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立医院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为了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机遇,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针对其内控缺陷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在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和加大控制力度的同时,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层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层公立医院管理论文 篇1:

基层公立医院预算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和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社会压力,如何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成本控制,成为摆在基层公立医院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基层公立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能更好指导基层公立医院实现科学预算管理,促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医院全面预算是一种高效有序的医院内部管理活动,有助于医院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管理水平。但由于受组织架构不健全、战略目标不明晰、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不科学、编制内容不全面等诸因素的限制,基层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一直有些差强人意,许多单位仅仅是为了完成财政部门的要求而编制的,且实际执行过于形式化,阻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下面仅从几个方面浅析目前基层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管理方法,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是医院在当前形势下抓住机遇、摆脱困、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根本途径。首先,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有利于医院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的实现、医院总目标与科室目标及个人目标的实现;其次,通过全面预算的执行可以加强医院的基础管理工作、控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推动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通过对全面预算执行结果与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对接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各方潜能。

二、基层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整体规划和动态控制的管理方法,基层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的编制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对整体经营活动的量化安排。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已经加强了对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基层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领导层仍把预算编制当作一项上级硬性任务来完成,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编制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全面预算管理这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渗透到各个业务科室的日常工作中,而仅仅成为财务部门分管的一项一年一度的程式化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工作基本由财务部门包办,致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仅停留在医院层面。

2.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

预算管理是一项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工作,目标即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终点。许多基層公立医院在创建的初期都会有很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但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未能及时的调整战略目标或者没有具体的规划,或者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将自身的整体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支撑点,也没有将全面预算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来对待,往往只重视短期目标,而忽视了中长期目标。两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就严重影响者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导致全面预算编制的随意性,缺少连贯性。

3.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及流程

预算的编制涉及财务、后勤、人力资源、业务等多方面多部门,仅靠财务部门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目前,由于基层公立医院的管理层缺乏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大部分基层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归入财务工作范畴,交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造成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可行性、适应性等受到制约,导致预算管理松散随意,预算编制和执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

4.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职能作用,预算的编制基础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减少计划与实际差距的最有效的办法。很多基层公立医院在编制预算时不能随时间的推移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总是以固定基数为依据,使预算脱离实际。且编制方法单一,基本采用增量法,在上一年度各项收支的基础上增幅一定的百分比,对一些资本性支出的预计往往缺少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仅凭财务人员的合理估计。由于财务人员的一手包办而非二上三下的全员式参与,很可能导致不合理的收支数据就被延续下去,从而无法对医院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医院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要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相关负责人应当站在一定战略高度,以先进管理理念为指导,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地。

三、强化基层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全面预算是医院内部管理的主要手段,全面预算为医院和各科室确定了具体可行的目标,同时也建立了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约束,是医院进行各项管理活动的基准和参照 。强化全面预算意识、更新全面预算观念、深刻认识全面预算的重要性,是做好预算管理的前提,所以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必须要有全员参与的理念,编制时必须根据本单位的战略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医院必须结合自身管理需要,在编制内容、编制方法、编制时间、预算控制等方面多下功夫,从而保证全面预算的有效、顺利实施。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合理划分职责权限

组织架构的建设决定了预算编制的高度、深度及广度,是全面预算编制的制度保障。单一由财务部门制定的预算存在诸多的缺陷和局限,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往往也会有很多障碍。财务部门作为一个职能科室受限于在整个医院中所处的层级,所以基层公立医院必须成立一个由院领导挂帅的预算委员会,负责医院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的审核、批准和调整。设置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或下设在财务部门),专人负责预算编制的初审、汇总及预算指标的分解下达,各基层公立医院可以根据实际由财务部门设专人专岗。各职能科室及业务科室设兼职的预算员,负责在上两级的指导下编制本科室的预算编制工作。

3.适应医院内外部环境变化,科学选择预算编制的方法

医院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适应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了解预算编制的方法与适用的条件,再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要分析研究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掌握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的变化,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合理预测本年度收支增减趋势;通过核实人员、资产、业务等基础数据及政策性增减因素等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还要分析预测国家有关政策及本单位事业发展规划对业务收支的影响。目前,很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采用增量预算法,其优点是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缺点是随着预算规模的逐年递增,有可能造成预算的松弛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各基层公立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预算编制方法。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二上三下”的过程,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可行性。一下:设定预算目标,将预算目标下达到各预算执行科室;一上:各科室根据医院下达的年度发展目标计划,编制本科室的预算并上报;二下:专职部门对各科室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将建议反馈给各科室进行修正;二上:各科室将修正后的方案报专职部门,由专职部门汇总后报委员会审批;三下:专职部门将审批后的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各科室执行。其次,要运用增量、零基、动态等多种预算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准确科学的制定预算。例如,在制定收入预算时采用增量预算的办法,结合科室实际,合理参考上年度收入,促使科室保持患者次均费用的稳定,依靠增加病人数量实现科室收入的增加;对于支出预算中的业务预算,编制时采用零基预算,以控制各项医疗活动中的物资消耗标准,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对于管理费用则采用动态预算的方式,对支出限额有个总体上的规划,在具体工作中可以运用滚动的编制方法,也可以通过多种预算方法交叉使用。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公立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有计划、有步骤,实现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基层公立医院唯有认真执行,才能真正将预算管理提升为实现医院战略目标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更好的推进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帮新.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28):27-28.

[2]益渊.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 2017(11):64-65.

作者:罗文华

基层公立医院管理论文 篇2:

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探析

【摘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为了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机遇,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针对其内控缺陷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在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和加大控制力度的同时,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关键词】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措施

一、引言

自2010年起,我国卫生部等五部委先后联合发布了多个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每个县(市)都要办好一到两所公立医院,而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则应当至少办有一所二级甲等水平的公立医院,并要求改革范围于2014年覆盖50%以上的县(市),于201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公立医院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顺应改革趋势,抓住改革机遇。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管理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防范各种风险,还能够促进医院提高效率。然而,目前基层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缺陷。本文通过对基层公立医院内控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其内控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为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二、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1.内部环境薄弱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包括组织内部所有与内控实施相关的资源。目前,基层公立医院大多还在采用传统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实施的环境还十分薄弱。在组织文化方面,医院全体人员并没有形成以内控带动管理的共享信念,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时候,只是把内部控制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机构设置方面,基层公立医院仍然保持着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并没有设置与内部控制制度相适应的岗位。组织文化和机构设置的偏差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使基层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控制力度不足

基层公立医院虽然建立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控制力度远不足以预防风险和提高效率。首先,设置的控制点太少,很多关键风险点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措施,使得整个内部控制存在较多漏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内控措施不够合理,达不到预想的控制效果。在授权批准控制中,设置的审批权限与其职位不符,权限过大造成了医院风险的增加,权限过小则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在风险控制中,风险评估的方法过于简单,大多采用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导致评估结果不可靠。不准确的风险评估直接损害了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不利于医院的风险防范。

3.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内控的建立和执行,而内控管理制度则是对内控执行进行规范和考核的系统性管理制度。基层公立医院往往忽视了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使其内部控制制度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支持系统。主要表现为内控监督和奖惩制度的缺乏。虽然大部分内控措施能够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内控活动需要额外的监控才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因而内控监督措施是基层管理医院内控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奖惩制度的缺乏也使得基层公立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内控的执行缺少积极性,不利于内控的全面执行。

三、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1.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是基层公立医院内控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因而加强内部环境的建设是基层公立医院优化其内部控制的首要措施。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即使内控制度仍然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基层公立医院也能够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较低的风险水平。针对其内部环境薄弱的情况,基层公立医院应当把加强内部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组织文化建设和机构设置改进上,并同时兼顾其内部环境的其他方面,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内部环境。在组织文化方面,首先医院领导要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主动地遵守相关内控制度,并积极地配合相关内控活动。其次,应当在医院内部组织内控的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内控对医院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领导带头和培训宣传等方式,逐渐在医院内部形成以内控带动管理的共享信念,增加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在机构设置方面,应当尽量改进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使其完全符合内控制度的相关要求,与各种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相适应。但机构设置的变动毕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一定要谨慎考虑,循序渐进。最可行的方案是在现有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的基础上,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增减岗位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对于无法通过增减岗位解决的问题再考虑对现有机构进行大规模改动,从而以最小的变动达到改进的目标。

2.加大控制力度

各控制点和内控措施构成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主体内容,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控制力度。基层公立医院加大内控的控制力度应当从控制点和内控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并围绕预防风险和提高运行效率这两个目标进行。就控制点而言,不宜设置太少也不宜设置太多,太少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太多又会导致成本资源的浪费。控制点如何设置以及设置多少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层公立医院应当在借鉴其他单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来探究控制点的设置问题。一般来说,应当先根据经验和科学的逻辑推导来寻找重要环节和关键风险点,再针对这些重要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来设置对应的控制点,尽量避免设置多余的控制点。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控制点设置的沟通渠道,比如会议制度、信访制度等,使医院全体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控制点的设置工作中来,及时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在内控措施方面,基层公立医院应当在论证内控措施合理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方法,利用有限的资源设置出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针对其内控措施的现状,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重点关注授权批准控制和风险控制。对于授权批准控制,权限的设置一定要与其职位相符,从而既避免效率不必要的降低,又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对于风险管理,则主要是改进风险评估的方法,不能简单地仅靠主观判断,应当引入一些科学的评估技术,使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3.改进内控管理制度

基层公立医院应当改进其内控管理制度,为内控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内控监督和奖惩制度是内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应当在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兼顾内控管理制度的其他方面,从而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内控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的监控活动,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定得到全面系统的执行。对于本身就具有自动调整、自我约束的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无需再设置内控监督,只需要保证原有控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可。内控监督主要是针对没有自动调整、自我约束的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内控监督也是完善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套足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无需额外的监督就能自动有效地执行下去。为此,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首先找出需要额外监督的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再为其设置科学合理的内控监督方式。当然,任何工作的高效完成都离不开恰当的奖惩措施,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也不例外。因此,基层公立医院可以针对内控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违反规定者处以相应的惩罚,从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打击违规行为。有了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做后盾,基层公立医院的内控制度一定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论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基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为了顺应改革趋势,基层公立医院应当针对其内控缺陷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内部控制进行优化。在内部环境方面,基层公立医应当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机构设置的改善;在控制力度上,则应当合理设置控制点,科学运用各种内控措施和内控活动,从而增强控制力度。此外,基层公立医院还应当改进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为其内部控制的全面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的内控体系将有利于基层公立医院预防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从而抓住改革的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小庆.医疗集团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现代医院管理,2014(01)

[2]刘青源,燕华.医疗改革中的困难与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2)

[3]潘琼慧.医院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财经界,2014(05)

作者:李丽达

基层公立医院管理论文 篇3:

基层公立医院如何走出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困境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要制度,满足了我国人民看病就医的需求,解决了看病难,就医负担重的问题,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优越性。作为基层公立医院,在医保政策下,一方面要遵循医保控费政策,另一方面又要降低运营成本,普遍面临着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困境。为此,论文就基层公立医院如何走出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困境展开了研究。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基层公立医院资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基层公立医院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医院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議。论文对于缓解基层公立医院资金困难,促进医院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个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资金,它的实施满足了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优越性。但是目前,基层公立医院普遍面临着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困境,给医院资金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阻碍了基层公立医院的发展。为此,论文以基层公立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其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发展

(一)我国医保的基本发展历程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的,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补贴,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为主的互助共济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1998年我国政府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还建立了大额医保制度。2003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财政支持,农民自愿,政府组织”的原则进行,覆盖了广大的农村居民。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覆盖了不属于职工医保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取消城乡差异,2010年,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实现医保全覆盖,筹资能力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加强基金的使用管理,在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看不了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参保人的利益,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在不断的完善。

(二)目前医保的基本规定和情况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六统一”制度。即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就医实行普通就医个人社保卡支付和慢性病、重症门诊直接报销两种,参保人在医保中心鉴定了慢性病、重症后就可以在定点医院门诊直接报销。城乡居民参保人在医保中心鉴定慢性病、重症后也可以在定点医院直接报销,普通就医在乡镇卫生院门诊按比例报销社保卡支付。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住院累计限额。并有着大额封顶线制度,一些特殊的医疗保健不予报销。全面实行省内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报制度,参保人在医保中心办理异地备案手续后可直接在定点医院住院并直接报销,住院报销比例分一级、二级、三级、市外三级不同比例,不同起付线,

二、医疗保险对基层公立医院资金的影响

在新医保环境下对医保管理核心任务的理解是不变的,还要平衡医患保三方面,平衡控费与增收,一方面开源节流,重视增收,一方面抓紧控费保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

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就是政府办医和管医的制度,作为县级公立医院,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医联体是今后做强基层医疗体系的一个方向。通过管理促进医疗、物价的合理,重构公立医院利益机制,药品采购权,医疗服务定价权的政策合力,挤压药品虚高价格,打破以药养医,以器养医的模式。公立医院服务成本的补偿出现风险,以收定支的约束使医院面临资金和运营风险。

三、基层公立医院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原因分析

按照目前制度规定,医保部门给每个医疗机构确定了定额,超支部分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却在不断上升,导致医院医疗保险资金不足,基金运行收支矛盾凸显,给医院带来了资金压力。

(一)医疗技术提高推动医疗费用增加

随着医院规模的日渐增大和科学技术进步,医院的医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优质的服务让患者的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导致医院医疗保险资金不足。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对医疗服务需求增大。有病及时就医,定期体检风气兴起,推动了医疗费用的上升,最终导致医院医疗保险资金不足。

(三)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推动力医疗费用增加

人口老龄化,加之高节奏的生活,年轻人不注意保养,疾病年轻化,导致医保费用增长过快。医患关系紧张,使得医护人员为了自保,过度治疗,从而也助推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四)基层公立医院资金基础薄弱

随着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药零差价,卫生事业单位被定为承担政府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补贴越来越少,基本处于自收自支状态,导致医保资金不足,医院经营受限。

(五)基层公立医院医保资金收支不平衡

医保政策的实行,患者就诊的首选医院就是公立医院、基层医院,导致基层公立医院病患较多,进一步拉大了医保资金收支不平衡问题,导致基层公立医院资金总额缺口较大。

四、基层公立医院走出医保资金不足的困境的对策

医疗保险资金不足,原因多样性,作为基层公立医院如何走出医保资金不足的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具体方案。

(一)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

有专业的团队,落实工作岗位职责,分管领导负责深入监督,建立质控办公室,严格管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现象,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合理利用大型设备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让医务人员知情明理,提高医保政策执行的自觉性,避免违规操作行为,全员认识到医保工作的重要性。對医院的病例审查,出院前审查,形成绩效考核,合理控费,不是降低医疗费用,而是基于健康大数据与人均GDP相挂钩的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指标,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中挤水分。对医保审查的内容进行复核,规范医疗报销制度,严格按规定执行,对不与报销的项目,严格把关,对限制报销的项目、药品进行严格审查,看是否符合用药指征,是否符合报销政策,避免医保中心审查有问题,出现罚款。

(二)宣传医保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让医护了解医保政策,加强全员培训,对医保限制用药进行解读,让医生护士提起重视,不该做的检查不做,不符合指征的药品不用,保证检查、用药合规,病例书写规范,各种资料齐全。不断优化业务结构,费用,病种,治疗成本结构和经济结构这五种,分清急缓良性发展,增加医院竞争能力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三)发展创新项目

发展一些患者自愿付费的创新项目,让有支付能力的人可以享受到更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如,对于医院妇产科,有的产妇经济条件允许,想自己拥有一个单间,既不受别人影响,也想有一个私人空间,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这种项目也增加了医院的收入,可以缓解医保资金压力。

(四)加强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积极开展临床路径,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通过加强成本管控和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配合实施医保付费制度,实行单病种付费,单病种付费往往与临床路径管理配套进行,可避免成本而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在控制医疗成本的同时给不会降低服务质量。减低次均费用,做到不小病大治,分级诊疗。

(五)探索新路径

积极探索医保、医院、患者之间的更多协调新路径,加强和医保经办机构的沟通,对医院的诊疗费用支出、药物价格等方面进行调研,掌握政策规定和具体变化,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收费项目、范围及价格。医患之间提高信任度,指导病人就医,让医患关系融洽,提高医院知名度,从而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六)提升医保信息化建设,探索大数据管理

积极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探索,为医保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医保智能审核在临床行为规范化的过程监管。杜绝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在全民医保结算的当下医保大数据将有不可估计的意义,用保障制度。支付方式和医保数据串联整个医院的管理,促进医院运行提质增效。

在总额全预算的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成本控制风险转交给医院,促使医疗机构主动按医保政策导向提效减费。医院的医保工作融入到医院管理中,对于审核费用,病患医保信息进行专人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保险资金不足已成为热点问题,成为基层公立医院面对的困境,在新的医改中,基础医院应该积极探索这个问题,通过预防为主的医疗体系,建立科学的就医模式,加强行业监督,采取控制药品、耗材比重,合理利用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积极推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行临床路径,落实分诊制度。建立科学的有效的机制,化解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危机,走出医疗保险资金不足的困境,促进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促进基层公立医院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人民医院)

作者:李书娟

上一篇:物理课堂赏识教育论文下一篇:语文课程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