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英语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通过对各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倡导高校应该着实树立学生英语学习信心,纠正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以及提倡以ESP课程为主干的具有各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强调各专业学生应该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提高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科院校英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工科院校英语教学论文 篇1:

以“互联网+”助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及移动互联网,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以新建构主义这一网络时代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多方位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从而助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新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当前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以蔡基刚教授等人为主的学者围绕“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与否、是采用通识教育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进行探讨。胡杰辉&伍忠杰(2014)、胡铁生(2011)、柴阳丽(2014)等从慕课、微课、微信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笔者所在的某地方工科院校也进行了一系列如减少大学英语学分、缩减课时、设置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等改革措施。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先进的互联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尝试构建多方位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助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未引起重视。

二、以“互联网+”助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

多媒體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加,教育信息化逐步在教育政策里明确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重申教育信息化要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信息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与“互联网+”的碰撞

当前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一方面,学生逐渐对大学英语课程缺乏动机、丧失兴趣,进而懈怠,缺课逃课。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里,由于智能手机的泛在化,在大学英语课堂里随处可见“低头族”们。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术想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也无济于事。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的处境,有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这一移动终端,改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并构建新的适应地方工科院校并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受时代潮流影响,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改革。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实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王守仁、王海啸指出为了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突出计算机网络的“支撑”地位。探索先进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多方位的大学英语教学网络生态环境(王丽丽&杨帆,2015)。

三、以“互联网+”构建助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混合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由皮亚杰等人逐步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有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产生改变。但是,对于当今以“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超载”为显著特征的“互联网+”时代而言,需要有新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王竹立(2011)首次提出符合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建构主义。这一网络时代学习理论指出显性知识也可以由教师的讲授而传递,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此理论,探讨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

(二)创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传授,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张金磊,2013),与传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相反(王素敏&张立新,2014)。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翻转课堂教学满足学习者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地方工科院校为了实现新兴的教学模式与优质教学资源的融合,有必要构建、实施结合慕课和微课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1.“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在线课程。相较于传统课程,它有自身的一些利于学习者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不同之处。首先,利用互联网平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度结合。其次,在课堂时空、授课人数、学习动机、学习主体、交互方式等方面产生本质变化。最后,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能基于慕课深度互动。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利用慕课的发展,创建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即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课前教师需要精心选择适合本校学生语言学习的慕课视频,学生反复收看,收听,完成自主学习阶段的语言输入。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学生自主学习项目活动内容和成果汇报要求,为课堂教学作准备。作为语言输出阶段的课堂教学,学生以口语汇报或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分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则作出阶段性评价。课后,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及时呈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展示各小组的优秀学习成果及学习经验。教师参与其中,督促并激励学生总结出更好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2.“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是授课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录制的,可以借助网络共享给学生的短小视频。胡铁生(2011)指出微课与慕课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使用方便、情景真实等。微课是翻转课堂实现的重要前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持续发展,促使基于微课的在线和移动学习成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趋势。

同样,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也有要注意的事项。课前,教师提供精心设计与制作的微视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师生合作式和探究式教学,课后师生共同总结反思。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课前通过反复观看、思考、交流,主动输入知识,积极记忆,并完成教师根据微视频知识点所设置的练习和测验。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间构建一种互相督促、互相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的竞赛活动。课后指导学生在线撰写学习反思交流,以语言输入促进语言输出。

(三)构建“微信+移动网络”互动混合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微信互动混合教学模式,是教师基于微信——当前最流行、最为先进的一种交际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通过微信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借助微信平台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地主动学习(王丽丽&杨帆,2015)。课前,教师可以创建学生微信群传送网址链接、微课等学习资源。便于学生下载,利用这些资源自主学习。对于授课过程中与授课内容有关的PPT课件、教案及课后练习等相关文件,教师可以将它们生成二维码,利用微信“扫一扫”的功能,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课后,师生可以基于微信平台进一步互动,交流、讨论学习内容。教师能够适时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给予学生合理引导。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关注英语学习公众号,不间断语言输入和碎片化学习。

四、结语

以“互联网+”助推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我们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加强学校互联网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构建开发基于移动网络的促进信息技术及大学英语英语教学发展的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注意到自身角色定位的改变,解放思想,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互联网平台更好地服务教师和学生,使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作者:杨玲梅

工科院校英语教学论文 篇2:

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困境及应对措施分析

摘 要:通过对各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倡导高校应该着实树立学生英语学习信心,纠正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以及提倡以ESP课程为主干的具有各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强调各专业学生应该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提高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科院校;大学英语;困境;措施;ESP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大学英语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读写方面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语言形式的培养而忽略了英语语言的文化,而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素质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在地方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

1 . 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困境

地方工科院校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理工科基础好,而英语基础欠佳,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 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由于理工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一直以来他们把大学英语四级看成是自己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过级,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影响,有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过分重视过级,考完大学英语四级后考六级,考完六级后准备BEC或托福雅思类考试。大学英语教师为了满足学生在过级方面的强烈需求,导致大学英语就变成了一门“英语过级课程”,完全沦为了应试教育。为了提高过级率,大量教师打破了正常英语教学计划,大量研究各类过级技巧及过级规律,导致大量的学生对除过级以外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离开了过级,英语就不知道学什么了。同时,社会对于英语各种证书也相当重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提出了四六级没有达到一定的分数就一票否决。于是很多大学采用了“一切以过级为出发点,一切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过级”的教学理念,从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甚至应用能力。

1 . 2 学生英语学习信心不足,语言能力薄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不错,但是英语听说能力就相当的薄弱,面对一个个单词,能认识,但是不能够正确地发音,发错了以后又怕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于是就干脆不读、不说了,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部分学生语言基本功较差,无法对中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联系,对英语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当然没法活用英语了。

1 . 3 缺乏良好的英语校园环境

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语言习得”,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注重语言环境的建设和设计”,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语言而言,“习得”比“学习”更有效,更加自然。而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大多数都是“学习”得来的,除了学习以外,学习者个人忽略了练习-实践这一环节,学校也未能足够重视英语这门公共学科,没有给学习者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校园环境,因此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2 . 地方工科院校的应对措施

2 . 1 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学生纠正学习动机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克拉申把个人学习的情感因素分成了三类,即:学习动力、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的焦虑程度。假如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越强,学习自信心越高,则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反之学习效果就会越差。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应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应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实践能力为主。学生也应该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四六级等各种等级考试,这样也就是给大学生减压,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真正发展自己的各种素质。

2 . 2 加强语言学习环境建设

根据克拉申理论,第二语言主要由“习得”和“学得”两个系统构成。第二语言的掌握过程是“学得”,即有意识的学习,与“习得”,即无意识的获取互相统一。所以,要想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要通过“学得”与“习得”两种途径。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习得协调作用,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语言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里能用到,并且在无意识下就学习了英语,这样势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英语广场、双语俱乐部、英语文化节等活动来优化英语校园学习环境,还可以请外教来开展一些学术及文化讲座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气息,弥补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及应用能力。

2 . 3 由单纯的EGP向ESP过渡

很多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英语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模式,传统的EGP只是把英语当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讲授。注重的是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的英语教授模式,它包括两种类型,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学术英语主要是训练学生听学术讲座、记笔记、查阅各种英语文献的能力,从而培养进行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的能力。职业英语主要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开设的一些与学生今后职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汽车英语、物流英语等。当英语真正与学生某一种内在需求相结合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对该课程产生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有了具体的目标。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广大院校的支持,教师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并且,在工科院校里,几乎所有的专业,学生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缺乏个性,很难体现不同专业的语言学习的不同,难以达到学生的要求。

由于各地方工科院校的层次不一,学生的生源也有区别,所以在推广ESP课程时可以制定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从一般的EGP向ESP逐渐过渡:这种课程模式适合一般的本专科以及英语整体水平欠佳的院校,该模式在大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先学习提高英语基础的EGP课程,然后到大三时再开设适合各专业特色的ESP课程,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及实践能力。

(2)先从ESP课程开始,选择性学习EGP课程:这种课程模式适合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院校。由于学生一进大学就有着较好的英语功底,所以可以直接开展ESP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学习ESP课程的同时,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性地侧重学习EGP的听、说、读、写、译相关课程,或者,他们也可以选修实用英语,基础英语等EGP课程。

(3)先从ESP入手,再进入BEC课程学习:这种模式特别适合重点本科或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课程主要体现“专业”、“学术”的特色,学生由于拥有非常好的英语功底,在他们进校时就可以直接开设ESP课程,让他们学会听英语讲座、做英语笔记、查阅英语文献的能力。等ESP课程结束后,该类学生直接进入BEC双语教学,进而培养他们学术和研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工科院校在英语教学上存在着共性和其独有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必须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兼顾到自己学生英语的独特性,培养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突显高校大学英语中大学生的通识性、专业性和应用性,从而建立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努力探讨我国英语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蔡基刚. 全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2010(6):61-67.

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外语教学与研究[J].2011(1):137-144.

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外语,2011(2):7-13.

赵庆红、雷蕾、张梅.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4):14-18.

作者:姜有为

工科院校英语教学论文 篇3:

基于需求分析的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热门话题,许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在工科院校中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符合专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动力。本文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英语学习心理和学习动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使大学英语教学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避免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脱节。

关键词:需求分析 工科 大学英语 专业

1 引言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工科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主要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英语对工科院校学生未来就业是否有所帮助,能否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有效减少英语教学的盲目性,是目前工科类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2 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NA)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其理论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课程开发理念,国外教育界对需求分析的研究已有约40年的历史。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分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是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本文在探讨社会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的同时也探讨工科院校学生对教师、教材、学习策略的需求。只有从需求角度出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感觉到学有所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培养复合型人才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从1998年大学实行扩招以来,大学本科人数正以每年7%-8%的速度发展。据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每班平均人数已超过了50人。随着本科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就业市场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班级容量的增加将严重影响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师生间的交流受到严重的阻碍。其次,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大学新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和调整,对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也不十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其英语学习的环境和师资水平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2007年,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于是,全国各高校纷纷实行分级教学,采取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然而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其他综合型大学的学生相比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对学生需求的理解不够。第二,教材与学生学习的需求不符。第三,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未来需求一无所知。工科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对一些理科知识比较感兴趣,如果大学英语学习只是为了应试,他们势必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4 需求分析下的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急需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具备多元知识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种能力指听说和书面交际能力以及用英语获取所学专业国际性前沿知识和进行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必须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企业员工互相沟通、交流与合作,我国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不通过翻译直接吸取西方先进的技术、技能为我所用,以提升自己的产业,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教育专家刘润清指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许多理工科院校正在推动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分级教学模式。以闫莉等对411名理工科硕士毕业生的英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为例,结果发现有60%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少使用英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技能是阅读,听说的使用频率最低。闫莉等的调查说明了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对英语的需求相差很大。有些从业者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英语,对于这些人群来说,学习英语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一旦需要这方面的技能可以很快适应需要;另一方面,有些从业者的工作却以英语为工具。有的行业需要英语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强,有的行业对英语交际能力要求较高,对于理工类专业的从业者需要良好的阅读技能,在查阅英文资料和与外资企业在书信交流中能够顺畅。由此看来,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制订不同的大学英语学习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5 总结

对于目前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可总结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顺利运用所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目标需求的前提下,学习者才会产生学习动力,为了学好、学会大学英语知识的需要而做到自己最大的努力。这里强调的归根结底主要还是把学生的个人需求同社会、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与当今国家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吻合,也和国家强调的“因材施教”相一致。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不能预测学生毕业时的社会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育的意义又何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岑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着眼于未来[J].外语界,1998,(4).

[3]龚晓斌.英语写作教学:优化的同伴反馈[J].国外外语教学,2007,(3).

[4]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张尧学.抓住机遇,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J].外语界,2008,(4).

[6]闫莉,高远,孙洪莉,董慧明.理工科硕士毕业生英語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2).

[7]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作者简介:张晓杰(1981-),女,天津人,文学硕士,天津城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美国文化哲学与英语语言文学,天津 300384

作者:张晓杰

上一篇:网络建设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足球运动儒家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