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油畫作为一门极具创造性和鉴赏性的绘画艺术,在油画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上、艺术家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以及受众对油画作品的鉴赏分析中,都充分显示了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

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及影响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日本绘画逐渐成为了西方现代绘画现代性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国际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从绘画的艺术角度来看,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以抽象的线性特征对绘画人物和场景进行了形式勾勒,且装饰性较强,并重视主观的情感表达,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关键词:日本绘画;抽象性;影响

一、引言

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给西方绘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了西方绘画以及西方文化的改革。日本绘画艺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征,其绘画中出现的人物、图案等既是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的形象展示,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印象表现,这是日本绘画独有的特征,也对世界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本文就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和影响进行以下简要的探讨。

二、日本绘画的发展概述

就日本绘画的本质属性来看,日本绘画的发展实际上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产物。日本的近代史起源于1868年的明治时代,经过了长达50年的抗争,日本推翻了过去的皇朝统治,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开放道路[2]。正是这一场时代性的改革,使得日本绘画开始走上西方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绘画出现了三方面明显的变化:首先,日本绘画市场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为了区分二者的绘画类型,日本美术院提出了日本画的概念,并与西洋画进行区分,而这一时期日本画主要的宗旨是以传承和发展东方绘画特征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东方美术特征;其次,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西洋学院派美术教育体系,出现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西方绘画艺术,促使了日本绘画和国际绘画的交接[3];最后,这一时期的日本出现了大量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包括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抽象主义艺术作品以及未来主义艺术作品等。至此之后,日本绘画走上了东西方美术特征融合的道路。二战之后的日本绘画从技术上和形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抽象性也更加明顯,且由原来的对抽象文字的形象体现向对现实社会的抽象刻画进行转变。二战期间有位著名的油画家香月泰男,他的大量作品均是对二战的反映和回忆,其中使用的绘画手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比如在《饿》和《囚》中,香月泰男使用了大量的单色调——黄色和黑色进行作品场景氛围的营造,将读者代入了深深的恐惧中,刻画出二战期间人世间的悲惨。此外,香月泰男仅以骷髅头来进行死亡的抽象刻画,也是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的具体表现。此后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日本绘画开始朝着多元化格局进行摸索和发展,但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并对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

(一)日本绘画的装饰性特征

大部分国家的绘画艺术发展均起源于陶瓷,日本绘画也同样如此。在日本绘画发展起源的绳文时代,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抽象性中的装饰意义。日本绘画的对象大部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画家将日本生活中的事物以更加夸张的造型进行简单呈现,加上绘画艺术和技巧的使用,就能够使绘画作品本身更加具有抽象代表意义[4]。日本绘画采用的一般是平面式的绘画方法,如上文所提到的二战画家香月泰男,其在作品中使用的描绘形式也是平面式,且结构较为简单明了。当然,画家可以将绘画的事物简单化、单纯化,也可以使用大量鲜艳的色彩来增添画面的立体感和丰富性,而这就是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中装饰作用的具体体现。例如,日本画家宗达的绘画作品就带有明显的装饰特征。这与宗达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宗达出生在富商家庭,年轻时经营过绘屋,而绘屋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物品进行装饰,因此他在作画期间也不自觉地对绘画作品的装饰特征更为重视,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5]。例如他在作品《平安纳经》《关屋图屏风》中就使用了大量的金色来进行绘画物品的装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视觉审美效果。当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装饰性特征的目的是以简单的线条和结构来进行自我情感表达,装饰手法在绘画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对情感表达的不断追求才是日本绘画艺术得以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日本绘画的精神性和时空性

日本绘画艺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较深,早期的日本绘画艺术发展拘泥于社会物质条件,而禅宗思想则赋予日本绘画更多精神上的感悟,这也使得日本绘画走向精神性和抽象性发展道路[6]。通过对日本绘画的赏析,我们也能看出其中包含着的日本民族精神,以及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节奏和对抽象事物的简单理解。日本绘画抽象艺术的发展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将动态的空间感进行消除,赋予其静态的生命力,这也是日本绘画经常以线性描绘手法和简洁明了的构图形式进行构图的重要原因[7]。通过线性手法和平面空间的刻画,日本绘画为人们展示出独特的时空观念,这是日本绘画的重要特征。以《源氏物语》为例,其对具体细节进行具体刻画,又对日本建筑结构进行形式抽象刻画,利用二者的对比,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协调和平衡之感,具有明显的日本绘画特征。

四、日本绘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的影响需要追溯到16世纪。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主要以浮世绘版画为主要特征,曾经风靡日本,也促使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再次融合。16世纪到19世纪,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艺术开始进入到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各国家,这一时期世界艺术的中心虽然看似东方艺术,但是实际上是西方艺术对东方文化的渗透。直到19世纪日本浮世绘版画的风行,才重新燃起西方国家对东方艺术的渴望和热情[8]。这是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以及世界文化、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浮世绘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其具有明显的线条特征,使用的色彩较为单调,能够让读者获得视觉上的单纯享受,这实际上是色彩和线性的抽象体现;第二,图案摆脱了对文字的依赖,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因此主题开始以日常生活为主,平民化和商业性特征开始凸显;第三,空间感更加明显,利用了西方透视画法,能够将画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如同从画纸上浮现[9]。这一时期浮世绘版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当代和后代画家绘画艺术以及日本工艺品的影响,从现代许多印象画家绘画出来的作品中依然能够看到日本浮世绘版面的影子。

此外,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的影响还主要体现在新艺术运动方面。新艺术运动在艺术欣赏和艺术造型上均对日本绘画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既能够看到艺术品欣赏者的参与,也能够看到艺术家的参与。因此,新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改革运动,其代表着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全新认识,也深度挖掘了艺术的本质特征[10]。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将绘画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下来,实现了日本绘画的平民化发展。新艺术运动下的日本绘画主题和艺术欣赏开始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第一,绘画的主题不再只是殿堂或者神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日本绘画主题的一部分;第二,画家的身份出现了变化,即使没有学院赋予的头衔,人们也可以在阳光下进行作画,而不是只能在画室作画;第三,欣赏者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不再局限于权威的评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眼光和欣赏角度进行欣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欣赏者、欣赏方式、欣赏角度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促使日本绘画艺术成为了大众情感表达的对象。新艺术运动开放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释放了艺术的创作自由,也拓宽了日本绘画的范围,这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起点,西方现代艺术由此获得发展。

五、结语

日本绘画以明显的线性和平面构图手法闻名于世,其擅长将抽象的事物更加形式化和简单化,并且重视对情感的渲染和精神的传递,能够利用艺术的装饰性特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美感。日本绘画的情感性和精神性能够帮助现代画家从传统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中进行解脱,更加流畅和自由地进行自我情感表达,其装饰性特征也能够对世界绘画艺术带来启发,还能够传递东方文化思想。因此,日本绘画是中西方艺术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求各国能够参考日本绘画艺术进行艺术发展,但是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科林.西方绘画现代性的发生——19世纪末欧洲画坛的“日本主义”[J].文艺研究,2011,(04):128-134.

[2]赵丁慧.论印象派绘画与日本现代服装设计的共同特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0-45.

[3]徐振杰,窦志强,王志强.西方近代绘画初传中日状况与影响之比较[J].艺术探索,2011,(06):37-42+142.

[4]王杰泓.立足源流考辨,意图中日对接——读彭修银先生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J].美与时代(下),2013,(02):12-15.

[5]赵云川.论“日本画”概念的形成与“新日本画”的兴起和确立[J].艺术设计研究,2013,(02):48-52+61-67.

[6]时准.陈洪绶水浒人物绘画以及对日本水浒绘画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0):149-151.

[7]臧新明.从日本明治时代美术教育看绘画写生概念的骤变[J].艺术教育,2015,(02):32-35.

[8]张乐.“水墨”解体与“色彩”再建之间——从中野嘉之绘画看日本画面貌的诸问题[J].美术观察,2015,(11):120-121.

[9]姚婷.传承与影响——论中国绘画技艺与日本浮世绘的产生和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4,(04):62-64.

[10]姜小丢.当扶桑花开满在塞纳河畔上——浅析日本浮世绘对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表现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06):146.

作者簡介:

大庭三奈,女,日本东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作者:大庭三奈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2:

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研究

摘 要:油畫作为一门极具创造性和鉴赏性的绘画艺术,在油画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上、艺术家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以及受众对油画作品的鉴赏分析中,都充分显示了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油画创作的主观性向欣赏者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内容和审美意义,这种油画艺术表现的主观性,不仅是画家越过客观色彩的屏障,深入发掘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表现,也是引起欣赏者在艺术解读过程中与画家产生跨时空的精神共鸣的重要桥梁。因此,当人类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加深对油画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进一步研究,围绕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进行探讨分析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就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油画艺术;主观性;艺术创作表现

一、油画艺术中主观性的表现及其内涵

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主观性表现是无处不在的,它有利于形成油画创作者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提升油画作品整体的完整性,从而丰富油画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主观性也是油画艺术创造的独特表现语言和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通过油画艺术主观性独特的精神传达表现力,能够让欣赏者得到情感层面的共鸣和艺术层面的互通,实现油画艺术的流动与传达。

(一)油画艺术中主观性的表现形式

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色彩,其能够给人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色彩所呈现的油画艺术具有丰富的色调和色彩关系,赋予了油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暖色调能够营造出油画温馨、明亮、向上的情感画面;冷色调奠定了油画平静、清冷或者悲戚伤感的情感基调。另外,色彩的主观性表达形式能够与油画的整体布局、造型以及各种线条、板块相结合,产生更为复杂多变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情感意义,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艺术互通感。油画艺术中的主观色彩关系是为色彩美和画家主观性表达服务的,反映着油画作品美的色彩,调整着油画的各种结构关系。而良好的色彩构成的结构能够更好地显现画面主观色彩的美感效果,形成油画作品画面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的审美关系,主观性和个性化的色彩表现承载了油画创作者的艺术认知,也为人们的感觉和直觉带来了差异化的油画艺术形式和审美影响。

(二)油画艺术中主观性表现的本质

在创作油画的过程中,画家需要采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并且将这种表达通过艺术视觉作用反馈给欣赏者,而这种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在心理层面和艺术表达方式上体现了创作者之间不同的审美旨趣和情感诉求,是油画创作者的精神情感在艺术功底基础上一定程度的外现和流露。油画中的主观性表现往往与客观事物本身形象或色彩具有一定的差别,它是油画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艺术审美之后的主观审美意识产物,能够在处理油画作品构成诸要素的各种对比关系中,突出油画创作的整体艺术风格,使油画画面的点、线、面与色彩语言相互协调,符合艺术表达规律,有利于形成创作者独特的绘画艺术特征和艺术个性。因此,无论是油画艺术中点、线、面、构图等画面构成设计,还是主观色彩的运用等,都是油画艺术中主观性的重要载体,这些主观性表现因素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油画作品中超越客观事物的主观性精神表达。

(三)创作主体的主观性与油画艺术的主观性

在实际的油画创作中,油画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性表达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性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细微观察的基础上的,并且由于受到创作者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传达的不同,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同,油画艺术作品展现出不同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和情感状态。除此之外,由于油画创作者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功底以及其独特且鲜明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旨趣,创作主体的主观性在油画艺术主观性中有着多元化的情感表达,创作者主观性在油画艺术的表达形式、反映程度以及主题内容等多方面都反映着创作者对主观性表现方式的运用能力,呈现出不同的油画画面节奏和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因此,油画创作者的主观性是油画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在油画创作过程应当注重主观性与客观事物的创新结合,由此形成具有创作者个人风格和色彩的创作元素,使油画作品富有灵魂和生命力。

二、油画艺术中主观性表现的功能作用

从油画艺术创作的特点来看,一是油画创作的内容选题自由开放,能够很好地反映艺术的主观性;二是油画作品创作的材料、工具以及技法都与时俱进,丰富了油画艺术主观性的表达形式,拓宽了主观性表现的运用空间;三是油画艺术形式多元纷呈,油画创作不受传统艺术审美意识的拘束,油画创作不再保守刻板,具有更为开放的艺术主观性创造空间和个性化油画艺术表达。在这样的油画创作条件下,人们更加关注油画艺术的主观性创作能力和功能,从而赋予油画艺术更加丰富独特的艺术感染魅力,增强油画的认知传达,为观赏者带来更具创作者个性魅力和主观体验的油画艺术作品。油画艺术中主观性表达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画艺术中主观性的审美功能

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表达注重对点、线、面、色彩、结构关系的运用,这种对各种油画创作元素关系、比例的运用和掌握十分考验创作者的艺术功底,同时也传递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决定了油画作品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的最终表现,因此,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极具审美功能。在油画创作中,创作者为丰富油画画面,使油画凸显自身的生活情感,会对各种创作元素进行个性化和主观性的搭配组合和艺术加工,让画面整体更具有视觉力量,油画作品更富有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如,通过各种色块搭配、线条组合、内容对比,在充分表现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使油画画面层次更加饱满,画面内容更加充实,更具艺术渲染力和画面感染力。

(二)油画艺术的主观性传递主体精神

艺术创作的实质是创作者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性的艺术解析和加工的复杂思维过程,同时也是主观性思维与客观事物相互碰撞所产生的视觉艺术成果,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决定着油画艺术的最终表现。因此,可以说油画艺术主观性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创作者的主体精神,反映创作者特定的主观体验。油画艺术主观性对主体精神的传递功能,首先表现在油画作品的情感表达上,油画的色彩冷暖、主题内容以及其他艺术表现能够反映出画面整体消极或积极情感的表达,起到传递创作者主观性审美、精神情感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作用。其次,油画艺术的创作也是画家情感精神的一种寄托,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涌现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当这种具有创作者个人体验的主观性融入油画创作时,能够丰富油画视觉表达中的情感氛围,使观赏者体验到油画语言所传递的丰富情感色彩。

(三)油畫艺术的主观性升华主题思想

现代油画艺术是一种特定主观精神的表达,反映了画家的特殊心理过程,而在实际的油画创作过程中,油画艺术的主观性不仅丰富了油画作品的艺术表达,还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动态感,为油画艺术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油画艺术的主题表现方面,油画作品通常会选取特定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入的艺术阐释和视觉表达,而油画艺术的主观性使作品表达源自客观事物本身又超越客观事物的表达局限,深化油画作品的主题意义,起到升华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油画艺术是一种抽象性的艺术语言,创作者很多的主观认知和审美情感意识都需要与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相结合,将抽象的创作意图通过具体化的艺术符号进行视觉化的艺术表达。因而,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不仅能够强化创作者审美艺术的情感表达,还能借助油画艺术突出的画面表现力,深化创作者某一精神领域的情感价值表达和作品主题思想。

三、油画艺术创作中主观性的运用表现

油画最早产生了西方,油画艺术历经了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的印象主义时期以及20世纪的野兽派时期,有着注重客观写实的艺术传统,然而随着写实派画家、印象派画家等众多流派对油画艺术的探索丰富,油画艺术语言的客观写实性不再是其唯一的表现特征,开始了更加关注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运用的新发展阶段。由于油画艺术表现内容的客观性和表现形式的主观性,油画中的主观性是建立在感性表达和理性认知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对主观性在油画艺术创作的运用表现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表现特点:

(一)油画艺术创作中主观性表现的个人艺术风格

主观性的油画艺术创作充分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呈现了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思想情感,借助油画主观性的艺术表达,能够有力塑造不同的油画艺术风格,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方式。在实际的油画创作过程中,主观性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展现出创作者的艺术个性,传递创作者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还可以摆脱客观内容的束缚,非常主观地对油画对象进行分解、排列、重构,从而形成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艺术风格。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对艺术风格的影响特点在中外油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无论是西方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中国的写实派、写意派,还是具体到某些创作者个人的绘画风格,都是对油画艺术中主观性创作各个画面元素的搭配和关系掌握。从各个油画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油画艺术的主观性直接影响到作品创作的创新性和个性化程度,只有结合创作者的思考和主观性运用,才能使油画艺术超越现实,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二)油画艺术创作中主观性表现的创造性

在具体的油画创作中,油画艺术的主观性表现为一系列的富有想象力、创新性的艺术创造过程。油画创作者在客观事物和主观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突破固有的、传统的认知,通过构建一定的画面结构,主观性地运用线条、色彩、技法等绘画要素,深刻有力地对油画内容进行了富有个人创造力的艺术加工和意义诠释。因此,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具有创造者能动的创造力特点,充分运用油画的主观性表现方式,能够展现出创作者潜在的精神情感、价值取向,这也是画家深厚艺术绘画功底的展现。另外,油画艺术中这种具有创造力的主观性表现在创作中对于空间的重组,创作者对在眼前的或映射在脑海里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再现兴趣,通过对空间画面的选择、重组,进行合理化、逻辑化的排列,达到具有某种视觉效果与情感效果的油画创作。这种具有创造力的主观性表达是不断发展的,不仅刻意深化了油画创作中的画面空间,还为油画艺术创作增添了新的艺术表现空间,使得油画创作更富有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油画艺术创作中主观性表现的情感化

油画艺术创作是一个情感化的过程,创作者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把主观情感付诸画面,在创作激情的驱使下不断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绘制和渲染,可以说这种艺术创作的情感化与创作中的主观性表现密不可分。创作过程是被创作者的情感基调掌控着的,通常会被人们描述为“感觉”或“灵感”,这些创作冲动和构思并非空中楼阁,它来源于创作者生活、工作环境中独特的个人体验,这种对生活和事物的独到体会贯穿在油画创作的整个过程,也贯穿在油画画面的所有细节之中。因此,油画艺术的主观性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化的表现,材料的选择、工具的挑选、技法的使用、对绘画对象的感受等等都是创作者个性化、主观性创作的一部分,最终都服务于油画作品情感旨趣的表达。只有依靠油画创作中主观性的情感表达,把主观性与创造性的因素融合到油画艺术中去,把对绘画内容的合理把握与画家的审美理想及艺术个性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赋予油画作品灵魂与精髓,实现油画作品与欣赏者的沟通与共鸣。

四、结语

现代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是强化油画创作表现的重要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欣赏分析油画作品就是感受油画之中所蕴含的创作者深刻的情感意识和精神世界。通过对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的分析,不难看出主观性对于传递创作者内心情感、传达艺术思想、了解创作意境和画家艺术休养有着重要的展示功能与表达作用。对于创作主观性的把握,还可以使我们从理性认识方面深刻地领会油画艺术的深刻意义,同时充分理解和领悟油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在进行油画创作时,画家应高度重视创作主观性的灵活运用,借助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表达深刻的主观情感,使油画作品更加饱满。欣赏者在进行油画赏析时,应重点关注画面中各种构成元素中创作主观性的差异,从画作中领略更丰富的作品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红.论现代油画中主观色彩的表现性[J].神州,2018(4).

[2]胡芮.论主观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3).

[3]周晓黎.论油画色彩的主观表现[J].美术大观,2018(3).

[4]孔慧.论色彩的主观性在油画风景创作中的运用表现[J].蚌埠学院学报,2018(3).

[5]胡琦.浅谈中西方油画肖像艺术的精神内涵[J].参花(下),2018(1).

作者单位: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陈权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3:

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心理探析

摘要:绘画艺术在“本我”诉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缓解“本我”高压的最优雅出口,具有“本我”表达、“本我”沟通、“本我升华”等多种诉求功能,其中人体审美、性意向表达、梦境再现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

关键词:绘画艺术   “本我”   探析

中圖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生命本我的焦虑只有借助艺术才能升华到文明”,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中的艺术。弗洛伊德对艺术的这种“唯一”性价值断言,凸显了艺术的心理诉求功能,倒逼艺术关注与心理的连接,与心灵深处“本我”的连接。

一、绘画艺术与“本我”

“本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三我”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我”人格理论认为,人性乃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每一个人都是“三我”的完整结合体。其中,“本我”是人性最基础的部分,包含人性中最原始的最本能的生物学欲望,以生存与繁衍为最高目的,以“快乐原则”指令人的行为;“自我”则是人性中社会化的部分,包含各种社会规则与禁令,以社会现实的适应为目标,追求与社会规范的协调统一,以“现实原则”指令人的行为;“超我”则是人性中文明程度更高的部分,包含已经内化为自己需要的各种社会道德,以“道德准则”指令人的行为。而且“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①

在“三我”之中,“本我”的力量受到弗洛伊德的特别重视。他认为,本我是人性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与生存繁衍诉求直接相关,因此具有不惜一切的“最后稻草”的强大力量;其二,在人的社会化的进程中,本我因为追求个人满足,其自利特征与社会化的公利规范冲突,从而无法被社会和公众接纳,因此常常被社会所不容,不得不躲在人性最深处;其三,本我作为最基础最深层的人性,就像深埋地下的地基,因为与社会道德距离最远,因此容易被社会所忽视;其四,本我并不甘愿被动地呆在意识深处,而是企图通过各种可能进入到显性的社会化层面中。因此“本我”就是一个深埋地下的人性活火山,虽然被掩藏着,但始终有想表达的动力,且能量巨大。

弗洛伊德总结了“本我”的运行机制,认为“本我”一直在自发地在寻求表达的机会,并努力让这种表达通过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检查。其中大部分的方式是隐性的,躲避的,而且是不充分,不光明正大的。比如,通过做梦,在梦境中实现本我,也就是常说的“白日梦”;比如在口误中不小心流露出本我,如果无法通过社会规范的检查,就用“说错了”进行解释;比如通过玩笑谐趣本我,用故作轻松的方式搪塞等等。

但是,这种隐性的,躲避的,而且是不充分,不光明正大的表达方式不能满足“本我”走向正大光明的意识层面的要求。他认为,只有艺术的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特征,能让本我的表达现实化、社会化、显性化,同时,带领“本我”实现升华,走向文明,即所谓“本我的焦虑只有借助艺术才能升华到文明”。

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构图与色彩为载体,表达态度与情感。因此,在表达本我,升华本我的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绘画艺术给人简明而热烈的视觉冲击,具有形象的特点,不受语言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甚至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沟通力,是“本我”最容易实现的表达方式。

其二,绘画艺术,通过形式多样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的渲染,本我以华丽的外套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艺术化的本我容易得到自我和超我的认同与检查,得到与社会视角、伦理视角、审美视角的协调,从而合理的社会化现实化。艺术等于是本我一个难得的可以在生活中合理安放的家园。

其三,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因此具有浓缩的特点,也有升华的特性,在艺术化地表达“本我”的同时,本我也能达到与“自我”与“超我”的联通,并在艺术化的熏陶中,达到向“自我”与“超我”的升华,向文明的升华。

总之,通过绘画艺术释放的本我,是具有高度社会容纳性的本我。绘画艺术是缓解本我高压的最优雅出口,是“生命本我的焦虑升华到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二、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功能

具体来说,绘画艺术通过独特的点线色彩方式与路径,可以实现本我表达、本我沟通、本我升华等多种本我诉求功能。

(一)本我表达

绘画艺术的点线色彩方法,能达到真实与虚拟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这一表现模式正符合本我真实与模糊,具体与抽象,接纳与批判的矛盾统一的特性。

本我首先是真实的,无论是对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追求,还是对基因传承繁衍生息的性的追求,都是真实而具体的。但同时,本我也是极其抽象和最难把握的。西方哲学有“认识你自己”的终极拷问,中国俗语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总结,因为人在行进之中很容易丢失初心。本我一方面被现实理解和接纳,所谓“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同时,社会对本性的食色满足又常常持批判的态度,因为本我的自利性,常常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冲突,对社会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绘画艺术则能充分体现本我的多侧面诉求。绘画中的油画、工笔画,具有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表现力,对本我的刻画,真实逼真,形象生动,同时具有固化瞬间的保留价值。而绘画艺术中的意向画,则可以提炼加工出想像的空间,避免细节,从而给本我一定的缓冲暧昧的机会,就像夏天的树荫,是本我某些时刻必须的休息所,是本我的守护神。

在生活中,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也佐证了绘画的独特表达功能。比如,很多自闭症患者,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他们仿佛是星外来客。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自闭症儿童仿佛天然具有绘画的天赋,不仅喜欢绘画,而且绘画技能优秀,甚至沉迷其中,在绘画中能得到安宁。自闭症患者正是一种用绘画艺术表达内心深处本我的人,也许我们读懂了他们的绘画,就是读懂了他们的内心。目前,绘画也是治疗自闭症的国际通用方式。

(二)本我沟通

本我需要被人解读和理解,需要实现沟通。绘画艺术的具象性特征,破除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实现了语言的统一性,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绘画艺术的抽象性,又给沟通增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从而实现了沟通的真实与解读的泛化的多样性沟通目的,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经典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就绘画的真实而言,是微笑着的蒙娜丽莎,而就绘画的艺术欣赏而言,是蒙娜丽莎永远解读不尽,永远难以名言的谜之微笑,正是这种艺术的不确定性,让这个谜之微笑永远在观赏者心中弥漫着美好和善良,代表了每一个观赏者内心深处“本我”对善良与温柔的渴望,这是一种无言的心灵深处的沟通。在心理咨询学中,“画树疗法”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心理疗法,就是通过让心理障碍者“画树”,然后通过咨询者对作品的完整度、结构、布局、大小等特点的解析,来解读画者心灵深处的信息。“画树疗法”的基本逻辑,就是认为,绘画是心灵的表达,是心灵的投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生命垂危的美丽少女琼西,透过病房的窗户,看见窗外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琼西心中有一个不好的寓意,一个象征,“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在一个风雨之夜,老画家贝尔门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并攀梯把它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琼西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老画家贝尔门绘制的“最后一片树叶”支撑住了琼西最本我的生存欲望。

(三)本我升华

作为具有自利属性的本我,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需要努力与自我和超我相融合。当用绘画表现本我的时候,艺术本身的唯美,艺术高于生活的属性,等于给本我穿上了圣洁的外衣。这个外衣并不能简单被理解为遮盖、掩藏,更重要的功能是具有美化,升华,诱导的特征,是为自利性的本我构建了一个美丽干净的大环境,诱导本我节制,自省,从而走向文明化的自我和超我。这就如同一个想恣意随手乱丢垃圾的人,如果让他身处优美的一尘不染的环境中,这种恣意的心态会被抑制一样。绘画艺术升华本我的作用,使本我在作品中得到美的感化,升华为文明接受的形式,诱导本我的文明与高雅。用艺术装饰的本我,真实而优美,在表达真实的人性,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忠诚的同时,满足人的思想升华。

三、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主题

本我的范畴很广泛,包含一切与生存和基因繁衍相联系的原始欲念。绘画艺术基于其形象的特点,在人体审美、性意向表达、梦境再现等方面表现最具有代表性。

(一)人体审美

对人体的审美与窥探,是人的原始本性,但是人体审美本性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与文明、规范、伦理相容。而艺术地再现人体,则可以实现本性向文明的升华,实现人性解放,尊重人性之美,赞赏人性之美的追求。

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男性裸体审美的典型作品。为了雕刻《大卫》,米开朗基罗苛刻选材,认真学习人体肌肉结构与走向,选择以全裸体方式展现大卫临战前的刹那瞬间。作品中的大卫,坚定站立,目光深邃,头部微微转向左方,紧紧凝视着敌人。大卫英俊的面容,有力的肌肉线条,在炫耀男性力度,炫耀男性美感的同时,也折射着他自信、勇敢的内心世界,是外在肉体和内在精神理想化的男性美的代表。

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裸体站在贝壳中,仿佛一粒闪着珠光的珍珠,从海上冉冉升起。她脸上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同时带着新生的欢喜而慵懒的神情。这个裸体的形象,这个从海里新生的裸体女神,仿佛是带给时代自由与美丽的新时代的信使,不会给人任何低俗的联想,是挑战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形象。

当人体以艺术的方式在现实出现,这个最美的艺术品,在真实之中又具有艺术的浓缩,达到本我体现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同时,实现本我向崇高净化的升华。当我们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人体的自然美已经超越了原始欲念,是本我表达与升华的典型代表。

(二)性意向展示

性,是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但是又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社会对性的思考始终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正是艺术可能有效破除这种尴尬。

性意向中的亲密关系在绘画艺术中普遍存在,而画家徐冰则通过《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对性意向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的艺术再现。徐冰说:这个作品在根上和我其他作品是很像的,都带有一种对文化和人的关系的反问②。”人类需要文化来对自身进行限制,使社会有一个更和谐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类始终是生物的一种,文化在规范人类言行的同时是否也对人类限制得太多?而这些规范是否又是正确的?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性意向展示,以艺术之名,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似乎是完美的无所畏惧的,是最自由的最接近真理的,但仅仅只是看起来如此,正因为我们接受了文化的熏陶,我们也必然会受到文化的束缚”。③

(三)梦意向表达

梦是“本我”的重要储藏地,被压抑的本我,难以言表的本我常常借助梦得以现实,“梦”的亦真亦幻,可以使本我获得现实交流的巨大空间,并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梦境绘画是艺术性表达本我诉求的重要主题。

亨利·卢梭的作品《梦》,展现的是画家幻想中的原始森林,神秘多彩。森林的基调是热带植物、水果、美丽的兰花等等,还有一个皮肤黝黑的人,在面对观眾的方向吹长笛,一头狮子在树丛里向外窥探着……画作的亮点是,在这个森林中,有一裸体女人横卧在一张不可思议的华丽沙发中。这是画家头脑中的怪异的梦境。这时的画家已经66 岁,却通过“梦”主题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童心与赤子之心。

毕加索的画作《梦》,则是另一个表现模式,画作中做梦的少女不知梦见了什么,但是做梦的少女本身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梦。

梦是人心灵深处那些向往而又无法企及的境界,梦主题的画作触及的也是人心灵深处一些丢失的东西和一些无法企及的东西。希尔德布兰特说“认为梦中的行为没有经历白天的一切原始动机的支使是不可能的,梦只是把我们心灵深处的一小片历史材料用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④。

每一个绘画作品在创作者手中或历时数月,甚或历时数载得以完成。当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点线之间蕴藏的是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与情感,是作者深刻的本我情感与诉求。

真正反映本我人性的绘画作品,都具有历史价值。因为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本我”诉求,达到了真实与艺术升华的统一,实现了心灵的满足、安静、充实与安宁。

注释:

①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②徐冰、殷双喜、冯博一:《观念的生长》,《美术研究》,2005年,第03期,第25页。

③田黛琳:《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徐冰艺术实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④周艳红、胡惠君:《梦的解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36页。

作者:田黛琳

上一篇:宫外孕急诊医学论文下一篇:职业防护护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