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工作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2022-04-22

家长工作是指幼儿教师主动地以多种形式与幼儿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工作下的幼儿教师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家长工作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篇1:

“幼儿园教师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当下的幼儿园教师是教师队伍里的弱势群体,他们扮演着模糊不清的社会角色,或被期待为养育者、启蒙者、专业人,或实际承担着服务员、保姆、打工者、教师等角色;他们处于边缘人、附属者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存境遇构成了“幼儿园教师现象”。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现象;社会学;边缘人;附属者

教师既是一种社会职业,也是一种社会身份。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幼儿园教师是教师群体里的另类。他们虽拥有教师的称谓,但大多数不能享受教师的名分、权利。与他们的教育对象幼儿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不同,幼儿园教师似乎较多地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既被寄予较高的社会期待,又常常被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遗忘。他们的生存境遇构成了“幼儿园教师现象”,也似乎隐喻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

一、模糊化的社会角色

1.纵向: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变迁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以特定的角色生存于世的,角色就是人的面具和文化外衣。因此,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社会我”,而不是一个“自然我”。个体扮演何种角色,通常有着特定的时代精神。每个个体都以自己奔腾的生命来顺应时代的诉求。当下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变化既来源于幼儿园教师的主动担当,也来源于社会期待的被动赋予。

(1)权力意义上的角色变迁:“立法者”身份的失去

在幼儿园诞生之初,人们对幼儿园教什么、怎么教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与特殊的期待,因为当初教育权和学习权还只是一部分人的专利,人们获得有关教育信息的渠道也较为单一,在那时的家长和社会公众眼里,幼儿园教师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具有较大的权威性,俨然是“立法者”。

幼儿园教师“立法者”身份的获得除了受家长的主动认同和真心服从因素影响外,也受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因素会相互强化,最终使幼儿园教师具有“立法者”形象。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权威。

然而,时代的变迁、制度的变革逐渐打破了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之间的社会生态。特别是当今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当今社会里,家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育儿知识,幼儿发展也更具个性,家长和幼儿从不同的方向挑战幼儿园教师的权威地位。最重要的是,体制改革打破了幼儿园教师的铁饭碗身份,很多幼儿园教师不再是“公家人”,其权威性地位也随之受到空前挑战。

(2)社会期待视野中的角色变迁:从“养护者”“启蒙者”到“专业人”

从历史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身份大致经历了“养护者”“启蒙者”“专业人”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作为“养护者”。中国历史上制度化的幼儿园教师始于1903年的《癸卯学制》。《奏定蒙养园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园附设在敬节堂和育婴堂内,由乳媪和节妇来担当幼儿园教师之职。社会对蒙养院师资的角色还未达到教与养双重期待,“养护者”是当时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一种角色期待,幼儿园教师也就在这样一种“常态性角色”下生存。

其次是作为“启蒙者”。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各式幼儿园的出现以及中国幼儿园制度的日趋成熟,人们对作为儿童公育机构的幼儿园的社会期待也越来越高,“养护者”的单一角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启蒙者”的身份渐渐浮出水面。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担当“养护”职责,而且要承担“教育”重任。

最后是作为“专业人”。“专业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大约起始于上个世纪末的“教师专业化运动”。这场运动对教师的文化生存冲击力最大,它要求幼儿园教师重塑教师文化,重认教师身份,重述教师内涵。“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专业性教师”成了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期待。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场景中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权威”“纪律的维持者”,同时还被要求作为一个研究儿童、反思自身的“专业人”。

2.横向:幼儿园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1)作为教师的幼儿园教师

在当下社会中,真正具有教师身份和内涵的幼儿园教师已经越来越少,除了公办幼儿园中的在编教师外,大部分非在编幼儿园教师都未真正享有《教师法》所规定的各种权利。即便是公办园的在编教师,其教师身份也有些尴尬,因为我国的人事编制中并没有独立的幼儿园教师编制,幼教界一直使用的是小学编制。随着大量幼儿园的转制,公办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

(2)作为保姆的幼儿园教师

“保姆”是中国语境中对幼儿园教师的最早称谓,源自日本,最初并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在我国幼儿园创办之初,幼儿园教师事实上也被期待作为一个“养护者”,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养护儿童。孟庆树曾指出:“儿童保育工作的好坏,保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要加强政治上的教育,从政治上来提高保姆的积极性、责任心。”

在当下很多幼儿园,幼儿园教师越来越被期待为保姆的角色,在家长的眼里更是如此。家长不仅期待幼儿园教师有“八心”,㈨而且以此作为评判幼儿园教师工作是否合格的标准。

(3)作为“打工者”的幼儿园教师

与作为“公家人”的教师不同,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教师没有身份保障,他们大多在体制外生存,是一群特殊的“打工者”。在一些转制幼儿园,幼儿园教师的打工者身份更为明显。笔者在调研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对作为“打工者”的幼儿园教师的描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休息对你们来说/无异就是过年/你们的嗓子总是那么沙哑/因为你们每天十二小时都要陪孩子说话/你们从来都喜欢安静/因为你们每天都为孩子叽叽喳喳/你们不知道/什么是三金和福利/没有人知道你们的生活。

冬去春来/你们送走了一个班又一个班/孩子把带有童真的“老师”送给你们/你们把亲切的“宝贝”送给孩子/你们没有任何福利/任何福利也绝不会想到你们/因为/你们只是教育体制外的打工者。

缺乏制度保障的幼儿园教师无法获得“本体性安全感”,他们在制度外流浪、徘徊,体验着一种“无根”“无家”的感觉,“无助”“无奈”“无力”成为他们叙述自己生存状态的高频词汇。

(4)作为服务员的幼儿园教师

在一篇题为“教育大革命宣言”的博客文章中,有人提议应该进行“教师称谓的革命”,将教师改称为“学生服务员”,让教师从社会赋予的过高的“神坛”和“圣人”的位置上走下来。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简直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为它只是一种道德约束,而不是一种权利赋予。当幼儿园与家长不再是教育关系而是一种消费关系时,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就转变为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了。

在当下无论是公办园、集体园还是民办园都强调一个核心思想,即服务家长、服务儿童。然而,有的幼儿园曲解了“服务”的内涵,把家长、幼儿当成上帝,以不恰当的方式让家长凌驾于教师之上。导致家长与教师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使教师完全成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不少幼儿园甚至以家长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指标,使幼儿园教师承受莫大的压力。

虽说无论在何种体制、何种条件下,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期待都可能是多元的,但是不管时空如何变换,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有其“本原性角色”,如“教育者”角色,在此基础上才会衍生出一些“扩展性角色”,如情感安慰者角色、服务员角色等。

二、边缘化的生存困境

1.噪音化生存

与中小学教师45分钟一节课的分隔式时间占有与分配不同,幼儿园教师整天生活在闹哄哄的环境中,他们没有所谓的上课与下课的区别,没有可以暂时逃避喧闹的办公室,他们被时刻要求与孩子待在一起以保证孩子的安全。

一位幼儿园教师在描述其生存状态时写道:

我工作10年了,感到一年比一年累,耐心一年比一年差,对班里的孩子比较烦,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有时候感到很愧疚,孩子是无辜的,可是自己的情绪常常不稳定。对老公也是这样。我想我不会一辈子待在幼儿园里的,因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情绪会越来越不稳定,我可不想变成神经质女人。在幼儿园待久了,社会上的一些新事物接受得也少了,能换什么工作呢?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到图书馆工作,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有安静的环境。安静是我最大的愿望。

2.焦虑化生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改制性焦虑和生存性焦虑日益加重。有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水平存在着“高——低——高”现象,即19~23岁、23~30岁、3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乡镇幼儿园教师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教师,公办园教师的焦虑程度相对低于其他性质园所的教师。总的来说,幼儿园教师的焦虑主要来源于改制、安全事故、养老保险、上级检查、同事竞争等。

3.倦怠化生存

倦怠是个体的一种情绪感受,指个体在压力过大、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工作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无奈与无助,主要表现为“疲劳感较深”“成就感较弱”“内疚感较强”“同事关系满意度较低”和“身份认同混乱”等。幼儿园教师的倦怠既受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家长、家庭、同事关系、幼儿等因素的影响。笔者曾经在给幼教专业函授生上课时请他们写一些有关自己生存状态的描述性关键词,结果发现,“忙”“烦”“累”“无奈”“困惑”是其中的高频词。在谈及“幼儿园教师的苦与乐”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太累太苦,而且还不被承认”。在问及“您认为幼儿园中哪些活动功效不大,且负效应很大”时,有92%以上的教师选择了“为各种节日准备的节目排练和演出”,66%选择了“被要求经常性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65%选择了“频繁的环境布置”,63%选择了“被要求人人有课题,个个写论文”,40%选择了“各种园内评比活动”,87%选择了“为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或评估而加班加点”。

4.“陌生化”生存

陌生化生存是幼儿园教师生存境遇的根本写照,它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当下社会变迁的结果。在当下既面临种种生存困扰,又不断地被社会期待为“专业人”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不断地演化成一个文化学意义上的“陌生人”。“陌生人”这一概念源出齐美尔的空间社会学,它原指地域上的陌生感,笔者在此借这个概念描述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也即教师在自身文化身份的不断赋义过程中的角色生疏和角色困惑。从“养护者”“启蒙者”到“专业人”,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身份不断地被社会重新赋义。在这个赋义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的文化身份和身份内涵一直在“做加法”,这种“加法思维”虽也有幼儿园教师的自我角色赋加,但更多的是社会期待导致的被动赋加。

韦伯曾经说过,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在这张意义之网中,幼儿园教师因为以往文化的“惯习”而很难在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时进行成功的转向,从而在和儿童文化、专家文化、制度文化遭遇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为一个陌生者。他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惑:“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有何意义?”

三、附属者的社会地位

幼儿园教师在从历史到当下、从西方到东方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体系中基本处于附属者的社会地位。这种附属性不仅表现在形式上,如“某某小学(中学、大学)附属幼儿园”“某某企业(集团、机关)附属幼儿园”,也表现在内涵上,即由于长期的附属而导致的幼儿园教师对所在机构的依赖与依附。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晋级、劳保、福利无一不依赖于幼儿园的运行状况。在当下,幼儿园教师附属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富

财富包括工资和各种可得性收入。就幼儿园教师的总体水平而言,其薪资水平处于一种缺乏竞争力的状态。与其他各类教育不同,我国现有的115.8万名幼儿园教职工中,有70%左右是长期聘用的非公办教师(包括长期代课、临时代课教师)。幼儿园教师的收入水平低是就非公办教师而言的。公办教师与非公办教师之间不仅工资收入较悬殊,而且在福利待遇、养老保险上也有实质性的差别。公办教师享受事业单位退休福利,非公办教师只能享受企业退休福利或社会保障,广大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甚至连社会保障也没有。

有研究者调查发现,2001年山东省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园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此外还有大量月收入不足100元的幼儿园教师。

2.权力

教师的权力主要是指教育权,即教师是否拥有教育儿童的权利,在家长眼中是否被看成是专业工作者,是否感受得到最起码的职业自尊等。在“启蒙者”时代,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权利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在成为“专业人”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却受到了家长、儿童、社会的多方质疑与挑战。幼儿园教师越来越被广大家长期待作为服务员、保姆、打工者,而不是教师。很多幼儿园教师也以为自己有赖于家长和幼儿,视家长、幼儿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被片面强调的是要恪尽职守、履行义务,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往往被忽视。

3.声望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幼儿教育处于不均衡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是一个较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而在今天,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存在误解,认为幼儿园教师是人人可担当的职业,把幼儿园教师看成是母亲、祖母或保姆带孩子职能的一种替代或延伸。显而易见,一种职业被认定为简单劳动,那这种劳动的价值肯定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目前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中,资格准入制度还很不健全,不同层次的学校都可以培养幼儿园教师,造成了大量不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出炉,这种状况使原本职业声望就已经下降的幼儿园教师职业更是雪上加霜。

四、是谁制造了“幼儿园教师现象”

毫无疑问,当下的幼儿园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附属性社会地位既是历史的某种沿革和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幼儿园教师自身队伍良莠不齐、制度设计有意忽视等产生的后果。幼儿园教师在教师群体和社会群体中的双重边缘化现象并不是对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政策保护,而是一种制度伤害。

在学前教育领域,当幼儿园教师被双重边缘化时,儿童和家长的地位就逐渐提升了,尤其是幼儿家长,其选择权、话语权越来越突出。有些幼儿园甚至唯家长意志是从。

很显然,当下幼儿园教师群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是一种结构性困境,是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幼儿园教师成为弱势群体这一现象绝非一个孤立的事件,也并非“进步性趋势之外的某些枝节”,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断裂的一种表现。要想解决或改变幼儿园教师的生存困境,查漏补缺是无济于事的,它需要作出结构性调整,虽然这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然而美好生活靠等是等不来的,它需要去创造,甚至去抗争。对于当下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如何从“失根”到“归根”也许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无论如何,社会生活中并不会必然存在着拯救幼儿园教师的天然力量,幼儿园教师自身命运的改变需要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团结与共同努力。

作者:王海英

家长工作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篇2:

浅谈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网络沟通

家长工作是指幼儿教师主动地以多种形式与幼儿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新《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在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电话等形式上了,E-mail、网上家访、网际沟通等已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互联网给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长工作成为家长工作的又一主要趋势。我园于2006年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个班制作了自己的班级网页,近期又为每位教师申请了网上邮箱、QQ号码,网站也几次改版,设置了功能性、实用性强的板块,设置了园所介绍、园部动态、幼儿天地、特色教育、教师风采、班级互动、教育科研、家长工作、幼儿园公告等。这些栏目内容侧重点不同,各具特色,我们充分依托网络这一资源,真诚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互动,极大地丰富了家长工作的内容、拓展了家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开辟家园互动主页,满足家长知晓幼儿园信息的需求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入教室后,还在周围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特别是刚入园孩子的家长甚至通过窗户、门缝往教室内瞧……因为他们对孩子是否适应集体生活、能不能得到老师周到的照顾还是心存疑虑,所以十分渴望亲眼看到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娱乐、学习的真实情况。

让孩子接受安全、放心的教育是每一个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首要考虑,对幼儿在园情况的关心也是每个做家长的人都可以体会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网站上开辟了“桃幼简介”“最新动态”等栏目,向家长和社会全面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幼儿园正在或将要开展的活动等。在班级主页上及时上传各班幼儿开展各种活动时的照片,并用文字记录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将孩子们瞬间的一刻定格为美丽的永恒;我们还用数码摄像机摄制孩子的活动过程,以视频新闻的形式上传到班级主页中,让家长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园及孩子在园的各种情况,网络成了我们向家长传递信息的重要窗口。当家长在网上看到孩子笑逐颜开的照片和孩子在集体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录像后,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情绪是愉快的,教师的教育和照顾是细致周到的,才彻底消除了疑虑,认可了教师的付出,更加信任幼儿园、信任教师了。

二、提供幼儿教育目标,引导家长配合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家园网络上的信息沟通能使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目标,知道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做。由于接送孩子的时间较紧,又顾及孩子的安全,教师与家长不能充分地交谈;还有些家长生性腼腆,总是将短暂的时间让给了热情主动的家长,而自己一学期常常难得与老师交谈几次。网站讨论版和班级邮箱的开通,为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互动空间。要想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就必须家园一致。以往我们的教学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家长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而家长不十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孩子的在园情况,就很难与幼儿园配合。 现在,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使家长用各种形式配合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在班级网页上公布了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重点及要求,每周在网上公布周教育教学计划以及“请您配合”的内容,并及时在网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我们的教学活动进展情况。因为家长对班上正在开展的活动和要达到的目标了然于胸,就明白了该从那些方面配合和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通过网络对幼儿园教育了解后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如我班在开展主题活动《汽车叭叭》时,我们在网上公布了主题活动的单元说明、单元网络图、计划表等,及时上传班级活动照片、孩子在活动时的轶闻趣事、幼儿的美术作品等活动成果,不用我们再多提什么要求和通知,家长们就主动行动起来了。和孩子一起在家上网查询有关汽车的资料;给班上带来了各种汽车玩具;打印了各种车型的彩印图片;利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机会,带孩子在马路上观察过往的各种车辆,认识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利用双休日参观汽修厂、加油站、洗车行等;和孩子一起用各种硬纸盒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手工汽车。有的孩子的家长甚至将自己的车开进幼儿园,让孩子们进车内摸摸、看看,仔细观察汽车的内部零部件,耐心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还有孩子的家长是交通警察,他主动要求到班上为孩子讲解交通安全课,我们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请这个家长来园当家长老师,给孩子上了一节生动的交通安全活动课,效果非常好……

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孩子们具备了丰富的汽车知识,对有关汽车的话题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最后我们班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又生成出几个分支主题,使这一教学活动得以深入和更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我们再一次品尝到了在网络支持下,家园配合一致的甜头。

三、打造家园交流平台,开展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研讨沙龙

家园网络沟通这种新型沟通渠道的推出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认可,也让老师和家长都省了事儿。有不少家长老师认为,利用网络进行家长工作能让老师和家长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而且可以错时补充,实现家园沟通、优化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达成“双赢”的目的。也有效地鞭策教师家长有心去发现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亲爱的家长,你知道我们的孩子最近在做什么?请经常来看看我们的班级网页,并参与我们的班级论坛。让我们携手共育,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大进步!” 图文并茂、温馨的版面说明让家长倍感亲切,吸引了家长的目光。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式的交流,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孩子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等进行交流,工作繁忙的家长们能够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反馈。还可以根据孩子特点共同商讨,以拟订适合孩子的后期目标。同时也改变了过去那种由于家长工作的原因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导致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部分脱离的现象。

在网络上,家长、老师还可以就一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家长们往往更乐于表达,教育者更容易了解真实的信息。同时这种民主的交流氛围,使家长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更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彻底改变了以往老师教育家长、幼儿园要求家长配合的单向活动,形成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共同商讨育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建立起与家长的新型关系,树立了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新理念。

除此之外,采用网络作为家园的交流平台,还能促进幼儿园、教师、家长间换位思考,更加密切了家园关系;也有效鞭策教师去学习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更加有心地去发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有的家长说:自从孩子的班级有了网上讨论版块之后,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提高了自己科学育儿的水平,也增进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因为经常在同一个讨论版上交流,许多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都成了朋友,休息日还相约“亲子游”。

通过实践,教师认识到要使家园配合一致,就必须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目标,并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为了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师们利用网络做到:1. 每周向家长公布周计划。家长只要进入班级互动就可以了解本周教学重点,看了“请您配合”一栏,就明白了请家长协助完成的目标。2. 在幼儿园新闻板块中每周公布一周菜谱,让家长了解到了孩子在园的饮食搭配,同时为家庭饮食结构的补充提供依据。

四、针对个别幼儿情况,进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以往由于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教育家长”作为家长工作的目的,常常出现教师教育家长、埋怨家长、指责家长的现象。随着在网络中的交流沟通发现,现在的家长素质提高很快,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师,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使家园配合出现裂痕,这种裂痕的出现迫使教师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起做家长工作的新观念,建立与家长的新型关系,在网络交流沟通中变教师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商育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会拉近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有效发挥家长的能动作用,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对幼儿实施教育。

我们的工作涉及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会有疏忽和瑕疵,有些家长不愿意当面指出,也不愿在班级主页里公布于众,这时QQ聊天和电子邮箱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工作经历中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涔涔的妈妈给班级邮箱发来一封信“我是一个单亲母亲,平时我在单位食堂就餐,家里基本不开火做饭。可是宝宝每次临睡前总是说肚子饿了要吃东西,我又没有精力给她做,只有预备点饼干之类的应付了之,长此以往我怕孩子会营养不良。希望老师能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把饭吃饱了!” 收到邮件后,我们反思了自己的工作,态度真诚地与涔涔的妈妈交流:“幼儿园晚饭开得较早,孩子回家后要求加餐是正常合理的。鉴于您家的特殊情况,我们愿意和您一起想办法共同解决……”。我们让她准备一个小饭盒,当自己确实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的时候,就从幼儿园里带一小盒饭菜回去,晚上蒸热了给孩子吃,这样涔涔的饮食营养就得到了保证。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涔涔的妈妈非常满意。在涔涔妈妈的意见提醒下,我们也加强了全班幼儿进餐工作的管理,进餐前用各种方法引起幼儿的食欲、提高他们的进餐积极性,督促幼儿吃饭时不挑食不贪玩,保证每个幼儿吃饱吃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全班幼儿的进餐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家长们也感受到了老师工作的痕迹,许多家长纷纷发邮件或进班级主页吐露他们的感激之情。

QQ语聊更是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广泛欢迎,每当我们上网时,总有许多可爱的头像在电脑屏幕上闪动。不但家长喜欢利用这个方式与老师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及时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以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孩子们也对上网与老师聊天兴致极高,他们觉得在电脑前和老师聊天,能听到老师熟悉的声音、看到视频里老师亲切的形象,非常神奇,非常引以为豪。有些特别胆小内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敢和老师主动交流,但在家里这个很安全的地方就敢于敞开心扉和老师聊天,这样慢慢与老师亲近起来,性格也逐渐开朗了起来,行动渐渐变得自信了。还有的幼儿在家吃饭困难,家长没办法就将聊天视频对着他,让老师给做工作,孩子就能像在幼儿园一样好好地吃饭了……就是这样,通过网络这个新的信息平台,使幼儿园的教育延伸到了孩子的家庭,延伸到了八小时之外,既密切了家园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非常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与培养。

总之,互联网的及时性、敏捷性、互动性等特征给我们的家长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它有着传统家长工作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就像在我们眼前打开的一扇新的窗口,将我们的家长工作带入到家园双向互动、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崭新局面!并且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水平的提高,网络必定会将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带入到一个更广阔、更辉煌的天地!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园网络平台真正成为了培育教师、发展孩子的乐土。进一步激活了家园互动,家家互动,以更快、更广的方式丰富了家园间的联络形态,实现了快速双向互动的家园共育,真正促进了家园共育新渠道的开发与整合,使幼教教育从幼儿园拓展到家庭乃至社会,形成了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罗文岚

家长工作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篇3:

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

无论是在提升幼儿教育的实效方面,还是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方面,家园共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决定家园共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正因如此,幼儿教师要想方设法促成自身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因“事”沟通,能让沟通更加奏效;多“点”沟通,能让沟通更加密切;借“机”沟通,能让沟通更加适恰。

家园共育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则是家园共育的必要前提。有效沟通有利于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节奏一致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效沟通,是相对“拉家常”式的低效沟通,以及“漫无目的”式的无效沟通而言的一种沟通方式。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不应该是“拉家常”式的低效沟通,也不应该是“漫无目的”式的无效沟通,而应该是有清晰目标的精准沟通,有具体抓手的高效溝通。通过沟通,既要能切实解决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棘手问题,也要能全面优化培养幼儿的方式方法等。笔者以为,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因“事”沟通、多“点”沟通以及借“机”沟通。

一、因“事”沟通,让沟通更奏效

在家园共育的路上,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总是会遇到一些需要彼此配合、互相协作解决的事情。在解决这些事情时,为了配合得更加默契,协作得更加有效,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应该进行因“事”沟通,即应该本着解决某一问题的目的,有的放矢地沟通。相比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沟通而言,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因“事”沟通,会更加奏效。

(一)因个体之“事”沟通

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学等,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益的有效举措。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不同的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发展需求、出现不同的发展困境等。鉴于此,幼儿教师应该本着满足幼儿个性发展需求之目的,摆脱幼儿个体发展困境的目标,因幼儿的个体之“事”,与幼儿教师深入沟通。

举例来说,笔者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既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一些妙趣横生的区域活动,也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聊天、做游戏,只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在发现这一情况后,笔者首先鼓励这个小女孩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一起游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一开始,在笔者的劝说、鼓励下,这个小女孩会尝试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一起游戏。然而,过不了多久,这个小女孩又会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因为这件“事”,笔者与该小女孩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当笔者描述该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不佳表现时,她的妈妈对此也有同感。不仅如此,该幼儿的妈妈还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向笔者细致入微地描述幼儿日常在家中的具体表现等。面对幼儿妈妈滔滔不绝的诉说,笔者并没有打断她,而是仔细地聆听。当幼儿妈妈倒出一肚子苦水后,笔者进一步询问幼儿妈妈平常与幼儿是怎么交流的,经常会陪幼儿做些什么。通过沟通,因为小女孩的父母共同经营一家理发店,所以很少带幼儿去公园、游乐场玩耍。同时,他们也很少带幼儿与其他幼儿一起游戏、一起玩耍。在得知这些情况后,笔者将这名小女孩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告诉了她的父母,并建议他们抽空带着孩子与其他小孩交流、与其他小孩玩耍。不仅如此,当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笔者也会尽可能地鼓励、引领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交流……没过多久,这名幼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以往相比,这名幼儿很少独处了。在其他小朋友的盛情邀请下,她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这名幼儿脸上也洋溢着快乐、自信的笑容。

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因个体之“事”沟通,不仅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家园共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还能显著提升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实效性。

(二)因集体之“事”沟通

在开展一些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需要幼儿家长的鼎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在这样的时候,幼儿教师就需要与全体幼儿家长进行沟通。或者说,幼儿教师因集体之“事”,需要与全体幼儿家长沟通。在这个时候,幼儿教师可以依据沟通事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沟通。

例如,当幼儿园需要开展亲子活动时,需要每一位幼儿家长的积极参与。为了调动幼儿家长的积极性,以及让每一位幼儿家长都能全程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策划、开展与评价等,幼儿教师可以借助一些信息化渠道,与幼儿家长深度沟通。比如,在亲子活动策划阶段,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钉钉群、QQ群等信息化渠道,广泛征求幼儿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亲子活动的内容、形式与时间等。当亲子活动的计划初步确定后,教师可以把该计划分享到班级网络空间中,邀请家长对这份计划进行再打磨、再修改、再优化等。在亲子活动开展阶段,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班级信息化平台,提前发出邀请函,以方便幼儿家长调整时间,准时参加班级亲子活动。在亲子活动评价阶段,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班级信息化平台,广泛征集幼儿家长对亲子活动开展方式、成效的意见与建议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评价,能让更多的家长更为细致地评价亲子活动,据此为幼儿教师进一步优化亲子活动游戏指明方向、奠定基础等。

实践证明,幼儿教师因集体之“事”与幼儿家长深度沟通,不仅能有效解决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还能与家长之间更加紧密地配合,更为有效地开展各项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等。

二、多“点”沟通,让沟通更密切

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应该是多“点”沟通,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这个“点”,既包括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 “接触点”,也包括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时间点”。依据不同的沟通需求,本着相同的沟通目的,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可以选择不同的 “接触点”,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密切有效的沟通。

(一)选择不同的“接触点”沟通

在与幼儿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幼儿教师自始至终选择单一“接触点”沟通,那么势必会造成更多的低效沟通,甚至无效沟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单一“接触点”具有时空局限性,不能确保每一位幼儿家长都能准时到达沟通“接触点”。相反,多个“接触点”沟通,能有效弥补单一“接触点”沟通的不足,能确保幼儿教师与每一位家长都进行深度且有效的沟通。

例如,家长开放日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一个“接触点”,但并不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唯一“接触点”。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还可以通过班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如班级微信群、班级钉钉群等,与幼儿家长进行多“点”沟通。或者,幼儿教师也可以在钉钉软件中与某个幼儿家长进行单点沟通。家长开放日沟通,是一种线下沟通;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沟通,则属于一种线上沟通。线下沟通与线上沟通相融合,就是多“点”沟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接触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依据实际沟通需求,进行随机组合、随机调整的。如此一来,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就会更加趋于紧密。

(二)选择不同的“时间点”沟通

沟通的“时间点”,也是提高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倘若幼儿教师选择不当的时间与幼儿家长沟通,那么,这样的沟通要么无法实现,要么即便是实现了也会“草草了事”。因此,为了提升沟通的实效性,幼儿教师应该基于沟通需求,选择在不同的“时间点”与个别或部分幼儿家长进行密切沟通。

在选择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时间点”时,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也可以根据需求、实际等,在多个“时间点”有效沟通。比如,在工作日,幼儿家长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信息化渠道,以留言的方式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或者可以在接送幼儿上下学的时候,言简意赅地与幼儿教师沟通等。当然,沟通的目的,不仅在于共同了解问题、一起面对问题,还在于共同分析问题,一起解决问题等。在周末,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在班级钉钉群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等。

实践证明,归因于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能基于不同的“接触点”,在不同的“时间点”,彼此多“点”沟通,所以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也会更加密切。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多“点”密切沟通,能将幼儿教育路上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借“机”沟通,让沟通更适恰

准确把握沟通时机,也是提升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相比不合时宜的随意沟通而言,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抓住时机的借“机”沟通,更加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加有助于疏通障碍。因此,借“机”沟通,能让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适恰。借“机”沟通,重在把握沟通时机、抓住沟通契机。

(一)从幼儿教师的视角,借“机”沟通

在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总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必须通过家园融合的方式才能有效解决。此时,教师就迫切希望与幼儿家长沟通,而这也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的一次时机、一种机会等。

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分析,当幼儿家长基于班级网络平台,或利用接送幼儿的时机主动与幼儿教师沟通时,幼儿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抓住这一时机、契机,与幼儿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在借机沟通时,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一语中的、就事论事,应该本着解决问题、促进成长的目的进行有效沟通。毋庸置疑,幼儿教师在以这样的时机、契机与幼儿家长沟通时,不仅仅要解决幼儿家长提出的相关问题,还应该将自己在日常观察中发现的、与该幼儿相关的问题提出来,与家长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探讨、交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出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更在于通过彼此配合、互相商量,一起寻找有效解决这些有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问题的方法、路径等。

如此一来,幼儿教师的这种借“机”沟通,就能有效解决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也就会有更多的了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就能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等,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从幼儿家长的视角,借“机”沟通

事实上,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需要家园配合、家园共育的棘手问题,幼儿家长在培养和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并且,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幼儿教师适时介入、适度干预。因此,从家长的视角来看,他们也有借“机”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的实际需求。

从幼儿家长的角度来看,当幼儿教师或通过家长开放日,或通过信息化平台主动与自己沟通时,家长既要积极配合幼儿教师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序、有效地做好相关工作,也要向幼儿教师咨询、请教一些自身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面临的问题等。比如,幼儿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劝阻,长时间看动画片,长时间玩手机;幼儿在家中不讲究个人卫生,不喜欢洗澡,饭前便后也很少洗手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为家长提出一些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与意见,为家长居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指点迷津。当然,幼儿教师在向幼儿教师描述幼儿的居家表现时,应该要尽可能地做到言简意赅、简洁明了,以便幼儿教师更为全面、更为深入、更为细致地了解每一名幼儿。

此外,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还可以借助幼儿园开展的一些活動进行深度沟通。比如,在“庆六一”活动期间,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可以在表演亲子类节目的过程中借“机”沟通。沟通的内容既可以是幼儿近期的表现,也可以是培养幼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还可以是幼儿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方式、培养方法、培养策略等。此外,本着培养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防溺水、防火等安全意识的目的,幼儿园通常会向每一名幼儿下发一些“致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信”等。事实上,幼儿教师发放“致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信”的过程,也是他们与幼儿家长沟通的一次有利时机。以此为契机,幼儿教师可以与幼儿家长沟通更多的关于“幼儿交通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火等安全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效策略、方式方法等。

显而易见,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借“机”沟通,不仅能极大地提升沟通的实效性,还能让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及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或通过因“事”沟通,或通过多“点”沟通,或通过借“机”沟通,就可以让整个沟通过程变得更加有效。与此同时,家园共育的实效性也会节节攀升。随着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沟通实效性的逐渐提升,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就会形成的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在这股教育合力的作用下,幼儿教育工作也会蒸蒸日上,幼儿的各项能力也会得到全面发展。

(宋行军)

作者:林彬

上一篇:完善银行监管制度试析论文下一篇:地方历史文化实力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