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也开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语文知识是语文思维的载体,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感悟。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篇1:

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本文阐述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分析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流于表面造成忽视深刻性、强调正确答案造成学生灵活性差、教学模式僵化阻碍学生质疑精神发展等问题,提出以“思维发散”式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以“关联文本”式资源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以“生活教育”式关联培养思维能力的批判性等对策,并基于新课标反思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步贯彻,并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1 世纪我国教育面对着“信息爆炸”“知识经济”“互联网+”等多元影响要素,教育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角色转换要求,而“思维”是维持角色转换后“教与学”有效关系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語文思维能力的内涵,探索当前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解读

顾名思义,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基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形成的思维能力,它具有一定的语文特色及属性,但与其他学科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上,并不存在任何冲突。林崇德教授在其著作《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个因素”,这意味着“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同时他又指出,把握客观诸因素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反过来促进教育质量的优化;因此,“语文思维能力”并不构成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占性。这是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逻辑起点。进一步,语文学科的“特色”或“属性”是构成语文思维能力内涵的“逻辑主线”,且在不同维度下表现出差异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能力。基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形式运算思维期”,他们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可以做到相对脱节,能够围绕一个“命题”或“假设”展开深入的探索,实现对过程的演绎和结论的反推。将其映射到语文思维能力层面,则可以描述为“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基于语文资源(如文学文本、语言理论等)扩展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难度,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用规律。

第二,可“举一反三”的扩展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年人,反馈到学习方面,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减弱,更多的情况下需要“自主学习”来加深理解、强化掌握、熟练应用。“举一反三”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它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包括思维方向、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等多个环节,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注重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引导,为学生保留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探究、思考,以便于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从中衍生出新的知识。

第三,不“人云亦云”的批判能力。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性”是语文思维能力核心,通过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精神,打破“人云亦云”的学习心理和习惯,由此实现在不断接受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充分调节、反省、修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认知;对比而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不“人云亦云”的思维能力并非易事,这是因为“透过表面看本质”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培养,本质上都属于在教师引导下,随着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知识不断积累、技能不断丰富而“水到渠成”的能力;而“批判性”的意识,更多地源自主观的信心和探索的态度,这需要缜密复杂的思维活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并在长期学习中形成辩证习惯。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表面造成忽视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刻性

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都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开拓教学资源等,但语文教育教学流于表面的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并未消除“以教为本”的狭隘认知,从主观需求考虑,教师为了兼顾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刻意规避一些“个性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由此造成思维能力培养局限于表面,无从接触本质,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过于强调教学进度和节奏的维持,客观上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很大,语文虽然是一门主课,但为了将庞大的“知识量”最大限度地教授给学生,教师不会主动给学生预留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

(二)强调正确答案造成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灵活性差

由于有高考的引导,高中学生无论学习的起点如何,起终点必然受高考影响,由此容易出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灵活性差的问题。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正确答案”—— 这对于“字词义”等知识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思维能力培养是一种严重的禁锢,它会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意识,丧失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人格——“正确答案”作为一个学习中强制性的标准,会造成学生个性认识、创新想法的“摧毁”,由此不同阶段、领域积累的知识也无法实现有效地借鉴与融合,僵化的“正确答案”会不断强化“一是一”的学习认知。

(三)教学模式僵化阻碍学生质疑精神发展

“质疑精神”是学问创新的起点,也是构成思维能力“批判性”的关键要素,它的形成离不开学习主体自我反省、调节、修正的复杂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主要源自主观意识的酝酿。但现实中,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基于固定的课堂模式展开,一个教师在面对多个学生的状态下,难以兼顾不同“质疑”的有效解答,特别是高中学生所接触的语文知识量有限,他们的质疑大多是不成熟的,容易陷入“死循环”,教师对于一些看似“幼稚”的质疑会直接给予否定,甚至出现斥责、批评,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自我否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云亦云”的现象。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以“思维发散”式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要达到语文思维能力“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水平,教学中就必须注重思维广度、深度、难度的提升。运用“思维发散”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规避语文学习“流于表面”的缺陷,还能够激发高中学生语文兴趣,提高思维敏捷性。例如,在高中语文名篇《荷塘月色》的学习中,针对“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现“流于表面、不求甚解”的现象,教师在讲解时会强调学生通过作者不同情感的对比,去理解文本传达的“言外之意”,诸如社会大背景、文人情思等,但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了解的,仍属于“表面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多问“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一直延续吗?”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口吻,写一篇《荷塘月色》的续篇,以“回忆”的方式来阐释这一情感,从而达到“深刻性”的要求。

(二)以“关联文本”式资源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综合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紧迫、课业负担繁重的客观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关联文本”式的教学资源来规避“单一正确答案”的局限,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足的问题。例如,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的学习中,可以将其中“秋兴八首”补充完整,让学生基于课文所筛选的“其一”,对比其余七首诗所描寫的内容、所传达的情绪—— 在同一个“秋兴”的主题下,八首诗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三)以“生活教育”式关联培养思维能力的批判性

有效消除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人云亦云”的问题,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结论展示,通过对比产生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应将高中语文文本与现实生活现象建立关联,通过“书上的”和“生活中的”区别观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批判性”特质。例如,高中语文《劝学》提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引导学生举出反例,一些学生提到“坐动车、坐飞机”不需要走路也能“一日千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对比古代、现代人在生活中交通的差异,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方法”层面,指出“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是必须的,但优秀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教育”与“课堂教育”中存在大量的差异内容,通过有效地落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反思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确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则“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所处的特殊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形象思维”和“发展逻辑思维”作为两个基本方向:其一,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直观形象感知和体验,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丰富的交流、探究、阅读、赏析、表达等途径,实现文本描写形象与现实社会形象的关联,从学生为主体角度丰富语文经验。其二,在“发展逻辑思维”方面,旨在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中分析、归纳、推理、批判、辨识等逻辑能力,能够跳出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局限,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语言、文学现象,清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梳理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思维能力是形成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是 21 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基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探索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可以更好地强化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和气.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

[2]李 华.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2)

[3]赵 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9)

(责编 刘 影)

作者:刘云燕

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篇2:

简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也开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语文知识是语文思维的载体,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感悟。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语文思维 培养研究

前言: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分析與研究工作,找出适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措施,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实现长远的发展。所以说,如果没有敏捷的思维,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也就会出现缺陷。

1 语文思维的特点

只有不断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思维,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创新工作,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取相关的知识与信心,从而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

2 交流性

思维是从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包含了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交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确保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以此来实现知识的传递,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学生的语文知识处于流动的状态中,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能够快速的发展,同时还会主动调整二者之间的平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同时还要利用好高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研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1]。

3 渗透性

一般来说,如果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记忆中去,那么也就能容易的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不乏优秀的文章,语言也十分丰富而优美,逻辑思维也比较缜密。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确保教学内容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实现创作与发展。

4 广泛性

通过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具有无限性与广阔性的特点,所以也不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效的传递语文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实用角度来分析,语文学科的实际运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如社会以及道德等方面,都需要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中存在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这充分展现出了语文思维的广泛性。

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措施

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辩证以及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出现随意性与主观性的判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确保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阶段中去。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的过程中,还要合理地启发与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进而掌握好辩证思维的方法,这样可以更高效的学习。如学生在学习《近朱与近墨》等题目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辩证思维思维的方法找出事物的本质,同时还要确保内容涉及的合理性。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等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收集相应的资料来进行辩论[2]。

6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独立思维能力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做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升自身阅读量,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如学生在学习《师说》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就向学生布置出相应的预习内容,鼓励学生巩固与学习好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课文相关作品来让学生品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的是,要确保阅读材料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这样才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冲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同时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

7 挖掘出学生的语文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培养出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还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出发,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强化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从而也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3]。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俊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10):164-164

[2]邱超君.浅析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35):142-142

[3]赵琴.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3):312-312

作者:张开明

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篇3:

不同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教与学两种语文教学思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从不同教学思维主导下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差異,从而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灵活地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思维 教学方法 选择 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动机。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问题要根据学生学情相机提出,且问题要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推动学生进一步去“学”,使他们“学”得更为深入。提出的问题要适度而且有渐进性,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学激发热情,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作者:陶波

上一篇:市政排水管道工程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道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