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2022-04-27

本世纪初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财富的不断累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外资银行的竞争等因素也对我国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形成了外在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推动自身发展,而零售银行财富管理领域则向来是各家必争之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篇1:

我国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些建议

2008年似乎是中国车市不平凡的一年,先是奥运车的概念,再是12月5日出台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再是12月19日中国宣布油价下降以及2009年起不收养路费等六项费用。在利好政策的促使下,2008年12月份的国产乘用车国内市场的终端销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也使四季度的市场累计为正增长。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年乘用车累计销量为6432804辆,同比增长7.4%。而2009年由于各种政策的刺激,汽车行业仍将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这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国外经验来看,国外购车者中平均60%是靠消费信贷,美国高达80%,而去年中国购车者中仅有约10%的人能贷到款,因此中国汽车市场最严重的问题是少了消费信贷的鼎力支撑。

从国外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成功的经验来看,主要受益于国外成熟的市场:(1)完善的社会信用和法律体系;(2)完整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和财务分析体系;(3)完善的汽车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在政府有限监管下良好的产业自律、行业自律、金融体系自律和市场自律;(4)先进的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分析办法和工具。

但分析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市场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第一,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仅仅是个人在银行的贷款以及信用卡记录,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不透明,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个人的债权债务的情况、个人的社会诚信等没有系统的信息记录。同时,目前的征信系统缺乏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个人信用评估程序和相应的评估模型,各家银行对其使用标准各不相同,而其他金融机构未能使用该系统,个人在其他金融机构发生的贷款记录也未能体现。因此,银行在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时会出现惜贷慎贷现象,或者汽车消费信贷质量不稳定等情况,从而制约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缓慢。第二,汽车消费信贷相关法律有待完善。尽管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令和相关的政策文件,如《汽车金融管理条例》、《个人消费贷款指导方针》、《汽车金融管理办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使之具备了基本的可操作性,但这些法律法规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其缜密性和完备性不足,针对性也不够强,使得汽车消费信贷缺乏法律保障,同时,《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也造成汽车信贷的担保抵押的使用范围有限,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进口车的抵押登记必须等待机动车辆登记证出来才生效,而国内的进口车的抵押登记手续繁琐,起码需要办理1个月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进口车消费信贷业务。第三,贷款回收保障制度不完善。尽管银行或者汽车金融公司在发放贷款时成数控制在7成以下,但由于我国的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对于二手车的估价还是不规范,且市场的接受范围较小,加上我国的起诉程序较漫长,一笔贷款的起诉到执行预计至少要3个月到半年,银行的贷款一旦发生不良,其收回贷款的时间和收回款项是难以预计的,这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原因之一。第四,国内汽车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汽车价格的不稳定以及购车的高税费严重影响了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复杂的贷款手续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一笔汽车消费贷款在我国至少需经过6个机构,包括生产商、经销商、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车管所及公证部门,从文件准备到银行发放贷款一般需要7在~10天,进口车贷款的时间更长,办理车辆抵押登记时间一般需要1个月,而在美国,一般只需要30分钟就可以把车开走。第五,银行的规章制度也制约着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由于银行能够获取申请人的信用资料不齐全,且汽车属于动产,即使办理了抵押登记,银行也难以预料汽车的折旧程度,银行没有一套健全的个人信用评级系统,等等因素,致使银行将汽车消费贷款设为较高风险的贷款品种,在贷款对象的要求上有一定程度的苛刻,在审批流程上有一定程度的拖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因此,从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现状出发,笔者认为,银行金融机构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可以发展以下模式:

1.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直客式”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面向银行的中高端客户推出。银行的网点多,信贷资金充裕,这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难以比拟的优势。该模式可以选择以下的客户群体:第一,收入稳定的客户;第二,银行的存量贷款客户:人行征信记录良好的、原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客户;第三,对银行效益贡献度大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客户群体的具体情况先给予授信额度,在其申请汽车消费贷款时在审核消费者提供的购车合同和首付款发票(或收据)及必要的贷款资料符合条件后可给予不超过汽车车价的7成且不超过该授信额度的贷款额度,贷款直接发放到汽车经销商的账户,贷款的担保方式为车辆抵押。

2.寻找诚信度好、实力强的汽车经销商合作的“间客式”模式

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模式:银行+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该模式下,汽车经销商直接面对客户,引导客户向商业银行申请汽车消费贷款。

依照《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汽车经销商不能建立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且国内的汽车经销商一般经济实力比较弱,没有实力独立从事汽车消费信贷,因此,汽车经销商均会选择同商业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合作,而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会根据汽车经销商的经济实力、诚信度、经营状况等给予不同的金融政策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互惠互利达到共赢局面。在该模式下,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通过贷款审批后直接发放贷款到汽车经销商的银行账户中。

作者:罗曼姿

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篇2:

以贵宾理财为特色的零售发展之路

本世纪初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个人财富的不断累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外资银行的竞争等因素也对我国商业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形成了外在压力。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寻求新的增长点以推动自身发展,而零售银行财富管理领域则向来是各家必争之地。中信银行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的建立,是中信贵宾理财品牌基于自身独有资源优势上的一次全面升级。为充分了解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与特色,本刊专访了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杨晓。

《》:中信银行自实施零售银行战略以来,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最近还荣获《银行家》评选的“2010年度最佳财富管理银行”。首先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贵行零售业务的基本情况及发展战略?

杨晓:中信银行自2005年开始,着力建立了“以理财为特色的零售发展战略”,六年来坚持理财与储蓄“双支撑”的业务发展策略,大力推进中间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加强对中高端客户的经营管理。

从总体数据上看,到2010年末,我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4.09亿元,同比增长25.23%,占我行营业收入的15.92%。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20.1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7.30%,占全行非利息净收入的32.11%。与此同时,零售银行业务客户基础进一步扩大,超过180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39%。作为三大盈利点的个人理财、消费信贷、信用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个人理财产品继续保持较大的销售规模,产品销售将近3000亿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约1500亿元,个人经营贷款余额约147亿元。信用卡贷款余额190亿元。涨幅均达到30%~50%。除此之外,贵宾理财、大众银行、电子銀行、个人贷款等服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功能零售银行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表现为客户获取能力、贵宾营销服务体系、专业化运营体系、电子银行体系、盈利基础等五个方面“基本定型”。

其中,我们打造的贵宾服务体系已成为零售业务的王牌之一,贵宾理财业务也是中信零售银行的最大的赢利点,有60%以上的零售客户处于贵宾理财体系中,贵宾客户理财管理资产余额占个人储蓄存款和个人投资总额的60%以上。目前我们每个支行网点都有提供贵宾理财服务的专属柜台,它是理财经理直接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场所。特别地,中信银行还在2010年成立了十家分行级贵宾理财服务中心。我们就是要以全面的贵宾理财为特色,走中信特色的零售发展道路。三年之后,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功能的零售银行”。当然,全功能的零售银行并不是什么都做,我们的定位是中高端,所以中高端客户需要的所有服务,我们都应该满足并且做好。

《》:贵行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了哪些困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

杨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的零售业务的发展主要遇了过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户经营,即维护客户的服务力度不够,没有达到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准,导致部分客户的不稳定。由于分行的客户经理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新客户,很难再抽出时间去经营客户。以客户过生日为例,有的银行发短信,有的送花,有的送蛋糕,客户自然会选择那些对自己更加重视、更吸引自己的银行。二是相应的考核体系没有跟上,零售主线对一线零售客户经理的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2010年银信新规出台后,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理财业务的发展在趋势上回归到为客户投资理财服务的财富管理上来,回到为客户服务的客户经营的本源上来。为此,我们的业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体系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为了加强客户服务、加强分行零售客户的标准化、专业化的客户经营平台,我们从2010年开始在分行当地建立分行级的贵宾理财中心,其职能是对分行管理资产50万以上的贵宾客户进行经营和管理,更注重客户的体验。同时,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吸引了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了我行理财经理团队、进一步完善了考核体系,进一步打造了针对贵宾客户度身定制的客户服务体系。2011年2月,中信银行第一家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在苏州揭牌,此后在北京、杭州、郑州、大连、深圳、太原、武汉、广州、南京陆续建成由总行统一管理的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对中高端客户的集中经营初见成效,也得到了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我们计划2011年内在全国35家分行全部设立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将这一模式进一步铺开。

《》:当前,各家银行均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问题严重。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贵行在零售竞争中又有怎样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杨晓: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做零售业务,很多是拼资源、拼价格的简单竞争,在产品体系、增值服务体系等很多方面类似。由于国内监管的日益严格,零售银行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业内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单靠零售银行部自身去实现“与众不同”、“异军突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信银行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那就是中信集团的整体力量。这个广阔深厚的平台除了拥有中信证券、中信保险、中信基金等各类金融服务外,还囊括了广告、旅游、文化等诸多非金融行业。例如,中信银行可以为客户量身订制不同主题的出游路线,因为有中信旅游、中信保险的支持;可以安排客户品鉴美酒,因为有中信国安酒业的支持;可以安排客户观看世界顶级乐团的演出,因为有中信文化传媒的支持等等。通过对集团内部的深化合作、产品交叉设计和销售、客户资源共享,让客户得到最佳的体验,进而大幅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中信集团内的合作,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优势。基于这种优势,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这就是中信的核心竞争力。实行“三步并举”——客户获取、客户保持、客户提升,集中经营客户,在分行建立贵宾中心,并且体现人性化、特色化服务,满足日益细分的客户需求。例如中信银行多年来组织的高尔夫活动,赞助专业化的中国业余高尔夫球巡回赛,以及青少年对抗赛和业余高尔夫精英比洞赛,女子高尔夫俱乐部和青少年高尔夫训练营等等。通过逐渐发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使贵宾服务体系不断升级,这符合我们的零售发展战略。

我行理财产品在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与我集团提供的优质金融平台是密不可分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长期致力于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特别是与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的战略合作,BBVA在全球拥有近万家分支机构,在零售银行,尤其是是在中高端产品支持、网点经营管理和小额消费贷款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中信与BBVA合资成立了独立的私人银行业务合作单元及汽车金融合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和共赢机制,给中信零售银行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中信银行贵宾理财全国布局的大幕已经拉开,首批十家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陆续建成。您能谈谈贵宾理财业务在总行、分行、支行是如何协调进行的?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的成立对于中信银行的贵宾理财业务有什么影响?

杨晓:贵宾理财体系实际上在分行、支行、客户之间,是面对点的关系。为了做到专业化和标准化,分支行需要从总行层面提供支持。每一个分行以贵宾理财中心来集中承载总行专业化的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并直接以面对点的方式培训理财经理,目前我们每个支行网点也都有提供贵宾理财服务的专属柜台,最后通过理财经理来面对客户。这样就做到了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一脉传承的贵宾理财业务,其中分行级的贵宾理财中心是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路,依托中信集团金融产品门类齐全的优势,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卓而不凡、全方位的贵宾服务。

现阶段,庞大的市场需求促使零售银行业务由以往的粗略分区向理财品牌的精细化发展。贵宾理财业务一直是中信零售银行品牌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其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与升级,此次在全国十个重点城市建立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则是贵宾理财自身品牌建设的一次飞跃。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的成立不但可以为全国的中高端客户提供专属的理财平台、量身定制的理财服务及产品,而且从银行自身的管理和发展来看,此举对于银行对贵宾客户集中经营管理、零售银行主线对分行专业团队垂直管理乃至新经济环境下零售银行整体持续发展都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未来,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将以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为新的基础和出发点,持续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深耕细作,以使中信银行贵宾理财品牌内涵得以全面升级。

《》:随着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的设立,贵行的理财业务由粗放式经营正式向精细化运作转型。具体到人员配置、产品服务、营销体系等方面,是如何体现转型与升级的呢?

杨晓:首批十家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皆由中信银行总行统一部署筹备,体现了集中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的中高端客户服务特点,在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整体个人金融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尊贵的客户体验。为了能够维持高质量的服务水准,每个贵宾理财中心的理财顾问人员都由分行在行内外严格甄选,并在现有贵宾理财客户经理培训认证体系基础上,针对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运营特点及实际需要,完善现有的“中信银行零售银行培训体系(CCWA)”培训模块,设计专属培训课程。

在产品服务方面,贵宾理财中心能够为客户提供由专属的理财顾问、中心负责人及外部专家团队组成的多对一贵宾理财服务,可满足中高端客户支付结算、理财咨询、资产配置及个人融资等一系列的个人金融需求。除了根据中高端客户自身的理财需求量身定制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类别及不同投资额度的投资理财规划及产品组合外,總行投资专家团队还能为客户提供及时的在线支持及沙龙交流,与客户交流投资心得、解决投资难题。同时,中信银行更是发挥自身集团资源优势,为贵宾理财中心的客户带来一些特色增值服务。

在营销体系方面,以经营客户为主,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的营销体系。我们提出“两大群体、八大渠道”,即首先确定目标客户群,明确以中高端客户为主要方向,有选择地确定以女性和老年客户为主的大众客户,然后建立网银、个贷、代发等八大渠道。而未来的市场定位将侧重于一线城市、优质的二线城市及战略西移城市。

《》:现在很多银行都在强调客户服务体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中信银行如何通过选配客户经理有效管理贵宾理财体系?与分行级贵宾理财中心配套的考核机制是怎样的?

杨晓:总的来说,我们在考核方面要突出零售条线对零售客户经理的培训管理和业务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构建一支专业化的贵宾理财客户经理团队,使中信银行贵宾理财的业务优势得以深化。

具体来看,一是加强了对客户经理的培训。2010年9月开始实行CCWA体系,对理财顾问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从专业知识、营销技能到服务理念进行全方位的专业训练,使每一名客户经理都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使内部的人才发展战略与贵宾理财业务的发展形势相匹配,加强零售银行主线对分行专业团队的垂直管理。目前,中信银行参加CCWA培训认证体系和其他各种形式培训的专职客户经理所占比例已经接近70%。二是对贵宾理财业务的硬件和软件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每个营业点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的理财经理,保证满足客户各项需求;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神秘人考核,细致全面地考察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并针对客户的反馈形成了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三是充分利用系统对理财经理实行规范化管理,用机制去管人,加强考核监督,一旦发生客户投诉,就要严格地对理财经理进行问责,甚至对分行管理层进行问责。

《》:我们知道中信银行一直非常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那么在配合贵宾理财的发展上,贵行又是如何推进产品创新,主要推出了哪些配套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杨晓:确实,中信银行始终着力以服务来做业务,积极创新,在产品的研发经营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了解客户的切身需求,为其度身定制客户服务体系,打造中信银行特色的服务平台。

2011年10月是全国第二个“敬老月”,借此机会,我们全国范围内在大力推广中信首张中老年客户专属借记卡——“信福年华”卡,推出养老按揭等业务,关注老年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主要针对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信银行独辟蹊径,开拓中老年人市场,从开始的60万中老年客户,到目前已超过200万。

目前老年人群体的金融需求往往被金融机构所忽视,加之老年人对自动取款机、网上银行等现代金融工具接受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信福年华”卡的发行对扩展客户群体意义重大,同时,关怀中老年人群体,敬老爱老的公益性更强。与其他许多银行在获得利润后组织客户吃喝玩乐不同,我们在分行设立“爱心基地”,并且要求每一个支行要对当地的敬老院捐赠款项,关怀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这也体现了中信银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养老按揭业务是中信银行借鉴国外“倒按揭”的思路,结合国内特点及养老传统,在国内率先推出养老贷款。在每家分行设立一个点,建立“信福年华”的培训中心,并在青岛建成了专门针对这一服务的客户培训,集中引导中老年人如何使用借记卡。这里我们更加注重是给他们一种“家”的归属感,把中信银行作为归属,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怀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我们从电话中心的问卷调查,组织中老年人的活动中,获得有价值的市场数据,筛选提炼交到我的手里,了解客户的需求。建立中信自己的零售数据库,和英国剑桥大学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研究未来五到十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案,以及针对特定客户群的营销方式。并且抓住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在宏观和微观经济请来了众多的专家来分析,并且和老龄委合作进一步完善服务。在大规模推出之前,我们也进行了小规模的测试。同时我行打造的“总分支”三级联动体系,集所有力量来经营这一客户群。所有的理财产品、支付结算产品、金融服务产品、融资类的产品、按揭贷款、车贷房贷进行支持。这是一个五到十年的计划,是一个长期的战略。

而之前重磅推出的“香卡”主要针对女性客户,在图案和USB key的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同时对于购物支付等刷卡行为进行积分和实物奖励,这也是中信在客户细分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在关心女性客户个人的成长并提供配套的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客户从初入社会到结婚生子,其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信也会将理财、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配套起来。

《》:风险控制是银行的生命线,请问贵行在促进零售业务发展时如何防范风险,有什么先进经验?

杨晓:当前的宏观形势趋紧,监管要求日益严格,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引进都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信银行在制度上不断完善,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强化风险控制,强调合规经营,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加强贷后管理,不断完善零售信贷体系、提升资产质量。

目前中信银行零售评级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进一步贯彻“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信贷方针,以客户结构组合管理带动信贷结构优化,以不断创新的产品组合体系带动中高端客户引入。

总体来看,一是优化零售产品结构,扩大业务规模,减轻单一产品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隐患。二是加快调整客户结构,以高端产品为依托,实现优质高端客户的大量引入,通过调整准入政策和额度政策,提升中高端客户比例。严格限制高风险客户准入,逐步压缩高风险客户占比。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能力。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努力提升营销能力,加强低风险、低成本营销渠道的建设,加强精细化客户销售能力。以存量客户经营为重点,推出新型信贷组合产品,增加优质客户贷款占比,提升优质客户的活跃度,进一步体现以贵宾理财为特色的零售银行发展战略。

作者:刘明笑 赵蕾

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篇3:

美国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警示

摘要:本文对美国的消费信贷迅速发展中出现的次级债风波及信用卡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研究美国次级债及信用卡市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从风险控制的视角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消费信贷;次级债;信用卡;风险

一、美国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的风险

(一)次级债风波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首先出现了一批盯住一些特殊客户层的專业商业信贷机构,主要为他们提供私家车购置按揭贷款、住房购置按揭贷款,个人信用卡发放等业务。由于这一客户层无法提供必要的信用记录,也没有雄厚的资产保证,更难以找到连带的保证人,所以,无法按照传统的资产按揭、信用担保的方式进行按揭贷款。

次级住房贷款业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完全是基于风险管理的现代模式,而不是传统的资本管理模式(courchane等,2007)。二是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是政府重点监管的对象之一。虽然他们无法监控这一特殊客户群体的信贷行为,但完全可以监管贷款公司的财务状况。三是次级住房按揭贷款方式多采取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Cytron 和 Lanzerotti,2006)。比如,台阶式的利率支付,就是在前两年为客户提供较为优惠的固定利息,第三年开始才按照市场的浮动利率支付。还有延缓利率支付的“负按揭率”的支付方法,也就是可以自由地选择利率的支付比例,即容许客户将利息支付不足的部分计入未来需要偿还的本金中一并支付。总之,多样性的支付方式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个人暂时性的流动性短缺所造成的支付障碍问题。

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借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个人信用比较差,信用评级比较低。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FICO)将个人信用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不确定(350分以下)。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信用评分多在620分以下,除非个人可支付高比例的首付款,否则,根本不符合常规抵押贷款的借贷条件。二是贷款房产有关比例高。美国的常规抵押贷款与房产价值比(LTV)多为80%,借款人月供与收入之比在30%左右。而次级贷款的LTV平均达84%,有的超过90%,甚至100%,这意味着借款人的首付款不足20%,甚至是零付款。那么,在没有个人自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银行就失去了借款人与银行共担风险的基本保障,其潜在的道德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借款人月供与收入比过高,意味着借款人收入微薄,还贷后可支配收入有限,其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三是少数族群占比高,且多为可调利率,只支付利息和无收入证明文件贷款。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的调查表明:37.8%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是拉美移民;53%是美籍非洲人。这些少数种族的居民基本没有信用史料,也无收入证明文件。次级抵押贷款90%左右是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30%左右是每月只付利息,最后一次性支付的大额抵押贷款或重新融资。这种抵押贷款开始偿还贷款负担较轻,但积累债务负担较重。四是拖欠率和取消抵押赎回权比率较高。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比较大,违约风险是优级住房贷款的7倍,因此,次级贷款的利率比优级住房抵押贷款高350个基点。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多为可调整利率,当贷款利率不断下调时,可以减轻借款人的还贷负担;但是,当贷款利率不断向上调时,借款人债务负担随着利率而上升,导致拖欠和取得抵押赎回权的风险加剧(汪利娜,2007)。美国的按揭提供商以种种方法吸引人们大胆草率贷款,甚至前2年以低利率引诱,后28年则利率超过正常利率的3%,这种十分危险的次级债规模2006年高达6000亿美元(谢百三,2007)。

(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所产生的消费信贷风险

在对美国破产的收入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中,个人破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负债、没有正确使用信用卡”,有33%的个人破产归咎于这个原因。2006年一项对在破产之前寻求信贷咨询的债务人的调查发现,债务是更重要的原因:三分之二的破产者是因为“不善于金钱管理、过度支出”而处于财务困难之中(信贷咨询的国家基础,2006)。此外,所有的个人破产的实证模型研究发现,如果消费者有比较高的负债,消费者更可能选择破产。Domowitz和Sartain(1999)以及Gross 和 Souleles(2002)都发现信用卡持卡人随着信用卡负债的增加,更愿意加入破产的行列。在Fay,Hurst 和White(2002),Michelle J.White和他的合作伙伴(2007)的研究中发现,随着申请破产者从破产中获得的财务回报的增加,居民户更愿意加入破产的行列,他们从破产中获得的财务回报主要依赖于他们在破产中有多少债务被清偿。Fay,Hurst 和White(2002)的研究以及Gross 和 Souleles(2002a)的研究包括每年的哑变量,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债务并非只充当了一些影响破产的其他因素代表的角色,但是其本身就是破产增加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

从1980年以来,信用卡的增加和可能的抵押贷款水平提供了美国破产案例增加的最可信的解释。但是,因为反向事件和负债水平在解释破产案件中相互作用,随着负债水平的增加,任何特殊的反向事件更可能引发财务困难和破产。

由于信用卡负债的扩张以及破产案例的增加在表面上存在联系,评审信用卡市场近几十年如何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Ausubel(1997),Evans 和 Schmalensee(1999),Moss和Johnson(1999),Peterson(2004)和 Mannon(2006)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直到1960年代,消费者信贷从银行或者信贷机构逐步采取抵押贷款或分期付款贷款。对于银行或信贷组织的客户,要获得一项贷款,需要通过面对面的申请程序,解释贷款的目的,阐述自己还款的能力。因为申请程序是有成本的,还可能遭遇被拒绝的尴尬,这些贷款额度通常很小,只给予值得信赖的客户。随着1966年信用卡的引入,这种状况开始改变,因为信用卡提供了消费者任何时候,为了任何目的都可以使用的不严格的贷款限制。最早期的信用卡由银行发行,在那里,消费者有他们的支票或储蓄账户。因为美国大多数州有限制最高利率的《高利率信贷法》,银行一般只向那些最值得信赖的客户提供信用卡,因此,信用卡的使用增长很慢。但是,1978年Marquette决定后,信用卡的发行者能收取比较高的利率,他们在那些以前因为利率低的限制而使信用卡借款无利可图的州大量扩大信用卡业务。

信用征信局的发展和计算机信用评分模型改变了信用卡市场。因为借款者能从信用征信局中获得有关个人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信息,因而提供信用卡给以前与发卡机构没有关系的消费者。发卡机构首先提供信用卡给那些通过邮件申请信用卡的消费者,然后开始发送预先批准的信用卡申请者,这些信用卡的申请者的信用记录已经首先进行了审核。这些创新减少了信贷成本,主要是通过消除面对面的申请程序以及允许借款者扩大业务,增加当地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来降低信贷成本。从1977年到2001年,在美国,一个居民户至少持有一张信用卡的比例从38%增长到76%(Durkin,2000)。在同样的时期,循环信贷占非抵押消费信贷中的比例由16%增加到37%,这意味着信用卡贷款逐步代替了其他形式的消费信贷。从分期贷款到循环信贷的转移意味着消费者信贷戏剧性的变化。安全的和分期的贷款执行的是固定的利率,事先确定的还款日期。信用卡贷款则相反,允许借款者在任何时间改变利率,允许债务人选择每个月的还款额,只要满足最低还款额的要求就行。消费者每月全金额还款的只是为了交易方便,他们获得了一个借款免息期。相反,消费者只是部分还款的,他们将要承担部分利息。如果信用卡的使用者延期付款或超过了他们的信贷额度,发卡机构将提高利率进行惩罚和征收额外的费用。信用卡发行者通过邮寄的方式向新的顾客提供信用卡:在2001年,美国平均每个居民户获得45个这样的信用卡提供机会(Bar-Gill,2004)。发卡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发卡机构不断向消费者提供有利的信用卡初始使用期以及艰难的初始期以后的时期。对消费者有利的初始期包括免年费,初始利率为0或者很低以及对每一美元的消费都采取现金返还或频繁的飞行里程奖励。对消费者有利的信用卡初始使用期也鼓励了消费者接受新的信用卡,而信用卡奖励计划鼓励了消费者利用信用卡进行更多的支付,而最低还款额又鼓励了消费者进行更多的透支,每月的账单安排也鼓励了借款。

过了信用卡初始使用期以后的时期,信用卡的使用就变得很艰难了:平均信用卡利率达到了16%,如果消费者使用信用卡透支后不能按时还款,信用卡利率将提高到24%甚至30%。延迟还款或超过透支额度还需缴纳惩罚费用达到35美元左右。这些信用卡定价暗示发卡机构在新的信用卡客户上遭受损失,但在老的信用卡客户上获取利润来弥补损失(Ausubel,1991,1997;Bar-Gill,2004)。

信用卡发行者也通过向低收入、低信用评分、甚至有破产经历的消费者借款来扩大他们的高风险经营。低收入的居民户持有信用卡的比例也从1977年的11%提高到2001年的43%(Durkin,2000;Johnson,2005)。消费者信贷从分期贷款到信用卡负债转移以及信用卡的定价机制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对收入的变化更敏感。当消费者的收入高时,他们可能全额偿还信用卡借款,因而债务负担轻,他们承担很少的利息甚至没有支付任何利息。但是,当他们的收入降低时,消费者可能延迟还款或者只按最低还款额还款,所以他们的债务负担增加,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和费用。虽然当消费者的收入降低时,信用卡允许消费者平滑消费,这样做的成本是很高的,可能使一些债务人陷入财务困境。

(三)两者产生的巨大风险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美国的次级债市场和信用卡市场在给消费者提供信贷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产生的风险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就是低的信贷门槛及高的后续负担增加了消费信贷的风险。不管是美国的低级债市场还是信用卡市场,采取的都是低的信贷门槛,这一方面能让更多的消费者符合进入这个市场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让这些消费者在进入这个市场的前期感到比较轻松。如美国次级债市场上台阶式的利率支付方式,就是在前两年为客户提供较为优惠的固定利息,第三年开始才按照市场的浮动利率支付。在信用卡市场发展上,各发卡机构对消费者采取有利的初始期,包括:免年费,初始利率为零或者很低以及对每一美元的消费都采取现金返还或频繁的飞行里程奖励。对消费者有利的信用卡初始使用期也鼓励了消费者接受新的信用卡,而信用卡奖励计划鼓励了消费者利用信用卡进行更多的支付,而最低还款额又鼓励了消费者进行更多的透支,每月的账单安排也鼓励了借款。过了信用卡初始使用期以后的时期,信用卡的使用就变得很艰难了:平均信用卡利率达到了16%,如果消费者使用信用卡透支后不能按时还款,信用卡利率将提高到24%甚至30%。可见,不管是低级债市场还是信用卡市场都是使用比较优惠的条件把消费者吸引进来,在进入市场的初期过后,这些消费者又不得不承受很高的利息负担和不能按时还款所遭受的惩罚,这样,增大了消费者破产的风险,也迅速提高了消费信贷市场的风险。

二、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现状

客观地说,信贷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资金运用的主渠道,在保持传统的信贷业务合理均衡增长以外,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宽信贷领域,大力培育消费信贷市场。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一般占贷款总额的20%—40%,花旗银行2000年44%的收入来自消费信贷领域。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信用卡、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可见,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仍然很大(罗延枫,2006)。加快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为银行拓宽了新的信贷领域,有助于分散信贷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作为银行给居民提供的金融服务,消费信贷有助于降低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对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有着拉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获得快速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近幾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信用卡累计发行8750万张,比2003年底增长242%, 2007年全年,信用卡在跨行POS消费交易笔数中占比为44.53%,在POS消费交易金额中占比为23.56%。有关调查发现,中国信用卡目标持卡人仅有14%申领并使用银行卡,同时仅有6%的持卡人偶尔或者经常使用循环贷款,信用卡的忠诚度还偏低。这些数据表明,在继续重视卡量增长的同时,发卡机构应重视增加盈利能力,通过特色服务提高持卡人的忠诚度。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用卡意识的增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必将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趋势。目前,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扩大消费信贷业务的重要举措。

三、美國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对我国的警示

(一)认识和防范消费信贷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积聚的金融风险

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给全球经济发展、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蒙上阴影。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向其他信贷领域,特别是信用卡市场蔓延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据统计,美国2007年5月和6月的信用卡透支余额增长率按年率计达到11%,是5年来的最高增速,但信用卡违约率同比也大幅增加三成。

同期美国零售金额并没有出现快速增长,信用卡透支余额快速上升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部分陷入困境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者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保住住房。美国信用卡逾期还款的情况上升,季度还款率(反映持卡人还款意愿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出现4年来的首次下降,2007年上半年,美国信用卡公司核销了4.58%的信用卡透支贷款,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

在我国,近几年全国各地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由于对房地产市场未来的非理性预期,很多机构和居民利用银行资金疯狂炒房。尽管从2007年开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抑制房价上涨的政策,一些地方的商业银行也出台了一些旨在抑制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炒房的信贷政策,但这几年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所积聚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随着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一旦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借款人的套利活动就无法获益,一些房地产商的资金链也很容易断裂,部分借款人也可能利用信用卡借款和透支,拆东墙补西墙,从而使信用卡逾期还款的情况上升,使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信用卡市场遭受严重的打击,使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消费信贷业务遭遇双重打击,还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呆坏账。

(二)要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将极大地加剧信用卡市场的风险

研究表明,依据消费者对待储蓄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两类:理性的消费者与非理性的消费者,后者被形象地称为“夸张的廉价商店”。“夸张的廉价商店”想在将来的某一时点上开始节省得更多,但是,在目前,他们偏好消费胜过储蓄(Laibson,1997)。“夸张的廉价商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想在明天开始节省消费,从不是在今天。随着信用卡贷款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借款的机会增加了,理性的消费者与“夸张的廉价商店”的差异变得更加突出。

Laibson, Repetto 和 Tobacman(2003)模拟研究发现“夸张的廉价商店”借款超过理性的消费者3倍多,不考虑是否两种类型的借款者支付同样的利息或者“夸张的廉价商店”支付更高的利息。把这些结果应用到信用卡定价中,认为理性的消费者可能使用信用卡纯粹为了交易,而“夸张的廉价商店”更可能使用信用卡来借款。允许消费者选择每月利用信用卡支付多少就相当于使“夸张的廉价商店”将积累多高的信用卡负债,他们每月决心开始偿还债务,但是,当下一次账单到来时,其因为消费得太多,不得不推迟偿还另外一个月的债务。因为“夸张的廉价商店”比理性的消费者利用信用卡借款更多,他们也可能支付更高的利息和罚金。因而,“夸张的廉价商店”比理性的消费者持续累计更多的信用卡借款。

Gross 和 Souleles(2002b)提供证据支持了信用卡市场上“夸张的廉价商店”模型,发现信用卡持卡人随着利率的降低增加他们的信用卡透支要多于随着利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他们的透支。这表明为什么信用卡发卡机构提供低的初始信用卡利率去吸引新的客户,然后向已存在的信用卡持卡人按高利率收取利息。这些结果表明在金融困境中更多的债务人可能是“夸张的廉价商店”而不是理性的消费者。从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消费者的非理性也曾使信用卡市场遭遇巨大的风险,出现了信用卡危机。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信用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相对低端客户也将逐步进入发卡机构的发卡视野,发卡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卡市场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者的存在将极大地加剧信用卡市场的风险。因此,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手段,完善信用卡风险控制机制和手段。

(三)加强对消费信贷申请者进行事前的甄别和事后的审核,对不同的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差异化贷款是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消费信贷上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贷款期限等。信用卡作为一种个人金融服务也是有一定的价格的,其价格包括循环信贷的利息率,也包括年费,迟付费、提现费、转账费、超额透支费等各项收费。信用卡的价格也应该是差异化的,应该根据风险水平定价,风险越高,价格应该高以弥补其风险。总之, 我国商业银行要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Ausubel,Lawrence M.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1(1):50-81.

[2]Bar-Gill,Oren.2004. “Seduction by Plastic. ” Northwestern Law Review ,98(Summer):1373.

[3] Courchane,M.,Surette,B.and P.Zorn,(2007), “SubprimeBorrowers:Mortgage Transition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29,No.4.

[4]Cytron,N.and L.Lanzerotti(2006), “Homeownershipat High Cost:Recent Trends in the Mortgage Lending Industry ”,mimeo.

[5]Domowitz,Ian,and Robert L.Sartain.1999. “Determinants of the Consumer Bankruptcy Decision. ”Journal of Finance,54(1):403-20.

[6]Durkin,Thomas.2000. “Credit Cards:Use and Consumer Attitudes,1970-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September,pp.623-34.

[7] Evans, David S.,and Richard Schmalensee.1999. “Paying with Plastic: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 Buying and Borrowing” .Cambridge :MIT Press.

[8]Fay, Scott,Erik Hurst and Michelle J.White.2002. “The Household Bankruptcy Deci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2(3):708-18.

[9] Gross, David B., and Nicholas S.Souleles.2002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rsonal Bankruptcy and Delinquency.”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5(1):319-47.

[10] Gross, Daid B.,and Nicholas S. Souleles(2002b). “ Do Liquidity Constraints and Interest Rates Matter for Consumer Behavior ?Evidence from Credit Card Dat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7(1):149-85.

[11]Johnson,Kathleen W.2005.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nd the Financial Obligations Ratio. ”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Autumn,pp.473-86.

[12] Laibson,David.1997. “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6(2):619.

[13]Laibson,David ,Andrea Repetto,and JeremyTobacman.2003.“ A Debt Puzzle.”In Knowledge ,Information,and Expectations in Modern Macroeconomics:In Honor of Edmund S.Phelps,ed ,Philippe Aghion et al,228-66,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Michelle J.White .2007. “Bankruptcy Reform and Credit Card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rtives-Volume 21,Number4-pages175-199.

[15]Mann,Ronald J.2006.“Charging Ahead:The Growth and Regulation of Credit Card Market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罗延枫.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6,(9).

[17]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經科学,2007,(10).

[18]牟怡楠.商业银行流动性考察: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7,(10).

[19]谢百三.美国的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到中国吗[N].金融投资报,2007-8-18.

(责任编辑:李琳)

作者:胡少华

上一篇: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共行政民主责任取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