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中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指公路综合执法机构,现行公路执法机构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面存在著若干问题,公路交通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立为以上矛盾提供了解决之道。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现行公路执法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立公路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可以消除以上问题的观点,并运用法理学原理进行了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分析论文 篇1:

路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亟待规范

近一年的时间,央视同一栏节目两度报道运政、路政乱罚款问题,此类事件似乎层出不穷,不得不引起交通运输执法人员的深刻反思。罚款年票制、罚款月票制、橡皮式罚款、违规执法乱收费等问题,都是公路路政执法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表现。

2013年12月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女车主不堪超载罚款服毒自杀》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路“乱罚款”问题再次被抛到舆论浪尖,给路政执法人员再度敲响警钟。导致这样极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路政管理执法体制问题、交警与路政执法标准不统一问题、执法不规范问题等等。

无论外部环境和因素如何,规范行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每一个路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的必然要求。当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防止路政执法乱罚款,规范路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再次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路政乱罚款案件层出不穷

2012年4月21日,交通运输部通报两起执法乱收费案件,发布了《关于河南叶县河北邢台交通运输执法人员违规执法乱收费案件的通报》,要求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引以为戒,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行为,充分发挥查处公路“三乱”问题快速反应机制的作用。

此通报之后,同年12月2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交通部门为养队伍纵容上路罚款》的四个案件,在节目中当事人指出“特别运政、路政,橡皮式的罚你,他可以罚到你十万,可以罚到你2千,可以罚到你200,这个尺度很大的”。

2013年12月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超载罚款案件,在2013年11月14日,一名货车司机在河南永城境内被当地运政利路政执法人员拦下,司机在出示了给运政部门缴纳的3000元年票和给路政部门缴纳的3000元月票后,两部门仍坚持罚款,女车主求情未果,当场服农药自杀,现已抢救脱险。当地执法人员受访时声称是正常执法,不清楚女车主是否喝药。目前涉案人员6人被停职或免职。

近一年的时间,央视同一栏节目两度报道运政、路政乱罚款问题,此类事件似乎层出不穷,不得不引起交通运输执法人员的深刻反思。

罚款年票制、罚款月票制、橡皮式罚款、违规执法乱收费等问题,都是公路路政执法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表现。路政行政处罚中罚款是使用最多的处罚种类,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犹如一把双刃剑,运用好了可以有效提高行政效率,但符被滥用,会极大地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交通运输行政部门的形象。

自由裁量权不规范行使的表现形式

在公路路政执法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自由”的范围广、幅度大、存在环节多,容易被滥用,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责不同罚。即对同样责任的两个相对人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罚方法或幅度,如同样是超载,有的罚,有的不罚,执法不一致。一些超载车是“关系车”、“人情车”,路政人员不予拦截罚款,甚至在遇到上级检查时为这些车通风报信。有些地方治超对“熟人”办理“月票制”、“年票制”,给予关照以规避处罚。执法过程中同责不同罚,违反了平等原则和过罚相当原则,丧失了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容易引发行政相对人的不满。

2.畸轻畸重。即在同一案件中重者轻罚或轻者重罚。无一定标准,处罚幅度任意性大,高低悬殊,即所谓“橡皮式”罚款。行政处罚畸轻就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畸重就有可能产生对社会的报复心理,最终都无法达到法律所求的目的,不可能起到防止、纠正违法行为的作用。

3.考虑不当。一方面,执法人员没有考虑相关的因素。即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如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动机、故意、过失、目的、造成的危害后果、违法行为的次数、是否主动消除违法行为产生的后果等事实和法律因素。再如没有考虑被处罚者的实际承受能力,罚款罚到违法行为人无法承担的程度,使其无法生活下去,不但无法达到处罚效果,而且也难以使其认识和纠正错误,有可能导致其作出新的违法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执法人员不正确考虑相关的因素。不相关的因素包括相对人的身份、地位、性别、政治信仰等;相对人与执法人员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实践中,有些执法人员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有的为获得不正当收入加重处罚,甚至讨价还价。

总的来看,这些不规范行使的行为违反了过罚相当、平等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违背了立法本意,对路政执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行为往往会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引起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怀疑、不信任,产生对立情绪,不配合行政执法,会导致行政违法行为增多,社会秩序不稳定,如发生喝农药抗拒执法的极端现象;同时会助长特权思想,办理罚款“月票制”,滋生腐败,造成恶劣影响,

自由裁量权不规范行使的因素分析

1.现有执法体制下执法模式的影响

目前,公路路政执法体制不顺,容易出现在一条路上交通运输部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和处罚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同时,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性质不统一,执法编制不足,导致许多基层执法机构大量聘用临时工、借用人员参与行政执法。另外,执法经费不足,没有财政预算的保障,容易导致“罚款养人”、“趋利执法”的恶性怪圈。执法一线中的一些编外人员因待遇无法与正式执法人员同工同酬,出现靠罚款谋生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执法质量,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执法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不齐的影响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能否被规范行使,路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业务水平是决定性因素。法国著名法学家马布里说过:“道德犹如哨兵,它保卫着法律。”同时,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执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目前路政执法人员从专业结构看,法律和交通专业执法人员比例较低;从年龄结构看,整体年龄仍然偏大;趋于老化;从来源结构看,毕业分配和公开招考执法人员的比例偏低。有的执法人员思想道德素养较差,漠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有的执法人员专业不过硬,工作中造成裁量不公问题;还有的执法人员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加上利欲驱使,主观上进行权力寻租。

3.交通运输行政立法的局限性

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事务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社会性、渗透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具体执法权力难以详细、具体的列明,必然要求在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原则性规定。模糊性规定给行政处罚带来了弹性空间,在实施时,不得不过多地依赖执法人员个体的主观判断、经验判断,致使既容易发生超裁量范围的违法行为,又容易出现在法定权限内裁量不当、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橡皮式”罚款现象的出现。

4.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监督制约机制对保障执法水平、预防行政争议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路政行政执法内部监督上,还存在对路政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外部监督领域,作为权力监督的主要群体——行政相对人往往不敢申请复议或出于其他心理不愿行使监督权;而司法监督,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只在有争议时才审查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且对于具体执法行为究竟是否适当即合理性较少审查,当然更难以发挥对裁量权的监督作用。

加强路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的建议

关于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范的问题,从2004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到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再到201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规范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若干意见》,2013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的若干意见》及《路政文明执法管理工作规范》,都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作出了规定,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关规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要求“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当前,规范路政执法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问题成为依法治路的重中之重。

1.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明确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争取使路政执法机构纳入行政机关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序列,杜绝企业执法的现象,确保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2)清退路政执法部门临时工,转变路政行政执法人员的身份。对编制外的临时人员、借用人员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加强对编外人员的管理;建立科学统一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编制核定依据和标准;优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结构。

(3)确保路政执法经费来源,彻底根除“以罚代管”模式。严格执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的“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要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机构的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列支。严格实行收支分离的管理方式,坚决杜绝执法行为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现象,彻底改变“以罚养人”的做法。

2.严把入门关,强化专业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1)严格按照交通运输执法人员上岗要求严把入门关

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地要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度,凡执法机构进入必须由人事部门统一招考,坚决杜绝随意进人,从源头上确保执法人员素质。

(2)建立健全路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路政执法人员培训机制,实施执法队伍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对路政执法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之全面熟悉、掌握业务工作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通过专题培训,使执法人员掌握自由裁量权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既懂得如何依法行政,又能明晰执法的权限边界和法律对自身的约束。

(3)探索建立执法信息交流制度

加强执法人员之间的执法信息交流,有利于执法人员在自由裁量权的尺度把握上保持一致,对自由裁量权规范行使能起到积极作用,必要时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研讨会,特别是针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行政处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使执法人员加深对条文的理解,避免由于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理解不同而出现裁量差异过大的情况。

3.制定行政处罚标准,缩小自由裁量空间

(1)制定裁量基准,细化路政法规

裁最基准,就是在上位法的范围内,根据立法原意和各地实际,对现行法律法规在情节、幅度、方式、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细化,制定明确、具体的执法标准,为规范行使自由裁最权提供实体和程序上的内部规范性文件,使自由裁量权的细化与合理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路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增强路政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有助于路政管理机构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汇编典型案例,指导裁量实务

由于规范和控制路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原则和标准的抽象}生,造成了不同执法人员对其理解有出入,可能导致相同相似的法律情形得到不同的裁量。根据判例法的基本精神,建议各省级公路管理机构选编典型案例,建立路政执法经典案例指导制度,定期对本单位、本系统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分类评比,将其中判断准确、裁量合理的案卷进行汇编,作为今后处理同类违法行为的参考。还可以建立指导性案例电子库,及时补充更新,提升指导性案例的针对性和使用价值。

4.依托科技手段加强处罚监督制约

自古道:“权力失去监督必腐败”。要确保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正确行使,需进一步加强对依法行政的监督,建立一套完整、严密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可以在监督制度中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督能力和效果。一方面,实施执法行为全程可监控化:做到内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推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工作的数字化、程序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增强监督便捷性。借助计算机技术手段,将执法程序、调查和取证的步骤、内容、要求予以强制性规范,使行政处罚简单,快速、规范、统一,增强行政处罚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依托科技加强对裁量权监督制约的水平。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作者:周艾燕 李琼

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分析论文 篇2:

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制度研究

摘 要:本文中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指公路综合执法机构,现行公路执法机构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方面存在著若干问题,公路交通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立为以上矛盾提供了解决之道。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现行公路执法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设立公路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可以消除以上问题的观点,并运用法理学原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交通 公路 综合执法 机构

一、现行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制度问题的提出

现行道路执法机构从属于交通和公安两大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依据《公路法》、《道路运输条例》和《养路费征收办法》对全国道路实行路政管理、运政管理、征费稽查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依据《交通安全法》、《治安处置法》、《刑法》对道路实施交通安全管理、道路治安管理和肇事追刑。交通部内部依法设立公路管理机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征费稽查管理机构,依法行驶公路行政管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征费稽查行政管理职责。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跨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能交叉,在道路管理上存在分歧和推诿现象。部门内部,各管理机构集行政审批权、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权于一身,既负责政策制定,又负责执行,既负责审批,又负责处罚,不合符分权制衡原则,因此衍生出若干问题。

1.行政许可的问题。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和道理运输管理机构依法施行行政许可权,同时还承担监督处罚职责。各管理机构自己监督自己的行政许可行为,当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涉及到资质合法性时,各管理机构便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根据《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六条的规定,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前,由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审批。同时《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四章规定,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对行驶公路的超限运输车辆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超限运输行为进行处罚。根据《道路运输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五条、第四十条和第五十条的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对从事客运经营、货运经营、道路运输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务、国际道路运输资格进行审批,在规定时间内做出许可或不许可的决定。同时《道路运输条例》第六章规定,由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以上运输业务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现行道路行政执法机构权力相对集中。

2.行政处罚的问题。现行公路行政处罚中存在着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政出多门的不规范现象。首先表现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按照《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违反条例相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公安机关依据以上法律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拥有行政处罚权。《公路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公路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公安部和交通部的行政相对人是同一对象,两个部门依据不同的法律都具有行政处罚权,造成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现象。其次,在交通部内部,对于同一违法运输行为,不同的机构依据不同行业法规各自行驶行政处罚权,也造成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的现象。

3.行政复议的问题。现行公路执法机构的执法制度在行政复议方面存在着申请人难以辨别被申请人的困境。同一违法行为,有不同的执法机构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例如,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行为;涉及超限运输的,可能是公路管理机构在处罚,也可能是道路管理机构在行驶行政处罚权。要在复杂混淆的体系中准确地找出作出不当行政处罚的执法机构,需要行政相对人具备专业法律知识。根据我国国情,从事道路运输行业的人员普遍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申请行政复议时,难以辨别被申请人。

4.行政诉讼的问题。现行公路执法机构的执法制度存在行政诉讼案件中被告人资格不明、执法机构相互推诿的现象。公安部和交通部存在职能交叉,行政诉讼的申请人难以辨别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两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交通部内部,设立的各管理机构也存在职能交叉、重复执法的现象,涉及到行政诉讼案件时,各机构相互推诿。

二、现行交通综合执法机构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1.行政许可的分析。在西方国家交通行政管理中大多遵循着分权制衡理论。分权理论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孟德斯鸠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三权分立、分权的制衡观点,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独立,相互制衡。这一理论广泛运用于西方国家交通行政管理中。例如,德国的交通行政执法制度就具有决策与执行分离,管理审批与检查监督分离,处罚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的特点。我国现行公路执法制度中,公路管理机构和道路管理机构既行驶行政审批权,又行驶检查监督权,以自查的形式,既不能保证行政审批权的行驶是公平公正的,也不能及时发现纠正有违公平公正原则的行政许可行为。

2.行政处罚的分析。现行公路执法机构的设置不符合宪法的精简原则。宪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而现行的公路执法中存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明显违背宪法精简、高效原则。

3.行政复议的分析。根据《行政诉讼法》和《交通运输行政复议规定》相关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需要根据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构性质,向不同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交通运输行政复议规定》第五条,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交通运输管理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派出该机构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本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第六条,对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依照法律、法规授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设立该管理机构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根据该两条规定,在公路执法过程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机构性质应当明确,方便申请人准确识别。

三、设立交通综合执法机构的建议与分析

設立交通综合执法机构。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公路执法机构的性质,实现决策与执行分离,审批与检查监督分离,处罚与收缴罚款分离。《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该规定为交通行政执法模式“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实行“交通行政管理审批权与监督处罚权的适当分离”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省级设立交通综合执法厅,在市级设立交通综合执法局,以自己的名义对交通运输行驶行政检查监督、行政强制、行政处罚权,并独立地为其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原公路管理机构、道路管理机构、稽查、公安机关不再行驶相关行政权。

四、结语

原交通执法机构制度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由建立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得到有效解决。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是交通执法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探索。实践探索结果的有效推行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华.道路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模式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15.

[2]吕兴.广东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09.

[3]王济钧.甘肃省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0.

[4]李卫华.行政参与主体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5]郑州.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之我见[J].现代企业,2008,11:42-43.

[6]王建国.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小议[J].综合管理,2015,07:126.

[7]吴涛.公路行政主体的行政法理视角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141-152.

[8]关保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50-161.

[9]李玉.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分析[J].行政与法,2003(12):37.

[10]杨亮.重庆高速公路综合执法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交通运输行政复议规定.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作者简介:杜云飘(1991.08—)女。籍贯:四川省眉山市。学校:长安大学。年级:2015级。学历:硕士。院系: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公共管理。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管理。

作者:杜云飘

交通运输行政处罚分析论文 篇3:

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罪界限之分析

【摘要】我国是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的国家,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有些只是交通肇事行为,而有些却构成了交通肇事罪,同樣是交通事故,为何事故当事人所受的处罚及所负责任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对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罪之间做一个界定。本文通过对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的分析,阐述了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罪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交通肇事行为;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要件一、交通肇事行为概述

交通肇事行为是指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力,造成死亡,或侵犯公私财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尚不够刑事处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应当给以交通管理处罚的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有违章行为和交通肇事行为的当事人给予的行政制裁的交通肇事处罚。这是属于道路交通管理即行政处罚的一种轻微致害行为,并不是犯罪行为,而构成交通肇事罪则要追究刑事责任。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对于交通肇事行为和交通肇事罪的界限构成要件的分析(一)犯罪客体

交通运输安全是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此处的“交通运输”是指航空、铁路运输之外的公路交通运输和水路交通运输,即为“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的交通运输。因此,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之内,驾驶机动车辆或者行使其他交通工具而致人死亡、致使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并不定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行为其侵犯的也是交通运输安全,在这一点上,两者是很相似的。(二)犯罪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该罪在客观方面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条件是,行为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也就是说,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行为人并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即使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也不能以交通肇事罪论处。而交通肇事行为在这点上与之有区别,交通肇事行为是指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力,造成死亡,或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这就说明交通事故当事人不管是否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只要该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力,造成重伤、死亡,或侵犯了公私财产,就构成交通肇事行为。

2.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结果条件是,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必须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即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交通肇事罪和交通肇事行为区别的关键就在于发生的事故是否重大,交通肇事罪是以发生重大事故为构成要件,因此对于有违章行为但未造成重大事故的,不以该罪论处,而只是交通肇事行为。

3.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是,严重后果必须是由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引起的,即两者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严重后果并不是由行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而可能只是交通肇事行为或者是交通事故中的意外事件。而交通肇事行为的构成并不依据这个因果关系,只要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造成严重后果,不管其后果是否是由当事人违章造成的,都有可能认定为是交通肇事行为。(三)犯罪主体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在我认为,交通肇事行为中的主体要比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范围要大,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必须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而交通肇事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法规,收到的是行政处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12条有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可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也可以是行政处罚的对象,倘若该年龄阶段的人因为其违章行为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不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而应该是交通肇事行为。(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在犯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这里的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就行为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言的。至于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本身,则可能是明知故犯的。在《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二条有规定说,交通肇事致人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且有酒后、吸毒后驾车、无驾驶资格驾车等情形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由此可以说明交通肇事罪中的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比交通肇事行为的更强,从这点上可以对两者进行区别。交通肇事行为和交通肇事罪不过是相差几个字,但其处罚方式、所负责人及其危害性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有容易将两者混淆,为坚持司法的公正性、严谨性,把两者进行区别比较,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界限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杨海 周文

上一篇:我国中小实体企业经济论文下一篇:第二课堂下的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