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保险合同论文

2022-04-16

[摘要]信贷消费作为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至今并未产生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国信贷消费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消费者没有机会信贷消费。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信贷消费立法,消除信贷消费的障碍,让消费者能真正享受信贷消费的优越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消费信贷保险合同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消费信贷保险合同论文 篇1:

基于消费需求的农户金融行为分析

摘要:本文从调查数据入手,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问题,着重从消费性金融抑制方面分析了目前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并从数量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农村消费与金融供给的关系,最后对如何解决农户的金融抑制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户消费 金融抑制 金融需求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需出现了萎缩,要维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农村消费。但是,从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看,由于预期收入的不稳定,农村居民存在非常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单纯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未必能促进农村消费。还必须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完善消费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着手解决农村地区存在的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本文从衡阳地区四县(市)420户调查数据入手,在分析农户消费金融的基础上,对如何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抑制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一、农村消费性金融现状

(一)农户消费金融需求存在“硬缺口”

农户的消费性金融需求一般会通过自身储蓄和对外借贷来满足。储蓄是农户家庭用于子女教育、医疗、盖房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内源性融资”来源,它构成了农户家庭应对支出风险以及平滑消费和投资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当这一自我积累不足以平滑消费支出时,则只能依靠于“外源性的融资”渠道,即通过向金融机构、亲戚朋友以及高利贷融入资金来度过生活难关或寻求经营发展。

在向农户提供信贷资金的正规金融机构中,由于小额信贷组织自身规模的限制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撤并,农村信用社顺理成章地担当起信贷支农的 “主力军”。就调查总体而言,57.79%的农户选择向农信社贷款,4.46%的农户选择向商业银行贷款,35.22%的农户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另外还有1.14%的农户选择向小额信贷组织借款,有1.38%的农户表示由于不能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而借高利贷。一方面,从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借贷渠道来看,高收入农户更倾向于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信贷资金(其占比为73.91%),而贫困农户则更多地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友情或亲情借贷(占比为48.85%)。

另一方面,作为市场自身适应性演变的结果,以亲朋间友情借贷方式(往往无利率)和以谋利为目的的高利贷方式为代表的民间融资成为了正规金融的补充形式,“吸纳”那些不能被正规金融机构所满足而“溢出”的金融需求。但从调查农户总体资金需求情况及满足程度来看,仍然存在着融资硬缺口(见表1)。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弱化了农户金融需求的意愿

Kochar(1997)运用计量模型估计印度农户从信贷市场上获得贷款的可能性。然而,最直接获得这一数据的方法是直接问农户,如果他们需要的话能否获得正规贷款。我们调查的420个农户样本中,75.25%的农户回答调查时已经获得正式贷款,当然贷款额度受到限制。不能获得贷款的农户中超过一半不想贷款,几乎所有农户(超过90%)都能借到非正式借款。但是能够获得正式借款并不意味着有限的贷款数额对农户不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有信贷需求农户申请后未获得贷款在总体样本中占25%左右,而有信贷需求农户不愿意到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则占13.75%,其中手续烦琐是最重要的原因。意料中的是农户从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借到的钱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收入最多的农户回答从正式信贷和非正式信贷最多能借到的钱平均分别为2774和5338元,收入最少的农户为876和1652元,从非正式信贷借到的钱几乎是从正式信贷借到的两倍。农户能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信贷渠道获得的借款总额平均为4633元,大致相当于农户家庭一年的纯收入。

以上结果表明即使农户可以得到正式信贷,但是贷款额度受到了限制。它也表明非正式信贷的重要性,需要更好地了解非正式信贷市场的运作。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正规金融供给受到约束,弱化了农户对正规金融的意愿需求,这是非正规金融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发展的温床。

(三)不同消费层次下农户融资动机的存在差异性

在391名有“贷款需求的”农村居民中,资金用于满足生产性消费需求的共208人,占53.20%;资金用于满足生活性消费需求的共173人,占46.80%(表4)。农村居民消费性借贷具有规模小、次数频繁的特点。由于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的种类比较单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借款相对于生产消费借款来说更难以获得。调查显示,随着收入增长,高收入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已能基本满足,生产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则需要通过外部融资获得。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则难以通过正规渠道满足,但他们有比较强烈的潜在的信贷需求。从借款用途看,其主要的几项用途依次为生产经营、建房、生活消费(子女教育、医疗)。同时,通过对不同消费层次农户的贷款需求分析,发现,高收入、高消费的农村居民申请贷款的主要目的,往往用于满足生产性资金需求,中低收入、中低消费的农村居民贷款往往用于满足生活性消费资金需求。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建房支出4029.70元,子女教育支出2177.06元,而70%-80%左右的家庭每年都有一些看病医疗开支,每户平均843.89元。虽然教育支出与医疗支出在农户家庭年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是最高,农村居民一旦大病住院或者子女考上大学时,其支出比例就相当高了,有时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应付,只有通过借贷维持。

二、农户消费行为与信贷资源可获得性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及相关说明

我们通过调查获得了表示农户家庭目前资源禀赋水平的收入来源变量和从事经济活动类型(如纯农业、部分从事农业和非农业)、年家庭消费支出(生活和生产消费)和2008年家中是否发生重大事件等(见表2),其中,2008年家中是否发生重大事件中的重大事件是指生病、上学等需要支付较大金额的大事。一般而言,除了与农户预期收益率或预期边际效用相关的变量之外,农户是否需要贷款还与农户信用记录、借款方式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为进一步揭示农户家庭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农户生产或生活需求的影响,我们引入工资收入、农业生产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三个变量。调查表明,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逐渐增多,工资收入已逐渐成为被调查地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对贷款需求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而在保持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形下,农业生产和非农经营收入的大小对贷款需求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农业生产和非农经营收入越高的农户投资规模越大,从而增强了对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非农经营收入越高的农户也可能拥有更多的流动性资金,从而减弱了对贷款的需求。我们的目的是要揭示农户生活性消费是否受到金融约束,以及收入和消费在农户获得贷款中的作用如何。

(二)结论

农户正规信贷市场参与程度低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如农信社倾向于贷款给非农经营收入较高的农户;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如工资收入较高的家庭对正规贷款的需求更小,原因是这些农户大多外出务工,为生产经营活动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同时打工得到的收入可弥补家庭支出的缺口,从而对非生产性贷款的需求也较小。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户,可能因为借款获取的难度大,而主观上缺乏信贷需求的动力。

分析结果还表明,农户的融资能力仍然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农户获得信贷的能力对投入品的购买和消费支出有重要的正面影响,但是由于农户生活性消费受到正规信贷的约束,没有发挥其应有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改善信贷服务和提供信贷支持仍然能帮助部分农户,特别是贫困的农户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的重要途径。信贷服务的改善将有助于这部分农户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同时提高农户的消费支出。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认为,在不改变现有正规贷款产品、服务的情况下,单纯通过增加信贷供给来追求贷款覆盖面的做法是低效的。因为覆盖面的扩大需要以信贷市场参与程度的提高为前提,而市场参与又以农户对正规信贷存在需求为必要条件。但是,农户对目前农信社所提供的贷款产品的需求较低或农户的信贷需求存在着较强的约束,若农信社能够针对农户信贷需求的现实特点,积极改进原有(或开发新的)贷款产品和服务方式,则有可能释放农户对正规信贷的潜在的和隐藏的需求。长远地看,重视、培育和积极挖掘农户的信贷需求才是促进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发展和扩大农村消费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丰富农村消费信贷产品供给主体

农村消费信贷只有保持长期稳定繁荣,才能有效发挥农村消费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作用,因此,丰富农村消费信贷产品供给主体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重要任务。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消费融资供给市场主体。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服务功能,巩固和发展其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鼓励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开展对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信贷;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消费;可选择一些地区,特别是特困地区、偏远山区,试点组建小额信贷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募资金,推动这些地区农村生产和消费市场发展;邮政储汇局应加快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试点,扩大辐射面,争取将农村网点吸取的资金返还于农村居民。

(二)创新农村消费信贷产品,配合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金融机构要及时转变观念,把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当作整个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来对待。一是要加大消费信贷宣传力度,探索建立新的沟通平台与沟通形式,如农村金融政策流动宣传车等。二是把握农村消费脉搏,切实改善金融服务。针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实际需求,推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现代农业机械、建房及住房装修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消费信贷新品种,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消费需求。同时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为其提供灵活多样的期限和额度设置、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鼓励金融机构研究开发满足农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可以针对农村消费的需求,积极进行消费信贷产品创新,推出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如信用卡业务、“一卡通”和IC智能卡业务等,满足农民的多层次消费需求,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

(三)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村消费信贷市场风险

目前,农业保险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障作用发挥极其有限。加强农村保险体系建设,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处境,保证农民能够旱涝保收,使农民可以放心消费,金融机构能够放心放贷。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成立隶属于政府的全国性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允许商业性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与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合作和竞争;组建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机制分散风险,对农业保险经营者的亏损给予补贴;建立专项农业保险金,由税务、财政、专业农业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分别负责征缴、管理和统筹使用。通过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分散农业风险,增强农村居民消费的理性预期,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四)加强财政扶持,成立信用担保机构

农村消费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的长期繁荣,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责无旁贷地参与到农村消费信贷体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入财政扶持和担保机制,对特定类型的消费信贷给予财政援助。例如一些具有公共性质的消费信贷,医疗、养老、助学等消费信贷品种,解决农村消费信贷产品抵押难问题。

(五)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一是推行“信贷+订单”贷款。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促进油茶林等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长短期相结合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以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订单为基础或以其为承贷对象的贷款管理制度。二是推行“信贷+担保或保险”贷款。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在由信贷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政府财政部门提供再担保,或财政和农业生产利益共同体共同出资入保的条件下,以担保或保险合同为基础,开发“信贷+担保或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三是推行农户林权抵押贷款。在林权权属明晰,价值评估明确和林权交易市场要素健全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探索发展以林权抵押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业务。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73-80。

[2]韩俊、罗丹、程郁,《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行为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44-52。

[3]曹力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课题报告,2000年。

[4]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68-72。

[5]朱喜、李子奈,《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37-49。

[6]Stiglitz, Joseph, Andrew Weiss. 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1(3): 393-410.

[7]Watson, Andrew. 1998. Conflicts of Interest: Reform of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China, MOCT-MOST: Economic Polic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8(3): 23-4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衡阳市中心支行)

作者:陈伯军

消费信贷保险合同论文 篇2:

浅谈信贷消费

[摘 要]信贷消费作为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至今并未产生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国信贷消费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消费者没有机会信贷消费。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信贷消费立法,消除信贷消费的障碍,让消费者能真正享受信贷消费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贷消费 不良现象 建议

什么叫信贷?信贷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商品、货币、服务和有价证券,另一方依约定偿还的交易行为。它以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来刺激或满足个人即期消费需求。信贷消费作为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至今并未产生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我国信贷消费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消费者没有机会信贷消费。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强信贷消费立法,从法律上消除信贷消费的障碍,让消费者能真正享受信贷消费的优越性。

一、信贷消费在我国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

由于信贷消费在我国仍处于萌芽状态,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信贷消费都还不太了解,没有经验可谈,因而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主要的表现在:

1.信贷消费的信任危机并未消除一方面消费者在进行信贷消费,如购车、购房等选择时想最小化降低风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人们的一些福利政策的调整,涉及人们切身利益改革发展形势不明朗,加之职业的不稳定性加剧,大量收入减少,发生支付不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未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诸多因素使消费者对信贷消费产生不安全感,感到风险太高。另一方面作为经营者,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信用制度,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经营者缺乏征询和调查消费者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经营者难以对消费者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经营者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信贷消费条件太“硬”,消费机会不均等。对于消费者来说,我国目前信贷消费条件太“硬”,主要是信贷消费付款期限较短,以住房按揭为例,一般是10~20年,最长的也仅30年,而发达国家早在二十年前就推出了长达140年之久的住房按揭。这要求消费者必须有高收入,以天门市为例,目前一般家庭的月收入2000元~3000元,要支付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信贷款是不可能的。仅此条件就将绝大多数消费者排除在信贷消费之外。另外由于信用监控制度的不完善,经营者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他们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信贷消费条件,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信贷消费机会不同。

3.信贷消费发放机构单一,信贷产品交易成本比较高。我国信贷消费的经营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一般不能从事此类业务,从而限制了市场竞争,不利于信货消费业务的发展。如美国早在几年前,个人就可以用自己的人寿保险合同向保险公司进行贷款消费。我国信贷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不断壮大,贷款品种也逐渐丰富,但经营者主要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还缺乏以千家万户为对象的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经营者的贷款风险加大,为此不得不严加防范,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

二、改善我国信贷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制定个人破产制度。目前我国通过了企业破产法,但该法只适用于企业法人,其中未涉及个人资不抵债和财务困境问题,因此对于个人破产问题,我国立法方面还是空白。个人破产指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按照破产程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养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情况下,将其财产拍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债权人的一项法律制度。目前由于我国个人信用监控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不成熟,个人对自己信用的轻视,对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立法和执法的不完善,为了使经营者提供信贷消费的积极性不受到遏制,平衡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应当强化立法和执法,加强对恶意信贷消费、破产欺诈的查处。

2.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体系是经营者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这就要求经营者不断完善对消费者的资信评估,一但发现不良记录随时调整信用等级,针对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

3.加强信贷消费机会均等化。针对不同的收入阶层和消费群体制订不同的鼓励信贷消费的倾斜政策。信贷消费条件主要以消费者的信用和清偿能力为条件,而不得以性别、学历、种族、宗教、民族、肤色、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等作出歧视性规定。美国的《信贷机会均等法》、《B条例》对此作的明文规定,可供我国借鉴。

4.放宽信贷经营者的准入,完善二级市场。适当放宽信贷经营者的准入,让更多有实力的机构开展信贷业务.经营者同社会保险机构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一个信用度高的二级市场,降低消费信贷风险,简化信贷申办程序,减少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要发展必须要有创新,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完善信贷消费市场,那就要建立对破产欺诈和恶意信贷消费民事诉讼制度,科学的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使经营者愿意提供更长期限的消费信贷,降低信贷消费条件和交易成本。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监控制度,信贷机会均等制度,消除信贷消费机会不均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肖海霞.消费信贷拉动中国内需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建议.财税金融,2008.8

[2]張玉玲.李晓露知识分子眼中的“信贷消费”.光明日报 ,1999.8

[3]田桂春.消费信贷问题研究.财税金融,2010.8

[4]谢炳算.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策略选择.金融经济,2006.4

作者:艾云霞

消费信贷保险合同论文 篇3:

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汽车开始进入国内家庭,汽车消费已成为扭动内需新的极具活力的增长点,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开始凸显。然而,我国还存在着汽车消费环境不佳的一些问题,限制和阻碍了国内的汽车消费。在当前世界经济下滑的形势下。这些现象与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不相符合。针对问题,本文从9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汽车消费环境的对策,其中包括汽车消费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汽车消费的服务体系、拓展汽车售后市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等。期望通过此文,消费者以积极、开放的姿态迎接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 消费环境;汽车消费;对策

作者简介 田晟,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硕士,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广东广州510640)

我国汽车产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汽车消费时代,汽车消费将直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消费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虽然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加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总量还是人均汽车拥有量都有明显差距。从国内一些城市横向比较来看,也存在着私人汽车的消费水平(每百户家庭的汽车拥有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水平和居民的实际收入不相符合的情况。这说明我国还存在着一些汽车进入家庭的消费环境障碍问题。家庭汽车消费潜能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消费环境与条件的改善。据在广州抽样调查显示,在目前没有购车的家庭中,有33%的计划在近5年内购车(其中大部分是计划在3年内购车),还有22.7%的人表示“不确定”。计划购车和对购车计划“不确定”的家庭都可以看作是潜在的消费者。汽车消费环境的状况(包括用车费用、道路交通及停车条件、汽车服务体系等)对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计划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制约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解决,汽车消费市场将不能按照市场演变的规律发展,这也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同时,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也将成为私人小汽车市场重要的影响因素。

汽车消费环境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涉及用车费用、汽车消费政策、汽车消费信贷、汽车售后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有关汽车消费的各个方面。

一、我国汽车消费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车成本高。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与一般消费品不同的是它有各种使用成本。消费者的用车成本主要包括油费、养路费、路桥费、停车费、保险费、年检费、保养费、维修费、还有各种违章的罚款等。后两种费用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这里谈的养车成本不包括在内。

市场典型调查表明,在广州市区内高档、中高档、经济型3种不同类型的家庭轿车的月平均养车费用是3800元。即使一辆上海大众生产的POLO这种比较省油的纯家庭用的轿车,一个月的养车费用也将近2500元。抽样调查结果也表明,在拥有汽车的居民中,平均每月的养车费是2235元。如果再算上购车的各种费用与折旧以及维修费,汽车的消费仍然是非常昂贵的。在广州市民中普遍流行着“买得起车养不起车”的说法。

在养车费中最大的开支是停车费。每月的停车费,一般上班地停车300—400元不等,住处露天停车300~350元,室内停车400-650元不等,加上平时在市内的临时停车(一般一次10元,酒店宾馆1小时10-30元不等),一个月的停车费就在1000元以上,停车费在养车费用中一般要占到50%左右。

高昂的养车费已经成为我国家庭或个人汽车消费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抽样调查显示,在已买车的居民中有58.6%的人认为养车费高。在没有买车的居民中,有45.8%的人是因为养车费用太高。准备在5年内买车居民能接受的养车费用平均为1100元左右,与实际费用有较大的差距。

(二)汽车信贷体系建设滞后。一是贷款手续烦琐,由于个人信用体系没有建立,银行为规避风险,制定了一系列复杂的核查、担保手续。购车人必须先找一个有稳定收入和当地常住户口的人作为担保人,带上双方的身份证、户口薄、收人证明,才能到银行指定的汽车经销商处选车,在交付首纳金后,再要经销商派人到税务部门交纳汽车购置税才能提车。获得一份普通的汽车贷款至少需要经过银行、保险、税务、车管所等7个环节,需要近一个月时间。二是首付比例高,还款期短。一般首付30%,还款期为3年。三是担保方式少。由于保险公司退出车贷险,对汽车消费信贷影响较大。据在广州抽样调查表明,已经购车的居民中86.3%的居民是选择一次性付款,在计划近年内购车的居民中69.5%打算一次性付款,其中一个原因是信贷手续烦琐。

(三)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消费者在汽车使用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信贷、保险、维修、交通事故等,有些问题投诉无门,或出了问题互相推诿。二是由于汽车维修市场良莠不齐,无证经营的维修店用假冒伪劣配件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引发交通事故。三是有些保险公司在理赔上拖延时间,或在合同上做手脚。四是有的经销商不能履行卖车时承诺,甚至以次充好。五是有的停车场乱收费,甚至出现丢车。六是有些消费者出了交通事故得不到及时处理,或损害得不到赔偿等等。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直接影响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汽车市场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汽车市场体系由新车交易市场、零配件市场、二手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汽车后市场(包括维修、维护等)组成。目前新车销售市场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二手车市场、租赁市场、售后服务市场均显得滞后,整个市场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售后服务需要健全的服务机制和保障制度,需要高素质汽车经纪人和维修技术人员,显然我国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跟不上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需要。

二、完善汽车消费环境的对策

(一)降低汽车消费的成本和费用

要推动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降低养车成本,让老百姓买得起车也养得起车。降低养车成本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取消养路费和车船费,改收燃油费。去年底燃油税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2)降低路桥费。一方面降低市内路桥费,另一方面将已经收回投资的高速公路和大桥费用降低或取消。现在全国收费的路桥多,收费高,应该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3)调整和降低停车场收费。降低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应及早纳入物价部门的议事日程。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合理的,即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投资者的停车费的标准。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点,对停车位的需求不同,应细化停车场的收费标准,给消费者选择空间。同时,及时清理依附在停车场的各种收费,彻底取消那些不该收取的费用,切实减轻停车场经营者的负担。

(4)清理汽车消费其他环节的不合理或乱收费现象。

(二)加快汽车消费信用体系的建设

(1)加大汽车消费信贷的力度。汽车消费信贷对于汽车消费者而言,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促进合理消费,对于汽车生产者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对于汽车经销商可以向银行转移欠款风险,对于银行则可以开辟新的业务。所以,汽车消费信贷被称作启动汽车消费市场的“金钥匙”。目前,全球汽车销售量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的。近年来,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呈迅猛发展态势,是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二大信用市场。但通过贷款销售出去的汽车占新车销售总额的比例不足20%,与国外的70%相距甚远。

各金融机构应该积极研究国家已出台的汽车消费信贷政策,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创新信贷消费品种,拓展服务对象,加大汽车消费贷款的力度。要进一步简化程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服务。在首付比例、担保方式上多为消费者提供选择。积极探索、开展二手车的消费信贷业务。

(2)整合“银行+保险+汽车经销商”的信贷链。1998年底国内保险公司推出了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后,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迅速发展,既加快了汽车消费的增长,也为国内保险业拓展了发展空间。但其风险也开始显露,主要来自一些人的恶意欠资和有预谋的诈骗,导致汽车消费信贷及保证保险陷入困境。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私车贷款约30%违约还贷,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亏本,最终导致该业务停办。我国应加快“银行+保险+汽车经销商”信贷链的整合,加快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以推动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

(3)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目前,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汽车消费市场发展。在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处于基础地位,是一种基本支撑力量。由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未建立起来,缺乏信用评价机制和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无论是汽车消费贷款、车贷保险、二手车交易还是汽车租赁市场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从汽车消费信贷来说,消费者普遍抱怨的信贷手续烦琐、抵押登记过长、担保方式太少等等,从银行来说是为防范风险不得已的举措,因为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资料,银行很难掌握客户的综合信用情况,只能靠不断提高“门槛”来防范风险。车贷保险也遇到同样问题。同时,二手车交易、汽车租赁等市场的发展也受到个人信用体系的制约。

加快建立个人资信征集系统。建立个人资信的征集系统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建立个人资信的征集系统必须靠政府来推动,因为构成个人信用的信息包括个人资产、个人收入、公用事业的付款记录、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还款记录、诉讼记录等,分别掌握在银行、公安、公用事业单位、法院、人事等部门手中。现行的公民身份证、户口信息由公安户籍部门管理,房屋产权信息由房管部门管理,而汽车牌照等信息由公安车管部门管理。个人信用的信息还涉及到商检、海关、税务、教育、卫生保健等部门。所有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一个个孤岛,无法在部门之间沟通和共享。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单位将个人资信以商业化或义务的形式贡献出来。

同时,加快培育资信市场的主体。资信公司是社会信用体系的载体,它的任务是以市场运作的形式,汇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信用信息资源所拥有的信用信息,建立完备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外提供信用相关的产品,并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全社会有效的自动惩戒机制。权威的资信公司出现,需要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近期,应尽快在公检法、工商、税务、金融等领域实施个人资信的资源共享。也可考虑,在汽车信贷业务中建立一个专门对汽车消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的中介机构。这个机构可以通过专门收取服务费用,接受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委托,对个人信用进行调查评价,并对信贷、保险合同的履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4)筹建汽车金融公司。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在国外,汽车信贷服务的主体是专业性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是一种专门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汽车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售前、售中、售后都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汽车金融公司与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专业化,它的业务核心就是汽车金融服务,不仅为用户提供首期贷款购车、上牌照、保险等一条龙的服务,还能提供汽车保养、维修及远程求助等多项服务。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为汽车生产厂商拓展与维护销售体系、提供市场信息等,为汽车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保险等业务。汽车金融公司在整个汽车消费的链条上,成为联系各方的润滑剂。

(三)建立和完善汽车消费的服务体系。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必须加快汽车消费的服务体系建设。汽车消费服务体系,涉及到汽车消费的整个过程,从售前的咨询服务到信贷、保险、上牌、技术咨询、售后服务、维修、保养等环节。目前大的汽车交易市场和汽车专卖店开始重视服务体系的建设。由于汽车消费的特殊性,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经纪人。汽车是很复杂的商品。专业性强,普通的汽车消费者很难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汽车刚进入普及的时候。目前购车的消费者中有60%的人对汽车、购车环节和各种利益保障不熟悉,而大部分汽车销售顾问都达不到售前咨询,售中保险、信贷、上牌,售后的理赔、维修、保养、汽车俱乐部等方面的服务要求,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汽车经纪人不到从业人员的1/4。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经纪人,不仅是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汽车消费的服务体系,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汽车是高科技的结晶,目前新车型的零部件大多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修理时若不懂得控制原理,不懂得使用电脑手段来判断故障,寸步难行,特别是一些运用高科技系统的车辆。某汽车俱乐部年度满意度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汽车修理工人中真正掌握汽车故障诊断能力的优秀技工不足20%。快速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汽车售后服务水平的关键。

(四)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随之而来的纠纷也凸显出来。关于汽车消费方面的投诉主要涉及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保障、配件交易的隐患,还有二手车市场中的欺诈行为、停车场管理混乱造成的问题等。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维修质量引发的交通事故有80%来自配件,直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体系,是改善我国汽车消费环境的重要方面。

建立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体系,首先要使消费者投诉有门,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投诉的渠道。其次,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

(五)整顿和规范汽车消费市场的秩序。整顿和规范汽车消费市场的秩序,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方面。贸易、工商、公安、交通、质量监督、物价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坚决打击走私进口汽车、拆解、拼装报废汽车等违法行为;加强对汽车

配件销售、汽车清洗、汽车美容等行业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不法企业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利用假冒、不合格配件进行汽车修理、服务等违法行为;规范汽车经销商的中介行为,查处和纠正汽车经销商在兼业代理保险、上户、按揭过程中的不合理收费、违规收费、自设项目收费等违法行为。

(六)拓展汽车后市场

(1)汽车后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所谓汽车后市场,就是指汽车实现销售以后,围绕使用和维修保养而形成的服务市场。有关专家指出,当消费一辆汽车时,购买汽车的费用只占整个汽车从购买到报废所需支出费用的20%,后续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支付80%的费用。按这个比例计算,汽车后市场这块蛋糕的规模是汽车销售的4倍。随着汽车销售利润的不断下降,汽车后市场正在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第二桶金”,汽车生产企业的营销方式将从单一的产品推广向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营销过渡,汽车后市场的竞争将加剧,世界一些大的汽车维修商、养护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有些已抢滩登陆。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要充分重视汽车后市场,利用本土优势抢占市场先机,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

(2)提高汽车维修维护市场的规模和水平。国外汽车售后服务发展主流是4s形式,即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件供应、信息反馈四位一体,销售和服务是结合在一起的。售后服务的另一个趋势是从事后的修理转向汽车的定期维护保养,注重对用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在国外,汽车保养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善的服务和技术质量经营体系,形成了一个有着巨大市场和丰厚利润的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汽车养护企业已占到整个汽车保修行业的8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减少车辆报废率达21.7%。

(3)拓展汽车休闲、文化、娱乐市场。汽车消费是综合性的消费,并形成了独特的汽车消费文化,从而形成一系列有关汽车文化的产业。如汽车娱乐,包括音响系统、CD系统、电视接收系统、DVD系统、电子游艺系统等。汽车娱乐系统的营业额可能超过汽车本身,因为一套高档音响中心的价值就要超过汽车本身的价值,而人们驾车里程越多就越需要消遣。还有汽车俱乐部,汽车俱乐部有多种形式,如品牌俱乐部、车迷俱乐部、越野俱乐部、维修俱乐部、救援俱乐部等,在国内方兴未艾。汽车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汽车模型、汽车体育、汽车知识、汽车报刊、汽车书籍、汽车影视、民间风俗、国际交往、服装服饰、车迷、汽车与社会等。

随着汽车进入百姓家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关汽车休闲、文化、娱乐、运动的市场需求将日益显现出来,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应该积极鼓励和扶持汽车休闲、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

(七)充分发挥汽车消费者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随着汽车消费群体的扩大,诸如汽车消费者协会、汽车俱乐部、私家车协会、驾驶员协会、旅行房车俱乐部、汽车维修工程师协会等民间组织已出现并且将会有大的发展。这些民间组织发展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技术培训、交通安全教育、信息交流等职能,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广州市私家车协会自2002年5月成立以来,已有会员4800多人,与42个汽车维修站签订了合同,会员可在签约的维修站享受优惠服务。对汽车消费者协会等民间组织应给予积极支持和引导,充分发挥这些民间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八)制订鼓励和方便外籍人士购车的政策。目前外籍(包括港澳地区)人员在我国境内购车,需要办理暂住证,并且居住一年后才能购车。一些在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士感到购车不方便,有的采取变通方式如借用本地居民身份证购车。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大多落户中国,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客商在我国设立了多个办事机构和研发中心。在中国内地就业和生活的外国人以及港澳台同胞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消费实力很强的群体,如果在购车条件上有所放松,如放宽居住的时间,手续更简便,将有利于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

(九)逐步开展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在计划经济时代,公款汽车消费占绝对主导地位,在我国现有的汽车消费群体中,公务用车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汽车的购置与使用均由公款包揽,各种费用都很高。公务用车虽然有定编管理,由于是财政出钱,各单位都千方百计争指标,公车消费队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公务用车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公车私用、私车公养比较普遍,既加重了财政负担,也易滋生腐败。同时,日益庞大的公车消费队伍,也严重制约了私人汽车的发展。无论是从反腐倡廉的角度,还是从节约政府开支的角度,公务用车走向市场的意义重大。公务用车市场化也将成为轿车进入家庭的催化剂。

三、结语

在当前世界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下,将汽车消费作为拉动我国内需新的增长点并将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汽车消费市场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汽车消费与汽车生产和流通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建立和完善汽车市场体系,营造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诚.中国汽车消费环境研究[J].北京汽车,2003,(2).

[2]胡小军,张希良,何建坤.家庭汽车消费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经济,2007,(3).

[3]尹筑嘉.广东省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现状及其发展探讨[J].消费经济,2002,(6).

[4]罗亚明.武汉家用汽车消费市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5]马长海,于树胜,王秀芳.我国个人汽车消费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4,(2).

[6]邵世风.影响我国家用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J].统计与决策,2003,(8).

[7]詹正华.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与税费分析及政策建议[J].消费经济,2000,(1).

[8]吴京芳.政府税费政策对引导汽车消费的效用[J].中国物价,2000,(6).

[9]董本云.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责任编辑:昱文

作者:田 晟

上一篇:改进设计机械加工论文下一篇:海上保险合同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