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教学论文

2022-04-27

说到建筑师,喜欢看美剧的同学会想到《越狱》的男主角——迈克尔·斯科菲尔德。建筑师出身的迈克尔以帅气的外表、缜密的思维方式、高超的专业素养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的追捧。之后,不少以建筑师为卖点的影视剧紧系着大家的目光,青春励志剧《奋斗》风靡全国时,佟大为饰演的“陆涛”,其建筑师身份带来的优越工作环境以及丰厚报酬更是让不少的同学萌发了建筑师的志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教学论文 篇1:

“由绘画向设计过渡”

摘 要: 艺术设计类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渐成热点,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强调基本功训练、学生习惯养成及观念转变。作者首先对艺术设计院校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其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由绘画向设计过渡”概括自己在该领域的思考与探索。主要做法有:教学内容模块化;作业多次少量,化整为零;强调工具作图,多种手法并用;以写生及表现身边事物为主;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创新思维培养为辅;采取教师联合授课。

关键词: 设计基础 模块化 工具制图 联合授课 作业品评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国内普通工科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无论开设院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是空前的,但在繁荣景象背后也存在隐忧,突出体现在:一些院校缺乏办学条件,办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致使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高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这类传统课程上。有的院校干脆取消了传统的素描与色彩课程,有的则取消了三大构成。各类院校都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在努力探究和摸索当中,各家观点纷呈,莫衷一是。

笔者所在院系具有工科院校办学背景,专业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经历了数次修订,最新版专业培养计划取消了“素描、色彩及三大构成”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整合并入新开设的“设计基础”和“造型基础”两门课之中,顺应了“大类招生”的改革趋势。设计基础课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安排在大一上学期,8周共计64学时,授课对象不分专业。笔者以所承担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分析艺术设计类院校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美院传统并不适用。素描及色彩课程依然按照老的美院传统,要求学生对著静物完成架上绘画,一周两次共计8学时,通常要求完成一张四开作业。然而在当前招生模式下,以工科院校的生源素质,四开尺幅画面学生很难深入下去,学生自信心反受打击。8周64学时的课程安排,内容单调、节奏缓慢,课堂气氛沉闷,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也存在问题。

2.三大构成被教条化。按照传统将三大构成教学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开设,分别由不同教师授课。学生作业主要临摹书本或网上图片,虽然表面效果华丽,但学生缺乏思考,完全是被动描绘。作业内容安排支离破碎,缺乏整体考虑。作业要求缺乏必要的限定,导致学生作业五花八门,相互间缺乏可比性。三大构成教学法源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包豪斯教学体系,经日本本土化变异,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它原本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视角,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教条化,从而失去原有的活力。

3.“画图”而不是“制图”。艺术生普遍缺乏工具制图意识,完全以“绘画思维”对待作业。制图作业完全靠“眼力”,不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这与教师布置作业时,对作业要求缺乏严格限定也有关系。设计属于实用艺术,不同于绘画之处在于它强调归纳、概括和抽象,与追求逼真的自然主义大异其趣。绘画的“画面”就是结果,设计的“图纸”只是工艺文件。这种倾向如在低年级阶段不加以扭转,将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4.作业量不足,学生蹑手蹑脚,“分分计较”。例如:一门64学时素描课,仅要求完成5张—8张四开作业,32学时的平面构成课只交5张—6张A3尺幅作业。更糟糕的是由于作业量偏少,每一次作业的“分量”必然被放大,学生出于分数考虑,普遍在课后千方百计“磨”作业,追求表面效果。面对作业学生“避难就易”,在创新探索面前选择回避。

5.教学目标不明,课程界限模糊。任课教师相互间缺乏沟通协调,或者对专业培养计划不甚了解,经常出现课堂教学内容张冠李戴。例如:在设计基础课上要求学生完成具象造型的模型作业,等于把高年级课程内容抢先上了。作业要求明显超出学生实际能力,导致模型质量粗糙,与中小学生手工课无异。基础课教学中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严谨作风的养成,违背教学规律,致使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是一个大的系统,这里面牵涉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因素,既有老的问题,又有新问题。以下是近年来笔者承担设计基础课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二、具体应对措施

设计基础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实现由高中向大学阶段过渡,为其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我国现行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体制的原因,加上历史上美院培养模式的惯性作用,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依然受到“绘画思维”影响。笔者认为:设计基础课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由“绘画”向“设计”过渡。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课程练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眼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1.教学内容模块化。将传统素描、平面构成及色彩构成教学内容整合并入设计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四大教学模块,分别为:光影世界、色彩世界、精微素描和传统图案。光影世界安排作业内容是黑白方格、黑白三角、建筑光影;色彩世界作业内容包括色彩和鸣(方格)、色彩和鸣(三角)、色彩和鸣(落叶)、色彩和鸣(建筑);精微素描分为素描花卉、素描水果和素描小鸟三个部分。传统图案安排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和建筑图案创作三个部分。作业内容本着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工作量及难度逐级递增的原则。不同模块之间有衔接,有呼应,做到大循环中有小循环,环环相扣。将过去分属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努力做到有复习,有巩固,有提高。

2.练习为主,理论为辅。对新生而言,基础课还是以大量练习为主,为了配合作业,只安排少许理论环节。设计基础课通常一次课四学时,任课教师既要点评作业,又要布置讲解新作业,通常半天下来,时间所剩无几,难以安排学生课堂练习。

图01 学生作业/建筑光影(室外)

图02 学生作业/建筑光影(室内)

作业放到课后完成,质量很难把控。笔者采取每次教学模块之间安排一个理论讲授环节的办法,即在半天时间内,集中布置和点评作业,根据知识模块穿插理论专题,这样理论与实践的课时配比控制在1:4左右。所有作业要求及进度安排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把握学习节奏,从而最大限度地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提高课时利用率。

图03 学生作业/传统图案

图04 学生作业/色彩和鸣(落叶)

3.化整为零,作业多次少量。理由如下:一是基本功训练需要大量练习,学生对技能掌握有一个过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这里应该向钢琴演奏专业学习;二是为了增强练习内容的丰富性,必然增加作业量,因此作业尺幅不宜太大。设计基础课主要针对诸如点、线、面、色彩等造型语汇进行专项训练,并非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所以作业以系列小稿为宜。例如:“建筑图案”作业环节,要求学生自选校园建筑局部,绘制相同构图的四张120×120mm的小稿,分别为线稿、明暗稿、彩色稿、彩色明暗混合稿,这里的建筑图案仅仅是用来探讨色彩的载体,只需框取建筑中最具特征及形式美感的局部造型即可;三是为了避免学生出于分数考虑只顾表面效果,课后“磨”作业,增加作业量有利于分散每次作业的分值。将每次作业评分都计入平时成绩,所有作业汇总装订成册后评出期末成绩,两者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总评成绩。鼓励学生改进平时作业,但只能改变期末成绩。这样强化了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能力在踏踏实实的训练当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4.强调工具作图,多种手法并用。设计图纸是一种沟通与交流的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强调其绘制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尽管设计基础课不是制图课,但其中相当部分作业在尺寸规格、绘制材料及装裱方式上应有严格限定,以此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作风,并确保作业外观质量。作业并不完全由画笔完成,有时会用到硫酸纸拷贝,剪刀裁切及胶水粘贴。课程作业集则要求完全由手工装订完成,通过引入“工艺”和“制作”概念,旨在帮助学生摆脱传统的“绘画思维”,为其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图05 学生作业/精微素描(小鸟)

图06 学生作业/精微素描(花卉)

5.以写生及表现身边事物为主。基础课训练具有验证和研究双重属性。以往存在学生大量临摹教材或网络图片的情形,只图表面效果,背后缺乏深度思考,这正是“绘画思维”在作祟。以精微素描环节为例,学生如果直接临摹书本或手机中的黑白图片,那么作业难度将明显小于实物写生,对造型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以花卉、水果精微素描环节为例,要求学生自备花卉和水果进教室,当堂写生。而且要求直接用黑水笔,不允许使用铅笔和橡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除了明暗立体素描手法外,还要求学生参照科普图画法绘制花卉、鸟类正投影图,引导学生向设计表达过渡。一开始学生普遍有畏难和抵触情绪,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学生开始着迷这种作业形式,并且大多能静下心当堂完成。由此可见,精微素描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祛除浮躁心理,锻炼意志和建立自信,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打下基础。

图案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于客观事物造型的概括能力,为有效避免作业抄袭现象,作业指定以校园建筑为表现题材。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分析校园建筑布局、造型和光影效果,注意用手机记录,针对校园建筑景观局部进行图案化处理。表现形式和手法可借鉴别人,但表现内容必须原创。从素材到作品之间有一个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最有价值。另外,表现身边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建筑本身属于人为事物,有别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其本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此为表现对象,对学生实现“由绘画向设计过渡”非常有帮助。

6.加强作业点评环节。基础课教学强调大量的练习,面对雪片般的作业和有限的课时,任课教师很容易陷入“往前冲”还是“回头看”的两难境地。实践证明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这里的作业点评环节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阶段性作业的集中点评,通常在教室进行;另一个是期末作业联展,在学院大厅举行,任课教师现场点评打分。前者偏技术性指导,有利于任课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状态,以便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后者偏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潜能的开发。“创作”与“展览”二位一体,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这是由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决定的。设计基础课程作业展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展览,对于提升教学品质作用明显,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7.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育学理论,问题情境设置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不好。合理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一门课的作业设置显得非常重要,是最耗费任课教师精力的地方。

针对来自不同省份的生源,作业量及难度的设定比较棘手,经验告诉我们:验证型作业与探索型作业相结合,具体到专业基础课就是先让学生临摹优秀作业,让学生有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赶时髦,玩创新,往往就会适得其反,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反而受到打击。通过临摹可以让学生熟悉制图工具,掌握作业绘制的基本流程。任课教师也能对学生的整体状况有个大致了解。

作业量应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如果作业量过少,将造成课时浪费,如果一味追求作业量,不顾学生承受能力,效果将适得其反,学生就会表现出畏难和抵触情绪。应以班级主体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为判断依据,逐渐加大作业量。可以中途少布置甚至暂停布置作业,让学生有返工或调整作业的机会。

8.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创新思维培养为辅。作为公共基础课,首要任务是基本技能训练,其次才是創新思维培养。在作业设置上,应在规范性与灵活性两者间取得平衡。一方面,艺术类教学中的那种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在当今普及高等教育的时代已不现实。基础课程的训练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目标,每次作业要求都要精心设置。从作业的尺寸、规格、数量到绘制工具的限定都有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训练的有的放矢。

这种在作业设置上过于严苛、烦琐的做法会招致不同声音。有人担心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令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束手束脚,造成千人一面的状况。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这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定性的、量化的训练加以培养。另外,对于尺寸、规格、材质等因素的限定,只是“形式”层面的限制,并不影响学生在“内容”层面的个性发挥。设计师的职业情境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诸多限定条件下给出“最优”解。因作业要求琐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作为补偿可以设置适当比例允许自由发挥的作业,以挖掘学生潜力,为部分有才华的学生提供施展的机会,可以反过来映衬作业中“严格限定”的必要性。例如,在传统图案环节,安排三个单元,分别是“传统植物图案、传统动物图案和校园建筑”,其中前两者,图案是给定范图的,后者则要求学生自由创作。

9.采取教师联合授课。公共基础课教学强调大量的基础训练,注重标准的规范与统一,这里我们借鉴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教师联合授课的做法。由两名授课教师合班上大课,一名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论讲解及作业布置,另一名教师负责作业点评及随堂指导。此举不但节约教师的劳动,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还有助于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良性机制,让任课教师从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研发及教学质量把控。另外,合班上大课有利于在学生中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

图07 课堂场景

图08 课程作业展

三、结语

限于篇幅,笔者只从策略层面对基础课教学进行探讨。另外,教学中采取的一些做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提高教学质量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自媒体对课程进行全程报道;挑选优秀作业通过网络定制个性化艺术衍生品;课程结束,安排集体合影环节,团体采办展品道具,集体布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都是有益的尝试。在师资配备方面,建议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组合,老教师与年轻教师搭配,取长补短,形成良性互动,对建成稳定师资队伍及提高教学质量均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小茉.基础、实验、创新——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思考[J].装饰,2018(1):52-57.

[2]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5-9.

[3]王少文.从认知方式角度探索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类基础教学模式[J].新课程研究,2017(1):86-88.

[4]宋曉真.设计基础教学工作模式探究[J].艺术设计教育,2018(5):183-186.

作者:朱仁洲

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教学论文 篇2:

笔尖上舞蹈的艺术家

说到建筑师,喜欢看美剧的同学会想到《越狱》的男主角——迈克尔·斯科菲尔德。建筑师出身的迈克尔以帅气的外表、缜密的思维方式、高超的专业素养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的追捧。之后,不少以建筑师为卖点的影视剧紧系着大家的目光,青春励志剧《奋斗》风靡全国时,佟大为饰演的“陆涛”,其建筑师身份带来的优越工作环境以及丰厚报酬更是让不少的同学萌发了建筑师的志向。电影、电视的影响,使“建筑师”逐渐走进了同学们的心里,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是不少同学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过这个专业,仅凭对带有艺术修正的小说、影视剧的热爱,就盲目地选择了建筑学,这让人不禁产生一点担忧。除去艺术因素之后的建筑师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国的建筑学专业又是怎样的?它的就业真的那么优越吗?解答现在开始。

建筑学的神秘气息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建筑学”,“建筑学”作为一个专业名称,不少同学会觉得过于宽泛了,想当初大一入校的第一节课,班主任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初踏此专业门槛的我们回答得那是五花八门、模糊不清:“盖房子的”、“搞房地产的”、“画图的”、“搞计算的”等等。

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学是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环境的学科,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综合学科。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除去必要的建筑设计能力培养,也涉及建筑艺术、建筑技术,是理性与美学兼具的一个专业。

在国内的教学体制中,建筑类专业通常分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三个专业,“建筑学”专业是本科建筑设计教学的唯一专业。区别于“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建筑环境”的环境设计,“建筑学”着重于建筑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即建筑物内部功能、外观设计的能力。

我们以设计院的项目流程为例来解释这些专业。比如说,在设计院我们接到投资方的委托项目——城市某地块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那么项目的流程就是(括号内为涉及专业):

此时,图面上的工作就暂时告一段落。

由上面的流程图可以看出,整个项目设计期间,建筑学专业可以说是“龙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要求越高”,所以建筑学也是最为辛苦的专业之一,本科五年的学习要求轻松不得,看着其他专业的“专攻一科”,再看看我们的“包罗万象”,还有书架上从头摆到尾的书籍,真是疲惫中带着自豪。

建筑人的理性选择

一提到理工科专业,又是跟建筑相关,相信不少女生就开始摇头了,“理工科专业女生会受歧视吧”“建筑学女生特别少吧”,事实恰恰相反。就拿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班三十一人,十四个男生十七个女生,年级各班情况相同,相比其他经常出现“和尚班”的工科专业来说,还是比较少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建筑学多为脑力劳动,所以在找工作中,大家拼的是学习成绩与方案能力。在这一方面,女生并不逊色于男生,甚至在审美方面、建筑风格方面,女建筑师还有一定的优势。

虽说建筑学现阶段属于就业情况不错专业,但是在决定投身于建筑学时,同学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学校的选择问题。

单纯从建筑学专业来讲,普遍意义上认为好的学校有众所周知的“老八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学校的特征是:创立早、专家多、资格老,加上国家重点扶持,又是最早一批通过专业评估,且三博全(即此专业的三个学科都是博士点)。入读这些学校对以后就业出路有极大的帮助,当然录取分数也是非常的高,而且在学校所在省之外的招收人数都是以个位数计。影响力次于老八校之后的,是被称为“新四军”的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紧跟“新四军”之后的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合肥工业大学等三十多所通过建筑学专业评估、也可授予本科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学校。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些院校并没有建筑学硕士(注意是建筑学硕士,非工学硕士)的授予资格。以上三个梯次的建筑学分数线均为一本以上。接下来的第四梯次就是各省的建筑二本类院校,由于各省实力相差不大,除偏远地区外,建议大家可在本省就读。一般来说本省较好的二本类院校的建筑学录取的分数也不低,很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接近一本线。还有第五梯次为三本和专科类院校,不少优秀建筑院校开设的三本和专科建筑学实力也不错,例如“老八校”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有三本建筑学,除了毕业证有所区别,这一类与一本共享教师、设备等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上相比其他院校可圈可点,对一心要向此校建筑学考研的同学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分数线也跟一般三本拉开一段距离。

建筑学专业就业有着“重专业、轻学校”的特点,与其到一些建筑学非强势学科的名校就读,不如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学传统院校。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毕业后的深造问题,相对于在国内读研究生,出国也许是更好的选择。要知道在同样院校里,建筑学本科生就业比例与研究生相差无几,况且国内设计院的现状是让研究生比较尴尬的——待遇与本科生差距很小。当然如果你想从事学术研究,读到建筑学博士的话,那待遇就是另一个层次的了。因为建筑学是一个讲究实践的专业,如果专业能力不强,就算是研究生也没有多大的优势,但是到国外留学又不一样了,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现在的中国正缺少站在世界现代建筑舞台上的大师,如果你怀着对建筑的一腔热情,日后又有好的机会到世界著名的建筑院校学习或者建筑师事务所实习,不同的视野角度、教育体系都会对你毕生的建筑事业产生极大帮助。

此外,地域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尽量选报离你所期望就业城市较近的学校。像老八校根据地不同,各学校在各个地区的话语权也不相同。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在西北、中部地区的公司就业就比较有优势,同理,华南理工大学之于华南地区,东南大学之于东南地区也是一样的。

建筑班的严谨艺术

在各校的教育体系中,老八校体系类似,其他学校以老八校为范本力争靠齐,这一点在各校的建筑课程设置以及建筑设计题目排布上可见一斑。建筑学本科教育均以建筑设计为主,建筑历史、建筑技术为辅助学科,这主要是由建筑师以设计为本的性质决定的。在研究生阶段,各校的偏向才有所体现,例如东南大学稍重建筑历史研究,但这个偏向是很有限的,毕竟建筑学在工作上和研究上都以建筑设计为主。在招收人数上建筑设计类也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本科建筑学专业的同学在考研方向上近百分之九十偏向建筑设计。

说到专业的学习就不能不说美术。建筑学专业基本都会要求学生被录取后参加美术加试,这个考试非常重要,每年美术加试排名垫底的同学,有可能会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去(详细参考各学校政策)。美术加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考试基本就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静物素描。建筑学对入学者绘画的要求,是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法,例如素描色彩之类的,不要求学生必须有多长时间的学习经历,但至少也要一到两个月的集中美术训练才能大概达到加试要求。入学前如果拥有较好的造型和色彩能力,会在以后的专业手绘训练中迅速上手。

很多人说建筑学是理工科中的文史科、艺术科。建筑学横跨人文、理工、艺术、天文地理甚至哲学宗教等。除了自身的专业——建筑设计课以外,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理工专业课程是“一个都不能少”。此外还有中外建筑史、建筑与音乐、建筑风水等偏艺术类的课程。严谨的逻辑数理思维与感性的创造艺术细胞比翼双飞方才是学好建筑学的真谛。

既然是号称笔尖舞蹈的艺术家,培养艺术细胞的课程自然必不可少,素描、水彩、水粉技法外加美术绘画实习都是生成艺术细胞的摇篮。

我们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每周都有一天美术训练,大家背着画板与各种颜料板,跟随老师在校园内或者到公园里绘画,接受美的熏陶。记得有一次在秦皇岛进行绘画实习,十几天的行程中,同学们踏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每天早上,我们伴着朝阳出去寻找好的绘画角度,古老的街道、小院的绿叶都可以引发我们绘画的灵感,夕阳西下再带着满手满脸的色彩与沉甸甸的作品归来。当地的居民每次看到我们都会乐呵呵地说“画家们又来了”,听得我们心里那个乐啊,艺术家的萌芽在每个人心里生长。

我们是艺术家,但建筑学的严谨也是工科里出了名的,尺规作图是每个人必过的关卡,大一的尺规作图训练,现在想起来都让我们唏嘘不已。铅笔线条必须粗细一致,圆规作圆必须看不到接头,圆规的针尖不能在纸上留下小洞,甚至图纸的裁剪上相差半毫米都会被判不合格,总之一句话,手绘的图纸要像电脑绘图一样精确。听老师说,以前手绘图检查时,所有的老师都是拿放大镜来检验线条的粗细、接头是否合格的,这种严谨的态度一直伴随我们直到工作,就算以后我们用电脑制图时也时刻记得。

五年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热爱新的设计软件研究。现在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偏向数字化电脑设计,像CAD、PS等都是设计的初阶软件,是每个人必备的专业技能。但现在的竞争逐渐激烈,多掌握一门就多一个优势。在找工作时我们就发现,其他专业强烈要求的四六级证、计算机证等等在建筑学这儿通通不重要,你的专业能力如何、作品集如何、掌握了什么软件才是吸引人眼球的要件,如果能在简历上增添熟练掌握3D、犀牛等进阶软件,对应聘是十分加分的。

建筑学的制图工具繁多,加上经常要求模型制作,比起其他只带课本的专业来说,专业耗费确实要多出一些。专业方面的电脑、相机之类是必备之物,但由于个人经济条件不同,具体到品牌、价钱、配置都可以自由选择。此外还有大一大二的假期美术写生、古建筑测绘考察等课程活动,大三后的寒暑假实习,基本都是自费,学校会补助少部分,但综合起来也是开支不小的一块,所以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作者:刘潇衍

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改革必要性研究

摘要:建筑学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批的建筑设计人才及其他相关行业人才,建筑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建筑学是为数不多的学制一般为五年的一级学科之一,这足以看出建筑学教育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阶段,随着我国多年城市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教育却仍然延续着十几年前的教育模式,这导致目前的建筑教学的方法方针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

关键词:应用人才培养;建筑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1导言

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建筑学作为建筑业的龙头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传统学科,学科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等多个科学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具备良好的新工科改革基础。在建筑业进入信息化、工业化的时代,建筑学教育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如何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本文以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从诸多方面探讨分析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2建筑学应用型人才概述

建筑学应用型人才是指对建筑学专业掌握熟练、应用成熟,并且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节奏,从事一线建筑设计工作的人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教育应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美国教育专业桑迪·波美和迈克尔·麦弗逊也说:“大学教育远不止是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即便是找工作,大学生也应该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应对非常规性的工作,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是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型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我们社会长期的发展有利。而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索的过程。基于建筑学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建筑学教育的特殊性和技术性,建筑学应用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时代的需求,探索出更先进的模式和方法。

3建筑学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培养目标相对单一,侧重于建筑设计创意,缺少多元化复合式培养。建筑学新工科人才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宽泛的知识面。目前的建筑学教育模式侧重于建筑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虽然开设有社会、经济、艺术、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课程,然而缺少综合分析社会、经济、艺术、技术等知识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各知识之间未能有效地融合,缺乏复合知识体系的培养。第二,课程体系是以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对技术类课程重视不够,缺少技术与设计的综合应用训练。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呈现“一核两翼”的形态,即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技术和理论课程为辅助。大多数院校都非常重视核心课程的系统性训练,然而对技术课程重视不够,新技术应用相对缓慢。很多院校还只开设了基本的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课程,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新技术如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等课程。缺少核心课程与技术类课程的综合应用训练。技术课程仅仅是作为独立的软件课程在学习,技术课程未能与建筑学的核心课程形成有效的整合,学生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第三,教学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缺少主动创新意识。教学上普遍采用知识的灌输形式,将老师的经验手把手地示范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训练。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比较弱。建筑设计思维依然停留在二维的图纸上,缺乏对三维建筑信息模型的认识与运用,缺少应对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训练。

4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改革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4.1建筑学学科课程设置

普通本科建筑学专业,一般为五年学制,第一年基本课程为色彩、素描、建筑制图和建筑初步等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学美学的观念和制图的基础。建筑学第二年的学习课程主要是建筑设计一和建筑设计二(课程内容多为别墅和幼儿园等小规模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课程,表现技法课程和建筑力学等课程,在第二年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认知和能力,为以后的课程和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年的课程为建筑设计更高级别的课程,一般为活动中心、旅馆等类型的设计课程。并且兼顾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第四年课程为提高阶段的课程,一般涉及建筑规模较大,比如城市综合体设计、观演中心设计等较大的项目。在这些设计中,学生学会处理更复杂的建筑设计问题,并且兼顾建筑法规等课程的学习。

4.2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应用和实战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心,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综合实践平台。通过培养校内教师、聘请企业业师等形式组建综合性教师团队,通过成立实习基地、组建虚拟班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多方面的实习实践活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模块由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实践、企业实战三部分组成。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课程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一个学年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战环节,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业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训练,将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3强化师资力量

通过特殊教育、短期培训、技术研发创新、海外学习访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骨干教师,提升他们的技术教学能力。同时从企业中选聘优秀的技术人员,丰富团队实力,并与建筑行业领域中的知名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师团队。另外,提供针对团队教师的实践培训和技术才能的特殊培训,实施产教融合方案,拓展教师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培训,努力提高师资力量。

4.4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養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面向工程实践采用真题式和主题式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调整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借助数学化、虚拟化等技术,课堂教学呈现出全新的表达方式,改变传统建筑课程的二维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利用三维空间形象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大班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能从灌输改为引导,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评价体系上,重视学习的过程,采取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过程。

结束语

总之,建筑学每年毕业的大量人才,在开始工作的一年左右,因应用能力不足,需要耗时耗力地经过社会的再培养,才能够适应具有时代性的建筑设计工作,每年,社会要为此浪费巨大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尤彩霞,杨宇.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教材的策划[J].编辑之友,2011(S1):18-19.

[2]项锦雯,蔡俊,夏莲,鲁帆,王敏.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9):130-132.

[3]聂红鑫.民办建筑类高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212-213.

[4]安娜,黄杰锋,王红蕾.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类大学生科技团队建设与实践[J].产业科技创新,2020,2(10):22-23.

作者:何明

上一篇:建筑施工技术与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