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2022-04-16

近年来,伴随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税收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基层税务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济南市地方税务局长清分局积极推进税收档案管理信息化,截至2016年6月,采集归档包含税收征管档案、文书档案在内的各类税收档案13900卷,170余万页,并已全部实现电子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税务”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 稅务系统以纳税人及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专业的“互联网+税务”,让纳税人多跑网路、少跑马路,赢得了纳税人的“点赞”。研究“互联网+税务”的机遇与挑战对“互联网+税务”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来展现“互联网+税务”的发展现状,理性分析“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工作迎来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完善信息安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税务”; 涉税信息; 纳税服务

工业信息化部《2016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6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9.8亿户。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转型,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 ],对税收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这些将使“互联网+税务”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税务”的产生及其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税务”的产生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表明“互联网+”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所谓“互联网+”战略,就是把“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它的实际效果既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而是对传统产业的换代升级。为了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国税总局于2015年9月28日发布《“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税务”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为纳税人打造“e路随行”网上涉税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推动管理变革和治税能力提升,到2020年初步形成智慧税务系统。

(二)“互联网+税务”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税务”是个新课题,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规范执法、简政放权、管理创新、便民办税”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其发展现状通过如下各方面体现。

1.“办税一网通”闪亮登场

在国税总局发布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税收服务的通知》(税总函〔2014〕298号)中,国税总局研究决定,自贸试验区创新税收服务的主题是“税收一网通办、便捷优质高效”(简称“办税一网通”)。“办税一网通”的闪亮登场,是国税总局落实中央部署、接轨国际规则、推进税收现代化、支持自贸区建设的重大创新举措[ 2 ],集中体现了“以纳税人为中心、干预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纳税诚信化”的税务创新特点。

2.互联网电子税务局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上线

2014年8月1日,我国首个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电子税务局在湖北省地方税务局成功上线。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国税互联网电子税务局上线率为90.32%,地税互联网电子税务局上线率为90.32%。互联网电子税务局的迅速上线,是践行“互联网+”理念,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的积极探索。

3.多途径网络宣传税收政策法规

(1)网站、微博、微信普遍上线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国税网站上线率100%,地税网站上线率96.77%。国税微博上线率83.87%,国税微信上线率87.10%。地税微博上线率61.29%,地税微信上线率54.84%。全国税务系统利用互联网情况统计如表1。

(2)税法送万家版本在国税总局网站上线

《中国税法查询系统》税法送万家版本于2014年4月在国税总局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税法送万家活动,便于广大纳税人最轻松地掌握税收政策,最便捷地解决纳税疑难问题,最安全地查询发票真伪,使总局《关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更好为广大纳税人服务的公告》精神真正惠及广大纳税人。

4.金税三期优化系统全面上线

自2015年1月8日金税三期工程优化版应用系统在三省(区)六单位(广东、内蒙古、河南的国税局和地税局)先行试点开始,目前已在税务系统全面上线。通过金税三期工程的不断完善和推广,逐步实现纳税人“万般税事E网收”,有效降低纳税成本;逐步统一国税、地税“核心征管应用系统”版本,实现业务操作和执法标准统一规范,促进税务部门职能变革;实现全国涉税数据大集中,利用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提高国家税收科学化决策水平及征管水平。

5.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在全国范围稳步推进

从2015年4月1日起,国税总局在全国范围分步、全面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它是对税务数字证书系统、防伪税控系统、稽核系统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升级,实现纳税人经过税务数字证书安全认证、加密开具的发票数据,通过互联网实时上传税务机关,生成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作为纳税申报、发票数据查验、税源管理及数据分析利用的依据[ 3 ]。

6.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

国税总局在2014年11月25日召开了“全面推进税务系统内控机制信息化升级版建设”的会议,强调各级税务机关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将税收内控机制系统不断升级,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风险点无缝嵌入计算机软件,实现执法裁量“人机互控”和工作流程“齿轮式传动”,使内控机制像“信息卫士”,实时提醒执法风险,通过“风险提醒”和“风险阻断”,为行政管理、执法服务装上“电子监控眼”。目前,全国所有地区、所有层级和所有执法领域的内控机制信息化已做到全覆盖,使内控机制信息化升级版为税收制度的“笼子”上锁,将执法“结果监督”转变为“过程控制”,使廉政风险防控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内控机制信息化的不断升级,逐步将内控机制从执法领域延伸至财务管理领域和其他行政管理领域,最终实现“内控机制信息化”与“金税三期工程”高度融合,使金税三期工程内部控制、监督功能更加完善。

7.设置納税信用“红黑榜”促进诚信纳税

全国各级税务局网站开设“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名单公布”及“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公告栏”专栏,有力促进了税收信用体系建设。2015年4月29日,国税总局网站上同时公布了2015年一季度税收违法“黑名单”和2014年度全国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名单。此次评价是在国税总局2014年发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后,税务部门首次使用新指标、新方式(新的评价方式改“人工评定”为“计算机自动生成”)对纳税人年度纳税信用状况进行评价。A级纳税人可以享受多项实在的便利,如“跨区域同等税收待遇”、“优先办理出口退税”、“优先取得信用贷款”等,而“黑名单”上的纳税人将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财政部等21个部门的18项联合惩戒,这些将实现“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

二、“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工作的机遇

1.高效普及税法知识

“互联网+税务”时代,已逐步建成以国税总局网站为龙头,省级税务机关网站为主体,辐射地市级税务机关,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发挥整体效用的税务网站群。目前在全国70多家省级税务网站的集中平台上运行着各地市900多个子站,再加上微博、微信、中国税法查询系统、12366纳税服务网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使税收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等税收知识能高效率传达到各级税务机关及纳税人。

2.纳税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办税一网通”的成功上线,试点成效明显,以至于国税总局2015年4月20日推出的“办税一网通10+10”覆盖四大自贸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极大限度地满足了自贸区税收服务的需要。“互联网电子税务局”的普遍上线,使纳税人既可以通过税务柜员机自助办税又可以通过税务门户网站、微信、手机移动等办税,实现了办税渠道的多途径化;使纳税人信息通过“企业数字证书系统”(CA)一次采集,全程使用,达到了企业数字证书“一证通用,一证多用”的效果。企业网上办事,多项业务免填单,达到了“一点认证,全网可信”的效果;使纳税人税费缴纳渠道多样化,可以通过银行划转、财付通、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手段随时支付;使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都能够通过互联网办理,实现涉税事项的全覆盖;使税务机关提供的各种服务网络化覆盖,具体有“在线访谈”、“预约办事”、“纳税人学堂”、“在线培训”、“税收微课堂”……

“互联网+税务”的不断深入融合,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相关业务,纳税服务效率大幅提升。

3.税收风险管理智能化

金税三期工程不断优化,将从信息管税的角度控制“税收立法风险”、“税收征管风险”及“纳税遵从风险”。针对“税收立法风险”,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利用税收大数据信息找出纳税人发生问题概率畸高的风险点,对依靠强化征管难以有效降低的税收风险,将通过改变相应的税收法律制度来解决。针对“税收征管风险”,将通过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解决,具体根据税收征管风险程度的不同,对纳税人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应对体系,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征管风险。针对“纳税遵从风险”,将通过不断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和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提高纳税遵从度。

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的稳步推进,将通过互联网建立每张发票的电子底账,实时采集发票上的所有信息,对其进行存储、随时查验等,有效防范各种发票违法行为。同时数据的不断分析积累必将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智能化,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实时的、精确的统计分析数据,为管理部门提供坚实的数据决策支持[ 4 ]。

4.税收征管体系监督智能化

通过全面推进税务系统内部控制机制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地应用于税务内部控制领域,使“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结合,突破传统税务征管监督手段和方式的局限性,使税收征管体系监督智能化。一是结合现有的税收风险预警模型及指标,建立执法风险预警和廉勤风险预警系统,使该系统达到对执法过程的全程实时监督。二是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对基层的执法行为从省、市、县都可以监控,这样就保证了执法责任制的落实。三是提高对涉税大数据的专业化分析能力,将内控信息化专业分析体系引入到“监控级别设置”、“监督实施范围确定”和“风险等级划分”等工作中去,减少人工主观因素,提高税收征管科学化水平[ 5 ]。四是强化对第三方涉税信息应用能力,不断优化信息库动态建设。随着组织结构和业务规程的调整,实时更新信息采集处理规则和预警指标,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

5.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提高

转变税务机关服务观念,优化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简化办税程序,提高权益保障服务水平,加强征管监督,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遵从度的关键。在“互联网+税务”的时代,“办税一网通”、“互联网电子税务局”、网站、微博、微信等税法宣传平台的出现,使纳税人快捷办税,降低纳税成本,为纳税人遵从税法、依法纳税创造了便利条件;“金税三期工程”的不断完善,“增值税发票系统”的不断升级,“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纳税人全力营造公平、公开、方便、高效的纳税环境,积极引导纳税遵从;随着纳税信用评级体系不断完善,纳税遵从度会越来越高。

(二)“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1.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互联网+税务”时代的到来,使税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极其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该系统掌握着大量纳税人的涉税数据、生产经营和商业秘密等,一旦相关信息外泄就会给纳税人带来危害,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加上网上办税人员风险意识不足等因素的存在,导致网上办税系统信息的不安全问题增多、增大;再加上网络地域范围广(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网络设备、网络结点、网络出口等数量都非常多,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内部安全隐患随处可见,系统随时都面临着安全问题。2015年7月6日,《网络安全法(草案)》在人大网上全文公布,征求公众意见。这充分证明互联网信息安全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在税务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法律保障制度及人员保障措施更薄弱。

2.税务机关的软、硬件有待提升

面临“互联网+”的不断挑战,税务机关以“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服务化”为工作目标,就必须利用相关软件及数据对纳税人进行监控。由于纳税人数量多,税种多,情况复杂,这就需要对纳税人进行分行业、分税种的综合治理,对重点税源进行重点监控,不断提高征管质量。要对涉税大数据进行分析,就需具备信息化综合知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分析、预测税源监管的能力,为纳税人打造良好的征纳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平台。要达到上述目标,税务机关必须在软、硬件方面同步跟进。税务机关的硬件就是税务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如税务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税务机关的软件就是税务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及人文因素,具体包括计算机系统软件、税务应用软件、征收管理能力、税务干部素质、依法治税水平、纳税服务质量等方面。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灵魂,只有两者与时俱进,才能顺利迎接“互联网+税务”的挑战。

3.共享协同机制欠缺制约“互联网+税务”的深度发展

在“互联网+税务”的时代,税务机关既要通过各种渠道与纳税人开展互动,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更要与各部门互联互通搭建涉税信息大平台。这个信息大平台既要包括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形成的信息平台,又要涵盖相关的非政府部门的涉税信息平台。只有搭建涉税信息大平台,使涉税信息各部门共享,才能促进“互联网+税务”的深度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在涉税信息跨部门共享上,仅在税务与工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进出口领域企业基础信息交换等方面有试点,其他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分类、加工、交换、发布等法规制度[ 6 ]。缺乏部门间涉税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严重制约“互联网+税务”深度发展。目前在全国各地成功上线的“企业数字证书一证通平台”为建立涉税信息平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4.税务机关核心能力的转变

税务机关必须与时俱进,打造“互联网+税务”的新格局,使税务机关变成“电子税务局+风险管理”的公共服务模式。税务核心能力面临从传统的纳税申报、涉税审批、税务检查、税务稽查等转变成利用“互联网+税务”形成的信息大平台,通过解决征税和纳税双方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进一步与涉税各方充分交流和沟通,来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同时,税务机关利用信息大平台得到海量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展望税收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监控税收及打击税法不遵从的执法能力,促成“基于合作性遵从”的税收管理现代化新局面。这就迫使税务机关在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强化“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涉税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既需要信息技术、法律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又需要人来化解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在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方面,税务机关要强化网上办税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平台建设,加大涉税数据信息系统维护的投入力度,建立涉税信息安全监控机制,通过工作人员用户认证与访问节点控制、MPLS、 VLAN及SSL加密、防火墙、密钥交换、防篡改和入侵测试等信息技术,对违规操作进行自动预警和及时查处,防范税务信息风险[ 7 ]。在网络层面,加强网络硬件的投入,比如增加高级别的防火墙、网闸等独立的网络设备,同时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网络管理、维护的专业团队,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在数据层面,可以使用服务器双机热备,异地备份、云等技术手段保证税收数据安全及税收业务的不间断运行。在法律政策保障方面,应尽快颁布《网络安全法》,从税收管理方面尽快制定《税务大数据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以实现涉税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使用、发布、查询、更新及共享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涉税信息安全性人员保障方面,各级税务机关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涉税信息保密、口令密码、机房出入和内外网强制隔离等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同时以严密的考评和计算机监管制度,确保税务部门信息系統的安全、稳定、有效运行。

(二)创造条件提升税务机关的软、硬件

税收机关为了达到“征收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目的,其整体办公硬件、计算机软件及人文环境就需向科学、合理、规范的方向发展。在硬件提升方面,要在“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执法规范、整洁美观”的设计思路下建起规范化、功能设施齐全的办公设施和办税服务厅,用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方便纳税人。在软件提升方面,一是要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升税务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其“专业化”水平,同时建立考核激励制度,提高培训效果。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提高税务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内动力。三是建立纳税人服务评价体系,提高税务工作人员沟通协调能力,和谐征纳关系。四是不断升级计算机终端,提高网络速度,不断升级扩容,各种系统企业端软件支持用户多种操作系统,随时满足纳税人端的需要。五是对税务应用软件要不断完善,不断升级,与旧的软件系统实现无缝链接,以高素质的软件提供高质量的纳税服务。实现统一的数据平台,所有新系统的数据和旧系统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上传至数据平台,为税务机关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8 ]。

(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全面建设涉税信息共享机制

2014年12月29日,税务总局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发改委、中央文明办等20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对税务总局公布的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依法采取包括“限制融资授信”、“阻止出境”、“限制担任相关职务”、“禁止部分高消费行为”等在内的18项惩戒措施。这标志着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在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预算法》中都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支持、协助税务机关执行职务”的规定。这些规定为各地建立部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运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我国依法纳税进程,国家应该出台更具体的相关单位履行税收保障职责的法律制度,明确税收协作部门的法律责任。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其中《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的通知》和《宝鸡市涉税信息共享实施办法》等,将为全面推行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经验支撑。

(四)转变税务机关核心能力

早在2013年国税总局就发布了《关于做好税务系统职能转变工作的通知》(税总发〔2013〕56号),其目标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税务机关。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税务机关的核心能力将转变为“以自动化税务管理为前提,以不断规范的流程化管理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为核心”。因此,税务机关要在管理理念上做到三个转变:(1)管理手段从行政命令向行政、经济、法律手段综合应用转变;(2)传统人工型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转变;(3)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规律性管理转变。

四、“互联网+税务”的未来发展

“互联网+税务”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深入融合发展,对税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税务机关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以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信息管税等方式建立起立体化、多元化的综合性纳税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涉税信息大平台提供的海量数据信息,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深挖其中的相关性、可比性,利用其信息资源优势,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进行税收政策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引导供给侧改革,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电子发票的发展,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懿.大数据时代对税务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交流,2015(6):133-139.

[2] 王桃之,许鑫.加强税收内控机制,防范廉政执法风险[J].江苏经济,2014(10):2-3.

[3] 刘志豪.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4):28-29.

[4] 袁显朋,赵联果.万般税事E网收的企业应对策略 [J].财会月刊,2015(26):72-75.

[5] 范久红,陈婉玲.互联网+政务:助推地方政府向服務型转变[J].世界电信,2015(5):47-51.

[6] 林春松.税务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保障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7):221.

[7] 胡长胜,张雪光.“互联网+税务”处处放光彩[J].中国税务,2015(12):79-80.

[8] 林江.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探索与创新[J].会计之友,2016(17):2-6.

【基金项目】 2016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互联网+税务’的机遇与挑战”(16JK2228)

【作者简介】 袁显朋(1975— ),男,陕西武功人,西京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税务会计、税法;赵联果(1976— ),男,陕西周至人,西京学院讲师,律师,研究方向:经济法、税法;王玉(1985— ),女,吉林松原人,西京学院讲师,审计师,研究方向:税法、税务审计;殷雪松(1972— ),男,内蒙古赤峰人,西京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税法、税务审计

作者:袁显朋 赵联果 王玉 殷雪松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篇2:

加快税收档案数字化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伴随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税收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基层税务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济南市地方税务局长清分局积极推进税收档案管理信息化,截至2016年6月,采集归档包含税收征管档案、文书档案在内的各类税收档案13900卷,170余万页,并已全部实现电子化。为进一步提升税收档案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税收征管工作不断增长的便捷应用需求,我局以实际需要为导向,设计开发了以计算机客户端、手机APP等为载体的一体化综合档案管理平台,对税收档案的数字化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剖析了当前税收电子档案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给出了建议。

一、加快税收档案数字化应用的意义

1.实现了纳税服务质量的提升。通过该系统档案接收、档案管理、档案利用等重点功能模块的启用,实现了税收档案从纳税服务受理环节起就已将纸质资料转化为电子文档进行处理,真正做到了“一次采集归档,全方位信息共享”的目的,切实解决了纳税人多头重复报送纳税资料的难题。同时,实现了涉税资料的无纸化审核,大大缩短了相关涉税环节重复审核纸质资料的工作量,减少了内部资料传递流转环节,有效地提升了纳税服务质量,受到了纳税人的好评。

2.加快了税收业务工作效率的提升。通过连接网络,该系统可提供24小时远程档案查询服务。利用经过授权的客户端,税收管理人员不需要到库房调卷便可方便、快捷地查阅;利用所需的各类税收征管资料与信息,为税源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为纳税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税务稽查提供了有效线索,实现了税收征管档案利用价值与征管工作效率的同步大幅提升。

3.推进了税收征管执法水平的提升。从执法层面上看,加强税收档案的数字化应用能有效降低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系统会真实记录包括纳税人表格填写情况、签章、审核人意见等各环节工作细节,从而及时发现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税务管理人员在税收档案数字化條件下既受不同执法环节的硬性制约,又受到来自上级与纳税人的动态监督,切实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依法治税”落到了实处。

二、基层税收档案数字化应用的现状分析

1.税收档案数字化应用理念滞后。在税收工作信息化的大潮中,地税系统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开发了各类应用软件以强化税收征管工作。但单就档案工作来讲,重视程度仍旧不高。即便部分单位实现了税收档案的电子化,却未能进行有效跟进,从而造成税收档案信息化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税收电子档案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问题,未能进行实质性利用。

2.税收档案数字化应用兼容性低。系统内部间缺乏统一的数字化应用建设指导,同级及各层级间的档案数据不能共享,制约了税收数据的增值利用。同时,在信息安全保障的框架内,部分税收档案数据仅允许内部流转,无法实现多部门深层次的共享利用,缺乏统一的后台支撑。

3.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有待优化。受地税部门人员缺乏、 “重业务轻档案”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基层地税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的管理员几乎没有,且多数档案管理人员均为兼职。税收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电子档案的高效利用。

三、深化税收档案数字化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1.要彻底扫清实施电子税务的观念障碍。推行税务档案数字化应用,首先应明确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基本思路。进入纸质档案库里的档案资料,必须一一对应相关的电子档案文件。同时,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提高档案意识,强化“即时采集,即时归档”的理念,及时将各个税收工作环节产生的文件资料电子化,真实准确地为领导和其他相关科室提供一手电子档案资源,使档案数字化应用的实际影响力得到提升。

2.要充分发挥税收电子档案的增值作用。切实加快地税部门税收档案管理信息化步伐,在合理利用现有档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税收电子档案的生成、传递、归档和利用,并在确保运行环境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设计加强税务系统内外网衔接与公共支撑的环境,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公共档案信息资源总平台,实现全区乃至全市范围的档案数字化应用,为开展税收计划、税源预测、税务稽查等税收业务工作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经济决策服务。

3.要全面提升税收档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为了适应深化电子税务建设的实际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档案专兼职人员的工作能力,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开展各类综合税收业务及档案专业培训,不断创造信息化工作的实践锻炼机会,并结合绩效管理、网上年检等监督措施,强化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全局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税收事业的发展。

作者:曲彦梅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篇3:

税务系统优化纳税评估体系的对策选择

摘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税收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构建可操作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恰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助推器,是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是税务系统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税源监控部门与税收管理员的一项重要职责。税务机关整合内部系统资源和外部信息对优化纳税评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纳税评估 税收遵从 精细化管理 税务系统

一般系统论的认识基础是系统思想,其核心是如何根据系统的本质属性使系统最优化。税务系统是负责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部门,包括国家税务局系统和地方税务局系统。各级税务系统是个有机的整体,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应各司其职,有各自独立地功能。系统的本质属性在于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和关联性,这要求税务系统要提高评估的科技含量,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信息,考虑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和特殊性,以降低遵从成本、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效率,从而达到系统整体最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被用于税收征管中,重点在于落实税收管理责任,关注操作细节,构筑税务数据平台,它借助于技术信息与工具,把社会分工、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内化在现代管理理念中o“精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细节决定成败。”现代管理学的内涵是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与信息化,这要求税务部门细化责任、分解权利、明晰规则、预警纠错,致力于降低纳税风险与税务管理成本。

1 优化纳税评估分析手段。深化税收预警制度是关键

纳税评估指标分析体系要重视应用统计学理论,便于评估量化度分析,坚持“人机结合”:建立模糊分析体系,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应用经济指标,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方位分析。一是以行业分类为基础按行业设定税负预警率、数据评估模型及评估指标标准值。纳税人行业类别的划分,要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标准,探索行业生产经营特点与规律,选择行业经济各项指标,开展各类典型调查。预警制度要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主要材料耗用比例列入监控,连同原材料购买渠道一并纳入预警体系,选取典型企业抽样调查,深入实地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分析不同区域、各种规模与性质下纳税人的行业标准、生产销售、能材耗用、投入产出、工艺流程与财务报表信息等,在实地调查、周密核算、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各行业的内在规律,分行业建立行业评估指标体系。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首先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其次,将申报数据与预警值和财务会计报表数据相比,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横向比较,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纵向比较。再次,依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通过这种关联性分析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最后,利用税收管理员的经验与所掌握的情况,将申报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对照,分析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合理性,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2 构建地方纳税评估分级指标体系的联动机制是重点

首先,需要构建以省、市、县、基层分局四级为基本框架的地方联动分级指标体系。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现行的纳税评估体系有缺失,只要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处在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而它所确定的行业内平均值,实质上是对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现实中,即使对于同地区、同行业的纳税人来说,也会由于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企业产品的类型等因素不同,其“行业峰值”也会大相径庭。何况企业还受周边环境、面临的风险、贷款利率、资金流向与产品生命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目前重点是在行业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省、市、县三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基层分局税源管理部门开展行业纳税评估经典案例者量分析,以县域为单位初步建立各行业纳税评估数据模型、评估关键指标及指标峰值,并在县域内典型试点推广验证,总结经验修订完善后,再由市级单位汇总各县级行业的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析,确立本地区各行业评估的具体模型、关键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变化峰值。进而上报省局汇总各项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共享,验证其可操作性及确立全省评估指标。其次,建立地方四级纳税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定期维护和动态变化的联动机制。不能仅仅把预警率等同于原来相对固定的峰值,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维护应科学地提供多套组合型指标体系供各级税务机关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有效避免纳税人借助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弄虚作假。

3 完善基层税务机构设置,明晰开展评估工作的各级部门职责是保证

一是必须建立健全各级税收经济分析制度。明确各级税收经济分析的重点。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建立稅收分析工作规范,定期发布税收质量监控指标,为基层税务机关提供税收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推动税收分析工作的深入开展;省、市税务局具体负责分析和监控地区、行业税源税收情况,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质量,指导基层做好分析工作;县税务局具体负责统计基本数据的采集,确保数据质量,并认真开展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分析。二是按照效率、便利征管和优化的原则,整合与协调地方各级系统层级机构,充实基层管理力量。现行税务机关内部受条条制约较大,很多省级税务机构的设置欠妥,存在着纵向分割和横向分割的问题。纵向分割指地方上下机构不对应,省局往往按照税种设置部门,而市以下则常依照征管职能设置,上下级执法部门以及决策部门不易进行对口管理。有的市局设立稽查机构而不负责城区的日常稽查,这项工作却由没有稽查机构的分局去做,就不具刚性约束。横向分割是指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缺乏横向联系和应有的沟通,特别是“征、管、查”三分离后由于本位思想和互相扯皮这种问题更加突出。一项纳税评估工作,既要征管科牵头,又要税政科负责,还要计统科操作分析,必然使得责任交叉不清。不断完善现有应用系统,加强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加强系统上下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金税三期建设的各项工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业务,优化税收管理流程,推动税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沟通各征管环节,提高数据信息利用率和征管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加强征、管、查各环节尤其是基层部门职能科室的监控与衔接,规范岗责体系,做到分工不分家。加强办税服务厅、稽查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衔接,办税服务厅要保证征收信息的及时提供,管理部门为在职责中发现有偷逃税嫌疑的

线索提供信息支持,稽查部门在查案中发现征管上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三是明确各级税务机关部门职责。征管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各专业管理部门,包括各税种、国际税收、出口退税管理部门以及县级税务机关的综合业务部门,负责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预警值、制定分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为基层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四是配合各专项检查,深入开展纳税评估的专项检查工作,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做到查到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就规范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税收秩序。同时,制定统一的检查计划,避免多头重复检查。根据新职能配置和征管中发现的制度漏洞,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税收征管岗责体系》、《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订和落实好纳税评估规程、重点税源管理办法、税务责任区管理強化税源监控的工作意见以及欠税公告办法等制度。五是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实行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保证。切实履行税收管理员职责,必须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完善征管资料档案管理,结合纳税人类型、行业、规模和信用等级等因素对所辖税源实施分类或分处管理,实现管户和管事的有机结合,做到管好一般纳税人,管住小规模纳税人,强化“双定”业户的管理。

4 建立纳税信誉的动态监测评价系统、重视纳税人自查自纠并广泛应用财务和审计体系、致力于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是配合

结合纳税评估,还可开展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工作,尝试建立纳税信誉的动态监测评价系统。科技化加人性化,及时总结税源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冯笑难,纳税评估理论及实践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4。

[2]刘剑杰,纳税评估理论及应用实践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5。

[3]

王勇,纳税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8。

[4]杨得前,税收遵从的理论研究及其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7。

作者:钟国柱

上一篇:企业办公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共青团毕业生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