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2010年以来,社会管理成为中国社会改革的前沿问题,其内容涉及到管理主体、体制、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以木桶理论为分析工具,以“瓮安事件”到“瓮安转变”过程为案例,对“瓮安经验”形成进行多维度思考,拟梳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层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层社会管理论文 篇1:

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能力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政府的培育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成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社会组织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而必须从基层社会组织自身和政府管理两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一是研究制定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深化登记制度创新,探索尝试无主管社会组织由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日常指导联系,突破社会组织登记“瓶颈”。大力促进社会组织充分发育、功能拓展、健康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声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集聚一批对上海经济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经济类社会组织,壮大一批具有“智库”和资源平台性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一批对上海重点区域建设有服务作用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引入一批对打造上海国际化城市有促进作用的涉外社会组织。二是探索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拓宽扶持政策覆盖面和资金支持力度。三是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政策,推动社会组织人才与经济、科技人才在薪酬标准、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会组织职业经理人和专职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社会组织领军型人才或团队。四是根据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完善税收政策,实行低税率或者初创时期的“零税率”。

二、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

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真正把社会组织作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协同,通过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进一步合作,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机制,建立一个平台,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行集中归口管理,制定政府采购社会组织服务目录、定价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快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在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机制方面,我们倡导培育式购买方法,政府不但要界定自身职能,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为社会力量发展留出空间;还要实施分类、分级购买,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为社会力量的发展创造条件;更要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操作流程,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为社会力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从而创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差序竞争格局,在促进社会力量发展的同时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三、进一步搭建社会组织发展平台

我们主张通过搭建社会力量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培育扶持政策,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建设创造条件。政府应以平衡各方需求为主要功能;以枢纽型社会力量为主体;以数据库建设为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以服务基层社会力量为重点;以融入社区、企业共建格局为关键;以运营规范为保障,搭建社会力量管理服务平台,为社会力量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在完善社会力量培育扶持政策方面,政府要提升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放松管制,完善准入和撤销机制等措施,鼓励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有序发展,实现政府对于社会力量直接管理的“离场”和政策支持的“到场”,为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软件支持。这样,通过平台建设、政策建设和机制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将会大大提升,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格局框架将会形成,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将会得到构建。

(来源:东方早报,本刊节选)

作者:孙荣

基层社会管理论文 篇2:

木桶理论视野下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摘 要 2010年以来,社会管理成为中国社会改革的前沿问题,其内容涉及到管理主体、体制、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本文以木桶理论为分析工具,以“瓮安事件”到“瓮安转变”过程为案例,对“瓮安经验”形成进行多维度思考,拟梳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木桶理论 基层 社会管理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某种社会职能是才能持续下去”

——卡尔·马克思

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国家战略问题和理论研究热点。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讲话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笔者以“木桶理论”与社会管理理论相结合,以“瓮安经验”为案例,对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原因、对策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Bucket Theory)又称木桶原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所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两个木桶理论有两个推论:(1)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2)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由木桶理论可得知,社会管理就像一个木桶,其中任何一块工作短板都将导致社会管理水平低下。另外,社会管理木桶之桶柄、桶箍、桶底、桶隙出现问题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管理水平。

二、木桶原理视野下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常见问题

1、基层社会管理中“木桶提柄”(政府管理 社会自主管理)不借力。一个木桶有两个提柄,是决定木桶优劣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我服务是社会管理这个“大桶”的两个提柄。当资源配置方式由集中转向分散,市场主体由唯一转向多元,必然导致人的偏好和需求的多元化,矛盾形式向多元化的转变。社会管理所面临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要求,原有的以集中为特征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新要求。面对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主体上“一支独大”,能力上“捉襟见肘”的局面,而当前我国社会的自我管理尚未发育成熟,一些社會团体具有“官民二重性”,社会组织结构不全,自组织能力较差、主体对政府依赖性强,社会管理两个“桶柄”都不能满足社会管理的要求。

2、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桶箍”不结实。“桶箍”是木桶的“规矩”,使各桶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管理中,法律、制度是联系社会各单元结构的“桶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管理主体、职能、结构、责任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目标不明确,内容、程序、方法、监督、参与等方面缺乏制度规范。这直接导致基层政府在管理中“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相当普遍,社会矛盾难以解决,甚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派生出新的矛盾与问题。

3、基层社会管理的“桶底”不能承重。社会管理中,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的“桶底”。历史不断的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革命,都与民生问题有关。郑杭生(2010)认为,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1)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53~0.54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不同阶层两级分化严重,社会仇富心理、现象激增;(2)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制度歧视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3)农村医疗保障基数低、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等问题;(4)就业压力过大,失业是社会不稳定的“定时炸弹”;(5)安全生产的问题,主要包括矿难、瓦斯爆炸、食品安全等问题;(6)能源、环境开发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引发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忧虑。

4、基层社会管理的“桶板”高低不匀。决定木桶盛水量是其最短的板块。基层社会管理中,决定社会和谐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城乡差距、两级分化、就业问题等,它们围成了社会管理这只“木桶”。任何一个社会因素成为“短板”,社会管理都会出现问题。基层社会各重要因子齐头并进地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基层社会管理的“桶隙”过大。保证各种管理主体在体制上相互接轨,工作中相互配合,减少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盲区是有序管理的关键。另外,对于社会管理中出现“蛀虫”,对于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等个人要严肃清理,并把漏洞及时堵上,才能发挥社会管理的整体功能。

厘清社会管理者的不同角色,培育社会管理的新型主体,健全社会管理制度与法律,弥补社会中各种短板,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密切配合,围绕社会民生问题,扎实工作,社会管理工作才能有序展开。

二、木桶原理与“瓮安经验”

1、从“瓮安事件”到“瓮安经验”的大乱到大治。瓮安,革命老区县,一个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地方。红军长征曾三次过瓮安。在瓮安猴场召开的“猴场会议”作为“遵义会议”前站,确定了遵义会议的主题,在中国革命事业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革命老区,震惊全国的“6.28”事件给这个革命老区敲响了动乱的警钟。近四年来,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瓮安实现 从“瓮安事件”到“瓮安经验”的大乱到大治的转变,给管理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瓮安事件”后,县委、县政府为了扔掉黑除恶一票否决县、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县、全省毒情重点整治县、全国假币问题重点整治县、全省公安机关执法质量末尾县等“帽子”,狠抓“发展、民生、稳定”三个要务,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瓮安县的稳定、和谐发展。据贵州省统计局调查测评,瓮安群众的安全感大幅提升,从2007年的59.09%、全省第78位、黔南州倒数第一位跃升至96.92%、全省第三位、全州第一位。

2、木桶原理与“瓮安经验”。 “十二五”期间,瓮安政府秉承“勿忘教训、民生至上、包容发展”的执政理念,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带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记者何云江、林茂申、晏青(2012)在《当代贵州》发表文章《瓮安构建制度系統,探索科学发展常态化》,文中从制度层面对瓮安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报道。本节结合该文记录的事实资料,对“瓮安经验”进行全面总结:

(1)做大做强两“桶柄”——紧抓政府与社会管理主体建设。一方面,抓好政府职能部门建设。组建了贵州首个县委基层组织局,整合班子,集中组织科、县直机关工委、县远教办等党建资源,把全县488个城乡支部统筹起来,做到机关支部和农村支部在社会管理中的互动。另一方面,培育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创造、建立了“一事一议”、“三议三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村民事务由自己决策,立项、执行和结果全部透明。

(2)打造坚实的“桶箍”——制度创新。既可以规范、激励社会管理主体,又能使基层社会管理行为切合实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干部、群众激励制度。如:瓮安县县委、县政府每年拨付30万元社会矛盾化解基金,鼓励村干部、群众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只要调解成功,均予以不等现金奖励。上述的“双向组织生活”、 “一事一议”、“三议三公开”等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了社会矛盾发生与蔓延。

(3)做实“桶底”——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核心。“6.28”以来,瓮安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根据瓮安实际情况,先后制定《瓮安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完善《瓮安县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等社保政策。在用地单位招工时,有限录用被征地农民,对失地农民转为城镇户口的失业人员可按规定办理《就业失业登记》,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截止2012年7月25日,瓮安县失地农民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980人,征缴社会养老保险费14279.3万元(其中政府补贴8593万元,占60%),有力保证农民权益,夯实了社会保障的“桶底”。

(4) 做高、做齐“桶板”,消除“短板”现象——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基层社会管理中,决定社会和谐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城乡差距、两级分化、就业问题等,它们围成了社会管理这只“木桶”。瓮安县通过一些列举措消除社会管理最低短板,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1)发展经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2012年上半年,瓮安县工业总产值434129万元,同比增长35.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7.19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县上半年GDP22.74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7.21。经济结构比例为26.62:41.22:32.16,结构进一步优化。(2)城镇化步伐加快。瓮安北部新城、湖心岛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县城河西大道、河西新区二期安置房建设已经交付使用,城镇面积由9.12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北部旧城改造进展顺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得到应有发挥。(3)社会就业全面推进。2012年上半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901人,完成全年总目标64.7%.。其中失业人口再就业412人,占全年目标的58.9%;困难人口就业361人,占全年目标的60.2%;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9687人,占全年目标的121%;安排培训13期,培训人员63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57.8%;解决了全县“零就业家庭”59户的60人就业问题,全县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等等。(4) 构筑“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事件”以来,红色文化成为瓮安县城文化主调。瓮安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不失时机推行“文化强县”战略,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5)补漏洞、促磨合,消除“桶隙”的遗漏——形成各部门互动机制。建立合作机制,废止、修改不合时宜的文件制度,成为瓮安县政府管理的头等大事。2012年,瓮安县人大对《瓮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财政监督的暂行办法》、《瓮安县人大常委会评议办法予以废止》,对《瓮安县人大常委会与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制度》、《瓮安县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行政案件的决定》等7个规章制度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做好制度接轨工作。另外,瓮安县政府在社会管理上加强各部门合作机制建设,建立起了各种部门接轨机制,对部门协调工作作用显著。。

从“瓮安事件”到“瓮安经验”的形成,瓮安社会管理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1)调动人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2)社会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某一方面不足都可能导致管理工作功亏于溃;(3)精神凝聚力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动力;(4)制度建设、机制接轨是社会管理成功的根本保证。

四、木桶原理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1、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基层社会管理中,要加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活动中的领导作用,发挥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职能,明确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根据公共事务的属性以及责任主体的双重标准明确各种社会管理的主体。将社区公共事务分为社区行政事务、社区公共服务(社区行政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公益服务)和社区自治事务三大类,明确不同的责任主体。具体讲:一是社区行政事务与社区行政服务采用行政机制;二是社区便民服务采用准市场机制;三是社区公益服务采用志愿机制;四是社区自治事务采用自治机制。

3、综合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不仅仅是多元化主体参与管理的问题,其管理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办好多元化、层次化的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公平;政府与市场联手,实现充分就业;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医疗体制改革,提高社会健康水平等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管理才有和谐稳定的基础。

4、采用多种学习形式,掌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意识与技能。理论学习、实践总结和效仿先进是提高意识、技能最直接方式。(1)通过各种脱产、在职等多种学习形式对社会管理理论及技能进行学习。(2)通过组织基层公务员、社会组织人员到社会管理实践活动有先进经验县市,甚至有条件的县市,到国外有较好管理实践经验的县市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学习,开阔基层人员管理视野,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与能力。(3)密切联系实际,把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理论、技能与实践结合,产生适合本地区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5、加大對基层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广积财源,打破“无米之炊”的窘境。依靠上级政府扶持、自己不懈努力,以及社会捐赠,改变现有县市、乡镇事权与财权极不平衡的现实,改变县市、乡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1)中央、省级政府加大对县乡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维持社会管理的基本开支;(2)县乡级政府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积累社会管理资金;(3)发展慈善事业,弥补基层社会管理的资金缺口。

6、造透明、共享、成本低廉的的社会管理网络合作平台。中国社会人口管理,因为没有一个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一是限制了人口流动,出现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失控;二是社会保障政策难以设计与实施;三是制约了个人所得税改革;四是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与合理流动;五是制约了信贷、治安、就业等社会政策的设计与安排等。共享网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设施,是政府之间、社会组织、公民之间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社会、政府、公民互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简波,齐莹.基于木桶原理视野下的中国足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

[2]张欢,陆奇斌,王新松.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

[3]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4]尹辉,孟丰林.创新社会管理的“贵州经验”[J].当地贵州,2012(11).

[5]何云江,林茂申,晏青.瓮安构建制度系统探索科学发展常态化[J].当代贵州,2012(19).

[6]杨昌勇 瓮安县人民政府关于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R].瓮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2(2).

[8]郎晓波.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分类治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以杭州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 10(6).

[9]柴福洪.中国社会管理亟待现代化[J].强国论坛,2009.5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

作者:叶毅

基层社会管理论文 篇3: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摘要:群众文化既包含好群众文化生活形态和群众文化活动在内,同时也间接地囊括群众文化工作等各种要素,整体来讲,群众文化可以说是历代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人民群众为反抗不同阶层的剥削而作出的努力和斗争,更是人民群众以此为基础反映生活现象,表达生活欲望的方法。本文将会重点分析以基层社会管理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创新路径,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基层社会;群众文化;创新途径

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强化群众的交流,也可以解决群众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为更为有效地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并且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贯彻落实,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创新路径,特别是需要衔接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创新未来发展历程,这样才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彰显出群众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开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态势。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性

(一)公益性特征

普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所面对的使广大社会群众,其参考绝非是个体角度的兴趣爱好,而是着眼于群体,将社会经验针对性地融合其中,进而形成广大群众同步参与的崭新活动机制,只有文化活动获得充足的群众的支撑,同时还具备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才能够保障其基本形式符合更多人群的实际需要。

(二)大众化特征

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日渐提升,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各种基础物质,反而是对各种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和追求越发提升。所以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而对于群众文化来讲,本身存在着相当鲜明的大众化特色,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参加其中,并且还能够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乐趣。

(三)多样化特征

在步入到互联网信息时代以后,信息内容的交换更迭速度日渐提升,可供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开始产生显著的变动,如此自然会导致人们的道德信仰产生相应的变化。面对此种情况,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便需要充分展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样才能够贴合不同群众的需求,切实有效地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支持,可以极大程度地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其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可以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带来更为显著的支撑作用。文化本身就是软实力的一种,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时候发挥着相应的调控管理作用。通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可以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作用,并且还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人们的内心,及时有效地完成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的传达,完善优化法制管理体系,促进基层文化水准的提高,进而便能够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

其次,可以推进基层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也可以为地区群众提供良好且必要的消遣娱乐帮助,同时还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对各种和谐向上的乡村文化的传递,从而促进乡村良好氛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更为淳朴优质的乡村情,为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刻发展提供保障,最为关键的是可以推动基层文明建设目标的贯彻和实现。

最后,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基层组织化水平的提升,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基层社会普遍展现出越发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农村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强化对内部人员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地完成对成员群体的及时管控,促进彼此间的思想交互,从而形成更为全面且和谐的社会关系,既能够帮助群众更好地完成自主管理工作,同时也可以促进自治水平的提升,全方位地促进基层组织化成效的提高。

三、基于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一)充分展现出地方资源的优势

为切实有效地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质量和开展效率,提升人们的参与力度,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有必要全面提高重视力度,深层次地挖掘现阶段的已有资源,以此来充分彰显出全部资源的优势,除此以外还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要,确定相应的活动目标,并保障活动本身具备充足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本身的效能。

首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地方资源的优点全部彰显出来,同时和参与活动的群众进行积极且全面的交互沟通,明确其现阶段的各项实际要求,将此作为前提支撑,实现对各项基础活动内容、项目和模式的转化和改变,进而自然可以贴合人们的实际要求,此举意义非凡。

其次,管理部门还应该切实有效地融入到社会群众当中,以此为基础可以充分认识其现阶段的生活情况,同时还需要切实有效地强化对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案的运用,促进现阶段已有的资源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同时推进全面整合发展。长此以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准将会获得显著的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次,位于管理部门的工作者还应该定期确定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同时重点彰显出地区文化特征,保障活动能够高效率地开展下去,如果仍然存在问题的话,有必要迅速进行调整优化,全面推进创新更改,避免各种负面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保障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安全且高效地开展的前提支撑,为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安全有效开展,基础设施是极为关键的内容,通过简单的调查分析后可以明确,现阶段我国仍然有许多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容乐观,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因此而广泛地受到影响和冲击,鉴于此,相应的地方政府有必要全面推进针对性的措施的应用,全面提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

首先,不同地区政府需要全方位地促进设施建设速度的提升,同时全面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兴建图书馆、交流室和活动中心等。在建设图书馆的时候,需要迅速更新图书馆当中的藏书资源,保障内部资料的整体丰富性和充实性,除此以外还需要积极有效地完成对活动中心和交流室内部的健全和完善处理,这样才能够贴合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群众的期盼。

其次,政府部门还需要积极地提升对新人群的引入,伴随人数的提升,为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有必要全面提高监督管控力度,鉴于社会群众的实际需求,全方位地促进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三)创新文化活动表现形态

与几年前相比,现阶段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获得显著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需求开始从传统的物质为主转变为精神为主,而对于社会群众来讲,群众文化活动便是完成目标的最佳方法。不仅能够实现陶冶个人情操的目标,而且还能够强化群众对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方面需要充分彰显出灵活性和科学性。鉴于此,政府和相关单位有必要深层次地融入到群众当中,和其进行积极的交互沟通,明确其实际喜好以及生活情况,此外还需要和文化部门进行交流,开展更为丰富充实的多样化新型活动,以便于为基层社会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支撑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活动是人们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自制力和推进思想精神建设的关键支撑,所以在基層社会管理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创新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极为关键和必要,是满足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载体,所以这自然要求不同单位有效地融入其中,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此举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韩冬,丁秀艳.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群众文化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1(02):164-165.

[2]高燕.浅议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辅导舞台人物化妆造型技巧及应用[J].中国文艺家,2020(01):279.

[3]顾波.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思路分析[J].散文百家,2020(01):177+179

作者:魏琳

上一篇:农业改革发展论文下一篇:集成产品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