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会计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由于会计改革的影响、生源质量的制约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中等职业会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摆脱高职会计教育的荫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意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会计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职业会计教育论文 篇1:

职业会计师教育国际标准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职业会计师资格评价国际标准

1999年2月,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第16次会议,以职业会计师资格的国际标准为主题,讨论通过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评价国际指南》和《职业会计师职业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两个重要文件。该指南和大纲的发布,标志着对各国职业会计师能力和水平评价有了国际标准,为消除会计跨国服务的技术性障碍奠定了技术基础。两个文件主要涉及了有关职业会计师教育与资格评价的基础教育、知识体系、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等内容。

《指南》明确,期望成为职业会计师的人员应当经过规定课程的学习,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知识,同时要具备必要的实践经验,并要通过职业会计师资格考试,证明其职业胜任能力。ISAR 建议各国以IFAC 所制定的《国际教育指南》中的《资格认证前教育、胜任能力评价及对职业会计师的经验要求》作为标准,要求未来从事会计师职业的人员应接受全面的职业基础教育,以获得与职业师会计能力要求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如对历史、文化及国际视野的理解;对思想和经济、政治、社会差别的感知;对数据资料的分析评价能力;进行调查、价值判断的经验和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指南》要求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组织和管理企业、信息技术、会计等三类专业知识。具备这些知识,旨在为职业会计师提高专业技能,保持与发展职业胜任能力提供保证。《指南》认为,实务经验对职业会计师履行职责至关重要,是评价其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内容。实务经验的要求,应作为职业会计师资格认证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实践的时间可以随会计师提供服务的环境不同而变化,一般应不少于3年。《指南》同时对职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给予了关注,并提出了具体标准,包括提高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帮助职业团体成员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发展,评价对客户、员工的影响以及基于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向社会与公众提供合理保证。《指南》对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即良好的声誉、职业精神、服务质量和保守秘密。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职业会计师应遵守公正、客观、职业谨慎、行为职业化等一系列基本原则以及其他执行职业服务的相关准则。

二、职业会计师素质要求教育指南

作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重要机构的会计教育委员会,一直致力于职业会计师教育、培训、资格评价等国际规范的制定,其所形成的各项建议与指南,是会计师职业资格鉴定教育和培训方案的主要内容,其发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计教育规范和指南,对职业会计师教育以及各国职业会计师教育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有重要的导向和指引作用。

IFAC 发布的指南中包括5个主要文件:其一,《职业继续教育教育指南》,是为确保会计师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而提出的专业进修方案;其二,《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要求》,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文化、经济状况来制定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指南的目标,完善会计专业助理人员教育指南,以促进全球范围内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三,《职业会计师预先资格教育、专业测试及实务经验》,主要对取得会计专业资格前的教育、专业能力测试以及实务经验等提出了要求;其四,《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挑战和实际应用指南》,主要是就职业会计师如何以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来调整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雇主和社会公众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约定;其五,《会计信息技术教育指南》,该指南提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使会计资料的收集、使用和传送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改变了人们获取会计和审计资料的方法,提高了会计信息传输和使用效率。一般认为,会计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有关会计教育的指南、规范和建议,虽然其主要对象为注册会计师,是为注册会计师教育、培训与能力评价提供指引,但其倡导的基本精神和坚持的思想理念对各国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会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

目前,IFAC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公告包括三种,即国际教育准则(IES)、国际教育指南(IEG)和国际教育论文(IEP)。国际教育准则旨在提供职业会计师教育和发展中公认的“良好做法”,表述了各会员团体在职业会计师的准备阶段和继续发展中期望达到的标准,并对与职业会计师教育和发展有关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规范。国际教育指南旨在为如何实现“良好做法”或者当前的“最佳做法”提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各会员团体实现和达到IES中规定的“良好做法”。国际教育论文旨在推动影响职业会计师教育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讨论,交流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有关会计教育问题和做法进行必要的解释、测试、分析和批评,以激发职业界对相关问题的评价和思考。

2003年以来,IFAC教育委员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教育准则。2003年10月,颁布了IES1《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准入条件》、IES2《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IES3《职业技能》、IES4《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IES5《实务经验要求》和IES6《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评估) 等6个国际教育准则项目,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颁布了IES7《职业后续发展:终身学习和职业胜任能力后续发展计划》,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2006年,教育委员会又发布了国际教育准则IES8《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对审计专业人员的胜任能力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以及实务经验等方面提出了要求。IES8 于2008 年7 月1 日生效。这些准则的颁布构建了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职业会计师职业准入和能力评价以及职业后续发展需要建立了全球标准和基本规范,对IFAC各会员团体制定与实施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关会计教育的具体标准和规范提供了指导。

IES1为IFAC会员团体的职业会计教育计划和实务经验拟定了准入条件,并对如何评估入门资格做出了说明,旨在确保希望成为职业会计师的人员具备相应的教育背景和条件。具有这样的教育背景可以增加其在学习、资格考试和实务工作阶段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IES 2规定了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知识内容,旨在确保为取得IFAC会员团体的会员资格候选人具有履行职责需要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化内外环境中发挥职业会计师的作用。教育计划将专业知识概括为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IT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核心基础的“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发展和融合了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以及职业会计人员应学习的学科领域;“组织和企业知识”包括企业组织管理、融资以及企业运营等职业会计师工作的外部环境的知识; “IT知识”包括一般IT知识、控制知识等。

IES 3描述了作为职业会计师候选人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教育准则认为,职业技能能够使会计师成功地利用通过会计职业教育获得知识。职业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职业技能的形成和有效获取,但主要是从实务经验的总体影响中获得的,并且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在未来得到发展。IES 3将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概括为五个方面,即: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以及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

IES 4规定了在加入职业会计教育计划取得职业资格过程中,职业会计师应当获得的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主要包括维护公众利益、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终身学习的态度、应有的职业谨慎及谦虚和尊重行为、遵守法律法规。职业价值、道德和态度贯穿于职业会计人员工作的全过程和处理的每一个事件,因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态度同技术行为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IES 5规定了团体会员获得职业会计师必备的实务经验。准则规定,实务经验阶段至少应为3年,带有较强实务会计应用成分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折合为不超过12个月的实务经验。为了使职业会计师必备的实务经验得到保证,职业组织应当加强对实务经验获得过程的督导和控制。

IES 6规定,在授予职业会计师资格之前,应当正式评估候选人的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在对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进行评估时,应当以记录的形式保留候选人答复的重要部分,并要保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应充分体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的内容和重要性,以确保评估的可信性和高质量。

IES 7要求每个职业会计师要保持和发展必要的职业胜任能力,从而为客户、雇主和其他股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职业团体应鼓励职业会计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会员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资源,要制定会员可持续发展必要的职业胜任能力标准,并对其胜任能力的保持与发展进行监督与指导。

IES8 适用于包括审计业务合伙人在内的所有审计专业人员, 同时也规定了参与特殊行业审计的审计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专业人员教育和发展计划规定, 审计专业人员应具有比IES2 所规定的成为职业会计师所应具备的更高的知识水平。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领域的专业知识、财务会计和报告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典型实务,财务会计和报告以及其信息技术系统。同时涉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的评价、会计与报告系统的控制、风险框架以及其他适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法规。教育和发展计划要求审计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要比IES3 规定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技能水平要求更高。一是在审计环境中识别和解决问题、开展适当的技术研究、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收集和评价证据、恰当地对待机密信息的能力; 二是在审计环境中运用相关审计准则和指南进行关键性分析、专业判断、职业怀疑、冲突解决的能力并将其提升至高级水平。基于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在审计领域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及审计在公众利益维护中的作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要求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之前,应能够恰当应用IES4 所要求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态度。 IAESB认为,审计人员应意识到工作中潜在的新的道德范围的扩展和道德冲突的存在,并要努力满足专业团体和社会公众对其道德和职业态度的期望。职业会计师在成为专业的审计人员之前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相关专业实践。实践时间通常不得少于3 年, 其中在业务合伙人指导下从事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时间通常至少为2年。审计业务合伙人比一般审计人员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需要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更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态度。IFAC 会员团体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确保在特殊环境或行业的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 对重大专业判断负责的审计专业人员应具有与该环境或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

四、国际标准对我国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影响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化战略对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日益提高的要求,明确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的专业素质和实务经历,提供注册会计师培养和选拔的衡量标准,2007年10月中注协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南》从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一般规律,规定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生涯胜任能力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指南》提出了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道德与态度等在内的专业素质以及实务经历的总体要求,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界定为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以及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相关领域;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对复杂性和需求性不断增长的职业环境所必需的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五类职业技能;强调了注册会计师所必需的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基本内涵。《指南》规定,满足胜任能力所必需的资格前实务经历的期间至少2年,且应为历史财务信息审计领域中的实务经历,并要求建立资格前实务经历督导人制度、计划备案制度以及评估制度。《指南》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培养、选拔和能力评价的规范文件,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行为,提高会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进一步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护公众利益,在总结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职业会计师道德规范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2009年10月,中注协制定了与《国际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趋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道德守则明确了会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了执业会员和非执业会员如何具体运用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方法,并对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审阅及其他鉴证业务中的独立性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

借鉴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倡导的基本思想,充分吸收世界各国职业会计师教育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开展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人员培养和选拔工作。目前,会计市场准入资格(会计从业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会计师)以及特殊会计人才(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从1992年起,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高级会计资格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考试与评审结合的制度,旨在确保配置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会计人员。2005年财政部发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明确只有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获得财政部门统一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会计工作。2007年,财政部发起在全国培养1000名会计领军人才的10年计划。该项培训注重实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职业挑战和价值观,以及会计和审计实务的国际视角,旨在发展有能力应对会计和报告实务国际化挑战的具备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2009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实行了改革,划分为职业阶段和高级阶段。职业阶段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阶段的考试要求报考者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领域,内容涉及职业法律知识,职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态度、智力以及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

近年来,中注协、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培训机构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职业后续教育培训计划。后续教育培训实行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分类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高端培训与一般性培训相结合,推动了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贯彻实施。职业后续教育计划更注重实用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应用,以保持和发展会计专业人员现代会计和审计实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国家会计学院,在实施职业后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高质量的多层次的培训教育服务。主要参与者包括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高级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以及中高级会计师。实施项目既突出前沿性,又注重实用性,更加关注会计和审计准则不断变化的国际及国内发展动态。2009年以来,陆续出版《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审计案例》,引导和帮助注册会计师自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以解决执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了“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会计和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告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职业会计师教育和培训在持续的变革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中国在会计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存在诸如新会计从业者缺乏足够的会计准则实务应用知识以及运用复杂确认和计量问题的会计政策时应具有的专业判断能力,在借鉴国外教材中的消化吸收,培训教育机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但职业会计师教育课程涵盖了国际教育准则的重要内容,实施的会计人员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际教育准则的基本要求。职业会计师教育和培训在协调课程,建立会计和审计课程的内容框架,充分关注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实际应用等方面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邹小平、吕跃金:《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的最新发展》,《中国注册会师》2006年第11期。

[2]贺密柱:《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评介及其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8期。

[3]世界银行:《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会计和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

(编辑 余俊娟)

作者:王艳云 贺密柱

职业会计教育论文 篇2:

论中等职业会计教育

摘 要:由于会计改革的影响、生源质量的制约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中等职业会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摆脱高职会计教育的荫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不可小觑。

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中,常会见到会计专业的身影,然而会计专业却并非中职教育的“专利”——在不同层次(如中职、高职高专、本科院校开设会计专业的情况非常普遍)、不同种类(会计专业不仅仅在财经类院校開设,很多工科院校也都开设)的院校中会计专业开设非常广泛。随着会计教育环境的不断变迁,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表现为学生技能水平较差、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等,就业形势不够理想。由此也引发笔者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几点思考。

1 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难题

1.1 会计改革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我国会计作为国际会计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与国际会计趋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实现了我国会计处理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和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会计内容越来越难,对会计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业务类型的多样化和处理过程的复杂化使得会计教育的深度加剧,这使得学制为“2+1”(两学年在校学习,一学年校外实习)的中职会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在两年时间内既要让一点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初中毕业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一定深度的业务处理方法,同时还要突出实务操作,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无疑增加了中职会计教育的难度。

1.2 生源质量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学生,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了解,生活经验也明显不足,对过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不易理解,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和学习兴趣。另外,学业成绩有一定优势的学生往往选择高中学习以参加全国统招考试进入大学,从而导致大量优质生源流入高中。因此,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在逻辑思维、数理分析等方面能力的欠缺使得会计教育难上加难。

1.3 自身缺陷对中职会计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这一理解已日进人心,但对于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定位却不甚明朗。简单把高职教育培养规格降低、教学内容缩减、难点弱化作为中职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显然无法形成中职教育自身特色。中职会计教育自身缺陷体现在:

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近年来,虽然中职会计专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要求,但比较中职会计专业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不难发现中职会计专业所设课程至今仍深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从课程名称到各课程的具体章节几乎雷同,只不过教学要求略低罢了。整个课程体系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忽视职业基本技能,没有提供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条件,更没有突出中职会计专业的特色。

1.3.2 各课程的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料。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材陈旧,跟不上会计政策变动和学科发展的步伐。我国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而受编著教材周期的影响,最新的会计改革成果未能及时地纳入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也未能及时纳入最新改革的内容,学生所学知识存在严重的时滞性,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

1.3.3 各课程中理论与实务比例严重失衡

会计专业各课程在结构体系上是按照先理论、后实务,理论为主、实务说明的模式设计,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中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逻辑与认识规律。如《基础会计》课程,开篇就阐述会计的本质、对象、特点、前提、原则等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然后再阐述会计实务。理论、原理占了教材大量的篇幅,理论与实务的比例严重失衡。部分学生在进入实务学习之前就对会计学产生畏惧厌倦心理,为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1.3.4 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严重分离

由于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因此,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各校都引入了会计模拟实习环节,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现行会计实践教学的薄弱状况。但由于缺少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传统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较低、教学中总是先讲完理论,最后集中实践,这就人为地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不少学生在实践时还要反复复习前面的理论知识点,有些学生缺乏耐心,对遗忘的知识点也不去钻研,因此实践时也不认真,大多数的实践数据就“等、靠、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 关于中职会计教育的几点建议

2.1 以就业要求为导向

中职教育应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在开发专业课程时,要明确所培养对象的岗位知识、技能、态度及其构成比例,剪除高深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规划、设计课程,实施项目课程,力求各门课程都能体现其职业方向。由于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的欠缺,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收银员、出纳等方面工作情况比较普遍,可是却很少有中职院校专门开设此类课程。与其让学生学习抽象难懂的财务管理和审计,倒不如开设诸如《收银与出纳》等与就业衔接更紧密的专业课程。另外,涉及太多理论知识的《基础会计》课程和难度较大、涵盖太多业务类型的《财务会计》课程也可合并为《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学生只需就一般工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填制凭证、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工作熟练掌握即可。

2.2 以实践教学为抓手

中职会计教育重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教学环节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技能的熟练性,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空间上,要善于使用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即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时间上,既要从整体上留足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精心安排实践的时机,以避免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所带来的问题;在方法上,广泛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3 以开发适应中职会计教育校本教材为途径

中职会计教育对理论性知识要求较低,对实用性知识则有所偏重。目前中职院校所用教材大多沿用高等会计教育教材或教材的缩减版,不能适应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学校可委派一线教师就当地经济情况,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自编符合中职会计教育的相关教材。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应积极与对口岗位、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就教材方向及内容征求意见,同时可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作为编写素材,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4 将职业证书考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既然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就应当将职业证书考取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中有所体现和侧重,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考取相应的珠算等级证、会计电算化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2009年,招生人数再创新高,共完成招生873万人,在校生达到近220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树立新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能力与质量能力必能实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晨琴.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探析与尝试[J].中等职业教育,2009,(5):19-24.

[2]许飞月.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设想[J].会计之友,2008,(7):80-81.

[3]崔文勇.中职学校会计教育改革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08,(29):274-276.

作者:刘 彧

职业会计教育论文 篇3:

构建现代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摘要: 构建现代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的新模式,首先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瞄准社会的需要,科学制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第二,构建科学的考查和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第三,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第四,加强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正确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第五,广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快教学方式的革新。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财会专业;教育;新模式

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对会计职业和会计服务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会计改革与行业发展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充分促进就业劳动力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职业技术教育会计专业的办学宗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就是要以此为起点,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瞄准社会的需要,制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探索和构建现代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新模式。

1 制订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它直接关系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职业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培养计划,既要答教育教学规律,保持 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上,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坚持职业素养为核心,为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服务。因此我校重新修订了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财会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电算化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应用型人才。

2 构建科学的考查和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过去会计教学的考核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确定总评成绩。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很难考核;为此,我校改变了考核和评价方式,建立考查和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行了部分学分制。对理论教学的考核仍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但降低了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重。实验成绩要注重实际操作过程。平时成绩应注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可通过案例教学客观地对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分析等进行考核。

3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

人才的培养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为培养会计人才的学校应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培养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财会专业建设必须紧紧把握好财会人才总体区域供需状况以及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另外,建立毕业生需求预警机制、毕业生追踪调查系统,开展校友座谈会等,及时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改革方向。根据市场需要,及时修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早已由过去的“定向对口”变为跨行业、部门、专业和地区的广泛择业。企业急切呼唤实习型、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树立通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原则,构筑能够融通不同行业、部门庭若市会计共性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和学科知识面,即建立一个融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操作为一体的复合型、通用型和应用型的学科体系。为此,财会专业应重新调整专业课程,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及审计六门课为主,适当开设预算会计、会计法规及税务会计等为辅。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贯彻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

4 加强财会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正确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

会计工作是一种特殊职业,它是一种技术方法和理念并重的职业。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也是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误导的基本前提。因此,会计人员和会计相关职业人员在进行会计原则、方法、程序的选择与判断时,始终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利益选择与客观公正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最终选择的结果主要取决于道德因素。如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就会导致会计职业判断严重偏离公允性的原则,会计欺诈的隐弊性就会越来越强,危害极大。因此。要加强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正确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5 广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快教学方式的革新

5.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巧妙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入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重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一开课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开课的导入应该是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否则,再好的开头若一成不变,也会使学生见多而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具体可采用:故事导入、实验导入、案例导入、课后练习引入法、讨论法等等不同形式。不管哪一种导入方法,都应做到正确把握现代学生的心理。既形象生动,又切中课题,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以达到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5.2 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形式多变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或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积极创设参与机会,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如开设问题讨论课、案例讨论课、实践操作课等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3 重视会计专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利用学校现有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操作,或是利用假期和实习期,让学生走进企业见习,期间,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虚心向老会计学习,发现书本与实际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功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财经导刊》,2008年第12期.

[2]刘克金,浅谈新形势下财会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财务会计学研究》,2009年第1期.

[3]黄金铠,加强财经专业学习的探索与建议,《财会月刊》,2007年第7期.

作者:贾丽霞

上一篇:航材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高等农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