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大学生环保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由于本身的行业特色决定了既是学科性教育又具有职业性教育特征,是培养高级航运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试就航海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军事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素养、身体与心理素养、外语与交际能力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促进未来海员素质的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科院校大学生环保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科院校大学生环保教育论文 篇1:

地方工科院校开展“SRT”项目研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SRT”即为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措施。本文从项目认识、开展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对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SRT实施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SRT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SRT问卷调查成效与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要求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外,还须经历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学习和训练。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所需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由于生源层次、师资结构与水平、办学模式等制约,其培养的本科人才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没有优势,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应从实际出发,着力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型人才[1]。

一、SRT内涵概述

“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即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工作。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载体,已被众多国内985、211高校实施。实践证明,SRT计划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与课堂教学相比,SRT项目中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泛,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课题项目中应用、整合起来,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知识前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地方工科院校实施“SRT”实施调查结果分析

参考美国及国内高校实施“SRT”成效为依据[2][3],以江苏省地方工科院校大二至大四参与SRT项目的大学生为调研对象,以SRT认知、工作状况、能力影响为研究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统计。问卷发放按院校、性别、年级、专业样本采用抽样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近96.9%。其中,二年级学生30.77%,三年级学生38.46%,四年级学生30.77%;涉及理科、工科2大学科共26个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具有工科院校专业的代表性。

(一)对SRT项目的认识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在未参与SRT研究前,对其概念认识并不深,不了解;主动参与SRT项目的目的性不强;参与SRT研究后,大多数同学对研究的目的较为明确。

表1对SRT 项目的认识1选择类别1人数(个)1比例(%)未加入SRT项

目前对其了解1关注过SRT115111.90仅仅听说过121116.67完全没听说过,完全不了解190171.43参与SRT

的理由1提升自我科研能力130123.81应该学更多知識160147.62为了应付导师136128.57参与SRT研究

目的是否明确1很明确115111.90较明确190171.43不明确121116.6(二)参与SRT项目工作状况调查

表2SRT 项目工作状况调查1选择类别1人数(个)1比例(%)与导师沟

通频率1每月3次以上130123.81每月平均1次160147.622~3个月以上1次130123.813个月以上1614.76团队分工1明确,便于研究190171.43不明确,不知如何研究136128.57遇到困难时,

求助对象1自己独立思考130123.81求助于团队同学或学长136128.57求助老师160147.62平均投

入时间1平均大于每天1小时121116.67平均每天半小时至1小时132125.40平均每天小于半小时173157.9从表2可以看出SRT项目实施时,大多数同学与导师的沟通频率至少保持每月一次,且研究分工明确,能主动思考,有效的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但同时,仅有16.67%的同学平均每天投入到SRT项目的时间超过1小时,大部分同学投入时间都很短。

(三)SRT项目实施后对学生能力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SRT项目的实施在整体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导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最大,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创新、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还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得到了重大提升;但总体看,SRT项目的实施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明显。

表3SRT项目实施后对学生的能力影响1选择类别1人数(个)1比例(%)导师的指

导作用1对思维方法有帮助115111.90对动手能力有帮助178161.90对理论知识有帮助127121.43毫无帮助1614.76SRT项目对

学生创新能

力的影响1提出创造性意见、新

想法,发现新问题1614.76偶尔提出新想法,帮助

SRT项目不断完善160147.62基本无创造性意见160147.62SRT项目对

学生的科研能

力影响1做出科研成果,发表期刊

论文或专利1614.76有一定的科研成绩,

能顺利结题175159.52无科研成绩145135.71SRT项目对

学生的实践

能力影响1有效指导实践130123.81偶尔指导实践136128.57基本无实践160147.6三、地方工科院校SRT计划实施的成效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潜能,培养团队意识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和对部分同学的访谈中,可知,SRT的参与者普遍认为导师沟通程度、团队合作分工等方面是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困难,解决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当予以重点关注。但“SRT”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了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和各种意识。

1.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SRT”项目开展锻炼了学生的文献资料信息获取、仪器操作、数据结果分析、报告表达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以盐城工学院环境学院为例,在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各项研究的不仅有江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还包括受“SRT”计划项目资助的各年级本科生,其中高年级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一样起着传帮带的作用,个体与团队结合的组织形式便于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

2.扩大知识面,挖掘学生潜力

与课堂学习相比,“SRT”计划项目扩大了本科生的知识面。完成一个“SRT”计划项目,需要本科生应用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和技术,如“SRT”计划项目能扩充本科生关于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SRT项目的实验需要本科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实验室内或者工程实践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本科生甘愿寂寞、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实践精神,调动了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院在这样宽松的平台上,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潜力,有5名同学经过近SRT项目的研究学习,相继发表了期刊论文。

(二)推动导师教学相长,引领学生走入专业领域

从回收的调查问卷和对部分同学的访谈中,可知,SRT的参与者普遍认为导师对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1.拓宽眼界,提升导师专业素质

SRT项目研究为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对其所从事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前沿动态。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

2.以SRT项目作为支撑,有效指导高质量毕业论文

完成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一般学院在最后一学年进行毕业设计,与找工作或考研发生冲突,论文质量难以保证。参与SRT项目的同学,可以将其实验研究作毕业论文内容。实际上毕业论文是在长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有效确保了论文的高质量。近年来,我院每年均有同学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3.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结合现有的SRT项目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给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空间[4],使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我院为例,我院鼓励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活动,如全国环保创意大赛、盐城市职业规划大赛、“SRT”计划、推荐实习单位等,近年来,学生结合参与“SRT”计划参赛,获得了多项荣誉:“新型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技术及设备”在第四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获得铜奖、“新型高效折流式一体化反应器处理化工废水工艺与设备”获第五届全国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铜奖;“新型生物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技术及设备”获得盐城市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

四、地方工科院校SRT计划实施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SRT”计划不仅培养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但由于地方工科院校科研硬件条件和教师数量的限制,使众多学生不能开展科学研究,“SRT”计划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的研究能力不强,研究意识弱;学生的研究方法懂得较少,没有此类的课程开设,也无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培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学生忙于英语和计算机考级或社团活动,导师忙于教学或经常出差、读博,故无暇顾及学生科研,以至有的学生从开始“SRT”计划开始至结束时都没有开展过科学研究。

(二)思考与建议

1.学校应加强SRT项目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在国外的某些研究型大学,除对参加SRT项目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励外,还会根据他们的研究成绩对他们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经济奖励。综合国内外各高校的经验,地方工科院校应加强绩效管理,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调高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2.二级学院可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大力推动SRT项目开展

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鼓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夯实实践动手基本功,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良好手段。促使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5],鼓励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调动了学生用于探索、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也促使导师不断自我提高和完善,形成深入思考、探索创新的良好学风。

同时,通过与实践基地大力合作,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使得学生利用基地条件取得成果。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如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可依托环保科技园、化工园区等实践创新基地等,通过多项措施,推动人才的培养。

3.与其它教育环节关联中,导师可构建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

從大一年级的“大学第一课”、“系主任见面会”、“博士论坛”开始,启蒙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思维。进而在大二、大三年级通过导师的SRT计划,给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进入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加以实践。再通过大四年级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或设计“,检验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自己知识盲点的认识,逐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4.学生应主动积极参与SRT项目的研究

作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经入学后的各类教育环节后,应积极主动联系自己比较感兴趣方向的导师,加入SRT项目的研究。通过研究,既可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可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为以后的就业与继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地方工科院校高校大学生实施“SRT”计划对能力的提高相对较少,这正是造成地方工科院校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同时地方院校SRT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在实践中摸索前行,不断创新与完善管理体制,切实有效地提高项目的SRT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阳红珍,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2009,(6):136-137.

[2]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 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3]马璟,孙若飞,彭方雁.寓学寓教于研 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大学SRT计划十二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6-66.

[4]王琼,盛德策.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99-101.

[5]李林,黄桂林,陆静霞.构建和谐的专业课程创新体系与系统实验室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3-8.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工学院2013年度校级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78)的研究成果。

作者:沈丹 杨百忍

工科院校大学生环保教育论文 篇2:

论新时期航海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摘要: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由于本身的行业特色决定了既是学科性教育又具有职业性教育特征,是培养高级航运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试就航海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军事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素养、身体与心理素养、外语与交际能力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促进未来海员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航海院校;大学生;素质;培养

我国高等航海院校是培养高级航海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从事航海教学、科研的主战场。航海职业的鲜明特色决定了航海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既具有学科性教育又具有职业性教育特征的特色教育。同时,作为交通运输主体行业之一的航运业,是通过水上客货运输与国内、国际各地区的口岸相联系,有着独特的时空范围及特殊的工作方式。由此,航海教育的特色、航运人才的特点以及航运业在国际国内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特殊性。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办学特色,行业特点十分明显。

在新世纪新时期,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正在从世界航运大国向世界航运强国转变,并且随着国际国内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内河、海洋运输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未来海员的摇篮,航海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举足轻重,以更好地发挥我国海员的独特优势:世界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联系纽带与桥梁;国际交往的友好使者;我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后备队。对于航海工作的要求而言,海员的素质主要是指海员良好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航海经验,较高的安全、环保、保安意识及健康的心理。从人文因素考虑,海员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经济意识、法律意识、团队意识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高素质海员的基本要求。本文尝试就政治理论与思想道德素养、军事素养、人文素养、学习能力素养、心理素养、外语与交际能力素养以及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素养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航海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强化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

航海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提高未来海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主要途径,重点是要对这些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观念等进行引导、教育和塑造。航海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内河河运、国际海运相关的远洋船舶运输工作,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船上,相对陆上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作业环境比较艰苦、单调而枯燥。尤其是从事国际海洋运输的海员,还要求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国外一些不良因素的侵蚀和影响。职业道德教育能使从业者或即将从业的人员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观念、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稳定的内在品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大多数在校期间接受的都是专业性极强的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提高他们整体素质,为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航海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涉海工作,是未来的海员或者船员。这种特色职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非常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今后走上航海特种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航海院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航海类专门人才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有为振兴祖国航运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同步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通过参观展览、看电教片以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党的方针、路线和理论的自觉性,以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

二、加强军事素养培育

众所周知,航海院校半军事化管理是培养合格的高级船员或海员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航海类专业早在高考新生录取时就是和军事院校一样属于提前录取批次,而且对考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航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海上气候复杂多变,工作环境艰苦危险,生活单调,担负责任重大,船员涉外性、流动性都很大等等。这就要求作为一个航海者,不仅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还要培养牢固的集体观念,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服从指挥,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航海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航海类学生除了入学开始的军训以外,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仍然是采用半军事管理,如平时经常要进行一些阅兵、升旗、会操等活动。军事素养的形成与强化对于航海学子今后适应和开展在大海上的新生活、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作风乃至为祖国的海上防卫储存后备力量无疑都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由于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竞争激烈,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给航海运输增添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这就要求航海类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军事素养,以应对多变的主客观因素和不利条件。所以,航海类学生的军事管理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科学化、正规化,严格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制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能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军容风纪,令行禁止,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要高度重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加强航海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航海院校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航海教育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战略举措。当前有些航海类学生重功利、轻价值,重理性、轻人性。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航海类大学生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掌握普遍要好于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理工科学生大都缺乏人文素养,这也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与完善的地方。为此,早前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就曾经呼盱要在理工科学生中加强人文教育,在文科学生中加强自然科学的普及,并身体力行,参与组织编写了《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丛书,对于帮助航海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全的品格、完善自我综合素养而成为社会和祖国需要的人才。

未来的航海职业要求航海院校学生平时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文化凝聚力。尤其是加强校园航海文化建设,了解我国航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悠久历史,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和陶冶情操,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魅力、敏锐的机变能力以及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

 四、要挖掘学习与交际能力素养

大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历史使命。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同其他工科学校一样,航海类学生除了要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还要求航海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对航海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一方面,学生要拓宽知识面。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航海类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广泛涉猎经济、法律以及管理类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层次,开阔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学好外语,提升涉外能力。与外国人打交道可以说是海员的家常便饭,自然而然对海员的外语听说能力要求比较高,否则在国外的港口码头甚至贸易很难开展工作与交流,甚至影响生活。

我国海员在国际航运劳务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普遍的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外语水平比较低,在外事场合不能很好地用英文进行业务交流,有的学生即使是通过了现行全国大学英语统一考试如CET-4或CET-6,但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即所谓的“哑巴”英语。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应强化口语和听力训练,多参加一些学校、班级或者支部组织的英语角、英语演讲或者英语辩论赛,全面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选修或自修其他小语种如日语、德语等,以适应未来海员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五、强化身体与心理素养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船舶装备越来越先进,但是现代海员的实际工作、生活环境还是比较特殊和艰苦,海员长年累月生活在大海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船舶这个特殊的狭小空间之中。海上的颠簸与摇晃、机器的噪音与振动以及恶劣的气候条件都对海员的身心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船上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养。在高考录取报名时就有相关的身体素质要求,入学后,还要进行一系列海上作业训练与考试,如游泳、潜水和救生等基本技能,并通过严格考核获取船员适任证书等资格证书。

航海类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二者缺一不可。海员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均呈极端性变化,所以海员的心理易于在两个极端间变动,久之,产生双向性格特征与矛盾意向。未来海员的心理素养对于航海职业来说举足轻重。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以及复杂的情感问题,一些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屡见不鲜,如意志力不强、抗挫折能力不足、自立性不够、情绪不稳等。航海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领域。航海院校大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一方面要积极发挥这些专业机构的引导、辅导咨询作用,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档案,实行跟踪干预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另外也要通过宿舍或班集体、学校甚至家庭等多渠道疏导多方位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交流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面对面、QQ或者MSN聊天工具、电子邮件以及电话等,培养造就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乐观豁达的一代新人。

六、加强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素养

航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践。航海是一种技术性、应用性、操作性、都很强的特种职业。现代海员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与应变能力,是很难保证在远洋运输中安全行驶。事实上,由于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实习经费的投入不足或者实验室设备陈旧,加上有的学校实习船数量有限,学生上船实习的课时和质量难以保证;更有甚者,有的航海专业课程教师可能自己都没有真正的航海经历。由此造成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动手操作能力、应变能力明显不足,学校必须要做相应的改进。

航海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指向性,航海院校要适应时代发展,按照职业岗位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与航海类相关行业企业交流协作,让学生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性要求,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相关专业的课程实习、假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实践模式,真正上船下海,改变长期以来陆地生活的习惯,适应海上的生活方式,在老海员、船长或者轮机长的指导下熟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技能,为今后尽快胜任远洋运输任务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学校平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航海模拟器、轮机仿真以及航海历史博物馆、航海科技馆等,让学生了解航海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专业兴趣,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投身海运、投身国防的自豪感、荣誉感。

作者:占 毅

工科院校大学生环保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勇于创业和成功就业的需要。高校要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政策指导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广阔平台和实践锻炼机会,探索适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与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10052909(2017)05012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课程纳入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有个别高校开办了相关专业。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1]。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全面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一、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

创新是一种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概念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是人类新思维的外化[2]。创业就是创业者创造价值的过程[3],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价值创造过程,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过程,是创造、发现和利用商业机会创立新企业、创造最大化企业价值的经济活动,所以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明确教育目的、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大程度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一)前瞻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现成的模式,更主要地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特质。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一种或若干种创业方式,更注重地是教会学生寻找和辨别创业的机会,培养创办、管理、运营企业的能力[4]。

(二)多样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校差别较大。美国有的高校在个别专业开设创业课程,有的则在全校开设普及性课程;而英国高校则以全校模式为主。国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层次不同,一般由必修、选修、讲座三个层次组成。重点大学开展较早、效果也较好,而地方院校起步晚、形式单一、效果有待提高。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但已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教育体系。

(三)实践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在体验、重在实践,无论在师资队伍,还是教学方式上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美、英、日等国家高校形成了“专职+兼职”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占大部分,大都具有商业管理经验或创业经历。中国高校专职教师比例小,而且缺乏创业经历,大多由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兼任。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应注重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结合创新创业大赛、参观考察等形式进行。

(四)系统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因此,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合为相对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还要兼顾不同受众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科体系是以建筑类学科为核心,其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围绕建筑设计与施工行业各领域要求展开,如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工程监理、建筑电气、供热供水供燃气、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节能与环保、建筑机械等,在国家宏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下又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立体化教育模式

中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有差距。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办学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但措施到位、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学院参考其他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做法,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整体教育工作,构建了立体化教育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创业典型不断涌现。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一些重点高校甚至更早。大多数高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视,但也有一些高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传授学生创办微型、小型企业的一些技巧或方法,而学生毕业绝大部分是就业而不是创业,真正自己创业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由于学校引导不力,措施不到位,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不浓,认识不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新创业理念的重要性,参与课程教育的学生比例不高,即使参加了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效果不佳。一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被边缘化,缺乏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开设了几门课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比例有多高、学生在校期间创办了多少企业,而应该着眼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创新对国家与民族进步的重要性、创业对经济发展新常態下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激励创新创业热情,因此,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自身办学理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范畴,并在学校近期发展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努力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校的终极教育目标之一。学校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确立、思维的训练、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课堂教学、课外科创活动、创业园建设、就业指导等环节中都要体现创新创业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滋生创新创业的因子,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二)构建创新创业立体化教育模式

笔者在《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一文中提出了构建“三三三”立体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三层次、三平台、三保障”,“三层次”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培训课程三个部分;“三平台”是指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实战综合平台;“三保障”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组织机构、师资、服务”三个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运行[5]。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立体化教育模式,主要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传授体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组成。思维训练体系主要由讲座引导、社团分享、头脑风暴等专项训练组成;基本知识传授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组成;实践体验体系由模拟实践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组成。基本知识传授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安排了大学生创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在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安排了学科专业前沿、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新基本原理与思路、创业技巧与思路等内容;在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方面主要安排了创业案例分析、创业计划书设计、创业实践体验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高校为大学生搭建了大大小小的锻炼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践锻炼机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磨砺与锤炼,参与创业的学生比例不断提升、创业典型不断涌现。

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学校以国家和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为依托,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等各级组织机构,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拟订了不同的工作思路与对策。一年级以传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概论、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小组,参与高年级的创业项目,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展开适合自己专业、性格、兴趣和能力的创业领域社会实践调研;二年级以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专业基础课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特别是申办创业项目的基本程序和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适当参与高年级的创业项目,做一些辅助性工作。通过考察学习借鉴相关运营、管理的基本做法,为创业积累经验。三、四年级学生以学习专业方向课和基础课为主,鼓励支持学生申办小型、微型企业,配备指导教师,从政策、资金、场地、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相继出台并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政策,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在创业园建设方面,学校利用政府、社会和自身资源建设了三个层次的创业园:第一层次是由各二级学院建立的创业工作室;第二层次是学校建立的创业园;第三层次是组织优秀项目入驻地方政府创建的高新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园。由于学校的重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积极性高涨,在国家和河北省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成绩突出,以地方工科院校的身份与一些重点大学参赛队同台竞技,展示了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在就业市场上,学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投身创业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学校也进入了全国高校就业薪酬榜百强行列,成为了在边远、艰苦地区成功办学的代表,地方工科院校就业、创业的典范。随着

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提升,直接或间接创业的比例不断攀升,涌现了不少的“小老板”“大老板”,以及在国内、省内的著名企业家。没有自己创业的毕业生也在就业单位中成长为技术、管理骨干,一部分学生已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经营负责人。在建筑施工、房地产、建筑设计与规划、建筑工程预算与监理、市政工程、城市供热、污水处理等领域涌现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高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学科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千篇一律。实践证明:深入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参考文献:

[1] 焦新.教育部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N].中国教育报,2010-5-7.

[2] 姜越.创新[EB/OL].(2008-10-02). http://baike. so. com/doc/5350099-558555.html.

[3]黄材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4]周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瞻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28-130.

[5]张文海,王明贤. 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6(4):168-171.

(編辑梁远华)

作者:张文海 王明贤 赵成刚

上一篇:资源利用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