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2024-04-23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共12篇)

篇1: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 要:创造性思维不是笼统、空泛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创造性思维应有明确的内涵和具体实在的要素。创造性思维在物理学研究中起着重大作用,物理学史表明,不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物理基础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解决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有创新动机,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学史不仅体现了物理学家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所产生的宝贵理论成果,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实际,补充和传授相关的物理学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伽俐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学生思维批判性这种智力因素的发展。像这些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无处不启迪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

篇2: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篇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是笔者多年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创设探究型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 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的、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 或诱发个别学生提出相应问题, 引起大家的关注, 并加以利用, 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 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例如在物理电学教学中讲到“测电笔”这一节时, 先介绍测电笔的结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 并作使用演示, 最后提出问题:测电笔的氖管发光, 测电笔中有没有电流通过?这时, 同学们纷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氖管发光说明有电流, 可老师为什么没被电呢?”“要是老师刚才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 氖管还会发光吗?”“氖管里没有灯丝, 电流是如何构成回路的?”此时, 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答案不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从而检验答案, 打破了学生的常规思维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积极展开辩论, 培养表达能力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 要善于挑起学生之间的辩论。只有通过辩论, 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 都认真地寻找自己的论据, 积极地参与讨论, 这样能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改变了从众心理, 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这节教学内容时, 我设计内接法和外接法两种电路, 给出两种情况下的两组数据:

U甲=6V I甲=1A U乙=5.76V I乙=1.2A

让学生求待测电阻的阻值, 有同学说了自己的答案:5.76Ω。让他阐述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 才知道他的理由是甲图 (图略) 中的电流是通过R的准确电流, 乙图 (图略) 中的电压是R两端的准确电压, R两端的准确电压除以R的准确电流, 自然就得到了它的准确电阻。他的回答引来了好多同学的点头。我意味深长地问:他的回答有没有错误呢?同学们听我这样一问, 胆就更大了, 有同学说是4.8Ω, 也有同学说是6Ω……我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 引导他们讨论、分析、总结并回答错误形成的原因所在, 教育他们要善于认真、独立地思考问题, 不能人云亦云。同时, 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多问、多想、多写、多看, 积累知识量和语言的词汇量, 才能在辩论中表达恰当而准确的想法和观点, 将内在的知识跟外在的表现力结合起来, 使创造力更强更饱满。

三、注重探究过程, 推动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他们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 逐步获得物理探究和创造的感性经验, 理解和掌握学习物理的思想方法, 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 先讲皇冠与阿基米德的故事, 再问学生: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浴缸里水的多少有关”“与挤出水的多少有关”“与放进去的东西的大小有关”等。接着验证猜想, 以证实“阿基米德原理”, 而不像教材处理的那样进行教学。这样, 通过过程探究,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探索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 许多物理现象都需要通过实验展示出来, 学生也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主动探索, 得出结论, 提高探索能力。这就要求要将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加以落实,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 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简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 有些学生把玻璃杯换成了口杯, 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 还有些学生先称空杯的质量, 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教师应对肯动脑筋的学生给予表扬, 肯定学生将盐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 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先称空杯后再倒入盐水称总质量的做法是否可取。学生通过分析后得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以的, 但在将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 由于杯底和杯壁还粘有盐水, 使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的体积, 会增大误差。学生最终会找到减小误差的好办法。这个分析的过程, 会占用一定的时间, 但是, 学生在这个思考、分析、设计、否定、再思考、再设计、再评估的过程中, 增强了减少误差的意识, 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4: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高中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与品质,是人的智力的集中体现。研究表明,高中生思维发展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思维具有概括性和目的性,那么它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特点和事物间的有规律性的联系,所以,从思维出发,培养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并借此启发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对于高中生而言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2.高中生思维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高中生的思维现状来看,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薄弱,独立思考能力差。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及社会的影响来看,原因有三。其一,学生缺乏思维习惯。虽然是高中生了,但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其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其三,信息时代使学生思想肤浅。如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给学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针对高中生议论文思维能力差的现状,本文主要从教师教的角度,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出发,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有针对性的展开具体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立意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

立意作为文章的观点、看法或主张,是议论文的核心。高中生议论文立意时要做到准确、全面、深刻,最好要辩证、有创意。训练时可以从以下几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入手。

1.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把事物放到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从中考察事物运动的特点和它的本质。横向思考是人们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形式,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进行多角度思考,其目的是拓宽思路。

2.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它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事物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前后联系,是人们探究原因,追问为什么,进而挖掘事物背后的东西的一种思考方式。

3.逆向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让思维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4.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写作时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和客观世界时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要求我们在研究事物、认识问题时注意事物之间的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等关系。

三、论据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

论据是支持论点的事实或事例材料,事实胜于雄辩,在论据方面,也需要打开思路,寻找典型论据,从以上几种思维角度对论据进行理性分析,以理服人。

1.借助相关、相似、相反联想打开思路

相关联想是通过时间、空间、字面上的相关,直接揭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联,信息由隐到显,可以揭示意义,也可通过联想拓展发现大主题、大道理,属于横向思维。

相似联想是指本质不同的事物间的联想,它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性。论证时属于横向思维和辩证思维。

相反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性质、意义相反的事物,属于逆向思维。选用素材时,我们可以用正面素材和反面素材形成鲜明对比,让文章的主题在对比中得到强化。

2.分析论据,以理服人

因果分析法,是沿着“为什么”的思路,探究材料的根源,从而发现揭示事物规律本源的东西,使内容走向深化。这种用因果关系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属于纵向思维。分析的具体的思路是:叙述事例—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假设分析法,是引述论据后,运用假设推理对事例进行分析,并推导出与事例完全相反的结果,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思维上属于逆向思维。分析的具体思路是:反面假设—展示结果—点题强调。

正反对比法。是使用与论据中的事实相对或相反的事例,然后用之分析、论证观点,在对照中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突出辩证认识的观点。

四、论证方面的思维能力培养

论证是确立、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论证能力需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或者横向思考,从“是什么”的角度,从广度上展开论证;或者纵向思考,从“为什么”的角度,从深度上对事理做纵深剖析;或者辩证看待,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论证。

1.横向拓展法

议论文中的横向思维在论证上主要表现为运用横向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这种结构在中心论点下有若干个分论点,一般是2一3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即作者横向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论证中心问题。根据不同的题目和实际写作的需要,并列式又可演化为三种:一是“是什么”的并列,二是“为什么”的并列,三是“正反对比”的并列。

横向并列式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可以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显示思维的一种广度。

2.纵深剖析法

文章要写深刻,就要学会不停地追问,追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层层深入思考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用文字表现出来,呈现出的就是一个纵向议论的结构。

纵深剖析法写议论文,要对文章论点的各个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这种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层进法,是对事理做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深刻性的一种方法。它反映的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顺序,具体讲,就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一般到特殊等逻辑顺序对论点展开论证。

3.辩证多角度分析

辩证思维,是以辩证法为其理念基础的思维认识方式,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进行表述的思维过程。运用辩证思维看问题,一般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议论文写作时,经常会遇到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对于这类文章,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全面看待事物,辩证的分析说理。如果只说一面,而忘了另一面,以偏概全,就成了写议论文最忌讳的。

篇5: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

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

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

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

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

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

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

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篇6: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篇7: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第二,设计收敛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收敛思维的训练形式主要表现为选择题。供选择的材料可看成是发散思维所得出的多种结果,选择的方法就是收敛思维的基本方法,选择的过程就是收敛思维的过程。比如,就一篇作品给学生提供几个标题,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的标题。

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经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经由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为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以往收敛思维的产物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通过发散思维,使最大可能的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些假设或途径中就包含了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收敛思维。由此可见,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在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创造思维的全过程。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首先,设想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从而完成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的全过程。

篇8: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活动,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开拓新领域、新成果。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然后, 以此为基础, 进行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培养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综合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多种思维活动。而且, 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的探索和钻研以及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取得。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 包括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等。首先,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遇到问题时改变固有的思维程序和步骤, 从相反的方向来展开思路分析问题和得出新观点;其次,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联想思维是指遇到问题时能对事物做到由此及彼的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 联系与之相关的事物来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比较, 从而找到结果;第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方能够不局限于一点, 向四面八方辐射来思考和重组信息, 以求得创新的结果;第四, 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集中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对现有的信息和方案进行集中筛选, 然后采纳一个最理想的方案, 从而求得正确的结论;最后, 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统摄思维是指用一个集合新概念来取代若干概念, 或者赋予老概念以更多新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所谓培养学习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善于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 钻研教材, 分析教材, 自主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重点和解决难点。培养思考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指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 发现鲜为人知的内在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则是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到知识之后, 运用所学知识, 动手做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 来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只有先培养好学生的这些能力, 才能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质疑和合理猜想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并且对于知识的认识浮在表面, 不能深入理解。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 应当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质疑和合理猜想, 由质疑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然后通过好奇心驱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从而真正解决问题, 实现创新。

3.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因此我们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造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环境, 逐渐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 如:设计探索性的物理实验、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组智力竞赛、举行小论文答辩会、开办物理板报等。这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并使学生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发散思维, 主动开发自己的创造性。

4. 改进物理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锐意进取, 勇于创新。如进行大气压实验教学时, 教材的顺序是在水瓶中装满水, 用一个厚度适当的纸片将杯口盖住, 然后将杯子翻转过来, 水不会外漏。这样的演示, 学生并不会从心里认定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而是产生怀疑,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解除疑惑。如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 将实验中的水杯底部开几个小孔, 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 实验结果和之前一样。但是当手指放开, 纸片随即落下, 这一改进, 使学生解除疑惑, 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个理论。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还要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和沟通, 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将知识学牢学活并且转化为个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帮助学生开拓具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和变通性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 学会善于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

篇9: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一、思维的深刻性

1. 引导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各类的书籍、报刊、杂志等的基础上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对所搜集的感性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等角度分类整理。当然,归类整理后材料的内涵还没显现出来,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核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由此及彼”是指由一物到另一物的思维方式来求得问题的解决,“由表及里”是透过现象去抓住本质和规律,这两种方法是我们拓展思维的基本方法,需要学生好好掌握和运用。

2. 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看待事物。辩证思维是从辩证法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建立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给定学生作文材料,让学生运用辨证思维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成语等语言材料,采用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对思考的角度作相应提示,让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二、思维的严密性

1.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在掌握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举例、道理、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进行论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主要论证方式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还是强化学生的举例论证,特别是论据的叙述和分析议论,往往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的一个突破口。

2. 引导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自由运用。逻辑推理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是指在思维运行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偷换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排中律,通常被表述为:A 是B 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真实的判断必须有真实的、充足的理由或根据。要求学生论据要充分,注意克服论据不充足。

三、思维的批判性

1.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思维批判性的前提和条件,没有批判意识就没有学生的批判思维。批判意识,是指思维主体对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对错进行分析的思维活动。质疑是批判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发问。对于学生不同的意见,要给以宽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2.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批判内容,且善于选择批判的角度。批评性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发表新颖独到的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评的角度主要有:对论点的批判,议论文的论点是否正确、鲜明、科学、深刻。对论据的批判,筛选的论据是否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即论点和论据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它们是否真实可靠。对论证的批判,选择的论证方式是否合理,例如,一般不能采用单纯的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还要注意论证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对其他方面的批判,议论文的语言是否流畅、严谨,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有序,详略取舍是否得当。

篇10: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学内涵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好的果实。本文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现状,开创性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前言

胡总书记在6月两院院士会议上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时期,小学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前页,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发现,新理念新思想,新学说和新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3.1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第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二、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合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第三、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指的是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当学生们的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要让他们充分的发挥出来。第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因素。流畅性是指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第五、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好奇心最强,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问为什么,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永不枯竭。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嗜好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是这样,他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爱好读书者,他会在书本里获得兴趣,有了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他更自觉的学习,形成了“乐学——兴趣——乐学”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生动有趣,要有吸引力,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悬念”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力就会非常活跃。此外教师还必须用爱心去感染学生,使每位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强迫性”教育对待学生,虽然课堂秩序井然,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新知识,把新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获得新启发,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3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首先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要有良好的情绪。教师的良好情绪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的高度热爱。学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会对教师报以相应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最好反应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重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

3.4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具有意志力

自信是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第一心理素质,意志力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行动去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次要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不断鼓励和表扬一些身体素质较落的学生,让学生们逐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第三、引导学生将体育课上顽强精神用于其它的学习中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

3.5 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更多创新机会

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练习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些大大限制了学生创能力发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体育课中,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刚开始的广播体操学习中,在教授完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以后,让学生明白广播体操除了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深入了解广播体操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的排编方法。又如教五六年级学生练习投篮时,由于小学生手臂力量不够,动作不协调,球性不熟,造成命中率不高,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如果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并向他们提出“投出的球只要碰到篮筐或篮板中的黑色瞄准区域”都算好球,这样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练习就能真正地投中好球,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很自然的大大提高。

3.6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创新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团队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是尤为重要。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这种精神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教学中,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相互鼓励,群策群力;注意启发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各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寻求对策,并付诸运动实践。如在教授具体动作技巧时,教师先做一套规定的技巧组合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讨论协作后做出不同于规定动作的技巧造型。学生讨论若能很认真,组成的造型也很会奇特,富有创造性,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更加活跃。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跃出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的火花是靠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手脚勇于实践。教师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在体育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学生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习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等,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善于发现,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结束语

篇11: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意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1.采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思维观和创新精神理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某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面前常常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学习目标实际主要是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缺乏敢于思考怀疑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针对前面的弊端和不足,教师可在课堂上举办有关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专栏,利用班级墙报等方法,使学生了结影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创新理念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创新精神的浓缩体现。

2.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流畅性,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3.学做创新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模仿能力强,进取心强,是接受情感熏陶,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时期。因此,要有好的榜样,好的楷模,这对学生影响很大,语文教材中就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爱因斯坦,李四光,茅以升,詹天佑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并非都是天才,而是凭着勤奋工作刻苦的努力,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创新精神必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和创新激情,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优化创造思维的氛围强化创新能力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创新性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要改变其不足,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1.优化创造思维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要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2.强化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核心,因此,强化创造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定势创造思维。

三、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先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树立创造教育观念。

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想象,才能用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开阔思路,有所创造,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自觉树立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篇12: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学生; 英语教学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1、时代发展需要创造性才能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从直立行走,到今天宇宙飞船上天;从刀耕火种,到今天以电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靠的就是人的创造能力。而伴随着我国申奥成功和加入“WTO”,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外语人才已迫在眉睫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单靠书本里的死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创造性原则,即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语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从广义上讲,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狭义上则指“人类智慧行为的一种。通过对储存的信息资料做出选择和辨别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日本,饭岛一郎)。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它是相对于以固定、惰性的思路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而提出,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所要做到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建立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思路,以渐进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获得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产品等创造性思维成果。

三、英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作为一个高级生命体,其本身蕴藏的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所以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承认并开发学生的潜能。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1. 设置有多维性的预习任务

英语学习中的预习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堂英语课得以成功开展下去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对预习任务的安排要有多维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潜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所安排的预习任务或自己根据新授课的特点发掘出的预习任务去寻找并加工相关信息,而后再灵活而又创造性地输出信息。

教师可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多种回答的问题作为预习作业。如:What do you suppose will happen to our life if a new car factory is built in our city?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awking? What do you think of mobile phones, good or bad? What would happen if a lion escaped from the zoo?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但却利于学生上升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的培养。如关于mobile phones, 有些同学提出了它与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的关系,有的同学则认为手机功能越复杂,产生的弊端也许会越多。所有的这些回答虽是奇思妙想,但却体现了他们运用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欲培养学生地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英语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应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行的英语教材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体系已显陈旧,适应不了新形势下需要培养的学生对象。那么,作为教师应转变观念,想出新方法,这样才能出新人。

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是教师为学生归纳用法,然后给出许多汉语句子让学生翻译加以巩固。这种教法的弊端是:学生没有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的解决、处理问题,没有发挥其创造能力。然而若教师能改变方法,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则获取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如SBI Unit 6 中agree 的用法。我先用电脑呈现中法技术人员开会讨论新的汽车厂的图片。下附句子“The building of a new car factory was agreed on last month?”然后请同学根据上下文语境以及以前所学的关于“agree”的基本意思来猜测划线部分“agree on ”的含义,得出“一致同意”。操练这一用法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杯足球赛的图片,并附提示:

Date: May 31- June 30,

Countries: Japan & Korea

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自己想象造出句子。

有的学生说:The FIFA has agreed to hold the 2002 World Cup in Korea & Japan. 能想到agree to do sth 是知识活用的一个典型,而有层次较高的学生造出了“The date when the World Cup will be held has been agreed on.”这简直就是“创举”。他不仅用对了“agree on”,还将新学的定语从句巧妙的运用上了。于是,类似的句子在学生相互的启发下不断出现。“The countries where the World Cup will be held have been agreed on.” 瞧,我们的学生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主体是极具可塑性的。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方式,提供必要的条件,给出充足的机会,定能唤醒并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而在这主阵地里,学生又是整个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以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1)质疑是创造性能力开发的“航标灯”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怀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因此,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鼓励和教会学生提问题。为了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课堂上可以进行“答” “问”比赛。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提问,另一组回答;也可以随机交换答问。

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可由学生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重点信息自己设置问题让同伴回答,或进行小组比赛。这样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枯燥模式,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讨论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除质疑外,教师还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后可以给出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用创造性思维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3)合作创作新对话,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对话课的学习是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是一个单元话题的导入和介绍,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课型。对话往往发生于两个或多个人之间,所以对话课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在进行完相关对话内容的学习和重要句型的操练后,教师可创设语境给学生安排dialogue production的任务。这样不仅操练了所学内容,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通过同座或小组的合作创设出的新对话,教师应给出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将教室演变成一个能让学生尽情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大舞台。

如在操练完SBII Unit 14 这一单元的对话后,学生掌握了一些询问他人和表达自己的计划、打算或决定的日常用语,我给出这样一个语境供学生开展dialogue production的任务: Suppose you are a shop assistant. A girl comes to you and wants to buy a book. Please ask her what kind of book and give her some

suggestions.

同座位的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创造出了含有不同书名的对话。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句式,同时,通过翻译书名,学生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语言。

4. 巩固知识,利用好复习关

课后巩固如同课前预习一样重要。孔子说的好“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课,如果不在课后进行消化总结也是会渐渐遗忘的。因此,每个单元后,我都根据该单元的具体内容,或给出topic,或给出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在我认为,这也同样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堂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各项学习任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各项任务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思考。

2.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设置的任务要注意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使任务具有层次和梯度。要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发展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教学任务的设置要有时代感,新鲜感。所设置的各项任务应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同时任务要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五、结束语

未来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世界。今天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未来在我们学生的手中都有可能成为现实。我们的学生有巨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应有信心将他们挖掘出来并进一步加以培养,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国家,为新世纪培养更优秀的外语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科学出版社,

杨绍文、陈怀芝:“青少年创造力发展”,《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国和平出版社,

上一篇:会计凭证汇总模板下一篇:过英语四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