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会计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3

会计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尤其为中小企业培养第一线的高技能会计专业人才。而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本文提出了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而提出了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会计职业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师会计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篇1: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摘要: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科学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由此推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必须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我们在近几年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一个宗旨、五个模式”。

一、一个宗旨

一个宗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路子。就会计专业而言,服务谁?服务什么?简言之,就是服务于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财会专业人才;服务于企业需求,根据企业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服务于学生,为学生从事会计工作岗位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人才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进行。会计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财会工作岗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既区别于着重技能培养的中职教育,又区别于着重理论素养培养的普通本科教育,它是要培养具有系统的会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一定后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这是我们高职会计职业教育所始终牢记的宗旨。

二、目标模式

作好专业建设,首先要有科学、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目标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可用“四位一体”的目标模式概括。总体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高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应用型主要指动手操作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具体目标包括:

1.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这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

2.完善的知识体系。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应根据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设定。从目前来看,会计专业应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应体现职业性。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应是每一个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4.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应具有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模式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概括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会计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三位一体、五证五能”。“三位一体”即指通过一个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资格证书考取三个方面的任务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从事会计工作,起码应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规范、熟练地操作技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三个条件。按照“学做一体、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上述三个条件的实现应统一于一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彼此分离。在学做一体方面,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如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账、证、表进课堂,取消学生传统的书面作业,通过账、证、表的形式实施教学与训练,学生边学边练,将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另外,通过岗位专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开设上,将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教材、考核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融通。财政部门是会计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所主管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代表了行业或岗位的标准,因此,学生通过证书课程的学习,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为证书考取创造了条件,学生的考证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以证代考”,一举两得。

如果说“三位一体”是手段、是过程,那么“五证五能”就是目标、是结果。“五证五能”是指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考取五个证书,培养五方面能力。在证书考取方面,根据高职教育三年的学习进程,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证书考取为主线,为有志于会计工作的学子们精心策划了三年在校学习的合理路径,图示如下:

在能力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职业能力:一是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验钞、凭证填制、键盘录入等;二是会计核算技能,这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记账算账、报表编制等;三是财务管理技能,包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四是会计电算化技能,包括软件运用、信息管理等;五是会计相关技能,包括工商业务(公司注册、年检、变更等)处理、税收业务(算税、报税、退税等)处理、银行业务(票据、贷款、结算等)处理。由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而上述业务一般由会计人员来承担,因此上述的业务处理能力就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上述能力与证书前后衔接,梯级推进,形成了一个与课程体系相衔接相对应的证书体系,并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相一致。证书、能力、课程三者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四、实训模式

根据会计专业校外顶岗难的问题,确定“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落实以“专业见习—课堂训练—软件模拟—手工实训—顶岗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见习。根据认知原理,在专业学习之初,通过企业专业见习,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账簿体系,建立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训练。根据熟能生巧的原理,利用课堂练习和会计模拟系统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演练。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即是说学习知识需要经常练习。把课程教学与业务练习融为一体,一是通过电脑利用模拟软件反复训练,二是改变传统书面作业模式,利用真实的账表进行手工模拟训练,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训练,做到学会、会做。

3.分岗位模拟实训。模拟企业实体、业务进行分岗位仿真训练,主要是通过手工训练和软件实训室模拟实训,通过分角色扮演,在各个核算岗位上根据典型业务内容进行模拟训练,将所学知识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做中学。

4.综合实训。在会计模拟实训中,专门设计综合训练项目,按照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让学生建账设账、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通过综合实训,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5.顶岗实习。针对会计专业校外顶岗难的问题,我们探索出走校内定岗的路子。首先设计真实的工作场景,最好建立一体化教室,会计工具上桌、会计流程上墙、会计账页到人。其次通过引入代理记账机构等手段,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将其中一个会计周期的典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包括自制凭证),经过整理、复印成册,作为学生实习的依据。最后让学生以此为依据进行账务处理,最终提交报表、税收、分析等财务结果。这种基于真实业务内容的实训,做到真账真练、真岗真做,从实践情况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效果良好。

通过以上实训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对会计的工作任务、操作流程有了更加直观地认识,基本上能胜任会计岗位的各项工作,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模式

根据我们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会计专业运用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较为合理有效。

首先,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针对专业对应岗位和主要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性要求。对与专业、职业不相关的课程进行删除,并根据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设置大而全,课程内容重复,尽可能减少教师、学生的无效劳动。其次,进行课程设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会计岗位工作的内容和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把课程划分为若干项基本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再次,进行任务实施。对每项任务,按照任务目标—岗位分析—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工作内容,了解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每一项任务实施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学习内容、巩固练习、岗位实训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并通过职业训练获取职业能力。最后,为使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开展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及教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缺少系统的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会计系列教材。

六、学业评价模式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注重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应转变传统的一张卷子定乾坤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评价,其中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应放在重要位置。

我们在实践中把课程分为证书课程、非证书考试课、非证书考查课、专项实训课等,对每类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与方式,如证书课程,包括证书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平日成绩三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为5:3:2,即社会化证书考试成绩占50%,日常技能训练、课程(岗位)实训等占30%,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20%。三个方面均为合格,这门课程才算合格,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若有一项不及格,该门课程确定为不及格,不能取得学分。非证书考试课、非证书考查课、专项实训课等课程,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区别设置,但分项考核、各项合格的要求应当一致。这对“四位一体”目标模式的实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刘凤云.以科学发展观审视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3]侯君邦.任务驱动模式下《成本会计》课程设计[J].会计之友,2010,(5).

作者:侯君邦

教师会计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篇2:

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尤其为中小企业培养第一线的高技能会计专业人才。而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本文提出了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从而提出了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会计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类型。因而,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当地中小企业培养第一线的高技能会计专业人才,服务当地中小企业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探索适当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欠明确。我国会计学学会教育改革研究的会议上明确指出:大专是职业培训,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等部门从事会计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科是素质、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具备管理工作、经济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而现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目标定位时没有体现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特征,以及“就业本位”的办学宗旨,也没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与本科教育的差别不明显,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未能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特色。

2.专业课程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教师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总量不足,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操作工作经验,有些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形成了硕士生教大专生,甚至本科生教大专生的现象。新进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更缺乏实践经验。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知识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3.高职高专院校难以为学生提供真实职场环境。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手段是在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实训,而想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外实训或引进真实的工作任务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会计属于管理活动,管理需要实践。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存在一个较长的就业适应期,虽然学校提供了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但是这与真实的职场环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生难以迅速将财会信息与真实的经营环境联系在一起,难以适应高强度、高精度的从业要求。

4.工学结合难以开展。由于会计信息属于商业秘密,大多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接收实习实训学生,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工作难以开展。即使有部分企业愿意接收实训的学生,由于能提供实训的岗位数量有限,而且实习的具体工作内容单一,顶岗实习的专业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对口,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完成实训计划的内容,实训效果难以得证。

二、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企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76%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立足于中小企业的需求,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1.对会计人才专业技能要求。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会计业务核算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税费核算和纳税申报能力,其中会计业务核算能力是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能力,具体包括会计设计能力、会计业务日常处理能力、纳税核算与申报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财产清查能力等。由于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特别是网上报税系统的应用,使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的要求已成为任用会计人员的必备条件,并处于担当重要的位置。会计电算化能力具体包括系统设置能力、日常业务电算化处理能力、系统维护能力。与前两项专业技能相比,中小企业认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在税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能力还需要加强训练,特别是对纳税申报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满意度不高。

2.对会计人才素质要求。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中小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和协调能力、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中小企业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3.对学校重要课程的设置要求。中小企业普遍认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广泛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比较重要,有些中小企业还认为应该增加一些与工作实践联系性较强的实践课程,这反映出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三、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高职高专院校在确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以服务当地中小企业为目标,只有建立在该目标基础上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的。

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核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建设要依托行业优势,与中小企业进行深度交流与研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条例,形成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依托行业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与行业培训,将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吸收到专业建设中来。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为在竞争中取胜,高职高专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职业生涯课程的开设,在会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共处意识以及团队精神、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培养社会满意的人才,适应性强的人才,是有较强发展后劲的人才。

3.凸显学校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如果没有特色,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沿着“跨越——转型——提升”的方向前进,将成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本学校所属行业的要求和本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自己的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上,深挖强化特色。同时,根据最新的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使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使用的教材要常更新,使学生能掌握行业的最新需求。

4.以技能大赛引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全国和省市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体现了“既要符合国家最新职业技能标准,又要跨近生产实际;既能涵盖新知识、新工艺的关键环节,又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水平”,从而突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和实用化。财会类职业技能大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的是一致的。

5.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第一,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及手段。针对会计专业教育的特点,会计实践教学应以工作内容或岗位分工为导向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清晰直观的了解。第二,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的重要措施。第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多组织教师到其他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在新形势下,会计高职教育目标面临重新定位问题,那种“高职教育就是要以操作和实训为主”,“高职教育不需要系统的理论,也不需要创新”等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高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人才,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金项目:镇江市社科联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KYB-09]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许丽

教师会计职业教育分析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云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 要:“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是当今重要的时代特征,在智能财务时代背景下,财务转型迫在眉睫。如何切合新经济时代需求,打造复合型财务人才,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创新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提升学生管理会计思维、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三个方面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方向。

关键词:智能财务; 复合型; 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管理机制转型加速,面临的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意味着财会行业的转型期已经到来,企业对于复合型财务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因此,在智能财务时代的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转型,需从培养传统核算型的财务会计人才向综合服务型的管理会计人才转变,复合型财务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核算能力,还需具备优秀的财务分析能力和丰富的云技术和IT知识。如何创新专业特色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在夯实学生会计传统技能的同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新技能,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会计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操作技能。目前,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基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一方面,公共基础课程挤占了近半数的总课时,导致专业课程课时数非常紧张;另一方面,专业平台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又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以中级财务会计为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基础会计这门基础课程在会计核算等内容上存在重复,这些交叉重复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削弱;再加上专业技能课程以各学期中实训周次的形式开展,因此,要开展大型的、综合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有一定的难度。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做出修改,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规定,改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这对于原先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的体系调整和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智能财务时代下的会计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能够跳出会计核算的局限,通盘协调组织的能力,这就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现下的信息化云背景,学校应当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基于企业调研以及行业需求,打破专业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构架,将专业特色融入综合实践课程,建立应用型教学理念,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

二、提升学生管理会计思维

在当前财务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日益加深的趋势下,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有五大出路:做准则、做平台、做会计、用会计和教会计。对于高职类和中职类的学生来说,通常的就业方向以“做会计”和“用会计”为主,“做会计”也就是掌握扎实的会计核算技能,知道“如何做账”,而“用会计”也即用管理者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的经营过程和成果,知道“如何用账”。从目前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于“做会计”,从事“用会计”的寥寥无几。而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正面临被数字经济取代的风险,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价值增值、辅助决策的新型财务人员。那么,管理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在哪里?事实上,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对待企业会计业务的思维方式不同。对传统会计来说就是借贷余,而管理会计就需要数据分析之后拿出报告和具体方案;传统会计是月底年底等常规时间段完成报表报税等工作为主,而管理会计则不是注重具体操作,而是更偏重于业务、IT流程等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学校在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注重引导和提升管理会计思维。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可考虑加大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打造覆盖管理会计规划、预算、预测、决策及考核等各项职能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强化学生对于企业整体业务流程的认知及分析能力。其次,在会计技能培养上,传统的方向是以学生的珠算、点钞、现金盘点、会计凭证的填写及录入、装订等方式为主,今后应侧重于对学生的综合数据分析、财务预测、决策等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再次,在实践教学上,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教学平台上接触的基本还是以传统的会计核算业务或会计电算化业务为主,这些都注重对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全面管理能力的培养。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是基于制造型企业模型研发的一种模拟实训状态,随着企业模拟经营的步步深入,学生身处模拟公司的重要职位,面对来自其他小组的激烈竞争,共同面临如何将企业发展壮大的挑战,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宏观规划、战略布局的思维模式。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设置中可多增加类似的实训课程。

三、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區域经济及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优秀的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建设的中心问题。学校于2016年开工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今年年底之前将竣工投入使用,作为学校教育与企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问题、学生技能吻合生产需求的问题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会计系也先后与无锡凯立达财税咨询有限公司、宜兴市正大税务师事务所、宜兴市一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会计专业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的重点专业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根据宜兴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将专业建设与会计岗位需求对接,培养了一大批财务工作人员。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基于“创新创业孵化园”以及各校企合作单位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始终贯穿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搭建共同分享实训平台,培养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及会计行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提供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可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及针对性更强的实训项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当会计遇上新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财务工作模式、内容、场景均面临重大变化,财务模式转型、财务人员升级,这些都被企业视为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对应企业发展需求,构建云财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同时又符合产业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厚芳,张玮.云背景下会计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5,(26).

[2]马树超.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职教论坛,2017,(1).

[3]李向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7,(14).

作者:谢莹 朱盛婷

上一篇: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论文下一篇: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