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着眼于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当前文科发展的热点领域和成功的文科办学模式的分析及对比,提出积极利用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背景的优势,关注新行业、新工程技术所带来的学科热点和空白项目,大力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以此来发展独具特色的文科建设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论文 篇1:

蓝海战略:地方工程院校竞争的新视角

摘 要:我国地方工程院校普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难以找到竞争突破点。文章运用“蓝海战略”这一战略管理理念分析地方工程院校发展的瓶颈,从“蓝海战略”视角就如何提高我国地方工程院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蓝海战略 地方工程院校 发展战略 创新

1 “蓝海战略”概述

2005年2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 钱·金(W.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Mauborgne)在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最早提出蓝海战略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目前所用的战略分为“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红海”代表已知的、饱和的市场,利润前景黯淡,恶性竞争激烈;“蓝海”代表未知的、新兴的市场,蕴含巨大的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1]

所谓蓝海战略,就是“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企业规避现有市场格局中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通过价值创新,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开创属于自己的“蓝海”。蓝海战略考虑的是如何创造需求,突破竞争,同时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获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一个成功的蓝海战略必须具备三种特点:一是重点突出,伟大的战略都有其重点;二是另辟蹊径,为追赶对手而制定战略将失去独特性;三是主题令人信服,清晰传达战略信息。[2]

2 地方工程院校发展遭遇瓶颈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对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地方院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人才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要求。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地方工程院校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壮大。地方工程院校是“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服务地方”的院校。新建工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出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不足

作为地方院校,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方财政收入多寡不同,财政支出导向差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此类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以湖北省为例,2010年全国31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排名中,湖北省排在第26位,人均经费约5900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支出9600元。即便如此,省内不同层次的高校所获得的财政拨款还是不同的,几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还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3]

2.2 高级人才的流失

地方院校“办在地方、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在财政投入和科研水平方面明显不如重点高校,往往面临科研资金短缺和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地方院校在教师与科研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一部分教师会到发达地区,到重点高校,到发展前景好的地区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继续自己的专业研究。并且流出的往往为高级职称、高级学历者或者为青年骨干教师。大量优秀人才外流,这也直接影响到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2.3 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

在争夺优质生源及师资方面,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竞争中最首要的是高素质生源的竞争,新建地方工程院校不仅面临与国内老牌综合性高校的竞争,而且也面临民办高校的竞争。如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也加入到激烈的争夺生源的战争中。同时,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各高校努力创新,不断提升自我,如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校际合作,这就使得高校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2.4 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一方面,高校提供给社会具有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录用门槛不断提高,人才浪费现象很严重。特别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于是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高校。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学校面临的外部威胁越来越严重。

2.5 社会认知度偏低

由于地方工程院校归属于省级政府或相关管理部门,由地方财政出资。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些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有些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有的院校专业结构欠优化,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致使地方院校在社会上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从而此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一些用人单位以出身论英雄,在招聘中偏好“211”或“985”高校的毕业生,这也使得人们对地方院校存在偏见,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够。

3 地方工程院校实施“蓝海战略”势在必行

近年来高等教育也在提倡实施高等教育的“蓝海战略”,这对地方新建工程院校的未来发展很有启发。

3.1 实施“蓝海战略”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随着生源的日益减少,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新建工程院校在财政投入、科研水平和争夺优质生源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如果地方新建工程院校一味照搬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盲目向研究性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就会陷于经济学领域所称的“红海”。地方新建工程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特点,开拓创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那片“蓝海”。否则,学校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或合并的风险。

3.2 实施“蓝海战略”是地方工程院校创造生源的需要

高校的存在需要以市场为依托。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离开市场的需求而独自发展。对于高校来说,赢得了生源就拥有了市场。因此,高校应该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真正做一个让学生满意和对社会负责的学校。在实施蓝海战略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注意探寻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蓝海战略就是超越现有竞争,围绕市场的新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结构,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优秀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实处,这就是一所高校最好的口碑。

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并以此需求为中心进行价值创新。因此,高校要准确清晰地确定市场需求,进行有的放矢的价值创新。这是实施蓝海战略的目的。蓝海战略不去瓜分现有的且常常是萎缩的需求,也不把竞争对手立为标杆,而是去创造需求,摆脱竞争。

3.3 实施“蓝海战略”是地方工程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地方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日益成为关乎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院校持续的发展需要有长期的竞争优势,长期的竞争优势源于不断变革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变革发展是地方院校不断创新的结果。很多地方工程院校不断创新,开创属于自己的“蓝海”。其中,专业和课程、组织与管理、学校文化价值是创新的三个主要层面。专业和课程的创新是基础。地方工程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体现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好就业、有现实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组织和管理创新是关键和保障。它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学校文化价值创新是核心与内在推动力。它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以上三个层面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4]蓝海战略的实质是价值创新。价值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它强调经济价值,强调科技发明的商业应用,并以此发展新的市场空间。对于地方工程院校来说,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直接关乎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院校要注重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继承文化传统,培植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总之,通过创新实现新价值,是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 “蓝海战略”的实施

如何规避“红海”,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那片“蓝海”是摆在地方工程院校发展面前的一项现实问题。基于前面的分析,新建地方工程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改变战略思维,独辟蹊径,实行错位竞争,实现特色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

4.1 突破思维定势,树立创新的办学理念与和谐的校园文化

蓝海战略就是要跳出“红海”,突破思维定势,寻找价值创新的突破点。新建地方工程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本科教育各方面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办学层次和水平不高。为了使学校能整体提升和成熟起来,新建地方工程院校在注重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同时,不可忽视学校的内涵发展,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始终把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发展地位,树立创新的办学理念与和谐的校园文化。这是新建地方工程院校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战略。

4.2 “以特色立校”的发展战略

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地方院校只有在特色中才能赢得竞争优势。所以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必须坚持特色战略。地方特色是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之一,是地方院校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即立足本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5]地方院校要以特色争取学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资源优势,从而求得学校更大的发展。

4.3 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

地方工程院校的主要使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地方工程院校应面向市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避免与市场脱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地方工程院校只有立足本地,面向市场,挖掘自身优势,明确定位,才能超越自己,办出地方工科院校的区位特色。

4.4 强化市场意识,加强校企结合,走产学研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工程院校是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工程院校的发展必须面向工业企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者,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大学为其提供优秀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地方工科院校应当与企业密切联系与合作,实现互利与双赢。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在服务经济与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6]新建地方工程院校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它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的。走“产学研”共同发展之路是一所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注意与当地的支柱产业对接,如设置与机械工程产业对应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与电子信息产业对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与现代服务业对应的会展(旅游)经济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工程、文化产业管理等。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吴海民.“蓝海战略”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7(5):88-95.

[2] 陈福明,韦宏.“蓝海战略”与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营销思路浅析[J].江苏商论, 2008(9):61-63.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 张小菊,黄盛兰,霍丽娟.运用“蓝海战略”分析高职院校的竞争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8(3):41-42.

[5] 周应佳.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5-9.

[6] 程国益.略论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9(2):61-64.

作者:程静

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论文 篇2:

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发展之路的思考

[摘要]文章着眼于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当前文科发展的热点领域和成功的文科办学模式的分析及对比,提出积极利用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背景的优势,关注新行业、新工程技术所带来的学科热点和空白项目,大力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以此来发展独具特色的文科建设模式。

[关键词]交叉学科 行业背景 横向发展 分级建设

[作者简介]冉晓宇(1982- ),男,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干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重庆 400042)

当前,众多理工科院校正处于转型期,一大批新建地方工科院校也在积极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在重点理工院校都在积极发展文科的同时,各新建地方工科院校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如今,工科大学的文科已成为发展人文科学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理工科大学在文科建设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近几年来,理工科大学办文科的热情都相当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来讲,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格局,同时学校前身的理工科学校以工为本的固有特性,使得人文科学在这类工科学校中处于边缘地位。

在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成立后,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讲,发展文科就变得势在必行。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地位总体偏低,基础较差,资源十分有限的客观形势,决定了其文科发展之路不能一味效仿综合性大学和重点理工科大学。这些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有很多都是由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的各类工科学校发展而来,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地方优势,因此各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地发展文科。

一、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发展的现状

近年來,各理工科院校在发展文科方面动作快、力度大,效果也较明显,理工科大学办文科,既是办学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越来越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尽管可能已拥有了理、工、文、管等学科,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的不平衡发展,在“技术至上”观念的支配下,人文科学在理工科院校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并在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受到极大的约束。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科定位的偏差。由于新建地方工科院校一直以来“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文科发展的定位一直很不明确,总是跟着别人走,缺乏个性化的科学规划。甚至有人认为,人文科学只是理工科大学发展的附属品,不需要进行学科建设。对于多数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来讲,一方面出于学科布局的考虑,走传统文科的老路,要找到突破口实属不易;另一方面,在资源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将文科建设到什么程度也在困扰着这些学校。

2.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当前,理工科院校的文科建设普遍存在着布局调整和布局整合的问题,但是在制定文科发展战略中,存在着贪大求全、盲目攀比、脱离校情、急于求成的倾向,而且在学科布局上盲目性和随意性都较大。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的资源十分有限,尤其在文科建设方面。学科建设不能搞“全面开花”“一哄而上”,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不能照抄别人的模式,要立足校情,对有基础、有实力的特色学科给予大力支持,整合力量根据国家需要、地方需要和自身优势来确定发展领域和研究方向,“以点为主”以点带面有计划、有层次地发展。

3.配套体制的落后。在新建地方工科院校中,由于文科在资源的配置使用、人员的引进和待遇方面,制度设置和激励措施比较缺乏和滞后,因而未能触动广大教师的学术兴奋点。尤其在人员结构方面,虽然近年来很多理工科院校有了一些引进文科人才的激励措施,但效果不甚理想。一是花钱引进的人才可能是学科建设方面的“庸才”,反而影响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引进的各方面人才,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术个性,要整合成优秀的团队压力很大。且现有教师中相当数量是教学型,现在面临着科研任务,短期内难以适应。

二、成功的文科办学模式和当前学科建设的热点方向

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发展文科应遵循量力而行、按需而为的原则,根据已有的工科背景优势来发展特色文科。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著名理工科大学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由于文科的综合实力与综合性大学乃至重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相差甚远,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发展精小文科综合化的模式,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正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校初期,就拟订了培养使用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但他们不是进行狭隘的技术教育,而是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MIT的文科发展策略是“文科的发展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是要培植与工程、科学及数学相关的文科”。MIT虽包括理、工、文、管四个门类,但它的专业和学院设置完全是随着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展、工程专业社会责任的加大自觉地发展和完善的。例如它在管理领域的优势不是传统的管理学、市场学等学科,而是与工业生产、工程科学联系紧密的生产运行管理、运输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新兴学科。MIT所采取的这种精小文科综合化的模式独特而坚定,旨在丰富和扩大理工教育的内涵,推动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如今MIT的语言学、经济学、科技历史、社会研究、政治学、哲学都是世界一流学科。

纵观世界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和国内重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情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发展新兴的交叉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乃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世界著名的理工大学原本没有或属于弱势的文科在进行文科教育与理工教育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之后,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理工教育并驾齐驱的高度,这也说明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关键还在于为学科建设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而可以大力推动文科的建设,打开了理工科院校的新局面。

近年来,国内很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尝试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但很多局限于理工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在文理结合方面还不多。同时在传统学科方面,国内的许多高校早已抢占了很多制高点,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在此方面则资源有限,发展空间不大,不妨另辟蹊径,在某些新兴学科领域尽快打开局面。

三、发掘自身优势,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文科建设

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发展文科,凭借其理工背景、行业背景及地方背景而走学科交叉之路应是一种优势。但在现实中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所面临的环境,多年来积淀下来的对文科的思维和政策,对发展文科不利,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既然决定在文科领域有所突破,从而为整个学校的发展带来新动力,就要敢于面对挑战,大力探索新兴交叉学科,大力推行文理学科的交叉和融汇,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并将劣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首先,新建地方工科院校一般在理工学科尤其是应用技术层面有着较强的实力,而这些学科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行业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利用这些学科优势来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一方面由于长期与地方、行业保持着较好的关系,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局面的打开,同时地方、行业又能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实践和实验平台,研究成果可以及时进行检验和深化,有利于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新兴交叉学科也正是顺应地方和行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需要而产生的,容易得到地方和行业的支持,社会效益的产出也比较明显和快速。

其次,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的文科实力相比综合性大学和重点理工大学较弱,正因为如此,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所面对的客观约束比较小,包袱较轻,容易找到文理结合的切入点,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近年来,理工科大学在发展文科上取得一些共识,要实现现有优势学科的纵深发展,必须取得人文科学的支持。因此许多高校在对人文科学建设方面的力度也日渐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经济课题的不断浮现,有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技术层面”,需要理工与人文共同参与研究和探索,社会的客观需要也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生存土壤。地方经济和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都为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的文科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说,这是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一个良好机会。

重庆科技学院就是在适应社会和行业对生产安全日益关注的情况下,在充分发掘自身优势的同时,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新建了安全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安全管理仅仅从技术上出发是远远不够的,安全事故的出现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何建立合理安全机制,如何更新安全意识,如何在新行业、新工程技术出现后保障安全生产,增加企业效益等,都需要安全工程技术这个新兴专业结合技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深入研究和探索。在重庆科技学院寻找到这个文理结合点后,以此为增长点,必将带动学校新一轮的文科建设。

如前所述,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在发展文科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而在实际建设中较那些发展多年的综合性大学和重点理工大学无论在基础、资源、师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量力而行,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1.文科建设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的文科还处于服务阶段,主要是为理工科学生提供理工科的通识教育,同时适度地建立一定数量的专业,积累师资和研究力量,為下一步打好基础。在学科布局方面应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将有限的资源放在重点学科上。此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的关键时期,好的环境和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和团体的创造力,这是影响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发展前途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尊重文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科学、系统的科研管理体系,保证文科发展所具有的资源,完善激励机制,打破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学术和观念壁垒,为文科发展开辟一个专区,早日形成文科发展的新格局。

2.文科建设的高级阶段。有了初级阶段所积累起来的一定的学科基础之后,这个时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文科已初具规模,此时文科建设根据学校的已有优势和实际情况,来确定文科的方向。这时文科要发展就不能只是满足于辅助和服务地位,而应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和学科层次。这种扩大决不能简单地增加数量,应更加重视其学科的质量和学科间的关联性。一方面文科要追求独立发展的过程,依托强大的理工科背景优势发展独立的文理渗透的应用文科,不断完善文科学科结构。另一方面应继续借助本校理工科的优势,在新的领域进行渗透和交叉,开设一些前沿学科,保持特色学科的科研优势。如今社会各界对人文科学越来越重视,投入增长比较快,但基本上都是在强化一种纵向关系建设,横向建设少,难以上层次,难以培育出精品。而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想要在某一学科领域拔得头筹,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在积极发展纵向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横向扩展。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的办学理念有趋同现象,都在追求办成综合型、多科型、研究型学校。但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新建地方工科院校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贪大求全,反而会将学校引入误区。办学的成功之路不止一条,关键在于发掘优势,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模式,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弘,李冲.MIT与CIT文科建设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5(2).

[2]郭学堂.理工科大学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和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3]许放.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9).

[4]常河山.理工科大学文科特区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6(8).

作者:冉晓宇

地方工科院校经济学论文 篇3:

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摘 要]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它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注重专业建设的市场适应性,更应通过学科建设来推动专业深层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尽快调整学科布局,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并重点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促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迅猛,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结构需要优化。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程看,学科建设是推动高等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它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又是根本性的环节,在高等学校的工作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1]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以“空间、规模”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效益、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学科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生存

近年来,国内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院校的数量也在增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出国留学人员人数增加等原因,我国一部分高校即将因生源短缺而面临倒闭的威胁。[2]生源危机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的最大障碍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加快加强学科建设步伐,提高学科水平,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这样才能占领“生源高地”,才能够长期生存。

(二)学科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而其中一些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又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3]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的驱动力。[4]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学科,大学的特色和水平主要由学科的特色和水平来反映。大学拥有了高水平的学科,就能凝聚一流的师资,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由此可见,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

现有普通本科学校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处在教学型大学的战略群体中。如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拘泥于教学型,那么短期内教学质量可能会有提高。但从长远看,拘泥于教学型,不重视科研,不重视学科建设,学校的学术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不重视学科建设,没有优势学科,学校就没有特色,最终也会影响学校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尽快实现由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的转变,为此必须加快学科建设。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现状

(一)学科和专业建设认识模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有12个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需要设置的课程群,体现着社会职业需求情况,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一般跨几个学科。学科是知识体系的划分或学术分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专科起点发展而来,经常将学科和专业的概念混淆,专业被等同于二级学科,以至于出现学科之间各自独立,资源不能共享。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过于专门化,知识面不宽;在科研方面表现出研究方向狭窄和整体效益低下等。专科学校注重专业建设,注重所培养人才的社会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而本科学校注重学科建设,是通过学科建设来推动专业建设。

目前,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定位于应用型。在认识上将学校定位与学科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的事,应用型大学应该淡化学科而应强化专业。应用型和研究型大学定位不同,但都需要开展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应用”水平和“研究”水平。应用型大学如果将学科建设与应用型的定位对立起来,一味强调应用而忽视学科建设,就会使学校脱离科学发展的轨道,逐步变为职业培训机构。

(二)以教学为主,学术气氛不浓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扩招现象严重,导致师生比超过正常值,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在学术研究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学术气氛不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学科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队伍力量单薄、结构不合理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队伍没有合理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更是缺乏。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找不到学科建设的突破口。近几年,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进了很多博士,但新进博士之间学科研究方向杂乱,又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很难形成合力,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四)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专科发展而来,学科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不完善,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提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对策

(一)调整学科布局,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从长远发展考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构建综合化的学科体系。综合化的学科体系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交叉融合,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布局上一般应该涵盖文科(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理科(自然科学)和工科(应用科学)三大学科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为满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学校制订的学科规划原则是“主干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他们认为,适当发展理工学科,不是点缀,也不是时尚,而是为了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必要的交叉融合,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工科为主,但它的社会、人文学科的实力也很强,经济学世界闻名。[5]

学科综合化并不是学科门类齐全,也不是各学科齐头并进发展。世界上很多高水平的大学学科门类也不齐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现有学科水平和资源情况,扬长避短,有重点、有步骤地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当优势学科形成特色后,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有利于改变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意识淡薄的现状,同时优势学科也能带动弱势学科的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老牌名校在某些学科进行深层次合作,实现自己在这些学科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一流的学科必定拥有一流的学科队伍。一流的学科队伍要有合理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助手等,其中学科带头人是核心,学科带头人是学科队伍支撑的重要基础,学科队伍建设关键靠学科带头人。学科队伍还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等。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队伍人才匮乏,且梯队结构不尽合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5-10年的时间内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尽快建立起基本的学科队伍。当前高校对优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从长远考虑,树立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之本、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之本的思想,创立良好的发展平台、待遇和创业环境,广聚学科人才,为学科建设打牢基础。另外,在用人机制上要打破传统的用人理念,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对于不能引进的优秀人才可以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起基本的学科队伍后,必须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同时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实现学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和土壤,促进优秀学科人才的产生和成长。要制订科学的优秀学术人才选拔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人才选拔氛围。要制订促进学科人才发展的政策,定期选派学术骨干人才到国内外高水平的高校访问或进行科研合作,尽快提升学术骨干人才学术水平。要实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相结合,形成事业上凝聚人、生活上关心人、学科上培养人的学科队伍发展机制,促进学科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学科组织,建立学科制度

大学的基本结构应该是学科结构。学科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单元,是大学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三大功能的直接载体。只有学科充满生机活力,大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科作为一个学术活动的组织,要有活力就必须有责有权。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行学校和学院(系)管理,学科是虚体,只有责而没有权,责权不对称不平衡压抑了学科的活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建立起有权有责的学科组织。

目前国内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院系设置过多、无层次,学科分割严重,不利于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不仅普遍数量较少,而且各学院之间层次、职责分明,教学、科研互通,合作方便,非常有利于学科的发展。[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按照学科体系规范二级学院的设置,在学院之下,可设系或研究所等基层学术组织;可设许多跨学院或跨系的研究中心,从事跨学科研究。学科制度是保证学科发展的前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尽快建立规范的学科建设工作管理机制。

(四)集中加强学科基地建设,促成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学科环境包括硬环境(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和软环境(学术氛围)。加强学科硬环境的建设重点加强学科基地的建设,学科基地是保证学科发展的硬件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从认识上和财力上充分重视,确保学科基地资金的投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集中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基地,打破院系壁垒从全校角度统筹规划学科基地建设。这样既能够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又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营造校园学术氛围,首先要使学校、学院、系领导及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的意义,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其要破除“官本位”观念,在学科建设中要尊重和依靠学科带头人,科学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第三要保证学术自由,鼓励创新。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经历了升本和快速扩张之后,正面临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学科建设,才能弥补和克服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不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针对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发展定位,制订符合实际的学科发展规划和措施。

[ 参 考 文 献 ]

[1] 常正霞,罗春燕. 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93-95.

[2] 许新惠. 生源短缺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3):201-202.

[3] 张亚群.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的关系链接[J].江苏高教,2005,(5):90-92.

[4] 赵茜,程昌华.学科建设与学校持续发展的几个关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2):120-122.

[5] 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5-50. [责任编辑:王朝元]

[收稿时间]2012-08-12

[作者简介]李国利(1973-),男,山东沾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自动化专业教学与研究。

作者:李国利

上一篇:学生害怕老师的目光论文下一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