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信贷论文

2022-04-19

扩大消费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当前,在全国人均GDP已经跨越7000美元、山东已经超过9000美元的新形势下,居民消费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对于及时满足和引导人民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居民消费信贷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论文 篇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基于江西省某县120份农村居民的调查问卷,文章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农村地区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拮据时的融资观念、网购频率、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了解程度对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存在正向关系,性别存在负向关系。从4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信贷;农村居民;影响因素;Logistic 模型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消费信贷可获得性有利于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温雪,2018)。但是我国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资金空缺,金融机构主要投放生产性贷款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信贷规模的逐年递增,农村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有助于解决农村居民融资难问题。因此,研究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扩展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市场,有利于解决农村居民融资难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

一、相关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思路

已有的研究表明,农村居民信贷行为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所需金额、期限时间、家庭位置、金融知识和受教育水平,[Iqbal(1983);吴雨等(2016)]。易法敏、耿蔓一(2019)的研究表明:农户对电商金融业务的价值评价、偏好程度、行为示范、周围人支持度、信息数量、资金资源以及过去融资行为影响农户使用电商平台进行融资的意愿;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调研组(2019)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的信用问题制约农户使用网络借贷。

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取决于他们申请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意愿和申请是否成功。已有研究从意愿角度进行了分析,因此,本文将从实际行为角度进行分析,將农村居民是否使用过互联网消费信贷作为一个因变量,将影响因素作为一个自变量,运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计量模型分析制约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的因素,为农村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构建

由于因变量(农村居民是否使用过互联网消费信贷)是一个虚拟变量,只有0和1,不满足方差的正态性和同质性,因此不能直接用线性回归进行检验,通常借助于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设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P,P 的取值为 0~1 之间。将 P 转换成Ω。

式中,Ω为优势比(Odds),表示被研究的事件发生概率与没有发生概率之比,取值范围为 0~+∞。将上式两边取对数,进行 Logit 变换得:

式中,lnΩ称为 Logit经过 Logit 变换后,LogitP 的取值范围为-∞ ~+∞。这可以在一般回归模型思想上建立二项 Logistic 回归方程。设自变量分别为 X1、X2、X3……Xn,得到二项 Logistic 回归方程为:

式中:α0表示常数项,ε 表示模型的残差。

(二)变量选择与赋值

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的因素。被解释变量为是否使用过互联网消费信贷,解释变量是农村居民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借鉴相关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选择了10个解释变量,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三、样本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描述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作者对江西省某县周边农户的“一对一”实地调研。调研时间是2019年2月8日~2019年2月20日,实地调研地点分布广泛,以县城为中心,挑选了涵盖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村庄。

在调查的过程中,对样本的选择较为严格,受访农户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50岁,其原因是这一年龄段比较具备研究价值,在这一年龄段中,大多数人具备充足的经济条件、有着众多的消费欲望与支出。此外,在这一年龄段中,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研究他们是否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120个样本中,男女比例均衡,避免因样本分布不均而带来的结果偏差,力求结果的准确性。此次调研共收集到133份问卷,其中有效的问卷有120份,有13份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率为90.2%。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 农村居民基本特征。

(1)受访者中使用过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人数。通过问卷数据整理可得,在120户被访农村居民中,有62人使用过互联网消费信贷,使用人数超过半数,说明互联网消费信贷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

(2)受访者性别。就性别而言,被访问者中男女性比例接近一半,其中有64人为男性,占比53.3%,女性为56人,占比46.7%。

(3)受访者年龄。从年龄上看,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的农村居民有28人,占比23.3%;41岁至50岁之间的农村居民有43人,占比35.8%。

(4)受访者文化水平。从文化水平上看,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农村居民人数最多,有34人,占比28.3%。从年收入上来看,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集中在5万至10万的人数最多为52人,占比43.3%,说明被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可观。从年支出上看,家庭年支出在1万至3万的人数最多,有41人,占比34.2%,说明被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为合理。

2. 农村居民个人观念。

(1)受访者的收入预期。当谈及到对自己的收入预期时,认为自己未来收入会增加的农村居民最多,有56人。

(2)受访者的消费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这一因素有可能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释放消费动力。从消费观念上看,而当被问及对于借钱消费的观点时,大多数认为会如果有好的消费时机或商品会考虑,持这一观点的有77人,占比64.1%,暗藏着农村居民具有使用消费信贷的意愿。

(3)受访者的网购频率。从网购频率上看,经常网购的人较多,有43人,占比35.8%。网购意味着农村居民接触且开始信任互联网金融,使农村居民树立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4)受访者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了解程度。从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消费信贷了解程度来看,有47人对互联网消费信贷较少了解,占比39.1%。说明农村居民不是特别了解互联网消费信贷,互联网平台应该加强宣传。

(5)受访者的拮据时的融资偏好。当农户拮据时必须要买一件比较昂贵烦生活必须品,有40人会选择放弃购买,占比33.3%;選择向亲友借钱和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有35人和29人,占比29.2%和24.2%;这一选择说明了互联网消费信贷已慢慢走入大众生活中,农户逐渐了解这一新型产品。

四、实证结果与结论分析

通过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和模型适用性检验后,本文采用进入筛选方式筛选解释变量,得到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得知,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为5%时,最终的模型中包括了性别、拮据时的融资观念、网购频率、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了解程度四个变量。其中,拮据时的融资观念、网购频率、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了解程度与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存在正向关系,性别存在负向关系。

五、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大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互联网技术应用监管体系。随着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农村居民对互联网存在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安全,不敢轻易使用。加之,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互联网金融诈骗识别能力,给了网络骗子一个可乘之机,使正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推广更为艰难。推进相关法律的制定,加强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能够保障众多农村居民的利益,建立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第二,加大对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官网、进村宣传等方式,展示消费信贷产品,精准宣传,给农村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象,挖掘潜在客户。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的一个正向因素,而在实地调研时,很多农村居民表示不了解互联网消费信贷,当了解到其优点时,表示如果有需求会尝试使用,这一数据表明加大宣传力度的重要性。

第三,创新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目前,互联网消费信贷种类较少。重视研究和开发符合农民消费需求、适合农村发展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开拓市场,可以推出一系列用于婚姻、子女教育、购车等临时性支出的信贷产品,为农村居民服务,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供简单舒适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

第四,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对互联网诈骗的防范意识。在重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前提下,应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农村居民认识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清楚其业务、办理方式等知识。其次,要解决农村居民不信任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因此要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提高农村居民互联网安全意识,通过编织顺口溜、拍摄小视频等形式让农村居民掌握信息安全知识和防骗手段。

参考文献:

[1]Iqbal F.The demand for funds by agricultural households:Evidences from rural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83,20(01):68-86.

[2]吴雨,宋全云,尹志超.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和信贷渠道偏好分析—基于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视角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16(05):43-55.

[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调研组,吕鹰飞,王帅,张文娟等.吉林省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1):54-69.

[4]易法敏,耿蔓一.农户电商融资选择行为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94-103.

*基金项目:2015自然科学基金《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过程中融资约束和社会网络交互作用机理研究——以江西省为例》,项目编号71563017。

(作者单位:赖娟,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彭静,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作者:赖娟 彭静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论文 篇2:

居民消费新趋势及对策建议

扩大消费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当前,在全国人均GDP已经跨越7000美元、山东已经超过9000美元的新形势下,居民消费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对于及时满足和引导人民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今年消费市场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延续了近年来的平稳发展态势,增速逐季加快,上半年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1—6月累计,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9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山东实现零售总额11463亿元,同比增长12.7%。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回落0.6和0.3个百分点。主要特点:

一是电子商务、绿色环保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以网络消费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保持快速发展。1—6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6.3%。山东电子商务交易额5937.1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053.6亿元,均已达到去年全年的60%。以绿色环保为特征的新型消费理念不断增强,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2.2倍。随着国务院出台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措施的实施,预计节能环保消费将迎来新的增长。二是信息通讯、文体健康等消费热点正在孕育形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销售额分别增长22.1%、12.0%,同比分别加快7.7和1.0个百分点。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上半年体育娱乐、文化办公用品销售额分别增长2.9%和3.5%,同比分别加快3.1和5.4个百分点,其中健身器材销售额增长9.6%。三是大众化餐饮消费持续回升。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大众化餐饮进一步得到市场认可和欢迎。1—6月份全国餐饮企业收入增长10.1%,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山东省餐饮零售收入增长10.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四是房地产市场有所降温。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弱化了房地产的投资功能,加上人们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居住功能。1—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6.0%和6.7%,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扩大2.2、1.0个百分点;山东分别下降 6.4%和1.0%,比一季度分别回落11.3和8.0个百分点。从价格情况看,4月份以来,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增多,6月份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5个,持平的城市有7个,上涨的城市有8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0.2%,最低为下降1.8%。

综合分析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经济回落对消费市场带来不利影响,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如金银珠宝类、体育与娱乐用品类等消费不旺,房地产等部分大宗消费品销售下降或增幅收窄。预计随着下半年宏观经济的企稳向好,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回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当前,山东和全国一样,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水平与消费结构、商业业态、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社会居民的消费特点和消费结构。发达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产业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显著提升(表1);居民消费结构以发展、享乐、休闲为主导,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领域。从美国、日本和韩国经济转型的历程看,消费率在该时期有大幅提升,消费结构经历了明显的变化,居民消费呈现出从低端到高端、从产品消费到服务消费转型升级的趋势。比如美国,第三次消费率快速提升期始于1981年,此后耐用消费品和服务类消费快速增加,而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增速相对较慢。美国食品消费支出由1960年的24.4%下降到1998年的13.5%。这一点在股市中也得到充分体现。1881—1990年间,美国股市表现最好的是食品饮料、零售、医疗、个人和家庭用品,而在1991—2000年间,表现较好的则是科技、金融服务、媒体公司等,全部跑赢大盘。

综合分析我国及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宏观政策取向以及居民收入增长预期,预计“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消费发展将迎来新的转型发展期,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新变化:

(一)消费率迎来上升拐点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消费率增速长期徘徊不前,2000年以来更是呈现下降趋势。消费率从2000年62.3%下降至2010年47.4%,近两年才缓慢回升(表2)。这与近十几年来出口增长较快、投资率较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但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多数国家的消费率也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下降过程,随后又都再进入逐步提升阶段。多数国家在人均GNP3000美元左右时迎来拐点,亚洲国家因居民储蓄率高时间会晚一些。日本、韩国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转换都是在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后、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内、城市化率提高到70%以上发生的。相关研究表明,综合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我国消费率上升和投资率下降的时段,应该是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后出现。201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消费率49.1%,2012年继续上升为49.5%,消费率迎来上升拐点的趋势开始显现。山东自2000年以来,最终消费率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48.2%降至2010年39.1%,2011年起开始缓慢上升(表3)。

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变化,中央更加重视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各项改革,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都将不断完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将不断加大。

(二)消费增速将进入平稳期

一般而言,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速基本同步(表4)。目前,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段换挡期,正在由前3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模式转型为中高速增长模式。中央强调,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要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经济增速放缓为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提供了空间,但同时也势必带来收入和消费增速放缓,消费增长也将进入中高速时代。同时,近年来一些扩大消费的刺激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刺激消费增长,但尚未从根本上形成长效机制;政策退出后,消费需求则会相应放缓,同时短期强刺激政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的消费潜力。预计今后一个阶段,扩大消费的动力将依靠内生动力支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物质生活质量改善和精神文化丰富等方面的消费要求,二是随着老龄化趋势加重和生育政策放宽所带来的新增消费需求。

(三)消费热点趋于多元化

信息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一是信息消费。4G牌照发放将带动信息领域消费增长,智能手机以及手机娱乐软件消费将增势迅猛,据商务部预计,2014年全年我国智能手机消费将占手机消费总量的70%以上。腾讯微信业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风靡全国并拓展到境外,用户数超过6亿。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二是体验式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文化、休闲、旅游等时尚生活方式受到追捧。2014年全国旅游总收入预计将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万达广场、恒隆广场等城市综合体,迪士尼乐园、方特欢乐世界等主题乐园,融合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消费元素,更能够带来消费愉悦和精神享受,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满足感,吸引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三是健康养老消费。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同时,老龄化社会到来,将会拉动医疗器械、健康护理、养生保健等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据国家老龄委数据,2010年中国老年人消费需求达到1万亿元,预计2050年将达5万亿元左右,而目前我国市场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服务不足1000亿元,供需矛盾突出,市场潜力巨大。2013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目前正在编制《山东省黄金海岸养老健康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带发展规划》,国家和省里对健康医疗服务产业的扶持将促进相关消费领域的快速发展。

汽车、住房及相关产品等传统消费热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趋于稳定。住房消费,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基本平衡转变,由快速发展阶段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但考虑到刚性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棚户区改造等利好因素支撑,以及中央对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调控要求,住房消费将仍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为8.9%,而美国2007年为15%,说明我国仍有较大增长潜力。汽车消费,由于汽车更新换代周期相对较短、家庭对价格的承受力相对较强、产品质量性能不断改进等多种因素,预计未来一定时间仍能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时,电动汽车将成为新的汽车消费增长点,汽车工业协会称,2014年将是电动汽车销售元年。

(四)服务性消费将快速增长

服务消费的需求潜力将随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得到充分释放,居民消费将更多投向劳务和精神文化产品,生活服务、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服务消费增幅将会赶上甚至超过商品消费。2000年至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39%上升至44.6%(表5)。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仍将延续高增长态势,各种新兴服务消费将引领消费升级。例如劳务服务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贵宾服务师成为人社部新增设的职业,创造价值年均增长超过40%;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带动文化服务消费增长,“惠民文化季” “好客山东贺年会”“动漫游戏嘉年华”等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新东方等留学咨询服务机构发展迅猛,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40万,留学考试培训约有300亿元人民币/年的市场规模,学生支付给留学中介的服务费大约在50亿元人民币以上。2013年全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收入超过215亿元,创历史新高,5年年均增长超过40%。

(五)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升级,消费层次稳步提升,富裕阶层对高端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基本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目前,我国居民生存性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中等收入群体基本上处于安全需求阶段,更加注重环境和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绿色环保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高收入群体则开始追求社交需求,高尔夫运动、游艇、私人飞机、珠宝、高档服饰化妆品、休闲旅游和个人定制等能够带来身份象征、对交际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档次消费品需求扩大,据中国奢侈品协会数据,截止2011年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未来几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会以8%的速度稳定增长。

(六)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

网络消费、信贷消费、C2B模式、O2O模式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崛起,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一是网络消费,以其操作便捷、产品丰富、价格大众,依托互联网实现了全国市场的平等和统一,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消费变得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购买所需的商品,实现即刻消费,2013年底全国手机普及率每百人已经达到90.8%,手机上网渗透率达到81%。发达的物流业使得跨地区甚至跨国界消费成本降低,欠发达地区居民可以享受到发达地区的消费品市场;中间环节减少,产品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消费潜力释放。有数据显示,中国网购消费群体中,较低收入家庭群体占比高达42.6%(低于0.5万元/月);其次是中等收入家庭,占比达31.3%(高于0.5万元/月且低于2万元/月);相对高端收入家庭占比为3.8%。2013年的“双11”促销,淘宝、天猫一天就创造了350亿元的销售额。据此预测,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到2015 年将突破18 万亿元。二是信用消费,“先消费,后付款”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信贷消费、分期付款等逐渐被大众接受,截止2012年,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突破3亿张,且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激活和释放。三是C2B(消费者到企业)模式,信息经济下,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定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使消费者参与到生产环节,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高供应链效能,正在成为新的消费模式。产品定制如戴尔、海尔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产品,服务定制如个性化设计的婚庆、旅游服务,技术定制如3D打印将实现“智慧制造、灵巧生产”。四是O2O(线上到线下)模式,即在网上寻找消费者,再把他们带到实体店中,实现线下购买。大众点评网同时链接商家和消费者、线上与线下,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互相沟通的平台,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根据网站数据研究,大众点评服务260万中国服务业中小商户,网站目前每天独立访问人数为300万,按照人均消费200元计,网站一年撬动的消费量级约为2000亿元。五是物联网技术加智慧城市,将更加有效地连通供需双方,从根本上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流通效率,推动商业革命。

三、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是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提升消费规模。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为53.7%,但人口市民化率只有36%左右。新型城镇化主张以人为本,公平共享。随着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使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取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倾向。

二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占比例,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逐步规范债券、股票、商品期货等金融市场,允许社会资本参股国企,增加居民“多样化”经济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改善小微企业创业环境。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能力。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从生产源头把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消费者保护立法体系,特别是完善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立法,保证消费环境安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证交易过程安全;抓好消费政策的宣传,引导居民形成绿色低碳、消费等健康消费理念。

四是增强供给能力扩大消费需求。针对服务消费相对滞后、部分服务业市场进入门槛较高、秩序混乱等突出问题,出台行业标准和扶持鼓励政策,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引导生产创新,商业创新,金融创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个性化需求,通过增强供给创造消费需求。积极培育信息、休闲、文化、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鼓励节能建材、家电及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促进餐饮、住宿、出行等个人消费升级。完善消费政策,拓展消费领域。

五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优化城乡商业网络规划布局,强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等新兴业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降低物流费用,促进商品高效流通,为扩大消费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处)

作者:刘晓晔

农村居民消费信贷论文 篇3:

济南市居民消费信贷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摘 要] 本文分析济南市居民消费信贷的现状,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济南市消费信贷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消费信贷 成因 对策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如果消费信贷占消费额比重每提高5%,可以拉动经济增长2个~3个百分点。随着未来消费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居民消费由“积累型”向“信用型”的发展,消费信贷作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将会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国家政策、居民收入水平、传统消费观念、个人信用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等。也有来自商业银行方面的制约因素。消费的增长始终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消费为导向也正是市场发展的真谛。消费性需求能否随投资需求的扩张而相应扩张,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济南市居民消费信贷的现状,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济南市消费信贷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济南市居民消费信贷存在问题

1.高低收入家庭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据调查资料显示,济南市居民消费中由高收入者带动的社会购买力占总购买力的25%左右,中低收入者消费不足,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瓶颈。2005年以来,济南市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分别为9.5:1和5.0:1,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大,居民收入呈现阶梯状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城市居民家庭约30%的高收入和中等偏上户能承受5万元~10万元的消费贷款;占城市居民家庭20%的中等收入户只能承受5万元以下的消费信贷,还有约30%的城市居民家庭尚不具备消费信贷的承受能力。由此可见,一般城市居民家庭还不具备负债消费的经济基础。一方面,由于高收入群体的家庭“基本建设”早已完成,在新兴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家庭消费品基本达到饱和,而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消费群体则正在进行家庭“基本建设”,受购买力脆弱的制约,达不到相应的消费能力,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使济南市整体消费形成一个低档过剩,高档供给不足的断层结构。

2.消费理念相对落后。在社一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的消费理念还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状态,“量入为出”仍被视为人们经济生活中的传统格言。人们还不习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某些消费方式明显落后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并日渐形成为消费市场的无形桎梏。形成这种传统的消费习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奉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拥有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或银行存款是我国居民的最大偏好。在消费上奉行一贯保守,排斥享乐主义,提倡知足常乐,不愿意借钱消费。二是效益观念淡薄。居民个人只看到消费信贷的手续费、利息及还款压力的负担,而没有意识到对改善生活所产生的作用,更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的物价上涨损失的金融意识。三是防止过度消费和通货膨胀而制定的抑制性政策,加重了居民消费保守的心理定势。

3.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在具体工作中,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信贷市场中的借款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之分,但这一信息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银行并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当利率升高时,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意借款,而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因此仍积极借款,从而出现低风险的借款人逐渐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充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当双方签订合同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行为无法监督,如果借款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4.消费信贷品种单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消费需求不断产生,而目前的市场供给尚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家庭需要的新兴消费品市场尚为形成。相反,供给市场中存在供求平衡、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不断上升,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需求结构的供给结构尚未形成,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如同实物商品一样,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必须是适销对路才能迅速发展,但目前的消费信贷中一些品种并不适合大众消费需求,如较早开办的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其适用对象十分有限,真正是买得起的用不着贷款,买不起的贷款买上也是用不起,这也是汽车消费贷款两年来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却不是热门业务的原因。

5.消费信贷运作机制和营销方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尚未形成一整套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出于防范风险考虑,办理消费贷款手续繁杂,给消费带来诸多不便;二是银行已习惯对企业(法人)的贷款投放与管理,而对众多居民(自然人)的贷款发放和管理并不适应。绝大多数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在经营意识、经营方式和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消费信贷管理,势必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开展。三是信贷双方脱节,主要是在贷款的期限、利率、范围、还款方式等方自与人多数消费者存在一段距离。消费者在决定是否采用信贷消费时,首先考虑消费成本和消费便利。由于现行的计息方法会加大居民的付息负担,且首付期和贷款期限均较短,使居民难以选择到适合自身需要的消费信贷方式。如按规定,住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0年,但银行考虑到自身的“短存长贷”的平衡因素,一般只愿意贷3年~5年或5年~8年,造成消费者还款压力过大;四是各有关部门综合协调机制较差,重复管理现象甚多,收费环节过多,且收费标准高。

6.风险防范机制薄弱。消费信贷的对象不是对“法人”,而是对众多的“自然人”。因此,建立健全消费信贷信用评价体系的风险防范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开展消费信贷的个体信用评价体系虽已建立,但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还很脆弱,突出表现为:一是居民收入虽已货币化,但居民收入仍不能完全真实核定,银行仍难以确认消费者的真实收入水平和承贷能力:二是缺乏使消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担保制度和政府有关的法律制度,使商业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手段单一,仅局限于个人存单、有价证券作质押,以个人产权住房抵押或银行认可的单位作担保人的小范围内,严重地制约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三是个人破产制度尚没有建立。

二、消费信贷问题的成因分析

阻碍济南市消费信贷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消费信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厂商及个人的共同参与,因此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制约消费信贷的原因。

1.政府方面原因。政府在消费信贷过程中,主要扮演着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制定法律、颁布政策,对各个消费信贷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引。但是在我国,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人们的消费观念落后,消费信贷市场秩序混乱,让一些投机分子可以趁机钻法律的漏洞。

消费信贷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等都订有专门的法律:美国1968 年颁布了《统一消费信贷法典》(the Uniform Consumer Credit Code)及《消费信贷保护法》(Consumer Credit Protection Act),1974年美国又颁布了新的《统一消费信贷法典》;英国1974年颁布了《消费信贷法》(Consumer Credit Act), 法国于1978年颁布了《消费信贷法案》。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2.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由于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确立,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条款中又有许多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时所承担的风险很大。于是银行普遍产生了一种“惜贷”思想,不愿冒风险,银行对放贷的积极性不高,一些真正进行操作的基层银行尤其如此。

(2)消费信贷产品较少,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正是由于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消费信贷品种少,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客观需要,使得一部分消费者无法利用消费信贷从而阻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3)微观方面看,银行放款需考虑利率与期限方面问题。除了以上从宏观方面的考虑外,利率与期限也是银行放款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由于消费信贷的特殊性也形成了有关利率的一些独特的矛盾。①消费信贷利率的长期性特征,导致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的矛盾。由于人们的债务偏好,在面临短期货币收支缺口时,一般会等待而不向银行借款,因此当人们进行消费信贷时就通常是长期贷款。而银行只有在保证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情形下才会放款,但无论在管制条件下还是市场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都可能引起短期利率超过长期利率。②消费信贷利率的稳定性导致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矛盾。消费信贷利率的稳定性是人们生活稳定性的一种保证,人们希望能用固定利率计息。但由于消费信贷贷款是长期的,有的甚至可长达20年~30年之久,在此期间,市场利率必然是波动的,因此,为避免短期利率上升引起的损失,银行必然会要求对消费信贷实行浮动利率计息。③消费信贷的消费性特征,导致政策性低利率与商业性高利率间的矛盾。由于消费性贷款不具有自偿性,它的还本付息能力比生产性贷款低,但由于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国家采取政策性低利率来引导消费信贷,因此对银行来说,消费信贷风险高而利率收益低,远不如从事商业性贷款,这也阻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3.厂商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厂商在消费信贷中所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小,厂商现在通常是起中介机构的作用,作为一个独立的贷款提供者的厂商基本上没有。但是在美国,许多大企业都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可以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贷款。例如生产别克、凯迪拉克等名车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拥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其职能就是向购买通用公司汽车的广大客户提供汽车贷款。

4.消费者个人方面的原因

(1)消费信贷的欲望不强。①不愿借款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广大居民,尤其是一些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们心中,通常是宁愿不消费、少消费,也不要借款,万一有意外发生,也宁愿通过亲戚朋友来筹集资金。在关于消费信贷的调查统计中,就有27%的被调查者表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使用消费信贷这一金融工具。②对消费信贷不了解。消费信贷是一个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产物,许多人对其还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有60.3%的人属于此类。而且据统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在城市等因素都会影响居民对消费信贷的接受程度。③受消费信贷繁琐的手续所困。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对每笔贷款都十分谨慎,因此在进行消费信贷时手续比较繁琐。一般的消费者或者不会用、或者嫌麻烦。所以在调查中,有9%的人因不知道如何办理消费信贷的各种手续而拒绝这种手段。

(2)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①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则明显偏低,且从发展消费信贷来说,这样的收入水平也是不够的。据统计,一个城市居民的月收入约在1500元左右,其中1100元要用于日常性的生活消费支出,就只剩下400元左右能用于还贷。而农村居民及下岗的城镇居民通常不会有这么高的收入。在调查中,有32.3%的人认为自己收入水平不高,有23.6%的人认为还款压力大,所以目前还不能接受消费信贷。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也十分不均,两极分化呈明显趋势,通常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富人”阶层其消费信贷需求与收入成反比,只有中低收入者才是构成消费信贷的社会基础,但中低收入阶层的还贷能力却不强。

(3)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一般地,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消费倾向较低,其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比重的持续上升将拉低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低收入家庭虽然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但面对社会保障的缺乏和预期收入的不稳定性,消费能力受到抑制。二是教育、医 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造成城镇 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居民预期收入下降、预期支出增加,忧患意识导致其储蓄倾向过高。

三、济南市居民消费信贷发展对策分析

1.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收入是促进消费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只有居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消费需求才可能变为真正有效的需求。

2.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合理引导居民消费。

3.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的良好条件。消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不仅要积极改善和调整自然的生态环境,而且更要不断的培育和完善社会人文环境。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健全完整的消费法律保障运行机制,保证消费质量的提高和生活需求的满足。

4.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继续实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由创业。各级财政也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的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

参考文献:

[1]胡延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消费经济,2006,(03):20~29

[2]吕珊娟: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2

[3]朱毅峰 涂志云: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使用和监控[J].成人高教学刊,2007,(01):3~6

[4]张先锋 李 伟 李敦瑞:中美汽车消费信贷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03):1~6

[5]谢以清:美国的消费信贷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上海金融,2004,(02):2~4

作者:贾 健

上一篇:当代高速公路管理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