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使其更好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本文将会计职业标准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考虑,全面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篇1: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视角下“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要: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中国重点策略,会计学专业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中重点培养的专业,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还是集中在一贯制、对口招生和“三二”模式,文章通过层层分析中高职衔接视角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衔接问题,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四双”人才培齐模式,如“一个”准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校企双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斌(197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栗泽武(1988-),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201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ZD020)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成果得到国家留学基佥资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就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为国家重点策略之一,并围绕着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规范,如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等。特别在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特别指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重视下,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2013年8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2年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高中13509所,占总数的51.62%,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663所,占总数的49.38%;高职院校128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129所,数量基本相当,已呈现出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职业教育学校的日益增多,对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视角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基石,也符合国家对促进就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希望,

一、会计学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

我国中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都体现了“产业”“职业”双性的特征,从现有的中职目录19个专业大类,第三产业涉及的医药卫生、财经商贸等专业占的比重最大,为52%以上;而在高职专业目录中,第三产业涉及的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专业比重也高达48.4%,可见,会计学专业是第三产业和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专业。

今年来,我国实施的职教改革方案,为会计学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多种途径和模式: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学院可以直接选拔初中毕业生,通过“3+2”(学籍或课程安排上是前三年按中职管理,后两年按高职管理)或“2+3”(学籍或课程安排上是前两年按中职管理,后三年按高职管理),五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高职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证书,该模式的优点:时间长,能充分规划五年课程体系,避免会计专业课程的重复设置;缺点:没有充分考虑分流和淘汰制度,一旦选定了会计专业,以后就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调整。

(二)“对口招生”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和历届毕业生通过数学、语文、英语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考试,升入相应对口的高职学院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该模式优点:重视文化理论课程和会计学专业技能课程双项考核,打破了中高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缺点:高职学院可能面临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混合编班带来的教学和管理困扰。

(三)“三二”模式

一所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的高职学院对应几所同样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选拔中职优秀毕业生,升入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高职毕业证书。该模式优点: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充分运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优秀资源;缺点:中高职业教育缺乏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等环节的普遍协调性。

二、中高职衔接视角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在从中等职业教育转换到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出现了以下衔接问题:

(一)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中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如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员、基层会计核算分析等。而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在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如会计事务所、金融机构等部门的会计业务、财务管理分析人员。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专业存在“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不能为高职学院会计课程的深入学习提供基础。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由于中高等职业学校在设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协调、统一,导致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重复性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缺乏对中高等职业贯通教材统一编制和管理,许多中高职学院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都是依据本校的体系来进行,没有考虑前后贯通和衔接性。如某些中职学校的会计课程体系还是出现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高职学院高年级会计专业的课程;二是教学内容受限制。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对中等职业学校选拔性考试中主要是针对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对没有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考核,中职毕业生的会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为高等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混班上课提出了难度。

(三)教学方式、方法衔接问题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倾向于“轻理论、重实践”,所以在会计专业课程和手工技能课程讲授时主要重视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并配备了一定水准的会计手工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等,中职实验室软、硬件水平的配置远远超越了部分高等职业学,出现“倒挂”的怪像。但是评价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是否得到了社会认可,中高等专业教育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把目标放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多种证书的考核上面,较少考虑引入企业参与实际教学,社会对会计毕业生的新需求或新要求较少传递到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三、会计学专业“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高职衔接视角

根据2010年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的精神,高等学校与社会合作、联系得到了广泛关注。会计学专业隶属于第三产业,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未来“四双”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摆到重点位置,形成校企“培养双主体”、校企“双导师”、职业技术理论和企业实践“培养双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评价”有效环节,从而为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另辟蹊径。

(一)“一个”准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一个”连贯、一致的,不仅要重视会计学专业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有注重会计学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延续性。首先,会计学专业的中职教育,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大对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高职学院重点拓宽学生创新、综合素养等方面知识,使之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在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纵向沟通,而且邀请相关知名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不仅能实时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且也为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合作夯实合作基础,从而实现校企培养“双主体”。

(二)“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课程前后连续性,又要体现创新、发展性。所以,高职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企业对未来毕业生的要求。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校内模块课程设置

在中高职业学校一般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应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视为一个整体,根据中高等职业学校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将课程模块化:基础文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认真确定每门课的属性以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由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随着课程教学进程,逐步掌握专业知识,提供整体素质。

2.第二阶段:校外实践实训

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即使是最新的仿真模拟系统,也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双导师”制度,由校内实训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共同根据会计课程理论成绩和个人特长、兴趣分配实训计划和项目,如某同学计算机能力强,但是会计专业课程成绩不突出,可以尝试性把这位同学放置在会计电算化岗位上。在实训期间要及时跟踪、反馈和监控,毕业生可以通过切身体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自主调整学习方向。

(三)校企双评价体系

职业学校的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模仿普通中学或普通高校的评价体系,单从理论成绩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会抹杀职业学校“职业性”特点,为以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中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在建立校企双评价体系过程中,应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考核:一是企业考核范围,主要考核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自信能力、学习能力、诚信能力、认同能力等。做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掌管着企业的经济命脉,严守经济机密、诚信做人是身为会计岗位人员必备品德,这些指标和考核方向可以在实训或定岗实习过程中在企业或社会上得到较好实施;二是校内考核,是围绕着课程成绩、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组织协调等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基础和专业素质所占比重比较大,可以考虑为60%~80%,主要包括会计专业课程成绩、文化基础课程成绩、公益劳动、心理素质、行为规范和体育成绩等等;创新创业素质可以考虑占据40%~20%,主要包括创新、组织能力、文艺特长(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对外交流(各国语言、计算机技术)等。

四、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应该在贯彻统一性的培养目标下,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求的初、中级会计技术人才。中高等职业学校在关注学生是否获取各类会计资格证书同时,应该密切和企业联系,追踪学生在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能力表现,动态评价和反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到会计专业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

[责任编辑:李佳佳]

作者:刘斌 栗泽武

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篇2:

改革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

【摘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使其更好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本文将会计职业标准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考虑,全面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 职业资格 会计 教育模式

一、我国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种类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是进入会计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格。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由国家财政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

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衡量会计业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初级)、会计师资格(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资格(高级)。对于初、中级资格,国家实行考试授予制度,获取相应职称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参加相应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统一考试,而对于高级资格,国家实行考评结合的授予制度。

3、注册会计师(CPA)证书

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是从事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注册会计师证书是取得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必不可少的敲门砖,有些企业在招聘中、高级财会人员时,也会要求具有注册会计师证书。

4、注册税务师(CTA)证书

注册税务师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税务代理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税务师个人职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已成为继注册会计师之后又一个炙手可热的执业资格。

5、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证书

注册资产评估师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资产评估人员。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省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注册管理机构。

6、各类境外会计职业资格

除了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以外,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国际会计机构香港等地的十多种境外会计职业资格,如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AC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等考试,以取得国际会计事务所、跨国企业和涉及国外会计业务的事务所工作的资格。

二、国内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改革会计职业教育模式应用现状

1、培养目标达不到会计人才市场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在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初级、中级人才,储备高级会计人才的重任。在推行“双证书”制度后,目前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从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都难以达到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应试教育”现象严重,为考证而考证,证书重量而轻质,导致考证通过率很高,但学生处理会计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却很差,背离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

2、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缺乏一致性和动态性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不是以人才市场的社会需求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未能真正有效地渗透到劳动力就业的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去,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当前的职业资格认证,无法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不断提高与变化保持一致。

3、考评机制没有与职业资格认证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负责考评和实施,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学历教育按照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系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考核,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则按照社会劳动部门或行业协会培训计划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能鉴定由社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形成学历教育取证与职业资格取证两条渠道,造成资源浪费。

4、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达不到职业标准要求

目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训、实践课程课时安排不足也不合理。受实训教材,实训室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师资队伍会计实务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仿真企业会计活动教学方面效果不理想,学生只会照搬教材机械核算,不懂得活学活用,一旦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追根溯源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与会计人才职业标准相差甚远。

三、国外职业资格认证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成功的模式

在加拿大和美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以法律为依据的执业资格许可制度。在加拿大只要是涉及到民生安全和应用工程的专业都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而美国制定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法律和法规,以规范对职业培训、标准、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加拿大、美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采取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分为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四个阶段完成人才培养。这种模式以职业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办学形式灵活,教学管理科学,并且学生毕业时间也可以不一致,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在英国,经过对繁多的职业资格类型进行整合,将职业资格与教育资格纳入了同一资格框架体系,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体系(NVQ),由政府提出根据国家标准开发的一种被雇主认同、与学历相并行的职业资格。NVQ将职业资格与教育资格置于同一框架体系内,并在其间建立了对应关系,采纳了学分制,使教育与培训更接近产业的需要,创立真正与工作直接相联系的职业资格。

德国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双元制”培训,理论学习在学校实现,技能培训在企业完成,并且以企业的培训为主。学生一方面作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课教育,另一方面作为学徒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并在企业接受培训,在行业联合会监督下进行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从而获得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类证书。“双元制”模式下学校的教学文件由企业广泛参与制定,包括企业培训规章及培训大纲、职业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及大纲等两部分,形成了工学紧密结合的互通式教育形式。

借鉴以上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成功的模式,本文认为,应该将会计职业标准引入到我国目前的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考虑,寻找会计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最合适的切入点,构建真正意义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

四、构建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

1、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

会计职业资格是会计行业人才市场准入和发展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我国会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会计人员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通常包括基本的会计职业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能力以及一般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知识。结合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包括:(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语言沟通、计算机网络、经济法律以及职业道德等;(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财务应用软件等;(3)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4)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2、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会计活动环境,了解国际、国内会计发展趋势,不断及时更新的有关的会计法规与制度,以最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指导实践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将来职业发展的空间,为未来的职业提升打下伏笔。

3、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计上要本着理论“够用”和多专多能的原则,加强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科学制定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实践实训课和任意选修课比例。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课程内容要突破原来理工科课程以概念、定律、定理为线索的“学科体系”的指导思想,采取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定量认识的“双循环”结构,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实例贯串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突出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4、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教材体系

会计教材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而现行按课程组织的实训教材比较多,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教材少;基本技能训练教材多,综合性、技术应用性、创新性实训教材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和发展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会计教育上要把最新的内容及时编进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世界的概念,引导他们去了解世界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5、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只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授说明,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务研究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先进、完备的多媒体电子设备和现代网络设备能让教师随时向学生发布课程计划、学习课件、所要进行讨论的问题和必要的指导等,学生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资料和交流意见。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单项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学年社会实践等,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6、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职业教育模式的考核方式

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内容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应用操作能力的考核和个人职业综合素质的考核三部分。考核方式应以形成性考核为主,形成性考核的实质是全过程的考核。在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学习,认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各单项及综合模拟实训练习,而不是等到期末通过集中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相应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所涉及到的科目,可将学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成绩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进行评价。通过控制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结语

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校企合作,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找到一条适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周国军: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 许娟: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和会计高职教育[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张娜依

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篇3:

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作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时期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高职生培养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00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系统会计知识的学习,“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成为既懂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以个性化的或综合包容性的职教教学方法为模式。高职会计学专业提出的培养型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要注重会计专业的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会计学原理》是高职会计专业中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笔者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探讨如何形成适应高职教育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材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市场上已出版了很多面向高职高专的教材。但普遍的情况是,《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基本上是由本科教材改编而来的,无论是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的本科教材没有本质差别。编者通常采取增减内容的变通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即删除一些理论性强、生硬难懂的部分,在内容上进行简化,而没有真正编写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可理解性、实践性、技能性特点的教材。《会计学原理》是大学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然而绝大部分大一新生在选修该课程时,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一片空白,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会计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仅仅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教学内容安排经常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2、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更不能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相联系。有些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生在刚刚从事财务工作时,对进支票、银行对账、现金盘点等最基本的财务工作都不能独立完成。所以,很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都要求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能力。

3、只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遵守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和技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难以得到体现;但没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再娴熟的职业技能也难以为社会服务。目前,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了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故意或在他人的授意下,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广大利益相关者。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共抽查了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这159户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专门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可是这部分内容在《会计学原理》教材上很少出现,致使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大大影响了会计学生的职业修养。

三、对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应真正编写出适应高职高专特点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

在理论教材方面,传统《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必须进一步完善,建议将会计知识融入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活动和资金运行中陈述,在讲授《会计学原理》时并不仅仅将其作为财务核算的原理来展开,而是将其作为整个会计学科、会计职业及企业管理的入门课程进行介绍。在对会计本质、财务治理在公司控制权配置中的作用、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互动关系等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来教授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与决策过程,使学生对会计的产生与用途、会计的本质与治理、会计信息的使用与管理有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融资决策的能力。在实践教材方面,编写的实践教程要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资料编写教材进行实验,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经济环境的感受,达到实验目的。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分批编写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会计实践教程。新编写的会计实践教程,要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2、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的重要特征,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形成配套的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一年级新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应重视财务工作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侧重让学生掌握出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胜任银行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工作。因此,可设置《出纳工作基本技能实训》课程,首先让学生掌握点钞、计算机数字输入、珠算、现金盘点等基本应用技能,并规范会计数字书写方法。虽然这些内容非常简单,可由学生自我练习完成,但是为了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应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另外,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会计凭证、账薄的理论学习,重点对凭证的制作、审核,账薄的登记、改错、查账等基本技能进行实训。至于让学生通过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填制报表来认识整个会计流程,可留在学习初级会计或中级会计课程时开设《财务会计工作技能》实训课,侧重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在学习成本会计时,开设《成本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在学习税务会计时,开设《税务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

(2)全部会计专业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实训。在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第三学年时,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已全部完成,并在前期进行了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所以,在最后一年,可将前期的分项实训内容全部融合起来,进行最后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训,并将此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考核。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可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每个小组可配备一个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3、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技术道德规范。这个方面可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另一部分则需要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会计学原理》及其它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在就业前就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我们在讲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时可以通过举例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讲述,让学生这些讲解,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大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期在日益缩短。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模式,从专业知识的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能够使其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目前,高职教育已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发展到现在的“内涵质量型”,而高职会计专业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03(10).

[2] 杨有红:二十一世纪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3] 迟荣: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会计之友,2003(2).

[4] 陈锦婉: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新体系[J].南京航天大学报,2000(1).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肖 俊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初中英语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体系政治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