良贷款率0.64%,提高0.10个百分点。建行截至6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77.32亿元,其中,不良贷款8.43亿元,不良贷款率1.08%。但也有银行保持了这方面资产的稳定。截至2010年6月末,中信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共计3.21万笔,余额49.65亿元人民币;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良余额1 077.82万元人民币,不良率0.22%,资产质量整体保持较好水平。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问题

第一,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之所以在美国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除个人信用制度比较健全外,银行有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勘称完美的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从而可以迅速确定是否为消费者提供贷款。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经验,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银行不能共享。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以至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和还款能力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专业人员缺乏、网点少,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当发现风险是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第二,消费者方面。首先,缺乏信用意识。一些贷款申请者开立虚假资信证明,通常开立的收入证明要高于实际收入水平以此来获取较高额度的贷款,还有一些借款人,在有能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故意拖欠,甚至有恶意逃债和欺诈的风险。其次,消费者收入风险;一些消费者的职业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收入减少,支付不能时,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很难得到保证。信贷消费合同一般都是由经营者拟定的,经营者完全可能利用格式合同保护自己的权利,这很有可能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面临着多种风险,消费者由于对一些提供信贷消费的经营者的资信了解少,缺乏经验,导致难以接受;再次,因借款人因失业疾病和其他不可抗力等原因使贷款无法偿还,产生的损失直接转嫁给银行。

第三,银行方面。为追求业务量,把关不严。在办理消费贷款业务时,一味追求业务量,不注意贷款前、中、后的调查、审查和检查,结果出现了销售商骗用贷款或者销售商与借款人串通共同骗用贷款的现象。据统计,从2004年初开始至同年6月14日,北京市某人民法院共计受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185件。在已受理的181件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银行作为贷款人的一般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有163件。当中,涉及个人车贷纠纷的案件有102件,占借款案件总数的56%;涉及个人房贷纠纷的案件有14件,占借款案件总数的7%;涉及个人装修贷款纠纷的案件有21件,占借款案件总数的11%。由此可知,涉及个人消费贷款的案件是目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主要部分,共计133件,占借款案件总数的73%。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未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如《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等,均未达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层次。2007年7月3日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我国第一个专门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正式法律文件。另外,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我国在消费信贷方面还没有专门的协调和处理消费者、销货商和银行三方权益的法律法规,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当出现借款人违约、赖账等情况时,就会使银行蒙受损失。

第五,抵押物存在价值风险,变现能力无法估计。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当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抵押物在一段时间之后其实际价值低于贷款本息价值时,将造成银行的损失;又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例如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很可能出现不能足额收回贷款本息的风险。

二、控制我国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第一,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培训及管理。建立科学的贷后管理制度,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档案登记的真实度,准确度;贷款发放后,相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资信情况、抵(质)押物现状及相关担保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贷款即将到期时,贷款人应提前15天通知借款人贷款。凡拖欠3个月内的,要按照催收程序分别通过电话、催收函等方式进行催收;对连续3期或累计6期未还款的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清收等。加快消费信贷系统的推广进度,保障消费信贷系统的安全规范运行。在消费信贷系统中增设客户识别功能,一个客户只能在一个行开立贷款帐户,防止多头开户。

第二,提高公民的信用意识,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在信用交易发达的国家,人们非常重视信用记录。提高我国国民的信用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就会对申请信用卡、保险、教育贷款、汽车及住房贷款甚至是找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建立等级评价体系。首先要收集个人信息,如借款人目前家庭情况、居住地址、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等基本个人资料以及贷款人的经济偿还能力,审查借款申请人的职业与收入水平、财产状况、债务状况等,保证借款人收入的真实性。要再三确认职业与收入证明的真实性,防止虚假。通过借款申请人的品德来分析其偿债意愿。如果申请人品德不好,那么无论其表现出多强的偿债能力,银行都肯定遭受损失,因此,对借款人偿债意愿即个人品格的了解是消费贷款信用分析的重要一环。由政府牵头,以公、检、法及财税、金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收集整理个人信用、收入、犯罪等纪录,结合以上信息资料建立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由此评估个人信用。其次,划分个人信用等级。量化处理个人信用分值,根据以上综合评价结果决定是否给予贷款及贷款额度大小,建立一套完整的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和个人消费信用快速认定系统。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系统能有效识别个人的信用风险。个人资信材料包括:未偿还债务情况、信用卡透支情况、贷款记录、住房及工作状况等,在此基础上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根据个人不同时期的表现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简化信贷程序,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及管理。根据个人消费贷款的特征,分析相关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简洁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细化各项业务操作流程,统一规范合同文本。 按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在充分考虑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应力争缩短贷款期限,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把风险降到合理限度。合理设置机构,简化信贷程序,节约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开支。加强人员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鼓励员工学习进修,提高员工的从业素质,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优化人才结构。

第四,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规,完善个人破产制度。以公平信用信息披露为核心,规范个人信用相关法律体系。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时修改和建立相关法规。制定统一的全国性法律,在明确信息披露规则的同时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债权人金融资产权益;明确信贷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将信贷中的违约行为与其他日常交易行为相联系。目前,在我国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为生产性信贷而立,而对于消费信贷,应在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基础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起诉成为制约借款人的最终底线。

第五,完善消费信贷二级市场,进一步健全担保制度。银行在发放贷款时,经由保险公司为个人提供信贷担保,风险将由银行和保险公司两家金融机构共同承担;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和偿还能力的考察过程由保险公司完成。完善担保法,增加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积极培育和完善抵押品的二级市场,促进二级市场的交易,将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的消费贷款在二级市场上变现。完善消费信贷法规,例如借款人违约时处理抵押物、质押品一抵偿贷款本息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刘浩

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论文 篇3:

试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防范

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比较薄弱,对于能否认清并有效化解信用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健康和快速发展,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对个人住房贷款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关键词:个人住房贷款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 防范措施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信用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现状

中央银行公布的《2013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比上季末高0.9个百分点,显示房地产贷款依旧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值得指出的是,房产和地产的开发贷款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9月底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比上季末回升3.9个百分点;但是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却比上季末回落4.1个百分点。同时,个人购房贷款余额9.4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季末高0.1个百分点;1~9月增加1.37万亿元,同比多增6931亿元。在整个房地产贷款里,增速最快的依旧是保障性住房贷款。截至9月末,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6863亿元,同比增长31.3%,增速比上季末低6.2个百分点;1~9月增加1134亿元,占同期房产开发贷款增量的28.1%。央行初步统计,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0.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季末高0.1个百分点;1~9月增加7.28万亿元,同比多增5570亿元。报告同时公布了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变化、趋势,从其间可窥得中国经济体的经营活跃度正在回升,感知实体经济回暖。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具有关联性、带动性强的特点,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和金融安全。

个人住房贷款被认为是银行最为安全的贷款品种之一,银行贷款有房产作为抵押,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一项中长期贷款品种,是各家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但其风险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社会性等一些特征。现在个人住房贷款已占到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量九成左右,但近年来我国银行实际运作情况表明,个人住房贷款的资金安全不容乐观,贷款风险正在日益增加。众所周知,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至少存在着涉及三方当事人的四种法律关系,即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购房者(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借款关系;借款人(抵押人)与贷款银行(抵押权人)之间的抵押关系;开发商与贷款银行之间的担保关系,这其中每一方当事人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银行带来风险,具体而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开发商的风险。由于开发商的原因,导致开发项目出现重大问题,具体来说又包括如下情况:项目报建手续不全,因未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而未领取《土地使用权证》;开发商自身实力不足,资金不到位,或缺乏开发经验,不熟悉流程等等。或者由于开发商的欺诈行为,开发商取得贷款后,可能将贷款挪为他用甚至携款逃走。开发商组织一批假的购房者到银行办理按揭手续,或者开发商出具虚假的首付款证明从而放宽实际的首付限额,从而达到套取银行现金的目的,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假按揭”。

2.来源于购房者的风险。购房者的风险往往是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本文探讨的个人信用风险,仅指购房者故意违约,本来没有还款能力而骗取银行贷款;或者具有还款能力而恶意拖欠银行的贷款等。

常见的是因经济利益而故意违约,这一点在投资型购房者身上表现尤为明显。目前市场上小户型购房者中投机淘金的占很大比例,特别是近年来,在投资高回报的示范带动下许多普通市民也加入到投资小户型的行列,推动小户型的价格快速上涨。购房者往往将小户型房屋用以出租,一旦租金达不到预期水平,违约的风险便大大增加。还有因个人情况发生变化而违约,一些购房者因家庭变故,无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导致拖欠;有的购房者因工作关系或其它原因到外地定居,原来所购的房屋实际已无人居住,往往会忽略向银行按期归还贷款。

3.资本价值风险。房地产的资本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的收益现金流和可能的未来经营费用水平,然而,即使收益和费用都不发生变化,资本价值也会随着收益率的变化而变化。房地产投资的收益率也经常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着房地产的资本价值。预期的资本价值与现实的资本价值之间的差异即资本价值的风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按揭住房的资本价值风险,是指该住房的预期市场价格与现实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

4.个人住房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期限长达10~20年,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如不能解决,个人住房贷款抵押的一级市场必然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资金占用的长期性与资金来源的短期性问题;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巨大需求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的矛盾,使银行的长期资金使用和短期资金来源发生严重失衡,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从而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难以开展下去。

5.法律风险。个人住房贷款的法律风险,常见的是合规性问题。即个人住房贷款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和有效,以及抵押住房的权利瑕疵,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要求按揭住房不存在权利瑕疵,如果按揭住房还存在其他抵押权人、典权人或买受人,则银行的贷款缺乏安全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品,银行的贷款风险就很大了。

6.银行的管理风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档案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在如此长的借款期内,银行工作人员必然产生变动,领导或客户经理都会更换,目前已发生了因工作人员变动而造成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流失的情况。若银行内部有人与外部勾结,则问题更为严重。若出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的失真、失实,则银行的贷款就面临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实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健康有效发展。

(一)强化对开发商的审查和监管

1.加强开发商的贷款申请审查主要包括:(1)资信审查,如开发商是否依法设立,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公司的资金是否到位,公司以往的经营情况及商业信誉等;(2)开发项目的审查,如要求开发商提供开发项目的设计、项目开发资金情况、商品房预售业绩情况以及开发项目的进度等。

2.强化开发商的担保责任。在香港的楼盘按揭中,开发商和银行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法律关系,按揭合同当事人一般仅是购房者和银行,与开发商无关系。而在我国的商品房按揭中,除了购房者将房屋本身抵押给银行之外,开发商还要承担如代位偿付或回购等保证责任。笔者认为,这种保证责任是很有必要的。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越来越差,单独的房地产抵押已经不能适应银行对贷款安全性的需求。为减少贷款风险,在抵押的基础上再设立一种保险机制,以求达到双重保险已经是房地产抵押的趋势。在房地产抵押贷款十分发达的美国,也出现了“押上加保”的方式,所以,要求开发商提供保证,不仅符合房地产抵押贷款发展趋势,而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个人信用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二)加强银行自身对贷款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银行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贷款行为的风险监控体系,加强对抵押物的资产评估,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分析,加强对银行内部的员工和档案管理,以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

1.建立个人住房贷款前期评估制度。通过对按揭项目的建设条件评价、市场前景分析、开发商信誉和业绩评价,项目的财务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可以判断项目是否具备给予按揭支持的条件,从而择优选择好项目;同时对拟提供贷款支持的按揭住房的期房价格进行市场评估,经银行确认后,确定合理的贷款成数。

2.做好商品房预售贷款合同的签订工作。对开发商的协议中应明确按揭贷款的房源、质量、贷款资金的使用计划,开发商应协助银行和购房者作好房地产抵押登记等事项。在与购房者签订的按揭贷款的合同中,要明确利率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同时要求开发商为购房者按期还款付息提供担保,直至回购。另外,还要明确借款人与开发商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确保其自愿性和合法性,在与借款人签订合同时,还应强化购房者的违约责任,约定一旦购房者违约,银行即可告知贷款提前到期并加收实现债权的费用等,以加大购房者违约成本,使其不愿轻易违约。

3.强化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银行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档案,实现电脑和文件资料(原件)的双重管理,加强内部监督、内部牵制,以保证业务档案不失真、不失实和不流失。通过电脑化管理,对每月拖欠银行贷款的借款人进行及时催收,并纳入“黑名单”,加大贷后工作力度。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最主要的应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即能证明、解释与查验自然人资信,并能够监督、管理与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应包括多个方面。

1.制定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标准。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受理过程中,客户经理对贷款申请者的个人信用评估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建立一套实用、客观、定性、定量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于防范住房贷款中的信用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2.营造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调控市场需求,优化市场结构,从而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并对那些信用记录不良的客户,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并在放贷时严格按条件执行。

3.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个人信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背诚信原则的个人给予严厉惩罚,使个人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降低个人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对情节严重的个人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情节较轻的个人,应设置不同规模和方向的限制条件;对守约的借款人,根据其信用评定等级,给予延长贷款期限、降低利率水平的优惠政策。

(四)推广全面实施个人住房贷款保证保险制度

将贷款风险转移给专业保险公司。提高贷款行为的安全保障,选择高资质的保险公司,投保房屋财产险,以保障贷款抵押物的安全,增强贷款的信用度,保证资金安全贷放。

总之,风险并不可怕,只要你去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那它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围绕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各类风险也是如此,只要你有信心,有决心,有智慧,早行动,从完善制度建设,严密内控监督,严格制度落实,加强奖罚措施力度,防范和控制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是水到渠成的事。

参考文献:

[1] 杨帆,赵晓,江慧琴.亚洲金融风暴后的中国[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 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张小霞.现代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张吉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6] 郑向居(主编).银行风险管理师必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 刘晓勇.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 浙江宁波 315000)(责编:李雪)

作者:黄剑芬

上一篇:商业性采伐后的林业经济论文下一篇:行政理论与行政官员角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