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全课程育人背景和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为基础的学情分析下,教师团队依托专业课程的教学平台,深入探索“园林综合实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以“共享花园”项目为融合基底,通过“三大主体、三大场域、三个阶段、八个过程”的全方位立体育人教学过程,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二课堂下的幼儿教师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二课堂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篇1:

赞许:眼睛向下,行动向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2年重庆教育有向下的眼睛,俯身的态度,走进教育一线的调研。只有当教育行政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发自内心地关心教育民生,教育才可能办得让人民满意。《今日教育》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现场,追问背后的意义。

重庆市2012年教育工作会议

主题:2012重庆教育的顶层设计

1月18日,重庆市2012年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全市教育发展定下基调。细数2012重庆教育十项重点工作,条条着力于当下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黄奇帆市长在会上指出,重庆建设经济高地、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教育高地的支撑;重庆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促进缩差共富,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手抓教育高地建设,一手抓教育均衡发展的“两手抓”论断将开启重庆教育工作新征程。它表明重庆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也要以教育促民生,带给师生、全社会更大的福祉。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率队赴渝东南四区县调研

主题:“基础教育的问题,就是要一个一个去做好、一件件事情去落实。”

3月7日,市教委主任周旭率队前往彭水、酉阳、秀山、黔江等四区县调研教育发展情况。周旭指出,“基础教育的问题,就是要一个一个去做好、一件件事情去落实。”压减大班额、大规模学校,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改造饮水、食堂、厕所等这些关系民生的问题都做好了,才是真正意义上把基础教育的工作做好。窥一斑而知全豹,由一次调研也能看出重庆市教委在推动教育民生工作时想在细处,行在真处,落在实处。

重庆市2012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主题:实践深呼吸

2月27日,重庆市2012年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把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今年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并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主动联合社会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创造条件,重庆市教委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无疑将为广大学校、师生营造出“实践深呼吸”的良好氛围。

实施“特岗计划”,全面改善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主题:为农村孩子配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教师

重庆市5248所小学中村小占了3472所。有些农村完小里,音乐、美术等课都没有专职老师。从2012年起,全市将用3年时间,从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3000名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健康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岗计划”的实施将实现农家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一片教育蓝天下的梦。

重庆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工作会议

主题:好课堂在哪里

5月17日,重庆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重庆市教委顶层推动建设“卓越课堂”,以此引导全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打造优化课堂形态,提高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正式启动

主题:教育家究竟怎样炼成

7月21日,重庆市首批32名“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赴北京师范大学研修。2012年,从新教师、农村教师到全员教师,重庆市展开了全方位的教师队伍培养。“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则是重庆市高端人才建设的一项举措。此工程从方案出台到正式实施历时近两年,可见教育行政部门的慎重。由此可见,重庆市对于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所倾注的心血。

重庆市新教师上岗动员大会

主题:从走上讲台第一天起,教好书,育好人

8月29日,重庆市教委召开重庆直辖以来首次全市新教师上岗动员大会,市教委主任周旭为新教师的成长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要学会务实,防止“眼高手低”;二是要学会激励,防止“唱独角戏”;三是要学会引导,防止“一言堂”;四是要学会驾驭课堂,防止“课内损失课外补”;五是要学会总结,防止“经验流失”。

新学年送“大礼包”

主题:2012~2013学年度教育民生十件实事

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重庆市教育系统将为全市学生办十件实事:1.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初中教辅资料,为幼儿园免费提供幼儿教师保教活动指导用书;2.提供30万个学位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3.实施中小学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5.实施高中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6.全面实施中职免学费;7.新建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8.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9.普惠性幼儿园年底达到全市幼儿园50%;10.保障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的“开学第一课”

主题:成人之美

9月2日,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来到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为教师和校长“上课”。它传达出重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及教育民生问题的切实关注,也反映出一位教育行政官员用心、用情、用智、用力推动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休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的情怀。

重庆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工作会

主题:“提质”长考

9月13日,重庆市教委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发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这是继去年秋季开学发布中小学生“减负十项规定”后,重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次重大举措,标志着重庆义务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第二课堂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篇2:

课程思政背景下园林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 在全课程育人背景和以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为基础的学情分析下,教师团队依托专业课程的教学平台,深入探索“园林综合实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以“共享花园”项目为融合基底,通过 “三大主体、三大场域、三个阶段、八个过程”的全方位立体育人教学过程,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高校;课程思政;园林综合实训;共享花园;融合

Key words Colleg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Integrated garden training;Shared garden;Integration

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均指出,高校工作者应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为目标导向[1],树立“全课程育人”理念[2],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3],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园林专业教学成为必然趋势,而园林专业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将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散发出其独特魅力[5]。

1 园林综合实训实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园林综合实训是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的集中实践实训课程,开设于本科第6学期15学周之后,一直延续至暑假期间,学程8周,6学分。在此之前,学生已基本完成所有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即将面临毕业去向选择问题。因此,该板块实际上是学生由校园环境转换到市场环境的一个承上启下的认知过渡环节,将思政建设融入其中十分关键且意义重大。课程教师团队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6]”为主旋律,围绕课程建设标准、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三个环节进行该板块的思政建设,让其贯穿于整个综合实训过程中[7]。

2 园林综合实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整体设计思路

2.1 基本教学设计

自2017年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学院园林教研室组建了一支由“1位教授、1位高工、4位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园林综合实训课程教师团队。团队提出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主教学楼群间的闲置绿地的提质改造设计和施工(简称“共享花园”项目)作为该课程的集中实践项目。结合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经费,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场地设计。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参与最佳方案设计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协同其他学生一起,将中标方案进行扩初设计,完成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然后,备料进场,完成现场施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团队合作互助,建立强烈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2 三大教学目标 该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有熟悉园林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的整个流程,了解园林常用设计手法、材料、施工工艺、养护方法等。技能目标主要包括运用各类设计软件及手绘技能表达设计想法,掌握园路、亭廊、植物配植、景观小品等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掌握园林后期养护管理技术等。作为课程的骨架支撑,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8]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守护祖国大好河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3 主要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可概括为“三大主体、三大场域、三个阶段”的全方位立体动态进程。三大主体即教师、学生和项目使用者(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所有师生及周边居民),该课程主要由三方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三大场域主要是指课堂、户外项目现场和第二课堂,通过它们的有机动态运作,将教学任务和思政建设全程无缝、无痕地渗透至学生整个实训过程中,实现了“虚”“实”“内”“外”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场地设计的自然生态观构筑基本氛围,形成立体性育人空间。

三个阶段主要包括“共享花园”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管理阶段,教师根据各阶段实施过程的特异性,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其中,具体可分为8个过程:①项目开展前的准备过程。以课堂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国内外高校景观设计的经典案例和视频,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在腾讯课堂平台上给学生下达论文文献、视频及案例资料收集和研读的任务,线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专业使命感。②项目现场调研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对场地进行现场勘探,分析场地现状,强化学生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追求低碳环保节约的自然生态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对项目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口头访谈、小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深入调查,记录师生对场地提出的不同期望和诉求,强化学生的设计服务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园林设计遵循自然、以人为本的原则。③项目设计过程。引导学生组建设计团队(5~6人/组),采用模拟公司法,团队自行任务分工,教师作为甲方仅对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困难给予指导性意见,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我管理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指导采取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保证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强调设计应注重地域文化、高校文化和共享精神,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9]和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及熱爱。把注重文化创意、尊重原创设计作为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思想引领。④项目方案设计竞选过程。在实训课中引入竞赛机制,组织招投标会,邀请学校其他专业学生及教师代表参与述标评审会,综合多方意见,以评分的形式选出场地的中标设计方案(图1)。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增强了其专业自信心和荣誉感,述标会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收集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强化学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⑤项目施工图设计过程。教师在腾讯课堂平台上传具有代表性的园林设计施工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观看,明白违规操作、偷工减料、无职业道德、无社会公德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营造这种专业“敬畏”氛围[10]后,在教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各小组学生在反复推敲、修改、审定后,完成项目施工图的各分项设计和概预算。教师将园林设计相关法规的解读和节约环保的设计理念贯穿教学中,规范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敬畏精神。⑥项目现场施工过程。课程团队进行分工,带领学生完成材料采购及整个现场施工流程(图2~4),充分发挥项目负责小组学生的领队作用,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当施工现场出现各种实际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迎难而上,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妥善解决。教师团队以“低碳、环保、节约”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具有新时代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职业精神。⑦项目落地后的养护管理过程。项目完工时,教师组织学生举行了简单的现场剪彩仪式,并将场地的后续养护管理工作正式交接给园林专业的学生社团组织。在教师的建议下,社团设计了植物漂流、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定期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每个季度在共享花园举办一次植物漂流活动,全校师生都可以将自己养的植物拿来进行交换养护。定期开设植物栽培与养护的小型交流会,邀请专家教师进行现场答疑。教师团队还尝试引入社区花园共创理念,鼓励园林专业学生带领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到花园的后续养护管理工作中(图5),劳动育人, 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增强了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学习兴趣。⑧项目总结及宣传过程。项目建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共享花园项目的建设过程以随记、照片、视频等形式发布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打造校园的专属文化名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园林综合实训课程为媒介,与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文化、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11]。学生通过亲历园林设计及施工的各项流程,对园林行业职业规范标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思政元素的融入拓宽并深化了专业教学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为其走上社会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3 课程思政融入后的实践成效

在近几年的园林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分别带领园林专业本科2015级、2016级、2017级的学生完成了学校主教学楼群楼间3块闲置绿地(每块面积1 km2左右)的改造设计,共建成3个深受全校师生喜爱的“共享花园”(图6)。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避免同质化设计,对园林设计进行新时代的艺术创新。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进行可持续化设计、低维护设计,强调设计应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科技创新能力。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倡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共建绿水青山、美好家园[12]。从近几年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园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高,毕业生吃苦肯干的精神让许多用人单位留下了深刻印象。

4 结语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13]。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仅有系统的顶层设计是不够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在实践中创建符合学科特点的多维度融合平台,提炼符合学生职业特色和学习特点的融合方法,整合社会道德教育因素,构建出科学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14]。

参考文献

[1]彭丽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及其构建路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9:7.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韩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3):24-2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5]王曼曼.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2):83-84.

[6]朱红霞.“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44):87-88.

[7]胡苗忠.基于“一个引领、一条主线、三个平台”的课程思政框架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职会计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8(14):127-129.

[8]刘乃刚.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8(4):29-36,126.

[9]李鹏昊.西方文化渗透背景下大学文化自信的重建[J].统计与管理,2016(2):107-109.

[10]索长清,王唯一.敬畏生命伦理及其对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2):96-100.

[11]何玉海.关于“易班”网络德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4):68-72.

[12]张清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2.

[1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14]王诗茹.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论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2):95-100.

作者: 姚妍 顾建中 胡兰娣

第二课堂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篇3:

高校学前教育舞蹈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育教育的发展渐渐地进入到大众的视线,但发展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因为素质教育下的舞蹈美育还未被真正重视起来,幼儿教育阶段的美育至今仍是一种形式。舞蹈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社会协作与交往能力。舞蹈美育能否在幼儿教育阶段有效地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应用能力培养

引言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未来幼儿教师的师资质量。舞蹈艺术教育要在幼儿园真正起到以美育人的目的,需要切实提高施教者、施育者即未来幼儿教师的舞蹈素质能力。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来说,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应用能力。学前教育学生学习舞蹈,不仅是要训练其外在的形态,并且还需要将肢体学习和经验感知内化于脑,具有舞蹈教学能力、思维能力、创编能力,在幼儿园中,面对幼儿,能将所学所习所创运用于幼儿,以美育人,将美以肢体展现的方式,示范给幼儿,让其能够在观看、模仿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舞蹈带来的身体力行的美。所以,高校学前教育在以提高舞蹈应用能力为重点,提高舞蹈基本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的未来幼儿教师的舞蹈技能水平,这对提高高校教育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笔者提出提高舞蹈应用能力的三方面措施,通过高校课程设置的完善和改进,创新相关的培训机制和强化师资力量,能够全方位地解决在培养学生舞蹈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幼儿教师舞蹈能力需求与高校培养方向错位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为期一学期的进园顶岗实习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学生经过实习,会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回校反馈给教师。经过笔者外出学习和实地走访幼儿园,总结了近些年实习生关于舞蹈技能在运用当中的一些问题,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实习生认为在校阶段所习得的舞蹈课程的知识和能力,除了让她们在形体上注意幼儿教师的仪态外,其他知识和能力无用武之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主要工作对象是低年龄阶段3-6岁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天性活泼好动,集中力差,精细动作发展不稳定,肌肉控制力、力量感较弱,但感知音乐反应灵敏,会根据音乐感受将节奏用肢体律动形式直观地即兴表现出来,准确性、创造性较精确。面对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孩子,实习生并不能直接将自己所学习的基训、少数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组合直接教于幼儿,而是需要将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后所具有舞蹈思维、动作表演、编创创新等能力应用于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当中,即借用舞蹈美育作为手段和工具,去传递生活经验,使幼儿在边跳边玩儿中,认知、感受、欣赏肢体动作所反应的知识经验。因此,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动作组合的训练培养出舞蹈思维、动作表演、编创创新等应用能力才是幼儿舞蹈美育所需要的,具有舞蹈应用能力的人才才是幼儿园需要的。反观当今的高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和目标上,并无不同,且只注重动作训练带来的外在形体的改变,并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实际舞蹈素质能力的需求与高校专业课程的培养存在错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艺术技能,引起幼儿兴趣,准确把握与幼儿沟通的方式,深化掌握艺术技能。不仅要弹唱会跳,还要形成理论认知,形成应用能力,在幼儿教师的岗位,才能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灵活运用,取得明显的美育效果,并且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舞蹈教育名存实亡,缺乏内涵

经过笔者調查,在幼儿园活动中,渗透和利用舞蹈艺术的活动大致分为三类,课间早操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舞蹈元素的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其实就是舞蹈技能的单纯训练,是面对少数具有舞蹈天赋和兴趣的幼儿进行专门性训练的活动,其实也就是兴趣班。舞蹈教育应是能够向大多数幼儿提供教育的活动,运用舞蹈作为工具通过舞蹈美育进行知识的教授和传递。因此,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舞蹈元素的活动应是幼儿园舞蹈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据调研了解,在幼儿园中,由于幼儿教师舞蹈素质能力低,缺乏舞蹈应用能力,其活动设计中,形式上设计和采用了舞蹈元素,借用舞蹈元素作为手段传递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存在浅用、乱用的问题,不能够正确将知识提取为舞蹈典型律动,仅从表演性方面,让幼儿进行模仿,缺乏感知过程,直接进行模仿表演,教师在示范性上缺乏规范,使得舞蹈元素并没有真正起到知识传递的桥梁作用,其活动设计沦为形式上运用舞蹈元素,无内涵性知识认知。学前音乐教育活动经常借用幼儿对音乐反应的律动感来教授节奏认知,是一种使用舞蹈元素最多、最广,也最丰富的教育活动,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教师缺乏肢体感知和舞蹈应用能力,在音乐反应产生律动动作方面,肢体敏感度和即兴性不能与幼儿相较,且不会在幼儿进行反应时引导幼儿,不能观察和提炼出有效律动动作,反而将自己学到的规定动作教给幼儿,使律动活动缺乏创新性。因此,幼儿园舞蹈教育活动空有舞蹈美育的形式,却无法使舞蹈美育影响幼儿,有效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使舞蹈教育活动缺乏内涵性。

二、培养舞蹈应用能力的意义

(一)学习舞蹈能够训练学生的体态、促进身心发展

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体形。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体格和体能这两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优美的动作训练能够矫正学生日常不正确不健康的身体状态,调节其体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面对的都是尚未成长发育的幼儿,其言行举止对于幼儿都有着深刻地影响,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地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通过舞蹈训练改善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为将来的教学提前做好准备。

(二)学习舞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姊妹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因其艺术的综合性特性,学习舞蹈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进行舞蹈动作练习和作品排练时,需要音乐的辅助,接触不同音乐,就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音乐的类型及其节奏、风格区别,因此在提高学生的舞蹈应用能力时也提高了其对于音乐的综合理解能力。另外,舞蹈与武术和戏剧也有着紧密联系,舞蹈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提炼武术和戏剧元素,发展着自身艺术形式,不断充实本艺术内容,舞蹈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动作进行练习和产生肌肉记忆的过程,更是在学习这些肢体动作的同时将背后传递的文化内化于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在欣赏优秀民族民间舞的同时,深入体验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动律美、体态韵律美、服装造型美。将学习舞蹈和感受舞蹈相互结合,提高自身对于艺术地感受和理解力,从而促进其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后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师这个职业本就希望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对幼儿进行有思想的、有个性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下来。舞蹈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艺术地反应社会生活的手段,当进行表演和创作时,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储备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组队来进行学习、排练和表演,在这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交往也会更进一步,从而他们的合作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培养高校学前教育舞蹈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运用互联网欣赏作品

提高舞蹈应用能力最快的一个方法就是多看多学,在欣赏优秀的作品同时进行吸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欣赏优秀的作品是一个必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视频的欣赏,生动、形象地导入舞蹈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加其学习兴趣。在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免是一个有效地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尤其在幼儿的舞蹈创编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学生通过对优秀的作品观赏学习,增加其对于舞蹈的知识,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例如,某些知识点在语言文字上需要做很多解释介绍,列举许多例子才能弄懂,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之下,搭配教师地解释,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并掌握学习要点,教师也将收获一个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相关的教学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舞蹈课程开设,除了一些基本的基础的舞蹈基训、幼儿舞蹈、民族民间舞等课程,另外也要相应地开设中外舞蹈史、舞蹈欣赏、教学法等课程,做到理论与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的相互对应、相互结合。另外,在对于进行舞蹈教学课的整体结构上,需要重点加强师生在课上的互动,保证提高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改革舞蹈的教学方法,创新增设新的教学方法,借助艺术实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于舞蹈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这段时间学习到的内容进行一个自我的反思和总结,实现舞蹈的能力增长与相关的教学能力增长的有机结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并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中,适当地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分小组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在一些有关舞蹈的社团中开展舞蹈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欣赏、学习到其他学生优秀的地方,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增设舞蹈创编课程

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创作和改编能力,需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舞蹈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一些创编地练习,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一些在音乐和舞蹈上有一定的天赋或是基础,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在舞蹈方面还是“零起点”,需要进一步进行培养。但是培养其创作和改编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在开始教授的时候就渗入创编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例如在教师教授一些组合动作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地向学生分析这些舞蹈动作的构成,分析这些动作是如何根据音乐节奏的改变而进行变化的,帮助他们从单一的舞蹈动作改编开始练习,使得他们能够慢慢地感受到这些动作的变化规律。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将通过歌曲改编成舞蹈的开头和结尾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进行音乐的出场和音乐结束的造型训练。在每一个年级的学期期末考试中,教师都可以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加一个创编的任务,通过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亲身实践,让他们能够逐渐地认识到舞蹈创作和改编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对舞蹈进行创作和改编并不是一件可怕的具有难度的事情,通过练习和实践,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

(四)完善舞蹈教学的评价体系

因为一些因素地影响,舞蹈课程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上来说还是有发展的空间的,课上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所以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同时重视学生在课上的知识吸收和其课下各项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说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抑或是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等等,在发展共性的同时其个人的特性也不能被忽视。

针对过去主要依靠记忆组合的考查舞蹈能力方式需要作出一个改变,在时代的新要求之下,高校也应该采用新手段去对学生进行一个评价,舞蹈评价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不同的,舞蹈是一个关于美的艺术,但教师也不能仅仅注重形象好的学生,对于舞蹈的评价还是需要结合平时的训练、艺术实践和其自我教学等多种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音乐和他们的肢体动作具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对于音乐节奏地感受,首先就是利用肢体表现出来,在节奏之下,让他们通过动作表现他们所认为的音乐内容是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包括了:唱歌、舞蹈、欣赏歌曲和游戏等等这行形式,这些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通常以其中一个活动作为中心,其他的活动以辅助的形式来进行融合。

比如,在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律动活动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借助舞蹈进一步地表现音乐的内涵,借助音乐游戏灵活地组织教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等等。所以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这种融合舞蹈、歌唱与游戏和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能力尤为重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舞蹈应用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为了促进学前教育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幼儿教学工作,培养高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舞蹈应用能力是目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个过程注定艰辛且漫长,关系着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在其行业中具有竞争性,对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与舞蹈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6.

[2]刘军豪.两岸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杨晓乐(1987-),女,满族,山西长治人,硕士,长治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舞蹈学。

作者:杨晓乐

上一篇: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青年信用金融支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