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

2022-09-11

高等教育大众化, 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顺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反应, 它将为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作应有的贡献。但连年扩招也为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就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1 新时期对高校实验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1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未来的人类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 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1994年, 我国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用50年时间, 使我国全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进入世界前20名国家可持续发展水平行列;在国民经济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人均预计寿命达85岁以上;人文发展指数进入世界前50名;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从宏观上讲,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主要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上的适度超前。但是, 面对新的要求, 高等教育必须顺应潮流, 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争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经济要求高校实验教学为其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使我国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同时也为教育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契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 谁就在经济竞争中占优势。而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造性, 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特别是创新教育的竞争。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加强创新教育是高校目前的战略任务。高校实验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任, 在知识经济竞争的今天, 更需要依靠创新手段, 创建自己教学特色, 培养创新型人才, 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发展是要有条件的, 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实验教学必须紧紧跟上, 但还要看其本身有没有这个基础和条件。

2.1 由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拨款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大速度, 致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等的财政拨款却无法与学生数同步增长。办学基本投入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 学校现有教学实验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因此, 地方工科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保证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解决实验、实习所需的设备、场所建设经费。另外, 还要重视电化教学和远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投入, 提高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水平。

2.2 实验教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教学人员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 他们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李鹏委员长也曾讲过:“要办好一所高校, 除需要较大的投入和必要的设施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 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前沿阵地的实验室, 则更需要一批能打硬仗的高水平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人员。这也是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能否适应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

2.3 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

由于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 许多地方工科院校现行实验教材大都存在内容陈旧问题。用这些教材培养出的学生, 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实验、生产设备技术更新非常之快, 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用资金来满足高校需要是不够现实的。如何让实验教学走出困境, 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跟上科学技术发展步伐, 尽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当今各地方工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3 建设“校外专业实验室”是解决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高等教育的投入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渐突出。学校单一地依靠国家投入的办学体制, 已经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 学校在争取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 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多方筹措办学资金, 尽量添置教学仪器设备, 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了弥补办学条件上的不足, 确保实验教学的持续发展, 许多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 利用区位优势, 与有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相互合作, 互惠互利, 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其中, 象广西工学院建设“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做法, 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新途径。

“校外专业实验室”是指学校通过资源共享方式, 与校外有关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的专业实验室。它是在不影响企业、科研单位正常生产经营与科技开发活动的前提下, 利用企业、科研单位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满足学校教学计划需要的一种合作办学形式。建立“校外专业实验室”, 首先要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及计划, 对设备投资较大和更新较快的专业课实验项目作认真的分析, 确定建立”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基本方向。其次, 与有关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接触和协商, 以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此基础上, 结合对方技术开发与生产经营的设备情况以及具体操作的可行性, 按照实验教学计划及进度, 安排一些专业实验课在“校外专业实验室”进行。校外实验的教学计划、实验报告、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指导老师安排等均与校内实验一样要求, 同时还须厂家安排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做实验。

“校外专业实验室”的这种运作方式, 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实验大纲的要求, 也受到企业和师生的欢迎, 其效果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确保实验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建设“校外专业实验室”, 弥补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的不足, 避免重复投资, 为学校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其它实验项目, 重点保证计算机、外语等基础课实验需要创造了机会, 有利于高校实验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可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 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 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而高等学校所蕴藏的智力财富与无形资产, 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形象等竞争实力的有机组成部份。因此, 通过建立“校外专业实验室”所实现的这种资源共享形式, 体现了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向。

3.2 可密切校企之间的联系、持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

一些专业实验安排在校外进行, 客观上要求教师熟悉企业的仪器设备及其技术开发、研究与生产经营情况。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验指导, 则也有助于企业了解教学的有关要求, 与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这样, “校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运行, 既为教师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及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机会, 也为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物色有用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为加强校企之间的生产、教学、科研互相结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3.3 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持续发展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由于“校外专业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项目, 是企业生产过程所必须进行的试验, 这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企业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工艺, 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而且也使学生通过企业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跟踪了解世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校园实验室条件所带来的不足。在校外开设实验,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的紧迫感、责任心, 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观。因此, 建设“校外专业实验室”,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结合新时期对高校实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对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教育部改善试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实验教学,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 黄秉炼.校外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10) .

[2] 程振响.创新管理: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J].教育发展研究, 2000 (1) .

上一篇:陕西佛坪方言的语音研究下一篇:创新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国际人才引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