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论文

2022-04-25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生源不如部属院校和老本科院校,多位于省会外的城市。因此,错位发展,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经济,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方向。针对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发挥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需求面大。因此要积极探索培养模式,调整培养结构,实行人才的分层分级培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方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方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论文 篇1: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探讨

摘要:“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通信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对高职学生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特点、教学对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知识点树形结构法”的教学方法,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就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教学对象;教学策略;知识点树形结构法;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常书惠(1973-),女,山东烟台人,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与通信。(山东 济南 250103)

随着移动电话技术的升级、3G通信的成熟与普及、无线局域网WLAN、卫星通信等无线通信应用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高频通信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高频电子线路”是高频通信技术人员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无线通信的主要技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该课程的教学经验,从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就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特点

1.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强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等专业的应用技术型课程,内容涵盖了选频滤波、线性放大、振荡器、频率变换、高频功率放大、调制解调、反馈控制、频率合成等诸多内容,既有前期课程的延续、加深,更有抽象的新的数学推导和功能电路。课程工程应用性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

2.专业性强,知识关联度高

该课程对“高等数学”、“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较高,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有畏难心理,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如单元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掌握不牢固。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

目前,高职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对学业、事业和将来职业生涯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欠缺,进取意识薄弱,自我认可程度偏低,遇到困难只知道抱怨,不知道思考如何去解决。[1]

2.学生知识水平

高职学生生源基本有两种:对口职高生和普通高考生。很显然两种生源基础不同,对口职高学生高等数学知识薄弱,但由于接触过本专业的课程,所以接受专业知识较快,但深入理解能力不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钻研精神。普通高考学生高等数学知识掌握较好,有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抽象思维能力,但由于未接触过专业知识,电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很弱。

3.学生学习该课程情况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感到困难。学生的薄弱环节明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不牢固。对基础单元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不理解,或者已经遗忘。二是理论和实际脱节。对于单元电路理解了工作原理和电路组成,但不知如何应用。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笔者针对“高频电子线路”的课程特点、教材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以下相应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更要正确评估自身优势。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教育,使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专业,弄清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转移消极情绪倾向。建议学生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企业结合,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发掘发展潜力,培植优越感,增强自信心。[1]

2.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信系统中各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实现功能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条线将这些“形散而神不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产生“云深不知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找到一条线索把知识点贯穿起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把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结构化,对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被动思考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称之为“知识点树形结构法”。

(1)“知识点树形结构法”:该方法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画出通信系统的组成框图。[2]通信系统基本由六部分组成:信源、输入换能器、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输出换能器。第二步,对上述组成框图中的各个框图进行分解。以框图当中发送设备的组成为例,发送设备由低频信号放大器、调制器、功率放大器组成;实际这一层的每一个框图都是教材中一个章节的内容。第三步:填充实现电路。按各框图的要求填充具体实现电路,各框图完成某种功能,可能实现电路有多种。比如低频信号放大器,可以由常用的共射组态放大器实现,也可由共基组态电路实现。调制器可以由二极管双平衡相乘器或差分对模拟相乘器实现。振荡器可以由三点式振荡电路或石英晶体振荡电路实现。知识点树形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知识点树形结构法”总结:通过这样的梳理,整个课程的内容通过框图这个四级树形结构联系在一起,各知识点的相互连接、电路之间的关系和电路的应用一目了然。该方法总结起来是将知识点做树形结构化整理,梳理出主线上的关键知识点和应用范畴。从电路上讲,树的根部就是整个通信系统,树形结构从发送端经过信道到接收端的六个分支分别是信源、输入换能器、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输出换能器。每个分支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具体每个功能要靠具体的电路去实现,也就是按功能填充到每一个分支的电路的单元电路。这样从一个系统到各个组成再到实现的单元电路的树形结构就形成了。应用时只需将相应的电路放进树形结构相应的位置,就组成了通信系统。

3.注重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得以有效实行,还要依靠教学实施环节,才能最终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该课程电路知识较多,用到电子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知识点环环相扣。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好,有利于后面章节内容的展开,否则学生心里总有疑问,疑团越多,逐渐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

(1)“知识点树形结构法”的实施:在介绍该课程时就可以使用知识点树形结构图(如图1)。每一章节基本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例如高频功率放大器一章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章节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可以应用“知识点树形结构法”实施教学。高频功率放大器是通信系统发送端的末级电路,在图1中已经画出。讲解时可直接根据树形结构图介绍该电路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具体实现电路如丙类功放、丁类功放也画在树形结构图中,然后介绍丙类和丁类功放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实现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教学会更直观,教学效果更好。

(2)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联系基础知识的应用:该课程以单元电路讲解为主,讲解时注重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在其中的应用,随着电路知识的加深,从单元电路到级联电路到整个通信系统的电路组成,这样学生既联系了电子技术的知识也知道这些电路应用在什么地方,也就达到了学有所会,学有所用,逐渐在抽象的理论方面产生兴趣。对于在电路分析中常遇到的利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推导,笔者认为只是一个工具,如果能熟练应用固然很好,但通过教学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鉴于此要求学生能通过数学推导理解最终结论即可。

(3)将知识点转化为工程应用:该课程理论知识较多,应用内容较少,讲解时要注重知识点与工程应用结合。当然这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以高频功率放大器为例介绍,在具体实现电路中,集电极调制特性是工程应用中常用到的调节输出功率大小的一个特性,这一知识点理论理解需要一定的讲解和推导,与前面知识点理论方面联系紧密,理解较困难,但在实践应用时只需知道集电极电源VCC增加,输出功率成倍增加,反之亦然。这样,抽象难懂的理论既变得简单实用又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会应用之后反过来还会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变为良性循环过程。

4.加强实验操作,实训和实战结合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环节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增进学习兴趣、掌握知识要点、培养动手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3]该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采取实验仿真再到动手实验,动手实验验证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过程。比如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小信号选频放大电路实验;高频丙类功率放大器实验;集成调频发射、接收系统实验。[4]鼓励学生在实验和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视问题性质有些可由教师亲自予以解答,有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让学生讨论。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除了在学校的实验,学校可组织学生到高频无线通信设备生产、维修企业(如手机维修点)学习,通过实践学习,能够了解高频设备的生产方法、设计理念、维修设备及相关流程,对学生日后就业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要使“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需要克服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心理,还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该方法不仅使该课程的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王轶.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C].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7.

[2]胡宴如.高频电子线路(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静波.高频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

[4]杨翠娥.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5]朱颖莉.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广场,

2008,(2).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常书惠

地方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论文 篇2:

地方高校电子类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生源不如部属院校和老本科院校,多位于省会外的城市。因此,错位发展,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经济,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方向。针对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发挥实践动手能力强,社会需求面大。因此要积极探索培养模式,调整培养结构,实行人才的分层分级培养。首先从课程设置上下工夫,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实践教学,与地方企业联合,其次教学方法方式改变。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层培养;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院校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往往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分布在省会以外的中等城市,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持,生源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山东省而言,办学历史较短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无法与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等)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老二类本科)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但地方院校的优势就是了解地方的需求,知道地方需要什么,错位发展,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电子类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数控人才显得缺乏,社会急需大量这类应用型人才,而山东省多数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并且学生在校数相比其他专业是比较多的。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与培养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山东高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相近,只是在课程的深浅度上有所不同,无各自的特点。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系统性强、知识结构较完整的优点,但弊端是理论性占学时偏多,需较高的数理基础,不适应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偏重实践能力的需求,分层次培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调整培养模式,分层培养

我们借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先进理念,采取分层培养,大一、大二基础课、主干课统一要求,拓展课、考查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

1.首先鼓励学生考研究生,给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加强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从时间、学时、师资上给与政策倾斜,安排优秀的辅导教师,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资源,提高考研录取率。

2.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安排紧密。联系学生顶岗实习半年,解决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课程相对偏少的问题。

3.鼓励优秀学生考取公务员、村官、选调生等,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作专题报告会、辅导会。

四、校企联合,顶岗实习

联系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实现企业走进学校,学生走进企业,既可以为企业培养员工,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用教师的社会经验和关系、往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上的作用,通过培养方式的调整,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上顶岗实习,短则三个月,长可以半年,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积极作用。

五、多渠道增加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课程进行了分类。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课程四类。基础实验为:计算机操作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为:多媒体技术、MATLAB、信号与系统实验、现代电子设计系统实验。实践环节为:软硬件知识与实践、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培养思路上,还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面向对象编程与应用实验、MATLAB语言等。基本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上机实践的课程,同时通过和社会上的劳动部门、职能鉴定部门联合,使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维修合格证。

2.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理工科特色,分阶段实施。从一年级开始,基本每学期都设置有带实验学分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具体如下:

一年级:C语言编程仿真设计;大学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二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同步进行,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软硬件知识与实践、创新活动。三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顶岗培训、技能培训同步进行,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设计、高频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电子实习、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现代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学年论文、电子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六、多种形式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1.构建学生的创新实验模式。创新是灵魂,对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尤其如此。学生通过课堂上、书本上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式非常多,应该说是不拘一格。

2.多证教育。学校利用与社会劳动部门的关系,让学生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计算机维修培训、电工技能培训、电子工程师培训、焊接培训等。通过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认可的计算机维修证、高级电工维修证、电子工程师中级证等。通过业余时间培训、办证教育,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3.大学生竞赛。国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针对大学生教育,也开展了很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工程师大赛、山东省物理实验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凡是获奖的同学都非常受社会的欢迎,即使没有拿奖的同学,也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

4.科技创新项目。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启动,很多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每年从泰安市申请到科技创新项目十几项,学生完成项目,写论文,并且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点,有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发明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赵华君,程正福,朱家富,等.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73-75.

[2]李陶深,苏一丹,胡强,等.地方综合性大學工程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3]乔闹生,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50-51.

[4]胡承忠.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2011RKGA5050);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032)

作者:胡承忠,赵玉荣,李旭

地方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论文 篇3:

对《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主要就《电子线路实验》课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电子线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它对于搞好《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此,部队院校也在就如何培养在校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年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亲赴地方高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借鉴地方高校办学经验,笔者主要就《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愿与同事们共商。

一、目前我院《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是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学员“军事电子技术”的基础课。该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为学员学习相应的理论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并使其初步掌握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只能在学院现有的电子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模拟电子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线路高频放大器、中频放大器、低频放大器、振荡器、变频器、功率放大器、频率变换、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等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实践性内容。由于《电子线路实验》课时少,可供实验的设备少,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未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关于《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根据目前我院《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际,结合地方高校的成熟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应切实从以下方面加大教学改革:

(一)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教学改革。学院应从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确立起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培养的什么样人才。要将学院的教学理念由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逐步向注重学员实际动手能力上转变,要注重提高学员利用所有知识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创新,值得我们加以移植和借鉴。

(二)从实验设备上进行改革。目前,我院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比较陈旧、功能不够齐全,而且数量也比较有限。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EDA技术已成为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宠儿,并已成为提高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采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电子线路实验,可以大大节省实验经费,又能开展传统实践课中所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传统实验方法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课堂,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并可以方便地进行多种实验方案的比较、优化和筛选,从而选择出最佳的实验方案,为实际电路的实验设计与制作打下坚实基础。另外,采用模拟手段,可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多样化、图文并茂,能有效提高学员实验的兴趣,以便拓展学员的视野,充实学员的知识结构,让学员把更多的精力投人到创造性实验中。目前,由Interactive Lnage Technologi公司推出的电子工作台EW13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直观、操作简便和采用图形方式创建电路的特点,对元器件既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又可以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所用仪器的外型和操作方法与实际仪器相似,非常适合做测量方法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电子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PLC实验室、计算机及其应用设备,高性能电工电子实验装置,数电、模电电气控制综合实验设备,电子线路实验箱等作为电子线路模拟实验平台,使我院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得到质的提高。

(三)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改革。通信指挥教研室在加强电子线路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大家知道,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器件的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晶体管到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乃至数模混合集成電路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学员在院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所学知识应是部队信息化建设急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把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处于一种被动的跟踪,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思想。电子线路中放大、振荡、频率变换、逻辑函数、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等都是基本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要结合理论教学,让学员多用一些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器件进行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员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员到部队后能随时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从实验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员应依据学员的知识水平,搞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给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及时给他们提供一些选做内容。如:数字钟的设计,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1小时计数、24小时计数的数字钟等。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要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教练;也可让其编入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小组内,实现以强带弱的功效;也可以单独组织他们,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电路设计,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使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员对《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从实验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一是可以探索让学员自拟电子系统设计题目,开展创新实验活动。学员通过基础理论课的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动手创造欲望。因此,采取自拟题目设计,让学员自己查阅资料,选定设计方案,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装配调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员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仅对实验原理把关,提供参考资料,引导排除故障,最后统一验收学员的设计电路。而后教员组织实验结果讲评。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种种弊端,进而能有效提高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将实验内容专题化。所谓专题化,就是将基础实验内容专题化,例如,低频电子线路基础实验内容专题化,是将基本实验内容划分为:RC阻容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运放的线性应用、非线性应用等若干个专题。但由于实验学时的限制,学员不可能对每个专题内容都样样做到,因而,可以将专题内容分为学员选做内容和必做内容。必做内容,应以训练学员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如RC阻容放大器应为必做专题,因为对于初次接触电子线路的学员来说,可能有些学员从未拿过烙铁,对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器件还不太认识和熟悉。所以,RC阻容放大器实验是一个最基本的实验环节,学员首先应通过这个实验来熟悉、识别各种元件的特点,熟悉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选做内容是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题内容,自行设计、实验、调试,并由教师进行验收,最后由学员写出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王澄非主编,《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

2.马克联主编,《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

3.吴新开、于立言主编,《电工电子实践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4.艾兰、田文杰,《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8

作者:刘绍忠

上一篇:刑事法诊所式法律教育论文下一篇:配网建设电力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