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立法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在研究英国《消费信贷法》特征基础上,对其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化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消费信贷法》;民间借贷;经验民间借贷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其流动可以表现为非法民间借贷(高利贷)和合法民间借贷两种状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消费信贷立法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消费信贷立法分析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行为调查研究

【摘要】在当前消费信贷盛行、消费信贷安全事件频发的形势下,为了深入了解素质教育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信贷行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阐述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现状和高校大学生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并就大学生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期找到完善高校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的对策,为政府监管机构、学校和高校大学生提供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消费信贷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和消费信贷安全意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消费信贷 完善对策

一、高校大学生是消费信贷的重要参与者

消费信贷,是以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为目的,以未来的收入为依据,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由放贷人向借贷人提供的贷款,以支持借款人购买消费品或进行消费活动,其实质是放贷人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调剂资金余缺的信贷行为和信用关系。[1]自2005年开始我国消费信贷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15年已达到约21万亿人民币。同时,网络消费信贷则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消费信贷方式,更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一种主要消费方式。

作为消费信贷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的信贷消费主要集中在数码电子产品、学习生活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创业消费四个主要方面。[2]大学生群体有着享受生活的消费观、前卫新潮的消费心态、个性时尚的消费方式,因而消费信贷平台非常符合其消费特点。但大学生生活来源单一、花销两极分化,对网络借贷接纳意愿度高,投资心态不成熟,看重小额灵活、低成本消费的特点,[3]也使得互联网消费信贷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包括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冲动消费等。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和数码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正好迎合了大学生对消费信贷的巨大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信贷欲望。

二、高校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的现状分析

(一)问卷发放

本研究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问卷面向在校大学生,问题涉及受访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水平、对网络消费信贷的了解来源、使用的消费信贷平台、网络信贷消费品种类等方面,基本涵盖了研究所需的数据内容。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答题便捷,有效率较高,目标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89%,问卷发放时间为2016年6月至10月31日。

(二)问卷调查结果

在样本学生中,男女比例为109:158;样本学生分布在各个年级,其中大一学生80人,大二学生150人,大三学生28人,大四学生8人,其他1人;所在地区以沈阳市和天津市居多。

在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水平方面,3.75%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31.09%学生每月生活费在500~1000元,65.16%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

三、高校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消费信贷门槛低

一方面,网络信贷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对于想要进入该行业的人而言,创建网络借贷平台很简单快捷,只需要几台电脑,几个员工,少量的资金就可以搞定一个网站,再加上一点宣传就能吸引很多大学生前来信贷消费,从中谋取丰厚的利润。这种较低的网络消费信贷行业准入门槛正是当前该行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对平台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信贷消费,从而上当受骗,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网络信贷的发展为小额信贷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贷款人群的数量和范围不受限制,借贷双方资金对接效率高,这也为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信贷提供了机会。同时,网络贷款审核程序较简单,审核效率高且主要为信用贷款,无贷款抵押且不需要第三方担保人担保。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不需向平台提供资产上的抵押即可获得贷款,那些无资产抵押又想申请银行贷款却被银行拒之门外的大学生也可以获得资金上的帮助。因此,正是网络信贷的准入门槛低和大学生网络信贷的容易获得,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學生选择网络消费信贷。

(二)网络消费信贷监管缺位

我国的网络信贷发展起步较晚,但在近几年发展迅猛,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监管缺位。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对P2P等网络信贷平台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框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行业标准,因而导致市场参差不齐,[4]监管比较困难。此外,中国目前个人征信体系没有全面建立,网络借贷公司贷款资质审查又不够严格,导致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网络消费信贷,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在我国网络消费信贷监管方面,突出的问题就是很难确定具体的监管部门,即针对网络信贷缺乏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此外,网络信贷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运营,后期的发展限制较少。再加上我国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本身又缺乏经验,传统的监管手段在当前并不适用。因此,正是由于我国在网络消费信贷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大学生消费信贷的安全性难以得到根本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受其害。

(三)大学生对自身和网络消费信贷的认识不足,金融安全意识薄弱

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仅仅通过网站广告和校园传单了解到网络消费信贷,对其理解尚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对于网络信贷方面的安全意识淡薄,未能掌握一些关于网络信贷的基本经验和技巧,导致在遇到网络信贷时易冲动消费。

大学生往往引领着潮流,对于3C产品和衣帽等有着大量的需求,但是每个月的生活费并不能使他们感到满意,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只能通过网络信贷来满足,但是由于自控能力差、超前的消费观、盲目攀比的价值观以及金融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网络信贷安全事件频发。这不仅与大学生自身消费能力弱,缺乏对基本金融安全知识的掌握有关,也和学校方面缺乏对于网络信贷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关。

四、完善高校大学生消费信贷行为的对策

(一)提高网络消费信贷门槛

一方面,政府应提高诸如P2P、分期乐、校园贷等消费信贷平台的准入门槛,如适当提高消费信贷平台的注册资金、增加对消费信贷平台运营条件的限制、密切监控消费信贷平台的风险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性规定,从不同的角度提高消费信贷行业的准入门槛。

另一方面,政府应严格限制信贷平台对大学生的消费信贷。比如信贷平台必须严格审核大学生的信贷申请材料,实行线上和线下审查结合的方法,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坚决拒绝,务必层层审核,严格把关,确保真实准确。此外,也可规定大学生申请信贷消费要根据要求提供担保人等。

(二)加大对网络消费信贷监管的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网络信贷的立法进度,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清晰的界定网络信贷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和关系,就网络信贷平台的合法性、借贷资金的安全性、交易的真实性等方面加快立法进程,以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明确网络信贷的监管主体,确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管理,银监会、证监会、工商部等部门积极协作,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和范围。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引导网络信贷行业自律,对于相关的重大信息给予披露,提升行业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促进消费信贷行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行为

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遇到自己喜爱的商品,做到不盲从、不攀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消费。同時,可通过兼职、勤工俭学、创业等形式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提升自身的消费能力,以此来满足对消费的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金融安全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贷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如举办消费信贷安全知识大赛、消费信贷安全知识调查等,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在校园中宣传网络消费信贷安全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控能力。此外,高校也可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校园网的日常安全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的网络信贷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周显志.论加强和完善我国消费信贷法律制度建设.载《法治论坛》2011年6月30日,第九页.

[2]王瑜,范伟源.大学生消费信贷现状分析.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6.

[3]宫慧菁,吴珏贤,陈敏纯等.基于消费角度的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学生对网络借贷的使用意愿[J].商场现代化,2015 (8):261.

[4]任孟磊.P2P网络信贷平台风险管理现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10149017。

作者简介:毛明震(1991-),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就读于沈阳化工大学三年级,金融学专业学生;王姣(197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金融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普惠金融、公司金融;黄丹妮(199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现就读于沈阳化工大学三年级,金融学专业学生。

作者:毛明震 王姣 黄丹妮

消费信贷立法分析论文 篇2:

英国《消费信贷法》对我国民间借贷规范化的启示

摘 要:本文在研究英国《消费信贷法》特征基础上,对其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消费信贷法》;民间借贷;经验

民间借贷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其流动可以表现为非法民间借贷(高利贷)和合法民间借贷两种状况。“高利贷”具有危害实体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违背公平合理原则等问题,应该予以坚决打击;合法民间借贷具有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资金所有人财产权的具体方式。《宪法》第21条规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并依法对非公有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十二五规划》、《民间资本三十六条》明确提出促进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方针,为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政策和依据。

《宪法》同时要求对非公有经济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必须坚决禁止和打击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行为。相关部门制定和颁布《刑法》、《商业银行法》、《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强对高利贷等违法行为的调整,维护信贷市场稳定。

显然、我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民间资本的良性发展,坚决打击高利贷,合理引导合法民间借贷发展。不过,关于高利贷的本质和规范措施一直存在模糊认识,以下详细分析英国的信贷制度,为中国制度发展提供借鉴。

一、英国《消费信贷法》的基本特征

英国《消费信贷法》于1974年颁布,该法规直接替代小额贷款、典当贷款、租赁信贷的相关立法和规定,形成统一的信贷消费立法。该法规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形成《消费信贷法》(2006),截至2009年10月,消费信贷的监管部门又制定了多个单项立法,不断完备和充实《消费信贷法》的法律体系。

英国《消费信贷法》以保护消费者,建立新的制度体系,维护公开、公平、充分竞争的市场为立法目的。《消费信贷法》共190条,分为12部分,涉及到消费信贷审批和执照、信贷合同、商业推广、担保、司法管辖等多个方面。总体来看,英国《消费信贷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宽松的市场准入审批制度

英国的公平交易局(Office of Fair Trading)是信贷市场的审批和监管机构,该机构是英国的消费者保护和市场管理机构。公平交易局通过审批制度管辖消费信贷的市场准入,《消费信贷法》针对申请人确定了抽象的“适合”性标准(Fitness standard),牌照应该授予“适合”消费信贷经营的申请人。《消费信贷法》确定的相关因素包括申请人及其相关人员的具体环境;主体是否涉及到欺诈、欺骗或者暴力犯罪;是否违反《消费信贷法》的任何条款,或者其他任何与调整个人或者个人交易相关信贷条款的条款;是否导致基于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国籍的歧视;以及申请人是否存在其它不正当或者不合适的行为(无论是否非法)。显然,《消费信贷法》确定的市场准入标准宽松且抽象,并且对于资本要求没有设立任何的“门槛性”要求。公平贸易局于2008年1月颁布的单项《消费信贷审批法》没有增加申请标准难度,但对“适合”标准确定了更加具体的指标。

(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消费信贷法》规定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贷款人在商业广告发布、缔约前谈判、合同的成立和履行等不同阶段承担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否则需要承当相应的法律后果。

《消费信贷法》针对商业推广阶段的广告发布确定了专门的信息披露要求,立法部门有权针对广告发布的形式和内容制定独立的标准,《消费信贷法》第48—51条规定的条款确定了违反信息披露规定导致的各种犯罪类型。

谈判缔约阶段的信息披露区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对于面对面的谈判缔约方式,借款人需要按照《信贷消费信息披露规则》(2004)的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其二:对于远程谈判缔约方式,借款人有义务遵守《远程金融市场规则》(2004)的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两类信息披露规则规定的信息披露范围、方式和程序不完全相同。

《消费信贷法》(1974)要求合同成立和履行阶段应该披露往来账户的定期报表、协议变更的通知、违约通知、合同执行和终止通知、依据要求的信息披露。《消费信贷法信息披露要求》(2007)(2008)进一步修正了信息披露要求,其范围扩大到定额信贷年报、往来账户报表的其它信息、欠款总量、违约款项总量、违约通知的其它信息、事后利率(post-judge interest)等。

公平贸易局有义务制定信息披露表格(Information sheet),协助和规范贷款人的信息披露义务。贷款人一旦违反信息披露义务除了承担上述刑事责任外,还可能导致民事责任。例如:在缔约谈判阶段如果贷款人没有充分的披露信息,借款人有权利撤销合同;如果贷款人在确定的期限内没有披露借款人的欠款情况,那么借款人没有义务支付借款人应该披露而没有披露期限内的借款利息。另外贷款人对于违约、违约数量、合同内容等事项都具有充分披露的义务。

(三)完备的追债制度

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追债是消费信贷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公平贸易局2003年颁布《追债指导——不公平商业行为的最终指导》(Debt Collection Guidance-Final guidance on unfair business practices)。该指导在2006年12月被修订,公平贸易局于同年12月还颁布了《追债合规性审查指南》(Debt Collection Guidance Compliance Review)。这些法规将追债行为区分为公平的商务行为和不公平的商务行为,并区别对待。

《追债指导——不公平商业行为的最终指导》确定的不公平商务行为包括:不公平的信息传播、不当表述、生理或者心理侵害、欺诈或者不公平的方法、不公平的追债成本、不公平的追债走访。

《追债合规性审查指南》则对于不公平商业行为合规审查的申请、审查标准、审查角度、审查程序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四)成熟的负债管理服务

公平贸易局制定《负债管理指导》于2008年12月颁布,该《指导》适用于消费信贷牌照的申请人和持有人,主要调整牌照持有人和申请人如何提供负债管理服务。英国的负债管理服务发达,在颁布本《指导》之前,存在大量的非收益性机构提供该类服务,例如公民咨询处(Citizens Advice Bureau)、消费信贷咨询服务机构(Consumer Credit Counselling Service)、国家理债专线(National Debtline)等。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营利性负债管理公司得到发展。《负债管理指导》主要涵盖债务重组、债务偿还、提前偿债、代表债务人和债权人协商债务问题、审查债务人的经济情况、提供咨询意见等。

英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债务管理咨询服务体系,并且咨询服务体系的内容由立法严格规定和调整,保证了服务的全面和质量。对于借款人如何管理自己的债务具有积极的价值。

(五)高度权威的司法救济制度和措施

公平贸易局有权运用行政手段对交易中的不公平行为实施行政裁定。《消费信贷法》还设计了司法救济制度,强化司法机关在消费信贷中的地位和作用。司法机关有权对是否存在“不公平行为”作出判决,并可以进一步判决相应信贷交易的法律效力。其司法救济的特点如下:

其一,司法救济程序的申请人范围广泛。借贷合同中的借款人或者保证人是合法申请人;借款人或者保证人处于任何诉讼程序中并是该诉讼程序的当事人,该程序将执行该借贷协议或者相关协议,那么诉讼中的借款人和保证人有权利成为申请人;借款人或者贷款人处于其他诉讼程序中,依据该协议或者相关协议为一定数量的支付或者可为一定数量的支付,那么诉讼中的借款人和保证人有权利成为申请人。

其二,确定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消费信贷法》在证明是否存在“不公平关系”这一实事时规定了被申请人“自证无辜”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任何的诉讼程序中,借款人和保证人主张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存在针对借款人的不公平关系,贷款人有义务作出相反的证明,否则法院将认定存在不公平关系。

其三,司法裁判命令手段多样。针对信贷协议中的不公平关系,法院有权利做出以下判决:要求贷款人、相关人或者前相关人整体或者部分返还任何借款人或者保证人根据协议或者相关协议的支付,不考虑该是否直接支付给贷款人、相关人或者前相关人;根据协议或者相关协议,要求贷款人、相关人或者前相关人实施、中止或者不实施特定行为;减少或者免除借款人或者保证人根据协议或者相关协议的支付;根据担保的目的,要求返还保证人提供的任何财产;撤消协议或者相关协议中借款人或者保证人的任何义务;变更协议或者相关协议的条款。

二、英国《消费信贷法》的主要经验和评价

英国的《消费信贷法》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实施中实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从其立法本身分析,英国《消费信贷法》下列层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英国已经实现统一的消费信贷立法

英国制定统一的《消费信贷法》之前分别制定了单项法律调整小额信贷、消费信贷、典当信贷和租赁信贷等信贷方式。经过多年立法实践,立法机关于1974年制定统一的《消费信贷法》。统一立法的价值消除了制度间的冲突和不统一,提高了立法和执法的协调性。英国小额信贷、消费信贷、典当信贷和租赁信贷市场的充分发展和相关立法经验的积累是英国统一立法的基础。

(二)消费信贷市场由商业行政机构审批和监管,一定程度脱离金融监管

消费信贷行为本身资本化和证券化程度不高,并和真实交易相联系,因此英国将其纳入消费市场而不是金融市场。英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审批和监管机构是公平交易局,该机构是英国的消费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行政管理机构,而不是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机构FAS的监管范围也没有直接纳入消费信贷市场。

(三)消费信贷交易制度不断完备

英国《消费信贷法》确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同时也确定了丰富、系统的消费信贷交易制度,这些制度对于业务推广、合同订立、合同的履行和终止、债务管理、债务追偿、行政裁决、司法介入等各个方面。

(四)借款人保护制度逐步完善

《消费信贷法》在立法目的和宗旨部分明确规定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借款人的权利。法规具体制度的安排表现出这种立法目的。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消费信贷法》规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护借款人的权利,这些披露义务涵盖了缔约前至缔约后的所有阶段,制度的设计本身表现出对于借款人的极大保护。二是授予借款人特定的合同撤消权。

三、完善我国信贷立法的若干建议

(一)科学区分合法民间借贷和非法民间借贷(高利贷),增强制度执行效率

调查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将“高利贷”直接确定为独立罪名,而借助一定的罪名体系共同调整。例如,针对吸存行为确定非法吸存罪;针对吸存中的诈骗行为确定集资诈骗罪;针对暴力讨债行为确定人身伤害罪。可以认为,现有的罪名体系比较完备,重点应集中在增加操作性,增强执法可行性和提高执法效率。例如,非法吸存是高利贷中的主要犯罪形式,但判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执法效率不高。近年查处的“万里大造林案”、“亿霖木业案”、“中科案”都和非法吸存密切相关,必须坚决予以打击。最高法2011年1月4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从立法目的、适用范围、认定标准、定罪、量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是重大的制度发展成果,明确了非法吸存的判断标准,为打击民间借贷中的犯罪行为确定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理性看待利率上限,综合运用市场和管理手段限制高利率

民间借贷中高利率的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立法规定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同期同类基准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不予保护,立法没有规定超过四倍属于非法。从实践考察,英美等发达国家采取完全放松管制的态度,取消了利率上限;香港地区继承英美模式放松上限管制,仅仅针对放债人和自然人规定了利率上限,不过其上限达到基准利率的20倍。显然、大部分国家不将利率作为判断合法与非法的标准,香港地区设定了上限标准,不过适用范围狭窄,并且20倍的上限远远大于我国的4倍。

英国等发达国家取消利率上限的同时确定了信息披露制度限制高利率。具体来说:信贷交易中的借贷人具体严格的披露义务:事前披露、充分披露和严格究责制度。贷款人在签约前有充分披露利率、本金、期限等重要信息的义务,并且必须在合同中写明这些信息,否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者授予借款人撤消权,虚假信息则可能构成欺诈。英美不直接限制高利率,而要求贷款人充分披露信息。实践表明、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比较有效的控制“高利贷”、“高额服务费”、“利息计入本金”等现象,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维护利率稳定、抑制欺诈风险。

从长远看,利率上限放松管制是多层次信贷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从现有状况看,不适宜完全放开利率上限管制,对于高利贷中的不法行为可以通过市场和制度相结合的手段予以调整。

(三)完善法治建设,规范民间借贷发展

民间资本流通的确可能导致不法、甚至犯罪现象,英国的立法经验值得借鉴。高利贷包含如下基本风险:高利率、欺诈、暴力追债、争议发生后借款人处于司法弱势地位。针对这些风险,英美通过如下制度建设保护借款人利益。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抑制高利率、欺诈风险。英美国家通过信息披露制度解决民间借贷中的高利率,并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

2.完善体制和机构建设,抑制杜绝暴力追债。追债是民间借贷滋生违法、犯罪行为最多的领域。英国的立法值得借鉴。英国公平贸易局颁布《追债指导——不公平商业行为的最终指导》、《追债合规性审查指南》、《追债指导—不公平商业行为的最终指导》、《追债合规性审查指南》则对于不公平商业行为(暴力追债)合规审查的申请、审查标准、审查角度、审查程序做了更详细的规定。英国公平贸易局对于不公平商业行为采取严格处分和处罚的态度,确定了司法权威,有效抑制了非法追债。

我国可以考虑在相关部委下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杜绝暴力追讨等问题,保证民间借贷的公平和稳定。

3.确定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保护借款人司法利益。民间借贷一旦发生纠纷,借款人必然处于弱势地位,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不公平关系,导致诉讼失败。英美法确定了贷款人“自证无辜”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保护借款人利益。例如,借款人起诉主张存在不公平关系,要求解除借贷合同。按照一般举证规则,借款人必须证明存在不公平关系,但其处于弱势地位,举证困难。不过,英美法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将证明责任归于贷款人,其有义务证明没有不公平关系,否则法院将认定存在不公平关系,否定借贷关系,保护借款人利益。

显然,上述三个制度相互协调,系统性地维护了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阳光化和交易的稳定与效率。

总之,高利贷现象是民间资本流动过程中的不法现象,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完善法制建设,增加执法效率,同时提高民众的风险意识。

(责任编辑 李文君)

作者:周晓松

消费信贷立法分析论文 篇3:

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应对

【摘 要】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消费信贷产生并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构成部分。互联网消费信贷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机构的管制往往跟不上市场节奏,随之不断暴露出信用和监管等风险。于2014年在京东商城上线的“京东白条”可以说是电商平台下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典型产品之一。通过对“京东白条”的分析,对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分析,并在监管系统、技术发展和消费者意识3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信贷;信贷风险;京东白条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拥有更多消费的选择性。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多样性的增加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并不断壮大提供了主要动力。自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更是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支付方式和消费场景,一步步走入并占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2014年在京东商城上线的“京东白条”正是一款通过分析用户综合信用对其发放贷款额度,用户利用“京东白条”的额度进行消费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京东白条”解决了消费者短暂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吸引了大量客户,快速占据了市场。然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机构的管制往往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随之暴露出很多问题,所以研究互联网消费信贷金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现状

1.1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产生

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借贷不断结合,让互联网消费信贷这个创新性平台得以诞生。从微观上讲,当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时,必然会合理安排自己未来的可用消费;从宏观上讲,它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必然产物。对消费发展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消费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层次性。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低层次简单消费已经不能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会更多地去选择高层次、多样化的消费。二是无限性。因为人类的欲望永远是无穷的,所以消费的需求也是无限的,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他在消费活动中的满意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可支配收入中的即期收入对即期的消费水平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在未来消费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可支配收入中的持久性收入。所以作為消费者,既要考虑可支配收入对于消费的限制,又要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增长,便会考虑通过借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通过借贷,不仅可以解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1.2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消费升级带动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简单的衣食住行等必需品和半必需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需求开始向娱乐等精神的非必需品转移。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使得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由此带动消费金融行业的目标市场扩张。如图1所示,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信贷用户不断增加,2015年互联网信贷用户增长率更是高达76.9%,互联网信贷用户总体上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可见消费者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如图2所示,从2017年开始,互联网消费信贷交易规模就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7年交易规模相比2016年增加了9倍,并在之后的年份稳步上升,可见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越来越好。

1.3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成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信贷风险的产生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是最根本的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大致论述了贸易双方得知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及其相关影响。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不对称理论进入金融市场研究领域,由于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消除,从而为交易带来不可避免的难题。

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以下3个表现方式:第一,交易双方中其中一方获得不完全信息;第二,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第三,交易双方都清楚自己信息占用的相对地位,但这种相对信息占有是不对称的,就会导致在交易完成前后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非对称信息是指交易双方中信息量的不对称,大致表现在时间和内容两个方面。按照时间因素,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由此对于信贷业务风险控制,企业应当于事前尽可能多地获取消费者相关信息,事中做好信贷监管及事后的追踪。

2 互联网消费信贷主要风险

2.1 信用风险

小额、分散、门槛低、审批放款快是互联网消费信贷最主要的四大特点,门槛过低为更多的消费者进入提供了便捷,但也增加了消费者违约的信用风险。虽然互联网金融平台借贷更为方便,但是利息成本相对于商业银行高很多,客户将承担更高的成本。这些放弃低成本选择高成本的客户大多是信用水平不过关的,他们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在网上购物时也会更多选择使用信用卡。当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也是相对不够完善,存在借款人可能利用虚假身份信息进行虚假借贷的情况。虽然互联网平台一般也是会进行资质的审验,但是由于成本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存在。即使公布黑名单,由于存在着虚假身份,所以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坏账的问题。而且,随着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极可能造成市场利率的大幅度波动,使得市场利率远低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实际利率,就会出现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或者违约的现象。

平台作为风险控制的主体,同时也作为最大风险的来源。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作为一个近些年新诞生的行业,自身的不成熟使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注册时也没有资本金的要求,大大小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遍布网络,企业管理的要求过低,导致很多没有金融专业知识和没有相关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的人员随意加入,他们对金融风险缺乏认识,也不能很好地预测和规避风险,于是这一行业朝着不好的方向野蛮增长。同时,由于国家对于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安全性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很多平台对技术的要求也很低,大量使用简单重复的程序代码,平台的安全性不够,很容易导致网络安全风险。

2.2 监管风险

虽然我国的信贷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监管框架,但是对于新业务监管却是不足的,而且监管部门对新业务的监管没有办法明确范围。当没有了相对应的监管依据或者是适用的法律条文时,监管部门会认为没有充足理由纳入它的监管范围,并且我国也一直都是“谁审批谁负责”的监管策略。在信贷市场中《放贷人条例》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各个监管部门也没有将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纳入它们的监管范围。虽然我国市场管理部门分工是很细致的,对于市场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联系,但是由于缺少联合控制手段,导致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

2.3 消费者权益被侵犯风险

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普遍需要实名认证,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及部分重要资料也是存储在网上,如果网站缺乏严密的保密技术,消费者的资料很容易就会被泄露和盗用。特别是当交易发生在不同地区时,交易双方无法进行立刻见面的方式去确定和完善对方信息,可能就会导致交易过程中某一方信息缺失或不合法,从而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而且,大多数不同地区的交易信息也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被篡改和盗用的风险极可能发生。这些因监管力度和社会信用而产生的风险,都会侵犯消费者权益。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就有可能导致缺乏自觉性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合法的行为剥夺消费者的权益。例如,消费者对相关产品业务的知情权和消费者信息的个人隐私性,这些在现今的发展阶段都很容易被忽视。

3 “京东白条”的定性

3.1 “京东白条”不是赊购

根据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的解释中可以得出,“京东白条”本质上是凭借消费者消费信用设定消费额度,并借此付款的,消费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期偿还,强调该消费的环境仅局限于京东商城,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先消费,后付款,随心分期”的特色服务。赊购是指消费者凭借自身的信用、借款凭证等取得供应商商品,等货币资金充足时,再偿还的一种销售模式,在进行赊购时,消费者应当与供应商之间订立明确的商品买卖合同关系。从“京东白条”的经营模式上来看,它并不满足单纯赊购的要求。“京东白条”可以用来消费京东商城里面的所有实物物品,除了京东的自营商品,还包括第三方提供的商品,在第三方给京东平台提供的商品中,京东此时只是在买卖合同关系当中一个给卖方和买方提供交易场所的一个平台而已。而且,“京东白条”也可以在线下部分实体商户中使用,这很明显是超出了赊购的范围。

3.2 “京东白条”是互联网消费信贷

互联网消费信贷是传统消费信贷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新产物,它将传统的面对面进行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过程放在互联网上进行,其依据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向消费者提供用于消费产品的资金。“京东白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消费者信用进行评级,然后根据消费者信用得分设定不同的贷款额度,用户在可利用额度范围内进行消费,符合互联网消费信贷要求。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大致有3类:消费信贷金融模式、P2P平台消费金融模式和电商平台消费金融模式。电商平台消费模式是“京东白条”运作模式,通过对消费者在平台内以往消费记录等数据,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信用等级进行授信,发放贷款。“京东白条”的额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用于与京东商城的购物合同关系,另一部分是基于消费者的信用。综上所述,“京东白条”应当定性为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

4 “京东白条”的信贷风险分析与应对

4.1 加强监管系统的监管

鉴于我国信用评级还没有权威的评级机构,需要加强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政府应积极鼓励形成自主的评级机构,通过与央行等各大征信体系建立关系,对公用数据进行严格监管,从而提升信贷市场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规范性。同时,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也应该参考商业银行等的安全手段,使用各种有效技术保护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平台需要采取多种技术增强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安全,使得在网上进行资金往来时,保护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保证转账信息不被篡改和泄露。同时,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要建立严格、具体的事后惩罚机制,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违反的规定;对于发现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违法事件及时进行严惩,并建立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的市场退出机制,从而更好地控制平台风险。

4.2 支持技术发展

消费者申请贷款和平台发放贷款的过程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互联网消费信贷需要的不仅是大数据的支持,更是技术的支持。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中消费信贷产品时,可能会涉及个人信息等数据,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本身就存在风险,如果安全技术监管不到位,消费者的权益将被侵犯。政府应该大力鼓励技术的发展,资金周转过程是互联网消费信贷平台风险多发的环节,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和机构实现内部监管提供很大的优势。企业内部应该增加技术方面的投入,同时多与技术公司合作。企业应提高企业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不断更新系统,使其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从而抵御不法分子的攻击,应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新环境。

4.3 提高消费者意识

虽然我国信用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还是存在部分缺乏信用意识的消费者,他们意识不到在到期之日不还款对自己信用造成的危害,甚至有部分消费者在明知自己行为存在违法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贷款和恶意拖欠贷款。政府等机构应该多组织法律宣传和道德宣传活动,让公民将法律法规和诚实守信的美德铭记于心,让消费者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贷款。各银行机构及社会媒体应对消费者普及更多的金融产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个人理财能力,保证消费者在消费时做到足够理性,从而减少因冲动消费导致在到期之日不愿意或没能力偿还贷款的情况。同时,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树立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和个人信息安全,避免套現、诈骗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5 结语

互联网消费信贷在不断崛起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带来了自身特有的风险。通过上述对“京东白条”的分析,由此对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我国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立法及监督体系,让法律成为最直接的约束,从而减少违法行为的产生;第二,鼓励技术的发展,让技术为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更多便捷和有力的保证;第三,提高消费者自身意识,让消费者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同时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 考 文 献

[1]王晋之,胡滨.互联网消费与应对——基于“京东白条”案例的分析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7(3).

[2]钱艳艳.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以“京东白条”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张峣.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风险及其法律防范[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8(8).

[4]李洋.互联网消费信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陈晓华,曹国岭.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6]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分析[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7]陈一鼎,乔桂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8]胡滨,尹振涛.中国网络借贷行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9]冯科,何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J].中国金融,2016(11).

[10]王德.互联网信贷:搜寻绩效、风险与规制[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作者:丁珺

上一篇:竞争行为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鉴赏创新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