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教育论文

2022-04-2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所开展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高尚情感,也逐渐产生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教育论文 篇1:

素质教育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

摘 要: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发挥着其它学科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决定的作用。学好语文,就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使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树立;主体;创新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 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 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语文素质教育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据此,语文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语文知识教育,而应“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传授知识上力求做到: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尤应指出的是,语文“双基”的内容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恰当充实。因此,尽管语文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来说不易老化,不易过时,但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语文的内容充实最快,语文的应用要求最广。这说明语文基础知识不单指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语文知识与隐性语文知识的统一体。“语文基本技能”不应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应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统筹、过滤、筛选、摘要、检索、分类、校对、识别和编辑、刪改等;培养能力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除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如我们要求学生具备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收集、积累情报资料的能力);发展素质要重视差异,注重个性,切实解决“智育”与“德、智、体、美”各育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育的多元价值,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表达、语言交流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思想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二、落实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许多教师认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课文内容讲透彻,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知识为中心;不是以学为主,而是以教育为主;不是以一生受益的终身教育为主,而是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为主。正如一位老教育家所言:教师只侧重于传授知识,培养出的不过是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魏书生老师的教改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只有在素质教育中选准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把课堂还给学生

最好的课堂结构模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应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是贯穿“散文”(课堂)始终的线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能够辐射到面上的点,取点成面,把握教学要点,大胆删剪旁枝繁叶;学生是构成“散文”(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我启你发,而是双方融洽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簇拥着教师走,这才是属于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所以我始终把“还课堂给学生”作为教学主导,把“引导、参与、竞争、表现、更新”这十个字作为主导课堂的指针,对学生分组分层次教学。“引导”是说教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疑难,把学生引进训练。“参与、竞争、表现、更新”是说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应设置不同层次的思考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能动);指导学生解决疑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名组长,带领组员攻克难关。教师还要设立奖励机制,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主动)。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就要不断更新自我:课上认真学,不断扩大自己知识储备;课下积极读,丰富信息占有量。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分组分层次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一些弊端:好生差生一起吃“大锅饭”的现象。由于因材施教使A等学生“吃得好”,B等学生“吃得饱”,C等学生“吃得了”。分组教学使原来的一问(师问)一答(一个学生答)转变成多问(组长问)我答(组员答),实施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学生 (组长)指导学生(组员)训练——自我指导、自我训练这一步骤,逐步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增强了主体意识,学得愉快,并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

3.提高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是指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个人倾向性与个性特征两大方面,它既同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质 一起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它各种素质打上个性印记,使之具有个性特色。个性的形 成与发展既受个体自然素质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个性是因人而异的。

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从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 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 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差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

4.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学

在当前实施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內容恰当地穿插德育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这是当前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渗透注重教育,提高当代高中生的爱党、爱国、热爱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觉悟,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

(1)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淡漠历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针对这一思想实际,在教学鲁迅的《呐喊》自序时,教师就可积极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可先设计这样富有深情的导语:“同学们,当你们现在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时,你们可曾想过,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吗?你们可曾想过,有多少先辈为了国家的振兴,进行了怎样艰辛的探索吗?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接受先生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重点讲析鲁迅先生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品质。最后,再做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已初步进入或即将步入小康生活,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有人这样形容这个差距:我们即使马不停蹄地赶,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所以,我们还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动,陷入沉思而深受启示。

(2)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分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更贴近学生实际,这对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3)通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中学生精力充沛,喜爱从事各方面的活动,容易在活动中接受感染和影响,这种感染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课堂之外,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终生难忘。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德育内容,深化素质教育,是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延伸。 当然,第二课堂活动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只需准确把握时机,巧启发、妙诱导,在开发学生智力、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三、渗透创新教育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它肩负着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1.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过去的教师授课一直靠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一块黑板。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电脑真实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质量。

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 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教学中, 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学生却“雾里看花”,临考时总搞题海大战。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指导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训练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善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激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到异,突破于疑,创新于异,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地,从而实现语文的创新。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学生质疑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倾向将使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去研究。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敢对老师或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发难”老师,提出新的问题。

2.走出思维定势,引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掌握教学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在发现学生对相应知识感兴趣后,不要打断学生的热情,也不要对学生的看法发表消极的评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活泼的教学,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理解不同、角度不同,任何看法或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模块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对一些枯燥的模块应从不同的视点去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来。

在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常常表现为“墨守成规”,总是从正面到反面,从理论到实际,从现在到将来地单一思维,觉得这样自然、习惯、得心应手。思考问题一般表现为从已知开始,采用常用方法直达结论,因此导致人的聪明才智不能充分发地发挥出来。因而,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创新。不断培养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创新性地去思考问题,使其学会从多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实践创新,体验快乐。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从而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生不但具有可塑性、更具有创造性。学生的成就不可低估,然而,“青”要胜于“蓝”,必须出于“蓝”。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才能为“青”胜于“蓝”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3.内向思维与外向思维并举

内向思维即封闭式思维, 它是把思路局限在本领域内考虑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外界干扰,强化思考力度, 突破思考难点,其不足之处是容易囿于成见,很难有新的发现,有时甚至会把思路引进死胡同,长期如此容易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外向思维也可称为开放性思维,是与内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它要求把思维从自身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新的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内的问题。教学中交叉运用两种思维,发挥各自优势,能使思维在问题所能延展的空间纵横驰骋,从而获得既有足够深度又有一定广度的思维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学周刊》 2012年12期.

[2]金美霞,对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点看法,《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年09期.

[3] 潘志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年 第2期.

[4]高正芸 ,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契合点,《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3年11期.

作者:黄培金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教育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思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小学语文教材所开展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形成高尚情感,也逐渐产生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情感。这一方面的情感不仅会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深入,而且其本身还是学生踏上社会前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情感,为日后走上社会,发展广泛的人际关系、社会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教育要关心学生,就应该关注其情感活动;教育要提升人的素质,就需要提升人的情感质量。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无视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质量,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教育就必然发生异化。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另外,情感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可以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倡导“诗意地栖居”,表述的是追求高雅精神、摆脱低俗物欲的人文情怀,是对构建精神家园的向往情结。这种情感的生成和积淀过程,也是审美情趣、人格素养和精神底蕴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最后,情感还是创新行为的动力。在创新能力结构中,知识信息提供材料支持,创造性思维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情感提供动力支持。对创造力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自主性、激情和意志。知识只有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系统中,才能巩固并实现迁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和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编选的,其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虽然低年级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无不是作者情感的产物,而要让作者的情感被小读者感受并能使之体验和有所感悟,就要求语文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动情点,做好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达到共鸣的充分准备,这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经验以及智力水平的限制,情感还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还不能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态度,如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感,等等。这些感人的形象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假如未被充分挖掘,,就不能充分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倾情钻研语文教材,在情感的催化下潜入教材深处,探得其中的意蕴和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然后才能用自己的灵魂碰撞学生的灵魂,最终激起情感的火焰。这也正是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成功奥秘。用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他们心灵的情感火焰。

2、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3、注重潜移默化

越是自然渗透、不留“痕迹”的教育,越能够对人的生命成长产生恒久影响。自然和怡情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自然,便消除了强行灌输的障碍;因为怡情,使得教育更具有感染和陶冶的正效应。

4、把握教育契机,教育需要爱心、细心和耐心。

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细节,往往是最富有“含金量”的教育资源。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生命元素,就是关注教育过程的生成价值。教师应善于发现师生交往中内含情感因素的细节,将其生成教育资源。成功的教育往往是关照细节的教育,优秀教师都具有细节关照的职业品质,教育的智慧都闪现出细节关照的魅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中一个个富有深刻情感内涵的教学内容演绎得支离破碎,繁琐的纯逻辑的冷静剖析取代了对教材情感的挖掘和对学生情感的激活。而事实上,情感因素在人的生存发展、学习工作、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教育理论界的普遍重视。现今,探明人的整体素质中知识层面与情感人格层面的相互关系,强调教育的情感维度,突出教学的情感性,重视学生情感性素质的培养,已构成当今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要加强情感教育,打好基础,使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充分体味真善美。

作者:曾晓丽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教育论文 篇3: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已然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作为中国文化和文明传统的承载工具,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阐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常见现象,分析和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融入人文魅力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想境界、人生价值、道德素质的提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依然是以学科作为教学基础,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效地将人文教育进行融入,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1.过分注重语文的基础能力教学。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注重对语文基础能力的教学,教师将教学重点都放在了学生在阅读理解、字词拼写、诗词背诵、语法教学等方面,并没有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这就导致了虽然很多学生的语文测试成绩很好,但是自身在文章分析上面、独立阅读思考以及语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阿房宫赋》一文中,往往注重古语的用法、古今字词的对比和段落的背诵以及阿房宫恢弘壮大的描述,忽视了对秦朝在兴建阿房宫时所挥霍的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而导致人民起义反抗、秦王朝“灰飞烟灭”的历史悲剧的文化内涵的分析,学生无法从中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所具有的借古讽今的意义,更无法体会爱国爱人民的人文教育了。

2.和时代人文精神相脱节。尽管有一些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开始渗透人文教育,但是在将人文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式传统、和时代人文精神相脱节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师说》中,教师就是照本宣科解释文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描述文中老师的功能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却很少有语文教师会与当代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对当下的老师和古代的老师没有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以事论事的方式就明显脱离了时代要求,也就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吸引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若干建议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中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课程可以说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不仅是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在语文教材的内容挖掘上,要注重语文教材内容的典型性,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人文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语文教材弘扬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体现个性,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说,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时,就可以抓住史铁生坐着轮椅“独自”去地坛时,母亲一直默默地跟在史铁生后面,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一细节来品味赏析,将作者史铁生笔下母亲的爱作重点渲染,并且让学生回答关于学生自己对于母爱的认识以及母亲所做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进一步渲染这篇文章的主题,从而升华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创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尽管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很多学校,上课环境、教学目标还是以升学为主,这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完全跟着老师的思维方向,人文教育也无从让学生得以体现。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讲解课文《赤壁赋》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全体学生一起进行朗读,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让学生回答读完之后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先有第一层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而后,教师针对作者苏轼当时被贬的背景表达出的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进行详细分析,由表及里,让学生在第一层感性认识之后能有更深层的理性认识。这不仅能达到创造良好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效果,在无形之中也渗透了人文教育,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人文魅力教育。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个性和创造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拘泥于课堂教学,可通过演讲比赛、课外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人文的教育。比如说,教师在讲解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就这篇文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主题可以是,像马丁路德金一样,我们每个都有梦想。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学生在准备演讲和演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梦想的内涵,人文教育在活动中也就得到了更好地展现。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关注人文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更大提升。

(责任编辑韦淑红)

作者:姚清炜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下一篇:多媒体提升初中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